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第一篇 2016广西外出务工劳动力
《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2016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返乡农民工有37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2016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三、对策及建设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作者:陈开龙)__于2016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Szd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三、对策及建设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作者:陈开龙)__于2016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Szd
第二篇 2016广西外出务工劳动力
《2016农村劳动力流失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三农”问题,连续11年出台1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出台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措施,可以说农业农村基层得到了夯实,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但调研发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即农村劳动力的严重流失,这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值得党委政府和社会关注。下面,我以区镇的调研情况作分析。
一、基本情况
镇,属于典型纯农业乡镇,处于川中丘陵地带,位于区西南部。东邻镇、镇,南与接壤,西靠镇,北邻观音乡。幅员面积56.3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255个村民小组,总有9617户34042人,外出务工人口约21700余人,占中人口的63.7%。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450元,外出务工收人所占的比例高达%。外出务工人员年龄集中在18-50岁之间,约占这个年龄段总人数的93.4%。
二、劳动力流失的主要原因
从对村和村60户家庭的调查走访中看,家庭收入低、呆着农村无事可做、希望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是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6.7%、25%和10.3%。
(一)家庭收入低。现在农村,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读大学毕业,保守测算,需要10多万元;子女婚嫁一般支出在5万元左右;加之,平时日常生活购置生活物资的支出。对于农民来讲,紧靠土地种植农作物难以支付如此大额的支出。这是走访群众中反映最大的,主要集中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群中。
(二)劳动力饱和。现有的土地资源有限,农用机械又在推广使用,加之,农业生产季节性强,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人。农村青壮年认为,呆在家里无事可做又无收入,还不如选择外出务工。
(三)生产效益低。农业经营模式分散,生产周期较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加之,风险较大、效益低、收入少等特点,导致农民种地、种田积极性不高。
(四)农村发展滞后。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很大,但总的来说,交通出行仍然不方便、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精神文化生活依旧贫乏等等,加之,乡镇企业不发达,无法吸收剩余劳动力,必然导致人员外流。
(五)城市诱惑大。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更丰富的休闲娱乐方式,一些劳动力特别是青年人受城市多彩生活和便利舒适条件的诱惑,在思想上瞧不起农业生产这个行业,不愿继承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以各种方式外出打工或经商。从走访看,这是主要体现在35岁以下的青壮年中。
(六)为后代创造好条件。城市拥有好的教育、卫生等基础条件,一些有了子女的中年群众,有一定资金积蓄后,基本都留在城市中,及时没买房,也长时间租住在城市,他们想子女接受好的教育。从调查的31户中年群众中,有23户移居城市,跳出了农门。从、村看,很多房屋常年空置,有的都成了危房,空心村成为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外出务工对流出地的影响
(一)积极效应
一是增加了家庭收入。镇是劳务输出大镇,仅2016年,通过银行汇款回就达1.45亿元。
二是使当地人眼界开阔。外出务工人员在等一些较为发达的大都市呆过后,见识更广阔,思想更先进。他们把自己在外面城市的所见所感和积累的经验财富带回原来的山村,用自己先进的思想去唤醒山村保守的人们,带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致富。
三是促进了当地发展。很多外出务工人士致富后,都不忘家乡发展,家乡修桥铺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仅2016年以来,全镇修桥铺路接收成功人士捐资380万元。个别成功人士在累积了一定资本和经验后,回到家乡创办了一些小型产业,带动地方发展。如现任镇双祠堂村村支部书记的冯立,就是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中的典型代表。2016年,冯立从成都回到后,在石富社区投资近500万元,建立起市蜀香园食品厂,带动当地农民发展特色蔬菜种植3000余亩。
(二)消极影响
一是耕地利用率下降。首先表现在耕种面积减少,土地抛荒。在走访的20户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户中,有9户土地全部抛荒,5户土地部分抛荒。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土地抛荒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约为78.5%。其次,表现在粗放型耕种,广种薄收,省事田、懒人田随处可见,田地越来越瘦,粮食靠杂交稻高产。再者,高效经济作物发展滞后,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很多农民已不再把经济发展寄托在那一亩三分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占88.2%,油料、蔬菜和瓜果等经济作物占11.8%。
二是使当地政府负担加重。首先,留守儿童、留守老年、留守妇女造成的教育、医疗、医保、救助、纠纷等问题导致政府负担加重。其次,农村治安问题恶化,村民的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失窃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在冬季,家禽失窃比较严重。
三是对留守儿童成长不利。外出务工导致家中儿童留守,孩子在童年时期就和父母较长时间分离,孩子们会缺乏安全感,不利于孩子情感的适时表达,容易造成自闭、暴力等性格扭曲(举一个具体案例)。另一方面,爷爷奶奶这一代本身文化水平有限,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文化教育和科学引导培养,教育管理全部压在了学校老师的身上。该镇共有留守儿童近800余人,凸显了“隔代管教监护难,溺爱教育难,缺乏管护安全难,管理脱节成长难”四难问题。
四是留守老年人身边无人赡养。子女长期在外打工不能按时回家,造成老年人孤独感增加。由于青壮年人绝大多数都出外打工,家中老人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依旧活跃在田间地头,从事农务,生活很辛苦。一旦生病,也都要靠自己。甚至有些时候,外出打工的子女在外生活条件不好,老人还要拿出自己仅有的储蓄来接济孩子。如村4社的唐志军夫妇,带着两个孙儿孙女,完全靠自己在家务农的收入供他们俩读书。
五是留守妇女问题影响家庭和睦。由于家庭中男性劳动力的长期缺失,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大部分留守妇女的丈夫一年回家1-2次,有的甚至几年都未回过家,留守妇女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这导致许多家庭出现了婚姻危机。(举例说明)
