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岁月和青春》
岁月和青春
亘古如一,来而复去,永不停留。我听见岁月的脚步正在大地上回荡"" 它是一条河,没有人能阻挡它永恒的流动。天地宇宙是它的流域,浩瀚人心是它的河床。
它是寒风中飘零的落叶,是阳光下盛开的花朵,也是春雨里刚萌动的幼芽。 它是步履蹒跚的老人,是英姿勃发的青年,也是满目稚气的幼儿。
它伸出一双无形的手,冷静地将日历一页一页往后翻,人世间没有任何力量能锁住这双手。它把今天变成昨天,把昨天变成历史,当熟悉的往事渐渐遥远的时候,陌生的未来正一步一步临近。
它像一把雕刻刀,永无休止地雕琢着世间万物,也雕刻着形形色色的人生。所有一切都是它雕刻的对象,谁也无法逃避。天上的云,地上的路,海里的浪花, 河中的桥梁,森林里的树木,城市里的高楼""老人头上的白发和脸上的寿斑是它的作品,少男少女眼神中的清纯和激情也是它的划痕。
它把一个又一个难忘的瞬间留在旅途上。这些瞬间,或许辉煌得耀眼,或许幽暗得惊心,或许美妙如仙境,或许可怕似陷阱,或许是千万人瞩目的成功,或许是永不能弥补的缺陷""你想弥留于这些瞬间,陶醉于你的欢乐的成功,或者沉湎于你的忧伤和愁苦,它却毫不理会,依然以不变的步伐走向远方,把你抛在它的身后。
面壁十年或者是昙花一现,在它的脚步中都只是过去的一瞬。
只有未来,是它还来不及湮没,来不及雕刻,来不及定型的领域。那么,就让我们格外地珍视未来吧,让我们为迎候即将临近的未来做好准备。当未来像一片新芽冒出地面,当未来像一缕霞光照亮天空,当未来轻轻叩响今日之门,我们便不至于手足无措。
站在岁月的河畔,我看见未来的浪潮正汹涌而来。每一个人都是浪中的船,每一只船都要抵达港口""
在迎送岁月的同时,我们正在创造历史。
世界上,还有什么字眼比“青春”这两个字更动人,更富有魅力?
青春是早晨的太阳,她容光焕发、灿烂耀眼,所有的阴郁的灰暗都遭到她的驱逐。
青春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天地间回荡着她澎湃的激情,谁也无法阻挡她寻求大海的脚步。
青春是一只高飞在天的鸟,她美丽的翅膀像彩色的旗帜,召唤着理想、憧憬未来。
青春是一棵枝叶葳蕤的树,她用绿色光芒感染着所有生灵,使青天的景象常留人间。
青春是一支余韵不绝的歌,她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拨动每一个人的心弦。
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不会泯灭的希望、是一往无前的勇敢,是生命中最辉煌的色彩""
当我写着上面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心跳在加快,无数年轻时代的往事浮现在记忆的屏幕上。
是的,青春总是和年轻连在一起,年轻人可以骄傲地大声宣布,青春属于我们。一个人,从出生经历过婴儿、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最后进入老年,这是铁定的自然规律。没有任何力量能改变这样的规律。在人的生命中,青年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青春,难道只属于这个阶段?当发现自己鬓发染霜、肢体再不像从前那样灵活,眼睛也不像从前那样锐利明亮时,青年时代便已经成为过去。这时,青春是不是也已经如黄鹤一去不回,只留下和青春有关的回忆,安慰日渐衰老的心?
