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复旦投毒案始末》
复旦投毒案始末:被毒死的青春
新闻背景:
在毒死室友黄洋7个月后,今天上午,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站在了被告席上。
法庭上,林森浩一身灰色囚服,神情冷静,首次公开讲述这桩离奇案件的具体动机和细节。而在距上海约两千公里的四川自贡,28岁的黄洋仍躺在冰冷的殡仪馆里。黄父称,只有在凶手受到应有惩罚后,才会让
孩子入土为安。
这个在下岗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曾是黄家最大的骄傲:20岁考取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5岁转临床医
学并获直研机会,去世前,他还在读博、就业、创业中纠结,并最终选择了前者。
家贫不掩志,业精不倨傲。他曾在获得直研资格后吐露心声:
“我来自四川一个小县城,父母双双下岗,母亲还体弱多病,家里欠下了大笔钱。我动过放弃直研出去工作
的念头。是老师、家人和朋友的鼓励,让我决定继续在医学道路上走下去。”
但他无法再走下去了。2013年4月16日15时23分,被室友投毒的黄洋,在经过15天的抢救后,终因
多脏器衰竭而遗憾离世。
那一刻,一切都改变了。
他喝了一口饮水机里的水
4月1日早上,黄洋喝了一口寝室饮水机内的水,感觉味道有些古怪,自然以为是过期了。心性善良
的他,担心同学和他一样误喝了过期水,便把水倒掉并清洗干净了饮水机。
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口水里,隐藏着致命毒药。
除了林森浩。在11月27日的庭审中,林森浩回忆,当时听到黄洋用勺子清洗水杯的声音,知道黄倒
水了。此前,他已经把毒物放进了这台饮水机的水槽里。
林森浩担心被发现。毒物为黄色液体,气味也比较浓。他甚至听到了黄呕吐咳嗽的声音。害怕黄发现
异常,他选择继续躺在床上,一个同学的电话“拯救”了他,他随即离开宿舍,避免和黄洋对话。
当日晚10点多,黄洋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及发烧症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初步诊断以为他吃坏了
东西,便按照胃肠炎的处理方式进行输液治疗。
4月2日,黄洋症状却并未好转,手和脸都肿了起来。医学专业的同学见此情景都感觉到,这肯定非
吃坏了肠胃那么简单。
当晚9点,黄洋在同学的陪同下再去急诊,此时,化验结果显示其肝功能已出现损伤。
情况变得危急起来,一小时后,黄洋的导师携带了1万多元现金赶到医院,协调安排黄洋住院治疗。 3日,黄洋病情继续恶化,血小板开始减少,并住进了外科重症监护室。医生会诊初步认为是中毒造
成了肝功能的损伤,但究竟是什么毒素,一时难以判断、无法确定,因此更无法及时对症下药。 得知儿子患病并住进了重症监护室,黄洋的父亲马上飞到上海:“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到4月5日
左右,还流着鼻血,再往后就处于昏迷状态了。”
7日,黄洋开始鼻孔出血,而他对医院进行的治疗没有任何反应。
8日,陷入了昏迷的黄洋,让其父亲、导师和同学们格外揪心,因为昏迷以后,其病因仍然未明。 据复旦大学新闻发言人称,从黄洋发现不适到诊断中毒,学校一方面组织全市医生进行多方会诊,想
寻找病因。“但是迟迟没有找到病因,所以才提请警方介入调查”。
中毒事件开始变得复杂而诡异。
9日,黄洋的师兄收到一条陌生短信,提醒注意一种化学药物,至此,黄洋的中毒终于被确定毒源。
随即,针对毒源,医院尽一切努力进行抢救,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12日,医院发出了黄洋的病危通知书。
13日下午,黄洋瞳孔放大。
14日下午,脑电图停止,肺部纤维化,黄洋再无法自主呼吸。
16日下午15时23分,医院宣布:黄洋去世;3时30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监护室的门打
开;4时18分左右,黄洋的遗体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由医院工作人员抬进了太平间。
守候在外的黄洋的同学们,终难抑悲痛,抱在一起哭出声来。
复旦大学通报:“我们为挽救自己的学生尽了最大的努力。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
示沉痛的哀悼!”
