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英语导学案答案

节日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节日作文】

【篇一】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易错字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监督(dū)

凡属(fán) 纵然(zòng) 循环(xún)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

失意指不能实现自己的意愿;不得志。“失意”侧重不得志。不得志是“失意”。

心理的期待落空是“失望”。

失望指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失望”侧重心理的期待落空。

达观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达观”侧重看得开。看得开是“达观”。

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是“乐观”。

乐观指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悲观”相对。“乐观”侧重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悲观”相对。

5.词语释义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

监督:察看并监督。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苦海:原是佛教用语,后来比喻困苦的环境。

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失意:不得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文题解说】

 文题中的“苦”与“乐”是文章论述的两个方面,文题把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互相对比,互相反衬,并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引发读者强烈的探知欲。

 【创作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本文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论证了责任未尽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责任完了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以此来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应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本课为2课时。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

 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难点】

 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课时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新课导入⇒预习展示⇒初读感知

导入一:视频导入型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烘托气氛,增强直观感受,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兴趣。

 (用多媒体播放媒体报道最美司机吴斌的视频)有一种责任需要用生命去完成,2012年5月29日,司机吴斌像往常一样驾驶大客车,当车行驶在沪宜高速上时,突然一个长方形刹车片砸中他的腹部和手臂,他忍着剧痛停稳大客车拉好手刹打起双闪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24名乘客的安全。看了这段视频,你是否也为司机吴斌的事迹所感动?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责任。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就认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最苦与最乐》,看看梁启超先生的责任观吧!

导入二:设疑型

 [设计意图] 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 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1)积累字词

 恩惠(  ) 如释重负(  )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 卸却(  )

 监督(  ) 凡属(  ) 纵然(  )

 〔答案〕 huì shì qì lǎn mǐn xiè dū fán zòng

 (2)掌握词语

 达观:

 契约:

 死而后已:

 心安理得:

 失意:

 悲天悯人:

 任重而道远:

 仁人志士:

 如释重负:

 〔答案〕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 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得志。 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初读文章,感知内容

 [设计意图] 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 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是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明确〕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他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尽,因为未尽责任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并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因为只有从痛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结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4.结合上述问题,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 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有些人以欲望得到满足为人生快事,有些人则以清心寡欲为快乐。以欲望为快乐的前提的人,则穷奢极欲,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人实际上是活得很累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欲望越大,活得越累。

 1.积累重点词语和充满哲理的优美警句。

 2.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文段并背诵。

最苦←责任→最乐

勇于负责不能逃避

第课时

 1.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

 1.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在对苦与乐的讨论中,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品析表达⇒难点探究⇒拓展延伸

导入:直接型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上节课我们重点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作者的论证思路。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探究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和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来学习作者的苦乐观。

一、再读文章,品析表达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欣赏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1.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明确〕 ①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21·世纪*教育网

 ②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任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本文的语言凝重,却轻捷自如。语言的灵活表现在多种句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请具体分析。

 〔明确〕 例如:就句式而言,开头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等。

 本文语言的简洁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喜悦的心情,接着概括说“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3.文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请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 示例:文章的开篇用了一连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这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和说法。作者再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显得不突兀了。

 第四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话,论证“人应当敢于负责任,因为责任越大,痛苦越大,最后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大”。引语典型,极具说服力。

二、跳读文章,难点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论证方法一步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

 1.文章第一部分是如何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分论点的?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明确〕 第一自然段作者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从理论方面论证了“人生当勇于负责任”。紧接着第二自然段指出“最苦”的内涵。作者首先从正面展开论述: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接下来从反面展开论述: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得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分论点。

 2.第五自然段说明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题目中的“最苦”和“最乐”?

 〔明确〕 本段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因为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避,责任只有大小的区别。想逃避责任,只会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呼应“最苦”的句子有: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呼应“最乐”的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一般以一对互为反义的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那么可否把文题改为“最乐与最苦”?