然而青春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她更是一种精神。在青年人的生活中,我感受着青春的活力,在很多中年人和老人的思想中,我也感到青春的魅力。
只要心灵不老、只要思想年轻,青春就不会离你而去。
爱情的真正试剂是生活,真正的标准在心里。爱情无模式,梦幻般的山盟海誓是爱;默契地相搀相伴也是爱;大别墅烛光宴水晶杯人头马里有爱;茅草屋家常饭粗瓷碗里亦有爱。只要有爱就不必苛求穿什么外衣。
一个眼神,
一场邂逅,
几盏淡酒,
万般柔情。
爱之万象,
皆始于浪漫,
归于平凡,
若非像梁祝一般凄凄惨惨唯美唯伦化蝶而去,
便是苦守这份情朝朝暮暮柴米油盐地过日子。
关于生活
生活像浩潮的海洋,不会永远风平浪静,间或涌起惊涛;生活像一片广袤的原野,不会永远和风徐徐,间或徒生狂风暴雨。惟有迎接风雨、挑战骇浪的心态和勇气,才能驾驭生命之舟,在生活的海洋中航行,摄取光彩的浪花。
如果我们能用这样一种心境、这样一种精神去对待生活、感受生活,昨天的
伤痛或遗憾便不会羁绊我们的脚步,煎熬我们的灵魂;我们就会走过黑夜,迎接黎明,拥有太阳,享受月光。
我们的生活应当绽放于春,潇洒于夏,无畏于秋,傲然于冬。选取在生活中,亮出自己的旗,发出自己的光,生活得不卑不亢如山,轻松自在如水,敢说敢干如风,微笑乐观如花""
生活的每一个年轮,都交织着跌宕起伏,珍藏着美好希望。当全新的一天昭示着我们走向成熟,走向未来的时候,让我们扬起笑脸,满怀信心去创造一个灿烂的明天!
关于奋斗
奋斗不仅仅是为了成功,奋斗使我们找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生命并不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你并不是在发现你自己而是在重新创造你自己。所以,别急于发现你是谁,而应该急于决定你想做谁。
生活不是诗,而是一块粗糙的顽石,磨得叫人痛,但也更有光彩,更为坚实,人的一生都有会沾上一些黑点,只要我们在适当的地方将它调节起来,加上休止符,黑点就变成了一首美丽和谐的音乐。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如果说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所以人总是会有欢乐和忧愁。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的时候,朋友,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那么,痛苦就会远离你。{世界青年说开播时间}.
每一人的前面,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到远方,总会有人因为没有倒掉鞋子里的沙,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所以,主宰人感受的并非是欢乐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当生活的困扰袭来,请丢下负荷,仰头遥望明丽、湛蓝的天空,让温柔的蓝色映入心田。
或找一块青青的软软的草地躺下,任阳光在脸上跳跃,让微风拂平褶皱的心。
当被层层的失意包围时,请打开窗户,让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走近来。让芬芳甘甜的泥
土传递一丝清馨。在流星的夜晚许下一个愿望,于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藉与欣喜。
当无奈的惆怅涌来,请擦亮眼睛,看看夕阳的沉落,听听鸟鸣或院里蝈蝈的叫声,或
抬头数数天上闪烁的星星。于是,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拥有的是一颗宁静的心。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由衷地感叹,即使我不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短暂,
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呢?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宁静可以驱散困惑。是的,没有人知
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便可以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挑战自我,即使远方是永远的远方,
你依然可以每天快乐地活着,在生命的历程中诞生一种东西,那就是——奇迹。
你是那样地美,美得象一首抒情诗。你全身充溢着少女的纯情和青春的风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你那双湖水般清澈的眸子,以及长长的、一闪一闪的睫毛。像是探询,像是关切!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群,相同的只有我和你!时间在变,时空在变,不变的只有 我对你无限的思念! 我想告诉你,其实我一直在心中喜欢你!我要给你一百个吻:o 再送你一千朵玫瑰***然后再爱你一万年!。想你想你好想你,把你的名字写在水杯里。每天喝水亲亲你。想你想你好想你,把你写在内衣里,每天贴身保护你! 我能感天动地,却不能感动你;我愿祈天求地,祈求快乐幸福永远伴着你;我想怨天恨地怪自己没有拥有你的福气! 春天的阳光让爱含苞初放 夏天的雨露让爱茁壮成长 秋天的白云让爱插上翅膀 冬天的冰雪让爱地老天荒!你是我目光的期待 你是我翅膀的方向 你是我心灵的归途 我醒着你是我盼望的心跳 我睡着你是我想念的呼吸! :风中,思绪任发丝飞扬;雨中,落叶溅起了惆怅;心里的人儿,可知我伤!也罢,笑看红颜如花! :初见倾心,再见痴心,终日费心,欲得芳心,煞费苦心,想得催心,付出真心,拥得你心,俩人诚心,永远开心。 想你的时候是清风拂过睡莲的幽香,念你的时候歌声越过晚霞的飘渺….你知道我在想你吗? 。 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呵,仿佛春天,温馨又飘逸。 等待了一万年,只为在网上与你的偶遇。也许没有人会相信,这一刹那迸出的光芒,将要映亮你我漫漫一生
题河南开封禹王台禹王庙二联:
而耕而粒,去巢就庐,万代永颂王功德;{世界青年说开播时间}.
