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作出一流的原创性工作》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作出一流的原创性工作,令学界振奋,同时也反衬出中国科研模式和科技体制中亟待改变的地方。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最年轻的院士邵峰深有感触,提笔写下这篇文章。邵峰所在的北生所作为科技改革试验田,在成立至今的10年里,探索科研体制改革,探寻原始创新新机制,成就斐然。然而,一花独放不是春,更多的“北生所”、更多的“韩春雨”在哪里?中国科研正在发出革新的召唤。
撰文| 邵峰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院士)
责编| 陈晓雪、李晓明
●●●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发现新型基因编辑工具NgAgo的工作令人兴奋。虽然还不清楚NgAgo到底会不会把目前的主流工具Cas9淘汰,但应该说这是一个具有一流水准的、原创性的发现。如果有更多的韩春雨涌现,中国科研将会变得更加强大。
韩春雨的成功对中国的科研模式和科研体制颇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01
“小作坊”更利于原创性发现
NgAgo是一个小作坊型的项目,完全是韩春雨自己带几个人完成的。这种小作坊模式,特别适合探索性研究——你不确切知道要做出什么样的研究成果,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做成,这反而更容易激发人的创造力,这种科研模式应该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科学家都希望能把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最大程度发挥出来,而小作坊模式迎合了这种做科研的内在驱动力。 与小作坊模式相对应的是大科学计划,把很多人组织在一起攻关,在很多方面有很高的效率。比如“两弹一星”项目,把全国的相关科学家召集在一起,以接近于行政管理的模式运作,集中力量确实办成了大事。类似的还包括后来和正在进行的“航天计划”等项目。这些成功
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科研政策的制定,在生物医学领域,“863”、“973”计划以及各种重大专项,都带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愿望和色彩。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科研发展得益于“两弹一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两弹一星”成功带来的思维限制。几乎每一个重要科技决策都摆脱不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指导,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国家层面多次体会过“两弹一星”模式的成功(包括青蒿素的发现),而很少在“韩春雨”模式上有巨大斩获;第二,虽然我们在农业领域也曾有过“韩春雨”模式的突破,但成功后,“韩春雨”们因为自身利益的诉求,往往不推崇这种模式,而是转向前者,要求集中力量办(自己的)大事,这是可以理解的符合人性的悖论。
反观美国的科研,其基础科研主体正是成千上万个“韩春雨”这样的小作坊,这是源于西方文化对个人的尊重,对个人创造力的推崇;美国的生物基础科研投入的大部分也是流向了这样的小作坊(美国脑计划在总科研经费上比例是非常低的);这也是美国能持续保持科学创新的重要原因。事实上,绝大部分诺贝尔奖工作也都是诞生于这样的小作坊和单个实验室研究。
“两弹一星”模式或者大科学计划更适合目标极为明确的科学项目或是大科学工程,但是,绝大部分现行的和将要执行的大科学项目,并没有大科学工程所具有的明确目标。结果就是一堆人凑在一起,弄了一个本子,分了钱之后各干各的。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内在驱动力,要做自己想做的研究,但拼盘式的大项目迫使科学家们为了拿经费不得不付出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经费分配体制要更明确,什么样的项目适合把很多人组织在一起,一定要慎重,包括将要开展的“脑计划”、“精准医疗计划”,应该仔细想一想这些计划是不是具有“两弹一星”项目一样明确的执行目标?如果不是,这样计划多半不是最有效的经费分配方式;另外,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我们又怎么去考核这些计划的执行效果,谁又能对这样巨大的投入最终负责?毕竟,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
每个科学家都会认为自己的领域很重要,如果某些领域的科学家很抱团,整合在一起提一个大科学计划去说服科技官员和政治家,经费很可能就更多地流向了这个领域, 这样,像韩春雨式的小作坊的相对空间就会变小。
小作坊和大科学并不矛盾,但是,关键是要区分科研活动究竟适用于小作坊还是大科学计划,在平衡对这两种模式的支持上一定要非常小心谨慎,这是一个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如果一个大科学计划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比如要做一个原子弹出来,你不可能用一堆不完全相关的文章交差了事。
02
探索性研究需要亲力亲为
