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主体 个性 合作 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探索与实施
北仑区蔚斗小学潘秀玲
E“小组合作学习”在现代各类教学刊物中又称“伙伴教育模式”或“小组教学制”,类同于K.塞林和J.杜威的小组探索模式,从属于社会互动教学模式。
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的目的与意义
?经常听到这样一些公开课,尽管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新颖,教学思路很有创意,表面上看来教学效果也不错,但在“活跃的教学气氛”背后,是否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为了完成事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师往往借助某些优生的回答达成教学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成了“以优生为主体”。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究竟怎样?我曾经在本校2——6年级做过这样一项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而可见,真正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的只有二至三成学生,还有三至四成的学生几乎是被遗忘的“角色”。
z因此我们有必要寻找一种能有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受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育学”和我国学者根据团体动力原理构想设计的“集体教学模式”影响,我决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索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
Z“小组合作学习”旨在构建合作互助的课堂学习小组,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学生为主体,在互动合作的人际交往和学习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有力地促进学生集体观念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法”的理论依据
?1、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是学生学的外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地学才能起作用,教师的教要学生愿学、乐学才能取得成效。“小组合作学习法”切实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小组内主动参与学习,表现出很大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N2、“学会学习”的学习观。当代知识激增,更新过程加快,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最终达到自能学习的目的。
?3、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育学”。“合作教育学”把“合作”作为教育、教学关系的核心形式,共同探索和发现,使儿童获得认识的快乐,“合作教育学”是个性民主化的教育学,既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能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合作”类同于“合作教育学”的“合作”。
?4、我国学者根据团体动力原理设计构想的“集体教学模式”。“集体教学模式”旨在改变“静态的集体”为“动态的集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个性,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法”借鉴“集体教学模式”构建合作学习小组,调整课堂结构时间,每节课至少有10~1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或有共同协作的小组合作性作业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构建、组织合作互助的学习小组
h陶行知说过:“凡是不必按班级学习之功课都可采用集体探讨之方式。”小学生喜欢伙伴,伙伴间的合作学习对小学生本人的独立学习是一种促进、补充和提高。构建一个合作互助的学习小组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前提条件。
p“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一般情况下,每组安排1~2名思维较活跃、聪明能干的学生担任学习组长,2~3名普通学生,1名思维不够活跃的后进生。在不失原则的情况下,还可让学生自己选择亲近的、兴趣相投的小伙伴作为合作学习对象。
?“合作学习小组”以“合作”为基础,学生在组内“合作学习,学习合作”,思维活跃、能言善辩的学生带动那些总在课堂中做“配角”的学生,小组内愉悦和谐的气氛消除了他们的紧张感,使他们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在小组内人人都乐于思索问题、讨论问题、畅所欲言,时时都充满获得的喜悦、成功的自豪,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实施
“小组合作学习法”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
0(一)、“小组合作讨论”——在课堂教学中集思广益、广开言路,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k在调查中我还发现,二到六年级学生中,35%~53%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怕说错遭老师同学笑话;63%~88%的学生喜欢小组讨论这种形式;28%~58%的学生遇到难题时希望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我尽可能多的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在小组内,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大家围在一起共同讨论,说错了自有同学补充纠正,没有被老师叫起来在全班回答问题的压迫感。“能者为师,合作讨论,共同提高”,在互相启发中,学生克服了独立思考中的思维障碍与思维定势,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往往面对同样一个问题,经过两分钟的独立思考,举手的人数不超过20%,而经过两分钟的小组讨论,举手的人数能达到70%以上。事实证明,学生非常喜爱这种方式,他们喜欢争论,喜欢说服别人,喜欢被认可的感觉,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每个人都敢于承担自己的角色,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知识就是每个人自主自动的去获取与吸收,而不是被动地吸收,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明确的目的性
?在讨论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讨论的问题与中心,避免学生因题意不明确而造成讨论交流时没有中心,得出的结论与老师期望的相去甚远。如果问题较为复杂难懂,或是较为冗长,或是题中有题,就应该用小黑板或多媒体把问题表述清楚,引导学生逐个讨论。低段学生以每次讨论一个问题为宜,中高段学生可以适当增加相关的同类讨论题目。
B、讨论的层次性
T各个合作小组的讨论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为适应学生不同发展水平,更好地发展学生个性,我们有必要安排一些富有层次性的问题,让各个学习小组根据自身水平自由选择讨论,自由提高。
4我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些“星级问题”供各小组讨论,在教学《我是一条小河》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读课文想想,小河跑过哪些地方,给我们带来哪些春天的消息?
