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几度夕阳红》
几度夕阳红
几度夕阳红
时光留不住,春去已无踪,潮来又潮往,聚散苦匆匆,往事不能忘,浮萍各西东,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生命里午后的阳光总有西去的时候,生活里也有许多意想不到忧伤,爱情也会有想不到的结局,时间的齿轮不停的辗转结合和分离,那些抹不掉的记忆也在岁月的流失中慢慢淡化和消失。记忆里那一抹斜阳,残缺的血红痕迹,寂寥的天空,独守一片胭脂残缺的美。且藏今宵歌,留与明夜风,风儿携我梦,天涯绕无穷。
往日或是快乐的心境停留在夕阳的光辉里,在霞光里温馨的片段浮光若影,似曾留恋水乡安静的黄昏,那江南逝去的伊人在余晖里的背影。微风轻轻掠过枝条,滑过唇间的余味,留念那一瞬间的美。记忆留不住时间的洗涤,在美的风景,也会在落日里送走行人。不是时间留不住快乐,而是生活也会留不住自然的变故和迁移,时光留住的只是生活片刻的温存和欢笑,留不住一世的幸福和繁华。
那曾经熟悉的木格窗户,可以瞭望夕阳的背影。曾定格那个午后的初恋时光,黄昏里暧昧的小语和温柔,经不住时间的冲刷和沉淀,渐渐褪色老去。那屋后的桃花只是一年一度西去开放的嫣红。岁月开始在离别后失去的光彩,在落日流光怎么打磨盛开的落红,都恢复不了它绯红的面目。那一沫斜阳,好像旅行你去向何方,一如烟花般太美,黯淡了一份等在季节里的容颜。
在天涯的另一端,把思恋挂在天边。流年静谧,在落日西沉的时候回首旧时的时光,使终留守不住空白的残缺。遗憾是什么,是心头掩盖的伤口,夕阳下去之后,寂寞在寒冰如水的夜里行走,在沉寂的小屋点一盏心灯,奏半曲笙箫。吹开城市的记忆,往事在心头悄然绽放。追忆当年的那个少男少女,箫曲中少了旧时的欢愉,徒留叹息还是忧伤。一曲未了,记忆开始衰老。我若可潇洒华丽的转身,心为何隐作痛?倾听斜阳的暗语,低吟人海的声音,浮生依然徒曾伤悲。闻风哀叹,黯然神伤,记忆里分别那一幕依旧不散,成为永远印记在脑海中的水墨画卷;挥之不去。求之不得。每每思念来袭,冥想着、怀念着、牵挂着,万般情绪涌上心头。这一夜又为谁而不成眠?
这个夏天,守一沫夕阳,看人世沧桑,听倦鸟西去,偿人间真情,几世轮回,清泪滴滴可见。欠恩情太多,背负的太多的离愁,江水悠悠,心涛汹涌。绵绵不断的思绪,滋长开来,寂寞如树,影随风动。蔓延任飞,此起彼伏。几许惆怅,荏苒时光,没有挽留的一场邂逅,徒留一人徘徊的街道,继续彷徨和过往。一个人在夜里问斜阳。
写意几度夕阳红,沫画血红的余晖。窗前几束玫瑰,已渐枯萎。蛊惑前世迷离的感情,来之不易也已离去。永不磨灭的爱情,不可一世的温柔。轻描淡写的
情,泯灭谎言的转变,仅此而已,借口和装饰如此完美。这字里行间,入眼的只是悲情。有意无意的擦肩而过,是否在讽刺曾经那个执着的我?已等不来长久,无缘既离,注定如此。叹似镜中花,情兮易若璃。仰天长叹,几多寂寥几许惋惜,何从去留,几多无奈;风雨夜,谁陪我端杯共醉?赏一世繁华,看一季失落,问情为何物,竟如此温柔伤人。解不出你的愁,看不透你的伤,如此地渺茫又怎奈离去,太过奢侈喧哗的爱情,不适合安静的我。回忆透支整个身体,运转起那么疼痛,停留已久的爱情,已西去坠落的你,又怎么能唤醒那沉睡已久的爱情?
