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此情可待成追忆下一句纳兰 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意思

节日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节日作文】

篇一:《中国情诗排行 两纳兰》

61 温庭筠 新添声杨柳枝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62 邵瑞彭 蝶恋花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63 晏殊 玉楼春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64 曹雪芹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65 周邦彦 玉楼春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66 曹雪芹 红豆词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67 欧阳修 蝶恋花二首其一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68 冯小青 怨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69 朱彝尊 高阳台 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70 贺铸 横塘路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71 张泌 寄人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72 刘禹锡 竹枝词四首其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73 晏殊 山亭柳:赠歌者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74 范仲淹 苏幕遮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5 陈叔达 自君之出矣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76 苏武 结发为夫妻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77 陈蓬姐 寄外二首其二 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

78 朱彝尊 鸳鸯湖棹歌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

79 韦庄 女冠子二首其一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80 佚名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81 秦观 八六子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此情可待成追忆下一句纳兰}.

82 晏几道 鹧鸪天三首其一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83 柳永 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情可待成追忆下一句纳兰}.

84 晏殊 玉楼春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85 元稹 遣悲怀三首其三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86 韦庄 应天长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87 卢仝 有所思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88 卢仝 楼上女儿曲 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

89 晏几道 鹧鸪天三首其二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

90 欧阳修 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91 辛弃疾 鹧鸪天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92 曹雪芹 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93 晏殊 鹊踏枝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94 白居易 长恨歌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95 陈端生 寄外 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

96 苏曼殊 本事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97 温庭筠 南歌子四首其二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98 晏殊 鹊踏枝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99 李煜 清平乐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00 晏殊 清平乐二首其二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篇二:《纳兰性德的诗词人生》

纳兰性德的诗词人生

来源:北京晚报 2016年05月24日 版次: 35 作者:

很多人都知道后海北沿的醇亲王府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出生地,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座王府最早的主人,是康熙朝大学士明珠,明珠的长子,清代最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就出生在这个大宅里。因为历史变迁,这里已难寻纳兰性德的生活痕迹。实际上,要想更好地了解这位词人的生平与经历,位于海淀区北部上庄区的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是个不错的选择,这里最初是明珠和家人的一处乡下郊园,也是纳兰家族的墓地所在,这里有不少纳兰家族的遗存,也能了解更多关于纳兰性德的故事。

因避讳改“成德”为“性德”

顺治十一年腊月(公元1655年1月),纳兰性德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原名成德,字容若。他的父亲纳兰明珠,曾先后担任内务府总管(皇帝的大管家)、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要职,康熙朝的几件安国大事:灭三藩、收台湾、东定俄罗斯、西平准噶尔、治理黄淮,明珠都参与策定并起了重要的作用。其母觉罗氏是皇族,乃是多尔衮兄长阿济格(北京著名的地标“八王坟”,便是因阿济格墓而得名)的女儿。

纳兰性德生活的时期正是其父在朝内如日中天的阶段。明珠家的府邸在什刹海北侧,即今醇亲王府处(1949年后醇亲王府归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单位使用,花园则成为宋庆龄同志在北京的住所,现作为故居对游人开放)。这处府邸从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中我们能够隐约看到其规模。当时周边还有不少四合院及空地。后来明珠家族衰败,这座府邸先是被和珅据为己有,和珅倒台后被嘉庆皇帝

赐给了自己的皇兄成亲王永瑆。永瑆去世后他的后人在这座府邸中又居住了几十年。到了光绪年间,这座王府又转手赐给了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因此时至今日,这里都被称作“醇亲王府”。醇亲王家族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而出自醇亲王谱系的末代皇帝溥仪,也即降生在这座府邸之内。

明珠为他起名为纳兰成德,取“君子以成德为行”之意,即君子以成熟的德行为表率。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立最为钟爱的皇二子为太子,皇太子乳名保成,和容若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成”字。于是,为避保成名讳,纳兰成德将自己的名字改作纳兰性德,第二年,保成改名胤礽,纳兰性德也把名字改回来,还是叫纳兰成德。算来,纳兰性德这个名字只是用了一年的时间。不过后来,不管历史上,还是家族族谱上,记载的都是纳兰性德这个名字,而“成德”这两个字就逐渐地被人遗忘了。

