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沙枣(记叙文阅读)》
阅读《沙枣》完成 18-20题 (共11分)
沙枣
梁衡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 1
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有删改)
【注】①[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林逋《山园小梅》。意思是,清幽淡雅的梅香浮动在黄昏的月色下。
18. 文章在描写沙枣时,多次写到沙枣的花香,请你简要说明作者对沙枣花香的认识过程。(4分){沙枣花的文章}.
答:
19. 根据上下文,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填入文章横线处,恰当的是( )(3分)
【甲】不是沙枣像人,是人像沙枣
【乙】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20. 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请你从最后三段中找出一处(字、词、句 ?)值得讨论的地方,并写出你的讨论题。(4)分
讨论题来自:
你的讨论题:
2
答案
一、
18、
①大学毕业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在门前空地上吃饭,隐隐约约闻到花香,不解其因;
②第二天傍晚去挑水,知道原来醉人的香味是从沙枣发出的,揭开疑惑; ③参加县里学习班对花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④搬到县城中学,再次闻到沙枣的香,沙枣花香,一直漂在我心里。
19、乙
20、
讨论题来自:文中“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
你的讨论题:“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的表达效果;运用议论表达方式,强调了“沙枣”对河套平原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沙枣的赞颂。
3
篇二:《故乡的沙枣花》
故乡的沙枣花
我的老家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红水河畔一个小村庄。那梦中时常走进的沙窝窝里,大致不规则的坐落着几十户人家,村子从东到西约五里长,中间是一条土路,也就是所谓的“街”,东西长约六里路。东西两头是一片沙枣林,南北长约几十公里,正是有了这片沙枣林,它使我们的家乡没有上演“沙骑墙头驴上房”的那种局面。
我的童年便是在那里度过的。
初春,乍暖还寒的时候,迎春花争先恐后的开放了,唯有沙枣花还是不见动静。倔强的沙枣树,有的佝偻着身子,有的挺直着身体,在那一片沙滩里,默默接受着春日的阳光,没有丝毫的孱弱,没有丝毫的卑微,在心里却坚信,那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定会给你一个惊喜!
“五月里来五端阳。沙枣杨柳插门前………”,在不经意间,沙枣花在这一片民间小调歌声当中悄然开了。一阵淡淡的清香味,顿时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飘过沙滩,飘过树林,飘进了我们农家小院。香味一阵阵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一下子让人觉得心旷神怡,小小的沙枣花,象一个小巧玲珑的风铃,外面是淡淡{沙枣花的文章}.
的的银灰色,里面是金黄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远远望去,那一片沙滩仿佛披上了金灿灿的外衣,绚丽极了!
这时的我们,放学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去那片沙滩里摘沙枣花,当然是那些含苞未放的花骨朵了。连同枝芽起采摘回来,插在盛有水的瓶子里,再就是耐心的等待花开了。
前些天顺便去了那曾经的沙枣林,但已经全部开垦为农田了,昔日的沙枣树早已变成了家具,已没有了儿时的快乐沙滩了!不仅有些怅然若失。再也没有等待花开时的那种兴奋、焦急、高兴的心情了!更多的是困惑、失望!人类的摧残,剥夺了你开花的权利!
原本你可以为我们撑起那一片花香的世界,为我们防风固沙,保卫我们的家园,而现在,人类在追求巨大利益的同时,忽视这脆弱的生态,破坏了这生态平衡!
啊!故乡的沙枣花,就这样失去了生存的权利。而我再也闻不到那淡淡的清香味了!
忽然间,天空下起了一丝小雨,我看见了,分明那是你在流泪!我知道,只要天空中布满尘埃,你一定会化作泪来净化这个太污浊的世界,这是你,这当然是你,一个“超脱”了“如意”的你!我却有些悲{沙枣花的文章}.
哀,毕竟,他们遗失了你,我不该失落自己!