六是不利于当地发展。全镇年满50岁以上的村三职干部达48人,占村干部的78.6%,由于年龄较大,村两委干部接受新鲜事物、带动村民发展致富能力较弱,外出务工的优秀年轻人也不愿意当村干部。青壮年的外出导致当地一些基础建设缺乏劳动力。以目前正在建设的新农村建设为例,由于当地没有合适的青壮年,参与工程建设的普通劳工90%都是外地招过来的。
四、化解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造成负面影响的对策
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的思路,就是要使农村留的住人,村民愿意留下来,具体来说,就是能挣到钱、有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这个思路出发,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农村的道路建设,要使农民生产生活物资和所种植出来的农作物能顺利的运送。目前镇还有1%的村没有水泥路,还有14.5公里村道路没有硬化。加大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建立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医疗保障体系,加强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鼓励规模经营。用好用活国家对农村的项目资金,探索尝试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加快土地流转,把土地有偿转包给有能力的经营业主,或培育扶持种养殖大户,通过规模经营,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当地群众就业。
(三)加强乡镇企业建设。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思想教育,鼓励一些有回乡兴办企业意向的人员回乡办厂,并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通过发展企业使一些不想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实现“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
(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对那些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学生让其在学校吃住,由学校统一加强管理,丰富孩子们的生活,课余时间由学校负责监护,由老师一对一进行教导。购置电脑,建立留守儿童家长群,构建老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机制,共同引导孩子良性成长。
(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结合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实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举办农业科技、种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育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使每位留守劳动力真正掌握1—2门适用技术,实现农村留守劳动力又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弥补当前农村技术、劳力的不足。
第三篇 2016广西外出务工劳动力
《2016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作为**西部的山区小县,**县现有**余万人,辖21个乡(镇)。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2所和高完中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0**年**610人、20**年**704人,留守儿童20**年1727人、20**年1891人,20**年留守儿童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12.9%。近年来,**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一如既往地把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6—2020年)》和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号)的文件精神,在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工作方面作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切实改善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不断提高学校留守儿童教育水平,基本构建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服务机制,积极为留守儿童创造和谐的成长空间,让留守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和谐、健康、全面发展。
一、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工作的具体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
随着我县城镇化深入发展,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20**年我县留守儿童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12.9%,留守儿童在亲情关怀、生活照顾、家庭教育和安全保护等方面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县教育局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积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各中小学校在留守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领导机构。
为加强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工作,**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和局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县教育局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学校也相继成立了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学校党政、工、团、少先队负责人和班主任为成员,明确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2.关工委组织悉心关爱留守儿童成长。
教育局和学校均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把关注特殊青少年,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关工委的重要工作内容,努力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二)积极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
1.积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
针对山区教育工作和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多的特点,我县结合“5.12”和“4.20”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积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一是进一步改善**中学等6所初中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二是把**小学等7所小学**成寄宿制学校。目前,我县农村寄宿制学校**所,20**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生**28人,20**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生1064人。
2.改善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
