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红豆花开,你已不在》
每每看到书桌前那一枚枚鲜艳的红豆,想起那年深秋,拄着拐杖,陪我一同采红豆的祖母来,不禁潸然泪下。
——题记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代大诗人王维脍炙人口的《红豆》,传唱已有千年,在坊间广为流传,影响了几代人。仅读过三年旧时私塾的祖母,或许不曾听说过。但那年春天,百花争艳。在秘境临沧求学的我,突然接到祖母打来电话。电话里大意是这样。待我寒假回家,要陪我去采红豆。我不假思索,欣然答应了下来。此时的祖母,年近古虚。她的要求,我不曾违背。或是因为我从不违背她的话。晚年的祖母,对我愈加疼爱。
人到古稀之年,听力有些下降。我习惯大声喝祖母通电话。为了方便他能够听清我说的话,我打电话的声音故意放大。她见我大声说,也担心我听不清,也加大了音量。采红豆的消息,被当时我亦师亦友的恩师黎老师听到。
黎老师其人,算是创奇人物。心地善良,曾经将鞋子送给乞讨者,自己光着脚走了几里地回学校。见到大街上买荔枝的大娘荔枝无人问津,将放下高级教师的架子,帮其卖荔枝。大多事迹,远远流传。一生喜欢研究各类奇花异草,据说在我毕业前夕,已然获得西南林业大学博士。
恩师对红豆情有独钟,当时正有种植红豆的想法。便从我老手中接过电话,和祖母老人家畅谈一番。以其说是畅谈,倒不如说是大吼了几段。他自然在祖母面前表扬我一番,说得她老人家笑语连连。究竟恩师那满口的湖南乡音,祖母究竟听懂了多少,我无从考证。但恩师需要一些红豆,搞研究用,她倒是铭记于心。这坚定了她陪我去采红豆的决心。但
这并不是她要陪我去采红豆的主要原因。至于她为何陪我去采红豆,直到她作古,与祖父在天堂相聚。我才弄明白她当年的良苦用心,不禁悲痛不已。
秋天如期而至,秋叶如同蝴蝶般翩翩起舞,随风飘零,落了一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回到故乡。见到了日渐憔悴的祖母,在风雨中奔波忙碌。祖母到了安享晚年的日子,却舍不得休息。想利用人生中的最后几年,为我家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自从祖父作古之后,祖母独自一人孤苦无依,脾气变得有些喜怒无常。对除了我之外的每个人,都会痛斥一番。当然,她的痛斥,并非真正的批评与怒骂,而是迪迪不休的唠叨而已。说话的声音有些大,旁人听起来与怒骂并无区别。
那年国庆,我刚到家,祖母并约我去采红豆。红豆,俗称相思子。红豆树喜阴,大多生长在高海拔的深山老林中。虽然我喜欢红豆,娿不辜负恩师的嘱托。见识稀有的相思之物,感受人世间最为相思之物。但见她年事已高,不忍让她再陪我跋山涉水。一再拒绝她的好意相约。但她却一再固执,硬要前往。我一再推辞,她反倒背起喽罗,说走就走。她说我实在太累,她自己独自前往,让我在家看书。我平生并无优点,唯有孝顺长辈。我于是跟在她后面,向那传说中片长满红豆树的深山,迈出了欢快的步伐。
那长满红豆树的深山,名为背篓村咪咕噜箐。彝族地区的地名,着实难记。我稍微多读了几年书,有些地名,也是会说不会写。长达五小时的山路,穿越了好几座大山,我并未见到传说中那生在南国的红豆树。
我与祖母讲述了外面的世界,讲了许多关于红豆的故事。祖母在认真的听。祖母虽然听不懂,也不明白我所说的外面的世界究竟什么样子,怎般美好,如何灯红酒绿,如何灯火阑珊。但她总认真听。不时问我几个无厘头的问题。我用经济学理论和她讲,她听不懂。最后把我们家的猪鸡牛羊都用上了。她方才略知一二。
话说,长满红豆树的地方,是祖母的故乡。祖母小时候经常去采红豆,做成手链。祖母一大把年纪,倒是轻车熟路,越走越有精神。然而我却累得气喘吁吁,倒不是我体力不支。后悔那些年喝酒,挥霍了美好青春,走起路来,力不从心。一路上,奶奶给我讲了很多故事,有关于红豆的,也有其它的。
我从她朴实的故事里,得以倾听她平凡而有跌但起伏的一生。她从十六岁嫁给我爷爷开始,带大了我父亲和父亲的父亲的三个妹妹,也就是我的姑妈。陪爷爷走过了50年,又独自走了10多个春秋。她说她和爷爷结婚时,爷爷家穷。没有礼物送她。那些年爷爷也算旧时代的知识份子,是村里的会计。
结婚时候,爷爷就送给她了一串红豆做的手链,她把红豆手链和嫁妆放在一保存,倍加珍惜。可就在爷爷离世前的几年,不知所踪。他们的爱情,一生争吵,却已然相伴50个春秋。并告知我要珍惜眼前人,把握好自己的一生。不知她老人家从哪里听来的流言蜚语,居然断定为我当时处于热恋之中。
