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
原文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这首词通篇都是隐语,主题是咏官妓。当时各级官府都有很多的娼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们驱遣。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实之花。次句“雾非雾”,中“雾”字语义双关,借“雾”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应女宿,但又并
非真实之雾。“夜半来,天明去”既是咏星,也是喻人,语涉双关,而主要是说人。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非正式的妻子,她们与官僚之间互为依存,但关系又不便十分公开,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可谓会短别长。故末二句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感叹。上句指会短,下句写别长。其中“梦”、“朝云”的描写是借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以指男女之幽会。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巧妙,把男女欢爱之事抒写得隐曲含蓄,富于诗意。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词的最大特点。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余蕴无穷,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篇二】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石子曰:学问之美,在于使人一头雾水;诗歌之美,在于煽动男女出轨。白香山作为中唐一代巨擘,在唐诗史上其地位仅次于李白杜甫,这玩暧昧的水平之高是显而易见的。陈升吼一嗓子“One night in Beijing,我留下许多情”,意义虽近似,雅俗之别,不啻天渊。
到底是花是雾?抑或非花非雾?也许只是他爱过的一个女人。来如一梦,去似朝云。相聚时间虽短,已足够铭记一生。此后再去踏破铁鞋,终究已不可得。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当年有一句老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悲剧一直比喜剧更加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因为悲剧向来为我们展现的是残缺美。本词看来虽似无情,细细读来,多少遗憾,尽在字里行间。
【篇三】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白居易诗四首之《花非花》
一、课前导入,引发类比
师:同学们,我们在粤教版必修3学过唐代李商隐的《锦瑟》,请大家把它背出来。 生:(齐背李商隐《锦瑟》诗)
师:《锦瑟》号称古典诗歌中的“歌德巴赫猜想”,一千多年来无数读者为之着迷。对于这首诗的意旨,有很多种不同的解读。根据之前我们的学习,对这首诗的意旨,大家认为都有哪些解读呢?时间关系,请用“这是一首……诗”的表达模式高度概括回答。
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回答)
这是一首悼亡诗。
这是作者自伤生平的诗。
这是作者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诗。
师:古人有云“诗无达诂”,意思是说—-诗文没有唯一确定的理解和解释,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这个角度来说,《锦瑟》是一首朦胧诗,正如梁启超先生在《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所说的“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易抹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古代的另一首朦胧诗,它就是白居易的《花非花》。(出示幻灯片)
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二、初读理解,疏通大意
师:这首诗一共26个字,没有难懂的字词(教材也没有任何解析文字),就字面上看,浅显易懂,请同学们齐读一次,自读n次,通过初读理解每句诗的大意。
生:(齐读、自读后说出对每句诗大意的理解)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夜深之时它到来,天亮之后又去了。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三、研读讨论,探究诗意
师:白居易的诗多明白晓畅,浅近自然,本诗就字面上看,仍是浅显易懂,但诗意朦胧。你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诗意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探究,10分钟后各小组展示探究结果。
师(提示):这是古代的一首朦胧诗。诗人说的是什么呢?它像一朵花儿,是那样美;它像一片雾气,是那样轻灵;它又像春梦朝云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是那样的神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具有什么特点?
生:(饶有兴致地分组讨论探究,10分钟后开始发言)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诗人通过比喻的方法,表达了社会黑暗、仕途渺茫的感慨。“花非花,雾非雾”是比喻社会一片黑暗、前途一片迷茫,最后两句是比喻仕途来得快、去得也快。
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诗人表达的是对某个女子的倾慕之情。这种感情像花又不是花,像雾又不是雾;来得快,去得也快;让人捉摸不定。
师:就像上个世纪90年代初香港的一首流行歌曲《像雾像雨又像风》所唱的“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任凭我的心跟着你翻动。”
小组3:我们小组认为,诗人通过比喻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像花和雾那般美好又朦胧,像春梦和朝云般美好又转瞬即逝。
……
师:(引导学生详细解读)同学们真是太有才了!能作出这么多种不同的解读,又能言之成理。其实,对于借物咏怀诗的解读,我们要明确诗中描绘了什么事物,具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逐句解读。
花非花,雾非雾:似花似雾,给人怎样的感觉呢?
生:给人捉摸不定(朦朦胧胧)的感觉。
师:取喻于花和雾,比喻所咏之物具有什么特点?
生: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师:夜半来,天明去,比喻所咏之物具有什么特点?
生:来匆匆,去匆匆。
师:如春梦,似朝云,春梦和朝云具有什么特点?
