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

节日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节日作文】

【篇一】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高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以细节描写来表达真情的表现手法。

2、掌握重点词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怎样写真情文章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自学导航

1、作者简介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著有《震川文集》。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四人中他的成就最高。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

 1.出示学习目标,简单导入课文(从《项脊轩志》作为明请散文单元的开

(1)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二、关于作者:

他在明代作家中的地位:

宋濂——明太祖称“开国文臣之首”。

明初

刘基——开国功臣之一。

前七子:

拟古主义:

明代散文后七子:

明中叶唐宋派:

反拟古主义:

公安派:

明末——小品散文:张岱

后人对他的评价:

“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及主要作品:

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其作品《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4.归有光简历

1506年(1岁)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5岁)开始读书

1513年(8岁)丧母

1524年(19岁)写作此文前四段

1528年(23岁)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丧妻

——?迁居之前,补记后两段。

1540年(35岁)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生徒数十百人。

1565年(60岁)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63岁)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66岁)去世

三.自译课文。

发给本文译文资料。对照书下注解,逐句翻译课文。注意重点、难点词句的弄懂和掌握。

四.合作探究:四个小组分别从下面四个不同角度,分别对课文内容做探究:

(1)一个书斋;

(2)两种情感;

(3)三世变迁;

(4)四个女人。

要求:

(1)紧扣自己的小课题;

(2)注意抓住本文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特点来分析。(3)在通读和借鉴有关材料的基础上钻研。根据小组选题情况,可合作,可分述。(发给《简论〈项脊轩志〉的艺术风格》复印材料,还可结合自己所有的文言材料整理。)

例析:分析《项脊轩志》中的“四个女人”,首先要明白作者在本文中记述了哪四个女人?作者分别撷取了哪些典型的生活细节来写她们的?写法上各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精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垣墙周庭()珊珊()

偃仰()兀坐()迨诸父异爨()()

先妣()门扉()栏楯()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顾视无可置者: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某所,而母立于兹: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延伸探究

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从古代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并加以体会。

2、第二节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品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掌握5个多义词;进一步了解词类活用的文言词法现象。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分小组从以下四个不同角度,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教学过程:

※自学导航

1、自我梳理文本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见其小;“”直接点明旧;“,”见其破漏;“,,”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是可悲事之二。,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和“”“”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文本精讲

一、导入课文,检验上节课文言自译情况

指名学生试翻译下列句子(投影):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4)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译文参考:

(1)在北面开了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阳光(从北墙上)反射回来,室内才明亮起来。

(2)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3)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

(4)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上写字。

二、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掌握5个多义词;进一步了解词类活用的文言词法现象。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三、完成目标1。

1.请负责5个词的组同学上台讲解

顾1.回头看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探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关心,照顾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商君书》

4.副词,反而、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副词,而、不过

稍1.逐渐,慢慢地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2.稍微,略微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公家给的粮食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置1.赦罪,释放

2.放到一边,放弃沛公则置车骑

3.搁,安放;摆,设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4.立、建立;购置、添置内外多置小门

5.驿站;驿车、驿马

去1.离开比去,以手阖门

2.除掉,去掉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3.距,距离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4.前往,到……去(后)

归1.女子出嫁后五年,吾妻来归

2.返回,回来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

3.归还

4.归附,归属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5.通“馈”,赠送

2.请负责词类活用的同学上台讲解练习三。

资料参考:

(1)文言词类活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名词活用做动词;名词活用做状语;

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动词活用做名词;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2)本课主要涉及前两种。

名词动词:名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动词用的一种语言现象。

名词状语:名词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时,充当状语。

四.完成目标2

1.一个书斋——项脊轩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2)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

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3)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4)第五、六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3.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本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交织成

文中共写了四位女子的形象:哺育过项家两代人的老妪;慈爱的母亲;对“我”寄以厚望的祖母;与“我”恩爱情深的妻子。(画线部分由学生完成)(写老妪,是为了写母亲,因此,可以说,作者主要叙述的是三个人。)

(1)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作者8岁丧母,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家居住的两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那对儿女的慈爱之心。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尤其是后面这一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绘形绘声地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眼泪也禁不住潸然而下。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