她和爷爷一起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历史转折的非常时期,过了许多苦日子,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春天,但农村的生活依然悲欢。她听说过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也略知改革开放设计师邓小平。连我稍微陌生的华国锋,她也听人说起过,但又讲不清。我无法知晓他们当时所经历的痛苦。但每次听她讲自己的一生时候,她总不能够笑着讲完,都是与哭着告终。但陪我采红豆这一次,她安然的讲完,不哭不闹,倒也实属罕见。
祖母似乎将陪我采红豆看成一件大事。遇到熟悉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告知此行的目的,就是陪我去采红豆。她说怕她作古之后,没人陪我去采红豆,我父母亲压根不知道,红豆树长啥样。我一面和与她熟悉的故人打招呼,一面安慰她还年轻,定然长命百岁。
因为是奶奶生活了多年的故乡,路人倒也亲热。一句“姑奶奶,你回来了,到家里坐坐”。在彝族人习俗里,姑奶奶备份貌似有些高。那话,听得她老人家喜笑颜开。当然一路上也有人不断告知他,深秋,红豆已经没了。答应从自己给我们一些红豆,让我们不要白忙活了。祖母却嫌弃别人的红豆是隔年的,谢绝别人的好意。继续爬山涉水,前往她所说的那片长满红豆的山林深处。
一路上,她拿出糖果给我。我一再谢绝。她却能数出,糖果由来。某年每月,七大姑八大姨来看望她买给她的。其中还有不少,是我用我大学时候的稿费为他买的。她想起我给她买的糖果来,很是激动。我佩服他的记性好。不过记性好的老人总能想起许多伤心事。
黄昏轻灿晚霞,我们终于达到她所说的长满红豆树古树的山箐。一株古老的红豆树,孤独的摇曳在秋风中,略显悲凉。祖母安慰我说改天陪我去红豆树更多的山山箐。我顿时明白了,因为红豆树是做家具的上好木材,相当结实。祖母所说的那些红豆古树,早已被贪财的伐木者卖掉了,说不定现在还在某座豪宅里,安然守候呢。
已是深秋,红豆树的种子早已被山风吹落。即使没有落下的,也挂在高高的枝头。祖母和我是无力采摘到的。祖母要爬山树去采,我果断制止。我要爬树去采,祖母又担心我安全。于是采红豆变成里捡红豆。当我们从地上捡起一枚枚鲜红的红豆,内心不甚满足。不一会儿的功夫,地上的红豆捡完了。
们速度快,只是红豆落下后,路过的野物,牲畜等也很是钟爱这些红色的种子,我们捡到的红豆,是动物饱餐过后剩下的。所剩已经寥寥无几。
接着我们开始了刨红豆,红豆落下后,会被落叶覆盖或埋在泥土里。我们有在红豆树下的泥土里,刨了好一阵子。终于将一枚枚鲜红的红豆收入囊中。祖母见我们的红豆没有
他想象中那么多,有些遗憾。我反倒安慰她,红豆又不能吃。有些东西,越少反而弥足珍贵,送人才会倍加珍惜。她似乎被我的谬论说服。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翻山越岭,来时干劲十足,回去时候却疲惫不堪。我和祖母并有了小争执。祖母要求原路返回,我却坚持开辟小道,加快回家速度。我选好小路后,又不放弃走小路,走大路安全可靠。毕竟祖母已经不是年轻时候的祖母,已不是健硕的祖母了。还有就是走大路祖母回去的路上能遇到熟悉的人,看到祖母叙旧那开心的样子,我自然高兴。祖母说,待到来年红豆花开,还陪我采红豆。我笑而不语,听她唠叨一番。
殊不知,此次祖母陪我采红豆。即是她能陪我走的最后一次短途旅行。就在我离开家后的不久。我在广东培训销售技巧。突然接到祖母病逝的消息。我点燃了人生的第一支烟,亦是最后一支烟。公司领导得知此事。为我预定了从广东飞回昆明的机票。我从含着泪,飞奔向长水国际机场,踏上了飞回昆明的航班,乘客车连夜往家赶。相见祖母最后一面,可故人已去,只留下断壁残垣般的回忆。
当我踏进家门,喊出“祖母我回来了”时候,屋里再也没有人应答。
“母,我回来了”是我每次回家的口头禅。我离家10多年,每次回家,不管祖母在与不在家,总会先告知祖母,我回家了。
父亲站起身来,接过我的背包。我看到了他哭红的眼。父亲很少流泪,第一次是在我小时候,我们家的葡萄树下。第二次,即是祖母离开。
篇二:《红豆》
宗璞的《红豆》综述
班级:中文师范092 姓名:顾文娟 学号:0901012056
《红豆》叙说的是解放前夕一对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故事,更是一位女大学生在进步思想的影响和现实生活的教育、警醒之下,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感情的矛盾痛苦而终于投身革命的曲折过程。从作者在文中的描述和表现作者独特思想的方式上看,《红豆》描写了在革命斗争激烈的动荡年代, 以江玫、齐虹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
基于1981年以来的各个学者对于《红豆》的研究,我总结了以下三大点:
一. 红豆的主题
