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节日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节日作文】

【篇一】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网友来稿)

钱汉江

教学目标:

一、感受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二、理解诗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是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须重点讲解。

教学难点:

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起了铺垫作用;下阕的评古是为了论今,也就是说,评点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做陪衬。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必须讲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彩页。这幅画是挂在人民大会堂中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以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为主题创作的。画的一边是一片白茫茫的江山,“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画的另一边,在云海茫茫中旭日东升,照耀大地,显得“江山如此多娇”。

生读预习提示,介绍写作背景、主题、特点。

补充:开赴抗日前线途中作。

二、播放录音,注意正音。

三、学生读课文。

四、正音:

分外(fèn)妖娆(ráo)逊(xùn)数风流人物(shǔ)

五、参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

指名口头解释:惟(只)上下(上上下下,即上游和下游)顿

六、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①这首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

②上阕写什么地方的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写我国北方壮丽的雪景)

③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习新课。

1.找出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简述理由。

总结历史的经验,毛泽东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里。所以,在词的末尾宣告: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2.既然要赞颂的是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为什么还要评说历代帝王?

评点历代帝王的不足,能更好地衬托出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3.上阕写景是否显得多余?

必不可缺,因为它们既可融入赞美祖国山河之意,又是下阕议论抒情的基础。正因为“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评古论今就很自然,水到渠成,主题才得以深化。

小结:这首词通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巧妙地把纵横数万里,上下几千年,长城、大河、群山、高原、古代帝王、当今英雄尽收笔下,最后一锤定音。主题鲜明突出,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4.这首词语言精确,试举例说明。

①“舞”和“驰”把静的高山和广的高原写活了,给人奋发向上之感。

②“惟余”极写白雪覆盖面之广,黄河水“顿失”写出冰封之速,突出北国之严寒。

③“略”“稍”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文治方面不足的程度写得恰如其分。

5.朗读点拨。

三、做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诗。

板书:

作者邮箱:qhj79@sina.com

【篇二】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

宝坻区中小学目标教学课时备课教案

授课时间2005年10月日

课题

沁园春•长沙能力级别

标知识目标1、体会毛泽东诗词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2、把握诗词的意境。

3、背诵并体会诗词的情感,品味精彩词语的意味。

识记理解︿

掌握运用﹀

3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能会

思想品德教育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重点标2、3难点标2本节课要抓住的关键问题标2

课型新授课诗词的意境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教具录音机、投影仪、胶片学具课本、

笔记

目标教学环节:1、定标(见上)2、展标3、实施目标4、查标(测评)5、反馈矫正

板书设计:

上阙:写景—-壮丽的湘江深秋景色

远处的山色:“红遍”

近处的江景:秋水澄澈,秋江碧波

即景抒情,“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下阙:抒情

“携来百伴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承上启下)

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课后自评(体会、感受)

实施目标教学诸环节主导调控主体活动时间

【教学过程】:

一、入境

1、导入新课:(展示《沁园春•雪》)

我们在初中时,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这首词中,我们曾经随诗人一起领略了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之冬的壮丽景色,诗人面对如此多娇的江山,抒发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诗人是如何描绘深秋湘江的景致,又抒发了怎样的豪情壮志。(展示《沁园春•长沙》课题)

2、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受诗词强烈的抒情气氛。(放录音)

研讨: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什么?

明确: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我们为诗人笔下的秋景所惊喜,为诗人的豪情所敬佩。(展示:“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崇高美:被某种超越于人的物种尺度的对象所引起的敬畏与惊喜之情。(也称为壮美)

(2)学生朗读,体会。

3、重点、难点的学习:

(1)学生读课文提示,明确联想和想象的概念。

(2)学生分析词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领会词的意境。

上阙:

研讨:起句点明了一种怎样的环境?

