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咏德保山水 咏山水的诗句

节日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节日作文】

篇一:《春宵》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备注:春天的晚夜,温馨舒爽,无比珍贵。

绽放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半弦月悬挂在空中,把皎洁的月光洒向人间。

从远处的高楼上,一声声若有若无的歌声和乐声传了过来,

架设著秋千的庭院正沉浸在一片茫茫的夜晚中。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苏东坡的诗词,以风格豪放、气势雄浑、激情奔放、想象丰富、意境清晰而著称于宋代诗坛。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他在《春宵》这首诗中,以清新的笔致描写了春夜里迷人的景色,写花香,写月色,写高楼里传出的幽幽细吟的歌乐声,也写少女们为了不让美好的时光白白过去,都在尽情地寻欢作乐。

谜作者别出心裁,随手拈来“春宵一刻值千金”一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扣合粤语影片《爱的代价》,法在玄妙,手段谐谑。这就是在谜面的“春”字上大做文章,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给“春”字抹上一层迷迷的色彩,使它带有厚厚的粉腻、浓浓的情,如此曲意谬解到使人心猿意马的地步。当然,苏东坡如果知道了,他一定会大为恼火,但是他最后还是会不禁失笑的。

诗中用“千金”比喻“春宵一刻",说明了在春天那美好的夜晚里,一刻的欢乐就像千金一样宝贵。

“春”字在诗中作“春天”解释,而转入谜中呢?是色?是爱?……就是那么一回事,只有你自己去体味了。“春宵”温柔乡里的欢情,那么一刻就值千金;那么这“千金”当然就是做爱的代价了。 苏东坡笔下有这么好的诗句,恰恰被风骚独具的谜家撞到了,悟出了一则可遇而不可求的风情谜作,可谓真有缘分啊!

春宵,就是春天的夜晚。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

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 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之情。

作者简介:杨万里,南宋江西吉水人。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等齐名。一生作诗二万多首,流传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的诗构思新巧,风格清新活泼,平易自然。语言通俗晓畅,自成一家。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朝天子〃 咏喇叭

[明]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

注释

1. 朝天子:曲牌名。

2.曲儿小腔儿大:(吹的)曲子短小,但声音却极为响亮。

3.官船:官府的船。

4.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哪里去辨别什么真假。共,连词,和。

5. 唢呐:与喇叭相似的一种乐器。这里喇叭和唢呐都隐指宦官。

6. 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名穷财尽。 作者简介

作者王磐(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江苏高邮)人。他出身富家,但不喜豪华,不乐仕进,雅好词曲,精通音律,著有《王西楼乐府》。所作散曲清俊秀美,语言幽默,其中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悲惨的现实生活。《朝天子 咏喇叭》是他的代表作品。曲中写到:喇叭,唢呐,可以吹奏的曲子都很简单,但音量特别大,能盖过一切。不论官儿大的,官儿小的,所有的官船今天来明天去如穿梭一般,全靠了喇叭、唢呐的高嗓门来抬高身价。当地的官儿听了,官怕;当地的平民百姓听了也怕;昏头昏脑地哪里还辨什么真和假。喇叭唢呐天天吹,吹得地方上官库见了底,平民百姓断了粮,都倾家荡产变成了穷光蛋。 喇叭和唢呐, (吹得)曲子虽然短小,但声音却极为响亮。 官船来往像乱麻乱糟糟的, 全都靠你来抬身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 百姓听了百姓怕。 哪里去辨别什么真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又吹伤了那家, 只吹得水干了,鹅也飞光了。

长歌行 汉乐府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青 青 园 中 葵 ,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 露 待 日 晞 。{咏德保山水}.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阳 春 布 德 泽 ,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万 物 生 光 辉 。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 恐 秋 节 至 ,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 黄 华 叶 衰 。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 川 东 到 海 ,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 时 复 西 归 ?

shà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 壮 不 努 力 ,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 大 徒 伤 悲 。

古诗今译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

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题 解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咏德保山水}.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咏德保山水}.