17日,黄洋父母同意警方进行尸检,“希望配合警方调查,还儿子一个公道”。
如今,黄洋身前所住的宿舍——西20号楼303室,室门紧锁、空空荡荡。而在宿舍楼正对的基础医学
13号楼的7层实验室公告栏里,多了一张A4纸,其上打印的,是一位医学院老师的悲愤: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愚人节整人?{复旦大学投毒案jingguo}.
正如这位老师的悲愤,太多的追问集中于一点:投毒者对黄洋究竟怀有多大的恨?
新华网评论援引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的话评论道:“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
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11月27日,关于投毒动机的答案终于在庭审中揭晓,却简单到不免让人愕然:林森浩称,这只
是愚人节整人想法。
林森浩在法庭上回忆,愚人节前夕,黄洋称自己有一个整人计划,林森浩觉得,自己可能会成为被整
对象,“好,那我就来整你一下”。
医院实验室里的二甲基亚硝胺原液成为他的“整人”工具。这是一种会对肝脏造成损伤的有毒化学物。 在林森浩的讲述中,他与黄洋关系一般,互相有些看不惯,可能黄洋觉得林没有情调,而他觉得黄洋
有点自以为是,但两人并无较大的个人恩怨,“投毒只是想要黄洋难受,并不是想要他的命。”
复旦大学认识林、黄二人的学生此前也有表示,担任过学生会副主席,与黄洋同样成绩优异,且与黄
洋在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从事着不同方向研究的林森浩,与黄洋并无公开矛盾。
然而,眼看室友一步步走向死亡,林森浩并没有及时说出真相,“我以为所放的剂量是很少的”,此外,
“实验中的大多数老鼠并没有死亡”。
4月5日、6日、8日,他甚至去重症监护室看望黄洋,"从玻璃窗外看见,黄洋表情还是比较自然的。”
但这位投毒者仍然不敢跟自己的室友说话。
据此前媒体报道,林森浩被警方快速锁定为投毒嫌疑人,是因为一条神秘短信。
在黄洋于中山医院抢救但难以确定病因的9日,黄洋的师兄收到了一个陌生人发来的短信,提醒其注
意一种化学药物,这种药物“周围有人常在用”。
收到短信后,黄洋师兄马上将这一情况告诉了黄洋的导师,并查询了校内的医学论文资料,发现使用该药物后的实验室小白鼠症状与黄洋中毒症状十分相似,而相关实验论文的作者,正是黄洋的同寝室室友
林森浩。
此短信从何发出,至今未知。
但林森浩很快被警方锁定。4月11日,林森浩被警方刑事传唤,次日,被依法刑事拘留。16日,黄
洋去世后尸检,尸检结果最终成为重要的案件证据。
2013年4月25日,林森浩被上海市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
不把负担落在家里”
查看林森浩的微博,最后的更新时间为4月8日,文字间满是对医学行业的困惑与不安:
“有时候挺痛恨这个行业的,名义上叫做医生,但是面对病人,尤其面对那些急切想从这里解决困惑的
病人,帮忙总不能帮到底,好比带一个问路者走了一段路,然后跟他说,你找别人帮忙吧。”
他也在微博中提到过黄洋。2012年11月27日,他这样写道:“上海的冬夜,开着电脑,在小台灯的光照下,看着各种图文,听着电脑的沙沙声,还有黄屌丝的呼噜声,头脑里偶尔闪过各种念头,随即如云
烟随风飘散。”其中提及的“黄屌丝”被多猜测为黄洋。
而一个真实的黄洋,在公众的关注与哀悼中,被清晰还原。
据好友讲述,黄洋一直纠结于读博、工作、创业等不同道路的选择困境。
生前刚以第一名考上博士的黄洋,本获得了直博机会,但为了早日改善家里的环境,他放弃了直升,但就业并不太顺利后,黄洋选择再回校读博,“其实他的纠结,归根结底还就是为了照顾父母,为了经济上
的考虑。
1985年出生于四川自贡荣县的黄洋,是家中的独子。现年57岁的父亲黄国强是荣县盐厂的下岗职工,
55岁的母亲杨国华是供销社的下岗职工,且常年患病。
黄洋离开后,其家所在的荣县古城街北街农贸市场,亦弥漫着悲伤。
当地人告知,黄洋的母亲杨国华因为肝病曾在重庆做过大型手术,医疗费、药费等共用去30多万,“这30多万的费用基本上全部是黄洋用奖学金和打工挣的钱来偿还的”;而黄洋的姑妈黄资蓉则对媒体说道: “黄洋曾被复旦派去香港交流两次,本来还准备去澳大利亚公派留学一年,一直是家族兄弟姐妹间的佼佼者,大学七年的学费生活费都没让家里出过。”;“黄洋进入大学时就申请了3万元的助学贷款,大学一
年级时就拿到了导游证,此后做过导游、家教,还卖过服装,为的就是不把负担落到家里。”
对逝去的孩子,母亲的回忆则格外温柔但刺痛。
在《东方早报》的报道中,杨国华回忆起儿子幼时的种种故事,泣不成声。她说儿子2岁就会洗袜子,自己身体不好,可儿子很孝顺,懂得关心照顾父母。自小起,黄洋放学回家后就主动做家务,打扫卫生、