斯世斯民,饮水知源,高台重铸禹圣容。此联已收入裴国璋主编的《中国楹联大辞典》。今日禹王台上,经过修葺后主要建筑有禹王庙、三贤祠、水德祠和御书楼等。现在殿内的禹王像是1982年重塑,高1.6米,双手执圭,身穿龙袍,魁伟端庄。塑像两侧有两副对联,一副是“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另一即傅先生撰写的这副。声教垂世宜其尧舜同列;
功德于民堪享俎豆万年。
题河南开封禹王台水德祠:
中州地代有人杰;
水德祠永驻芳馨。
题江苏常熟破山寺:
小桥流水自成画;
暮鼓晨钟别有音。
常熟虞山北麓破龙涧中,深藏着一座与杭州灵隐寺、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齐名的江南古刹——兴福寺,始建于南朝年间,初名大慧寺,因寺在破龙涧下、破山之上,又俗称破山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唐代诗人常建的这首诗,即描绘了兴福寺的
篇二:《二十世纪青年与世界(定稿)》
二十世纪青年与世界
田杰
“新人类”:梦幻与现实
1、当东方的黎明女神敞开通向她紫色寝宫的大门,阿波罗驾起金碧辉煌的太阳车向天之绝顶艰难地进发时,人类在一个刚刚形成的世界中醒觉过来。他们面对大自然的奇迹,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话,同时也创造出自己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的历史。 穿过历史幽暗的迷宫,神话向后世的人们展现出人类创世纪的绝妙风采。而这创世纪者的典型形象之一,便是青年英雄阿波罗。
在古希腊人创造的艺术中,“男性青年美的最高标准特别体现在阿波罗身上”,“他不是在树荫中游惰度日的维那斯的情侣,不是在玫瑰花丛中为爱情之神拥抱的美少年,他是品德端正的青年,为从事伟大的事业而诞生。”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阿波罗是创世纪的英雄,
①是神灵世界中最优美的神,“他的青春灿烂、健美,力量犹如晴天之朝霞""。在阿波罗的
身上,人类不仅看到青春的活力,强健的体魄,类似天使的美,而且看到人类未来的希望。他是青年形象的表征,是人类历史创造的力量;他给人以启迪,激发其想象,在人类世代相继由过去变化缓慢的漫长岁月而走向现代、走向未来的过程中,始终支撑着人们乐观向上的信念和憧憬未来的畅想。
青年是春日初升的太阳,人类的希望寄托在青年的身上。
2、在人类步入20世纪之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经济、社会、文化的飞速发展,意味着文明社会发展早期的神祗时代和英雄时代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当人们从自己创造的惊人堆积的财富中收敛目光而反观自身,特别是当他们再去打量、审视当代青年的时候,不由得惊奇地发现,在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也创造出作为现代人
②自身的形象。“新人类”正是这一新世纪的产儿,他们真诚、坦率地表现着现代人对自身形
象的种种设计或构想。
“新人类”的诞生,标志着青年的历史已跨入现代社会阶段。这不仅对青年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而且将要对20世纪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或直接或间接的深远影响。自20世纪初以来一一对此,甚至可以更早地追溯到近代社会伊始,青年再也不只是某一单个的家庭、村社、部族乃至某一民族或国家内部的事情,它成为一个带有世界性的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社会现象,并因此而在世界范围上引起人们广泛而深切的关注和重视。青年对自我,社会对青年,都迫切要求作出新的认识;青年与社会之间,都期望能够在新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流、对话、沟通和理解。在研究者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届大会(1980年)提交的一份报告中,一开头就提出的“两个带根本性质的告诫”之一,即是:“必须彻底重新估量我们对青年的概念以及我们的青年政策,要把青年作为一个明确的范畴和活生生的实体来看待。”③20世纪的社会变迁,向人们深刻地提① 温克尔曼(1717-1768):《古代艺术史》,参见《世界艺术与美学》第二辑邵箴译文,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
② “新人类”,原为日本公众舆论对60年代初以后出生的一代青年的称谓。70年代后半期,日本一家电台曾称日本青年为“新种日本人”;1983年9月号日本《纵横》杂志首先使用“新人类”一词,翌年同期《INFAS》杂志创刊号以“新人类诞生”5个醒目的大字书于卷首,遂使之进一步流行和普及,1986年成为社会公认的流行词汇之一,并于同年获一家出版机构举办的流行词汇评比金奖。日本舆论界一致认为,“新人类”是物质富裕时代的产儿,其显著特征是不受传统束缚,不守礼仪规矩,言行为成年人难以理解。这里借用新一类一词,泛指当代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的青年。