全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共有学校31个校点,享受学生约6727人。其中:乡镇中心小学23所,在校学生5500人;乡镇初中3所,在校学生1021人;村小及教学点5所,在校学生206人。按《**县20**-20**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模式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我县从20**年9月起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模式试点。选定**小学、**小学、**小学、**小学、**小学5所学校为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模式试点学校,享受学生690人。20**年秋季学期开学,计划新增**小学、****村小、**小学、****村小、**小学、**小学、**小学共7所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供餐模式转向食堂供餐,享受学生850人。其余学校到20**年实现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全覆盖。
(三)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1.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档案,进一步完善联系留守儿童制度。
(1)基本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全县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校班级、家庭住址、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及联系电话、监护人等基本信息。各校以班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花名册,对留守儿童实行动态管理,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奠定基础。
(2)探索建立留守儿童联系卡制度。2016广西外出务工劳动力
案例1**小学作为**县规模最大的一所农村小学,目前,有留守儿童177人,分布在全校27个班级中,占全校学生比例**.7%。为了加强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工作,学校建立并逐步完善留守儿童联系卡制度。落实具体联系责任人,各班班主任负责联系该班的留守儿童,学校行政人员及领导小组成员有针对性地联系3名留守儿童,随时掌握、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情况。
****乡双语寄宿制小学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联系制度和帮扶制度。班主任负责联系该班的留守儿童,每名教师负责联系、帮扶一名留守儿童,学校行政人员及领导小组成员有针对性地联系了2名留守儿童,一名好学生帮助一名学习有困难或行为习惯较差的留守儿童“一帮一”手拉手活动,经常与结队与帮扶学生谈心、交流、沟通,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2.广泛开展思想道德实践活动。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制定了《**县二0一四年德育工作要点》(**教发[20**]7号),统一安排布置全县德育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牢记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利用开学毕业、入队入团、成人仪式等契机,开展有庄严感的典礼活动;坚持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团队活动,并利用张贴标语、校园广播、黑板报、学校法制宣传栏等途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狠抓学生一日常规工作,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学生的养成教育纳入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
3.大力开展法制进校园工作。
结合我县中小学教育工作实际,**县教育局制定了《20**年法制进校园方案》(**教函[20**]16号),统一安排布置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法制进校园”工作。基本建立了法制教育制度,各校严格按照教育部课程计划设置要求,上好法制教育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认真抓好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组织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教育。
案例2
20**年4月上旬,各中小学校利用黑板报开设了班级法制教育阵地,学校同时组织了一期法制教育宣传专栏。4月中下旬,各中小学校均聘请法制副校长或者司法机关联系人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讲座。部分学校还根据实际开展了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县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把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列为20**年工作要点,并开展了相关工作。4月21日,教育局关工委组织到新添中学、**小学等学校开展“加强法制宣传,创建和谐校园”的主题报告会。4月22日,教育局关工委组织到**四小、**小学等学校进行“法制进校园”工作调研。
截至目前,全县近20000师生无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行为越来越规范,学生小手牵大手的法制教育活动影响着家长和周围的邻居、朋友。
4.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雅安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的指导下,**县各中小学校结合地震灾后学生心理辅导,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请相关心理学教师为学生作心理教育讲座,使学生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
案例3**中学由心理学专职教师陈诗瑞老师在初中部各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通过学校心联小屋、承办**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会和邀请川大心理学师生到校举办心理讲座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对学校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的及时疏导,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向上的心态,增强学生的适应性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5.加强留守儿童工作的管理。
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考核机制。教育局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列入学校工作目标,加强检查考核。学校和班级每学期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进行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会,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路子;定期对班级、部门和教师进行考评,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工作业绩;加强留守儿童的考核表彰,对各方面表现好和进步大的留守儿童利用“六一”和每期散学典礼进行单项表彰。
6.创新家长学校机制。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和家访等途径,定期对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培训、交流,不断提高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帮助他们更新家教理念,学习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聘请法制副校长和社区人士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努力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落到实处
1.落实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开展“一帮一”手拉手活动。
各校均建立了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积极开展“一帮一”手拉手活动。一名好学生帮助一名学习有困难或行为习惯较差的留守儿童,学校要求每位学科教师要经常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无偿补课、“开小灶”等进行转差提高工作。