做饭炒菜样样都干,还炒得一手好菜,几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己洗袜子、洗鞋子。
对母亲格外关心的黄洋,孝顺得则格外细心,在其书房里,母亲年轻时的照片被黄洋细心地用相框装起,而在大学期间,他还和母亲保持最原始的通信,黄洋的姨夫说道:“他妈妈文化程度不高,不会发短信,
所以他才选择写信。”
而在友人眼中,黄洋则不仅成绩优异,也乐于奉献。通过致力于西藏墨脱支教的复旦慈善社团“圆梦墨
脱”,黄洋于2010年前往西藏墨脱为当地小学支教,其支教经历还包括安徽颖上。
据其社团好友高翔,黄洋本计划今年7月带队再次前往西藏墨脱支教,4月3日,高翔曾接到黄洋电
话,说自己“生病了”,担心会耽误支教工作。
如今,这位28岁的年轻人却只能孤独躺在殡仪馆里,黄父称,只有在凶手受到应有惩罚之后,才会让黄洋入土为安。对于赔偿,他们目前还没有过多地考虑。"我现在想的就是逞凶追责,还黄洋一个公道",
他说。
“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重读这句以希腊医生
希波克拉底命名的行医誓言,再想起19年前中毒至今,仍悬而不知结果的朱令案——
黄洋的死,格外悲。
注:综合中国新闻网、《东方早报》、《天府早报》、《京华时报》等媒体报道
篇二:《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 论文》
文法学院考查课论文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
课程名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6 月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1 引言 """"""""""""""""""""""""""2
一、复旦大学投毒案的事态发展"""""""""""""""2
(一) 投毒案的事情经过 """""""""""""""""2
(二) 案件的处理 """"""""""""""""""""2
二、 对该投毒案案件分析 """""""""""""""""2{复旦大学投毒案jingguo}.
(一) 林某对黄同学投毒的原因 """"""""""""""2
(二) 对投毒案的个人看法 """"""""""""""""3
三、对教育系统某些现象的看法"""""""""""""""4
(一) 校园的基础设施 """""""""""""""""4
(二) 校园的软实力建设 """""""""""""""""5
四、结束语""""""""""""""""""""""""5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是相当严肃的问题当然也更容不得丝毫马虎,人才培养事关国计民生,当今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保护{复旦大学投毒案jingguo}.
关键词: 教育的缺失 人才的培养 心理辅导
引言: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精神领域有些许空缺,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或说法,例如,药家鑫事件,还有11年在学校门口狂砍人13个小学生事件,这些在校园附近作案,并且案犯都具有相当的知识水平,但这种情况确实是发生,还有今年4月份的复旦大学投毒案,无一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暴露出我们的教育制度确实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本文将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剖析教育方面的缺陷。
一、复旦大学投毒案的事态展发
(一)投毒案的事情经过
案件要从4月1日说起,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因“偶感”不适上医院,自此,他的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不适表现在腹痛,医院按急性肠胃炎治疗,不幸的消息是,他的病情在医院采取正当的必要治疗后,似乎并未好转,至到9日,他的肝功能又似乎不太好使,这时终于有人想起,一种医疗研究用于小白鼠身上的毒药被注射后,有类似情况,至此,病因终于可以得以确珍,黄洋被下毒了,尽管医院在后续治疗中用尽浑身解数,然天妒英才,黄洋在15日中因医治无效而死亡,在警方随后的调查中,作为同宿舍的林某有重大嫌疑,案件似乎变得匪夷所思,作为舍友,怎能狠下心来对自己的舍友下毒?