有那么一首歌,一阵晚风一阵凉,晚风悄悄问夕阳:是谁站在古树下,默默凝视在远方?一缕青丝垂肩上,相思缕缕比发长,为谁临近黄昏里,依然忘记晚风凉。忽然看见一个影子在我面前摇晃,我是多么欢欣,是你走进我身旁。你愿陪我度黄昏,你愿陪我看夕阳。我是多么欢欣,在你的身旁。也许你已不懂,曾经那个执着的我,已彻底冷漠。过眼云烟,半城烟沙、掠过一遍又一遍,心已麻醉,亦而勾勒不出原有的画面。胭脂的斜阳,再不幻想那熟悉的声音,渐渐开始习惯一个人的寂寞。
喜欢
所属专题:2012春节诗歌散文
篇二:《“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唐棣》{一个人的寂寞散文}.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日期:2015-01-06 作者:唐棣 来源:文汇报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读纳兰性德
唐棣
我想写一些寂寞的人,所谓的“寂寞”和这贵少爷有关么?纳兰性德现在太有名了,有的宣传词说得对,“家家争唱饮水词”——每年关于他的书总会有那么几本,看似与寂寞无关。其实,众人之中的寂寞与一个人的寂寞相比,深刻而复杂得多了——也就是“纳兰心事几人知”?前人论说起伯牙的一句话是“学琴三年,精神寂寞。”这精神,可不管人少人多,有钱没钱,爱人死了还是走了,一直立在那里。
纳兰少爷写出了好词句——“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观其一生,好个愁肠百转。独坐京城西北一座山水楼台应有尽有的园子里,看的是天上鸦雀,听的是对坐无声。不得不承认,是他让我青年时期的人生沾染到几分愁绪。后来,发觉愁在彼时大有自己对世事误解的可能。即使“读书一再过即不忘。善为诗,在童子已出句惊人,久之益工。”仍不能证明纳兰对人世的见解直抵真谛。也就是说,他聪慧过人的是写诗、读书。要知道愁不仅是被写入诗词的情绪。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更是好句,我以为是纳兰在妻子卢氏死后三年的写照。最有名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他死前一年为顾贞观所写。顾贞观不过一介落魄书生,官宦之后的纳兰欣赏其才华,变作好友。写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时,纳兰身体相当差了,这词写了对友谊的不舍。很多人说,同时写的也是对爱人(知己)的不舍。这个顾贞观是纳兰和沈宛的媒人,他牵线搭桥造成了一段别离,几十首好词。
王国维赞纳兰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现存纳兰词约三百多首,统计说,光愁字出现九十次,“泪”字六十五次,“恨”字三十九次,其他如“断肠”、“伤心”、“凄凉”、“惆怅”等字眼也触目即是。这满清第一才子没有更多新意?我觉得,纳兰的短命是一个反驳上面论断的理由。
乾隆爷读罢《红楼梦》掩卷长叹:“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这明珠,即纳兰的父亲纳兰明珠,曾做康熙朝宰相。这类人自然很忙,母亲也不怎么管家事。围着纳兰的是一群跟他没法交流的人。有一天,骑马归来,呕吐不止,后来纳兰就昏迷了。闻讯而来的母亲把他搂在怀中,不停地说:“孩子啊!娘不能没有你!”纳兰吃了药醒来:“娘!容若宁愿天天生病。”爱新觉罗氏大惊:“这孩子,别是烧糊涂了吧?说什么傻话?”“孩儿没有烧糊涂,也不是说傻话。只有容若生病,娘才会对容若这么好。”爱新觉罗氏落下泪来。
大约是未婚时,纳兰写过一阕词,其中三句是这样的:“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据说父亲明珠读后也激动得落下泪来。 这两次落泪至真至爱。还有一句话是老泪纵横的明珠老爷感叹时说的:“这孩子,什么都有,想要什么都可以有,怎么就这么不快乐!”这句话说得好生悲凉,说明他不可能懂儿子的心,也说明纳兰的心里真的需要一个人。 第一个走入纳兰内心的人是妻子卢氏。卢氏生而婉娈,性格端庄。二人恩爱三年。在卢氏难产而亡三个月后“梦亡妇淡装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记向郎圆。”纳兰梦见了她,并写下了两阕词,较有名的是“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最可怜天上的月亮,再多时间的流逝都与它无关。一夜团圆之后夜夜都是残缺的。
——这便是纳兰的重情。
就是这么一个每天写着悼亡词的情种儿,在康熙二十三年游玩时又邂逅了沈宛。这是第二个走入他内心的人。是才女,没错,更准确地称谓是“艺妓”。这在父亲明珠眼中,可不是交个落魄书生朋友这么简单,两人地位悬殊,注定是要分别的。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沈宛走后,纳兰这么看世界。下句“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他的笑容都是强颜欢笑了。
——这便是纳兰的多情。
纳兰容若,在1655年1月19日至1685年7月1日三十年光景里,为我们展现出来的,有太多不开心了。城西北郊那座别墅,“地应邻射圃,花不碍球场。”可以泛舟踢球、赏花饮酒。少年时代的纳兰在《郊园即事》里写到“此间萧散绝,随意倒壶觞。”饮酒欢聚应该开心才是。突然,一词“萧散”,转向内心。由此看来,我们不该把他的不开心,全推到两个女人娇弱的身子上。 通常认为,我们可以读到的纳兰词是349首。在三百多首词作里,大部分是写给卢氏的悼亡词,首首伤心入骨;再有的思念词写给沈宛,也是由骨而生,生不如死。还有几首少人提及的边塞词——我记得一首:“山一程,水一程,身后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叫人分不清和别的词里的伤感有多少区别。所以,对于一个才华横溢的贵公子来说,要求不要太多。我这么觉得,纳兰做好他的哀悼与思念的工作就够了,别的事自然有人做的。