 〔明确〕 作者认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那么只有先论述“最苦”,后论述“最乐”才顺理成章,既然行文是这样的顺序,那么题目自然也该是这样的顺序。

三、借题发挥,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拓展思维,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记得在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联系本文的观点,说说毕淑敏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

 〔明确〕 示例:因为这个苦孩子只是想着自己的理想,并没有想到尽自己的责任。人应学着尽到自己的责任,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梁启超说:“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明确〕 联系课文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苦与乐是相辅相成的等。

 本文通过简洁流畅的语言和各种论证方式,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1.查阅资料,搜集与责任有关的名人名言。

 2.完成课后练习。

不苦⇔最苦背负未了责任

一、新会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会会城茶坑村,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有400多平方米。故居有一正厅、一便厅、一饭厅、二耳房,两厅前各有一天井,便厅侧有梯级直达其顶部楼亭书房,可远眺崖海风光;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读书、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地方。

 2001年又建成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它是由莫伯治先生主持设计,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中西合璧,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更隐现天津饮冰室风格。纪念馆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展现了任公爱国图强、毕生奋斗的事迹,陈列展出了任公的部分著作,有《饮冰室合集》《欧游心影录》和《时务报》《清议报》《国风报》等珍贵典籍,再现了任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体系,使人们对梁启超先生有更正确、更深入的认识。

二、《最苦与最乐》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一、积累与运用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如释重负(  )   恩huì(  )

契约(  )  zòng然(  )

xiè却(  )  揽(  )

监dū(  )  凡属(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为人处世,但求心安理得,别人要怎样议论,我并不在意。

B.为了培养孩子悲天悯人的情感,他经常带儿子去孤儿院,去慰问那里的孩子。

C.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孙中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D.时光如梭,22年过去了,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依然任重而道远。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使我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B.能否尽到自己的责任,是一个人在生活上拥有幸福的前提。

C.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D.梁启超先生的苦乐观让我树立了责任。

4.写出下列句子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方法。

(1)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    )

(2)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    )

(3)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    )

(4)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②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③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④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⑤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A.①⑤④②③⑥     B.②④①⑤⑥③

C.④⑤①③⑥②  D.④①⑤⑥②③

6.(齐齐哈尔中考)结合材料,综合探究。

【材料一】2014年12月7日,燕山大学23名大学生在海边玩雪时,发现一名女子向海中走去。情况危急!他们不顾天气寒冷、海水刺骨,冒着生命危险陆续下海,手拉手结成一条冰海救人的“生命链”,救回跳海女子。

【材料二】助人为乐“中国好人”——早热古丽·依米提,10余年照顾22个维汉脑瘫孩子的“爱心妈妈”。她这样说:“不管是维吾尔族还是汉族的孩子,他们都需要妈妈的爱。只要他们来到我这里,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

【材料三】2015年5月12日,曾鹏宇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名为“被遗忘的承诺者”的文章。讲述了他和一位大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三年前来自天津的许涛为救患病父亲在微博募捐,并承诺3~5年内还款。他得到了曾鹏宇等好心人的帮助。时隔3年,许涛兑现承诺开始还款,并附上了利息。

【材料四】2015年5月12日,尼泊尔再次发生强烈地震。当地商人扎法尔接受记者采访时情绪激动地说:“中国来了很多救援队,有政府的,有民间的,为我们提供药品、医疗设备,并帮助抗震救灾,搜寻遇难者,后来还不断加大防疫的力度。”

(1)仔细探究这四则材料,请提炼出你所获得的信息。

(2)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二、课外类文阅读

快乐是一种能力

(十堰中考)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庭。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从身边的事做起,爱自己的亲人,进而与他人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人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

 ④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对今天,快乐奔明天。

 ⑤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神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坚信黄河之水无论转多少弯、遇多硬的岩,照样奔腾到海不复还。这种信仰,与志相联,具有钢铁般的强度,既坚硬无比,有难不知难,又韧性无比,有苦亦觉甜,在呼啸前进的过程中,乐观主义伴始终。