中国的文化尊重权力和权威,因此,当科研活动的组织使得很多不同级别和年资的科学家在一起工作、发生利益关系的时候,“小人物”的个人创造力往往会被限制。有权力、有权威的人的观点、意见和判断会有很大影响力,你得去听,去做,从而失去了做自己喜欢想做、或自己认为重要的工作的空间。而“韩春雨”式的小作坊型团队,客观上不被学术权威影响,反而使得其个人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很多人认为,一个大科学家或者战略科学家带领一个甚至几个上百人的团队才是最强最优的科研组织模式。一些想帮助我的人也曾对我说,你们要做大做强——他们想象我应该有一个大团队,有几十个人或者上百人听我指挥,他们想帮助和支持我建立这样的团队。面对这样的好意,我其实觉得有点尴尬,我没有这么大的团队,我只需要带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和博士后,有经费能让他们做想做的实验就可以了。要是真的有几十个上百人的团队,我每天面临的将都是管理和经费上的事,而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做激发创造力的工作。很多时候,原创性工作需要你尽可能走在科研的第一线,其突破往往来自于一个细节或是非预期的实验结果,或是面对问题和现象不断思考而获得的一个灵感。韩春雨的成功正是他看到2014年
荷兰van der Oost实验室发表的Nature文章后,结合自己的知识思考后产生的一个想法,然后就去做了,再加上点运气就成功了,非常简单。设想一下,一个管理上百人团队的科学家会在第一时间看到和自己领域并不完全相关的研究工作吗?即使看到会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吗?
科研是需要自己去做的,尤其是探索性的研究。我研究生导师Jack Dixon博士曾经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做过科研副总裁,在美国也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大科学家,但他的团队从来没超过过20个人。几年前的时候我曾跟他诉苦,我在NIBS(编者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简称)挺困难的,手下都是学生,没有训练很好的副手帮我,什么事都得自己走在前面,包括提出想法,看原始数据,讨论之后再去设计下一个实验。Dixon当时对我说了一句我现在都记得很清楚的话,他说如果你手下有很多可以独立的副手,由他们来做这些一线工作,具体指导学生做研究,那出来的就不是你的科学,而是他们的科学了。
03
创新性发现有时需要甘于被冷落
韩春雨的成功得到关注,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其所在的科研环境并不优秀和知名。很多人也曾问过,如果韩春雨是在最顶级和知名的学校,他还能做出这样的工作吗?这个问题显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韩春雨的这种“小人物”、非主流身份和他所处的不知名学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成了他的成功。
在2014年的Nature文章出来的时候,主流的科学家都在关注当时如日中天的Cas9技术,顶级研究机构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大家都在津津乐道Cas9技术的发展,每一个微小的进展都激动人心,从众的心理使得融入这种氛围的科学家都在想自己应该如何参与,生怕自己被这个科学大潮所落下;而韩不是领域内人,估计周围也没有太多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和讨论,客观上他是一个被主流学术圈忽略、处在被遗忘角落里的“小”科学家。而恰恰是这种遗忘和
冷落给了韩独立思考、产生自己想法的空间,也给了他执行想法的时间和精力上的保证。当他看到van der Oost那篇Nature文章时,想到也许在另外一个细菌里可以找到一个功能类似,但不需要65度才有活性的同源蛋白,这样就有可能做成比Cas9更好用的基因编辑工具。结果证明,非主流反而能另辟蹊径,他获得了成功。很多重要科学发现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你如果融入一个主流学术环境,可能永远捅不开那层窗户纸;而离开那个环境,有一个empty or fresh mind,反而更有可能甚至很容易突破,科学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我和中国顶级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时有接触,也不时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我有时想,在当今互联网极为发达,信息爆炸甚至泛滥的时代,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各种名目的学术相关和似乎相关的活动吗?真的需要参加那么多的会议吗?真的需要那么频繁的交流吗?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多数人推崇的事物的一部分,从而得到关注和承认,这是人性使然,心理上不愿意被冷落和忽略,因为那样感觉不好。但是,原创性的工作往往反而需要我们甘于被冷落和忽略,因为只要这样我们的思维才不会被过多地影响,才能独立思考产生奇思妙想,才会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和安静的工作环境去尝试那些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学会接受这种似乎和人性冲突的心理境遇,甚至去享受被遗忘和冷落。
全世界的科学家恐怕都有一个共同的心魔,就是在研究结果上有所突破之后,希望得到关注,渴望研究成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承认,因此,我们的内心不再安静,不再能够在后续的研究中保持轻松的心态和依然专注的投入。成功成为一种包袱和下一次成功的障碍。而韩春雨没有这种包袱和障碍,有的只是安静和对他自己课题的专注。这对于还没有成功的年轻科学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更多的机会在他们那里。有时候我也和学生开玩笑说,当别人在台上享受灯光和掌声的时候,那时就是你最好机会的开始。
04
如何发现更多的“韩春雨”?