★★发挥想像:小河还会跑过哪些地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g第一个问题目的在于检测学生读书的水平,属于基本题,要求人人能回答;第二个问题是在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发挥想象的拔高题,供学有余力的小组和个人讨论解答。学生好胜心极强,都想争“★★”,讨论自然取得良好的效果。
C、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讨论”。
O对那些比较简单易答的问题,学生只需经个别思考即可正确回答,如若再分组讨论、交流,既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又降低了学生对讨论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
_因此,教师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想象性、创造性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和讨论价值的问题,需要运用各种认知方法、集体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发展思维、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二)、“小组合作练习”——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思维潜力,发展独创性思维,提高练习的效率和质量。
l“精讲多练”是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除去教师的讲,学生练习的时间毕竟有限。如何提高练习的效率和质量,以练习促理解,以练习促发展呢?我认为“小组合作练习”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G1、在初读课文时,可以安排一些查字典学生字、按课文内容填空之类的合作练习题目,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落花生》的第一课时我安排了这样一组题目:
A、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确定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E空地买种种花生难得答应便宜成熟谈到夜深才散
*B、这(1)介绍一样物品()
M(2)记一件事情()
M(3)写一处景物()
J(4)描写几个人物()
8(交流一下你是凭什么确定的)
C、按课后习题1的要求给课文分段。小组交流。
u学生独立完成这些题目并不难,但若仅仅是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然后由教师公布一下标准答案,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用合作交流练习的方式,学生会在交流中“知其所以然”,会在争论中完善自己的答案,会在共同的探讨中掌握学习方法。
72、精读课文时的合作练习。《嘱咐》一文的课后第三题有一个表格,我稍微变了一下,发给每个合作小组一个这样的表格:
?如果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内完成这个表格既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好。采取“小组合作练习法”,由一人记录,其余三人每人重点对应一段落找出相应词句,如有不同意见就要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方,往往是争得面红耳赤的小组完成的也最好。这样既提高练习的速度,又提高练习的正确率。
?3、总结课文时的合作练习。总结课文阶段可以安排一些思维发散性的合作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比如《爱祖国》课后练习要求用“我爱……我爱……”写一句话,由于低段学生极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云亦云,我就要求每个合作小组中的每个人至少用“我爱……我爱……”说一句与众不同的话,然后合作成一首诗,比一比那个小组合作得最好。这个合作性练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4、实施“小组合作练习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要有“小组合作”,也要有“组间合作交流”,消除“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b、要“合作”也要有“独立思考”,避免学生产生“思维惰性”。
c、合作练习的题目要有合作性和可操作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合作中寻求发展。
X“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小组合作讨论”和“小组合作练习”基础上的更高层次。学生要在合作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达到自能学习的目的,在智力、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
1、指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F从二年级起我就开始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设计好明确的合作学习提纲,让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学而有“物”,学而有“序”。
比如合作学习《一粒种子》,我给每个学习组长三张“学习智囊”:
第一张
)读通课文,标上小节号,合作学会课后12个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恭喜你们,你们已经闯过第一关,可以向第二关进军了!
第二张
$“挺一挺”是什么意思?做“挺一挺”的动作。
4找出课文中的“挺一挺”,种子“挺”了几次?分别在哪几节?找出来读一读。
恭喜你们,你们已经闯过第二关,向第三关进军吧!
第三张
读读课文议一议,种子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挺一挺”的?
-在学习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大家讨论一下吧。能自己解决吗?还是把问题留给老师?
真棒!你们已经取得了成功!可以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向老师汇报了!