纳兰性德天资聪敏,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性德邀约好友赋诗唱和。第二日,性德患寒疾,七日后病故。纳兰性德后葬于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北的纳兰家族墓地中。

家族墓地附近建有明府花园

除了在什刹海的府邸,纳兰家族在北京海淀区上庄乡皂甲屯附近也有一片比较集中的居所。当年,纳兰性德的祖上因为征战有功,在京师西北皂甲屯一带有圈地,这里一直是明珠的乡下郊园,后来,明珠在皂甲屯修建祖坟。修完祖坟后,明珠在南面隔河重建了新的庄园以及祠堂等建筑,当地人称明府花园。

纳兰家族墓则位于宅园北侧,分为南北两处墓地,分别称为南寿地和北寿地。这里共埋葬了纳兰家族五代21人,并且在园寝区域内建有享殿、石供案、碑亭等建筑,规模极其宏大,在当地被称为“小十三陵”。在明府花园附近,还住有不少守墓人。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纳兰家族墓地最后一位安寝的揆叙夫人耿氏,向康熙帝奏陈:“更臣妾有使女十人,太监杨植伏侍日久,听伊等从父母自去或与臣妾守坟墓。又前年曾挑家人三十二房,二十房已往皂甲屯守臣夫坟墓,其胡然、王联奎、安畲、彭寿、三小子、长岱十二房亦与臣妾守墓。”从这篇文字可知,仅揆叙及其夫人去世后,看坟守墓之人就有将近40余户。

后来这里发展为村落,便被改名为“立新庄”。随着这座“新村”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和西侧的一个名为“尚庄”的村落合并为一体,所以“立新庄”也便利用了“尚庄”的发音而改名为“上庄”了。

可惜的是,纳兰家族的墓葬基本都被平毁,现存与纳兰家族有关联的就是他们的“家庙”——位于上庄乡永泰庄的东岳庙。据永泰庄东岳庙《重修东岳行宫碑记》记载,明珠每年都要到祖坟扫墓祭祖,见附近三座古刹年久失修,就有了修复之心。但因繁忙,一直未能如愿。临终之前,嘱咐总管安尚仁,一定要完成修庙夙愿。安尚仁于十年后大兴土木,用了三年时间,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将东岳庙、龙母庙、真武庙修葺一新。为了让后人记住纳兰家族修庙的功

德,安尚仁将东岳庙的西转角殿设为纳兰家族祠堂,在龙母庙和真武庙供奉明珠牌位。

但由于年久失修,目前东岳庙的保存状况令人担忧。庙宇最南端的建筑为三座门式的山门。其中西门已经无存。中门立柱上六攒重昂单翅斗拱建筑样式十分独特,值得一观。山门内东西原有钟鼓楼,但如今鼓楼已毁,唯余钟楼。钟鼓楼北侧是瞻岱之门,它是供奉东岳大帝的正殿,大殿两侧原为东西配殿,供奉十殿阎君塑像。如今东西配殿只余台基,其上的建筑系后世增建。正殿之后为后殿,两侧各有转角殿五间。其中西侧转角殿为供奉纳兰家族先人影像和牌位的地方,但由于岁月的变迁,这里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有的风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淀上庄地区发现了众多纳兰家族的遗迹,其中最重要的有纳兰性德的墓志(现存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字迹磨蚀损毁严重,但墓志篆盖相对保存完好,另外还发现了纳兰性德手简真迹。后来,历史学家根据这些遗存,建立了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陈列了关于纳兰性德的生平与创作大量的历史文献、图片、实物,这里也成为研究纳兰性德的基地。

诗词多怀念妻子

内容哀婉动人

纳兰性德诗词中总是带有伤心之意,其更多的是描写其自身的经历,尤其是描写自己和妻子的爱情故事。

关于纳兰性德的妻妾,可考的有三位,原配夫人卢氏——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成婚三年后亡故。续弦官氏,一等公颇尔喷之女。侧室颜氏,为容若长子富格生母。研究这常提及的江南才女沈宛,据传为容若去世前一年所纳,但是在纳兰家谱和文本资料中却都没有提及。在四位女子中,卢氏对他影响最大。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了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为妻,赐淑人。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婚后夫妻恩爱,感情笃深。但这位如花美眷,只给了他三年的诗意生活,就因产后受寒而香消玉殒。纳兰性德为此痛苦万分,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在他以后诗词中不断抒发哀婉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不断流露出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怀念卢氏的词在纳兰的词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是他的词中最为生动感人的佳作。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这句话与李商隐《锦瑟》中那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醉酒而春睡不起,赌书笑对喷茶,当初看似平凡普通,满不在乎的小事,在如今看来都是一根根针,扎在心头。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雨点打在窗外芭蕉叶上,淅淅沥沥,滴透尘封已久的记忆。