篇二:《河北一副教授十年没发文章 一夜变成 诺奖级 科学家》
河北一副教授十年没发文章 一夜变成“诺奖级”科学家
原标题:新晋“网红科学家”韩春雨:科学其实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一个从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副教授,偏安河北科技大学,却一鸣惊人地发表了一项“诺贝尔级”的实验成果,而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了“网红”科学家。 “河北科技大学、一个副教授、连续十年没有发过文章了,以前就算有点战绩,也就那样了。说要把文章发到通常只向哈佛、耶鲁、北大、清华、浙大敞开大门的顶端学术平台,没人信啊,就高峰傻,傻了就信了。”韩春雨对《中国新闻周刊》自嘲地说。
此时,他正在河北科技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室里,多家媒体在排着队等待采访这个新晋的“网红科学家”。他的学生高峰,也是他的重要合作者,坐在旁边,师徒二人都被这段“伤心史”逗乐了。
因为近期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韩春雨从一个学术圈的“泛泛之辈”一跃成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这打破了他早已习惯的平静生活,但毕竟是一项让他欣慰的成绩。
他的行程已经排到了6月底,中日韩三国基因大会向他发出邀约,而在此之前,他几乎从未参加过任何前沿的学术活动,事实上,他也从未受到过此类活动的邀约。现在,韩春雨不得不暂时告别他十多年以来一成不变的“泡在实验室里的安静生活”。
“一下子成网红了,这个我完全没有准备好”
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他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
挑战。CRISPR-Cas9被认为是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近些年来一直是诺贝尔奖的热门。而韩春雨团队的发现,在一些人看来,可以堪称是“第四代”技术。 “如果说此前的技术是一个菜市场,我们就是发现了另一个菜市场,丰富了人们的选择,而这个菜市场究竟好不好有待全世界的科学家去验证,当然我也会进一步探究。”对于这项新技术将会替代原有技术而成为最实用技术的粗暴说法,韩春雨团队目前比较谨慎。
5月2日,文章在线发表,几个小时之后,学术圈朋友的祝贺电话陆续打来了。很快,韩春雨和他的新发现出现在了大洋彼岸MIT(麻省理工学院)的BBS讨论区里。
韩春雨泡在实验室的安静日子一下子被打破了。
邮件每天翻倍增加,第一天收到十几封邮件,第三天就上百封了,这些从美国、瑞典、法国、韩国等世界各地蜂拥而至的邮件,有谈学术的,也有谈合作的,其中夹杂着一些向他抛出橄榄枝的研究机构。这些天,他接电话接到耳朵疼,这其中有亲自打给他谈实验室谈合作的院士,不少人都是他仰视的行业前辈。
“刚发表后的前五天,找来的都是行业内的顶尖高手,都是值得敬佩的人。”同行纷纷前来索要实验样本,韩春雨非常愿意分享,只是实验室人手有限,他实在回复不过来。
在学术圈收获这样的反响,倒是完全在韩春雨的预料之中。
2014年前,有很多科学家在质疑Ago家族(韩春雨团队所发现的新基因编辑技术)是否能作为基因编辑工作研究,韩春雨当时就断定,他如今这篇文章的发表会刺激很多具备科学敏感的科学家。