(2)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写法与前或以景抒情、或以人物旁白为叙事主线大不相同。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

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3)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借物抒情:文章到此,看似结束。可作者笔锋一转,又起波澜:巧妙地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来收束全()

A.扃牖(jiōng)修葺(qì)栏楯(shǔn)栖息(xī)

B.象笏(hù)先妣(bǐ)阖门(hé)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长号(háo)异爨(cuàn)冥然(míng)

D.万籁(lài)偃仰啸歌(yǎn)逾庖(yú)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D.①③⑥⑦⑨⑩

3、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延伸探究

学以致用——口头作文: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

1.有人说我们的生活太平淡,缺少让人感动的东西。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一颗颗善于发现感动的敏锐的心。请看最近一位同学的一封“非典时期非常家信”的一个片段:

非典时期非常家信(片段)

……想家思亲之情悄悄地爬上心头。往日在家的情景一幕幕掠过脑海。

早晨,是妈妈您早早起来,煮好牛奶和鸡蛋,摆好在餐桌上,再细心慈爱地关望着我;是妈妈您成天问我想吃什么,设着法子把每一餐变成我最好的享受;是爸爸不论工作再忙再累,只要我在家,总要找时间陪陪我,关注我的学习、生活;是你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我:“别玩得太久,当心着凉感冒”……而这一切,在家时,我为什么没能细心体会到这些琐碎生活小事背后那浓浓的亲清,有时,甚至不以为然,如今,在这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日里,在对你们的深深思念中,我深切感悟到了,原来这些,都是爱;这些,都是幸福。记得一“当爱像空气般围绕你身边,也许你并未细心觉察到它的存在,可是,就在你蓦然回首去追寻它的那一刹那,你才发现,原来那感动的泪水已经在心中流下。”

2.师生共同竞赛——说说身边的“感动”。

附:板书设计

顾丽华

【篇二】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项脊轩志

              陕西于小红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比、乳、过、下、而、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习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4.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形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3.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三、教学原则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

四、教学思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听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谜底:归有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三)学生分段译读课文

1.把握重点字、词、句。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一词多义:室始洞然然睹促织輮使之然也

2.学生分段口译课文,教师指导。

3.结构线索:

(1)修茸前后的不同风貌。

(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

(3)补写丧妻前后轩中情形。

(4)写轩中的枇杷树。

项脊轩的变迁作

线索:————–>

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哪种情感基调为主?)

4.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请具体分析。

5.抒情技法:

(四)课堂练习(投影展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比去,以手阖门大母过余曰

比比皆是愿枉车骑过之

纳比笼中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比得软脚病

2.谈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课后形成书面分析)。

附:板书设计

【篇三】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项脊轩志》,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课题:《项脊轩志》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习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4、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教学重点: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2、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教学难点:形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拨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全文,掌握字词。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谜底:

二、作者简介: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

1、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被称为。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

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怀宗追远之意;一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字词句。

六、重点字词

(1)正音

项脊轩()渗漉()垣墙周庭()老妪()婢女()先妣()姊妹()呱呱而泣()阖门()持笏()

(2)断句

1、顾视无可置者2、庭中通南北为一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解释字词

1、凡再变矣2、先妣尝一至3、妪每谓余曰4、殆有神护者5、吾妻来归

(4)指出词类活用情况

1、雨泽下注2、使不上漏3、东犬西吠4、内外多置小门5、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6、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7、亦遂增胜8、乳二世9、执此以朝

(5)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使不上漏。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6)判断句

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表判断的词有:

①用“……,……也”表判断,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用“……者,……也”表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用“……者,……”表判断,如“陈轸者,游说之士”;

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判断,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⑤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刘备,天下枭雄”。

(7)文言文中,数词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不用量词。

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顷之,持一象笏至  ——直接修饰名词,无物量词

凡再变矣  先妣尝一至  轩凡四遭火 ——直接修饰动词,无表示动量的量词

(8)在下列句子中找出表示第二人称代词,它们是: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某所,而母立于兹

3、吾儿,久不见若影4、他日汝当用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理清文章内容结构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根据是什么?

2、第一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3、修缮前的小轩什么样子?修缮后呢?

4、第二段哪一句是承上,哪一句是启下?