他在《天仙子〃渌水亭秋夜》中这样写道:“好天良夜酒盈樽,心自醉,愁难睡,西南月落城乌起。”在《浣溪沙》中抒发:“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离愁别恨,跃然纸上。而一首《青衫湿遍〃悼亡》更是道尽纳兰性德的思念之苦,同时也将他带入往日情景,不能自拔: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拼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篇三:《此情可待成追忆》

龙源期刊网 .cn

此情可待成追忆

作者:谢玲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22期

苏轼和纳兰性德分别是中国北宋和清朝著名的大词人,他们具有类似的人生经历,都在青年时期失去配偶。确切地说,苏二十八岁时失去爱妻王氏,纳兰在二十三岁时失去爱妻卢氏。因而,他们在情感体验上具有相同之处,失去爱妻的无比沉痛,不免会时时萦绕于心,发于言外,见于词作之中。《江城子》和《蝶恋花》就分别是他俩为悼念亡妻所作之词。这两首词作如下: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蝶恋花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麓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上面这两首词虽然都写得情浓意切,凄苦缠绵,感人肺腑,但仔细读来,味道却明显有别。另外,他们在性格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因而他们在同是悼念亡妻的词作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体验也是不一样的。苏轼和纳兰都少年得志,前者二十岁中进士,后者二十二岁中进士。又都顺利步入仕途,但后来的人生境遇却大不一样。苏轼因“乌台诗案”险失性命,屡次遭贬,历尽宦海沉浮,生活穷困潦倒,境况凄凉,人生失意颇多,最后病死在谪迁途中;而纳兰性德步入仕途后,不断升迁,一直跟随在康熙皇帝的左右,生活比较安定,无多大变故。

因此,不难理解,苏轼在悼念亡妻时就会很自然地在词作中渗透自己的身世,抒发人生沧桑、官场失意、世事苍茫之感。在深切悼念亡妻的同时,又不忘时时顾怜自己。且看“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词人打破生与死的界线,超越时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作出这种大胆的假设:假如自己能和妻子王氏相见,她也不一定认识自己呀!因为自己已蓬头垢面,鬓发如霜,毕竟已是“十年生死两茫茫”。这十年之中不知经历了多少人生苦难,茹饮了多少血和泪啊!宦海沉浮,人生苍茫,谁解其中味!因而,从这首词中,不仅感受到词人的失妻之痛,而且更感到他的人生之悲。词的下阕主要写梦境中夫妻相逢的情景及梦醒之后的悲苦。“小轩窗,正梳妆”,表达了夫妻之间融融脉脉的情意,别有一番情趣,正是对以往共同的美好生活的回忆;而“相顾”却“无言”,“惟有泪千行”,是缘于十年隔离中的重大变化,还是让人们