徒:白白地。

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小池

{咏德保山水}.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古诗今译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注词释义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倒映在水面。

篇二:《2011年高考复习建议(语文)》

百色市2011年高考备考研讨会材料

语 文

百色市高考备考研究小组

2011年3月31日

1

2

3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套路及解题歌诀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 长亭送别{咏德保山水}.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二、五种种答题模式: (一) 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4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 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

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② 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三) 分析语言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 答题步骤:

① 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

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口语;叠词互用。 ② 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③ 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3.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① 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四) 炼字型:

1. 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是否同意。 2. 答题步骤:

① 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 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咏德保山水}.

5

篇三:《九曲之美》

九曲之美

文/黄美面

时间的车轮碾压过我们无数的记忆,岁月的车轮镌刻下我们至深的情感。不管时间过去多久,无论脑海的记忆经历过多少次的翻新,有些遥远的记忆会在某一刻变得清晰起来,让人无法忘怀。

我所怀念的,便是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色。无论离它多远,我的脑海总是能勾勒出它的美。

我的家乡—德保。这个地处偏远却风景秀丽的小县城,它就像是清晨叶尖上的一滴露珠,保持它原有的自然色彩,保持它的纯净,待到清晨的阳光洒下后尽显光泽。

离开德保在外求学,见到很多地方各异的山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德保人,对德保的山水有着对母亲般的亲切,印象中最深的,便是小时候上学的必经之路——九曲桥公园。

九曲桥公园的行道间尽是植棕榈、杨柳、小叶榕、相思、斑竹、木棉等一些南方特有的园林品种,这些树大多都是参天古树,有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那些古榕,它们不仅高大、挺拔、枝叶繁茂,而且树冠大,树形好。无论什么时节,它们都是那么的郁郁葱葱,遮天蔽月,青翠欲滴。它们实在是秀色可餐,简直就是一座巨大的、美丽的天然盆景。榕树的劲枝上,长了好多须根,条条下垂。当微风飘拂,它翩翩起舞,像是给过往的行人问好,好一副美丽的画面。榕树四季常青,叶子呈小小的椭圆状,像一片小小的羽毛生长在那里,可爱极人。绿葱葱的小叶片,数不胜数,像一个接一个生命的延续,充满勃勃生机。

而我所喜爱的,是那些依偎在河水生长的杨柳,柳树垂下柔嫩如丝的枝条,在微风的吹动下,远远望去像一团团随风飞舞的烟。春风吹过的时刻,柳条便泛绿了,千万条的柳枝,密密的,细细的,远看就像是一片飘飘渺渺的绿烟微微游动的翠云。近看好似绿珠儿串成门帘,倘若钻进去,则宛若置身于奼女绿色的秀发当中,偶有一些调皮的柳条轻拂过脸颊,带来一阵阵酥意。

九曲桥公园有三座石拱桥,把十多个沙洲和小屿肩连为一体,桥身刻着精致的花纹,显得古朴雅致。小屿间,都是独具风情的亭榭,有凉亭,有廊亭。凉亭的顶部外层由琉璃瓦铺有,里层绘制着美丽的壮锦图案,边沿微微地翘起六个小角。整座亭子由六根红色的柱子支撑着,亭子里还会放着供行人休息的石凳石桌。廊亭顶部和凉亭的构造差不多,不同的只是它是一条有屋顶的回廊,廊亭横跨鉴

河,站在廊亭里,可以看到滔滔的鉴河水。

鉴河缓缓地从公园中心淌过,从上游淌来又往下游流去,静静地并不湍急,像一条飘向远处的绿色丝带。河面平静泛不起多大的波澜,像一面被仙人遗弃在此透着灵气的镜子,反射着河边的一草一木。不知是两岸葱郁树木还是河底水草的缘故,河水绿得深邃,就像少女碧绿的眼眸,瞬间就能把人吸了进去,看到这般浓绿的河水,人们再怎样的浮躁也会在片刻间平静下来。鉴河就这样在公园的怀抱里静静地流淌,驶向远方。

九曲桥公园的一草一木,一径一亭,一河一桥都是赋予这个公园灵性的景物,而九曲桥公园也给了它们展现美的舞台。九曲桥公园在日出与日落间上演一出秀丽惊艳且唯美的舞台剧。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九曲桥公园的时候,那里的一切都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时候的公园都沉浸在一股清新的空气中,混杂着泥土和树叶的芳香。渐渐的,柔和的阳光铺满了整个公园,一草一木都带着清晨的露珠,散发着一道道金色的光芒,往树上一看,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带着金边,随着微风在闪烁。站在回廊望着鉴河,太阳缓缓地像是从水面上托起,散发耀眼迷人的光芒,太阳的光照射在河面上,使得河面波光粼粼,像被渡上了金光,使人看了眼睛刺痛却又无法挪开眼。