案例4**四小是一所城镇完全小学,现有教学班级**个班,学生579人,留守儿童195人,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33.6%,留守儿童问题正日益凸显。学校落实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大力开展“结对子”活动。班主任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学校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或几个教师负责一个村(居委)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中学、**一中、**二中、**中学、**中学等学校专门为住校的留守儿童开设晚自习,选排教师进行辅导,宿舍管理人员对住校留守儿童关爱呵扶,严格管理。
为了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特长,各校均成立了兴趣活动小组,让留守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相应的兴趣小组。
2.开展人文关爱活动,真情关爱留守儿童。
除了在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外,各学校还要求师生不得歧视留守儿童,要求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的能力,不断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县教育局号召师生为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捐衣物、捐学习用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各学校依托社区优势,发挥“五老”作用,让社区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如:帮助留守儿童落实解决低保,共同整顿校园周边环境,严禁上网吧等,积极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3.建设并充分利用爱心书屋和爱心之家。2016年,我县建成爱心之家7个、爱心书屋6个;20**年已建成留守学生爱心书屋和留守学生爱心之家28所,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1个。利用爱心书屋和爱心之家,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学校留守学生之家、留守学生书屋暑期为留守学生开放。
案例5****乡双语寄宿制小学是**仅有的两个**、汉双语学校之一。学校现有学生300余人,其中留守儿童111名,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县教育局、****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雅安市教育基金会的援助下,学校准备在乡政府内建立****乡建乐村“留守儿童之家”,目前正在进行物资采购,预计于20**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4.大力开展各类资助和慰问活动。
构建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勤工助学为辅,奖助学金、困难资助等资助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的“奖、贷、助、补、减免”等资助政策,以“不让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为工作目标,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学习和生活费用。20**年我县资助留守儿童在内的贫困学生6220人,资助金额达625万余元;20**年上半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学生数**744人,义务教育阶段免学费提供教科书学生数**744人,义务教育阶段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11**人。
案例620**年4月,关爱留守儿童“恒源祥”品牌向全县100名留守、孤残儿童发放100件爱心毛衣;章浩龙先生自2016年起,长期资助我县贫困留守学生,4年来先后捐资30余万元,共资助我县贫困留守学生260余人,20**年又为胡长保小学50名贫困留守学生带来360元/人的关爱助学金。今年上半年,“女市长教育基金”、“自贡市对口资助**县困难学生”、“章浩龙基金”、“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等11项国家、爱心企业和慈善基金已经发放到位,资助总额为**4.11万元,受惠学生为2082人次; “育英助学计划”、“微尘基金”、“蓝天春蕾女童班”、“音乐之声 我要上学”、“扶贫移民局资助”、“共青团委寻找帮助困难青少年群体” 6个资助项目已按照上级要求完成资料收集、上报工作,待资金发放到位,届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人次将增加约4**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 20 %,65 %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部分留守儿童学科检测成绩只有40、50分,逃学、厌学现象比较普遍。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长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逃学、早恋、抽烟、喝酒、说谎、打架,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成为了“问题儿童”。
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大多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案例7**四小对100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上课常常发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独自一人躲在一个角落。
4.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出现偏差,教育和关爱力度不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监护人,乡(镇)政府、村社、社区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教育和关爱力度不够。
(二)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
2.监护管理力度不够。隔代教育徘徊于溺爱的误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多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年纪较大的人。**小学对本校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进行调查,监护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占56%;无人监护占26%;监护人是其他亲戚占18%。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重“养”轻“教”, 过分迁就,甚至放任自流,只“养”不“教”;其次,是托管(新型产业),同时监护几十个小孩,也只能让孩子们吃饱,按时上学,他们的表达能力不够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不够了解,不能给予他们必要的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识的帮助、指导,不能在学习上、心理上予以辅导。
3.教育方法简单。一部分留守家长有溺爱和偏爱的倾向,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出了问题又是简单粗暴,动辄拳脚,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人格教育,或者干脆放纵与不管。他们中一些人早出晚归与社会上闲杂人员来往,沾上小偷小摸恶习或痴迷于电子游戏,光顾不良网吧,整天神智恍惚。
4.沟通难度大,家校联系少。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学校老师很难见到孩子父母面对面交流,即便是了解孩子父母的联系电话,基于学生的数量和学生问题的复杂性,教师也很难做到长期坚持与家长沟通并电话反映学生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大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很少主动了联系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情况,导致家庭和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的信息沟通不畅。