篇四:《一往情深深几许,却道不寿纳兰心》

一往情深深几许,却道不寿纳兰心

我相信,喜欢纳兰性德的人通常都会有同一个感受:一笔写不尽纳兰情,半生书不完痴情梦。

一生最爱纳兰词,爱他轻愁刻骨,缠绵雅致。

一生最恨纳兰词,恨他痴迷多情,风流不羁。

开始总觉得他是个纨绔公子哥,天天不务正业,只知风花雪月,不识人间愁苦。可后来,却生生体会到了一种遗世孤立,深陷红尘无法解脱的痛苦与凄凉。

纳兰,是寂寞的。因世间庸俗之人无法理解。

这种寂寞是遗世孤立的清冷,孤芳自赏又逢无知己。近乎神经质般,或自怜,或自哀,渐渐转化为自以为低人一等的自卑。

这样的人,压抑了太多东西,自己的才能、情感等等。他们常常只能与自己为伍,常想将自己撕裂,看看自己在众人外表下无懈可击的真实面孔究竟怎样。

情诗,占着纳兰诗的大部分。所以,众人便说他多情风流。

他写着爱恋,写着相思,写着多情,写着追忆。但他爱的,相思的,不是某人;他多情的,追忆的,并非某事。

他,只是看惯了红尘滚滚,风花雪月的浪漫。

这些,都暖不了他的心。

舞一段《霓裳羽衣舞》,想一个倩影佳人,吟一曲今宵酒醒处,恨不能的绵绵无绝期。

聆一支《玉树后庭花》,梦一场昨夜东风,唱一首深院锁清秋,忘不了的回首明月中。

纳兰的情事,看了繁复,却凭地纯净,纯净到碧海青天映照蜡炬成灰。 纳兰的情事,读了朦胧,却凭地温柔,温柔得望帝春心托付庄生晓梦。 纳兰很,恨的优雅,恨的无奈。恨万丈滚滚红尘,留不得自己半寸情思;恨俗世矫情,落得个残生飘零。

纳兰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就算沦落风尘,也终究染指不了他鹤立鸡群的飘然洒脱,旷世才情。

时光荏苒,而他总在等,终不知等的是痴心人还是负心人

那一生挚爱的妻,却只是早早弃他而去,香消玉殒,阴阳两隔。 那昔时的甜蜜回忆,竟成了日后穿肠而过的相思毒药。

那十几年的甜蜜时光,恍白驹过隙,在旁佳人却已消逝,徒留公子一人,独笑西风。

纳兰的悼词,才是哀恸人心的。

这些词作,声声血,字字泪,百般控诉之下,确是掩盖不了深深的追忆。令人为之泪下。

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种心酸,非亲身经历,莫不能体会。

一语道不尽纳兰情,一生品不完容若心。斯人已去,徒留千古愁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世间,恐再也不会有似纳兰般的男子吧。就算有,他,终究不是纳兰。 那在摇曳烛火中,温润浅笑的男子,再也不会回来了。

篇五:《论纳兰性德爱情词之情感》

论纳兰性德爱情词之情感

【论文摘要】:此论文选取纳兰容若四首词,分别描述爱情情感四部曲之邂逅、离别、思念以及悼亡,从这四方面入手,结合纳兰容若的词,在他那些清丽浪漫又不失凄苦的字句中,看他的情感转变。

一、邂逅

减字木兰花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这是一首描写怀春少女相遇心仪男子时的矛盾心理的词。

上片写女子偶遇男子时的举止,下片写女子千回百转的心理。

相逢不语,双方都看见了对方,那女子在纳兰容若的眼中宛如秋雨飘摇中的一株芙蓉,娇媚多姿。而“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又将女子低头的娇羞之态形容得淋漓尽致,此等风情,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诗中也有过描写: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此情可待成追忆下一句纳兰}.

此词下片中的“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则写出初动芳心的女儿家,那想要低声呼唤,却又怕自己含情脉脉的模样被人瞧见的情景。而“欲诉”最终只是“转过”,最终只是“叩玉钗”,将一个温婉多情的女子欲说未说的样子刻画得细致入微。

词人自己本身爱恋着女子,却偏写女子动情的憨态与佯羞之态。通过女子对自己的这样一种情感,来表达自己苦恋痴恋的情感。从而,更衬托出自己的一片痴情。

反复读来,既像是纳兰容若自己的心间私语,又像是模拟女子的口吻来摹写她对自己的相思。“词人在女子和自己双重身份上,立足女性形象,进行自由转换,无论是行为还是心理上,都描摹得恰如其分,读来让人分外感动。”○1说的正是纳兰容若这种巧妙地艺术手法。

当这首词从纳兰容若口中吟出时,低吟出的正是爱情最让人心动的时刻。千言万语,只化作颊上红潮、钗头脆响,引发人无数的遐想。

二、离别

南乡子

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著分携泪暗流。

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将酹石尤。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

上片中,骤雨初歇,繁华落尽,唯剩寂静清幽的一个小院。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种意境中,我们也仿佛看见了那种离别时两人的依依不舍。而 “红豆子”一词,总会令人想起王维《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词中纳兰容若手心里的红豆,怕是寄托了他深深地愁苦。

下片则是描写别后的幽情,并运用了了几个典故。一个是石姓女子嫁于尤郎,郎君欲经商远行,女子劝阻不了,一别之后,音信全无,女子思念过度而亡。临终时,曾言自己后悔,导致了生离死别的结局。但愿死后化成风,阻拦商船,为天下女子留下她们的夫君。另一个则是王献之为了安抚自己宠爱的又胆小的,名为桃叶的小妾,特意作了一首《桃叶歌》,在江上看到爱妾身影,便高声唱道。因而,有了桃叶渡的由来。

扁舟一过,分离的两个人只能独自无奈地品味自己的清愁。一江春水之隔,今生恐怕难以再见。远去的小舟,不经意间就带走了纳兰容若心里仅剩不多的期待。{此情可待成追忆下一句纳兰}.