5、第三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先写由于诸父异爨,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我对祖母的怀念以及对祖母的怀念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

6、第四段

7、第五段写什么?

写。作者把与相对比,更以,抒发之情。

二、本文写作特点

(一)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

1、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用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绪?

2、老妪转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写祖母什么动作和语言?表现了祖母的什么心情?

(二)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三)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三、课后习题

(一)、以口头语说家常事的笔墨和意境,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它的文章比以往的散文更贴近日常生汛’归有光善于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试找出二、三例;体会本文的这种特点。

参考答案: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彤动,珊珊可爱。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这里写了,通过祖母既关切,又略带诙谐的家常话语,通过祖母的、、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祖母对作者的之情,笔触传神,感人至深。一句“他日汝当用之”,承载着祖母对孙子重整家业的,也引出了作者仍未能改变“读书久不效”的家庭境遇的之情。

(二)、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榍,亦遂增胜。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4.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项脊轩志》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lù)老妪(ōu)珊珊可爱(shān)B.修葺(qì)栏楯(dùn)万籁有声(lài)

C.先妣(pǐ)阖门(hé)冥然兀坐(wù)D.垣墙(yuán)偃仰(yǎn)呱呱而泣(gū)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室仅方丈(一丈见方)B.墙往往而是(到处)

C.余久卧病无聊(精神空虚)D.大类女郎也(太像)

3、下列词类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雨泽下注②东犬西吠③乳二世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⑤执此以朝⑥使不上漏

A.①④⑤∕②③⑥B.①②④⑥∕③⑤C.①③⑤∕②④⑥D.①②⑥∕③④⑤

4、下列各句与“垣墙周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B.妪,先大母婢也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D.其制稍异于前

5、下列各组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妪每谓余曰

B.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执此以朝

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6、下列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比去,以手阖门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B.借书满架或凭几学书

C.日过午已昏一日,大母过余曰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

7、对下列句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归有光号震川,别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后期著名散文家,著有《震川文集》,其散文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B.“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如《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C.《项脊轩志》借写项脊轩的兴废,着重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D.“五柳先生”“樊川先生”“临川先生”“聊斋先生”指的分别是东晋大诗人陶潜、唐代诗人杜牧、北宋文豪欧阳修、清代小说家蒲松龄。

刘芳

【篇四】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龙源期刊网 .cn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作者:张丽丽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年第05期

【内容摘要】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至情之文,在扫除阅读障碍和了解作者生平的基础上,我将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通过细节描写来体会作者情感上,通过三个探究题来完成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特点适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唤起感恩意识。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亲情的经典之作,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和抒情的散文。本文通过书斋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去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2.教材地位与作用

《项脊轩志》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一个“情”字,文中归有光对去世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如泣如诉,哀婉动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到这伟大又朴素的情感。以口头语说家常事也是本文一大亮点,所以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并运用这一写作技巧。

二、学情分析

1.文言认知

(1)小学、初中接触到的古文不少,有一定积淀,但不易挖掘出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2)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文言文的学习存在错误认识。

2.情感体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对那种纯真的情感体验的较为肤浅,在写作中总是无从下笔。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以及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第一课时已了解作者生平和扫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篇五】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教案

《向脊轩志》(归有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分析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感受文中流露出的深情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通过抓典型细节叙述生活琐事来追忆亲人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探讨法、领悟法

教学时间

安排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你知道哪些名人的书房名?它们各自有怎样的寓意?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名字来表达自己的志趣、追求,如梁启超借饮冰室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梁实秋的雅舍传达出他身处陋室仍悠然自得的心绪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归有光为他的书斋——项脊轩写的一篇散文——《项脊轩志》,研习作者通过抓住典型细节,叙述生活琐事来追忆亲人的方法,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二、文本解读

㈠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2.学生自读课文,通过工具书解决字词,能够通过注释了解文章的内容,并注意以下几个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生疏字:渗(shn)漉(lù)葺(qì)楯(shǔn)迨(dài)爨(cuàn)逾(yú)庖(páo)妪(yù)妣(bǐ)姊(zǐ)呱(gū)笏(hù)扃(jiōng)牖(yǒu)

通假字:以当南日:当,通“挡”,遮挡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

古今异义词:室仅方丈(方丈,古:一丈见方 今:庙宇里的住持)