正午,正是太阳高照的时候。由参天大树撑起的绿色绒伞为人们遮住了灼热的光线,但还是有那么一些好胜的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在青石板路上,斑驳的光照在青石板上雀跃着,仿佛在宣告自己的胜利,星星点点的光影衬得公园更加梦幻。

傍晚太阳落山之时,整个九曲桥公园再一次沉浸在一片金色之中。相对于清晨的柔光,傍晚的光显得更为耀眼一些。落日的余晖照到亭榭的琉璃瓦上闪烁着夺目的光芒,亮得有些刺眼。斑驳的光影一点一点地从地面上消失,这时的青石板显得有些孤寂了。树叶在晚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仿佛在耳鬓厮磨。这时的鉴河更加耀眼,落日缓缓从天际落下,河面泛起一层金色的彩光,光线随着清波跃动,鉴河便像一条舞动的金色彩带。落日的余晖耗尽它最后一丝余晖再度让这幽静的九曲桥公园披上一层金色的薄纱。

天色越来越静暗,九曲桥公园也越来越静,而后便在皎洁的夜色中沉沉睡去。 多少年的来来往往让我对九曲桥公园的一草一木甚是熟悉,但它的景色却怎样也百看不厌,每一次回到德保散步于那里的时候,心灵都会受到触动,折服于它的美。

九曲桥公园的景色并不是最美的,甚至作为一个景区都有些勉强,但它的景色确是最天然质朴的,无须过多的人工雕琢。他就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娇羞少女,

在一个角落里散发她迷人惊艳且清新质朴的美。

我相信,九曲桥公园就像一坛埋在土里的女儿红,随着岁月的积淀会愈发的醇香醉人!

篇四:《第六章 清朝时期的百色》

第六章 清朝时期的百色

目 录

导言

第一节 清代治边政策之演进与百色行政建置历史沿革

一、清代治边政策之演进

二、清代百色行政建置之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代百色壮族地方之政权建设及社会政治生态

一、“改土归流”政策对百色少数民族管理之加强

二、清中央政府强化对百色地方政权之建设

三、“改土归流”后百色社会政治生态

四、清代百色壮族地方政权建设之范例——泗城岑氏土司

(一)土著壮族:泗城岑氏土司之起源

(二)设“奉祀官”:“改土归流”后泗城岑氏土司保留之特权

1、特许管理当地瑶民

2、特许管理四村“庄田”

3、泗城岑氏土司之氏系

第三节 清代百色百色壮族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一、百色山地垦荒开发与土地私有制之发展

二、制定农村经济开发惠农政策

众所周知,明末清初,政权更迭,世事多变。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了统一的清王朝。其后,朝廷又继续派兵南下,平定南方各地土司叛乱。1646年,瞿式相等两广官吏拥戴南明桂王朱由榔(1647—1661)于广东肇庆称帝,史称“永历政权”(亦称“南明政权”)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广西成为明末“永历政权”重要的抗清中心。顺治十三年(1673年),吴三桂在西南地区起兵叛朝廷,史称“三藩之乱”,八年后(1681年,即康熙二十年),康熙帝玄烨平定“三藩之乱”,如此祖国西南地区之社会秩序重新得以稳定。

历经明末“南明政权”之建立,李定国农民起义军之抗清和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

清朝虽为北方少数民族(满族)所建立,然中央朝廷治边之思想核心仍是沿袭汉唐以来施行的“绥靖百越”、“填抚方外”、“守中治边”、“守在四夷”、“恩威并用”和“以其故俗治”之方略。这一治边方略对清代统治者产生了极为深刻之影响。他们摒弃了前代以边疆为基地,对外进行侵略扩张之做法,采取恩威并用之双重治理边疆之方针。如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九月,时安南(越南)之黎维祺到中国奉表贡方物(越南地方出产之物品),顺治帝福临无不嘉许云:“朕惟修德来远,盛代之弘谟;纳款归仁,人臣之正谊。既输诚而向化,用锡命以宣恩。褒忠劝良,典至重也。尔安南国王黎维祺,僻处北方,保有厥众,乃能被服声教,特先遣使来归,循览表文,悃忱可见。""尔受受兹宠命,其益利忠节,永作屏藩,属守职贡。”后又册封黎氏为安南国王。