此词之情辞哀苦,真挚动人,清丽的文字中浮现的却是生命中聚散的无常与无奈。

三、思念

采桑子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这首词写的是一种思念中且带忧伤的情感。

开篇的“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就带给人一种酸楚。

“李商隐在《锦瑟》中写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当时有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也就有多少深悔痛恨之情。”○2纳兰容若此时心中又何尝不是这般?只是这错,难以讲究明了。爱与不爱,没有对错。

因了这错,才有了“红泪偷垂”。恰巧在“满眼春风”中,百事已非,在繁花似锦的喜景里独会百事皆非的悲怀,以乐景写哀愁,尤为痛楚。转而承接上片,回忆当初离别,下片开始写自己无可奈何的心境。

一句“强说欢期”,让词人期盼中的再次相见显得无力与苍白。一别成永诀,此时此刻,欲哭无泪,欲诉无言,纳兰容若自己许是也觉得悲怆,继而写道“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清冷的语句,却写出人生的聚散无常,月圆月缺,或许如同辛弃疾的《书博山道中壁》之“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那种氛围。

这般相思情感,在纳兰容若笔下显得寂寥与绝望。纳兰容若带着自己的心碎,蓦然回顾以往,回忆往昔,只是现今却是分隔两地,忍受离伤。而今才知当时是错了的,是错在分别?还是错在相遇?

答案不了了之。此时的纳兰容若亦是笼罩在自己沉重的哀伤中,浓烈且直抵心灵深处。

四、悼亡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此词举重若轻,娟秀的文字里,写满了美丽与苦愁,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纳兰的笔下,娓娓道来。

西风送凉意,凉入心窝。秋日的黄叶萧萧,疏窗闭合,不尽的萧瑟。“沉思往事立残阳”,夕阳西下时,难免使人想起李商隐《登乐游原》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怅。而纳兰容若韶华未逝,却也往事萦怀。{此情可待成追忆下一句纳兰}.

上片句句秋景,字字寒心。斜风残阳中,纳兰容若独自凄凉,独自沉思,万般愁绪缠绕于心间。眼前的一幕幕,无论萧条还是颓废,都抵不过纳兰容若心中无力的伤感。继而,由“沉思往事”从悲凉的景致转入欢愉的回忆。

下片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借由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典故,联想自己的经历,顾影自怜。唤醒的是词人以往与爱人的深情和爱慕,与上片照应之下,更加的感到忧伤。

正是,如今的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包含了纳兰容若所有的血泪哀思。曾经以为本该如此的事情,现今想要重获却成为了一种奢望,可望而不可及。

众多的痴与怨,只化为纸笺上一个个冰冷的字眼,永远的沉寂,任过往的温婉羞态,盈盈笑语,一并尘封于此。之后,随着纳兰容若一起垂垂老去,在红尘中渐行渐远,残留的是那秋季中一抹茕茕独立的孤寂背影。

从最初的相遇不语,到离别的哀苦,再到相思时的绝望,最终剩下的不过是纳兰容若自己的满腔心碎。

词以抒怀,以摹写那一点涌上心头,又难以讲明的情愫,寓于词章字里,纵然传唱于世间,而词中低徊不去的款款心曲,如他的《饮水词》,其实也不过是词人“冷暖自知”而已。

纳兰容若的词,清新淡雅间,又带凄婉。不尽的哀婉凄楚与怅然若失,使他的词字字泣血,句句含泪。

论文注释:

1聂小晴,王鹏,王青《一生最爱纳兰词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P158 ○

2卫淇《图解纳兰词》,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P38 ○

参考书目:

1、图解纳兰词

2、一生最爱纳兰词大全集

篇六:《《云水谣》—此情可待成追忆》

《云水谣》—此情可待成追忆{此情可待成追忆下一句纳兰}.