(二)案件的处理
在6月该案件已经结案,犯罪嫌疑人林某对自己杀害同宿舍黄某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甚至在黄同学的父亲在来看黄洋时,他们在宿舍还进行过较好的交流但当案件结案时,结果却令所有的大跌眼镜,一个宿舍,能有多大的怨恨竟然做出此等事情,令我们好生反省。
二、对该投毒案案件分析
(一)林某对黄同学投毒的原因
1、他对黄同学平时在同学中有较好的人缘嗤之以鼻,有一种病态心理,总认为他玩弄了手段,或者本身就是作秀,给自己研究生的身份再镀层金,好有较好的单位去上班,据说在此前的面试中一个十个人,但就他学历最低,他认为就{复旦大学投毒案jingguo}.
他最没希望,事实上,他如果不是被捕就他是最可能被录用的,但是狭隘的心理已经产生了。
2、林某本身比较自卑,据说他因在一次活动中因女生的羞辱,因此,心理存在暗影,并且在案发时还发现他在学校的网上论坛里曾有过激的语言,并且当同学们谈论到他时,似乎不太愿意多言,可见他与同学们交流过少,不能较好的融入集体中;林某很少在同学面前提及家庭,甚至当同学提及时他也是很少插话,但一个心理正常的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家庭条件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相反,这家庭条件不应该成为他前进的阻力,而是应该能成为一种动力,鞭策他前进,但是,他却相反了,用他认为适当的方式解决了问题,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二)对投毒案的个人看法
1、从这类案件中看出什么呢?15年前清华大学的铊中毒事件,同样也在宿舍中案发,我们不仅要发问:这究竟是为么?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教育的缺失!说到教育,很多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但中国近些年来在教育中所暴露的问题,确实已经是非常的严重了,高等教育也就是大学、研究生、博士等学历的教育,但这些似乎已经没有以前那种为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了,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开这样一种课程,这样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名利双收,正如在视频“三分钟看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个文凭的批发厂叫大学”在有些人看来,这可能有些贬义,贬低中国,但我却认为这的确是事实,这种更注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的做法的确是有相当大的问题,正所谓泥沙俱下,给大学的教学环境乃至生命安全产生不可预测的威胁。
2、就案件中林某而言,他应该是人才教育,素质教育的败笔,我们提倡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到现实的生活中,这些无非是嘴上的口号,说说罢了,学校更看重的就是分数,虽然我们大力抨击古时的科举制度,说它阻碍了人才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但我们现实的情况和科举又有何区别呢?中考,高考就是无声的战场,的确是全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得去,说明你脑瓜够用,无论成绩如何,应该的是他对这社会的贡献,而不应该因为它产生不良效应,最终的案件调查证明了他的心理有问题,就是陷入自己的思维误区,这点和云南大学的马加爵相类似,但这些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是他下毒害死同学的理由,通过这我们也可看出高等教育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关注是有欠缺,社会生存,一要智商,二要情商,
篇三:《复旦大学投毒案案例分析》
复旦大学投毒案案例分析
一、 案情介绍
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舍友林森浩。名校、投毒,这两个元素组合起来的案件新闻迅速引发全社会关注。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林森浩批准逮捕。11月27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林森浩称自己看不惯黄洋,决定投毒出于愚人节整人想法。2014年2月18日上午10点半,该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5日上午,被告人林森浩委托辩护律师正式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上诉。
二、 关键点分析
林某用他以前写过论文研究过的毒药来下毒存在疑点,而且作为亲密无间的室友,他要是真想害黄某他有很多机会,他竟然选择了往饮水机里投毒,这样怎么看他都会成为嫌疑最大的人。而且退一万步讲,就算他选了这种笨透了的谋杀方式,他都不知道在黄某已经毒发后好好清洗一下饮水机么,还让警方事后查出了毒药的成分。还有那个短信,不是说专家们都束手无策不知道是什么中毒,没有那个短信就没人知道黄是什么中毒,甚至根本不会有人觉得是有人投毒,应该只是深谙这种毒的特性,怀疑室友是中了这种毒,想要救室友一命,又怕惹祸上身才匿名发了这个短信。又或者根本那个短信就不是他发的。 黄某不是喝完水后还怕室友喝了“过期的水”生病清洗了水桶,只有三个人住的寝室,而除了黄、林的第三个人又是不怎么住寝室的,那黄某担心“喝过期水生病”的不正是林某么,试问如果黄、林之间只是“表面上没有矛盾”,黄某用不用做到这个份上。