③ 《八十年代世界青年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国际青年年汇编论文集),中译本,中国对外翻译
出了这一人类认识青年,同时也是人类认识自己的新的时代命题。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ranville Stanley Hall,1844-1924)在他1904年出版的被视为现代青年研究经典性的奠基著作《青年期:它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一书中,曾在描述现代文明社会青年期这一人生“神圣的阶段”时写道:“原先肯听从劝告乃至接受指示的青少年,现在变得难以驾驭,执拗不驯,充满反抗精神,而且抑制不住对周围的风俗习惯和人物的极其高傲的优越感。” “年轻人觉得世界混乱无章,就想对教会、学校,甚至社会和家庭生活进行改造;他为既定习俗的虚伪而忧心忡忡,对有钱有势者的专横感到愤怒,对于他的初具雏型的理智来说,他很想对那些似乎不合于真善美的东西加以怀疑、抛弃,并亲自予以改造。”霍尔认为,“因为在文明的社会里,青少年总是生活在比他自己所能够创造的远为高级的文化中间。但是,这种善于接受的热情如果趋于极端,几乎总是不可避免地走向反面。”由于种族、文化、心理、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心灵变异的可能性现在达到了最高峰” ,青年期心理生活受到很大骚扰,“当青少年开始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他是航行于波浪滔滔的大海之中。因此在大自然的节约原则下,如果青少年要闯入人的王国,他必须在其道路上努力、战斗和猛攻。”④霍尔——这位“心理学上的达尔文”,以其“唐吉
⑤诃德式的充满理想”发现和理解了刚刚步入20世纪的青年,并天才地描画和预见了他们在
后来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趋向和种种表现。
3、联合国科文组织第15届大会(1968年)提出的第一份关于青年问题的综合报告,使用的关键字眼是“对峙和抗争、边缘化、非传统文化、对峙的权力、青年的文化等”。这些咄咄逼人的字眼尽管有其对青年认识和理解的局限性,但毕竟“显示了一个独特时代的特点,准确地预言了这个独特时代的文化经久不衰的影响。”⑥
20世纪的人类,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过的其间充满巨烈的矛盾与冲突、震荡与变革、分化与重组、对峙与抗争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人类既获得了空前显赫的进步和荣耀,也经历了始料未及的磨难与煎熬。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条件下,青年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极不寻常的道路。他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幻莫测的增长与衰颓、紧张与缓和、进步与倒退等交错纠葛的客观情势中,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参与和表现的机遇和天地。阿波罗的神话已变成梦幻中的情景,现实的艰难选择则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20世纪的青年,一度在焦灼中躁动着,在渴求中企盼着,在种种不无过激的尝试中摸索着,在深深的迷惘和困惑中苦苦探求着,在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与反叛,一轮又一轮的冲动与亢奋中迂曲盘桓、踟躇蹒跚着""与此同时,社会对青年也表现出与过去的漫长世代截然不同的重重忧虑和种种担心,尽管其中也不乏这样或那样的乐观期待和希望。难道在现代社会中青年与社会之间天然地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么?社会与青年之间目前仍在进行的“一场残酷而微妙的较量”⑦真的不能为宽容与和谐所替代么?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着苦难与没落,“新人类”在这一进程中真的无望获得阿波罗式的新生么?这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人们作出解答。 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页。
④ 参见《西方心理学家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22至132页。“大自然的节约原则”,是霍尔阐述发生心理学复演理论时运用的概念。他认为,生物学上的节约,同时也是复演。儿童和青少年的个体发展重复了种族的生活史;青年期是各种心理和生理机能广泛发展的时期,而后趋归和作用于某一方面。这是大自然和人类进化发展的规律,因而霍尔主张对青年期的不安、骚动乃至反叛给予理解而不是去抑制,并把“尽可能稍许纵容一点任性和空想,把性格上的一贯性推迟一段时间,让各种先天优势相互进行竞争”,作为青少年教育的理想。