2、“我学会了……”“我想问……”
?“小组合作学习”不一定要严格地按照某一程序进行,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学习一段课文,反复地读,有所发现的学生会说“我学会了……”时时都有新发现的喜悦,新发展的自信;有所疑问的学生会说“我有一个问题……”这是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矛盾交错点,经过小组的讨论交流解决了某些问题,这样得来的知识会让学生映像更深;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经过教师的引导也能解决,但这是学生会更注重解决的过程,学会解决问题,掌握学习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g建立优秀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关键是培养好每一位学习小组长,定期对这些学习小组长进行培训,教他们怎样在小组内进行分工,怎样倾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并归纳出主要内容,学会处理意见不统一时该怎么办,讨论离题时怎么办等问题。
g同时还要教每一位小组成员学会怎样把自己要讲的意思说清楚,怎样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并学会在合作中进行关系的协调。提倡学生在尊重别人的同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辩论。
五、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效果及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法”至少有四方面的效果:
P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打破学生的心理定势。传统上,学生总认为知识都来自于老师,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感到知识不仅来自老师,还来自于书本,来自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U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知识不再是由老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这样一个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他们人人都有权利说,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个性强的学生学会了如何尊重并接受伙伴,性格内向的孩子也渐渐鼓起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当他们的想法被接受被肯定时,他们的自尊心将会受到何等的鼓舞,即使说错了,他也会受到尊重和鼓励。
P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全体发展,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机会,不再像传统的课堂上那样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跟得上老师的思路。组内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和提高。
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教师该如何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如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2、合作学习小组的能力发展不平衡,有的学习小组基础差,合作学习质量不高。
(3、如何合理恰当地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调控和组织,正常有序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什么时候EUR
在什么情况下EUR
母亲的眼睛EUR
表示的意思EUR#
嘱咐我的话体个性合作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探索与实施
北仑区蔚斗小学潘秀玲
“小组合作学习”在现代各类教学刊物中又称“伙伴教育模式”或“小组教学制”,类同于K.塞林和J.杜威的小组探索模式,从属于社会互动教学模式。
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的目的与意义
经常听到这样一些公开课,尽管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新颖,教学思路很有创意,表面上看来教学效果也不错,但在“活跃的教学气氛”背后,……祆祆祆祆祆
【篇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呢?
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的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如果是4人一小组,应该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二、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
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组长又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4人以小组内,设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操作员。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判,检查本组同学对所讨论问题的掌握情况;记录员主要记录整理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发言,要求组织能力强,下笔快的同学担任;汇报员主要负责汇报小组中的讨论结果,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操作员主要负责小组中的操作工作,要求心灵手巧的同学担任。组内分工落实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做好各个小组的培训工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培训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学会中心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
的好习惯;三是学会质疑、反驳,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五是学会求同存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通过培训,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与学习伙伴交流沟通,初步感受合作学习过程,为真正的小学合作活动作好“热身”。
四、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面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独立思考与研究后的发现与困惑时,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意见产生分歧时设计合作,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共同提高。(2)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有利于每个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的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3)在学生单独试验与操作遇到困难时倡导学生合作,使学生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必要性。教师在准备课时,首先应该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或意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怕出现混乱的局面;其次,教师面对教学意外时,必须镇静从容,及时引导,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引导措施。
五、正确进行评价