茫茫的沙滩上,可能留下了我一串串足迹,我却没有回头后顾,我不再回头!能说什么呢?也许本该回头,也许回头太迟了,只能任无声话语掩没过去……
故乡的沙枣花!!!
篇三:《《沙枣》有感》
《沙枣》这篇其实对我感触还是蛮大的,对于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很难想象那是的情景的,我至始至终认为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性叙事散文,具有对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别具匠心的文章结构和细腻、沉稳、朴实的语言风格。 文章主要写作者在巴但丹吉林沙漠和大哥比大戈壁之间辽阔的荒原上挖排碱沟为了一颗沙枣儿掉队的事尤其是当我读到:沙枣本含碱,吃多口更干.主角原本就已经口干舌燥了,不仅不能喝沟渠里的碱水,而且现在又吃了如此多的沙枣,身体想不虚弱都不行.也许是食物的诱惑,激活了生命的潜能,主角竟然凭着坚强的意志独自一人跑回了农场,追上了队伍,但体力终有耗劲的那一刻,就当主角踏进农场大门的那一刻,"扑通"一声扑倒在地上.枣子也全部掉了出来,于是大家呼拥而上,立即将沙枣全部抢了个精光.于是等主角醒来之时,枣子全都没了,要不就被干部收了,要不就被别人吃了,总之,枣子一个都不见了影子时我才终于感受到那个时代对人的伤害。 但是对于作者我相信是不会放弃的,我想他也会和沙枣一样坚强的活下去沙枣生活力很强,有抗旱,抗风沙,耐盐碱,耐贫瘠等特点。作者之说以写沙枣我想也是为了体现这个吧。 读过《沙枣》后我想用《沙枣》里的一句话来作为读后感的结尾:拥有了自我,也就拥有了世界.
篇四:《沙枣》
教学目标:
1. 了解特定的时代与人物命运的联系,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对生存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这一切,又是那么无奈。
2. 学习作者的语言风格:细腻、沉稳、朴实,在平静的叙述中描绘震撼人心的画面。 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细节描写较多,应让学生静下心来,深入研究文本,体会语言,学习借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文中有许多直接抒发作者感受的语句,可让学生朗读体会,讨论交流,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形成共识,共同提高。理解上有困难,可课后安排专题研究,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课文:请学生谈谈“迷路”或“饥饿”的感觉。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对比文中作者的描述,意识到自己表达上的不足,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二、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围绕两个问题:1.文章共有四个部分,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可请学生板书四个小标题。例如:农场环境、沙枣历险、饿得发慌、争抢一空
2.文章题目为“沙枣”,是从哪一部分开始见到“沙枣”的?为什么开头不直接写?
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也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查。按照整体阅读的原则,理结构,明大意。同时也训练学生阅读时迅速摄取要点,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 文本研习,学习感受{沙枣花的文章}.
1. 理解第一、二部分的内容与作用
○1自然环境: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偏僻闭塞(1)限制行动自由
社会环境:反“右”,政治学习,思想改造,自省检举(2-3)限制思想自由
生存环境:任务重,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处于大饥谨时代渴望生存
作用:渲染戈壁大漠的单调、荒凉,为下文人物的行为(冒险摘沙枣、找到归路)作铺垫(伏笔)
让学生首先感知环境的特殊性,了解人物的生存状态,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 同时也学习文章结构安排的技巧。{沙枣花的文章}.
○2、分析“生存环境”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研读文章是怎样表现人的“饥饿”的,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如对比、细节描写)
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对比自己的叙述,感受作者用朴实、细腻的文字表现震撼人心的事件。
○3、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有怎样的感受?人们的精神状态如何?
(每天重复劳动,没有自由,没有追求,看不到出路)
抓住这两部分中表达作者感受的语句,分析体会,初步感受环境对人的影响。
2. 精读第三部分
设计问题:○1作者发现沙枣之后,有什么举动?(抓住动作)你能理解他的这种行为吗?(联系生存环境、社会环境)
进一步感知环境对人思想行为的束缚,人在这里屈服了环境,作出如此举动。
○2作者摘沙枣掉队迷路之后,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恐惧”到“感动”、“惊奇”、“幸福”(抓住具体语句分析,朗读体会)
品味语言: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感觉的?