明确:“独立寒秋”,与下文的“百侣曾游”相映衬,为下文的追忆做好铺垫,使上下阙的开头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之中,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

研讨:铺叙七句描绘了怎样的秋景?(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对课本内容进行再创作,展示美景图片,讨论分析语言的表现力。)

明确:远处的山色:“红遍”,色彩艳丽,境界开阔,与“寒秋”呼应。“染”,渲染,有动感,突出了色彩的鲜艳、清晰如在眼前。诗人不仅看到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北京香山的红叶以及祖国无数山岳被大自然染得一片嫣红。

近处的江景:秋水澄澈,秋江碧波。“争”,写出了千帆竞发、昂扬奋进的场面,“翔”,本来用于写鸟的动作,而诗人用来写鱼,表现了江底游鱼的自由和江水的广阔。这和柳宗元写潭中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的句子有相同的妙处,只是境界不同。

研讨: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诗人联想到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由“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色,联想到人类社会,中国社会,发出了“伥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1925年的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同盟军以及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策略的问题,是当时中国革命最迫切的理论问题,“谁主沉浮”,实际上是由谁来掌握国家兴衰的命运,这是起而斗争的号召,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小结:上阙写景,描绘了壮丽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默读词的下阙,思考问题。(展示思考题)

研讨:上阙以写景为主,借以抒情,而下阙又借什么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上下两阙在内容方面是如何联系的?

明确:“携来百伴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诗人从上阙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接下来诗人用了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抒发了革命的情怀。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是毛泽东离开长沙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前所写的。毛泽东在1911年至1925年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其间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等。当年的毛泽东和蔡和森,何叔衡,张昆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而煞尾的三句,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国家的命运应该由这一群“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伟大抱负。(展示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照片)

小结:下阙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二、明理

1、明确意境的概念: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分析全词的特点:

研讨:诗人的思想倾向和诗歌的意象是如何统一的?

明确:诗人选择了秋山的红叶和秋水的绿波来加以描写,因为这些物象能够寄托革命的激情;又选择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加以描绘,反映了诗人追求自由解放的愿望。突出写“浪遏飞舟”的情景,显示了诗人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3、与古人写秋景的诗词相比较:

研讨:比较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黄巢的《题菊花》这三首古人的诗词,体会毛泽东诗词的壮美,领会如何营造意境。(展示这三首词、图片)

明确:王维的《山居秋暝》,写出了秋天的清爽;马致远的《天净沙》,描绘出秋风中的游子倍感秋天的萧条和冷落的意境;黄巢的《题菊花》,写出了这样一种情怀:作者既悲菊花在秋天的清冷,又要改变它的命运,让菊花与桃花一起在蜂飞蝶舞的春天开放。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的诗体现了一种抗争的精神。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光明、绚丽、壮美,只有心怀天下的胸襟,才能把磅礴的气概和山水的壮观交融构成博大的艺术境界。由此可见,意境的营造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审美情趣注入所描写的对象,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境界。同时,读者的审美态度,能力和情趣也会影响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读出诗人的“言外之意”“韵外之志”,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展示板书)

雄奇伟丽的深秋美景——使人惊喜

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壮志凌云的伟大抱负——让人敬畏

三、激情

体验诗词的创作意境,不仅需要理解其内容,更要激发我们内心相似的情感体

验,从而使作品的意境和我们的情景交融。

1、朗读训练

2、迁移练习:欣赏一段深圳的城市风光,选取一点,写景抒情。(展示深圳城市风光的vcd资料片断)

3、课后练习:(反馈)

(1)背诵《沁园春•长沙》

(2)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分析这两首词的异同,并具体说明

【篇三】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广西贺州第二高级中学 曾碧绿

【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用白话写的,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的,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的一种新诗体。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这里在第一课选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

2.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反复朗读;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学写新诗。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作者有一些了解,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较多的诗词,并学习了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对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有一定的认知。

2.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诵读、背诵诗文的方法,已初步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背诵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比较感兴趣。

3. 学生对词的格律特点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比如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分析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这位诗人兼书法家的风采。

2.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 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以及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以及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

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诗词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丰富情感世界和文化积累。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诗词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珍惜今日所有,激发自我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难点

1.词中描绘的图景,如“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等。

2.虚实结合,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数词运用,富于力学美感;动词使用,出神入化;形容词的使用,渲染色彩;对颜色非常敏感。