【5】康熙帝玄烨即位后,亦曾云:“朕思从来控制苗蛮,惟在绥以恩德,不宜生事骚扰。【6】”后乾隆帝弘历亦云:“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7】。”又云:“中国抚驭远人、全在恩威并用,令其感而知畏,方为良法。”【8】在“守在四夷”、“守中治边”治边思想指导下,清中央政府把更多之精力放在治理、巩固边疆地区上。对广西(百色)壮族地区之治理亦多接受、沿袭前代(元、明两代)在祖国西南边疆地区施行之“土司制度”【9】。即使在雍正时期(1724—1735),鉴于西南壮族土司势力对中央朝廷之权力产生严重危害而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即土官为流官制),然亦未从根本上彻底废除“土

司制度”。此种情形,一直延至清末及民国初年,亦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西南(广西、百色)。仍存在少量土司。有鉴于此,当代有识见之史家认为,清中央朝廷与明代统治者更为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将汉唐以来对西南边疆“恩威并用”,“以其故俗治”之治边方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认识到向西南边地移民有助于解决人口居住生态与解决内地(中原)汉族人口膨胀问题。为此,清中央政府在“守边”之前提下,允许内地流民(包括汉族及各少数民族)到西南边地落户、垦荒与种地 ,从而推动了内地四川、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等地规模空前的移民西南广西百色壮族地区进行垦荒活动。这样就将对祖国西南边地开发治理与实现人口之合理分布联系起来,初步实现了西南地区“壮汉融合”、“壮、瑶、苗、彝、布依、仡佬等民族一体”之目标。“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看作是全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之重要环节。”【10】

在清中央政府沿边方略之直接影响下,西南边地百色壮族地区不仅在政治、经济、人口生态上得以改变,且壮族聚居区之原始结局亦得到改变与发展。明清以前传统百色壮族民众大都聚族而居,如宋代安德(今属靖西)、归乐(今属平果)、路城(今属田林)、田州(今属田阳)等四州壮民,都是同姓聚居,“举垌而一姓者,婚姻不以为嫌”【11】。后入明清,经过土司兼并战争,壮族聚居区的“羁縻州”【12】逐个被合并成较大的土司家族领地。以凌云县“岑氏土司”为例,于明清时期,此土司乃是百色壮族地区规模最大、势力最强之壮族土司,其领地管辖今百色市

凌云、乐业、田林、隆林、西林、右江区诸县(区),以及河池市巴马、凤山、天峨等县和贵州省安隆、贞丰、册亨、望谟、罗甸等全都或部分地方。清代“改土归流”后,作为家庭标志之土司被废除,百色壮族地区自汉唐以降1000余年一姓一州一土司等基本社会组织、结局被打乱了。自此,百色壮族地区之州、垌不再是一姓一家之世袭领地,壮族居住区部落联盟式之聚居传统被自上而下进行改造:一姓改为杂姓,“土官”改成“流官”,“土目”改成“里甲长”,“土民”亦随之变成了封建国家之自耕民。于是,整个西南壮族社会全都完成了“领土制”到“封建制”之华丽转身。

此外,在清中央政府治边之政策影响下,受朝廷委派到百色属地任职之流官与本地土官,他们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为百色属地政权建设与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涌现出一些百色民众有口皆碑之历史人物,如清嘉庆元年(1796年),以“居官以爱民便为急务”之山西永济人崔景仪出任泗城知府,他想为民之所想,做事为民之所做,到任后积极组织泗城壮族民众大力修建被大水冲毁之“镜澄桥”、方便泗城民众出行而深受当地壮族人民称许;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江苏武进人赵翼出任镇安知府,他轻车从简,深入德保、靖西等县民间,了解民情,为民解忧,他不仅果断地铲除压在当地壮民头上之“三害”(苟捐杂税之害、边患之害与虎害),且引导德保民众从归顺州(今靖西)引进八角树种植。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深受德保、靖西

篇五:《《第六章广西的历史、民族与宗教》测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 广西的历史、民族与宗教