篇三:《梁实秋散文读后感三篇》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1
梁实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梁的散文:琐碎。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梁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仿佛没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了。怒、脏、鼾、胖、并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谚语:捡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梁实秋又是大学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本第一人,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更是华人学者研读西方文化的必备参考词典。但他写作从不掉书袋,没有头巾气的酸。他常常信手捻来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还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朴素,充实文章的知识含量,是调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读性。时下一些写手,才看了几篇引文,甚至见了广告上几句古代诗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著”,企图点缀出文章的源远流长,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晒书的穷酸相。一坛回味尚可的米酒晒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洒了。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2
读了《请客》这篇文章后,我感触很深。
我们华人好像很喜欢自找麻烦,请客这一费事又伤神的“玩艺儿”竟然像上了瘾了一样。一旦成家立业,请了第一次客后,余生就再也停不了了,凡任何大小事都得请客。不管是为了还人情债,摆阔气,攀交情或纯粹为了请亲朋好友来家里聚一聚,总之都是请客的理由。 请客的确很累人,我亲身经历过,每年过年时,我母亲总是为了请客而头痛。第一件烦人的事是请谁。年夜饭——请的是亲戚(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也不太费神),之后的几天就烦了,哪些朋友可以不请,哪些朋友一定要请。通常一定要请的客人包括那些一年内帮过我们的,或之前请过我们的人,这大概就是人情债吧
当然真正烦人的才不止这些,请客当然是请吃饭,所以最重要的是菜谱,也就是吃什么。吃得不能太随便,不然显得太寒酸,没面子;也不能吃得太“不随便”,不然钱包就要破大洞了。鸡鸭鱼肉这些一定要有,一样不能少(这些属于“基本”),素菜通常是做点缀的,根本没人要吃(这就像是额外“免费”礼品)。之后就是鲍参肚翅(这是整顿饭的“噱头”),通常每次只能有一两道,大致原因有二,首先价钱昂贵,其次家里煮出来的实在谈不上好吃。 菜单拟好后便要从各大超级市场和菜场买回来,这虽不怎么费神但很费力。
最后便看当天的临场发挥了,因为许多菜平日都不常煮,味道好不好,只有上了桌后,{一个人的寂寞散文}.
客人们都尝过后,从大家脸上的表情上知道。如果味道好,客人吃得眉开眼笑的话,“大厨”心里自然松了口气;但客人如皱一皱眉头“煮饭婆”便恨不得地上有个洞可以钻进去。总算客人走了,主人还有善后工作:一大堆又油又脏的碗碟要洗;一地的瓜皮纸屑要清理(最惨的莫过于新年里不能扫地,一地的垃圾只能用手捡,用布抹)。有时客人“胃口不好”,吃剩的残羹剩饭便成了隔天的午餐。
所以正如梁实秋先生说的“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请客真的很麻烦。{一个人的寂寞散文}.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3
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丝毫读不出那与鲁迅先生论战的犀利来。在散文里先生是性情中人,是一个有痴、有愤、有忆有乐的亲和老者。在这里,他可以忘记年龄似孩童般嬉笑怒骂,也可以似孩童般天真可爱。可字里行间,我又分分明明地知道,他是一个老者,一个睿智的老者。
先生的作品,各有不同却各有着重。原本不是很清楚的东西,刹那间变得通透且铭记于心。
辟如《清秋琐记》。大大小小二十七篇小短文,记录了先生在不同时刻与不同书籍相遇后的反思。足见,先生是一个乐得反省的人。现在的社会太热了,从冬天到夏天,从白天到夜晚。太热了,热得人们停不下脚步去总结、去反思不是。于是,“热”就让人们越来越迷茫,迷茫得看不清、摸不到实实在在的心,最后丢了自己,甚至抛弃生命。
所以,反思是重要的,而先生的反思让我“冷”了不少,让我可以停下步子,去找点什么。