4. 对比、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学生学习活动及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活动:课外提前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课堂个性化诵读;多媒体辅助学习;分组讨论。

2.学生学习活动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和家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

【诵读提示】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迹诵读

本文插页有毛泽东书写的《沁园春·长沙》。该手书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要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抓住“看”和“忆”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欣赏课本上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长沙》。

2.学生交流欣赏手迹感受,教师略作评价:毛泽东书写的《沁园春·长沙》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

3.引导学生欣赏毛泽东的其它书法作品并导入课文。

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书法家,一手狂草征服天下;他更是诗人,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用平平仄仄的诗词彰显自己的革命豪情。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透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走进诗词的殿堂,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诗词简介及诗词阅读、鉴赏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并收集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笔记》上。在课堂上请个别学生展示自己记诵的成果,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词。

2.引导学生结合初中所学过的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说说诗词的总体特点和阅读、鉴赏诗词的方法以及词的相关知识(比如:词的别称、词在形式上的特点、词的分类以及“沁园春”词牌名的格律等),并就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进行分析。

3.教师小结:

(1)诗词总体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优美的音乐性。 诗词是文学艺术中一朵鲜艳的奇葩,它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的骄子;它浓缩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历练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追求;它和心灵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能够直接地、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我们可以透过诗词,认识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感。诗词是反映生活、歌唱生活的艺术,我们可以透过诗词,感知生活。作品是有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艺术的再创造来源于读者的再创造,所以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鉴赏才可能进行。

(2)阅读和鉴赏诗词的方法

学习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1)理解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把握技巧:推敲词句、捕捉意象、体会音韵、展开想象

2)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词的意境,较完善地传达诗词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抑扬的变化,读出诗词的艺术美、意境美,整体感知。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3)默想和回味

诗词的鉴赏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因此,隔一段时间应重新诵读品味,诗化自己的感情。

再创造——再评价——共鸣

(3)高考诗词阅读、鉴赏要求:

1)鉴赏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词的相关知识

1)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为:“曲子词”、“诗余”、“乐府”和“长短句”等。

2)与近体诗相较,词在形式上独具特色:一、词是配乐的;二、词有一个音乐性的调名,即词调,通常称词牌;三、词分为数片,通常是上下两篇;四、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不齐; 五、每一种词调有不同的押韵位置。

3)词的分类: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0字以上)

4)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5)词牌名——沁园春,词牌名。由“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词牌由此得名。

《沁园春》的格律:双调(上下阙不同调),114字,上阙13句,逢一(第一句也可以不用韵)三、七、十、十三句押平声韵,四平韵,下阙12句,逢一、二、六、九、十二句押平声韵,五平韵。上阙后九句与下阙后九句字数平仄相同,此调一般用较多的对仗句。

6)引导学生浏览全词,找出韵脚。明确:上阙 —— 秋 、头、流、由、浮(方言)。

下阙 —— 游、稠、遒、侯、舟。

7)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牌名。

三、整体感知全词。

1.学生边看课文边听教师背诵《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背诵进行评价。 通过听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在听的过程中,把不会读和易读

错的字词以及难解字词找出来。

2.引导学生积累字词,师生在交流中正音、释词。

(1)正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a)

(2)释词

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是言勤奋,珍惜时光,夜晚也当白昼使用,这样就会拥有两次人生的时间),会当水击三千里(典故出自《庄子》,是说定能施展鲲鹏之志)。(《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成语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

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感受诗情,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的听读感受激情诵读课文,并自评或同学互评。。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并抓住“独立”“寒秋”“橘子洲头”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正确的语序: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分析: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展现出一幅以诗人为背景的艺术画面,为全诗定下了壮阔的基调。

(3)用“站立”“直立”等替换“独立”,在比较鉴赏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适时引导学生重温历史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时代背景:1925年,正值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中国革命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确立,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秋天,毛泽东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了躲避军阀赵恒惕的追捕,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期间,独自重游了青年时代经常和同学去的橘子洲,有感而作此词。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4)引导学生背诵唐朝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并就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进行比较鉴赏。

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5)引导学生找出“看”“忆”领起的句子,并抓住“看”和“忆”这两个贯穿全词两