墙往往而是(往往,古:到处 今:经常)

余自束发(束发,古:表示儿童 今:扎头发)

④多义词:

1.始

室始洞然 (副词,才)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副词,起初,起先)

2.过

日过午已昏 (动词,偏过)

大母过余曰 (动词,探望)

从轩前过(动词,经过)

3.置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顾视无可置者 (动词,放置)

内外多置小门 (动词,设置)

4.而

余扃牖而居 (连词,表修饰)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连词,表并列)

墙往往而是 (连词,表修饰)

某所,而母立于兹 (通“尔”,代词,你的)

呱呱而哭泣 (连词,表修饰)

5.为

始为篱,已为墙 (动词,扎/砌)

轩东故尝为厨 (判断词,是)

庭中通南北为一 (判断词,是)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介词,为,给)

余稍为修萁(介词,为,给)

6.以

以当南日 (连词,表目的,用来)

能以足音辨人 (介词,凭借)

执此以朝 (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

7.谓

且何谓阁子也 (叫做)

妪每谓余曰 (告诉,对说)

8.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先妣尝一至 (副词,时而)

9.日

不能得日(阳光)

日过午已昏 (太阳)

一日,大母过余曰 (天,一昼夜为日)

10.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在之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已故的)

11.前

前辟四窗 (名词作状语,在前方)

从轩前过 (前面)

12.之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

他日汝当用之(代词,指象笏)

儿之成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顷之(助词,调节音节)

13.西

东犬西吠 (名词作状语,向西边)

室西连于中闺 (西边)

14.得

不能得日 (照到)

得不焚 (能够)

15.已

日过午已昏 (副词,已经)

已为墙 (副词,不久)

16.当

以当南日 (挡住)

他日汝当用之 (应当)

17.然

室始洞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 (连词,然而,但是)

18.书

借书满架 (书籍)

或凭几学书(写字)

19.食

小鸟时来啄食(食物)

欲食乎 (吃)

20.大

大类女郎也 (副词,很,非常)

先大母婢也 (大母,双音节词,指祖母)

21.所

某所而母立于兹 (地方)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动词前的指示代词,的)

22.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介词,由,自)

从余问古事 (动词,跟从)

23.自

余自束发 (从,由,介词)

自语曰:“” (自己,代词)

24.归

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 (动词,返回。归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亲)

25.每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副词,每次)

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副词,常常)

⑤注释词句略

㈡信息筛选

本文作者围绕项脊轩重点写了哪些人?哪几件事?仔细品读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

㈢分析鉴赏

1.作者在书斋生活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①找出文句齐声朗读

②请同学对这句话进行翻译

③明确:“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2.作者认为居住在项脊轩喜在哪里?

找出文句朗读并翻译

全班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变化可喜)提问一: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又阴暗的?

明确:a、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b、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c、写破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 d、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分析: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变化可喜)提问二: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分析: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与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变化可喜)提问三: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有情趣的花木, 作者看到焕然一新的小屋,内心愉悦。

(环境可喜)提问一:书斋周围环境如何呢?

明确:清静优雅“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希冀有更大的收获。

(环境可喜)提问二: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教师分析:“万籁有声”写作者在读书时连最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所以,这里的静并不是一片死寂,而是有灵气的幽静写白天书斋的幽静,写“小鸟”用“啄食”来点染;夜晚书斋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衬托;写桂树,用“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微风徐徐,用“影动”来衬托,用“珊珊”来渲染既描写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恬静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独处可喜)教师分析:都说“十年寒窗苦”,学习是一件十分清苦的事情,况且这间书斋虽然

【篇六】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 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

巧;

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②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

的感慨。

2、过程与方法:①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的特点;

②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

2、领会细节,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

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师生共同探讨,达到鉴赏要求。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投影一画面:寂寂人院,漆漆树影,孤舍中透出一丝寂寥,配以《轩辕剑》这一

似远还近的淡淡哀伤的音乐,营造出寥落悲伤的特定氛围】

一、导入课文:

