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中秋节随想》
前天本就想写一篇关于中秋节的随感,但无奈自己总是被别的事分了心去。
今年是第三个不在家过的中秋节了。自从上大学以来,慢慢感觉自己逐渐脱离了对家的依赖。以往高中住校时,不管放不放假,都要想法设法的每周回去,也因为家不是很远,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读大学以来,或许是因为距离,而变得没那么念想。只会在每次放寒暑假要回家了,心情就变得异常的激动,通常那些临近回家的日子变得格外漫长。 还记得以往在家过中秋时,还没到那天,心里就一直盼望着。总拉着妈妈问,妈,我们怎么过中秋啊。然后中秋来之前的那个晚上,我总是高兴得睡不着觉,然后在房子里左晃悠,右晃悠。终于到了中秋节了,我却还没起,直到妈妈出去买菜回家了,听到她进门的声音,我就马上爬起来。一到过节那天,我就特别爱等爸爸或妈妈出去买完东西回家了再起床,那时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像蚂蚁在心窝子爬动一样的感觉。然后妈妈开始准备做饭,但是只要是鱼,或者做五花肉之类的爸爸就会大显身手。妈妈在做饭的时候,爸爸就和我们姐弟一起天南海北的聊天。这样的场景也常常是我所眷念的。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聊些生活中的琐事。
可是现在,我早已没了当初那份兴奋劲。唯一期待中秋节的就是因为可以放长一点假。对我而言,它就变得如同所有的普通周末一样,不同的只是它多了两天。离家的游子,就是没有根的浮萍,在这座不属于我的城市,感受不到归属感,无处依托。只能重温那曾经的温馨。对月饼也没了当初的渴望,只是变得如同馋嘴的小零食。
以前也常常想过,要是父母离去了怎么办。怎么也想像不出自己会怎样。没有了父母,意味着我失去了家。我想,这世上最让人难受,让人感觉凄凉、孤独、痛苦的莫过于没有了家。金钱,权力,地位,什么都比不过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这是快乐的源泉,幸福的根基。中秋节,重点不在节,其实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对家的的时时呵护,而不止是这一天。
篇二:《《前方》导学案》
《前方》导学案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赵金平
这是一篇摄影散文,表面是说离家,却是从反面落笔,归结到底仍是对家的追寻,只是这里的家不仅仅是生养自己的土地,更是精神的栖身之所,这就对“家园之思”有了更新更高程度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这种文体。
2、理清思路,学会筛选文章的核心语句。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对“家”的哲理性的思考,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作者介绍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北大教授,博导。长篇小说代表作:《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山羊不吃天堂草》获第三届宋庆龄文学奖,《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
资料链接
摄影散文是以摄影画面的内容为凭借,加上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联想,来阐述人生哲理的思考的一种散文。这种新文体兼具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力和散文语言表达的自由。 自主学习
1、字音
迁徙(xǐ) 袭击(xí) 按捺不住(nà) 憔悴(qiáo cuì)
颠簸(bǒ) 惶惑(huáng) 温馨(xīn) 惦念(diàn) 崔颢(hào) 2、 名句填空
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
未老莫还乡, 。韦庄的《菩萨蛮》
还顾望旧乡, 。《涉江采芙蓉》 ,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
文本感知
1、这是一篇摄影散文,文中哪些段落写到了照片?
明确:1、8、10、12节
2、作者由照片出发,联想思考了什么?找出作者的核心观点。
明确:要抓住关键词句。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文本研读
1、朗读2–7段,思考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明确: 要抓住首括句。
(1)迁徙的习性
(2)外界的诱惑
(3)出于无奈
(4)前方的召唤
“前方”并非实指,与“未来”相关,是“理想”的代名词。而前方的不确定性,令人们紧张,新奇,激动,欢喜,于是有了离家之举。离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的需求。
2、既然选择了前方,踏上了流浪的道路,满足了自己离家的欲望,作者为什么还要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苦”在哪里?