条主线的词语,以及穿引全文的“立”,“看”,“怅”,“问”,“忆”,“记”等关键动词和意象,分析全词。

明确:“看”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忆”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诗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是(意象)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漫江、争流的百舸、击长空的鹰、翔浅底的鱼等竞自由的万类,真可谓是绚丽多姿、生机勃勃之景,于是济世沧桑之情油然而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 ”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独立”呼应。“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评点、关心国家大事)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板书:立 看 怅 问 忆 记)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6)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并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诵读进行评价。

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再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7)引导学生记诵小学、初中学过的毛泽东诗词以及评论毛泽东的诗词,并交流听读感受。结合本词,谈谈印象中的毛泽东是怎么样的,教师略作评价并总结。

1)自作诗词

沁园春·雪(毛泽东——豪气):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大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七律·长征(毛泽东——爽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他人诗作中的毛泽东

《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萧华):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才气)/千锤百炼不怕难,革命理想高于天。(意气)

诗人·领袖(任先青):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嘹亮了东方!(神气)(板书:毛泽东——豪气、大气、爽气、才气、意气、神气——潇洒豪放、豪情壮志)

(8)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欣赏毛泽东的诗词《采桑子·重阳》和《浪淘沙·北戴河》,引导学生记诵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用自己喜欢的诗词形式表达自己追求理想的激情。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篇四】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 董谦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的常识,掌握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并能独立分析诗词

的能力。

2、 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在感受词的魅力的同时,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

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确立依据:新课改《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为主,让学生能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像力和审美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了解词的创作背景,能够对本首词的内容进行正确地梳理。

2.反复诵读并能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1.掌握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掌握本词借景抒情的手法。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反复地诵读。而且通过揣摩和分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助于理解意象,感受意境,领会主旨。)

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图表教学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知识导入课文)

(多媒体出示一组杜甫等人的诗歌)古代诗人笔下的秋天多是感伤的,萧条的,肃杀的,但我们今天学一首词,一反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赋予秋天新的含义,这首词的秋天在作者笔下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关于秋天的词《沁园春o长沙》。

(使用依据: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解题及背景知识简介

①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②关于词的相关知识

包括词、词牌、沁园春这一词牌的由来,词的分类,词的主要流派等等。

(依据: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对于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增加知识的积累是必要的。)

③关于本词的写作背景

(依据:《新课改》提倡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3.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①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②初读,入境,审美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③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优美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依据:《新课程》提倡学生要了解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语言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文本研习

(1)借助问题思考讨论,分析全词。

①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②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以后,老师加以明确。

①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②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依据:诗歌重在多读,并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2)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回答问题。

①在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②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仔细品味文中“独立、染、击、翔”等词的好处

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意象和意境: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带有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依据: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对于一首诗词的鉴赏,我们一定要抓住其中的意象和意境,因为诗人的情感是通过意象表达出来的。)

欣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依据,承上让学生理解意象的概念并学会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⑶词人面对着这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景图想到了什么呢?

生机盎然的景色想到:“谁主沉浮”。

(依据: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由上阙的写景转为下阙的抒情) 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c、.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

老师明确: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b、这些“同学少年”是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c、既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回答,也是以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

(幻灯片放映,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效果。)

⑷归纳总结,回顾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拓展延伸阅读欣赏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作品赏析:

毛泽东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但就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作者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浪淘沙 · 北戴河

毛泽东

1954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5.作业:

一、背诵默写全文。

二、阅读文本《博览群书毛泽东,风流人物看今朝》

(共享云盘)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词眼:看 忆

上阕——看:总领七句 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下阕——忆:总领八句 回忆了青年时代在长沙的一段峥嵘岁月

上阕写景言志——言什么志? 心怀天下的宏伟抱负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下阕忆事抒情——抒什么情? 意气风发的革命豪情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老习惯。讲完上片就快下课了,对下片只提出了问题:上片所问“谁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吗?学生回答:“同学少年。”便下课了。下片的教学法用了三十分钟的样子,其余时间让学生做练习。