 ⑥快乐是能力,能力兴细微。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学不倦,慎思不断,明辨不止,笃行不变,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8.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结构严谨,从提出中心论点,到围绕几个分论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再到小结全文,一气呵成。

B.下面这个事例可作为事实论据用于第④段中: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以无可比拟的快乐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成功发明了炸药,他因此被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C.本文全篇语言通俗明白,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第⑥段中的“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中心。

9.本文第⑤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它的作用。

10.结合本文,说说你对第④段中“沙中有金、玉中有石”的理解,并举一例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与解析】

1.shì 惠 qì 纵 卸 lǎn 督 fán

2.B(“悲天悯人”的意思是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用在孩子身上显然不合适。)

3.C(A项缺少主语,去掉“使”;B项前后表达不一致,去掉“能否”;D项缺少宾语,在句尾加上“意识”。)

4.(1)排比 (2)设问 (3)反问 (4)引用

5.B

6.(1)示例:见义勇为、爱心(助人为乐)、诚信、无私奉献等行为体现了向善的力量(充满了正能量)。 (2)示例: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我感受到我们身边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富有爱心(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高尚行为影响打动着我、激励鞭策着我。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要向身边的好人学习,从小事做起,带动身边的人,让我们的社会充满向上向善的力量。

7.快乐是一种能力。

8.D

9.对比论证,“缺失信仰……以持其志”将两者进行比较,突出信仰的重要性;道理论证,“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突出立志的重要性;比喻论证,“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将立志过程中的种种情况比作上述内容,生动形象地揭示信仰的重要意义。

10.“沙中有金、玉中有石”的意思是事物都是辩证的(有利就有一弊)。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不断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就会走向成功。

李杰

【篇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最苦与最乐 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上册)

1教学目标

1.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脉络.

2.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2学情分析

学生素质不高,要循序渐进

3重点难点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为了谁》教师阐述:听着这优美动听的歌声,看着这感人的画面,我们不仅要为人民战士们肃然起敬。他们用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他们用行动对责任做出了最好诠释。那么对于责任,梁启超先生又有怎样的见解?今天,我们来学习《最苦与最乐》,感受他的苦乐观

二、作者简介(白板展示)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三、预习检测

1給下列加点字注音: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2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24

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4

3理清文章结构b

A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P

B理清文章结构:请填写以下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r

C提问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部分、(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q

四分析课文(师生探究0

(一)讨论第一部分:(即1、2自然段)M

1先读第1段,小组交流提问3

①作者设问:人生什么最苦?提到哪些事?它们最苦吗?K

②那他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用原文回答)M

[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3

③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找出论说句+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B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2

2读第2段讨论问题F

(1)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作者举了哪些例子?d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q

(2)作者进一步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M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u

从这足见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K

(二)再来看最乐的部分(即3、4自然段)2

①从第三自然段得知: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乐”g

②作者引用哪些古语、俗语?其目的是什么?=

[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③在此,作者说了一句很有哲理性的话,它就是——?

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三)讨论第三部分:

讨论第三部分:第4段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b作者认为那些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苦还是乐?

点拨:从文中找出

他日日尽责任…….

c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看第五自然段: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勇于负责不能逃避尽得大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逃避,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五总结

本文从是否尽责任的角度,论证了责任的苦与乐。启示我们要勇与尽责,从而获得人生的真正快乐

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六巩固练习

1文章的题目叫《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照应了“最苦”和“最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举例说明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的。

七拓展延伸

1我说你说明责任6346561

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周五时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

作为我们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责任究竟有些什么呢?请照仿例句说话。

例句:责任是一丝不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责任是“————————————————

2谈认识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下述事例,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1)孟佩杰,山西临汾人。5岁时生父不幸车祸离世,生母便将其转送给刘芳英抚养。8岁时,养母刘芳英因椎管萎缩症手术失败而半身不遂,养父为逃避生活重担离家出走,自此,小佩杰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独自照顾刘芳英的生活起居,12年来不离不弃。2009年,孟佩杰被离家乡百公里之远的临汾学院录取,由于不放心刘芳英,便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带着母亲上大学”,继续悉心照料养母。为配合医院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三十分钟……