而在此之前,他曾有过两次失败的跟风。他很早就开始关注基因编辑这一前沿科学领域。CRISPR-Cas9技术出现后,韩春雨也备受鼓舞,他的团队曾使用这一技术变异了一些植物,当他们准备把这一过程梳理成型时,国外顶级学
术杂志连续推出了两篇同类文章。韩春雨不得不改变计划,接下来,他的团队试图通过设计对该技术进行改进,随后,他们的研究想法又被别人抢先发表。 经历过这两次失败后,韩春雨发现他们的研究速度难以赶超别人。他决定不再跟风,要做原创,这也更符合他作为科学家的身份认同。2014年初的两篇文献,促使韩春雨把这一想法转化成行动,他开始着手研究这项新发表的技术。
这期间,屡战屡败,但学生高峰一直和导师韩春雨并肩作战。高峰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三本,后考取了韩春雨的研究生。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高峰没有找工作,而是选择继续留在韩春雨的实验室。实验室楼上空出来一个小屋,他就在那里打个地铺,这两年一直住在那。
事实上,一开始韩春雨并没“看上”高峰,“我让他滚,他没滚,嗯,这孩子挺执着的。”韩春雨对《中国新闻周刊》开玩笑地说。实验室里有张脱了漆的旧桌子,上面摆着一套茶具,韩春雨和高峰坐下来,韩用熟练的姿势泡好茶,师徒二人喝着茶,互相打趣。这是韩春雨最喜欢的状态,他们经常会拿着写满实验记录的厚本子,一起探讨,偶尔也聊一些“少儿不宜”的话题,“像大学男生宿舍一样。”高峰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形容。看得出来,他们师徒二人不只是死板的上下级关系,在这个于科学世界登顶的过程中,他们变得很亲密。
发现、设想、再用实验证明自己此前的设想,这是韩春雨在实验室的日常。而猜测成真所带来的兴奋则是他最大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次不同,他欢喜之余,也生了一些烦恼。
“科学家关注是我预料之中的,但火到了圈外,一下子成了网红,这个我完全没有准备好。”面对接连不断的媒体采访邀约,他自己实在应对不过来。 韩春雨如今是河北科技大学的名人,除了师生,食堂打扫卫生的阿姨和学校的门卫师傅都知道了,“韩春雨老师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们这样判断。
“他真的能获得诺贝尔奖吗?那样的话,就太伟大了。”门卫师傅,一边在手机里浏览着韩春雨的新闻报道,一边好奇地发问。
5月13日,论文发表十天之后,下午四点,韩春雨准时出现在实验室。电视台、广播、平面媒体的记者,以及前来围观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实验室。 韩春雨个头不高,偏瘦,一身运动装,深灰色的套头衫,深蓝色李宁牌运动裤,留着圆寸头,手上戴着电子表。说起话来,清晰缓慢。{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老婆}.
摄影师希望他穿上白大褂,演示做实验,“这样不好。”用他的话说,“一开始,我是拒绝的。”沟通之后,他还是欣然配合,决定扮演一次真实的自己。
“韩老师,其实,你可以当一个演员的。”摄影师对他的表现相当满意。“其实,我是一个科学家。”他一脸严肃,说完后又调皮地笑了,在场的人也都被他逗乐了。{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老婆}.