一座房子因为有了人,才有了故事,因为有了故事,才让人感念。项脊轩也一样。小小

的项脊轩承载着归家太多的往事。归有光的内心也许永远有着一份不堪触摸的酸楚。今天就

让我们凭借《项脊轩志》这篇文章继续走近项脊轩,走进归有光孤落的内心世界。(板书)

二、品读记物“一间书房”部分

由课题引出:“志”,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项脊轩”是一间书房。(板书)

1、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这是怎样的一间书房:(学生朗读读一遍,思考2分钟,

自由回答)

修葺前: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可于此处落实“方丈”含义,并介绍归有光书房名曰“项脊轩”

含义)

破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葺后

不漏——“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明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雅致、安静——“杂植兰桂,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2、 学生集体把修葺后的文字朗读一遍。

3、 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作者的心情会如何?——怡然自得,用原文的一

个字概括是:喜。

虽然物质上简陋,但作者的心情却是喜悦的,正应了刘禹锡《陋室铭》的那句“斯是陋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室,惟吾德馨”啊。

小结:第一段叙述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的深情。

三、自主、合作、探究:研读叙事部分,具体研读“三位亲人”部分

倾注了作者的深情的还有他的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亡妻 (板书)

请研读写三位亲人的部分,作者写了三位亲人哪些事,找出来,分析在归有光的笔下,

她们分别是怎样的人,品味归有光对她们的感情。(分组分任务,自由朗读一遍,3分钟思考,

再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组长做好记录,整理)

想起阴阳两隔的亲人,归有光何其悲痛啊!首先是

先妣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

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1、先妣是怎样的一个人?

——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母心肠。

补充:老妪仅是一个奶妈,先妣却“抚之甚厚”,还有,“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一句,非常感人,一个下人对主子的一言一行,记忆犹

新,而且还每每提及,可见先妣在她心中的地位,可见她是多么感激先妣对她的恩德。先妣

不仅是个慈爱的母亲,也是一位善良的主子。

教师总结:归有光八岁丧母,虽然他已经记不起母亲的音容笑貌,但母亲在他心中永远

是最美丽的。清人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

匪不流涕矣。”

先大母

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

①“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这句话的意

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思就是,祖母有一天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儿啊,很久都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

地呆在这房间里,太像一个女孩子了。”

——疼惜、宠爱、明责暗赞。

②“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句话是说,

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人考取功名了,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

了”老奶奶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提问:请问能否把“阖”字改成“关”字?还有这话为什么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明确:

不能把“阖”字改成“关”字,“阖”有轻轻关上的意思,说明祖母怕打扰孙子用功。这话不

当着孙子的面讲是因为怕给孙子太大的压力,孙子已经很用功了;写老祖母喃喃自语,更表

现她的话发自内心,更见其期望殷切,情真意诚。)

——关切、喜悦、伤感(怕自己见不到)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一

句话的意思就是,不一会儿功夫,老祖母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

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的上的。”这一句话进一步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期

望和鼓励。

——勉励、期待(望孙取得功名、光宗耀祖)

2、 幼年的作者缺少了母爱,而少年的他却得到了祖母的疼惜,这种疼惜体现在哪里?

这疼惜中又有与慈母不同的感情,这是什么感情?

——殷切的期望之情

教师总结: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几句话语、几个动作将老祖母对孙儿及其疼爱、关切、

望孙成龙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3、 想起慈母,归有光是“泣”,而提到“大母”则“长号不自禁?”这是为什么? 这份伤痛

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提示:请联系归家家族变迁及归有光自身的人生际遇)

——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的伤痛

原来的归家曾经是官宦之家,家族显赫,但到归有光一代,家族已经败落得不成样子了。

(上节课已经解决了。)

(投影补充本文写作背景)

这时的归家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而归有光自幼饱读诗

书,天资聪颖,9岁能文,祖母自然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归有光身上,归有光也以振兴家族,

光中耀祖为己任。

但命运弄人,科场不利,18岁的归有光还没有中得科举(此时写作此文前四段),直至

35岁才中举。但这已经是他妻子去世以后的事了,归有光补写这篇散文的时候正处于命运的

打击中,心情很悲怆。 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

所以: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惆怅(“凡再变矣”)。

2.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现实,这是难以承受的。

3.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负祖母的期望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这多方面的感受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归有光的内心伤痛的重要内容。于是当作者瞻顾

遗迹,回想当年祖母的殷切希望,又怎能不长号痛哭呢?