1.时代背景: 自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后,作家们主动把情感表现方式纳入革命话语中思考,这个倾向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在经过解放初几次思想批判后,创作上人物观念化的情况
严重,阶级性、党性日益突出,而人性日益萎缩,爱情在文学园地中几乎是连根拔起。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给文学界的创作带来了新气象,艺术真实的文学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左倾主义观念,一些作家开始正视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爱情描写又被时代语境呼之欲出。《红豆》恰逢其时。
在1956年这个特殊的政治话语松动的历史空隙中,《红豆》勃然而发,把生命深处对“爱情”的固守与追求契进革命/爱情冲突的故事模式中,爱情的表达与再现成为革命故事后的一道风景。从齐虹的话语中我们不难辨析出五四以来启蒙主义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带有更多的自由主义和个性主义色彩,并掺杂着颓废的厌世情绪,这在1948年的历史语境中势必与革命话语形成尖锐的思想冲突。现实选择的迫力使知识分子必须在个人与集体之间做出抉择。作家出于对意识形态的考虑,鉴于阶级划分的必然逻辑,作品中对于齐虹的选择是预先给定的,他只能去美国,一个可能的去与留的心理矛盾和政治抉择只能曲折地通过爱情来表现,使读者看到了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其次,个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兴衰成败关系着个人的命运。他们爱情的最终分道扬镳也是时代的反映。文章写的是革命前期大痛苦大欢乐交织下的爱情故事。既然是时代的产物,那么它必须要服从服务于这个社会。在那样的背景之下,革命是实现个性解放和自由的主要途径。阶级和阶级性,使得人们认识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像五四时代那样号召启蒙,追求个人的生命价值和高扬个性主义并不能使个人获得解放,而是必须要用革命的实践把人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从阶级压迫中解放出来。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政治背景下,作家被要求肃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树立起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文学成为围绕国家意志的指导思想而展开的集体创作活动,作品的思想主题、创作方法等都要求与主流意识形态吻合。
2.主题: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恋到最后决裂分手的
全过程。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伤······这一系列丰富的心理活动,在爱情和革命两条线索的交错发展下,小说真实而令人信服地记录下江玫性格与心灵的清晰脉络。拨开纷扰的爱情雾霭,透露出的正是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不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性。
作家之所以选择一个爱情故事来表现主题,是因为“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出现十字路口,需要无比慎重,无比勇敢,需要以斩断万缕情丝的献身精神,一次次作出抉择。祖国、革命和爱情、家庭的取舍、新我和旧我的决裂,种种搏斗都是在自身的血肉之中进行,当然十分痛苦。虽然表现江玫如何克服爱情的障碍走上革命道路才是文章的主旨,但是,归根结底小说中的“红豆”所代表的仍是他最古老的含义———爱情、相思。所以江玫才会在理智的选择,清醒的认识后,所带来的并不是大彻大悟,而是一份撕心裂肺的痛。这种两面性的描写,强调了前后性格的双重对比,揭示了革命背景下的爱情过程的复杂表现,但这种摇摆的爱情故事远缺少充分的理由,略显苍白。
《红豆》的内容是一个忧伤的爱情故事,但揭示的却是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过程。江玫的抉择表明,在解放战争烽火燃烧的年代,在黎明与黑暗交织的岁月里,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心向革命的。为了创建新中国,她们甘愿奉献一切,包括牺牲爱情以至生命。在革命与爱情的天平上,前者重于后者,最终感情让位于理智。
