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乡土情结散文如何写 乡土情结散文阅读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乡土散文的一般主旨》

“乡土散文”的一般主旨

当考生面对一篇典型的高考散文时,他们的最大困难是对散文主旨的准确把握和在解题的过程中将文章主旨和答题过程建立关联。所以我们要着力从读懂散文主旨的深刻内涵人手,来提升学生散文的阅读能力。但是,把握一篇散文的主旨是很不容易的,相当一部分同学在阅读中还没有把握散文主旨的意识。比如2013年安徽高考许裳的散文《樱桃》,描写了改革开放之初桐庐街景。桐庐市民的文娱生活和知名景区瑶琳仙境、钓台以及桐君山的历史,并以樱桃为参照,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脚步,赞美与肯定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多数考生由于未能准确把握《樱桃》主旨,甚至没能读懂到底讲什么。导致答题十分困难,当年散文阅读平均10.2分。如果能够从诸如“人文情怀”、“乡土文明”、“人性探索”、“追思历史”、“关照自然”、“感悟人生”、“社会哲思”、“心灵天空”等方面将所阅读过的散文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形成对类型化散文主题的大致认识.对于学生探究并快速把握散文的复杂而深刻的主旨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主要分析探究高考“乡土题材散文”一般主旨对解题要点的帮助。当代城市和农村的对立更加尖锐,乡村正在逐渐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去其固有的色彩。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正在变得复杂而且世俗。其固有的朴实更容易引发现代人对城市浮躁生活的厌倦。于是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和怀念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中一个美好的寄托,乡村成为人们的精神净土。芷是这类散文的多义性和具有的现实意义,给命题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命题空间,并且乡土散文以其自然朴实的文风给人以熏陶。以其深刻思考给人以启迪,内容贴近社会,便于考生理解,因此成为近些年高考的热点。如2009天津卷《老屋》、重庆卷《瓷器的意味》、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2010天津卷《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湖北卷《烟花三月下扬州》、

全国卷一《灯火》,20l1上海卷G-见鸳鸯》、四川卷《绣损了的铁铃铛》、全国卷《针挑土》,2012年上海卷《冬阳·童年·骆驼队伍》、天津卷《掐辫子》、四Jil卷《柴禾》,2013北京卷《浙江的感兴》、浙江卷《牛铃叮当》、福建卷《瓦》。一高考“乡土散文”一般主旨乡土题材散文一般通过对乡村的人、事、景、物、情、生活方式等的描绘,表现作者的故土情结、家园意识和生命思考。

1.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国的文人敏感的内心特别钟情于曾经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土地;离别故乡,魂牵梦绕,一枝梅花、一盘莼菜、一句乡音、一群飞雁往往激起他们情感的滔天巨浪。离家越远,其思弥深;离家越久。其情更浓。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总能勾起游子对故土的美好回忆。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2006年全国卷牛汉的散文《绵绵土》通过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讲述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2007年安徽卷许俊文的散文《乡村的风》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风的神奇魅力和生机活力,赞美了乡村的风,以此深情地表达了故乡的眷恋、挚爱、感激,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以及对故乡纯朴的风俗人情的赞美。

2.对心灵故乡的回归。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古往今来,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你想让她分享你的荣光,失意时你想让她抚慰你的创伤。这方土地就是故土。故土家园是每一个游子心底永远的眷恋。洛阳秋风日。巴山夜雨时,不知多少游子心为之苦、情为之动。

2003年全国卷柯灵的散文《乡土情结》,从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中。破译出了炎黄子孙们的故园情结、乡土情结和民族情结。诠释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心理感悟和价值取向,让读者心为之动,情为之摇。

2009年山东卷周国平的散文《记住回家的路》告诉我们一个人既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开拓闯荡世界.去建功立业.同时又要固守自己的心灵世界。坚守自我。告诫当今青年人在众多的诱惑和压力面前不要迷失自我。

3.对现代文明反思.对生命意识的探索

改革开放的三十对年,我们的城市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钢筋水泥,高楼林立,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因素,居住拥挤,交通拥堵。与此同时,乡村在逐渐消亡。使人陷入了浮躁不安、迷惘与反思。乡土散文作家对生命意识的阐发首先表现为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个性意识的觉醒,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一些乡土散文作家通过对景物的象征性描写。表达对生命及人生的体悟对.生命意识的张扬构成了乡土散文作家的自觉追求和重要内容。2006年江苏卷汤世杰的散文《一幅烟雨牛鹭图》通过对“烟雨牛鹭图”中“牛”和“鹭”进行详尽细腻地描绘,展示了一幅古老的农耕生活的画面,赞叹农耕文明的伟大,抒发了对古老的农耕文明既眷恋不舍.又为其终将消失而无奈惆怅的复杂感情。2013年浙江卷李清明的散文《牛铃叮当》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2012年四川卷刘亮程的散文《柴火》通过对柴禾逐层深入的描述。逐步揭示其深刻意义:“家力的象征”、“精神的寄托”、“传统的生活方式”等,表达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呼唤对细微生命的关注,引发读者对生命的严肃思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乡土散文”一般主旨对解题的帮助