强化小组团体激励,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教师须把握以下几点:(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4)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逐步过渡,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另外,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实践证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确有不少困难,但并非难到不能实施。只要教师以先进理念为指导,积极钻研现代学习理论,大胆尝试,勤于实践,不断完善,一样可以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篇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教学
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经常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心理辅导工作,使小组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学习小组内形成与学习任务相适应的、个体之间能够有效交流的差异结构。首先,教师要进行科学分组,以6-8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并让学生推选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接着,让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字,激发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并宣布小组成员需共同遵守的小组合作学习常规:(1)合作前要认真独立地思考,不人云亦云。(2)勇于承担任务,既要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3)遵守课堂纪律,不喧哗,不干扰他人,不讲题外话。(4)在指导合作时,还要注意观察,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合作的机会。特别是对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和胆小内向的同学,应当多加鼓励和支持,使他们有信心参加到合作活动中来,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能用自己的语言规范地、流利地发表见解。(5)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不插话,有不同意见,等他人说完再说。(6)小组成员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小组长要负总责,小组成员相互检查,相互监督。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加强对小组长的培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小助手。同时,促进他
们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定期评出“优秀小组长”,并让优秀小组长在全班做经验介绍。实行“小组长”轮换制,每位组员都有当组长的机会,使其都有责任感。
【篇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方法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方法探究
新课程带来了教育理念的新变化,产生了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法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与传统教学有明显的区别: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效的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老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合作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应,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其局限性。如果不假思索,每课必用就会走入教学误区:一味认为新课改就是让课堂热闹,就是教师不教;该合作的合作,不该合作的也合作。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背后,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低效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2. 合作目的不明确,为“活动”而“活动”
3. 合作无序
4. 合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
5. 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开始合作
7. 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
8. 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
9. 合作过于频繁
10. 合作没有结果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优势。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出与传统班级教学更具优势的特性。
1、互助性和集体性: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及评价为中心,以竞争为主的学习交往模式,强调个人在小组活动中尽已所能,同时又带动小组整体发展的合作学习模式。
2、自主性和独立性:小组合作学习淡化了教师的权威,促使小组成员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小组成员在讨论交流中通过互动式、互助式、讨论式进行学习,使语言、思维和胆量得到训练,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的目标。
3、适应性和发展性: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小组学习能够为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使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并使之在小组中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快乐,肯定其主体地位,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现实劣势。
在很多高中语文公开课及一般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都已处于一种“演戏”的层次上,并没有真正体现上述的优势,反而成为制约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弊端,成为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障碍。现状如下:
1、优生的舞台,学困生的煎熬。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习好、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学习不好的学生或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因为怕出错,懒于思考,处于课堂游离状态。课堂上,有些教师也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面向整体,更不敢让学困生发言,认为优生就能代表小组。所以小组讨论与见解发表,就成了部分优生的专利。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有时候就成了优生的个人脱口秀,而学困生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2、热闹的演绎,实效性的遗失。小组合作是一种小型的学习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往往被要求积极发言,课堂也陷入热闹的学习中。但我们也经常看到学生大侃特侃时没有中心甚至跑题,整个课堂处于一种没有游戏规则的“无政府状态”,很少有实质性的讨论。结果,“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更别提课堂的实效性。更有教师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变来变去的手法奥妙无穷,却明显忽视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如我听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娜塔莎》一课的公开课时,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的活动,没有说明规则、要求,只提出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娜塔莎对阿那托尔的爱是否真诚,为什么?在小组讨论开始,学生还能围绕课本的内容进行解读、讨论,但是随着讨论的开展,笔者旁边小组的部分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谈论起花花公子阿那托尔到底是如何把娜塔莎骗到手的,如果娜塔莎跟着他走,结局又会怎么?甚至有个学生还提到班里男女生恋爱问题。诸如此类的讨论,已经严重偏题,教师希望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来认知纯真而盲目的爱的娜塔莎形象的目的便不得实现。