明确:“苦”在“皮肉”——拥挤不堪、坑洼不平、颠簸、东歪西倒
“苦”在“精神”——惶惑与茫然、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
3、既然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是苦旅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是充满悲剧意味的,那么人的“悲剧性实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2)在走向前方时,又时刻惦念着家
(3)人无法还家,即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4、为什么说“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明确:“即使还了家”中的“家”指实实在在的家,“无家的感觉”中的“家”是虚指,指理想中的家,是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崔颢那样伤感思乡,不是不能回家,而是不愿意回家,他所念想的那个“家”是由思念筛去普通平凡生活的琐碎,留下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离家在外的游子即使回了家,心灵仍旧在漂泊,没有归属感。
这恰恰揭示出人的悲剧性实质: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便会觉得失望,就又一次踏上寻家之旅。但离家之后,却又一次陷入思念。这正是人类无法找到一生的归宿,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体现。
5、文章前面用大量篇幅写“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写人要离家,这里却又写人要回家却回不去,是不是作者考虑不当?
明确:这里的“家”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与慰藉,是人的精神家园。而前面“离家”就是物质意义上“那个可避风雨的实在的家”。
离开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灵魂栖息之地,归家也是为了寻心灵归宿之所,两者表面不同,实质一致,殊途同归,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立意上运用了“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正是这种逆向思维使文章显得非常新奇。
6、人离开家,寻找心中的精神家园,可这却是一场永远循环没有结局的悲剧,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安于现状,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
明确:人生的痛苦并不可怕,它是人生向上必然的伴随品!人在离家、探求的过程中有了精神的追求,正是人的永不满足,才有了追求、理想,才不断走向前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
前提。所以,作者揭示的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不是悲壮,而是崇高!
前方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在路上,哪怕这条路布满荆棘。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写离家,实质着眼于归家,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虽然这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但找到精神的归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写作迁移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写作方法:
1、运用想象,描摹整体画面。
2、在整体中抓住最突出的中心。
3、刻画人物要抓住神态、细节,想象心理活动。
习作参考:坐在教室里的这些孩子们,将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开始他们的读书生涯。我们可以想象:桌子破旧,摇摇欲坠,屋顶破露,如何能抵御风寒?那个小男孩,双眼紧盯黑板,那也许是他心目中的前方,他好象突然发现了眼前的一丝光亮,那是知识的力量。我不知道他瘦小的身躯里吼出了怎样惊人的力量,但我知道这种力量一定能为他撑起整个人生。 同步练习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的杭州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
广东老家。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他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屑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披了亮晶晶的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我们像一个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作者笔下的故乡有哪几个?作者对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参考答案:新会,感觉是陌生的,“无故园的感觉,犹如被放逐的弃儿”;
洛舍,曾经魂牵梦绕,但外婆的过世后没有了感情的羁绊;
杭州,从小欣赏、赞美,但渐渐感到与这里格格不入;
小兴安岭,作者时常凝神默想,有无比亲切的感觉。
2、“我究竟来自何方?”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用疑问语气表达出我对故乡的陌生感,与上文“老家于我无故园的感觉”“又何为我的故乡”相照应;引出下文对第二故乡——精神家园的追寻、感悟。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小兴安岭飘雪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选取了小兴安岭具有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 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表达出自己对小兴安岭无比亲切的感觉。
4、作者在文中问“我究竟来自何方?”而文题做了肯定的回答“故乡在远方”,谈谈你对“故乡在 远方”的认识。
参考答案:作者笔下的“故乡”不只是单纯的地域,祖辈生活过的地方,还是自己曾经留下奋斗足
迹的地方,更是自己在不断寻觅、创造着的能让人心灵安宁净化的精神家园,所以只要作者“还会继续流浪”,就会处处无家处处家,只要追求的脚步不停止,那精神家园永远在远方。{游子有了归属感}.