《红豆》主题紧扣着时代语境构筑着革命与爱情的故事,但不同的是,“革命”与“爱情”这两部分内容出现了明显的叙述断裂。在一定程度上,有关爱情的描写内容潜隐地消解着革命强大的话语威力和态势。“爱情”不合时宜地在本文中凸显出来。形成这种复杂的叙述效果,有两个显明的原因:一是本文中的爱情描写深刻感人,获得了自然的艺术生命力;二是作品中三个人物各自形成了独立的声音,具有自己充分而独特的思想价值,并在思想向度上指向了不同的价值体系与伦理思考。这样,作品在深度与广度上折射出了1948年历史转折关头知识分子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以及这种选择直接带来的生命波澜。
二. 红豆的创作手法
1,象征的手法:宗璞在《红豆》中运用“红豆”这一象征意向加深了小说的思想内蕴,提高了艺术意境,大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使这篇小说成为当时那个时代难得的佳作。作者选用“红豆”为线索,并运用一系列的象征意象,以细致缜密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优美、含蓄、委婉又回味无穷的语气,在平缓的叙述中让人情不自禁的跟随作者一起感受当时的爱情。“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宗璞的小说《红豆》,紧紧扣住“相思”的意象,并运用象征的手法引发出一缕缕怀旧情绪。小说一共6 次写到红豆。每次都对情节起着推动或暗示作用。
2,从叙事话语的层面上来讲:无论就语言、文体、意象系统等宗璞小说都体现出传统的文人话语、当代的意识形态话语、现代人文话语等不同话语系统的并置、对话和相互掣肘的复杂格局,因此她的小说文本是一个包含了丰富的政治文化信息的语料库。
3,新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类型的出现,标志着宗璞小说创作对主流模式的接受与认同。在《红豆》中,共产党员萧素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江玫的关系一方面体现为政治上的引导关系,另一方面则是情同手足的姐妹情谊,突出的是伦理层面上的平等关系。
4,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结构主义叙事学根据视角的限制程度,把视角分为三种聚焦类型,即零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零聚焦型指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红豆》就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采用这种零聚焦视角,可以让叙述者拥有讲述故事的绝对自由,正是由于这种叙述视角的绝对自由,使叙述者有了建构文本的无上权威。在《红豆》中,叙述者显然是隐含作者传达其主观意图的重要媒介,在表现革命战胜了爱情这一主题上,叙述者的叙述是可靠的。但是,革命战胜爱情的战胜仅仅是一种行为上的战胜。换言之,叙述者并没有充分地将隐含作者的意图表现出来。《红豆》中的叙述主体性有时会被主人公江玫所夺,江玫的声音融入到叙述主流中使文本产生了与隐含作者意图相悖的效果,这就导致了叙述者声音的不可靠性。更确切地说,由于叙述者的话语权被主人公所夺,导致了叙述者在传达隐含作者意图时的不完整。《红豆》中,叙述者的声音显然是由隐含作者所控制。而隐含作者作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是作者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看作真人理想的、文学的、创造出来的替身;他是他自己选择的东西的总和”。