亡妻

所谓“红袖添香夜读书”,妻子的到来给常年孤寂的项脊轩带来了欢笑声,给归有光带来

了美好的回忆。

4、夫妻间的感情如何,何以见得?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夫妻情深可见一斑。

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

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

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点亮色转瞬即逝,其时,归有光28岁,爱妻

离去,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5、对于妻子的亡故,作者的心情应该更为悲伤,但文中反而没有了“泣”“长号”或“悲”

之类表达伤感的字眼了,你能找出作者表现这份说不出的伤痛的文字吗,请找出来,并简要

分析。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一睹物伤怀,物是人非,

作者把对亡妻的缅怀和眷念表达得蕴藉含蓄,深远绵长。

教师补充、深化:正所谓“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归有光以一棵枇杷树

作结,却写出了足以令人动容的悲哀,成为了一个经典的结尾。

6、请欣赏电视散文《情归项脊轩》片断。

小结:母亲的慈爱,祖母的殷切期望之情,夫妻的深情,回忆这些时,作者内心无限伤

感,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悲”(板书)。亲人一个个离归有光远去,物是人非,而始终

蕴含其中、铭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孙、夫妻之间的深情,这就是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

情”。项脊轩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

7、请同学带上真挚的情感,再读课文第2-5段。

四、全文小结:利用板书,与学生共同归纳。

归有光借写一间书房——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生活细节、平凡场景,如读书生

活,母亲、祖母和妻子的片言只语,表达作者的喜与悲,寄托了归有光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课内练习

六、拓展:学以致用:

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回忆让你动情的人与事,写一个最能表现亲情的片断作文。

要求:1、要有具体的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2、要有真情实感;

3、字数不少于100字

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一间书房:雅致 安静 喜

先妣 慈爱

三位亲人先大母 期望 悲

亡妻 恩爱

【课前解决的问题:归家的家族变迁:实际上,原来的归家家族显赫,但到归有光一代,

家族已经败落得不成样子了,这在文中都有体现,是在什么地方?提问学生。

过去:

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

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

而到了归有光一代,归家已现衰败离析的迹象了。

此时:(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表明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已经到了那种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程度了。】

【篇七】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自己)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自己)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理解“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文中两种抒发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3、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2、作者简介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 ,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调的来源,读文时须注意体会。

3、背景简介、解题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属这类文体。

4、整体感知

一、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渗漉lù 修葺qì 垣yuán墙 栏楯shǔn 珊shān珊 爨cuàn 庖páo 先妣bǐ 呱gū呱 阖hé 象笏hù 扃jiōng牖yǒu

二、找文眼。

文眼:喜,悲。

三、说说这篇文章记了哪些内容?

“一个书斋;两种情感;三世变迁;四个女人”

四、赏析

一、两种情感——悲和喜。

(一)、第一自然段。

1、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其“旧”呢?

明确:着一“旧”字,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项脊轩呢?

明确:两个方面——修缮前,修缮后。

3、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

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4、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明确: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凉的缺陷。“杂植兰桂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

5、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色?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后小屋具有三个特点: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借书满架”“桂影斑驳”

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6、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渲染作者的情怀怎样?

对比。

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

小结: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二)、第二段

1、第一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从环境描写转入叙写人事的变迁,突出“可悲”。

2、第二自然段共出现了哪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共出现了诸伯父、乳母、先母、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三件事,①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②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③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3、从“先是”到“凡再变矣”这句话从什么角度写出了什么?

提示:从时间变化的角度(始—已—凡再)写出了旧式大家庭四分五裂和衰败的情状,一个“矣”字是何等的庸俗和可悲。

一“悲”:“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从客观景物的记叙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一) 从“先是”到“凡再变矣”是作者的可悲事之一,写的是叔伯父分家。 作者通过写项脊轩周围环境的变迁来反映家庭的败落。

A、项脊轩周围环境最初是怎样的?