一、填空题

1、广西历史悠久,早在70万年前,今广西区域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

2、广西设郡之始是在秦朝时期,即秦始皇三十三年或公元前214年,在广西设立了3个郡,这是广西最早纳入统一的中央王朝版图。

3、 兴安灵渠是在公元前217年,秦始皇派 史禄 主持开凿的,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它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4、民国时期广西的著名学者有: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的梁漱溟、全国著名的教育家马君武和雷沛鸿、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等。

5、乾隆寅年(1758年)曹秀先游览桂平西山后作《游西山记》。他认为桂平西山“林壑之美,岩幛之奇”比其他西山好。此记刻石为碑,共4块,镶嵌在西山龙华寺后殿右侧门墙壁上。桂平西山山门的“西山”二字,选自《游西山记》碑刻中的字样。

6、今崇左的“寿”字石碑、桂林隐山朝阳洞口的“龙” 字石碑、阳朔碧莲峰的“带” 字石碑等,均是清代书法家王元仁的大作。

7、广西世居着汉族和11个少数民族,按人口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广西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民族,另还有40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其中广西人口上10万的少数民族是壮、瑶、苗、侗、仫佬,人口少于1万的少数民族是彝、仡佬。

8、按自治机关的行政地位,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9、桂林市回族人口约占全区回族人口的45%,还建有广西唯一的回族乡—— 草坪回族乡。

10、道教传入广西是在东汉,当时的道士刘根、华子期等人到今容县都峤山修道。

11、佛教在东汉末由随船东来的西亚行僧传入广西,当时梧州为广西的佛教传播中心。

12、东汉末光和年间,苍梧人牟子对佛学很有研究,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居士。

13、广西的佛教建筑主要包括佛寺、佛塔、石窟、塑像。

14、伊斯兰教于7世纪中叶开始传入中国,在中国被称为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在元代传入广西,是随穆斯林民族的到来而进入的。

15、天主教会又凭借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里规定的外国传教士可以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的特权,先后以广西西林、北海、梧州为基地向广西内地伸展。

二、单项选择题

1、( A )是古代百越部族西瓯和骆越支系的后裔,是广西最早居住的民族。

A、壮族 B、瑶族 C、侗族 D、毛南族{咏德保山水}.

2、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汉武帝平定“南越王国”,今广西大部分地域分属( A )。

A、合浦郡、苍梧郡、郁林郡 B、合浦郡、苍梧郡、桂林郡

C、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 D、合浦郡、象郡、郁林郡

3、宋朝设置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西”以( B )简称得名,是广西名称的由来。

A、广南东路 B、广南西路 C、岭南西道 D、岭南东道

4、( D ),恢复广西省,省治桂林。沿袭前朝的建制,但中央集权化更加强化。

A、元朝时期 B、民国时期 C、明朝时期 D、清朝时期

5、唐长寿元年(692年)朝廷决定开凿临桂县之南的( B ),主要沟通漓江与柳江,促进中原与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

A、兴安灵渠 B、相思埭运河 C、潭蓬古运河 D、漓江水域

6、史书上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即唐朝政权瓦解是因为( C )。

A、大藤峡瑶、壮族人民起义 B、黄巢起义

C、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兵起义 D、侬智高反宋起义

7、宋熙宁八年,发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邕州保卫战,邕州知州( C )率军民英勇抗敌,壮烈殉国。

A、刘永福 B、瓦氏夫人 C、苏缄 D、冯子材

8、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于( D )年,领袖( D )集2万余人,在广西桂平金田村举行起义,该起义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A、1851年1月11日、石达开 B、1885年1月11日、冯云山

C、1885年1月11日、杨秀清 D、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

9、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抗殖民主义侵略、开展自卫战争胜利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是( C ),发生的时间和主将领是( C )。

A、抗法抗日斗争、1873-1895年、刘永福 B、江浙沿海抗倭、1554年、瓦氏夫人

C、镇南关大捷、1885年3月、冯子材 D、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

10、开创了我国抗日战争中攻坚战的光辉战例的战役,打败了日军称之为“钢军”的第五师团,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该战役是( B )。

A、狄青夜袭昆仑关 B、杜聿明领导的昆仑关战役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咏德保山水 咏山水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