(2)吴斌是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的快客司机,跑杭州-无锡路线。5月29日中午,他驾驶浙A19115大型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车上有24名乘客。11时40分左右,车行驶至锡宜高速公路宜兴方向阳山路段时,一块大铁片突然从天而降,在击碎挡风玻璃后,砸向吴斌的腹部和手臂。导致其整个肝脏破裂、多根肋骨折断。虽剧痛难忍,吴斌却仍完成了靠边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等保障安全的动作,最后还挣扎着站起来对乘客说:别乱跑,注意安全。24名乘客无一受伤,年仅48岁的吴斌却在6月1日因伤势过重而去世。发生在29日中午高速路上的这一幕感动了数百万网民,吴斌被赞为最美司机。

八老师寄语

同学们,我们虽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我们虽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我们虽不能逃避现实,但可以勇敢面对;我们虽不能样样如意,但可以事事尽力。我们只要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九板书设计6346561

最苦与最乐

良心受责备①有苦才有乐

最苦:未尽责任范畴与程度②苦中有真乐

分说{

最乐:尽了责任苦乐的关系③责小得小乐

举圣贤例子④责大得大乐

总说承担责任获得快乐

谭义专

【篇三】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

(2)词义

契: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2.作者名片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主要从事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南开等大学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是近百年间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

步骤二 熟读课文 走进文本

1.朗读

用心感悟本文人生哲理之时,必须熟读课文,明确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据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得出怎样的结论。

2.文章脉络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一二段论述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段则论述由此得出的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四段由设问“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转入,过渡非常自然。接着论述孟子等圣贤豪杰仁人志士诸圣诸佛的责任意识、苦乐观: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作者并没有苍白的生硬的说教,而是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如与人促膝谈心,语重心长,易于读者接受。

第五段仍然由设问开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用回答问题的方式否定了一些人产生的消极逃避思想。作者指出长大成人“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避?”即责任是逃避不了的,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必须尽责任。这些句子虽然如话家常,但读来却使人感到句句教诲,字字叮咛,很愿意接受。这两个自然段阐述了“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理解

1.在“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论述中,作者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呢?为什么认为它最苦?

【交流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

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交流点拨】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什么事最快乐呢?

【交流点拨】“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4.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交流点拨】这些认识超越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民同乐”之类的苦乐观,将承担社会责任,完成社会责任作为一件最大的乐事来谈,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

【交流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6.作者对于责任未了的感觉,与尽了责任的感觉,各用了什么语句来形容?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交流点拨】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避,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语言流畅,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2)运用了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3)写作借鉴:议论文语言的凝重简洁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因为责任未尽,时刻受着良心的谴责。人生最快乐的事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因为完成了责任,心地坦然,有轻松感和成就感。

文章倒数第2段是说“君子”毕生都在不断地担当重大责任,不断地尽到最大责任,他们毕生都在享受苦后的真乐。倒数第1段是说人生的责任只能通过努力去解除,而不能也不应该逃避。这两段文字是在上文阐述了“最苦”与“最乐”基础上的深入,与上文构成递进关系。同时,这两段文字之间也是递进关系。

2.拓展延伸

读完全文后,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

【交流点拨】青少年是民族未来的希望,一个民族有高素质的青少年,这个民族才有未来,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我也是21世纪的中国青少年,对目前青少年的现状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理解,也对这个群体充满担忧。我觉得现在的青少年缺乏一种责任感,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这是很危险的,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怎么能肩负起一种责任?怎么能担负所谓的历史使命?所以,我觉得新时期的青少年贵在有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对社会要有一种感恩的心,时怀责任之心,时念责任之感,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负责,这样才能肩负历史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不能逃避责任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熟读课文,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课文,深层理解。

步骤四 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步骤五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谭义专

【篇四】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师版)

1

从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再延伸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无法解脱。