庭中通南北为一。

B、 后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迨诸父异爨墙往往而是”“庭中始为篱笆凡再变矣”

将“再”字提出来讲,再,在古代汉语中是“两次”的意思,要区别于现代汉语中的“第二次”

C、这些变化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作者在这里抓住了细节,写了三个场面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用这三个细节描写,通过声音和动作,写出了当时的一种混乱、无序的状况,反映了归家当时的衰落、混乱不堪的状态。

引中国一句古话“树倒猢狲散”作结:因为归家“读书久不效”,没有人做官,所以导致家道中落,叔伯父分家。

这是一幅“衰败凌乱的家道中落图”

(二) 从“家有老妪”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是可悲事之二,是回忆母亲遗事。

母亲的早逝(通过间接和直接描写追忆亡母旧事:老妪口吻,“以指扣门扉”和“儿寒乎?欲食乎?”的问候,描绘出了一个听到女儿啼哭而动了怜爱之情的年轻母亲的形象,突出了母亲的慈爱和对母亲的哀思。)

二“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由作者的背景可知,归有光八岁就失去了母亲,所以他对母亲的记忆应该是很淡薄的,但这里他十分巧妙的借老妪之口来回忆母亲,就使文章显得真实自然,亲切感人。

1, 某所,而母立于兹

首先渲染出一种悲伤的的气氛

“而”,是第二人称代词,类似的还有“若”“乃”“尔”

2, 娘以指叩门扉曰

用动作和语言,是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泣”字收束作者对的感情,是文中作者情感的第一次流露。

(三)、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本段末,是回忆祖母遗事。

讲解“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古代用类似的表述来指人的某一年龄段,如《桃花源记》的“垂髫”指十二三岁、《氓》里的“总角”指七八岁。

未能实现祖母的愿望而祖母已逝。先自语,然后两个动作:“以手阖门”和“持一象笏至”将祖母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期望的复杂情感,描绘得惟妙惟肖。

三“悲”: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泄而出,完全失掉了控制,悲痛的情感十分强烈。

(1)、作者写祖母的关爱,是抓住了那些细节进行描写的?

“大母过余曰”——关爱、欣喜

讲解“过”的其他含义:过犹不及、过故人庄、非寡人之过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细心,不打扰

“持一象笏至,曰”——殷切的期望

象笏,是官位的象征。

三个动作三句话,看似平淡的小事包含着祖母对孙儿深深的爱意与期望,希望作者能够考中作官,光耀门楣,重振家声。

“号”字手术对祖母的感情,是作者情感的第二次直接流露。

比较“泣”与“号”

这是直接抒情。

(2)、有一种轻重强弱的变化,是不是作者在行我们暗示,他和祖母的感情要好过他和母亲的感情?

当然不是,一个是生他的母亲,一个是养育他长大的祖母,他都深深的爱着她们,这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

首先、有一个感情逐渐积累的过程,作者先写家道中落,再写早逝的母亲,最后又写到也已经过逝的祖母,哀伤之情一步步加重,最后爆发出来,就如同这次的汶川地震一般,都是由于累积起来的能量的爆发所导致的。

其次、“号”在这里含有两层情感:祖母的逝世,自己功名未就

这两件悲伤之事共同构成了一幅“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4、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楚。

5、本段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请结合作者的生平思考,为何祖母平平常常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和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

明确: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作者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构思的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历历写来,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和全文融为一体。

小结: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

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 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三)第三段

本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凸现出一个耐得住寂寞的读书人形象。

四“悲”:扃牗而居,足音辨人。

(四)、第四、五段

【篇八】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项脊轩志》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教案

【篇九】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一篇怀旧杂记,语言朴素流畅,感情真挚自然,细节真实生动。无论是对项脊轩变迁的叙述,还是对自然景物、生活场景的描写,都融入了作者的浓浓情思。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细节描写,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感受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2.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理解“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结合课前预习要求,整体理解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细节描写,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多可喜亦多可悲”感情。

第二课时:理解和掌握实词“先、过、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以、而”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完成课堂知识20分钟的检测题。

课前要求

1.了解作者归有光生平及散文创作特点。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了解文章中出现的与称谓(先大母、先妣、束发)、婚姻(归、归宁、来归)、做官(象笏)及建筑(轩、厅、扃牗)有关的一些词语的意思。