5,“心理性人物”:主人公的叙述主体性《红豆》中的主人公江玫是“心理性”人物,具有独立的存在意义。在《红豆》中,为了展现主人公江玫的思想转变,作者精心设计了两个人物:萧素和齐虹。他们是作为一种符号出现的,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萧素作为江玫的革命引路人,承担着对江玫进行思想教育的使命,是江玫走向革命道路的一个积极的动力源,具有推动故事进程的功能。 6,镜像修辞的方法:所谓镜像修辞,简单地说,就是叙事文本中的B人物如何看待A人物并做出反应。通过B人物对A人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叙述,文本将影响读者对A人物的判断。B人物对A人物的情感反应和价值判断就像是一面镜子,对A人物加以修辞。B人物对A人物的理解和反应,形成一种关于A人物的“心理镜像”。但是,这种镜像修辞是建立在B 人物的声音的可靠性的基础之上的。萧素作为B人物,在文中仅仅是一个符号,缺乏真实性。因此,她对A人物(齐虹)的批评也自然缺乏可信度。结果,作者欲借萧素之口批评齐虹的意图与作品的效果相去甚远。文本中齐虹自己的声音却处处显示出他是一个痴情的男子,正疯狂地爱着江玫,他与萧素的对立,仅仅是因为觉得萧素正试图分开他们。
7,运用第三人称限知观点叙事: 以女主人公江玫作为视角人物, 间接表现齐虹和萧素的人物性格, 也透过心理刻画直接展现江玫的内心冲突。宗璞对于《红豆》人物性格的设计,主要透过静态和动态、内在和外在的描写呈现,且针对人物的主从差异, 给予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篇幅比重。因此由《红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可明显看出作者的创作动机, 是文学考量大于政治考量。这正是该作异于工农兵文学主流所表现出的非主流文学特征。
8,内心描写,外观手法: 直接呈现江玫在革命和爱情间的矛盾挣扎, 使其
性格表现较齐虹和萧素更为深刻,宗璞的小说创作以现实主义为基调, 而她受到的西方文学训练, 使她在小说技巧上有更开阔的视野, 不拘泥于传统现实主义的手法, 因此她主张“写作手法是为内容服务的, 怎样写要依内容要求而定”, 此外, 宗璞曾多次提及, 她使用的小说写作手法有两种———“外观手法” 和“内观手法”, 而《红豆》便是运用“外观手法” 创作的作品, 这类作品主要根据生活反映现实, 倾向于现实主义, 不论是透过静态和动态的描写,设计外貌形象、刻画内在性格, 或是运用潜文本的镜像投影效果, 深化人物心理、延伸想象空间, 都达到了使人物“各有个性”、反映多样人生的效果。虽然江玫、齐虹、萧素都是大学校园中的年轻知识分子, 但是他们的家庭背景、处世态度、人生追求却不相同, 三人聚合迸出的生命火花, 交织成江玫的成长历程,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随着江玫的喜怒哀乐情绪起伏。而这种共鸣不仅来自宗璞小说展现的人道主义精神, 也来自她坚持的“诚” 和“雅” 的创作主张, 这些正是《红豆》迥异于1950 年代概念化、公式化主流文学之处。
三. 红豆的人物形象分析
1,江玫:宗璞对江玫性格的刻画, 在革命和爱情间看似存有裂隙, 然而江玫在人生抉择中所表现的矛盾冲突, 实为人性的真实表现, 也是该作感动读者之处。这种快乐迎向革命生涯却又感伤往日恋情的复杂心情, 除了带有“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的无奈惆怅, 也间接传达出当时抉择的痛苦, 在成熟理性中隐含的伤感遗憾, 描绘出成长的苦涩, 是江玫人物性格的成功表现。 作者用极其细腻的艺术手法,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内心描写、肖像描写等,着力表现了身处40年代的江玫在爱情与革命选择上的矛盾、犹豫和觉醒。主人公江玫不像刻板的革命女英杰,她有自己生活的小天地,纯洁善良,多情善感,容易流泪,以致得到了一个“小鸟”绰号。江玫深刻地体现了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仅就爱情来说,江玫和齐虹都没有错。暂且不论江玫与齐虹的性格、人品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们彼此的深爱。不同的是,江玫不仅爱齐虹,她还爱父母、爱萧素、爱自己的祖国,但齐虹爱的只是江玫,对其他的人和事都充满了仇恨。齐虹是自私的,他只要自己的爱情,而江玫却是个善良懂事的女孩,她明白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因此,江玫选择了革命并不代表她否定了这段爱情。当齐虹与江玫各自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之后,爱情退到了生活的幕后,但并不意味着它走下了舞台。这也就是那被藏在黑绒盒子里的两颗红豆所告诉我们的,即使它被尘封了六年,却还是一样的光彩照人。