5.学校教育力不从心。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完全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非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教师对他们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
三、对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让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学习和生活,一是可以解决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不力的问题;二是方便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有利于同学间的交流,利于留守儿童发展积极向上、开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可以基本排除留守儿童在往返途中的安全隐患。
2.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继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四是大力开展各类资助,竭力帮助贫困留守儿童。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重视对留守子女的教育。社会各方面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在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探亲时,组织他们参加家长学校培训活动,召开家长会,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4.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关爱网络。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和学校、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编辑:露露)
第四篇 2016广西外出务工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
**镇**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调 查 报 告
调查人:罗** 调查时间:2012年* *月
调查地点:*****村
近期,我们按照县统计局的安排部署,对我镇*******村
2012年1—9月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返乡情况,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项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两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返乡情况的现状
****村同位***库区,发展水产养殖和边贸经济具有得天独
厚的优势。版图面积 *** 亩,耕地*** 亩,总人口2714人,实际从业人员为1457人,占两村总人口的53.68%。其中:在本乡镇从业人员634人,占两村实际从业人员的43.51%,同比减少2.42%;外出务工人员823人,占两村实际从业人员的56.49%,同比增长2.42%。外出返乡人员46人。其中选择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16人,占返乡再就业人员的34.78%;再次外出就业30人,占返乡在就业人员的 65.22%。两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返乡情况具有特点:
1、省外就业人员比重高于省内就业比重。从两村调查结果看,省内就业的有293人,占 35.6%;省外就业的有530人,占 64.4%。从外出务工就业人员地区分布情况看,镇外县内的有40人,占 4.86%;县外省内的有253人,占30.74%;省外的有530人,占64.4%。
2、外出务工人员以东部发达地区向中部转移。两村调查结果表明:到东部发达地区务工人员有287人,占34.87%,同比减少23.75%;到中部务工人员有477人,占57.96%,同比增长
32.03%;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务工人员有58人,仅占7.05%。
3、外出务工农民受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的影响以中低收入
为主。两村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外出务工月收入在1001—2000元的有367人,占 44.59%;2001—3000元的有420人,占51.03%;3000元以上的只有36人,仅占4.38%。
4、再次外出就业人员多。从两村返乡再就业调查情况看:
外出务工返乡46人。返乡再就业46人。其中再次外出就业30人;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16人。
此外调查中还发现:外出务工人员以18-50岁青壮年为主,
50-60岁年龄段为辅,60岁以上的也有 ;外出务工人员以亲友帮带自发为主,企业招为辅,收政府组织或中介组织介绍的很少;外出务工人员以从事第二产业为主,从事第二产业为辅,技术水平低,劳动强度大。
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农民外出务工不仅缓解了本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
力,更为重要的是优化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少数人无事生非,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大部分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更新了观念,综合素质普遍有所提高,许多人成为用工单位技术能手,不少人打工回乡后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农村外出务工户收入是无外出务工户收入的三倍以上,且外出务工户消费水平也高于无外出务工户两倍左右,外出务工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消费档次,缩小了城乡差别,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但也存在以下不可护送的困难和问题:
1、农民整体素质普遍不高。两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66 %,而高中以上的只有 34 %,参加过
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 9 %。由于打工者少知识、缺技术,使得外出务工只能从事纯体力、技术含量低的廉价职业。
2、农民外出务工缺乏制度保障。由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制度等方面的差别,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无法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享有社会福利。农民工往往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多数也只能协商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3、农业发展还是慢。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农村
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已制约农村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留守农村的弱势群体因受思想观念、体力等因素的制约,在科技推广、产业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上失去了主要的依靠力量,产生农村新技术新信息推广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慢、农村社会面貌改变慢的系列问题。
4、农村工作还是难。由于外出务工的农民一般都是年轻劳
动力,留在家的大多是“38”“61”“99” 弱势群体,许多农户少了“顶梁柱”,给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压力。同时衍生出系列社会问题。诸如老人赡养、留守儿童教育和身心健康、公益事业发展等诸多问题。