3、主体的“沦丧”,自主性的失效。小组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放任自流。有些教师将自己当作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局外人,完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部分老师对合作学习的内涵没有准确把握,把一般性讨论、交流等同于合作学习,都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失去了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契机。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已初步具备,能把握文章的主旨,于是在布置小组学习任务之后,或简单巡视一周,或管自己准备下个环节的内容,任由课堂喧哗一片,并不做任何有效的指导和监控。
4、形式的表现,必要性的缺失。新课程的理念强调 “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部分教师为了展示“新”课堂的理念,在组织课堂形式时,一定要加入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环节,甚至在观念上迷信合作学习的作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在小组上讨论。所以有些课就成了什么问题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才能解决的现状,而很少考虑这样的话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
三、小组合作探究的措施步骤:
1、确定合作的目标和任务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使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在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要注重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二要注重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三要注重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四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所以,我们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帮助学生明确的提出合作的目的和要求,而教师也一定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且需要密切配合的学习任务。另外还要注意,不能为了合作的形式而忽视了合
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和价值取向。只有当所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量体裁衣且需要学生团队协作时,才能引起学生合作讨论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得合作学习形神合一。
2、教师为主导,确定小组合作的内容及方向分配角色和任务;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多数老师都是随意的按前后桌4-6人组成小组,并没有关注小组成员之间的情况。然而“合作学习小组的内部构成如何,是学生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分组时,应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4-5人的小组。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抱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合作小组建成团结、互补、高效的小集体。
(组间同质:指小组间尽量减少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特别是学业成绩方面,尽量使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而不是根据学生在教师的座位前后四人为一个合作小组,也不是简单地把几张课桌拉在一起组成小组。
组内异质: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小组成员的分工必须明确,要求人人有事做。分工时,要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努力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尤其是学困生一定也要赋予一定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感受小组学习的成功快乐,引发学习的兴趣,否则部分学生“主动自觉”地无所是事,势必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
当然,为了避免课堂喧哗、跑题的现象,还要给学生一个规则,按照规则来进行操作。如要求各小组成员先独自思考,想出或写出自己最好的办法,然后以小组合作讨论,各小组讨论后综合大家的想法,拿出各小组最好的方案,由各小组汇报员向班上汇报。保证方案是人人所想,综合所得。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这个题目是编者加的,但是有学生提出题目与文章体现人性美的主旨不相符,要求改题。鉴于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先写文章后写题的不良习惯,教师适时增添这一改题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了解泪与水之间的关系,“换”又体现了何种态度,题目之于文章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理解。并制定相应规则,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先写出自己的题目,并在小组内加以说明,由小组推选最佳答案,再在各小组间评比推出最优答案。这样的过程既激发了同学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又锻炼了同学们独立思考与合作的能力。
3、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提出合理建议,关注学习结果;
平常的教学,有些老师担心预设的答案没有被学生“准确”答出或学生张口结舌的回答,往往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用“蜻蜓点水”式、“简单凑合”式的合作学习,这是小组合作形式中应极力避免的形式主义。既然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在学习过程中就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给予相应的时间,保证学生充分的小组交流时间,使学生创作性思维的火花不至于被掐灭,思维得以更深入的拓展。因此,如果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学习,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宽裕的时间发言、补充、辩论,让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尽情的发挥。
而要获得合作学习的成功体验,必须加强学习成果的展示,这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积极讨论,也使学生收获更多的成果,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学习模式。因为展示的是小组的成果,所以展示的方式要多变,可以由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发言或演练,也可以通过媒体投影的方式展示全组的成果,更可以综合全组所写的书面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加以展示。在共同欣赏全组学习成果的同时,也收获个人学习成果的喜悦。