42岁的韩春雨,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
“我胆儿小,只选择在科学上探险”
韩春雨的实验室在河北科技大学的中校区,这里是老校区,学校不大,从南门到北门,步行只需不到五分钟。大部分学生都在新校区,这里显得非常安静。食堂门口,校园歌手大赛在招募选手,吆喝声不断,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
“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实验室”就在食堂对面,韩春雨的实验室就在这栋楼里。三楼和四楼各有一个,规模在整栋楼里是最大的。
韩春雨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博士生,期间发表过一篇非常不错的论文,2006年进入河北科技大学,属于引进人才,学校一开始就给了这个“青年才俊”25万元的学科建设经费。不久之后,他又申请了17万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上后来15万元的青年基金以及他通过参与重大专项获得的资金,他开始发起这项新的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时,并不缺钱。
但后来的花费超出了他的预期,目前,他还欠下了30多万元。如果当下没有取得这项研究成果,这笔钱他打算用自己的存款先补上。“这些钱我还欠得起。不在乎结果,也要量入为出,我不赞成弄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他很实在地说。
“我从来不做冒险的事情,我胆儿小。我开始研究这个课题可能是具有偶然性,但之后取得这个成绩是必然的,我向来都是‘临事而惧,好谋而
成’。”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出自《论语》中的这句话,韩春雨提到过不下三次。他说自己从这句话中吸收了太多营养。
如果文章发不了,他也做好了退一步的打算,上报学校,申请基金,也足够补上资金缺口。如今,文章顺利发表,而且是首发,这是他所有预期中最好的结果。
“其实比起很多我以往交流过的青年才俊,我不是那么刻苦。我只不过是想得特别仔细,考虑好了才去做。”韩春雨向《中国新闻周刊》坦言,“思考也是勤奋的一部分啊,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 他补充说。
韩春雨也一直在为自己选择和争取最佳的科研环境。
2006年开始在河北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十年,期间他只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过两篇中文论文,河北科技大学几乎从未给过他诸如发表论文篇数以及评职称的压力,这才让他有条件泡在实验室专注实验本身。就像当初选择来这里一样,未来他还会继续留在这里。“这里就是我的‘MIT’(麻省理工学院)。”外界把它的实验室称之为“小作坊”,他觉得,能做出事情来,就挺好。 “你是穿阿迪达斯或者耐克,还是穿其他的——当然再高级的咱不知道了——还是穿解放鞋,走路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我穿的是解放鞋。”在韩春雨看来,穿解放鞋并不等同于艰苦。
没有海外留学背景,却做出了世界一流的原创技术。这一点,让很多人对韩春雨又佩服又好奇。
篇三:《韩春雨实验遭质疑,给科学和真相多点时间》{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老婆}.
钱江晚报:韩春雨实验遭质疑,给科学和真相多点时间
魏英杰
2016年08月03日08:38 来源:钱江晚报
分享到:
原标题:韩春雨实验遭质疑,给科学和真相多点时间
今年早些时候,河北科技大学的“三无”副教授韩春雨凭借一篇在国际顶级期刊在线版发表的论文引起国内轰动,被赞誉为“中国下一个诺奖获得者”。
近日,“剧情”却又反转了。国际上多位学者纷纷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关于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验,要求其公布实验原始数据和具体条件。发表该篇论文的《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于8月2日声明,将按照既定流程调查此事。而韩春雨本人则回应,对重复实验充满信心。
大多数人对类似科学研究并不了解。无论当初人们说韩春雨有多牛,还是如今学者们纷纷质疑其实验成果,许多人都没有能力作出对错与否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片面地指责韩春雨,或者不顾事实地为韩春雨辩护,都可能是错的。
不过,这并不表示人们不能关心韩春雨实验,不能有自己的态度。科学实验的一大原则就是可重复,任何不可重复的科学实验都是“耍流氓”。韩春雨实验及其论文是否具有科学价值,同样必须满足这个要件。有科学家表示无法重复实验,而韩春雨目前尚未提供更多实验或数据来证明自己,发布该篇论文的杂志也还没有启动调查,那么对实验进行合理质疑,属于正常的学术论争范畴。
但要看到,一项科研成果的发表,往往要经过艰苦而漫长的探索历程。在科学探索过程中,难免还会走弯路,甚至走进死胡同。韩春雨团队花费大量精力进行的这项研究,别人在重复实验的时候,若缺乏正确的路径支持,也可能把这些错误再犯一遍。从韩春雨的论文发表,至今不过两个多月,现在就判断实验不可重复,可能为时过早。{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老婆}.