通联:江苏省阜宁第一高级中学 赵金平 邮编:224400
电话:13851129582 E-mail:zhaojp1983@163.com
篇三:《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周练试卷(一)》
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周练试卷(一)
一、单选
1、《故乡的云》这样写道:“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呼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这体现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A)
A 归属感 B 责任感 C 亲近感 D 使命感
2、小董的爸爸初中毕业20多年了,可是他经常上网查看同学录,和以前的同学一起交流信息,回忆美好的初中生活。这主要是因为(D)
A 集体给了他知识和能力 B 集体培养了他的兴趣和特长
C 集体教给他做人的道理 D 集体给了他温暖与力量,使他有了归属感
3、我们在班级与学校里学习与成长,下列比喻最恰当的是(B)
A 班级和学校是我们游戏的场所 B 班级和学校是我们成长的园地
C 班级和学校是我们娱乐的天地 D 班级和学校是我们交友的乐园
二、多选
4、下列能体现我们对班级和学校集体归属感的有(ABCD)
A 期盼校园生活 B 想念老师同学
C 盼望得到班级重视 D 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关心
5、下列能使人产生对班级和学校集体归属感的有(ACD)
A 小明参加校运会时,同学们为他呐喊助威
B 小刚犯错误时,几个同学嘲笑他
C 小华参加创新大赛获一等奖,受到学校表扬
D 小涛生病期间,同学主动为他补课
6、班级和学校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这个家。因为我们能在这个家中(ABCD)
A 感受温暖,获得归属感 B 拓展视野,获得知识
C 发展特长,获得能力 D 陶冶情操,获得品格
三、综合
7、王菲刚到七(2)班时,性格内向,从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和同学交往。后来大家热情地接近她,拉她参加课外活动,“逼”她参加班上的文艺演出,还邀请她参加长跑队。有一次王菲在比赛中受伤,同学们积极地照顾她,给她买了补品,背她上下楼梯。经过一段时间后,她变得活泼开朗,爱说爱笑,乐于交往并培养了自己的文艺兴趣,参加了校舞蹈队。她深有体会地说:“没有七(2)班,就没有现在的我。”
(1)来到七(2)班后,王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交往变得开朗、活泼、兴趣广泛。
(2)王菲从这些变化中感受到了什么?
因为同学们对她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使她感受到在集体中的归属感。
(3)七(2)班在王菲的成长中有什么作用?
说明班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园地。
篇四:《存在感、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
存在感、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 来源:网络 | 发布于:2011-9-1 | 浏览数:492 | 评论数:0 | 提供文章者:陈元津
调整字号:【 大 中 小 】
将此文章分享到:
有时候惊异于我的直觉,有时候感激上苍赐予我的幸运。我的生活充斥着起伏和大大小小的波澜,我偶尔仍可以像孩童般毫无顾忌地笑出声来。这其实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仍有很多人觉得我是个从不会纠结难过,一直生活在阳光里的人,这对我是一种极大的鼓舞。这是别人眼里的幸福,很多人穷其一生在求索的。有些人愿意舍弃舒适的小公寓,花巨资搬进郊区的别墅,只为了别人的艳羡和夸耀。有些人喜欢去高档酒店假装随性地点一堆鱼翅鲍参,心里则爱着妈妈做的葱花炒蛋。他们不幸福,他们用一生求来了别人眼里的幸福,但他们的内心其实荒芜寂寥的可怕。幸福是很难定义的。在我看来幸福是一种感觉,像一股热流从心里流出的感觉。至少于我,那是幸福最直接的感受。{游子有了归属感}.