例证一:2010年全国卷I萧萧的散文《灯火》通过对灯火下几个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儿时温馨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怀念。及对祖母的深切怀念;也表达了社会进步了,而一些美好的东西却消失了的深刻主题。试卷的第14题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的第一点即为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童年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试卷的第15题解释句子“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与灯之间”在文中的含义,参考答案即为: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试卷的第17题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参考答案的前两点: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

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②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

例证一:2012年四川卷刘亮程的散文《柴火》通过对柴禾逐层深入的描述。逐步揭示其深刻意义:“家力的象征”、“精神的寄托”、“传统的生活方式”等,表达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呼唤对细微生命的关注,引发读者对生命的严肃思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试卷的第14题“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参考答案即为: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试卷的第16题“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即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火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试卷的第17题“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参考答案即为:重在些柴火。因为柴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火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火的描写表达出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重在写{乡土情结散文如何写}.

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火的目得是为了写人,对柴火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以上两例,不难看出。准确把握高考乡土散文一般主旨.对理解文章及命题意图有很好的帮助。综上所述。在指导学生进行日常的现代文阅读学习中。老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一些散文类型加以归类总结,对其主题的共通性部分加以提炼,突显这些主题与课本中重要课文的联系,逐渐培养提升学生对散文主旨的深层解读能力是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综合水平的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一中)

篇二:《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

一、新课导入

师:“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的感情?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人在离家时这种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新时期我们对待故乡又该是怎样一种情感和态度?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著名作家柯灵的散文《乡土情结》。

二、解题释义

师:请同学快速查字典,看看“情结”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情结”指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师:“情结”是比喻化的说法,形象地揭示这种感情的化解不开、非常浓重的特点。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想一想,本文表现的仅仅是对乡土的思念之情吗? 生:从第5节开始,文中还表现了爱国、思国之情。

师:可见,本文的题目“乡土情结”包含故土之思、故国之情的丰富内涵,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说一说本课文行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生: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史料来表现“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散文如何写}.

师:请大家快速找出来,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的意思。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用投影仪显示:唐代诗人王维《杂诗(其二)》、刘皂《渡桑乾》、韦庄《菩萨蛮》、孟浩然《留别王维》、李贺《南园》及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和《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名言”,并作简要介绍评点)

师:此外,文中还大量运用了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和景物,极富文学意境和文化内涵。如酒阑灯灺、良辰美景、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鹏举鸿飞、鱼游濠水等等。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大量引用古诗文、史料?

(师生讨论明确:这样做既能生动、形象、真切地揭示乡土情结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久远的特点,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激起情感共鸣,又能准确、简练地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还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情味、文化内涵,增加了作品的知识性、生动性、可读性。总之,这些古诗丈、史料,成了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乡土情结散文如何写}.

师:文章叙古写今,旁征博引,也显示了丰富的文学底蕴,谁能简要介绍一下柯灵? (在学生介绍和课本注释的基础上,用投影仪补充:柯灵少年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一生喜欢读书,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一位世纪文化老人。1926年在上海《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解放前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掠影集》,建国后主要从事电影创作,代表作品有电影剧本《腐蚀》《为了和平》《不夜城》《春满人间》《秋瑾传》(根据夏衍剧本改编)等,其他代表作品有散文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等。)

四、问题探究

师:下面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同座位互相交流,找出文中体现观点、标明文章行文思路的关键语句。

(教师点拨指导: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文章的旨趣,标示着文章的思路,显示着文章结构的特点。从阅读的角度看,不把握它,就无法正确地理解文章。一般说来,关键句常常出现在文章和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也有在段落中间出现的。关键

句与非关键句,是就其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并不是说非关键句就不重要,更不是说可有可无。

学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本文有两句话非常关键。一是第1节最后一句“这就是乡土情结”;二是第6节开头一句“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两句话都起到了总结上文、领起下文的过渡作用。{乡土情结散文如何写}.

学生集体朗读1—2节)

师:“这就是乡土情结”一句揭示了“乡土情结”的由来,在上下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课文第l节与第2节都叙述了“乡土情结”的由来,但角度有什么不同?

(师生讨论明确:第1节侧重从外在环境角度——人“离得远了久了”,乡土情结就会产生或更强烈——揭示乡土情结的由来;第2节侧重从人自身成长的角度揭示乡土情结产生的原因和乡土情结的特点)

师:在第2节中有哪几个词准确、形象地揭示了“乡土情结”的特点?