⑤ 参见(美)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中译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55—156页。 ⑥ 《八十年代世界青年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国际青年年汇编论文集),中译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页。
⑦ 《八十年代世界青年问题》,第5页。
在20世纪20年代,年轻的美国女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到与世隔绝的美洲萨摩亚人中去考察。她发现,萨摩亚人的青春期是平静的,没有如现代工业社会中的青年人那种不安和骚动。在后来的长期研究中,米德进一步证实,现实生活中青年的种种表现,如对传统的反叛,五花八门的暴行,越轨和犯罪,与父母之间纷乱的关系,怪异的服饰和发型,对节奏疯狂的音乐和舞蹈的喜好,对婚恋、家庭、性关系的道德随意性,等等,是现代社会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并非青年亘古既成的本能和天性的缘由所致。在谈到60年代风行世界的青年运动浪漫时,米德提出:“六十年代的动乱分别是由于变化的速度快得令人目眩、家庭的崩溃、资本主义的衰败、没有灵魂的技术的昌盛以及在否定一切的浪潮中,既成权力体系的最后崩溃等原因造成的。”⑧她认为,世界共同体的出现是60年代的关键问题和全世界青年反抗的首要的新条件。在这个共同体中,共享知识和共担危险把人类连接在一起;科技革命和发展食品资源的革命、知识变化的冲击、生态环境激烈而危险的变化、战争和贫困的威胁、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使文化传播发生的变革,都是世界范围的。“六十年代的年轻人带着各种相去甚远的文化传统在时代的同一点进入了现在。”⑨因此,“古来无之”的代沟,不仅成为目前的主要问题,而且成为世界范围的问题。⑩
米德的杰出研究揭示了现代社会青年问题在社会文化机制方面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她通过对二战前后两代人生活环境、文化观念差异的比较分析,阐明了代沟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但代沟的出现和代沟冲突的发生,以及这种冲突采取对抗的形式和形成世界性的风潮,是否只是文化方面的原因,或更具体地说,是否只是在代际文化传递方面出现的某些障碍或阻滞所造成的必然性的结局?事实恐怕并非如此简单。
4、文化方面的原因固然是不容忽视的,在某种意义上,“新人类”是一种文化现象。“当代历史乃是这样一种状况:我们正面对一种新人,这种新人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各种文化交织的产物。”11文化冲突是当代社会和青年面临的首要冲突。但是,需要更进一步指出的是,这种冲突不仅是在代际之间,也不只是在代际文化传承方面,而是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上展开的。它表现为一种多维和立体的全方位的冲突,即价值座标上的科技与人文,时间座标上的传统与现代,地理座标上的东方与西方的冲突。文化是受价值引导的体系;“价值标准决定文化实体内人们对理性、感情体验的深刻意义、想象的丰富和信仰的深度的需求。”12因此,当代文化冲突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冲突,并集中表现在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对立方面。牛顿科学应用于生产技术而使经济生产能力取得空前增长,在资本主义暴敛财富的攫取利润的过程中导致科学主义的滥觞。“西方文明的特征就是它自诩拥有种种科学”,因而科学主义也成为西方文明危机的核心。“科学主义是这样的理性,它已脱离了它据以产生的具体的人类经验之流,""脱离生活世界之根,这就使它自己不能不陷入反理性和野蛮之中。”13科学主义在20世纪西方的泛滥,一方面导致经济生活领域对无限的经济增长和商品消费的迷恋,商业的母体似乎要吞噬整个宇宙,商业精神扩散到没有边界的市场空间,青年人的价值亦如某大学通告牌上的广告所昭示的那样:“你的未来如何,全靠你怎样销售你自己。”另一方面,当重视科学分析,惯于以冷峻的态度努力寻找客观世界的种种存在模式和规律的思维方式走向极端的时候,则使科学主义引导20世纪的人类精神进入一个充满怀疑主义色彩的时代。“怀疑的一代”的出现大概与此不无关系。科学主义与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既已形成,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特别予以巩固和强化的⑧