(情景交融。朗读体会文字的画面感,体会古典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3讨论:他为什么会“感动”、“惊奇”、“幸福”?“拥有了自我,也就拥有了世界。”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追求?在那个年代,他能实现他的追求吗?
○4作者由于掉队,获得了片刻的自由,这也是他始终追求的理想,但他为什么还要追上大部队?你是怎么理解“一个自由人,在追赶监狱”这句话的?
(联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存环境展开讨论)
小结:在这三重环境的残酷压迫下,人的自我意识逐渐崩溃,不得不放弃自由,向现实妥协。作者在不温不火的平静叙述中,渗透着对在这残酷的生存环境压迫下人的自我意识丧失、人性被压抑、被异化的痛感。
3. 理解文章结尾
课堂练笔:结尾“帽子空了”,想像“空”的过程,抓住细节,学习作者的语言风格,描写这个场面。
课堂讨论:“帽子空了”,谈谈你的理解。
这是对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反馈练习,在刚才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研习文本,引导学生作深入思考:在饥饿,在生存需要面前,所谓的“劳动改造思想”究竟有多大意义?鼓励学生思考,反思历史。
篇五:《读书笔记–沙枣》
沙枣
—-读《沙枣》有感 “荒原里除了小块的沙漠和戈壁,大部分是盐碱地,望出去白茫茫一片。不是雪原的明净洁白,是恒久地沉淀着大漠风尘的惨白。近看斑斑驳驳,烈日下蒸发着一股子苦涩重浊的碱味。”文章开篇,作者就用凝重沧桑的笔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漫天风沙毫无生机的世界。我的视线顿了顿,开始猜测这是否也是一篇千篇一律记叙“反右”时期的文章。 悲惨的日子如期君临。文中的“我”白天劳动,晚上学习,吃不饱饭,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虽然作者的手法很生动,但在特殊时期的这种内容我也早已烂熟于心,我暗想莫非这也是一篇矫揉造作表达“永不放弃”精神的文章,开始一目十行地向下文扫去。在某一天,“我”找到了沙漠中的一株孤树–沙枣,逃离队伍采完沙枣后“我”迷失在沙丘中,意外地获得了梦想的自由。然而却仍去追赶集体。正如作者所写,“一个自由人,在追赶监狱”。我开始不理解文中主人公的行为,只得继续读下去。回到队伍后“我”的沙枣意外被发现,队长没收了所有人抢得的沙枣。可是第二天醒来,装沙枣的帽子却空了。{沙枣花的文章}.
初读《沙枣》,只是半懂不懂,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根本谈不上理解,现在想来十分可笑。再读《沙枣》,才略微领悟其中滋味。文中的“我”在大漠中获得掌握自己的自由,
却有可能推动更为宝贵的生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才清醒地认识到“拥有了自己,也就拥有了世界”。帽子空了的原因有很多,反右派时期劳改队伍中的成员个个都是血肉之躯,也许是队长们吃了沙枣,也许是普通劳改队伍吃了沙枣,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作者的精妙之处正在于此。或许原本激励“我”活下去的是物质上的沙枣,查在此刻,沙枣的物质虽然不复存在,却作为“我”精神的一部分陪伴“我”激励“我”度过剩余的苦难日子。沙枣树能在环境极度恶劣的戈壁滩和盐碱地上生长结果,难道人在逆境中折腾得遍体鳞伤之后就放弃抗拒,放弃信念吗?不,不能!
昔日,前人在逆境中坚守着信念,尽管受伤,尽管疼痛。多么希望从凄厉犷悍的荒原中,从死寂的黑暗中,从一个不经意间的转角,能走出更多的像“沙枣”一般不屈于世界的人。无论现实是多么苦痛,未来是多么渺茫,世界是多么强大,都不放弃心中的信念。
我想,这才是高尔泰先生创作《沙枣》,塑造“沙枣”般主人公的原意啊!