2,齐虹:宗璞将齐虹性格的三特点置于其中:第一, “清秀的象牙色的脸”, 象征齐虹富裕的家庭环境和平顺的成长过程。齐虹父亲是资本家,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 齐虹没有经历过贫穷苦难, 因此在时局最危急时, 他仍能手持赴美机票, 要求江玫一起远走高飞。而“象牙”的意象, 在此不但带有精致的贵族气息, 还隐喻齐虹活在“象牙塔” 中自我封闭, 不顾社会动荡和民间疾苦, 由此正凸显两人因社会阶层差异导致的心理鸿沟。第二, “世界对于他, 彷佛并不存在”, 意指齐虹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此性格特点, 宗璞不但藉由其它人物来陈述, 也运用对话由齐虹口中说出齐虹的个人主义, 也是“象牙塔” 意象的延伸, 他的自我封闭, 除了来自高傲的贵族心态, 也来自对人类的憎恨, 对世界的不满, 而这些使他逃入梦幻的理想世界中。第三, “有
一种迷惘的做梦的神气”, 指齐虹对科学和艺术等精神世界的追求, 这种追求是知识分子异于劳动阶层的特质。齐虹厌恶现实世界, 醉心物理和音乐。
宗璞不但用这些艺术元素营造恋爱的浪漫氛围, 也由此塑造出齐虹的艺术家气质。生活平顺、活在象牙塔中的齐虹, 因为爱情而尝到痛苦的滋味, 他付出的情感无法留住心爱的江玫, 他感到一股来自萧素的莫大拉力, 最终使他失去所爱。在齐江两人的爱情中, 齐虹虽有大男人的专横跋扈, 但宗璞也以不小的篇幅, 描写他对爱情的投入和专一, 而他的痴情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赴美前夕, 他仍苦苦守候江玫, 在她坚定拒绝后才放弃, 他撕碎机票抛入雪花中,这场恋爱让凡事漠不关心的齐虹痛苦不堪, 他对江玫的在乎可见一斑。虽然齐虹最终成为失败者, 但江玫忆往时流下的眼泪, 实道出对这段爱情的不舍, 她选择革命而不得不放弃爱情, 并非完全否定齐虹和这段恋情, 因此读者对齐虹的处境和结局, 反而会产生几许同情, 以致淡化人物性格的“反面 ” 倾向, 而这也与宗璞小说文学性大于政治性有关。
3,萧素:白中透红的胖胖的面孔──萧素。坦率纯朴的萧素, 是齐虹的同班同学, 宗璞以“白中透红的胖胖的面孔” 凸显她健康正面的形象, 她的人物特征在出场时亦由江玫视角呈现:江玫很想看见她那白中透红的胖胖的面孔, 她总是给人安慰、知识和力量。素是江玫革命思想的启蒙导师, 但她本身的性格变化并不明显, 其人物作用是引领江玫,她不但开启江玫对革命的认识, 也对江玫的爱情提出忠告。在革命方面, 萧素带领江玫走向人群和社会, 从阅读书籍到参与活动, 让她学习“更丰富的东西”。在爱情方面, 萧素以她对齐虹的认识, 提醒江玫爱情的危机。宗璞在设计萧素性格时, 一出场便以她对齐虹“自私自利” 的批评, 表现她与齐虹形象的对立。萧素的乐观勇敢、无私正直, 迥异于齐虹的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 因而深获江母的喜爱, 成为江玫可以依靠的安定力量, 进而让困于混乱社会环境中的江玫, 萌发革命的意念和对共产党的认同, 之后萧素卖血救治得贫血症的江母, 则是她无私为人情操的高度表现, 使江玫视她为死生不渝的挚友。
4, 从思想倾向而言, 萧素为正面人物的代表, 齐虹为反面人物的代表,江玫是在引导下走向光明的中间人物。萧素本应是作品表现的核心, 然而宗璞描写齐虹和江玫的篇幅, 明显超过萧素, 两人性格的设计也较萧素具冲突性; 再以文学审美而言, 表现爱情主线的齐虹和江玫, 在情节推展下性格都有明显变化,较为生动、有立体感, 但萧素受限于革命者的形象, 虽在情节关键处对江玫有引导启发、解除危机等作用, 但本身性格变化有限, 较为扁平、概念化。 参考文献
[1 ]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1.
[2 ] 宗 璞. 中国女作家小说选[M]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1981.
[3 ]陈其光. 中国当代文学史[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
社,1998. 106.
[4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9. 143.
[ 5 ] 缪俊杰. 共和国文学作品经典丛书·中篇小说:上
篇三:《救救哭泣的野生红豆杉》
救救哭泣的野生红豆杉
.cn 大河报 A09 河南新闻 2006年04月05日{流泪的红豆}.
我省辉县、济源、修武等地的太行山深处,零散分布
着近千棵珍贵的野生红豆杉。然而,这个被称为“植物界
大熊猫”的珍稀濒危物种,却未得到应有的保护,频频遭
受采挖、盗伐""
太行山有近千棵野生红豆杉
近日,河南科技学院植物学教授、省科技攻关项目“太
行山野生红豆杉资源恢复及菌根菌研究”课题组组长孟丽{流泪的红豆}.