4、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合理、恰当运用合作机制,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不让一部分学生被合作“淹没”;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最大原因是“教育者没有把合作学习看作学生的主体需要,使主体需要在实践中遭到了致命的压抑。”有些老师只把合作学习用作控制课堂或产生课堂新形式的手段,最终还是把教师的答案当做权威,唯一的答案,忽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从而使他们缺乏合作学习的动机,失去合作的兴趣,使合作学习失效。所以,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真正的合作课堂,教师应和学生平等对话,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想法,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在适当时机激发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行为。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主体需要的满足,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5、参与合作,抓住时机,强化评价。
所有的学习过程,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科学的评价更可以说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既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更注重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小组的评价,考查小组成员间是否能运用互学、互帮、互补,互促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对个体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对学生采取的诸如态度、情感、方式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同时,还要改变教师一人评价的传统模式,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也在课堂上参与评价,完成自评与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评价,发挥师生共同评价机制带来的优势。无论是哪一种评价,都要做到适时适当的给予激励,从而使每个小组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破除小组学习是学生单方面学习的误区,更要明白教师不仅是一个组织者、旁观者,而且还应是一个参与者。不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承担的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角色,而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激发,除了前面所说要帮助建立学习小组,明确学习任务之处,更要扮演好调控者的角色,关注每个小组的活动状况,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思考瓶颈的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的技能和品质,当小组合作出现观点冲突时,要注意协调与指导,真正做好消除课堂“无政府状态”的调控者角色。
四、教师的角色
那么,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充当什么角色呢?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1、教师——合作小组建立的实施者
在课堂中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合理分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调查、仔细分析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兴趣爱好、已有知识水平、个性特长、家庭文化背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进行分组,这样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取长补短,达到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小组的组建切忌随意性、盲目性。小组的组建可以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为周期,以便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小组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教师——合作技能提高的指导者
合作学习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否能在课堂中得到有效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合作技能水平的高低。学生在课堂开展合作学习,合作技能上还需教者的潜心指导。在小组成员的分工上,小组长首先应由组织、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个体担任,以发挥他们在合作学习初始阶段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后小组长由成员每周轮流担任,以便有效地培养个体成员的组织表达能力;同时,教者要对学生合作技能进行培训指导,通过培训使学生懂得在合作中怎样学会“听取”、学会“求助”、学会“自控”、学会“帮助”、学会“说服”、学会“反思”、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表达”、学会“说明”;另外,教者还应注重学生合作过程观察基础上的同步指导。通过集中培训和分散适时指导,在较短时期内使每个学生初步具备合作的基本技能,随着合作学习时间的延长,从而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水平。
3、教师——合作学习时机的确定者
科学确定合作学习时机是教者在备课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什么时候合作对于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培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科学的合作时机,一是要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合作,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真正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二是要在动手实践处合作。教学中,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处合作,有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量的关系与变化,从而发现规律,形成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三是在学生质疑处组织合作。教学中,当学生初步获得知识形成理性认识时,有时在认知上必然会产生一些认知冲突,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了充满理性的认知成果:
4、教师——合作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过程的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外,还要真诚地走进学生,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教师走进小组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发表见解;共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既有利于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又有利于了解学生思维活动情况,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还有利于针对学习情况适时指导,调整活动策略,从而促进师生有效互动,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5、教师——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几年来的课堂实践告诉我们:有序的小组合作是有效合作的保证。小组合作是否卓有成效,需要教者对合作的程序作精心设计。程序的设计既要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又要有针对教学内容具有知识连续性、递进性、层次性的问题作牵引,还要有准确、简炼、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通过有序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独立有序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既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又为小组成员的充分有效合作提供了交流必须有的材料:收集、分析与整理的信息——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此外,教者还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者、调控者、激励者的地位与作用。