5、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相对来说还是低。由于农
产品价格增长空间有限,受农资价格等因素影响农业投入大,回报低。尖角村姓周老人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他种了6亩田,每亩一年两季毛收入1500元,刨掉种子、农药、化肥、耕地等
投入每亩在1000元以上,年成好每亩一年可以纯赚500元,6
亩一年好的话搞3000元,仅相当外出务工人员两个月的收入,
相当机关工作人员一个多月的工资。
三、对农民外出务工及返乡创业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进一步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条件成熟可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二是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增加职业培训基地,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三是按照市场需求,突出培训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增强就业稳定性,提高从业收入。
2、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交流,保证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联系畅通。一是随时掌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了解外出人员数量、分布地区、工作状况等方面情况,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和沟通;二是应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长期的劳务输出关系,及时为当地农民提供劳务信息。
3、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外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一是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外出人员自身的维权意识;二是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对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加强与当地政府维权部门的联系,切实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4、坚持“送出去”与“请回来”并重。在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转移的同时,还要注重“请回来”,对愿意回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政府应当给予关注和关心,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并为他们提供优惠政策,甚至资金技术支持。
5、优化社会服务,切实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帮助“留守户”解决好生产生活的困难,可适当成立生产“互助组”,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第五篇 2016广西外出务工劳动力
《2016农村劳动力流失情况调研报告》
2016农村劳动力流失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三农”问题,连续11年出台1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出台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措施,可以说农业农村基层得到了夯实,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但调研发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即农村劳动力的严重流失,这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值得党委政府和社会关注。下面,我以区镇的调研情况作分析。
一、基本情况
镇,属于典型纯农业乡镇,处于川中丘陵地带,位于区西南部。东邻镇、镇,南与接壤,西靠镇,北邻观音乡。幅员面积56.3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255个村民小组,总有9617户34042人,外出务工人口约21700余人,占中人口的63.7%。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450元,外出务工收人所占的比例高达%。外出务工人员年龄集中在18-50岁之间,约占这个年龄段总人数的93.4%。2016广西外出务工劳动力
二、劳动力流失的主要原因
从对村和村60户家庭的调查走访中看,家庭收入低、呆着农村无事可做、希望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是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6.7%、25%和10.3%。
(一)家庭收入低。现在农村,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读大学毕业,保守测算,需要10多万元;子女婚嫁一般支出在5万元左右;加之,平时日常生活购置生活物资的支出。对于农民来讲,紧靠土地种植农作物难以支付如此大额的支出。这是走访群众中反映最大的,主要集中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群中。
(二)劳动力饱和。现有的土地资源有限,农用机械又在推广使用,加之,农业生产季节性强,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人。农村青壮年认为,呆在家里无事可做又无收入,还不如选择外出务工。
(三)生产效益低。农业经营模式分散,生产周期较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加之,风险较大、效益低、收入少等特点,导致农民种地、种田积极性不高。
(四)农村发展滞后。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很大,但总的来说,交通出行仍然不方便、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精神文化生活依旧贫乏等等,加之,乡镇企业不发达,无法吸收剩余劳动力,必然导致人员外流。
(五)城市诱惑大。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更丰富的休闲娱乐方式,一些劳动力特别是青年人受城市多彩生活和便利舒适条件的诱惑,在思想上瞧不起农业生产这个行业,不愿继承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以各种方式外出打工或经商。从走访看,这是主要体现在35岁以下的青壮年中。
(六)为后代创造好条件。城市拥有好的教育、卫生等基础条件,一些有了子女的中年群众,有一定资金积蓄后,基本都留在城市中,及时没买房,也长时间租住在城市,他们想子女接受好的教育。从调查的31户中年群众中,有23户移居城市,跳出了农门。从、村看,很多房屋常年空置,有的都成了危房,空心村成为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外出务工对流出地的影响
(一)积极效应
一是增加了家庭收入。镇是劳务输出大镇,仅2016年,通过银行汇款回就达1.45亿元。 二是使当地人眼界开阔。外出务工人员在等一些较为发达的大都市呆过后,见识更广阔,思想更先进。他们把自己在外面城市的所见所感和积累的经验财富带回原来的山村,用
自己先进的思想去唤醒山村保守的人们,带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致富。
三是促进了当地发展。很多外出务工人士致富后,都不忘家乡发展,家乡修桥铺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仅2016年以来,全镇修桥铺路接收成功人士捐资380万元。个别成功人士在累积了一定资本和经验后,回到家乡创办了一些小型产业,带动地方发展。如现任镇双祠堂村村支部书记的冯立,就是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中的典型代表。2016年,冯立从成都回到后,在石富社区投资近500万元,建立起市蜀香园食品厂,带动当地农民发展特色蔬菜种植3000余亩。
(二)消极影响
一是耕地利用率下降。首先表现在耕种面积减少,土地抛荒。在走访的20户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户中,有9户土地全部抛荒,5户土地部分抛荒。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土地抛荒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约为78.5%。其次,表现在粗放型耕种,广种薄收,省事田、懒人田随处可见,田地越来越瘦,粮食靠杂交稻高产。再者,高效经济作物发展滞后,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很多农民已不再把经济发展寄托在那一亩三分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占88.2%,油料、蔬菜和瓜果等经济作物占11.8%。