向记者透露了一个一直被封锁的消息:在我省境内的太行
山上,生长着近千棵野生红豆杉。“主要是出于保护野生红
豆杉的需要,才一直封锁消息的。”孟丽说,现在这些野生
红豆杉频遭破坏,向外界透露这一消息,也是出于保护这
一珍稀濒危物种的目的。
3月31日,记者随孟丽及其同事和学生一起进入太行山考察。路上,他们向记者讲述道,发现太行山有野生
红豆杉是在2000年初夏,当时他们带学生到辉县市八里沟进行野外实习。一天傍晚,在上八里乡松树坪村,他们正同一位村干部商谈当地野生植物资源开发时,那位村干部的妻子说,当地有一种冬青树,很漂亮,叶子比松树的宽,生长在深山沟里,要跑到那里一天都回不来。因为它冬天也不落叶,树形漂亮,一些山民们从山上移栽到山下自家的院子里,大部分都死了,只有一家门前的树成活了。
孟丽和几位同事听了后立即跑到那户山民家去看。结果,这根本不是什么“冬青树”,而是他们从未在中原地带见过的红豆杉。
随后的几年里,孟丽和同事们几乎踏遍太行山的沟沟坎坎,总共才发现了不足60棵野生红豆杉,零散分布在济源的黄楝树林场、修武的云台山景区、辉县市的八里沟景区和关山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以辉县市为最多。
2005年春,孟丽等人又在辉县市一条人迹罕见的深山沟意外地发现了近千棵野生红豆杉,其中一段一公里的沟两边,竟生长着100多棵。
这一发现让孟丽和同事们欣喜若狂,因为他们知道,红豆杉属雌、雄异株植物,初春时,长在沟两旁的红豆杉,开花授粉结为种子就非常困难,且种子落土成熟后,需历经二冬一夏的后熟过程才能萌发。一些鸟类和小动物还比较喜爱其种子,长出的小苗又容易被羊和野兔等动物嚼食。而且,太行山内的野生红豆杉对周围的生长环境要求很高,多生活在海拔700~1200米之间的山沟中。野生红豆杉生长缓慢,成材需要50~250年。因此,野生红豆杉在太行山中的自然繁育十分困难。
孟丽痛心地对记者说:“你知道我们是怎样发现那条深山沟里有野生红豆杉的吗?去年春天,我们又到辉县市薄壁镇深山里考察。一位当地山民告诫我们,松树、柏树你们可不能动,弄坏了林业部门可是要处罚的。那边的冬青树倒可以随便砍。
一听山民说“冬青树”,孟丽马上想起在松树坪村的遭遇,跑去一看,这些“冬青树”竟然又是红豆杉。可是当地林业部门和老百姓都不认识,没有采取保护措施,一些群众还把
红豆杉当柴烧。
频遭破坏
野生红豆杉亟待保护
孟丽说,这两年也有一些农民逐渐认识到野生红豆杉的价值而盗挖盗伐。有的高价卖树苗,有的移栽到自家的庭院和门前,由于农民们不懂红豆杉的生活习性,造成大部分移栽的树苗或成树都死了。
原松树坪村村支书王彦江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八里沟景区刚搞开发的时候,他让村民们从山上挖了四五十棵“冬青树”移栽到景区的河沟边,可是没过多久全都死了,连一棵也没成活。“那些树都是碗口粗,树龄至少在50年以上!”王彦江懊恼地说,“当时根本不知道这些树是红豆杉。”
像这样“不识货”的误杀还有多起,但更可恨的是那些明知红豆杉树的珍贵价值却频频伸向它的黑手。3月31日上午,在辉县市石门水库附近,迎面驶来一辆小卡车。“红豆杉!”坐在窗口的李孝伟老师指着一个一晃而过的绿影惊呼。车上众人急忙回头看,在这辆小卡车上,装着一个白色大花盆,里面栽着一棵三四米高的野生红豆杉。由于山路狭窄,我们的大面包车无法调头跟踪。
后来到山上时,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当天上午大家看到的那棵树,是某单位送给一位领导的。
据了解,由于医药界对红豆杉提取物——紫杉醇的青睐,各地的天然红豆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对此,美国、加拿大等国已经在上世纪90年代立法对野生红豆杉进行保护。1999年,我国也将天然红豆杉列为国家第一批被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砍伐、毁坏一棵红豆杉,要被判刑3~7年。
孟丽说,济源的红豆杉由于生长在林场里,所以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修武云台山也对景区内的红豆杉采取了保护措施,辉县市的野生红豆杉资源最多,但当地群众对它的珍贵价值还缺乏认识,所以几乎没有采取什么保护措施。“其实,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拥有几十棵天然红豆杉的地方就可以申请设立自然保护区。”
据孟丽教授等人介绍,自2000年在太行山发现野生红豆杉后,他们就一直在进行着野生红豆杉的人工驯化栽培工作,目前已培育出成品苗几千棵。
资料