⑨玛格丽特.米德:《代沟》,中译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玛格丽特.米德:《代沟》,中译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
⑩玛格丽特.米德:《代沟》,中译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11 S.阿德勃,转引自萨姆瓦等《跨文化传通》,中译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0页。
12 E.拉慈洛:《用系统论观点看世界》 《哲学译丛》1986年第1期闵家胤译文。
13 W.斯蒂克斯:《经济的生活世界之根》 《哲学译丛》1986年第2期孟庆时译文。
人本主义价值观,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和冲突。但在科学主义猖行的时代,西方古典人本主义高度颂扬人的理性精神,崇尚人的理性价值的传统,在20世纪演变为反理性、反逻辑、反传统的现代形式。内在的感性冲动,生存感觉的荒谬,文化传统的裂变,共同融汇成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决堤春水,其势汹汹。自本世纪初以来愈演愈烈,至六七十年代达到顶峰的西方青年对传统的激烈反叛,正是在这股文化思潮的鼓动和纵恿下产生的发展起来的。
5、20世纪的文化冲突导源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危机和各个社会利益集团、阶级、民族、国家间的政治较量和对抗。尼采在晚年的时候曾预言他身后两个世纪的历史是“虚无主义的降临”,而且断定这是不可能为其他形式所替代的必然结局,“因为眼下我们整个的欧洲文化正在走向灾难,带着几个世纪积压下来的磨难和紧张,骚动着,剧烈地向前,象一条直奔干涸尽头的河流,不再回顾身后的一切,也害怕回顾。”14“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著名作家黑塞(1987-1962)笔下的那个不知来自何方又走向何方,孓然一身,飘泊无家,在现代物质文明和社会矛盾的压抑下寻求解脱自己孤独无依的精神痛苦的“荒原狼”,便是这种社会“疾病和危机”的产物。社会进步伴随着道德沦丧,物质文明膨胀压抑、吞噬了人的个性——“个性过分强烈,就转过来反对自我,破坏自我”(《荒原狼》1927年);艺术的衰退和文化的堕落,使青年人为之不安和苦闷,但却使那些“伪币制造者”15获得了荣耀和财富(纪德:《伪币制造者》,1925年);因欠缺一点孝道便被父亲置于死地(卡夫卡:《判决》,1912年),因少年失足便被双亲放逐异乡(卡夫卡:《美国》,1915年),现代社会的无情与冷酷成为亲生骨肉、同胞手足之间的情感也不能抗拒的法则;对于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青年来说,社会就是他们的学校,但是这个社会“没有人告诉他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人们只告诉他应该占有什么,”金钱的诱惑使他们学会的只是赌博、嫖妓、杀人(德莱塞:《美国的悲剧》,1925年);在“最为纵乐,最讲炫丽”的“爵士时代”,“一切神祗统统死光,一切仗都已打完,对人的一切信念完全动摇”,青年一代终于从一场美国梦中醒来(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年)""20世纪初的西方青年生活在深重的社会文化艺术、道德伦理、理想信念的危机之中。而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二、三十年代的经济萧条,广岛原子弹爆炸留下的恐怖阴影,战后长期僵持对峙的冷战局面,60年代国际政治局势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和繁荣过后持续经久的经济停滞与衰退,等等,则使西方社会青年长期陷于焦躁、烦闷、灰颓的思想境地。在西方青年眼中的世界,是“一只巨大的滚筒,带着战争、贫穷和偏见飞快地转动;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缺乏了解。”他们退避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倾心地诉说着:“有时,我来到一片荒凉的海滩,倾听滚滚涛声和鸟鸣;我似乎听见它们总是在呼吁,在哭泣。有时我们会有这种感觉,但每个人都忙着自己的一小摊事,害怕站下来听,害怕打碎自己的小天地。”16当这种倍受压抑的意志和情感一旦寻找到宣泄的机会和表现的契机时,便演化成形态各异、频迭兴起的现代西方社会青年的反文化运动,从“迷惘的一代”到“垮掉的一代”,从爵士乐到摇滚、霹雳舞,从婚姻自由到性解放、同性恋,从嬉皮士,崩克到“秃头”""
20世纪的西方青年处于幸运与不幸、颓废与抗争、希望与失望、梦幻与理想的重重矛盾之中。他们享有和消费着这个世界创造的最新式最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从好莱坞的电影,巴黎的时装,松下的电器,丰田的小汽车,到麦当劳的快餐,可口可乐。但是,他们又常常在自觉或不自觉,情愿或无可奈何中成为杰克·巴恩斯或霍尔顿式的人物——生活的落伍者14 尼采:《强力意志》序言。转引自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译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0页。