在发表论文之前,韩春雨团队一定是要按学术规范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如果别的学者无法重复实验,这可能说明韩春雨没有按照规范做实验,也可能说明实验结果尚不具备正式发表的条件,还可能说明其中存在学术造假行为。但这三者的性质有非常大的差别,前面两种情形或许是无心之失,后一种情形则具有主观故意,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
也因如此,在韩春雨尚未提交更多证据,杂志方面也尚未给出结论之时,不妨给科学和真相多一点时间,切忌急于作判断、下结论。对科学研究进行合理质疑,有益于学术进步,但不能动辄把这种质疑上升到人身攻击或道德审判层面,否则可能伤及无辜,对真正的科研人员造成不公。
假如调查结果证明该项实验存在学术造假,这世界上也不过多了一个骗子,但如果这一切都是缘于误解,那么所有不顾实际的指责、谩骂,岂不等于是在迫害一个甘于沉默、专心科研的真正学者?科研不能急,真相可以等,但科研人员的人格不能辱,对科学的敬畏不能丢。
篇四:《“美丽河北 最美教师”人选名单和主要事迹》
“美丽河北·最美教师”人选名单和
主要事迹
(一)名单:
(二)主要事迹:
1.薄熙春:
在围场县棋盘山学区中心校扣花营幼儿园的公路旁,每天早晚都会看到一个步履蹒跚的身影,他就是围场县扣花营幼儿园园长、教师薄锡春。薄锡春老师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在坎坷、不幸面前,身残志坚,坚毅乐观,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凭着一个儿时的梦想,凭着一颗热忱、执著的心,追求着为人师表的快乐与成功。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把一颗诚实善良的心交给了自己心爱的幼儿园,交给了幼儿园的孩子们,扎根山村无怨无悔,用无私的爱浇灌着大山深处的棵棵幼苗。
圆教师梦—成就他无悔人生 1984年高考落榜,年轻气盛的他去塞罕坝机械林场当上了临时工。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打工期间,他白天干活,晚上就找来一些有关教育的书籍学习,因为他深深向往着教育这片热土,酷爱着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他从教育书籍中汲取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体会到了教书育人的快乐。198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扣花营村招聘民办教师,听到消息,他激动地彻夜未眠,请假回来参加了考试,凭着他优秀的成绩,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本村的民办教师。
根据需要,领导把他分配到了离家10里外的扣花营沟里的一所小学任教。第一天报到,他的心一下子就凉了。眼前的校舍破烂不堪,院墙大部分坍塌,连大门都没有,窗子上的塑料都一条一条的,灰头土脸的孩子满院乱跑,乱成一团糟。但是当他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想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就定下心来。放下行李,开始动手收拾校舍,先用自己打工的钱把学校窗上的塑料全换上新的,随后领着孩子们搞卫生、清操场。行动感动了家长,他们都主动过
来帮他一起收拾。接下来的他又找村里要来了一些木头,找人帮忙给学校打了大门和篮球架……
学校的面貌变了,变得整洁,孩子们变了,变得干净。第二年春天,他带孩子到河边捡来小石板,在院内砌起了两个花坛,在四周栽上了杨树。他的干劲和行动使孩子和家长都特别感动,学校真正像个学校了,浪浪的读书声代替了往日的喧闹,辍学的孩子被家长的大手牵着,又重新返回了课堂……
薄老师不但注重学校条件的改善,还特别注重知识的传授,每天都认真钻研教材,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努力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他所教的复式班每年在全乡组织考试中都名列前茅。学校走上了正轨,真正变成了传播知识的摇篮,于是一些外组的学生都来他任教的学校读书。 1992年,8年过去了,薄锡春老师,已经成为一个很出色的老师,他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转为正式公办教师。
以后的几年里由于他所教的毕业班成绩好。先后被调到三义号村和哈里哈乡中心小学任毕业班担任班主任工作。每年所教的毕业班的成绩都在全乡和全学区的前列。
厄运当头,铸就坎坷人生路
由于他所任教的哈里哈小学离家10多里路,每天得骑摩托车上下班,2003年春季,薄锡春老师忙完了一天的工作,辅导完最后一个学生骑车下班回家,就在他快要到家的时候,摩托车突然起火,他连同摩托车吃一起栽倒在了路边的大沟里,他的整个下半身肢体全部撒上了汽油,他连同摩托车一起被一米多高的熊熊大火烧灼这着,当时没人敢靠近,只能着急地奔走相告,等妻子赶来,又返回去取来棉被,捂在他的身上,前来帮忙的人又用路边的沙土撒在他的身上,火才被扑灭。此时的他,整个下半身已经被烧得遍体鳞伤,裤子胶着在皮肤上,人已经奄奄一息。送到医院后,经过多番植皮治疗,虽然生命保住了,无情的大火却夺去了他作为一名教师必不可少的武器,右手手指全部被烧残,有的变了形,有的残缺不全,他看着自己的手指,哭着说:“以后我怎么再写字啊,我怎么再给学生们上课啊!”。在这次事故中,由于灼伤严重造成了双腿屈伸不利,他走路只能一瘸一拐的向前挪了……