【篇五】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和要求及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和要求及方法
基本流程:激趣→质疑→自学→合作→交流。
1.预习阶段
“导学案”下发后,组内各成员要独立完成预习。对预习中一些不懂的、模糊的知识点用双色笔中的红色笔标记出来,然后组内AA、BB、CC三层对应进行一对一的讨论,解决该层次能力范围内能够处理的问题,然后把疑难问题向上一层级组员请教,普遍性问题组内集体讨论解决。若有问题,组内讨论后无法解决,则由学习组长代表小组向其他组请教(主要是向该学科拔尖的学生寻求帮助),然后对组内成员讲解。教师的要求是每个组员对各个知识点教师能理解、掌握。 对班级内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则由学习组长反映给学科班长(即科代表),学科班长汇总后与任课教师沟通,由任课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如小组长培训、集中讲解等)。
2.课堂展示阶段
在课堂上,小组讨论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分配任务给各小组。接到展示任务的小组积极做好准备,由学习组长指定组内一名组员进行展示(主要由B、C层学生展示,以B层学生为主)。 要求:(一)、预习检测
1、教师帮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和目标,督促学生用红笔划出不会的问题,初步研究解决。
2、观察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确定上课的针对性。
3、教师评价各小组学案完成情况,表扬优秀小组和个人。
4、着重指出存在的问题(态度、知识、思路、方法)。
(二)、共同探究
共同探究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保证整个讨论过程做到有序性和针对性。
一)、学生讨论
1.教师明确讨论的内容及要求,发出讨论指令。
附:讨论要求
(1) 请各小组长组织好本组讨论。
(2) 学科内强帮弱,“兵教兵”;组内集体讨论,交流学习经验,集中解决疑难问题,展示同学准备展示。
(3) 讨论时声音不要太大,以免影响其它组的讨论。
(4) 小组长维持好讨论秩序,组织全员讨论,严肃讨论纪律,控制讨论节奏。
(5) 每个同学讨论中要做好勾画记录,总结好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及规律,以便展示或质疑。
2.教师要巡回检查各组的讨论,强调讨论纪律,收集学生讨论中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针对性点拨。
3.对导学案中绝大多数学生有疑难且讨论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直接酌情处理。
二)小组展示
教师、小组长要组织好展示,确保人人有事干,控制好展示时间。 附:展示要求
(1)展示方式要多样有效。可口头展示,也可书面展示,还可利用多媒体或展台作为辅助手段。
(2)可口头展示要面向同学,大胆、大方、大声,有富有激情。
(3)书面展示,要书写工整,抓紧时间。
(4) 展示规律方法,展示疑难,展示记忆方法。 展示个性的思考结果,为点拨提升打好基础。
(5)尽可能让较多的同学参与展示,可一题多组同时展示。
(6)非展示同学要边看边记认真思考,准备质疑或追问。
三)师生点评
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对学生培训情况,确定由教师或学生点评。
附:点评要求
1.点评要繁简得当,能够揭示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
2. 注重知识发生过程,善于总结规律方法,让学生全面、系统、完整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3.深度挖掘教材,杜绝就题论题,搞好分类总结与提升,要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4.点评方式多样有效,可一题一点,也可多题一点。
5.针对学生的展示,肯定正确的,补充不全的,纠正错误的,要注意彩色粉笔的使用。
四)学生质疑
1.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追问。
2.要注意新问题的生成、挖掘,要有激情励性的评价。
3.非质疑、追问的学生要边听边记,做好笔记。
4.点评结束时,调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做好抓差补缺工作。
(三)、归纳整理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重要的概念、规律、方法等进行疏理归纳。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四)、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拓展练习,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针对练习情况进行指导纠正。
(五)、学习反思
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反思本节课学习情况。
【篇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个自主合作的机会,改变了传统的以接受型为主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大多仅仅是浮于形式,缺乏其内在的实效性,主要问题有:
1、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不管什么问题,不管合适与否,不管难易程度,一律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要合作了,问题就解决了,只要合作了,学生就是自主学习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2、小组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合作技能。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同学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讨论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说话,谁也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老师一喊“停”,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汇报讨论结果时,出来的意见还只是个人的想法,没有形成小组意见,也没有因为小组讨论而对个体的思维产生新的碰撞,小组成员之间也没有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
3、每个学习小组里都有学优生和相对的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是学优生扛主角,他们的意见就主宰了整个小组的意见。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习惯于在热闹的环境中做一个旁观者。这样,也就没有真正做到全员参与,没有真正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4、小组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形式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而这种评价又大多指向单一的个体,对小组整体的评价不够科学和客观;教师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的机会,更缺少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的技能训练。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呢?主要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一是要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二是要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将有各种特长的学生放到一个组内,让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1、确定组长