15 尼采在《强力意志》中写道:“艺术中的现代伪币制造活动:这被除数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这适用于现代精神的最实际的需要。”纪德以此为自己作品和小说中主人公创作的作品命名,其涵义可能源于尼采小说。
16 转引自《代沟》,第75-76页。原文为60年代一位15岁的美国青年写下的一篇随笔。
和退出正常生活轨道的人。17这既与青年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有关,即渴望寻找新的生活价值和人生真谛而又无力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羁绊和困扰;同时,亦是他们所处时代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青年本身的社会地位所必然决定了的一种客观情势,即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冲突中,青年往往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他们或是被利用,或是被遗弃,或是被忘却,或是被排斥,总之,他们没有获得他们所希望拥有和社会应该赋予他们的一切。青年成了“看不见的人”18,即存在的意义不被承认,存在的价值被忽视和否定的人。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所写的那样:“目前,社会和青年之间,正在进行着一场残酷而微妙的较量,局势含糊不清,使人难于分辩是谁在折磨谁。社会一方面赞扬青年,称颂他们充满狂热和浪漫的激情,赤手空拳投身生活;而另一方面,正是这个社会,在其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里,却不容青年人发挥其主动性,运用其机智或倾注其满腔真诚,也没有为他们留下建立貌似不合理而实为非功利主义的关系的任何余地”。19由此可见,“新人类”尚属一个未被完全接受的事实,起码在被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实体来看待”这一点上,仍有待社会为之做出真诚的努力。应该引起人们严肃思考的是,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时间里,青年和社会都已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6、人类在呼唤和期待着阿波罗的新生。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在青年与社会的和谐中,人类才能真正走向进步、发展和繁荣。
青年是世界的
1、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作家、电讯交通专家马歇尔·麦克鲁汉(Mcluhan Marshall)曾预言“天下一村”的出现。他说,到20世纪末期,由于电子通讯工具的发达,人们彼此联系容易,全世界的人们相互了解,就像同居一村一样。1981年,罗马俱乐部主席奥尔利欧·佩奇在他提出的该组织的第十一份报告中引据一份材料:“一切都在不断缩小的世界中扩大”。这即是说,由于现代化交通工具、通讯设施的广泛应用,人类生存、活动、交往的空间大大扩展了,而所需时间却越来越短。麦克鲁汉的预言提前变成了现实。地球变小了!全世界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中。
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把不同地域、种族、国家的人们结合成一个世界共同体,“整个人类同命运”的概念已取得大多数人们的共识。在这一背景和前提条件下,1979年12月罗马尼亚青年组织提出倡议,并由联合国第34届大会通过决议,确定1985年为“国际青年年”。其宗旨为:“参与、发展、和平”。“国际青年年”把世界青年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就在这一年,一个由世界各国青年组成的“国际村”,破例接纳中国的已年届80高龄的邓小平为“名誉村民”。这表明,中国自80年代初以来进行的改革开放,不仅引起整个国际社会的深切关注,更受到广大世界青年的热烈赞同。在改革开放中,中国青年将走向世界,开拓一条新的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青年共同走向未来。17 杰克.巴恩斯,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年)中的主人公。作品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落巴黎的美国青年的空虚生活,作者由此而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霍尔顿,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中的主人公。作品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垮掉的一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上述2部小说影响了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现代青年人,杰克和霍尔顿曾一度成为美国青年模仿和效法的榜样。