文中有一则是讲勤奋的,我记忆较深。先生讲述了明朝的一个儒士曹瑞。“笃志性理,躬行实践,据说其坐下著足处而转为穿,卒时州人罢巷市哭。”曾白榜一联“勤,勤,勤,不勤难为人上人;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横额曰:“勤苦斋”。自小老师便讲着勤奋的的重要,老师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那时确是比较勤奋的,每个小孩为了老师的几句夸奖,几朵小红花就会高兴地蹦蹦跳跳。后来,初中了,老师没有小红花了,只剩下夸奖,倒也算是勤奋,每天按时上下课,交作业,只是偶尔偷个懒,打个小炒,倒也算是勤,起码“奋”是丢了,“勤”还在。过了四年高中了,老师不仅没有小红花,连夸奖也是少的可怜。这下好,就像大家常说的“勤奋”的小人,最终被身体里的那个“懒惰”小人打败了,再也看不见他了。后来,我才发现,不是“勤奋”小人死了,而是麻木了,每天呆呆地做题、做题、做题再后来,大学了,发现不仅没有小红花,夸奖,就连老师也没了! 后来我才明白,一直以来起主导作用的并非是勤奋本身而是外来的刺激,连激励自己都是时断时续,更不用说像曹瑞那样努力奋进。勤为人上人,苦中通古今了。
关于爱情还是先生的《槐园梦忆》。先生关于爱情在《清秋琐记》里记录了《咆哮山庄》里的一段话“在一个饿人面前,放下孤单的一盘食物,他会集中全部食欲,绝不辜负这一盘食物;而另一种情况则是给他一整桌法国厨师为他安排的筵席,他也许能从整桌筵席得到一样多的享乐,但是每一项食物,在他的关切与记忆中,仅仅是极微小的一部分。”先生说:“独爱一菜远胜于大吃筵席。不是饥不择食而是情有独钟。”
正如有人所说,一生爱一人并不是丢脸的事情。丢脸的是,你自认为爱了很多人,却没有一个是你真正爱的。遇到对的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能一辈子对那个爱的人不离不弃,彼此相守相依,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一个人不能没有亲情、友情,同堂也不能没有爱情。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人生一世,若得一知己,举案齐眉、相濡以沫,便是再大的困难也可迎刃而解。“好的爱情,是透过爱让你更爱这个世界;而不好的爱情,是透过爱你与这个世界对立”,这人的一番话让人彻醒。三千弱水中的一瓢,已让我明白天下何川的好,我又何不慷慨地让每一个渴望爱情的人明白,
“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因为巫山之云已让天下人知晓这漫天白云的曼妙?
先生与妻子的伉俪情深让人感动,让我忽然觉得,成功有时真的不是一个人的寂寞,而是两个人的执着。
于爱、于名、于利、于情,先生是真洒脱。真实的人都是血肉之躯,正如真实的先生也会嬉骂如孩童。尤其是先生讲的那一段关于骂人的技巧真让我觉得先生是那么可爱。他是一个智者却又像一个孩子,一个可爱、可敬的老人。
书与知识能让一个人成长,即使如此,能遇到一个像先生这样可爱又可敬的智者也是少有的事。男的先生的文章让人看得酣畅淋漓,不矫情做作,先生真是值得敬佩的人。
篇四:《议论性散文写法》
跷跷板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游戏,必须要有甘愿在下面的人,才能支起乐趣;高考是公平的竞争,没有人甘愿在下面,那么,你就必须掌握这种玩的技巧——写好议论性散文。
阅卷老师对议论性散文几年来可以说是乐此不疲,所以在高考作文中备受考生青睐,高考中选写议论性散文的比例从2003年始过半,以后年年升温,经久不衰,直到今天全国十八套试题的作文虽然话题有差别,体裁各有异,但是各省选的满分作文大多还是这种文体的作文。相反,选用规范性议论文写法的人数则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采用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在文体方面不加限制,让考生自己选择,这显然给了考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的自由。因为传统的文体主要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亦或一些文学体裁和一些实用文体,而不少考生觉得在考场上选用这些文体,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才华,于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就选择了这种夹叙夹议、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形式进行写作。这种议论性散文的写作优势有两点:一是形式自由,便于抒发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二是语言表达容易显示个性化特色,易于展示自己的文采和才华。
然而,这也使一些考生产生了误解,认为写议论性散文可以不考虑文体规范了,其实,这种文体形式也是有规范的,其叙议有机、有序的结合就是其规范。有的考生不明于此理,而是在作文中一半议论,一半叙述,或者写了两段议论突然又记叙行文;有的叙事和议论之间缺乏逻辑联系,叙事不能证明论点或者没有一条明显的主线,议论部分另起炉灶,与记叙内容缺少有机结合,形散了神也散了。
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就应该找准该类文体写作的跷跷板的支点,那么哪些因素是制约作文的支点呢?