有时候,一早醒来时的一条短信,夏夜里的一通电话,冷寂时的一声问候,都可以激发出这样一种感受。被他人认为幸福是一种光荣,但是源自内心的幸福才是真正的欢乐。在我看来,幸福感是存在感、归属感、安全感糅合发酵生出的的醴酪。只有当一个人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对于他人的意义,他才会有快乐,即便于最自私的人也是如此。无私的人希望自己的存在可以为每个人献出自己的能量,自私的人则希望能为自己最爱的人做出些什么。当一个人变得可有可无, 少人问津,那么他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开始揪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终变得惶惶不安,时时生出莫名的惆怅。这样的人自然是很难幸福的。
当一个人失去了存在感,他便顺理成章地没了归属感。这里的人不需要我,那边的人也和我无关,那么我属于哪里?我属于谁?所有人都告诉我,我归属于这个世界,但我的世界究竟在哪里?一个个挠头的问题接踵,幸福又从何说起。终于同疲累又无家可回的乞丐,开始用失神的双眼望向周围的一切。很多情侣分手,都在强调“和你在一起,我没有安全感”。这样的话大概是热恋时紧紧相拥着用撒娇的口吻讲出的“我好怕失去你”这样残忍的谶语的究极进化体。因为讲这句话的人没有存在感和归属感。他很不自信,或者说非常自卑。他不知晓自己有哪一点值得对方深爱,不知能给对方什
么,觉得自己于对方似乎可有可无,然后是动摇、怀疑、惶恐、辗转。星点的磨蹭,就会被误读成“啊,他已经不爱我了”,对方的一句玩笑,也可能变成屠戮自尊和爱情的血刃,直插心底。直到后来,他开始怀疑对方是否真的爱过自己,开始怀疑是不是上天给他开了一个并不幽默的玩笑,开始怀疑曾经有过的快乐,开始因不可碰触的未来而动摇。然后,当他自己都开始不相信自己,不信仰爱情,他又如何让他爱的人相信他的决绝和坚忍呢?或者说,当“我”都不相信“我”,又如何教“我”相信“我们”,又凭什么让“我们”相信“我们”?或许,这会是和我一样莫名自卑的人,最最常见也最最悲憾的宿命吧。
即便是最自信的人,心底也会有一处柔软。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理解被接受被尊重被认可,其实这不过是源自他对幸福的渴望和追逐。只有人们理解他尊重他包容他接受他,他才能有存在感,然后有归属感,有安全感,最终有幸福感。然后我明白了,真正爱一个人,就应该给他存在感,让他真切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和无可取代。如是,他同你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有归属感,才会感觉温暖和亲切。然后,他才能体味到那份不可名状又不可缺失的安全感。只有这样,幸福才会真正出现和存活。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望你们幸福。
篇五:《飘泊的游子》
飘泊的游子 节日一天天临近,心里的小鹿在一天更猛一天的撞击。原本打算回家的我又不能回家啦。想着以前我在家,朋友在外的日子,羡慕他们能开眼看世界,羡慕飘泊在外可以常年不回家的欣喜和自在。
可如今,您在家里,我在外面,我满眼依然是羡慕,羡慕节日的喧闹和内心的宁静,更羡慕根的牵系。一直以为自己是那种能野玩加疯玩的,可每逢佳节的时候,我总是惦记那份无从惦念的惦念。 飘泊是一种孤单,以前没有房子时候总以为有了房子就会让自己有了归属感,而不再感觉自己如飘零的浮萍,可一旦有了房子后,我依然感觉自己是那汪洋大海的小舟,渴望港湾的那份宁静和闲云野鹤般的那份惬意。唉,登高节的思念由来已久,茫茫人海中的您我又如何能逃脱呢?
您曾见到而羡慕的永远是您所缺失的,正是因为自己的缺失才会去在意,才会心生羡慕。老虎舔舐伤口尚且知道回归洞里,更何况最在意面子的你我呢?所以,你看到的永远只能是他人光鲜的外衣,而包裹在内心深处的那抹温柔永远是不可探知的世界,实际上,那抹温柔就是你有他没有的那份世界!
当您羡慕他人的时候,正是他人羡慕你的时候,因为你拥有的,别人也许正好缺失,而你没有的,正是你羡慕的因缘。正如常言说,小孩羡慕长大,人老羡慕还童。围城里的羡慕围城外的,围
城外的羡慕围城里的。拥有的永远不会用心珍惜,没有的永远是自己引颈高歌的向往。
结语:得失仅在一念间而已!
篇六:《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度初三第二学期一模》
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初三语文模拟一模试卷{游子有了归属感}.
一、基础〃运用(共20分)
汉字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汉字书法具有 ① 的美感,或古朴或拙趣,或厚重
或飘抑,或平正或险绝。汉隶的笔画如鸟儿张开的翅膀,魏碑的方笔似古木的神资,行草的线条像飞② 。徜徉于汉字的时光长廊,体验书写的敬意与喜悦,让汉字之美流连于指尖心上。
(1)文中加点字读音和划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拙(zhuō)趣 .