(师生讨论明确:“烙印”“春蚕作茧”“文身的花纹”等比喻揭示出乡土情结的永恒的、深刻的、轻易不能化解的特点)

师:从第2节看,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师生讨论明确:(1)父母亲族的爱;(2)家乡的山水草木;(3)悲欢离合的家史;(4)邻里乡情)

师:在第2节中,说到童年的故乡生活给人影响时,说“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为什么这样不厌其烦地列举故乡的景和物,用“一切”“所有”来代替好不好?

(师生讨论明确:不好。这貌似絮叨的叙述,实则满含深情,强化了童年的故乡生活对每个人影响之广、之深的特点。具体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外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总结:对文章内容赏析、评点时,一般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以及表达了什么情感,有什么深刻含义等几个方面展开)

师:再看第二句关键句“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也是一句总结上文(3—5节),引起下文(第6节)的过渡句。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说“安土重迁”是什么意思。

生:“安土重迁”是说留恋乡土,不轻易迁居他地。这是中国人传统的观念,特别是过去,上年纪的老人受这种观念影响更深。

师:可见,当年三峡工程的开工兴建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党中央从大局出发,英明决策,这又是多么伟大的壮举。

师:虽然人们留念乡土,不愿轻易迁居他处,但事实上,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愿的时候和事情。请同学们快速默读3—5节,文中叙述了离家的几种情形?

(师生讨论明确:为了理想离家闯荡;为生计而被迫离家;灾难和战争使人们流离失所;遭遇放逐有家难回)

师:“乡土情结”每个人都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强烈。这儿所叙述的几种离家的情形,表现的是否仅仅是思乡之情?

(师生讨论明确:在讲到战争和放逐时,引用古诗文和史料,表现了比思乡之情更深沉、更博大的爱国之情、故国之思,使“乡土情结”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6节。第6节开头“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一句,揭示了前文被迫离家的四种情形产生“乡土情结”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本节又重新对“乡土情结”进行探讨,从自然到人伦,从现实到神话,从历史到现实,很自然地说到

近百年来无数爱国华侨飘洋过海,打拼天下;写到香港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为什么这样写?是不是闲散之笔?

(师生讨论明确:这貌似闲散之笔既自然地照应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又把“乡土情结”的内涵上升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巧妙地完成了从“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写起到表现故国之思、爱国情怀的主题升华。作为“乡土情结”中最重要的一份情感,这种故国之思、爱国情怀决不会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 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最后一节,说说这段文字有什么意义和作用。{乡土情结散文如何写}.

(师生讨论明确:本节揭示了新时代“乡土情结”的内涵:人不必为家所累,但又要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有心灵的归宿。归结全文,进一步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五、作业设计

散文《乡土情结》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就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请联系自身经历,追寻童年生活的印记,以“我的童年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反思】

从阅读的层面上来说,阅读分为识记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从本文的实际出发,宜侧重从理解性阅读的层面来组织教学,同时适当引导学生对散文的语言进行鉴赏评价。在施教过程中,本课着重突出以下三点:

1.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本课教学就是教师从文章结构和内容出发,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相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

学法指导渗透于教学过程。阅读文章首先要从思路上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本课从抓关键句的角度,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筛选和概括文章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教给学生对散文语言进行鉴赏的常规方法,将学法指导真正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3.

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大课堂教学容量。课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量运用古诗文和史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古诗文原文,加以评析,并联系作简要介绍,简洁、直观、便捷,增加了教学的容量,加快了课堂的节奏。

本课在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思维习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实录记述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情况欠具体,难于展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理性和原创精神。

解题:标题为“乡土情结”,你觉得“情结”应具有什么特点?能否从文本中找到一首最能体现“情结”特点的诗歌?

(启发:西方有俄狄浦斯情结、爱斯屈拉情结的说法,恋母情结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婆媳关系难以处理好,时下的一个热闹材料就是张柏芝与谢霆锋母亲狄波拉的尴尬关系。这种“情结”的最大特征是:平时的隐秘性和流露时的下意识。)

预设学生挑选的诗歌:崔颢《长干曲》(船家女闻乡音而不知不觉亲近陌生男子),最具“情结”的两大特征。{乡土情结散文如何写}.

第一课时。

《乡土情结》课堂实录:

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乡土情结》。首先请同学们解释一下:“情

结”一词。

生(课堂中):情结。就是感情。心中打了一个结,不易解开。

师:可以联想一下,除了乡土情结,还可以有哪些情结?

生(王旭毅):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笑)

师:那么再看一下,情结应该作何解释?