三、 结论
14年2月18日上午10点半,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月25日上午,被告人林森浩委托辩护律师正式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上诉。
四、 反思
成长过程中,很多孩子被灌输的是“不输于人”的竞争意识,缺乏的是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提醒和教诲。竞争无处不在,不管是校园还是社会,但竞争不能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而恰恰是在竞争的问题上,社会上的一些人一些事并没有起到正面的积极影响,同事之间、同业之间相互诋毁、突破底线甚至伤人性命的恶性竞争并不鲜见。实事求是地说,负面情绪的调整、竞争压力的排解、评价标准的转变、功利色彩的淡化,这些都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校园里的种种现象其实是社会问题的缩影。也正因此,一桩校园投毒案留给我们太多的沉重。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学习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去评价一个学生、一所学鞋仿佛只要成绩好,其他都可忽略不计。诸多学校、老师一直以来致力于培养的往往是高精尖的人才,这可能没什么大错。但与此同时,不该忽视的是对一个普通人的培养、一种底线教育——你可以不成为英雄、不成为榜样,但你应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有基本道德观念的公民。
篇四:《复旦投毒案的稿子》
第一张
知法 懂法 守法
明德 成人 成才 标题: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学习法律知识,促进和谐成长
一. 发生在2013年4月1日愚人节的投毒案
受害者:黄洋,男,27岁,生于1985年,四川自贡人,家里独子。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在放弃直博机会找工作未果后,又通过考博初试,复旦大学耳鼻喉科博士初试的第一名。2013年4月16日,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
施害者:林森浩,29岁, 男,1986年10月17日出生于广东汕头,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中山医院见习生。2010年,林森浩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复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见习
第二张
二. 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的司法进程(用纵坐标来表示,旁边配图)
2013年4月16日,林森浩涉及黄洋中毒死亡案,警方初步认定他存在重大作案嫌疑被刑拘;
2013年4月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林森浩依法批准逮捕; 2013年11月27日,复旦投毒案开审,林森浩当庭供认起诉书指控他采用投毒方法致黄洋死亡的事实;
2014年2月18日,复旦投毒案一审宣判,嫌疑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14年12月8日,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高院第五法庭二审,林森浩辩称自己没有杀人动机;
2015年12月7日,最高法下发核准林森浩死刑裁定书。
2015年12月10日,林森浩父亲因缺少死刑核准裁定书未能成功申请抗诉。 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
第三张
三.复旦投毒案中的适用法律
中新网2月18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消息,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今天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问题一:何为故意杀人罪?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其犯罪构成要件包括:
1、犯罪主体: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犯罪主观方面: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3、犯罪客体:他人的生命权。
4、犯罪客观方面: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作为或不作为行为。
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四个要件同时具备即构成故意杀人罪。
问题二:本案中如何分析认定?
