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屈原诗 屈原诗欣赏

节日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节日作文】

【篇一】屈原诗

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

苏涵

每读《史记·屈原列传》,我的脑海中就会交替映现出两幅遥远而清晰的画面:

一幅是,被放逐于江湘之间的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一边踽踽独行,一边悲切吟唱。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屈子行吟图”,是屈原作为诗人的永恒雕像。

一幅是,屈原自沉一百六十多年之后,年方二十的司马迁“南游江淮”,来到屈原自沉的汩罗江畔,临流凭吊,嘘唏垂涕。

理解这两幅充满浓郁的悲剧气息的画面的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位悲剧诗人和一位悲剧诗人式的史学家的灵魂穿越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汩罗江畔,在司马迁幽禁的囚室中进行的一次对话;看作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深刻解读。正因为如此,这

首先是“推其行”,即肯定屈原有着超越于世俗之辈的颖脱之才与卓异人品,而这种才能与人品是他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基点。

屈原在《离骚》中,或自叙身世,或抒写悲慨,却始终都把对自我才能与人品的肯定作为抒情言志的前提。司马迁对之深信不疑,且由衷地推崇。所以,他在《屈原列传》的开头就高度概括了屈原的颖脱之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以下的具体叙事中,更突出地以屈原的怀才不遇与楚国灭亡之间的关系,反证其才能决不为虚。

但是,仅有奇才,而无洁行,仍然不能成为被后世推戴的人物,亦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司马迁深知才能与人品间的必然联系,所以,又多次称道屈原的卓异人品。最突出的当然是屈原行吟泽畔时与渔父的对话。

这段对话,亦见于《楚辞》的《渔父》“疾王听之不聪也”“怀王之终不悟也”“此不知人之祸也”,正是司马迁读了《离骚》等诗之后,结合历史事实作出的评判。这评判之中既有对悲剧制造者怀王的责难,又暗含着对自身命运同样不幸的悲戚。

文中分析屈原的悲剧命运与其诗歌创作间的关系,最主要是“……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一段。其“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意思与《报任安书》中所说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完全相同。这即是为中国文学思想史特别关注的“发愤著书”说。它不仅阐明屈原诗歌是其悲剧性情的自然发抒的特点,而且强调“发愤著书”的“忧愁幽思”中包含的是崇高的正义感,是高远的理想追求,是志士仁人为正义和理想而献身的悲壮情怀。

许多研究说明,司马迁在作《史记》的时候,面对“上计轩辕,下至于兹”(《报任安书》)的几千年历史,面对茫茫“旧闻”中无以数计的历史人物,将什么人选入传记之中,有他自己的选择准则。除了那些对历史进程起过重大影响作用的帝王将相外,像屈原,如果作为一个仅仅担任左徒的“政治家”,还不可能为之立传。但是,当司马迁读到屈原诗作的时候,他不仅被深深感动,而且从中体味到一种能真正影响民族命运的博大的精神存在,他就不能不为之立传了。

《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作为诗人的屈原,就是司马迁心中的“倜傥非常之人”。所以,司马迁为屈原而“悲其志”,为屈原而临渊流涕,并采用屈原《涉江》诗中“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句意,亦为屈原下一断语:“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再次是“赏其诗”,即在“推其行”与“悲其志”的同时,赞赏屈原诗歌的许多审美特征。

如“其文约,其辞微”。“文约”是文字简练,“辞微”是含意深隐。两句相联,即在简练的文字中表达了深隐的情感意义。

再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称文小”的“称”是“称引”“引用”之意。这两句是说屈原诗中虽然称引了许多细小的事物,举了许多很切近的东西作比喻,但却有着博大而深远的旨意。

又如“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意即由于屈原有着异常高洁的人品,所以才引用了许多美人香草来作比喻。

这些特征绝非我们今天对一篇作品的艺术总结,而是自然融会在传记的叙事之中,亦是对屈原诗人之心的精到探析。

于是,“推其行”“悲其志”“赏其诗”这三点都紧紧围绕着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解读,揭示了屈原人格与诗作的伟大。

而司马迁对屈原之所以有如此精到的理解,当然又是由于他也有着屈原那样的悲天悯人的诗人情怀,有着穿透“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诗人智慧与诗人魄力,同时也有着像屈原一样的悲剧命运。他以诗人之心与屈原的灵魂对话,与许多个悲剧人物对话,于是,他便写出了一部堪称悲剧诗史的《史记》。

鲁迅说这是一部“无韵之《离骚》”;而《屈原列传》正应该是最典型、最恰切的“无韵之《离骚》”。

【篇二】屈原诗

走进屈原,诗人如斯——陆波古典美文选读(教师随笔)

陆波

几千年沧桑的沉淀,九万里风云的憧憬,才换来那个行吟泽畔的身影,才换来那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啊,你背负了多少血泪,才有那一份胸怀与忠心!