本来用一课时教完的,结果却用了两课时,还有一个原因是导入用得时间过长,我从章士钊评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帝王气象”说起,说到了朱元璋的《咏鸡鸣》、黄巢的《题菊花》然后说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实也有帝王气象,问“哪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的帝王气象”,由于所引用的诗学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书,用时较多,所以花多了时间。我一上课叫学生朗读,有一个学生就说那女生的朗读声音太小不能表现毛泽东的伟大政治抱负,其实我本该揪住这“伟大政治抱负”提问的,但当时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备课内容,造成时间浪费。这就关系到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但也不能被预设捆住手脚,当然有时也有“显摆”的心理在,这也就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要显示自己的才学。

【篇五】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o长沙》 基础教案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陈佳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与能力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点

揣摩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诵读诗歌,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难点:

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o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乐观主义豪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

如战国楚o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三国魏o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逢秋悲寂寥,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o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o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板书课题)

二、写作背景

1、抽生介绍毛泽东

2、写作背景

毛泽东(1893–1976)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词的有关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四、朗读课文,把握内容,并掌握字词

1、自读课文,翻查字典,结合注释,梳理疑难字词。

熟悉字音(生字:舸gě 遒qiú 稠chóu 遏è);

理解词义(生词:寥阔、挥斥方遒,中流);

先找韵脚,把握韵脚,读出韵味(韵脚:秋、头、透、流、由、浮、游、稠、遒、侯、否、舟)。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 作为记游之作,本词突出的塑造了“我”的形象,圈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明确: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

(2) 深秋季节,毛泽东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想 峥嵘岁月 祖国命运 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3)全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明确:独立寒秋 湘江秋景 峥嵘岁月 中流击水(板书)

(4)分别概括上阕和下阕主要内容

明确: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

3、情境朗读

(1)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毛泽东,此时此刻,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北去的湘江水,你放声歌咏出《沁园春o长沙》。

(2)女生齐诵课文,男生边倾听声音边想象这首词所展现的意象。

(3)男生齐诵课文,女生边倾听声音边想象这首词所展现的意象。

4.学生全体朗读全词。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诗歌

2、搜集写秋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背诗歌

2、展示写秋的古诗

二、关于意象与意境

学习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

趣味。

1、意象 事物+人的情感=意象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松,坚贞,高洁;莲,爱情;梧桐,凄凉悲伤;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

2、意境 环境+主观情感=意境(艺术境界)

意境术语:苍凉、低沉、孤寂、悲凉、宁静自然、和谐、雄浑、壮阔、浑厚、清新、明朗、宏伟、神奇、恬淡

三、合作探究,赏析四幅图

1、独立寒秋图

a、请学生描述这幅图,并调整开头三句词的语序

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b、诗歌的语言高度浓缩、凝练,这首词也不例外。一般的,诗人们在动词和形容词上下的功夫相对多一些,从而形成了“炼一字而全篇皆活”的艺术效果。 “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

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2、湘江秋景图

a、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

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仰视,有俯视;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b、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

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写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这七句全是写景,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从写景到抒情,中间安插了下面三句作了巧妙的过渡。

c、面对如此色彩斑斓的秋景,诗人想到了什么?这里的“怅”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要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怅:不是怅惘。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 “怅”字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他正在作哲学的沉思。从这发问中表现出诗人感情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联系下阕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3、峥嵘岁月图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由“独”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

b、“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毛泽东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c、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4、中流击水图

a、描绘想象中流击水图

b、这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一设问句,同时也采用象征手法。这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四、齐背诗歌

总结:本词是高中课本第一首诗词,通过鉴赏秋天壮美秋景,感悟伟人壮志豪情,我们学会了找意象、析特点、悟感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五、作业:

1、背诵课文并完成课文配套练习

2、预习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

上片:眼前之景

远眺

湘江秋景 近观

仰视

俯视

峥嵘岁月

下片:回忆往事 中流击水

【篇六】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精品教案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位诗人,他是一位政治家,他也是一位军事家,他更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他是谁呢?对,他就是毛泽东,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伟人的足迹,再游长沙,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二、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的记游之作。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这里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 和革命斗争生涯。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岳麓山因有此作。