《云水谣》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两句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和“人间自是有情痴”,我觉得前一句更符合这部影片。

影片的男主人公名为陈秋水,女主人公名为王碧云,这两个名字其实已然诠释了“云水谣”这个名字。影片的故事以王碧云侄女的追问,和老年王碧云的回忆展开,以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将现实和过去反复交替来叙述一段陈年往事,或者说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影片中有四个主要人:陈秋水、王碧云、王金娣、薛子路。可以说,这四个人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执着,其实,那种执着在那个时代并不稀有。陈秋水和王碧云相识相恋是那么的美好,然而美好又总是那么的短暂,在他们订婚之际,陈秋水因为是左翼团体的人(实际上就是信奉共产主义的)而被追捕,被迫离开台湾,从此云水相隔,相见无期。云与水的隔绝,使这场原本幸福的爱情成为了鱼与飞鸟的苦恋,同时也多了另一只鱼和飞鸟的苦等。

四个执着的人为了彼此心中的那份爱,坚守着,等待着,默默的付出着。王碧云不顾一切的寻找陈秋水,坚守到老;薛子路又不顾一切的等待王碧云,默默的付出着,甚至帮着找陈秋水;陈秋水心中始终忘不了王碧云,坚守着心中的爱,无视眼前的爱;王金娣明白陈秋水的心,但依然等待,同时也坚持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爱。其实,四个人的执着,都是源于对爱的信念,当爱已化作信念,执着便是理所当然。

有人评价这部电影说: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三颗炙热期待的心,四季更替不变的永恒。我觉得这样的总结是比较中

{此情可待成追忆下一句纳兰}.

肯的,无论是王碧云还是薛子路,又或是王金娣,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爱,也注释着“人间自是有情痴”。

从王小芮的追问,到王碧云的回忆,那个年代的爱情,和现代的爱情已然形成了对比。不管是薛子路对王碧云的情,还是王碧云对陈秋水的情,又或是王金娣对陈秋水的情,这一段段真情,都值得追忆,也值得思考。

很多人喜欢纳兰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王碧云与陈秋水相见相识相恋是那么的美好,在西螺的日子是那么的令人羡慕,可是云水相隔又是那么多凄凉,如果只停留在那最初的美好时刻该有多好啊。所以有问“若人生之如初见,似水流年会不会繁华些许?”,我的回答是不会,流年既已似水,落花自当飘零,只有初见,没有再会,繁华为谁?这也是四个人执着的原因所在吧。

如果说陈秋水和王碧云的坚守是因为彼此深爱,那么薛子路和王金娣坚守又是为了哪般?明知所爱之人心有所属,却依然执着,这样的爱怎不叫人为之动容。我不禁想起了两句短诗,“我问佛:如果遇到可以爱的人,却又怕把握不住该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令我意外的是,王碧云没有接受薛子路,而陈秋水最后接受了王金娣。看完这个结局,我很疑惑,开始反思,在看《单身男女》的时候,我写到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但当爱与被爱不能统一的时候,男人和女人在这二者之间做的选择是不同的,男人更倾向于追求爱,而女人更倾向于享受被爱,并且还做了些许分析。

可是,《云水谣》里面却不是这样的,王碧云坚守着爱,陈秋水最后接受了被爱,开始是有些疑惑的,后来逐渐想通了。王碧云没有接受薛子路的爱,是因为陈秋水也是爱她的,这份爱是统一的,这种相爱一直存在着,而陈秋水接受王金娣的时候,他们的爱也统一了。

其实,这也因为时代的差异性和爱情观的差异,与现代人随性的情感相比,他们这种坚持似乎更像是一种信念,而并不是因为责任或者承诺,这个时代又是那么的缺乏信念。

{此情可待成追忆下一句纳兰}.

从《从我的父亲母亲》到《山楂树之恋》再到《云水谣》,那个时代的爱情是那么的简单而又纯真,美好得让人心向往之。爱到深处便是情,情到浓时终难忘,此情可待成追忆,素年锦时醉苍茫!

篇七:《纳兰容若》

注释:

①人生句: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的)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②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③等闲二句: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故人,指情人。

④骊山二句:《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

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谓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亦可通。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简介: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锦瑟>是中国诗歌史上争议最大的诗作之一。此诗以含意的隐晦、意境的朦胧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此情可待成追忆下一句纳兰 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