独你一人,书写满世清高,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根稻草。当你朝堂得意之时,“美政”永远是你心中最看重的字眼。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是你对国家的希望。当小人贪赃枉法、争权夺利之时,你始终坚守着心中的净土,只知爱国律己。你是贵族子弟,却没有奢靡陋习,出于淤泥之中却不染半点儿尘埃,这才是雄者的姿态!

你独自一人,洒满一江愁,携一壶清酒,感受满目萧瑟。当你失意被流放之时,“国家”仍然是你心中最郑重的字眼。在流放漂泊途中,你并非没有餐风露宿的时候,并非没有饥寒交迫的时候,只是比那些来得更猛烈的,是你对国家和子民的惦念。你的心太大,容纳了楚国千万的子民,也容纳了随着国破家亡而来的深深愁绪。国之担,民之担,如此沉重,压得你早已喘不过气来。当秦国大将白起带兵攻破楚国邯郸之时,你万念俱灰。投身汨罗,是你满身愁绪的句点。当愁绪随着江水漂流而去时,你终于放下了一生的牵挂。

屈原啊,独特如你,却逃不开被诬陷的结局。清高如你,滔滔江水成为你永世的归宿。世道浑浊,唯有以身殉国,以死明志。你孤高如同一朵清莲,遥遥俯瞰人世,怀着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和无力回天的叹息,随着那阵阵清风飘散了。

残云淡去,浮现的是你与渔父的对话。渔父说:“与世推移。”你却说:“深思高举。”在两种对立的处世哲学中,你毅然地遴选了后者。乱世沉浮,注定了你的悲苦。莺飞草长,时间记住的是你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你不是李白,没有他不拘一格的洒脱;你不是杜甫,字里行间不会总压着沉重的现实;你不是李煜,可以抛却责任与重担。你只是屈原,那个孤高无比,却为国愁、为民忧的屈原。

依依江畔轻拂柳,飘飘清魂何处留。行吟泽畔,你留给世人的是一道苍凉而坚定的身影;“香草美人”,你留给世人的是浪漫而华丽的文字;投身汨罗,你留给世人的是一曲有着崇高理想的赞歌。

汨罗江底青石存,天地长留屈子魂!

诗人如斯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悲伤的屈原行吟在汨罗江畔,身裹素缟,心中充满了祖国即将覆亡的巨痛和个人不见用的怨愤情感。壮怀激烈,仰天长啸,落木萧萧,江风怒号,屈原衣袂飘飘纵身一跳,将平静的江水激荡起汹涌的波涛,成为千古以来最凄美的舞蹈……

当我们用现世的眼光审视屈原时,一定会觉得他很傻很傻;可命运如果可以重来的话,他一定会重新投入汨罗江再度将生命飞溅成一朵璀璨的浪花。美政的理想和偏执的追求使他的心灵芬芳无涯,当一个人过于强烈地期望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时,灼灼其华的生命就演变成了一种茶几上的摆设:愈纯粹,愈不容混杂;越高贵,越经不起摔打!

可是执着却偏能在生命中开出艳丽的奇葩,理想在黑暗中也能碰撞出浪漫的火花。

一个被楚国和世人都抛弃了的人依然可以写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此坚定的诗句,可以唱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此动人的歌词,可以吼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如此慷慨的誓言,一个不被爱的人却依然爱着别人痴心不改忠心可嘉,被祖国抛弃却无法割舍对祖国的牵挂,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美政、理想;忠君、爱国是一种散发着香味的红罂粟,引屈原走向他的不归路。所以他的诗中飘洒着光波流泻的星雨,也充斥着搔首踟躇的苦楚。一步,一步,从高居庙堂,到流放江湖,从三闾大夫的坎坷仕途,走向了腰悬长剑的浪漫主义诗歌之父。