三、文体知识

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 ,别称:“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 如:《稼轩长短句》《东坡乐府》。

2、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如:“醉花阴”“菩萨蛮”“水调歌头”

3、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四、齐读全词,并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1)沁园春(qìn)

(2)峥嵘岁月(zhēngróng )( 不平凡)

(3)百舸争流( gě ) (大船)

(4)怅寥廓( liáo )(kuò)(广远空阔)

(5)挥斥方遒( qiú ) (强劲有力)

(6)浪遏飞舟( è )(阻止)

四、听录音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结构、内容分析

《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感慨,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描绘了一幅独立寒秋图)

2、第二层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的湘江秋景图)

3、第三层次: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直抒胸臆、抒发感慨,引发了诗人对中国命运的思考,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宏大胸襟与高远志向)(承上启下)

下阕:追忆往年,表现了青年学子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诗人故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学生时代生活的回忆,对志同道合的战友的思念)

2、第二层次: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集中描绘了代表国家与民族希望的青年革命家的形象)

3、第三层次: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回忆击水湘江,展现了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豪迈气概,也巧妙的回答了前面的问题。)

六、整体感知、想象分析

1、整体感知

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 湘江霜天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2、请找出本词中的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

七、字词分析、写景结构分析

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1、写壮景,抒豪情

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 (动)

俯瞰:鱼翔浅底 (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内容与此相近。(齐诵:“昔秦皇汉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④中流击水图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2、对比手法: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①色彩:“万山红遍” 与“漫江碧透”

②动作:“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③明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④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暗含)

3、语言品味: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4、景、情、志:注意意象

本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霜天”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刻认识,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

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八、拓展

中国古代有哪些写秋的诗词?和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o长沙>>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①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④碧云天,黄叶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九、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一、 背景

二、 文体知识

注意: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三、 结构、内容分析

四、 意向分析

山、林、江、舸、鹰、鱼、

五、 字词分析

六、 整体感知

上阕

景: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绚烂多彩,生机勃勃

下阕

情: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

【篇七】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材思考:

1、通过这两首词的学习,更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2、体会毛泽东作为一代领袖兼诗人的广阔胸襟。

3、学会从字词、意象鉴赏诗歌,从而从细节处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4、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

5、教育学生树立“志当存高远”的信心,并为之而奋斗不息。

三、教学重点:

1、品味意象,感悟博大的诗歌意境。

2、领会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精神。

四、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意。

2、准确把握《采桑子·重阳》的感情基调。

五、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意象,把握情感。

2、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比较法:《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在意境上的比较。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沁园春·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脉络;分析体会上片的两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来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显示英雄气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叹时运不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辽阔,人生之苦短。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成就了千百篇光辉的诗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同样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弘令吟赏者叹为观止。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年至1918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会。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学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会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诗篇。

2、关于“词”: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1)词的起源:在隋唐之际配合岁塘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

(2)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3)词的分类:

①字数: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播放朗读影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

(2)听范读正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廖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3)学生试读全词。(可一边播放朗读影片,一边试读)

指导朗读:“看”、“恰”后面稍作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后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后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4)学生齐读,指出不足之处,反复读3遍。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1: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2: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3:概括全词,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提问4: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图画?

明确:四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1)朗读词的开头三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调整句序,简要说明大意: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3)展开想象,扩展语句,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大胆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

(4)提问5: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行。“独立”既表明一个人,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5)提问5: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附: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明确: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朗读“看”字所领7句。

(2)这7句所描绘的景色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3)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

明确:(学生自己先概括,教师然后板书)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静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近景——动景 万类霜天

鹰击长空——仰视——高景——动景 竞自由

鱼翔浅底——俯视——低景——动景

(4)通过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上面7句所描绘出来的景色。(大胆发言,不拘一格)

明确(借鉴例子):远山层峦迭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脚尖,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5)比较鉴赏:下面三篇作品中描绘的景色有什么特色?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①〔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唐·刘禹锡 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③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湘江秋景图”。

作品

景色特点

表达情感

秋思

萧索 寂寥

【篇八】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牌

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四.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五.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 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