第一、要有明确的观点贯穿全文。有同学认为,既然是议论性散文,就可以随意写了,不必顾及论点、论据、论证等。其实,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
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的议论文更灵活些,文笔、形式更随意些。更何况,在高考作文的阅卷场上,气氛紧张,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论点不明确,是很难得高分的。高考评分标准也明确规定,好作文必须“中心突出”。{一个人的寂寞散文}.
第二、立意要紧扣话题目内容和要求。考场作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求考生所写文章 必须符合题意,选用议论性散文来写作,当然也不例外。为此,考生必须对题目中的关键词有确切理解,例如,2007年湖南卷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意:(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
有的考生缺少审题意识。随意地对标题作个性化的理解。没有弄清“诗意”与“非诗意”、“诗意地生活”与“诗意的生活”之间的区别;牵强地将“意志和气概”“责任”“美丽”等理解为诗意,狭窄地将“诗意”理解为“闲适”、“舒服”或“美丽的哀愁”;还有的将“诗意”的生活片段加以罗列,忽略了标题的动态性。这样的作文写得再好,内容方面也只能判为基本符合题意,判为三类以下。
第三、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形式。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表面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好的考场作文要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例如,2007年北京卷高考优秀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就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开头先扣住标题以“寂寞”入题——文章的起笔。接下来写“看不见”“听无声”“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勾连前后属于“承”。然后,分为三个部分写不同的人对对“寂寞”的态度和认识,结构安排巧妙、美观,文章最后又进行了归纳。这样写,不仅使文章开合自如,形式美观,而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既扣题意,又简洁明了。
第四、要体现出议论的逻辑性。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
叙和议密切联系。议论性散文,属于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内容层次之间应有内在逻辑性,因此,应该以逻辑推理的方式为主来安排文章内容层次和结构。有不少考生不明此理,只是对事例进行平面叙述,使前后内容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列举出来的事例,只能反复证明同一层次上的道理,不能对论点进行不同层次的阐述和证明。而优秀作文则充分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性。能够夺得高分。
第五、发挥特长,展示个性风采。许多考生之所以在高考中选用议论性散文来应试,主要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展示自己的独特才华,因为这种文体更有利于考生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更有利于考生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因此,我们在运用这种文体进行写作时,就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特长是什么,以便在写作中一展风采。综观高考优秀作文,我们发现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语言有特色,即在词语、句式、修辞等运用方面表现得有文采、成熟老到、细腻、生动、形象,显示出独特的语言表现力;立意新颖、构思独到、用例新鲜,能够表现出考生的独立思想和见解,乃至独立的学习研究能力、个性特色;思维空间开阔,有较高的文化文学素养等,当然也有以上几方面同是兼具
的。例如2007年高考优秀作文《酸甜苦辣说高考》(重庆考生)《怀想天空》(江苏考生),《诗意地生活》(湖南考生)等,都从不同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特色。{一个人的寂寞散文}.
请具体看下面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 读古诗写感想。“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个用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读者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一个人的寂寞散文}.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
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阅卷老师点评】在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在一个“嘻哈”盈耳、“娱乐至死”的年代,在一个决定前途命运、两个半小时完成所有试题的场合,一个中学生会怎样完成一篇高考作文?
于是阅卷中我们看到,更多的考生选择了谈“恬淡”,不约而同地让伟大的古人李白、陶渊明、苏轼佐证自己的观点,尽管不知何为真正的恬淡;更多的考生选择了写“春天美好的品格”,让华益慰、王顺友、“微尘”等“感动中国”的人物作为事实的论据。正当大家慨叹让最不懂寂寞的学生写一篇“何谓寂寞”的文章有多么不容易的时候,这样的一篇文章出现了。于是阅卷六组的全体老师兴奋起来,奇文共赏,一人点评一句———
这篇文章属于议论性散文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立意深刻,脉络清晰。文章开篇点题,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