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月夜》
杜甫《月夜》赏析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为了与杜牧李商隐区开来,又称“大李杜”。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
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赏析: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编辑本段]月夜(刘方平)
全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解: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偏知:才知。
新:初。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偏偏就在今夜,使人分明的觉出春天正在回暖,因为你听—绿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征,不好去穿凿。
【篇二】《月夜》
刘方平《月夜》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诗】: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①更深:深夜。②北斗:指北斗七星。阑干:横斜的样子。南斗:二十八宿之一,有六颗星。③偏知:忽然感到。④新:初。 【阅读训练】: (1)“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3)这首诗的语言一直被后人所称道,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点。 (4)有人认为这首词胜在后两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二: (1)从视角看,诗的前二句是写 ,寥廓天宇,月色空明;后二句是写俯视, , 。 (2)诗歌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更深”是夜深的意思。(“阑干”是横斜的样子。) (2) 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 (3)语言清丽、细腻、新颖、隽永,独具一格。 (4)诗的前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在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后两句使得全诗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意对即可) 二: (1)仰望 大地静谧(夜寒料峭) 虫声新透; (2)初春的虫子也许还很稀少,,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篇三】《月夜》
杜甫《月夜》阅读训练附答案
杜甫《月夜》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训练】: 一、1、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2、人们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运用“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欣赏。3、“独看”一词是本诗的诗眼,请简要赏析。4、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简要阐释。 二、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什么? 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三、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此诗大约写于什么时候?诗人在哪里?家人又在哪里? 2.试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和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3.试分析颈联的写作技巧。(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参考答案】: 一、1、①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②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怜”小儿女,也“怜”妻子“怜”自身,“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2.、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衬托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②明明是自己对月思妻,反倒说成妻子对月忆夫,明明自己挂念妻小,夜深不寐,却写妻子望月久立,雾湿云鬟,月寒玉臂。③如此,更显出他们夫妻深厚的爱,也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独居孤村的怜惜。 3、“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作者借用想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4、杜甫生活在一个战祸横飞的年代,一生经历无穷的灾难,而他与人民患难与共,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创作方法,用诗歌反映了那段苦难的历史。在这首诗中,“独看”的悲苦浸透了天下离乱的悲苦,“双照”的期盼中寄寓了人民对战乱平息的渴望。(联系诗歌的颔联、颈联来阐释也可) 二、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意对即可) 三、1.安史之乱;诗人在长安;家人在鄜州。 2.刻画了一个久久伫立望月怀人的妻子形象。忧心忡忡、夜不能寐的诗人,月下深切思念丈夫的妻子和天真幼稚、未谙世事的孩子;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3.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与深沉。
【篇四】《月夜》
《月夜》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构思奇巧,情真意切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东莞一中 陈丽红
教学目标:
1、鉴赏《月夜》的艺术表现手法:构思奇巧
2、鉴赏表现主题的传神字眼:独看、双照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4、拓展学习这种奇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
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重点:
1、传神字眼:独看、双照
2、艺术特色:构思奇巧
教学方法:
引导法、比较法、想象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导语】: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望月倍思亲。月亮总是撩人思绪的,我想同学们最早学的望月思乡诗,应该是李白的《静夜思》了。今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首诗好吗?
一个比李白小11岁的人,在他45岁时,叛军攻进潼关,他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听闻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他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一个夜晚,他望月思家,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这首诗,叫做《月夜》,这个人,叫做杜甫。
月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学生自由读,然后全班齐读)
【诗歌解读】: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问:这句写的是谁思啊?(抓住“鄜州、闺中”)
明明是杜甫写的诗,应该是“举头望长安夜,低头思鄜州妻”才对啊。怎么反而写妻子思自己呢?——不说己思家,却说家中妻思己,更见思家心切啊。 问: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可妻子明明有儿女在身边,怎么说是“独看”呢?我们来看下一句。
颔联: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忆长安”的原来是妻子,孩子还太小,以致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又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更加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独”。
今夜只独看,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颈联: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妻子一个人久久望着月,她的如云鬟发大概也被夜里的露水沾湿了吧,会不会受凉呢?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手臂上白玉般的肌肤,或許也感到一丝寒意了。 问:为什么会“湿”,为什么会“寒”?