生:春梦虽美却十分短暂,朝霞虽美却易于幻灭。
师:据此,这首诗的诗意还可作更多元的解读。请同学们再作深入的讨论、探究。 生:(饶有兴致地继续分组讨论探究,5分钟后开始发言)
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美好的人、事、物所显现出的光环往往转瞬即逝,不能不使人对美仅能存留一点朦胧的感觉。
师:是的。其实,美就在于短暂,在于朦胧,在于无法真正把握,难得长期拥有。这不正如花之早败,雾之易逝吗?
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这首诗歌颂的是纯洁的爱情。诗人把纯洁的爱情比喻为花和雾,比喻为春梦和朝云。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
师:曾经让人多么沉醉的爱情啊,如今,对着夕阳,捋着花白的胡须,我到底该向谁询问,在时空的宫殿,我那美丽的爱情,它去了哪儿了呢?
小组3:我们小组认为,诗人感慨的是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师:是啊,曾经拥有过那么快乐的青春,而如今,却只能独坐在安静的角落,望着天边隐约的飞鸟,轻轻叹息。啊,我到底该向谁询问,在这时间的长河,我那花样的年华,它流向哪儿了呢?
小组4:我们小组认为,诗人说的是生命中的那些欢乐和美丽。
师:是啊,生命路途中经过的,那些晶莹的泪,那些醉人的笑,那些闪烁在心灵中的光,它们现在都去哪儿了呢?我到底该向谁询问?
生命,如此短暂,如此美丽;生命,如此奇妙,如此神秘;生命,如此虚幻,如此寂寞…… 师:同学们都解读得非常到位,除此之外,这首诗的诗意还可做如下解读—-
1、这是一首因情生文的情诗。诗全用比喻,但所喻之事始终未明言,可能是追忆和一个美丽女子邂逅欢会的情景。作者欲言又止,却又止不住说出真情: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
2、唐代,佛教已盛行,各种偈子、禅语很是流行,它们总是字面简单、直白,却让人参悟无穷,百人百解,皆有佛理。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此诗颇受佛教语言的影响,以此朦胧、泛指创设一种禅意,来表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与思索。
3、今人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学生大笑)
“花非花”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元稹有一首诗,题为《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
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也是描写这一情况。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四、总结全诗,指导学法
师:对此诗的理解要跳出对诗中所指具体事物的纠缠,便会豁然开朗。试想,非花非雾,夜来朝去,如梦似云,应是极美丽的而又极短暂的事物,如此想来,只要符合此特征的,便是诗人所指的,譬如时光,美好的爱情、青春、感觉等等,但却又无一确指,便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更添一种朦胧之美。这就是朦胧诗的美妙之处。
五、播放那英《雾里看花》演唱视频,结束课堂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师:对于朦胧诗,可以作出各种不同的解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离开文本,随意解读;仍须紧扣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探究作出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具有一双慧眼,才可以将朦胧诗中的“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篇四】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白居易作品分析
白居易在中唐诗歌中独树一帜。语言浅显平易,有意到笔随之妙。他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写诗不用任何困难的文字语言和典故。他写诗有一个习惯:“令老妪皆能懂 ”,他觉得最好的是应该是平铺直叙,平易近人的,他内心理想的文学史能与大多数人沟通的。
。以《花非花》为例,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歌简短,很精练地把生命中不太容易描绘的一种神秘,一种伤感,一种凄美讲得非常完整。
几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唱这首歌,完全感觉不到这首诗的时间距离,它具备着如此强烈的现代感。“花非花,雾非雾”,讲的生命里的虚无缥缈,讲的是生命中存在有不存在的神秘状态。
这样的一首诗在讲生命中一种幽微的感觉,乡下的老太太不见得一定会懂,但从文字上来讲,至少没有一点困难。作为诗人,他挑战了一个难度,因为越简单的诗是越难写的。他无法卖弄语言华丽、造句的技巧,必须用最口语化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使文学不是这么艰涩难懂。
非花非雾,夜来朝去,似梦如云,应是极美丽的而又极短暂的,如此想来,只要符合此特征的,便是诗人所指的,譬如时光、美好的感觉等等,但却又无一确指,
诗人以此朦胧、泛指创设一种禅意,来表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与思索。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更添一种朦胧之美。
琵琶行 是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作
白居易借着一个弹琵琶的女子,把他的文学深入到音乐的描绘上。声音是一种听觉上的感受,要把声音形容出来真的非常不容易。试想,如果你今天听了一场非常美妙的音乐会,你要如何来描绘音乐会的美好呢?也许你会说:“真的很好听。”孔子在听到美好的音乐后,用“绕梁三日”来形容,这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方法,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音乐做了很多细节上的描述。
诗人对这次音乐会进行有有层次,有结构的描写,从5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把试音作为开篇的描述,仅仅几个声音就含有特别的情味,音乐还没有开始 早已令读者充满了期待的心情。