18 “看不见的人”,美国黑人作家艾里森1952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的名称。该书出版当年被评为美国最佳小说,获全国图书奖,1965年被评为二战后出版的美国最优秀小说,与《麦田里的守望者》共同被公认为当代美国文学的两部经典作品。小说主人公是一个被称为“品行端正,聪明伶利的青年”。他曾出乎意料地获得成功,很快又莫名其妙地使希望化为泡影,他的真诚被人戏弄,他的尽力被人误解,最后被迫躲入地下,成为既丧失自我,不知“我是谁”,又丧失存在,被别人“看不见的人”。
19 《八十年代世界青年问题》,第5页。
篇三:《世界青少年锦标赛》
世界青少年锦标赛
新浪体育讯 编者按:认识齐齐是在2008年越南举行的世界青少年锦标赛上,这个看上去像个小精灵又有些男孩子气的中国小女孩会几门语言,她代表芬兰赢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从那以后,几乎每年世界青少年锦标赛上都可以见到她,我和她的妈妈也成了好朋友!她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中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她是个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孩子,真正学棋的时间并不多,而且大多的学棋时间都靠自学。我记得每次比赛去她房间,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棋书。她是酷爱学习又可以轻松学习的孩子。今年在挪威见到她,已经长成婷婷玉立的美少女了!她代表加拿大女队参加了世界奥林匹克赛。在喜爱和坚持下,今年世青赛齐齐终于收获了女子14岁组的金牌!我相信齐齐将来在国际象棋的道路上可以越走越高!(梁志华) 世界青少年杯国际象棋冠军-周齐宇的成长轨迹
周齐宇在2014年9月30日国际象棋青少年世界锦标赛最后一轮决赛中以小分胜出荣获得冠军称号。终于实现了她第一开始下棋时的梦想。
周齐宇第一次接触象棋应该是在2001年。当时她爸爸带着两岁不到的她观看了清华校园举行的中国象棋比赛。
3岁时,周齐宇随父母移居法国Antibes小城。爸爸在法国国家研究院INRIA工作。她自己被海边一家象棋俱乐部的象棋深深吸引,央求着要去下棋。然后2004年圣诞节前夕, 爸爸妈妈送给她的一副象棋礼物开启了她的世界象棋冠军梦想。
随后她自己强烈要求到Antibes俱乐部去下棋,每周一次,一次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第一次去俱乐部,法国俱乐部的教练Gilles就发现她非常有天分。周齐宇刚满4岁,却能下赢已经在俱乐部学了很久的大男孩。三个月后Gilles鼓励她参加Nice地区国际象棋比赛。在和8岁左右的女孩同场竞技中,小小年纪的周齐宇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一个月后参加在Hyere城市举办的法国南部城市比赛,以4岁半的年龄赢得了8岁组第三名。
6月后,周齐宇随父母移居芬兰。爸爸在芬兰国家研究中心VTT工作,妈妈在奥卢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幸运的是,她在芬兰北部城市Oulu的国际活动中心,遇到了教练Jouni。她每周五放学后她跟Jouni学习和下世界各种棋类,包括各种东方象棋。就这样她的象棋梦想得以继续。一切都是在纯娱乐中进行。
2005年,春季学期刚结束,她乘坐火车去Oulu邻近小城Oulain参加芬兰青少年杯。参加10岁公开组,出人意料的是5岁的周齐宇一举夺得10岁组冠军。此事轰动了芬兰社会。各大报纸电视采访了她的成功。而且此次夺冠的故事被编辑写进了芬兰语对外课本。她的小学老师惊讶地发现课本上的小孩就在她的班上上课。她的事迹也被列在Oulu城市400周年纪念刊上。
2005年周齐宇代表芬兰参加在法国Belfast举办的世界青少年杯。当时最小年龄组是10岁。只有5岁的她在比赛中战胜了年满10岁的法国、英国等国家冠军。在参加世界杯之前,她还代表法国Antibes俱乐部参加了在科西嘉举行的法国青少年杯。5岁的齐齐在8岁女子组中获得第4名的成绩。 2008年周齐宇再次以芬兰冠军身份参加在越南Vung Tau举办的世界青少年杯。在Estonia教练Kalle的帮助下获得世界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也 为芬兰象棋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她和队友们在机场受到芬兰棋协的热情迎接。 2010年周齐宇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