二是使当地政府负担加重。首先,留守儿童、留守老年、留守妇女造成的教育、医疗、医保、救助、纠纷等问题导致政府负担加重。其次,农村治安问题恶化,村民的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失窃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在冬季,家禽失窃比较严重。
三是对留守儿童成长不利。外出务工导致家中儿童留守,孩子在童年时期就和父母较长时间分离,孩子们会缺乏安全感,不利于孩子情感的适时表达,容易造成自闭、暴力等性格扭曲(举一个具体案例)。另一方面,爷爷奶奶这一代本身文化水平有限,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文化教育和科学引导培养,教育管理全部压在了学校老师的身上。该镇共有留守儿童近800余人,凸显了“隔代管教监护难,溺爱教育难,缺乏管护安全难,管理脱节成长难”四难问题。
四是留守老年人身边无人赡养。子女长期在外打工不能按时回家,造成老年人孤独感增加。由于青壮年人绝大多数都出外打工,家中老人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依旧活跃在田间地头,从事农务,生活很辛苦。一旦生病,也都要靠自己。甚至有些时候,外出打工的子女在外生活条件不好,老人还要拿出自己仅有的储蓄来接济孩子。如村4社的唐志军夫妇,带着两个孙儿孙女,完全靠自己在家务农的收入供他们俩读书。 五是留守妇女问题影响家庭和睦。由于家庭中男性劳动力的长期缺失,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大部分留守妇女的丈夫一年回家1-2次,有的甚至几年都未回过家,留守妇女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这导致许多家庭出现了婚姻危机。(举例说明)
六是不利于当地发展。全镇年满50岁以上的村三职干部达48人,占村干部的78.6%,由于年龄较大,村两委干部接受新鲜事物、带动村民发展致富能力较弱,外出务工的优秀年轻人也不愿意当村干部。青壮年的外出导致当地一些基础建设缺乏劳动力。以目前正在建设的新农村建设为例,由于当地没有合适的青壮年,参与工程建设的普通劳工90%都是外地招过来的。
四、化解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造成负面影响的对策
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的思路,就是要使农村留的住人,村民愿意留下来,具体来说,就是能挣到钱、有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这个思路出发,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农村的道路建设,要使农民生产生活物资和所种植出来的农作物能顺利的运送。目前镇还有1%的村没有水泥路,还有14.5公里村道路没有硬化。加大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建立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医疗保障体系,加
强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鼓励规模经营。用好用活国家对农村的项目资金,探索尝试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加快土地流转,把土地有偿转包给有能力的经营业主,或培育扶持种养殖大户,通过规模经营,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当地群众就业。2016广西外出务工劳动力
(三)加强乡镇企业建设。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思想教育,鼓励一些有回乡兴办企业意向的人员回乡办厂,并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通过发展企业使一些不想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实现“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
(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对那些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学生让其在学校吃住,由学校统一加强管理,丰富孩子们的生活,课余时间由学校负责监护,由老师一对一进行教导。购置电脑,建立留守儿童家长群,构建老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机制,共同引导孩子良性成长。
(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结合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实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举办农业科技、种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育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使每位留守劳动力真正掌握1—2门适用技术,实现农村留守劳动力又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弥补当前农村技术、劳力的不足。
第六篇 2016广西外出务工劳动力
《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是指外出务工劳动力数与( )的比重。》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第七篇 2016广西外出务工劳动力
《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1][1].do__+c》
薛城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吸纳农村劳动
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
如何有效地转移和安臵,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
稳定。怎样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
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近期,薛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
薛城区统计局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就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外出务工
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题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
议报告如下,供参考。
一、全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状及特点
全区总人口41.08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为61%;
农村外出务工总数3.76万人,占全区农村劳动力总量的32.5%。
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2.41万人,占64.2%,人均月收入1050元。
目前,我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仍处在较为低级的层面上,其特点
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外出农民以青壮年为主,人员呈现稳定性。据调查,在全
区外出务工人员中,20岁以下0.79万人,占21%;20—50岁的2.79
万人,占74.2%;50岁以上的0.18万人,占5%,外出务工以青壮
年为主,且这部分人员外出务工基本是常年外出,相对稳定。
2、外出农民受教育程度平均较低,就业层次较低。在农村外
出就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0.55万人,占14.6%;初
中文化程度的2.73万人,占72.6%;高中文化程度0.39万人,占
10.4%;大中专及以上文化0.08万人,占2.1%。外出务工人员以
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
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从调查结果看,从事工业人员为