生1:比一般的感情要深刻,藏在心里的,永恒的,不易改变的感情。

生2: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拿着《现代汉语词典》说)

师:好,那本文的题目——乡土情结就是对于故乡的深藏在心底的,不易改变的那种感情。

这是我们从文章的题目给出的解释。柯灵又是如何正面解释“乡土情结”的呢?请大家找一找,有没有正面解释乡土情节的句子?

生(齐声):有。在第一自然段。

师:哪一句。

生:这就是乡土情结。

师:这指代什么?

生: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师:这种不因时空而改变的感情具体点说是怎么样的感情?

生:思乡。

师:仅仅是思乡吗?有没有直接说,而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述。

生:没有直接说,而是通过引用大量的古诗词来表述。

师: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第一段中描述的这种感情。

师:集体朗读开头的诗。

生(齐读):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师: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这首诗。

生:你是从故乡来的,应该知道家乡的事情吧。你来的那天我家那雕饰精美的窗子下面的那棵梅花开了没有啊?

师:这首诗要表达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之情。

师:从何看出?

生:他看到了从故乡来的人,急切地想知道关于故乡的事。这就体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 师:为什么就不问别的,而只问寒梅?

生:只是从一件小事物出发,选取了一个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

生:那棵寒梅可能见证着诗人的故事,有过曾经的记忆。

师:嗯。大家理解的不错。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可是仿佛他对故乡的怀念,也只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师: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接着我们再来看本段中另外一些引用的古诗词。“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

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也请同学来解释一下。

生:作客并州已是数十年,我日日夜夜都是想回到我的故乡咸阳。无缘无故地又要渡桑乾水,却发现并州也成了我的故乡了。

师:

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乾流域。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要细细体会。十年以前,初渡桑乾,远赴并州,是为的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又是为的什么呢?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吗?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

师:思乡之情会让人愁肠百结。接着再看下一首

生齐读: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师:这首诗比较容易,为什么会近乡情更怯呢?

生:怕听到家里的不好消息。担心,紧张。日日思念的家就要到了。

师:思乡又让人忐忑不安。但也因为思乡,当听到乡音之时也会喜上眉梢。我们来看下一首诗中的那个女人。齐读这首诗。

生: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师:引用了相当多的古诗,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生:是为了向读者阐明什么是乡土情结。把抽象的概念用具体形象的生活场景来表达。 生:也是为了表明这种情结不是一个人有,别人也有,古人也有。更能表明这种情结的久远与普遍。

师:对,本段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了解题——什么是乡土情结。那就是时时刻刻想着那块土地,惦念着它,爱着它。人们因它而喜,因它而悲,时时牵动着人们的心。下面我们再齐声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段。

师:第一段讲了什么是乡土情结,下面就要分析这种情结产生的由来。快速地浏览课文,找找哪些段落是在讲关于乡土情结的产生的。

生:浏览课文。(若干分钟)

师:我们先可以脱离课文来思考,乡土情结为何会产生?或者说你们为什么会想家? 生:七嘴八舌。主要内容是说,家乡有自己童年的记忆,有许多东西已经融入自己的生命,是无法隔舍的。所以会一辈子想着故乡。

师:那么这种感情会在什么更为强烈呢?

生:离开家之后。

师:是啊,童年的记忆与离家的经历都使得人们有了乡土情结。现在我们来看看是如何写的。一起来齐读第二自然段。

生:齐读。

师: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样写道: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

篇三:《乡土情结 优秀教案》

乡土情结

教学目标和重点:

1. 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的诗文的意图。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预习字词:

魂牵梦萦(yíng)忐忑(tǎn t^a)不安 怯(qi^a)生生

悠邈(miǎo) 崎岖(qí qū) 三匝(zā) 铩(shā)羽而归

谪(zh~a)居 欷歔(xī xū) 桑梓(zǐ) 屹(yì)立

搭讪(shà) 发轫(r^an) 濠(háo)水 翰苑(yuàn)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二、作者

{乡土情结散文如何写}.

1.课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作者情况的介绍。

2.教师补充: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原名高季林。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5年,在绍兴小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年冬到上海。从此,除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外,一直在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和电影、话剧活动。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生涯》等,介绍了不少延安文艺作品,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三、文本研读{乡土情结散文如何写}.

1.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请同学们找找能帮助我们理解该作品的关键段落。

明确:文中第一节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像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第二节)

明确:“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文中它包括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

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

3.少年离家的两种情况。(第三节)

明确:第三段从少年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况: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4. 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第四节)

明确:紧接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明确: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6.文中的第五节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7.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第六节)

明确: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四、总结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五、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手册》相关内容,课后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名句。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乡土情结散文如何写 乡土情结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