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不知不觉就已经夜深了。
尾联: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发出了:“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呼声。“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问:古代诗话有“诗眼”的说法,认为“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指出这首诗的诗眼: 独看: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
双照:反射出和平团圆的理想
小结:战乱时期,饱受相思之苦的又何止杜甫一家?杜甫只不过是发出了广大人民盼团聚、盼和平的共同心声而已。无怪乎称杜诗为“诗史”了。诗歌把夫妻的聚散和时局的安危结合起来,写出了乱离时代亲人别离的痛苦心情和强烈盼望,这种痛苦、这种渴望是普遍的、永恒的,因而这首诗歌也一直引起读者的共鸣。 (全班再次自读,然后一个同学有感情的读。全班背诵)
【重点鉴赏】
问: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和李白的《静夜思》是否一致?如果不是,那么又有何不同?
李白:直抒胸臆《月夜》
杜甫:含蓄委婉,构思奇巧,不说己思妻,却说妻思己,不说己思儿女,却说儿女不解母亲之思。
这样更见己思家之情真意切。
其实像这样的侧面暗示、落笔对方的奇巧构思我们在以前的诗歌当中也见过,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抒写作客他乡的思家念亲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白《渡荆门送别》抒写诗人“辞亲远游”的思乡之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除了上面学过的,我再补充两首,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抒写羁旅怀人之情。“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月夜》
高适的《除夕作》也是采用对面落笔写家人之思,同样具有语短情长,耐人寻味的特点,“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让学生说出哪些诗句是落笔对方。)
【拓展练习】
同学们长年住校,一定常常思念家人,请用杜甫这种奇巧的构思写一段自己思念家人的文字。
【课后作业】
1、比较鉴赏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说《望月怀远》和《月夜》在艺术手法的异同;如何理解“披衣觉露滋”的“滋”。
板书设计:
月夜 杜甫
(线索)思念家人情真意切 月
落笔对方、构思奇巧
(此文获2006东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优秀教学案例评比三等奖)
【篇五】《月夜》
《月夜》教案
《月夜》杜甫
教案《月夜》 班级:高二(3)班 授课教师:杜育频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笔法,即对写法。
2、品味诗人的“炼字”,学习“诗眼”。体会其深刻主题。
3、归纳意象“月”在古典诗歌里的运用和抒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诗眼,体会其深刻主题。
2、归纳意象“月”在古典诗歌里的运用和抒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检查背诵。
2、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
2、了解作品背景。
3、齐读,正音,把握节奏。
4、解读诗意。
三、合作探究
听录音范读,体会诗中深沉的感情,全班带感情诵读。
1、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诗人此时身处长安,为何开句却是“今夜鄜州月”?
“今夜”“只独看”如何理解?
明确:采用对写法,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妻子,而是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转换的抒写角度,曲表意更深,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2、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炼字“怜”“忆”。
明确:昔日同看月,而今只独看、独“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有忧虑惊恐,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亦不懂为母分忧,此一“怜”字,饱含深情。
3、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找出,并简析。 明确: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
“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4、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为何“双照”可以“泪痕干”,“独看”就不可以?