1.14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30%;从事建筑业人员为0.94万人,
占外出务工人员25%;从事交通运输业人员为0.38万人,占外出
务工人员10%; 从事批发零售业人员为0.27万人,占外出务工人
员7.2%;从事餐饮业人员为0.28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7.4%;从
事其它行业0.75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20.4%。从长远看,随着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
转移领域外出务工人员必将越来越窄。
3、省内就业比重高,省外就业比重低,就业半径小。从调查
结果看,在2007年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中,省内就业的占85.9%,
省外占14.1%。从就业人员地区分布情况看,乡外区内占48%,区
外市内占25%,市外省内占12.9%,省外的仅占14.1%。我区农村
外出劳动力仍以市内就业为主,市外就业流向地主要为青岛、烟台
等胶东地区,省外就业主要流向地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说
明大部分农民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导致就业半径较小
4、外出农民以中低收入为主,增收存在制约性。由于文化素
质、劳动技能等各方面因素制约,农民外出务工月收入在500元以
下的有0.19万人,占5.1%;501元—800元的有0.81万人,占21.5%;
801元—1000元的有1.46万人,占38.8%;1001元—2000元的有
1.03万人,占27.4%;2001元以上的只有0.27万人,仅占7.2%,
外出农民工仍以中低收入为主,其自身综合素质较低影响了收入增2016广西外出务工劳动力
长的空间。
5、外出农民以亲友帮带为主,外出具有自发性。调查发现,
多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
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足流动总数的
20%。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部分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
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
务工人员总数的9.8%,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
6、外出务工镇街之间不平衡。通过调查,发现经济欠发达的
南部镇街如沙沟、周营外出较多
分别为9855人和6800人。而出
2329人,,省外的以周营镇居多为
占全区出省的比重为44%。常庄、
,分别张范和临城外出人员较少
为4182人、3078人和580人。
二、发展外出劳务经济的作用已初步显现
1、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打工经济的渐趋成熟,打工收入在
农民增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
2005年增加469元,增长10.5%,而同期全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就
增加了86元,占绝对额的18.3%,起到了支撑作用。
2、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大部分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开阔了视
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更新了观念,综合素质普遍有所提
高,许多人打工回乡后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3、优化了资源要素的配置。从经济学观点看,劳动力的合理
流动、转移,改善劳动力与资本结合的比例关系,实现劳动力资源
的合理配臵。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一,农民外出务工不
仅缓解了本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优化了农村资源要素的合理配臵。
4、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据统计,农村外出务工户收入高于无外出务工户收入15%,且外出务工户消费水平也高于无外出务工户16%,外出务工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消费档次,缩小了城乡差别,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三、制约我区农民外出务工的问题和因素
农村劳动力的双向转移,实现了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为商品,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农民外出务工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农民整体素质普遍不高。据调查,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3%,而高中以上的只有12.7%,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19.8%。由于打工者少知识、缺技术,使得外出务工只能从事纯体力、技术含量低的廉价职业。同时,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思想保守,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再创业精神。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是工作难找,钱难赚,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据调查统计,从事此类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劳力的70%以上。
2、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化水平较低。当前在农民外出务工过
程中,各级政府部门虽然创造了一些条件,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累计已安排农民工外出就业5.66万人次,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化水平还很低。一方面是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尚处于一种自流状态。据调查,目前仍有373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未就业,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6.8%,20周岁以下的人占了近五成,而且文化程度绝大多数为初中及以下,劳动力转移的任务相当繁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农民外出务工缺乏制度保障。由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制度等方面的差别,使得进城的农民工还无法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享有住房、医疗、失业保险、劳动保障和养老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福利。农民工往往是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条件差,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多数也只能协商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4、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外出务工的
农民在当地一般都是文化水平较高、身体素质较好,且有一技之长的年轻劳动力,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许多农户少了“顶梁柱”,村组公益性体力活无人干,老人赡养、子女教育、家庭和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下步对农民外出务工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进一步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二是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增加职业培训基地;三是加大职业培训宣传和力度,按照市场需求,突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