也许,诗和政治相遇,本身便是一种错误。皓白怎么受得了黑暗的玷污?然而当诗人和政治家融为一体时,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悲苦?当他内心的情感膨胀得无法用言语叙说时,他选择了汨罗江进行倾诉。

江水流其流,清风拂其拂,香草披离无数。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名为屈原。

堪笑楚江浩浩去,不能洗却直臣冤。

江水涤不尽世上的冤屈,清风拂不走朝廷的朽腐,香草的诗句唤不醒楚怀王的昏庸。既然理想已死,肉体停留在世上还有什么用?在诗人和政治家身份的纠缠中,最终,他选择了人生中的后一场汹涌:在满是香草的岸边,将肉体毫不犹豫地抛入水中,让灵魂消融入风,留下一顶高耸的花冠守侯着残阳如血的天空。

诗人如斯,真诗人大抵皆如斯。白天的亮黑夜永远读不懂,在世界的眼中屈原疯了,可是在屈原的眼中世界疯了!尘俗的世界太多污染,美好的理想往往比遥远还远。于是他毫不吝惜地丢下肉体,让灵魂去追逐那片精神的家园。当然,如果还有必要做诗,屈原应当把告别做出来,给他深爱的和一点也不爱他的人留下一点感言。然而灵魂终究缄默,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独留下深深的哀歌。

诗人性情的浪漫注定了他人生的悲哀。面对重重黑暗和种种败坏,他义无返顾地拆下肋骨当柴,肆无忌惮地燃烧起来,希图把黝黝的黑照成亮亮的白。我想,如果理想是金黄的稻麦,那么屈原就是在痛苦地采摘。最终他用自己的节操收割了他自己的生命,然后把高贵放到清澈的江水中沉埋。

两千多年前,这个浪漫的诗人用香草开辟了一条拯救自己,拯救世界的不归路。清风吹拂,汨罗江在落日的余晖中翻腾如怒,生命在时光的车辙中轮回有序。今天,回望历史深处,依然可以看见屈原扑跳而成的华美的生命之舞:头戴花冠,手挥毛笔,蘸着自己伤口流下的鲜血,迎着清风拂来的馨香空气,抒写着浪漫和固执。

如斯诗人,诗人如斯。

【篇三】屈原诗

屈原·九歌

九歌:《楚辞》《东皇太一

》、《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

《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

①:字形应为“王”旁,音“求”。

②:字形应为“王”旁,音“阵”。

③:音“界”。

④:字形应带“木”旁,音“福”。

题解:

《星经》记载:“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神。”

《庄子·天地“主之以太一”,成玄英注:“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囊括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王逸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

《汉书·郊祀志》曰:“天神贵者太一。”“皇”是最尊贵的神的通称,“太一”在楚人中是东方最尊贵的天帝之神。

九歌(二)

云中君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①;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謇将『澹』②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③,『飙』④远举兮云中;

览冀洲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思夫⑤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注释:

①:音“央”。

②:字形应为“忄”旁,音“但”。

③:音“洪”。

④:字形应无“风”旁,音“标”。

⑤:音“服”。

题解:

本篇是一首祭云神的诗歌,云中之神为一男性,号“云

中君”,在神话中云神名叫丰隆,又名屏翳。

【篇四】屈原诗

纪念屈原诗

端午不灭的永恒——纪念屈原

A

又是一年艾草青青

时光悄悄走近端午

艾草,已挂在门前

佩戴香包的孩子,满街奔跑

站在岁月的岸边

大人们将雄黄酒缓缓倒下

B

小儿手臂上的五彩丝线啊

有爱国诗人的灵魂

在翩翩起舞

家家户户缠着米粽

遍地飘香喜气洋洋

剥开粽子屈原诗

剥开延绵千年的历史

剥开千年的情缘

A

不知有多少人

还能知晓当初

屈老夫子壮怀激烈

以身殉国魂归何处

屈原诗

(屈原: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1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B