解读诗眼“独看”“双照”。
明确:“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里闪耀着四海升平人团聚的理想,泪干即是指不再受两地思念之苦。
“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
四、主旨
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五、拓展迁移
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因此认为月可以超越空间,因此对月情有独钟,都喜欢借月托情。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月亮这一意象在诗歌中大致可以有五种解读: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二)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寂寞的情怀。
(三)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五)以月象征高洁的品质。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背诵《月夜》,预习《哀江头》。
【篇六】《月夜》
杜甫《月夜》教案
杜甫《月夜》教案
一;导入新课
从古到今,人类就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朋友,那就是月亮。它给暗夜的人以光明,给身世凄凉的人以温暖;给独处者以勇气;给失意者以关怀。正因为这样,它引发了人们无尽的想象,滋长成丰富而又迷人的中国月文化。在以往的悠悠岁月里,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月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月诗《月夜》。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所以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35岁前过的是读书与漫游的生活。天宝五年(746年)赴长安,想通过科举为官,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由于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当权,政治腐败,以致进取无门,困顿十年。十年的长安困守,使杜甫看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下层人民的苦难,从此以后他开始逐渐成为了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确定了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乾元二年(759)杜甫由于在政治上感到绝望,便弃官举家移居成都,在亲友的资助下,在成都城西浣(huan)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了一个安身的处所,这个草堂世称“浣花草堂”,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杜甫草堂”。在成都定居时,曾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人称他“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杜甫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漂泊于荆湘一带。大历五年(770)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尊为“诗圣”。 代表作组诗“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三;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于是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是年八月的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舞律诗。
作品凝结了诗人对他妻子杨氏夫人的深情挚爱,表露了他对遥处鄜州的闺中人的亲切关怀,是杜诗、也是唐诗中描写夫妇之情的杰作。
四;诗歌赏析
1;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问:鄜州望月之人是谁?
答;诗人远在鄜州的妻子。诗篇首联的“闺中”,系指闺中人,古代妇女多居于
闺房之中,所以,这里用作妻的借代用法。诗人起笔没有直接抒发他对妻的如何怀念,而是想像杨氏夫人此时此际也是独个儿在鄜州看月。这里的一个“独”字写尽了妻的孤单落寞的情状,“看”字里兼含“忆”的意味。
而写妻子思自己呢?
答;作者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写起了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
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正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想念妻子,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己。他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的焦心。妻子如此,诗人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样就显得更加的委婉含蓄,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问;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为什么作者
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儿女还小,他们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得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思念的凄苦心情,因此虽有儿女在旁,但并不能分解妻的忧愁。所以,妻子只能“独看”。这里用小儿女的不解忆衬托妻子的“独”。 更突出了妻看月时的孤独感。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这两句诗人又进而写其妻月下久立时的情景。这是诗人的一种设想。
问;为什么会“湿”,为什么会“寒”?
答;他设想妻对月念远,思情一定很深,在月下也一定站得很久。因为思情深,看月久,她那梳成环形的头发也被秋夜的雾露沾“湿”了。她那洁白如玉的手臂也被清冷的月光映“寒”了。突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深。不知不觉就已经夜深了。其实是烘托出自己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切。“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问;妻子站了那么久,她忆的是什么呢?她在担心什么?
答;因为丈夫身处已经沦陷长安,不知安危,所以她心急如焚,泪流满面。而
诗人想到妻子在家中一定会十分担心自己,所以也伤心得落泪了,“双照泪痕干”一句可以证明两人都因担心对方而落泪。
4;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答;由于诗人怀妇情殷,更想到妻对他的关注之切,于是他自然而然地在尾联
中表达了他个人的愿望:将来在什么时候,最好是在安史之乱平息以后,夫妇二人能共倚薄幔,同庆团圆,共诉离情,让月光照干他俩脸上的泪痕,那该是何等的欢乐啊!表达了诗人渴望战争早日结束,渴望早日与亲人团聚的愿望。虽然事实上杜甫日后回到羌村和妻儿重聚,战乱尚未停歇,但这两句里还是隐含着他对国事的关心。 五;课堂小结
1;问;古代诗话有“诗眼”的说法,认为“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指出这首诗的诗眼来?
答;“独看”:写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
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双照”泪痕才干,表达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独看”泪痕不干也就包含其中了。“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战乱之中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
2;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
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附;古代诗歌常见意象:月。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
法。
(一)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
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月夜》
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月夜》
4明月风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5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8.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9.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0.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11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月愁来明月愁。——罗隐《自遣》
12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13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二)借月亮来表达男女主人公的离情别恨
1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2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3.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4.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5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6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7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8.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9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三)借月亮抒发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3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4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四)有月色渲染气氛,表达贬谪的悲凉,怀才不遇的感慨。〉
1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洒》 》
4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赤壁赋》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月夜》 伊犁河的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