红豆杉又名紫杉叶、赤柏松,属常绿针叶乔木,是第四纪冰川时期孑遗植物,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它含有的生物碱,对治疗肾病、糖尿病、风湿、月经不调和白血病等均有良好疗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科学家发现从红豆杉的树皮和树叶中提炼出来的紫杉醇,含有抗癌活性物质,对普通抗癌药物无能为力的多种晚期癌症疗效突出,被称为“晚期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紫杉醇的价格十分昂贵,每公斤400万元左右。
编后
珍贵的野生红豆杉频遭破坏,既有“不识货”而误杀的原因,更有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而盗挖盗伐的原因。对此,有关部门除了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外,还必须对盗挖盗伐进行严厉打击。
而人工栽培红豆杉则在给社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野生红豆杉资源提供了间接的保护。
□记者刘新萍文图惊人发现
一棵遭到破坏的红豆杉
篇四:《读《红豆》的爱情悲剧》
读《红豆》的爱情悲剧
摘要:在主流社会下的爱情,理所当然的为政治而牺牲,然而在《红豆》中那痛苦的挣扎,到底是要为我们演绎,或是告诉什么样的无奈呢""
关键词:红豆,主流社会,革命,爱情
《红豆》创作于1956年12月, 1957年在《人民文学》“革新特号”上刊载。讲述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男女主人公江玫和齐虹的爱情与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抉择。
因其情节,《红豆》一度被人当作是爱情小说,但当人们感受到江玫站在在人生十字路口要作抉择的矛盾与挣扎时,就是要决定一个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时,她是要救国还是要个人的爱情,在那样的情况下,个人的感情是渺小的,而江玫明白了这个道理,这就是《红豆》要表达的时代意义,最后被认为是一篇“革命历史小说”。
从《红豆》的创作年代和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来说,主流社会就是指的个人情感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个人情感与社会利益发生了冲突,就要义不容辞的抛弃个人情感的束缚,投身于社会的发展需要中,而与之相反的选择,就要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唾骂。
在我们看完《红豆》之后,最后那句被江玫重复的话语,似是告诉齐弘她不后悔,或是自言自语的,其实是对自己的心理麻醉和安慰,那句重复的“我不后悔”,给我们的感觉实际是无限的痛苦和无奈,江玫那已经被社会,革命束缚的心灵与情感不容许她跟着齐弘走,她只能无奈的自我安慰,她不后悔。在文章的一开始,那两颗红豆出现
在她的眼前时,即使是8年过去了,但她当时所谓的不后悔的心灵伤痕从未愈合,在红豆的触动下,残忍的啃食着她的心灵,她,当年所谓不后悔的,其实是后悔没有跟齐弘一起走的""
江玫与齐弘的爱情,一开始就有箫素的影响。在小说中,箫素所代表的就是革命,就是新的思想,她从一开始就出现在江玫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塑造着江玫的价值观与革命思想。
正乱想着,萧素推门进来了。
“哦!小鸟儿!还没有睡!”小鸟儿是萧素给江玫起的绰号。
“睡不着。直希望你快点回来。”
“为什么睡不着?”萧素带回来一个大萝卜,切了一片给江玫。
“等着吃萝卜,——还等着你给讲点什么。”江玫望着萧素坦白率真的脸,又想起了母亲。上礼拜她带萧素回家去,母亲真喜欢萧素,要江玫多听萧姐姐的话。
“我会讲什么?你是幼儿园?要听故事?呶,给你本小书看看。”江玫接过那本小书,书面上写着“方生未死之间”。
两人静静地读起书来了。这本书很快就把江玫带进了一个新的天地。它描写着中国人民受的苦难,在血和泪中,大家在为一种新的生活——真正的丰衣足食,真正的自由——
奋斗,这种生活,是大家所需要的。
“大家?——”江玫把书抱在胸前,沉思起来。江玫的二十年的日子,可以说全是在那粉红色的夹竹桃后面度过的。但她和母亲一样,憎恶权势,憎恶金钱。母亲有时会流着泪说:
“大家都该过好日子,谁也不该屈死。”母亲的“大家”在这本小书里具体化了。是的,要为了大家。
从上段的摘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江玫一直是被母亲保护着长大的,那时的她还只是她,了解的只是简单的小世界,纯白的像一张纸,而在上学时,遇见了箫素,江玫失去了母亲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流泪的红豆 红豆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