B . 拙(zhuō)趣 .
C. 拙(zhuó)趣 .
D. 拙(zhuó)趣 .
(2)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 巧夺天工 来引领人们追寻汉字书法厚重典雅的美{游子有了归属感}.
B. 巧夺天工 来引领人们追寻厚重典雅的汉字书法美
C. 无与伦比 来引领人们追寻厚重典雅的汉字书法美
D. 无与伦比 来引领人们追寻汉字书法厚重典雅的美
(3)文段将四种书体比喻成不同的对象,请你任选一个比喻句,用正楷抄写在田字格内(2分) 徜(shàng)徉 “止”的第二笔是短竖 徜(cháng)徉 “止”的第二笔是短横 徜(cháng)徉 “止”的第二笔是短竖 徜(shàng)徉 “止”的第二笔是短横 天的飘带,楷书的结构如君子的举止。通过各地每年举行汉字书法比赛,
2. 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 采用行书书体,真率飘逸
B. 各种笔画的起止,转换及其圆熟,各显风采
C. 体式变化多端,如“之”字个个别具形态
D. 字体结构阔大端正,有“金刚怒目,壮士挥拳”的美誉
3.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②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③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④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⑤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⑥——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⑦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⑧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⑨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⑩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11)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12)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13)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A. 选段①句用“招引”一词赋予梅雨潭的绿色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梅雨潭的绿色对我们强烈吸引。
B. 选段④句把一潭绿色比喻成平铺的荷叶,描绘了绿色的潭水静态的美。{游子有了归属感}.
C. 选段⑧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集中地写出了这一潭绿色微波荡漾时的可爱动人,平静深邃。
D. 选段(13)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梅雨潭的绿色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的独特风格,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梅雨潭的赞美、爱恋之情。
4.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辟,常巧妙地嵌入文学家的名号、别称或凝练地概括文学成就来赞颂其一生。下列四幅对联依次所指的作家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②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
③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④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A. 李白
B. 杜甫
C.白居易
D.杜甫
5. 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4)《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无论身处何处都心系国家的句子是:
,。
(5)中华儿女自古就对家乡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在外的游子总会被异乡的风物触发浓浓的思乡之情,有时是北归的大雁,有时是边陲的一首羌笛乐曲,有时是夜色中的一轮明月。倘若你身处其中一处情景,会想到的一句古诗是: 柳宗元 司马迁 杜甫 李白 白居易 范仲淹 范仲淹 柳宗元 李白 司马迁 苏轼 范仲淹
,。
简要说明联想到这句诗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请从下面两组题目中任选一个作答。(10分) ....
(一)阅读[甲][乙]两则短文,完成6-9题。
[甲]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乙]
子奇①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②。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
“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③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之,
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困,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①子奇:春秋战国时期人。②阿(ē):今山东省阿县。③共载:坐同一辆车的。
6. 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2)以少者决之: .
7. 下列语句中的“以”与“铸库兵以作耕器”一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1分) ..
A.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 以私兵战
C.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D. 皆以美于徐公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共载皆白首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子奇采用了哪些得力的措施使得“阿县大治”?这体现了[甲]中孟子的什么主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子有了归属感}.
(二)阅读短文,完成6-9题。
墨子言多不辨
《韩非子》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①也。其身体②则可,其言多而不辩③,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④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⑤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 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注]①显学:著名的学者。②身体:亲身体验。体,动词,实践。③不辩:不讲求辞令。④媵:指陪嫁的女子。⑤辑:通“缉”,连缀。
6. 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传先王之道:(2)怀其文忘其直:
7. 下列语句中的“而”与“言其多而不辩”一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分) ....
A. 夺而杀尉B. 乃记之而去
C.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2)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
9.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提炼出一个什么成语?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三、名著阅读(10分)
10. 下面这幅图表现的主题是: ①
《论语》中也有很多关于这一主题的表述,请你写出一个 ② (用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其意思皆可)(2分)
11.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1)-(2)题(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