因为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

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二)谈乐

3、【合作学习】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含义: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古语——如释重负。含义:本来担心或害怕的紧张心情得到了缓解。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含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作用: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

4、文中是如何具体阐释“如释重负”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无入而不自”三句话的含义的呢?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可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三)担责任

4、【合作学习】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说明什么。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含义:君子一生担心对社会国家所负的责任没有做好,因而终身都处于忧虑之中,但不会有一朝一夕对个人的遭遇的激愤。

曾子——任重而道远。含义: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曾子——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含义:一直走到死 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

引用名言的作用: 证明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从而得出了“人生当勇于承担负责”的结论。

6、【拓展延伸】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铭记责任】鲁迅先生说过:“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也说过:“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我们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我们也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让我们铭记责任,因为“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2

3

【篇五】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课 时 计 划

课 时 计 划

【篇六】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课题 11.<<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2课时 备课时间 2013.11.3

执笔 黄芬 审核 林长华 上课时间 2013.11.5

学习

目标 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 二备

一、预习及反馈:(自主学习,你能行!)

①注音: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 如释重负:

无入而不自得: 悲天悯人

③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 达观: 契约: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④填写以下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

⑤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A、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 B、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C 、得出了什么结论?

D、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二、问题探究。(合作学习,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贫穷、失意、死亡不算苦呢?

3、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6、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话“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其目的是什么?

7、作者认为那些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苦还是乐?

8、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三、当堂测评。

一、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1.契约 2.恩惠 3.悲天悯人 4.卸却

5.如释重负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

1.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对错

1.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2.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

3.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②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篇七】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生版)

1

(一)谈苦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2、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二)谈乐

3、【合作学习】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4、文中是如何具体阐释“如释重负”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无入而不自”三句话的含义的呢?

(三)担责任

4、【合作学习】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说明什么。

6、【拓展延伸】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铭记责任】鲁迅先生说过:“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也说过:“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我们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我们也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让我们铭记责任,因为“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2

【篇八】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语文版

②真诚的人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在他们眼里,困难是胜利的前奏,失败是成功的信 号;真诚的人从善如流,热情大方,生活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实践中乐于助人, 行为高尚;真诚的人嫉恶如仇,崇尚真理,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清洁工,又是良好社会 秩序的交通警;真诚的人潇洒自在,人格高尚。真诚像春天的明媚阳光,即使有的地 方普照不到,也会把温暖辐射到那里。 ③缺乏真诚,心灵里会生长芥蒂与隔膜,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没有真诚,生活会失 去美好,变得虚伪与沉重,社会里也将失去纯真与同情。向往真诚而不知其内涵的人,将永远无法做到真诚。只知真诚却在行动上另是一套的人,只是在关键时期用它来伪教学反思: 饰自己的言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是真诚,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也不是真诚。真 诚需要望我,需要付出,只有思想上达到并保持一种毫无顾虑、毫无压抑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时,方能自然流露真诚。这犹如青春对于人生,只有心中的“天线”不断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哪怕古稀高龄还能年轻,因为他思想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④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像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假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

⑤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真诚是感情里的一支劲歌,真诚是奋斗中的一叶风帆。

⑥恪守真诚,它会帮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作者开篇提出了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真诚”的观点,接着具体阐释什么是真诚,然后进一步论述了怎样做到真诚。

b.第四段画线句“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一句,揭示了真诚与金钱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

c.作者在第三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真诚需要忘我,需要付出”的观念。

d.本文观点鲜明,感情充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

2。为什么说“真诚是火”,“真诚是水”?

真诚是火,因为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真诚是水,因为它会洗去一切误解。

3.第四段引用杜甫和范仲淹诗文中的名句论证了什么?

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或“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或“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4。请以“勤奋”为开头,仿照“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写两个句子。

勤奋是是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勤奋是遨游知识海洋的航船.