身残志坚,谱写教育新篇章
出院回家后,学校的领导老师都去看望他安慰他好好养病。他所
带的班级和其他班学生都纷纷前去看望他们的恩师。有的是老师带着,有的是家长领着的,有的是自己结伴,从5、6地外,赶到薄老师家前去看望他。孩子们看着薄老师被烧伤的手和全身被裹满白纱布时都留下了热泪,他们站在老师的身旁对他说:“老师,坚强点,有我们这么多同学的支持,相信你一定战胜病魔,今后我们一定听您的话,好好学习”;“老师!我们等着你”。时间不久,还没等灼伤面完全愈合,他就拖着残疾的身体,找校领导要求上课。他说:“虽然我残疾了,但不影响说话、写字,我仍然可以给孩子们上课,就让我去工作吧,因为我离不开讲台,离不开我的孩子们”。没等领导答应,他就又回到了学校,后来考虑他身体状况,领导把他安排到离家较近的扣花营小学任教,他拖着残疾的身体又一次走向了他心爱的讲台。
学校离家1里多地,尽管离家很近,但是由于腿脚不灵便,不能再骑车了,只能一步一步向学校挪,从家到学校他每天都要走上40多分钟。但是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2008年校点合并后,原来的小学变成了独立的幼儿园。校领导要他留下来,全园40多个孩子,就两个老师。薄老师又担负起园长和老师双重职责。在园里他既是老师又是保姆。孩子小,每天搞卫生、热饭、看午睡都是老师的事,他抢着干,几年过去了,他从没有间断过。由于扣花营幼儿园是农村幼儿园,农忙时,孩子的家里都很忙。他每天早晨都坚持提前2小时到园里迎接孩子。有时家长太忙,他就到学生家里接学生,晚上,学校放学早,家长不能及时来接,他就把孩子带到自己家,无论是辅导孩子读书,还是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这都是经常的事。由于右手手指残缺,不能灵活握笔。起初,他为了能够握住笔,不断地加强练习,甚至让和他在一起工作的李老师用小绳把笔拴在他的手指间,一次两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的那几根只剩半截的手指终于能够握笔写字了。在教学中,他就用这双残缺不全的手写教案、教孩子们画画、折纸、做各种各样的游戏…… 2013年,为迎接省政府“三项评估”验收,扣花营幼儿园需要进行改造。作为幼儿园园长的他一边看护幼儿,一边设计园内规划和监管施工。他大部分时间都吃住在幼儿园。白天他亲自规划设计幼儿园建设图纸、指导施工和监工,夜里就在打地铺睡觉看管施工物品,由于教室里没有窗户,蚊子满屋飞,他被蚊子叮的睡不着觉,但他却从未说苦。他说,只要幼儿有一个舒适良好的环境,自己苦点、
累点又算得了什么。扣花营幼儿园建设在他的精心设计和管护下,顺利地按期完成。
幼儿园硬化结束,平整园地,修理花坛等有许多结尾的活就留给了学校。薄老师白天推土垫植物园,铺墙边的方砖,晚上在园里值班,看护校园。妻子心疼的说:“你身体啥样,自己不知道呀!你还要命不?你不用回来了,就把那当家吧!”,薄老师风趣地说:“我有两个家,幼儿园也是我的家呀。你不要我,孩子们要我,我就和他们一起过。”……就这样一个暑假过去了,他用小推车一车一车的将300多平米的植物园全部垫上了黑土。又在墙边的树下铺上了150平米的方砖,亲自上山精选桦树、花芥子等树种和各类山野花草移植在植物园中,并亲自动手开辟了菜园,从河里捉来小雨、蝌蚪连同一株睡莲放在幼儿园嬉水池中,让幼儿园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为了进一步改善办园条件,今年春天他和村里协商,在大家的帮助下争取到了6100元的资金,用5000元打了一眼深井,让幼儿都能喝上干净的井水;用1100购置了一套厨房用具,有些工作在正常人的眼里根本算不上什么,但是对于他这个身体残疾的人来说,要付出超出常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他的付出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如今扣花营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有他的辛勤付出,都有他的辛勤的汗水。
他一边致力于园内植物园建设一边加强幼儿园文化建设,为了创设优美的育人环境,他在外出参观学习的基础上,到处收集各种废旧材料,酒瓶、纸盒等各类这些废旧物品在他眼里都是宝贝,他用废易拉罐制成银光闪闪的小金鱼、用小输液器粘成开屏的孔雀,各种精美的作品,布置在幼儿班级、走廊墙壁上煜煜生辉。让前来参观的人赞不绝口。
薄锡春老师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他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看到统一高度的桌椅不能适应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他就把塑料管子用开水烫软,套在幼儿课桌腿上,根据幼儿所需要,改造了幼儿课桌高度。他还用废旧轮胎制成幼儿玩具,用塑料管围成圆形,连接起来制成各种大小的呼啦圈,孩子们玩起来爱不释手。