余嘉颖
篇六:《家乡的沙枣》
家乡的沙枣
作者:杨心语
我的家乡在民勤,这里虽然是个缺水的地方,但瓜果蔬菜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晶莹剔透的葡萄,又大又圆的西瓜,美味香脆的苹果,香甜可口的白兰瓜,营养丰富的沙枣……在这么多的水果之中,我对沙枣可是情有独钟。
春天,沙枣树长出了银灰色的新叶子。到了四五月份,沙枣树慢慢的开花,沙枣花很小,米黄色,远远就能闻到淡淡的香味。 盛夏,沙枣树上的花慢慢凋谢了。花儿落了以后,渐渐的长出了圆锥形的沙枣,沙枣没有成熟的时候是青色的,吃起来又苦又涩。渐渐的沙枣变成半绿半白的了,吃起来酸酸的。快成熟的时候,沙枣是半红半白的,吃起来又酸又甜,会增加你的胃口。 秋天到了,沙枣都红了的时候,红彤彤的沙枣挂满了枝头,远远看去,像一串串红色的玛瑙,挂在小小的绿叶间,可好看了。藏在树叶间的一颗颗红宝石,露出了一个个笑脸,好像在说:“快来摘我,我都熟透了”。
沙枣摘下来可以直接吃,也可以运到其他地方制成沙枣饮料和沙枣酒,吃了我们家乡的沙枣以后,保证你越吃越爱吃,越吃越想吃,欢迎你来到我们的家乡品尝。
啊,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我家乡的小小沙枣。
篇七:《家乡的沙枣树》
家乡的沙枣树
我的家乡是沙漠边陲的一个小镇,那里生长着许多沙枣树。 暮春来临,沙枣树抽出了嫩芽儿。没过多久,枝条上便缀满了狭长的叶子,正面翠绿,背面却似涂了一层薄薄的银粉。这一切来得那么悄无声息,一点也不引人注意——因为它一点也不好看。沙枣树也似乎习惯了人们对它的冷漠,就那样默默地陪着沙漠,只有喜鹊、麻雀、野兔、小蜥蜴不嫌它丑,不时光顾它的地盘。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偶尔也光顾,要么捣鸟窝,要么摘沙枣吃,要么就是折个开叉的枝条做弹弓。沙枣树,便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初夏时节,沙枣树进入了花季,满树开出金黄色的小花,犹如一串串金黄色的铜铃。只有这时,人们才会对它兴趣倍增——它的小花能够散发出一股醉人的芬芳,很远就能闻道那扑鼻的清香。微风吹过,一阵阵沙枣花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吸上几口,感觉沁人心脾、神清气爽。人们总是喜欢折上几个枝条,插在家里的水瓶中。这样一连好几天,满屋子都会充满沙枣花浓郁的芬芳。
到了秋天,沙枣树的枝条上便结满了椭圆形的小果实。起初是绿色,几乎和叶子是一个颜色,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来。你若摘一颗放到嘴里,能让你酸得邹紧眉头、涩得咬紧牙齿。到了深秋,沙枣便慢慢变得火红火红,红得就像一串串没穿好的佛珠,密密匝匝的,谁看了都想摘上许多。你若随手摘几颗放进嘴里,绵绵的、甜甜的味道会让你食欲倍增,好多城里人都不相信 这些诱人的小果子产自干旱的荒漠。
冬天的沙枣林,被呼呼的北风吹光了叶子,但它那干裂身躯就像一个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依然挺立在沙丘上,顽强地抵挡着风沙的侵袭,保护着沙漠的植被和周围的农庄。而那些昔日穿红戴绿、姹紫嫣红的花花草草,早就被风吹得不见了踪影。
家乡的沙枣树,就这样默默地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写下了深切美好的印记。我爱它甜美的果实,更爱它顽强质朴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