【篇九】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基础知识精讲】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恩惠(huì)

悲天悯人(mǐn)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如释重负(shì) 卸却(xiè) 契约(qì) 监督(dū) 揽(lǎn)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五、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

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六、文章主旨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本文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论证了一对姊妹命题: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七、结构分析

全文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2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论述“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一部分的两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主论,第2自然段是辅论。文章开篇用了一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然后一一加以否定,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这是第一层。第二层论述了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贫困老死的理由。第三层论述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了责任的理由。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的答案呢?因为把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或说法。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合理的答案。这时自己的观点就水到渠成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作为辅论的第2自然段,进一步指出了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以此照应第1自然段的“受良心责备而又无法逃避”。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又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第三个层次照应第1自然段: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而负了(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只有一个自然段,而且不单单谈快乐也谈到了痛苦。为什么第一部分完全谈痛苦用了两个自然段,而第二部分两者都谈到了反倒用了一个自然段呢?为什么一个均衡的题目,在行文论述时两个方面却不均衡呢?只要看一看“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的论据就不难明白。作者给“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于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中就无需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

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明白了这一点还能解开另一个谜,那就是关于题目的谜。一般以一对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如“真诚与虚伪”、“勇敢与怯懦”。而本文却是倒着的:“最苦与最乐”。现在我们明白,既然作者认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那么只有无论述“最苦”,后论述“最乐”才顺理成章,既然行文是这样的顺序,那么题目自然也该是这样的顺序。当然,此部分用笔墨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痛苦的状态便于描述,而快乐的状态却难以描述。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第三部分论述“人生应当勇于尽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一般议论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无外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如果说本文第一、二两个部分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第三部分回答的就是“怎么办”的问题。当然,这两个方面本身也都有“为什么”的问题。这一部分也有两个自然段,前一个自然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尽责任”,其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后一个自然段论述“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其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八、写作特色

1.论点的姊妹命题。

以联言命题做文章论点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只在议论一对范畴时才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最苦与最乐”的指向“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所把握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

2.文章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梁启超是中国颇有影响的大学者、思想家,他的远见卓识、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他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共同铸成了这种庄重的语言风格。本文的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作者当然要多一份深思熟虑。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读起来使人感到句句教诲。例如:“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本文语言凝重,却轻捷自如。语言的灵活表现在多种句式、多种表达方式、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例如:就句式而言,开头就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后面有反问句“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有肯定句和否定句,有主动句和被动句。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有叙述、有抒情。就论证方法而言,第1自然段用的是演绎论证方法中的选言证法,第2自然段用的是归纳

论证,其他许多地方都用了引证法。单就引证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语、俗语、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引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时,作者用了“曾子还说哩”,一个“哩”字,可见其语言之轻灵之气。

排比是形成文章语言流畅之势的重要方法。本文中的排比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行文的流畅不仅表现在句与句之间,而且也表现在段与段之间,表现在整篇。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用了“翻过来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用了“然则”进行过渡使各部分之间衔接非常紧密。

本文语言的简洁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喜悦的心情,接着概括说“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作者的语言运用十分简练,容量很大,例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可以使读者展开来联想到很多丰富的内容。

九、重点语句分析

1.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分析:这是个句式灵活的排比,在第二个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第三个句子中加了“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这样使句子的表述更准确,更形象。同时,这里用了三个“凡”来表示这些情况的普遍与广泛,同时也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加以仔细的分类,可见作者对这个大问题的谈论多么审慎。

2.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分析:这一句虽然很短,但却有三层意思:a.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b.孟子这句话的意思与前面所说的“痛苦之后是快乐”似乎不一致;c.为什么这样呢?

3.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分析:这句话中的“这个”指的是什么呢?根据上文看,前面说了“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所以,只理解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不对的,所以这里的“这个”指的是“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十、课后习题解答

(一)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了责任(未尽责任),因为未尽责任会受良心的责备,并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因为只有从痛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结论是: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二)课文中的设问还有:“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

(三)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过的便是苦痛的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2.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3.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特点与作用提示:句式对称,整齐,使句子表达十分流畅。

(四)略。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英语导学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