五月的天空,风轻云淡

楚国的往事,随风铺展

那个壮志满怀,长衣飘飘

剑不离手的爱国诗人

以一个千古凌空

纵身千年的叹息

任琴瑟的悲音

在山谷,声声呼唤

A

人声鼎沸呐喊助威屈原诗

百舸争流龙舟飞渡

此起彼伏里蕴含着

多少凄婉的楚辞歌赋

B

叹那楚君昏庸无度

亲小人远贤臣

拒听良言

将诗人远远地放逐

纵使有满腔热血奔涌

却是报国无门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A

悲愤难以倾诉

2

无奈国破家亡秦吞楚

五月五汨罗江

成为诗人爱国明志的归宿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B

佳节端午

这千载悠悠的习俗

A

不仅仅是我们怀念的节日

A\B

更是啊,擂响我们

爱国斗志的铮铮战鼓

3

【篇五】屈原诗

屈原古诗名句大全

屈原是楚国贵族中的杰出人才。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人聪明,口才好。司马迁《史记》说他是博闻强志,娴于辞令。

屈原作品富于忠君爱国思想,斥责小人祸国,怨恨君主昏庸,具有振兴楚国的抱负,热切追求理想,甘愿以身殉国。屈原作品表现出个人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执著理想,坚贞不屈,态度毫不妥协。

屈原古诗名句集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离骚》)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离骚》)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九歌大司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大司命》)屈原诗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九歌东君》)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山鬼》)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山鬼》)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九歌礼魂》)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九章抽思》)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九章怀沙》)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九章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

薄暮雷电,归何忧?(《天问》)

魂兮归来!(《招魂》)

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招魂》)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 》)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招魂》)

【篇六】屈原诗

屈原诗歌名句

屈原诗歌名句 :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5、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6、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7、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8、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屈原·渔父)

9、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屈原·离骚)

10、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篇七】屈原诗

读屈原诗,取班级名。屈原诗

读屈原诗,取班级名 一、

班名:修远

出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寓意:表示达到这种修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二、

班名:骐骥

出自: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离骚》

寓意:谐音,奇迹。可以创造奇迹的班,千里马,才能突出有本事的班。 三、

班名:辟芷

出自: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寓意:比喻美好的事物

四、

班名:圣哲

出自: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离骚》

寓意:指具有超凡品德、才智的人

五、

班名:曜灵

出自:角宿未旦,曜灵安藏?《天问》

寓意:

六、

班名:鸾皇

出自: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离骚》

屈原诗

寓意:以喻仁智之士

七、

班名:独醒

出自: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寓意:形容品德高尚。

八、

班名:鬼雄

出自: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国殇》

寓意:鬼中之雄杰。用以誉为国捐躯者。

九、

班名:青春

出自: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偶然作》 寓意: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十、

班名:蕙芷

出自: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

寓意:高尚品德的象征

【篇八】屈原诗

屈原诗句填空1

小学语文练习作业

二年级语文题 姓名: 评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原

【篇九】屈原诗

屈原诗歌中的善和美

屈原诗歌中的善和美

屈原诗

摘要:作为一位正直而富有教养的贵族诗人,屈原很自然地认同和接受了孔子继承西周以来统治思想而形成的儒家意识形态,他不仅是“善”的坚定守卫者和“美”的执着追求者,而且也是美善统一审美主张的热忱响应者。

关键词:屈原,“善”,“美”,“审美观”。

前言:屈原在《九章·抽思》中,提出了“善不由外来”的观念,认为只有努力加强道德自律,不断追求自我完善,才能达到“善”的高尚境界。同时,在他的诗歌作品中,“美”字也是一个使用次数颇多的语词。

正文:

【一】在作品中:根据语境的不同,这些“美”字的实际含义大致可分两类:

一类与“善”字意思相同,可以互训。如《离骚》云:“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文选》五臣注:“内美,谓忠贞。”)又云:“既莫足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王逸注:“言时世之君无道,不足于共行美德、施善政者。”)如此等等,多指人的内在品质的高尚纯洁,与“善”相通,所以才会出现“美,一作善”的合乎情理的异文。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作出“美与善同意”的解释。他通过文字学的辨析,也同样印证了美善统一观念的悠久历史渊源。

另一类则是指能给人带来感官愉快的形体、容貌等外在之“美”,

这已经向着真正审美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屈原作品中多次出现的“美人”一词,如《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九歌·少司命》:“满堂兮美人,忽与余兮目成。”《招魂》:“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均是在此含义上使用的。其他如“美好”、“厥美”等词,也属此类。这类外在之“美”,意义相对独立,有时甚至会出现与内在之“善”相分离的情况,如《离骚》在描绘宓妃时写道:“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既坦率地承认其妩媚动人之容貌,也不因此而忽视或掩饰其骄傲无礼的品格。这不禁令人联想起孔子的名言:“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矣。”