3.了解“志”这种文体并在文中圈出字词上的疑难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预习交流: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人称震川先生,有文集《震川先生文集》。清代散文“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评价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被称为“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他们认为作文应学习唐宋文章的法度,尤其推崇宋儒“文道合一”的主张。

归有光自有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到60岁才中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一生郁郁不得志。

2.释题:

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室。志,记录、记载的意思。

二、课堂师生讨论与交流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句话写出了项脊轩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破陋、狭小和阴暗(点出对应的句子“又向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采用白描的手法形象生动且具体,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经过作者稍稍修缮后,项脊轩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提示:明亮、优雅和寂静。(亦遂增胜、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等,以动衬静)

3.在这样的轩中读书、生活,作者有怎样的感觉?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提示:惬意,愉快,舒适,怡然自乐。(借书、偃仰、冥然、庭阶寂寂、小鸟、人、明月、桂影、风影等)情感:可爱(值得喜爱,深深眷念)

教师板书:(学生交流与评析)

归有光居在 的项脊轩中,多可喜;

4.“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承上启下,从环境描写转入叙写人事的变迁,突出“可悲”。

5.“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句话从什么角度写出了什么?

提示:从时间变化的角度(始—已—凡再)写出了旧式大家庭四分五裂和衰败的情状,一个“矣”字是何等的庸俗和可悲。(一“悲”:“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从客观景物的记叙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6.作者围绕“亦多可悲”还分别记叙了哪些事情?找出与之对应的表达情感的句子? 提示:

母亲的早逝(通过间接和直接描写追忆亡母旧事:老妪口吻,“以指扣门扉”和“儿寒乎?欲食乎?”的问候,描绘出了一个听到女儿啼哭而动了怜爱之情的年轻母亲的形象,突出了母亲的慈爱和对母亲的哀思。)(二“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未能实现祖母的愿望而祖母已逝。先自语,然后两个动作:“以手阖门”和“持一象笏至”将祖母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期望的复杂情感,描绘得惟妙惟肖。(三“悲”: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泄而出,完全失掉了控制,悲痛的情感十分强烈。)

第三段是补叙,写项脊轩遭火不焚的原因和自己的读书生活。以一种富于生活实感的琐事作点染,极亲切地写出了一种生活体验,与首段呼应,进一步表现项脊轩内外的寂静清幽以及作者对人和对屋的深厚感情,凸现出一个耐得住寂寞的读书人形象。(四“悲”:扃牗而居,足音辨人。)

第四、五段: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项脊轩以后的变迁,将爱妻“生前”与“死后”对比,抒发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感。末尾,作者以乐景衬哀情寄予自己对妻子早夭的深深悲痛,突出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之情。(五“悲”:爱妻早逝,室坏不修。)

教师板书:(学生交流与评析)

归有光居在 的项脊轩中,亦多可悲。

三、探究发现,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

7.课文以《项脊轩志》为题,却不在轩而在写人,文章对亲情的表达,为何真切感人?

(1).学生画出写母亲、祖母和妻子的语句,引导其概括表达方式的不同。

(2).明代文学家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对归有光散文特点的评语“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请学生结合文章举一二个例子具体分析。

提示:文章主要是通过生动真实生活琐事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身世之悲和思亲之悲。

如:回忆祖母:先是祖母来到轩中,看到作者埋头苦读,说了一句貌似戏谑、实为夸张的话,体现了对孙子的疼爱;临去时“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以及对孙儿的殷切的期盼;过了一会儿,又把她自己祖父当年上朝用的手板拿来送给孙子,作为对孙子的期待与鼓励。爱妻向作者“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或“述诸小妹语”的神情这些言语、动作(细节)构成了回忆的主体内容,令读者身临其境,真切而动人。这正是本文写法上的突出特点:借事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事,事细而情深)。

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1.作者说“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结合课文第一、二段,说说作者记述描写了哪些值得可喜或可悲的事?请大家抓住关键句(或文眼)概括文章的悲喜之情。 先看老屋:

⑴、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

①修葺后的南阁子; ②母亲的慈爱 ③祖母的关心与鼓励; ⑵、文中写了哪些可悲的事?

①老屋的破旧; ②诸父分家; ③母亲的去世; ④功名未就(不效);

2.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等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

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

(2)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本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项脊轩志》板书设计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项脊轩志教案导入 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