第二阶段:开始正式描绘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每一根弦被拨动,都好像是在拨开被隐藏起来的,掩盖着的压抑,流露出弹奏者的心事,每个出来的声音都是一种思绪。作者不止在讲音乐,他认为音乐是人们心事的透露。“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好像在叙述自己这一生没有被发现的才华,被压抑的苦闷。对弹奏着来说,自己曾名属教坊第一部,妆成每被秋娘妒,而今却嫁作商人妇,独守空船。对诗人白居易来说,是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处境。因此,作者在听琵琶的同时,也是自己心事流露的过程,此时诗人笔下的声音,不仅仅是乐器的声音,也是他心灵的声音。
第三阶段: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是对音乐极度专业性的描述。“拢 捻 抹 挑”是弹琵琶是的4种指法,霓裳,六幺是当时有名的曲调。读到这两句是,我的脑海中就出现
一双纤细的手,在弦上肆意来去。
在一段平铺直叙之后,慢慢进入高潮,开始进入对音乐的直接描述,仿佛把我们带入现场
第四阶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琵琶的声音一会像夏天午后的雷阵雨一样繁密, 扑面而来,一会又像2个人在窃窃私语一样幽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像一粒粒珍珠落在玉盘上发出清脆圆润的声音。在这里声音的美学进入高潮,但精彩的部分不仅仅是对声音正面的描绘,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那种若有若无的幽微的声音。“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像清脆的鸟鸣,婉转流利,一滑而过,又像流水在浅滩中慢慢淌着,低沉入微的声音在凝结不通的地方渐渐消失。这部分讲的其实是音乐的尾音。
真正懂音乐的人能听出里面的无声之美,音乐里面不是只有“叮叮咚咚”敲打的部分,其中的准备、等待,就像生命中的留白,等待新的声音的出现也是一种优美。
第五阶段:声音在慢慢消失之后,突然“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声音转入一种激越雄壮 的状态,。在大家意犹未尽时,结尾又来一个高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经诗人笔下的几番铺排,“音乐会”戛然而止,“东船西舫悄无言”,往常嘈杂的码头,今夜也不知不觉安静下来了,音乐的美已经感染了周遭的环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仕途上失意的白居易,情感生活不幸的琵琶女,能相聚在一个夜晚听听音乐,排遣生活中的苦闷,也是前世修来的缘分。白居易作为一方父母官,关心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百姓的幸福指数,为不曾相识的琵琶女番作琵琶行,让我很受感动。
这次作业之所以选择白居易,是因为我欣赏他的与众不同,一方面,是他在长篇叙事诗方面的突出成就。我国的叙事诗本来不多,长篇叙事诗尤其少见。他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是这一批叙事诗中最优秀的两篇。弥补了唐诗的一个空缺。另一方面就是他诗歌的生命力。现在的人再去读古诗,看到里面深辟的词汇,繁琐的用典,往往望而却步,而白居易的诗平易精简,显得平易近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篇五】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英译
白居易《花非花》英译
《花非花》是一首情诗。说花非花,说雾非雾,本不是花,本不是雾,花有所指,雾有所喻。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雾,说明确有人来。谁来谁去?隐而不吐。为什么来?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春梦者,春情也;朝云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事也。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A Flower in the Haze
In bloom, she's not a flower;
Hazy, she's not a haze.
She comes at midnight hour;
She goes with starry rays.
She comes like vernal dreams that cannot stay;
She goes like morning clouds that melt away.
【篇六】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论白居易《花非花》中偏离式比喻透出的语言力量
论白居易《花非花》中偏离式比喻透出的语言力量 摘要:王希杰先生创立的零度偏离理论极大地推动修辞学的发展,成为修辞学上三大支柱理论之一,在此视角下,聂焱教授提出的偏离式比喻实现比喻研究的重大突破。本文试图对白居易的?花非花?中所用到的偏离式比喻加以具体阐释,揭示这些偏离式比喻在诗中透出的语言力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关键词:零度偏离;比喻;花非花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13-02
一、引言
零度偏离理论对修辞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喻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修辞手段,在此基础上,聂焱教授提出的偏离式的比喻颇具新意。本文分析了偏离式比喻在白居易?花非花?中的运用,指出博喻和迂回喻的应用使得句式灵活多样,极大地增加了全诗的表达效果,透出了巨大的语言力量。
二、零度偏离理论与偏离式比喻
零度与偏离是修辞学上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范畴,王希杰先生在其专著《修辞学通论》(1996)中首次提出零度偏离理论并做出详细严密的阐述,这一理论的出现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地轰动,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从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上看,任何一种修辞现象都是抽象的语言关系模式的投射物,每一种语言模式都是社会共同遵守的法则,即零度。修辞的过程就是从语言到言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