经过薄老师的努力,现在的幼儿园 变得又干净又整洁,他说“幼儿园环境好了,自己看着心里也特别的舒服,孩子们在这读书才会有家的感觉。” 2014年5月25日河北省民宗厅副厅长一行来扣花营幼儿园,对该幼儿园的美化、绿化及幼儿园管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桃李无言,
篇五:《向韩春雨学习》
向韩春雨学习
xx 学号:xxxx
【摘 要】2016年5月2日,韩春雨团队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o生物技术》上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韩春雨,一个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副教授,偏安河北科技大学,十年没有发表文章,却一鸣惊人地发表了一项“诺贝尔级”的实验成果。韩春雨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向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发起了挑战。5月2日,这篇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作为一名研究生,刚刚开始接触科研的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关键词】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学习韩春雨,成功因素
一、要有创新意识,做规则的重要制定者
韩春雨很早就开始关注基因编辑这一前沿科学领域。CRISPR-Cas9技术出现后,韩春雨也备受鼓舞,他的团队曾使用这一技术变异了一些植物,当他们准备把这一过程梳理成型时,国外顶级学术杂志连续推出了两篇同类文章。韩春雨不得不改变计划,接下来,他的团队试图通过设计对该技术进行改进,随后,他们的研究想法又被别人抢先发表。
经历过这两次失败后,韩春雨发现他们的研究速度难以赶超别人。他决定不再跟风,要做原创,这也更符合他作为科学家的身份认同。2014年初的两篇文献,促使韩春雨把这一想法转化成行动,他开始着手研究这项新发表的技术。
没有海外留学背景,没有耀眼的学术头衔,没有优良的实验设备,被传统认知定义为“三无”学者的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博士,却因发明首个“中国创造”尖端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打破了重大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一夜之间成为新一轮科技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
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是韩春雨成功必要因素。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机的发明,从烽火台的狼烟到现代互联网技术,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科学研究的特性之一是循序渐进。没有哪一项科学研究是一蹴而就的,而都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科研活动有自身的规律性,科研成果不是速成品,是要经历长期的积累与积淀逐渐形成的。从事科学研究就像是孕育成果,只有具备各种条件才能保障成果的产出。要鼓励创新而不是急于创新。如果只是为了创新而进行投机取巧,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有效激励科研创新,首先要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内在的精神气质。好的、成熟的科研工作者往往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老婆}.
具有踏实从事科研的人生态度。他们往往把科研活动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科研人员的成长与发展也是如此。一个好的科研工作者需要经历长时期的磨炼与积淀才能逐渐形成。因此,需要多树立优秀科学家的典型,弘扬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正气,赋予科研人员队伍更大的历史责任感,使得广大科研人员队伍受到鼓舞和启发,从而可以更加踊跃地投身于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创新的灵感与源泉。
二、要有持久的耐心和沉着的气度
NgAgo-gDNA的规则是韩博士在苦苦追寻cas9技术之后另辟蹊径,以持久的耐心和沉着的气度,逐渐探索而来。作为在国内成长起来的学界人士,韩春雨博士将自己的人生追求锁定为科学研究:实验室既是工作地点,也是人生战场。通过脚踏实地地钻研,在攻坚克难中不断追求卓越,最终掌握了这一新基因编辑技术。他却幽默低调地总结说:;这个成果的重要意义是,以前有人告诉人们这有个菜市场;现在我告诉人们这有个更大的菜市场,有一大堆东西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