(一)本案故意杀人罪定性的刑法依据——犯罪构成要件
1、犯罪主体 林森浩实施危害行为时年龄为27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上海警方对林森浩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结论为林森浩对本次作案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完整,评定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2、犯罪主观方面 公诉人指控、法院认定森浩存在非法剥夺黄洋生命的故意。
3、犯罪客体 本案犯罪客体是黄洋的生命权。
4、犯罪客观方面 公诉人指控、法院认定林森浩实施了非法剥夺黄洋生命的投毒行为。
人民法院认为林森浩投毒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四个构成要件,为泄愤采用投放毒物的方式故意伤人,致一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林森浩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极大。林森浩到案后,虽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但其罪行极其严重,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故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二审维持原判,死刑复核程序裁定死刑,立即执行。(增加图片)
篇五:《毛概作业 复旦大学投毒案》
复旦大学投毒案
–社会热点话题点评
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宿舍的同学林森浩。11月27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林森浩称自己看不惯黄洋,决定投毒出于愚人节整人想法。
而针对这起案件,仍然有许多疑问在拷问着我们。
3、投毒动机是什么
目前网上流传两种说法,一是“玩笑说”,称投毒缘起“开玩笑”。一是“嫉妒说”,称黄某在耳鼻咽喉科博士录取考试中取得第一名,林某出于嫉妒而投毒。但其实,这两名学生在两家医院不同科室研究不同方向,不存在竞争。林成绩也好,疑似投毒室友亦成绩优秀。
6、药品监管问题
有记者指出,现在一些高校在类似的药品有监管上的漏洞,如果不堵住漏洞,类似案件有可能会再次发生。
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认为学校在毒药保护制度上是健全的。但也有媒体报道其在毒药保护制度上并没有取得切实的作用,实验室毒品容易带出,甚至批评复大一直在想方设法为自己洗清责任而不是为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利益考虑。这种说法,一名学生表示不大可信:学校实验室对有毒害可能性的试剂都有严格规定,使用前必须登记,“也许毒药是犯罪嫌疑人自己购买的吧? ”
在尚未知道详情的情况下,急切的反思并扩大化到体制层面同样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多考虑到个人的因素。
7、中国教育失败?
有网友问:“清华的朱令被投毒案至今未破,现在复旦又出这事,我只想问中国式的教育教出了啥?”不过个人对此表示反对,在国外高校同样也会发生枪袭案,犯罪行为并不会分国界、地区,中国教育虽有问题,但投毒案只是个案,并不能说明这一问题。
8、是否侵犯个人隐私
首先,事件发生后,许多媒体公布了尚未定罪的嫌疑人的各种信息、毒物及其来源和投毒过程的细节。 其次,从复旦发布微博之后,网络上出现了多个集中讨论此事的帖子和微博。
一位儿童医院医师认为,从法理学角度来说,当侵犯一个法益,是为了维护更高的法益或利益时,是被允许的。一切的法益中,一般认为生命权是最重要的。
不过,我们也应该适当尊重嫌疑人及受害者,过多的加以讨论和公布私人信息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家人也是受害者,我们不能再在他们伤痕累累的心上补上无形的一刀。
关于目前普遍的室友相处不和谐问题,有关专家做出了一下总结,笔者拙见,也做了相应补充
第一是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
第二是普遍学生感觉到个人的独立空间变小甚至没有了。许多看似细小的生活琐事,就很容易积累成矛盾。
第三,学业压力。学业压力大,在关键时刻也可能激发矛盾。 第四,太计较,缺乏包容心。
第五,部分室友间缺乏沟通,容易引起误会出现问题。
而从最新的新闻中也了解到受害者父母已将儿子的骨灰带回家,而黄父也收到了道歉短信,短信内容以林森浩父亲的口吻发来,“表示歉意”,并希望“原谅我儿子一些,也理解我这样的家庭,日后当予报答”,“请求谅解和宽恕”。知错能改固然是好的,但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也岂是一两句道歉就可以抹灭的。天堂没有毒药,可是谁愿意去天堂?愿逝者安息。
篇六:《关于“复旦投毒案”的作文素材》
;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 作者/福建 程碧蓉 【事件回放】 2013年4月1日早上,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在宿舍喝了一口饮水机中的水,觉得味道不对,以为水过期了。为了避免别的同学喝到,他倒掉剩余的水,并清洗了水桶。当天下午,黄洋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医生以为是肠胃炎,就给他做了抗菌的点滴治疗。没想到,黄洋的情况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肝肾衰竭的症状。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生命垂危。4月9日,警方介入调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余饮用水中找到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但此时,毒药已经严重损毁了黄洋的肝肾。4月16日,黄洋与世长辞。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黄洋的室友林某,并将其带走调查。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睦,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的生命。 【观点】 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评论: 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