外在容貌之“美”与内在品质之“善”之间的分离现象,实际上乃是由于人类审美认识的进一步发展,致使两者逐渐分化独立而形成的自然趋势。孔子、屈原均未忽视其间的复杂关系,显示出他们的思维触角的敏锐性;但他们对失去“善”之依傍的外在“美”,认为“不足观也矣”,表示要“违弃而改求”,说明他们在主张美善统一、注重和强调社会“政治—伦理”功利性的方面,也同样是前后呼应、一脉相承的。

在先秦诸子的思想中,有以“善”反“美”者,但居于主流地位的,毕竟还是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主张美善统一的思想观念。屈原作为一位正直的贵族大夫,既然其整体思想富于浓厚的儒家色彩,那么他以美善统一的观念为理论基础而形成其诗学精神,也就显得非常自然。

【二】在审美观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君子人格之美,《离骚》中运用的大量的譬喻象征手法,所折射出的都是屈原高尚人格的光辉,反映出了屈原对美的追求。

关于人的美,“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所看重的人格美的两个方面是“内美”和“修能”。《离骚》中大量运用的香草意象,都是美好品德和君子的象征。诗人在文中大量的佩芳,既是内在美的表征又是外在美的显示。这些都体现出了屈原关于君子人格修养的美学思想。屈原对于美的看法,吸取了儒家理性主义的美学,屈原在诗中处处强调外在美与内在善的统一,这点与孔子的“文质彬彬”说极为相似。而且屈原更注重的个体内在的品质,屈原的“内美”与孔子的“里仁为美”、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和“仁义之心”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指道德品质的善良和诚实而言,不过指导思想却有所不同。孔孟的道德观是以唯心论的先验论作指导的,认为人的品性是先天就具备了的;屈原的道德观念不同, 是以朴素的唯物论作指导的,屈原把这种善和美看作是后天努力修养锻炼的结果,这又与荀子强调的后天“修为”说的思想一致。如“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从这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兰芷、荃蕙本性芬芳,但由于“不好修”之故,最后变成了难闻的萧艾。这正是屈原所说的除了“内美”之外,还要“重之以修能”。

另一类是想象瑰丽之美,《离骚》从第32节开始,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个诗人自己幻想的世界。屈原的想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空前地展示了人类心灵所具有的那种超越古今、贯通天地、融汇万物的自由本性。他的想象是物理时空与心理时空交混使用,扑朔迷离。屈原的想象极为丰富,因为受楚国巫术神话的深刻影响,在《离骚》一文中涉及到的神话人物就有:羲和、望舒、飞廉、雷师、丰隆、宓妃、高辛等;涉及的神物有:飞龙、凤皇、蛟龙、鸾皇、玉虬等;涉及的神话地点有:苍梧、昆仑、不周、西海、赤水、流沙等;涉及到的历史实有的人物有:尧、舜、周公、夏桀、商纣、羿等。另外,屈原还运用比拟的手法,将大量的花草、乔木、鸟类、云霓等自然物拟人化,这就为我们构成了一个似真似幻、似实似虚的艺术社会,表现出了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在诗中,诗人那奇艺华美的丰富想象将神话与人事、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广泛运用借代手法与比拟手法,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奇异瑰丽、灵动变幻的艺术境界,正如鲁迅所说:“较之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离骚》较之《诗》更为突出地强调了对审美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的两大因素:想象和情感。

屈原“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创造了“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譬喻的手法,创造出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意象群,形成了一系列诉之于情感和观照的审美意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用借代将具体事物与抽象事物相互代替,使诗歌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展现了“惊彩绝艳”的想象世界。

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让一切无知无情的草木鸟兽通过拟人化而具有了生命,充满着情感色彩;把神话中的神灵和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加以复活,叫他们为自己服务。

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诗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情感得到充分的抒发,而且增添了诗歌的美学趣味,使诗歌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论述的那样,这篇作品把“个人的身世,国家的命运,变成哀怨与愤怒,火浆似的喷向听众,炙灼着、燃烧着千百万人的心。”这也是《离骚》这部作品的审美价值之所在,屈原的审美观得放异彩的原因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3]苏雪林.楚骚新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5]刘芳 《九歌·国殇》历史与神话背景研究述评[M].《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02期

[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屈原诗 屈原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