组长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小组学习的关键,他的数学成绩不一定最好,但必须要有较强的自制力,不会因自己的行为影响小组的合作;有较好的协调能力,能独立处理好组员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时时、事事想到小组的整体形象;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清楚知道组员的学习状态;当然也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等。因而教师在选定小组长是必须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善于沟通,二是组织管理能力强,三是责任心强,四是成绩中上。
2、确定小组人数
小组人数以4至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根据以往的经验,6人一组最为科学。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相对大些;但人数并非越多越好,人数过多,受课堂时间限制,有些学生就可能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假设每组8名或更多学生,组内的交流就容易受到限制。
此外,小组的人数尽量是偶数。因为小组学习的基础是合作,合作学习的最好体现是“一帮一”,结成“学习对子”。当然也可以是“一帮二”,但是效果不如“一帮一”理想。
3、自愿结组
所谓自愿结组,即老师预先选定组长后,组员自愿挑选组长。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合理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这样分组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使课堂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异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优势互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获得提高。而采取一定程度上的自愿结组是为了避免由于小组成员之间关系的不和谐,造成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的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的提出自己的建议,解决矛盾冲突。如果学生心甘情愿地达成学习共同体就会形成和谐的学习环境。
4、择优选定副组长
为了减轻组长的工作负担,在自愿结组后,可以在本组内择优选定2名副组长。这两名副组长严格按照数学成绩择优产生,并且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结合成绩及时调整,这样的动态管理可以使组员有赶超的机会,也使得副组长在压
力中更加努力。
按照组长—副组长—组员的程序分组后,实际上把每个小组进行了分层。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为了避免有时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在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之外,可以采取逐层带动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即教师对组长负责,组长对副组长负责,副组长对组员负责。一般每个小组设有组长1人,副组长2人,组员2人。在这种分组方式下,基本上是组长对两名副组长负责,副组长对一名组员负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组长负责,要求所学内容全部掌握;组长对两名副组长负责,要求要掌握所学内容的70℅—80℅;副组长对1名组员负责,要求掌握基础知识、概念,只要本节课有收获就完成任务。
此外,这种分组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分层进行针对性的学法指导。对于组员或个别副组长要真正关心他们,随时关注着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对他们进行提问。学生一旦感觉到老师是在真正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尽其全力去学习、去努力。对学困生而言,除了帮助他们找出学习困难的症结,还要对他们的个性进行分析,教会他们可行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决不是要消除学生的差异,而是为了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科学合理分组学习中,学生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运用各自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问题。人人参与了思维,亲身经历了探究新知的过程,真正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升,数学素养得以明显提高。
【篇七】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训练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训练方法
看到有的班级学生讨论的非常投入,汇报地十分精彩,这一切是怎样训练出来的呢?
我想,可以把对学生的训练分成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平行训练几个重点。
一、模仿阶段。
万事开头难,一年级的小组讨论,只要训练好一点——模仿。 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知道合作是怎么回事,并进行简单的合作。
因为孩子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可以说是0,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讨论,讨论什么,即使老师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大多数情况也像无所事事。所以,要一步一步地演给他们看,让他们从最初的模仿来入手,逐步感悟讨论是怎么回事?怎样讨论?
我们的教材中适合低年级孩子讨论的内容很少,而到了中高年级可以讨论的时候,孩子们又不会讨论了,到那时候再训,恐怕就晚一点了。所以在低年级,我们可以为了训练分组而设计一些内容,拿出一部分时间,就是为了分组而分组。
(一)按什么分组。要根据本班实情。
1、同位异质,前后交叉异质;(比较沉闷的班级)
2、同质同位,前后异质,前后配对。(比较活跃的班级)
(二、)训练内容。
1、准备阶段:
开始的时候,不要让他们讨论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就是让他们找一找合作的感觉,但是内容又不能太空洞。也就是说,只合作,不讨论。
比如,每天老师会念30道口算题,学生听记。有的慢的不管你念多慢,他都跟不上,怎么办?交给小组。老师念得这30道题是分成三组来念得,每组之间空一行,便于后面对题。对题时,小组长一组一组念。一来,小组长有任务,必须认真听,赶快记,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二来,借以进行最初级的小组合作训练。即使这样,有的小组仍然不会,那么,教师巡视的时候,找到会合作的小组,大家停下来,看这一组表演给大家看。其他小组来模仿。开始的时候相当麻烦,连记题带对题,要半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慢慢的,随着学生的熟练,这个时间就会缩短。现在只要找一个小干部,告诉他题的内容,他就能代替老师完成布置作业的任务了。
检查口算时,由组长统一调配分工,小组成员每人负责检查一本。谁检查谁的,不仅要查对错,还要跟踪订正,然后签上检查者的名字。组长收上来交给老师的时候,要说明自己小组成员对题的情况,教师一定要亲自再检查一遍作业。这只是培养学生分组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让学生代替教师分内的工作。对于完成任务好的小组,要表扬,尤其要表扬组长,建立他们为小组服务的信心。
再如,每天记完作业后,要把自己记得作业给组长看,组长签字。还是培养组长的责任心。
在这一阶段,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给组长一定的权利,这个权利包括物质方面的。因为有很多不服管的孩子,要想让他们听组长的话,是不太容易的。给组长配备小奖章,表现好的,可以奖励小组成员,有这方面的限制,学生就会服管地多。再有,教师给组长们发小本子,类似于便条贴
或小记事本,可以把本组完成作业的情况写下来交给老师,不要今天撕张纸条,明天拿块废纸。形式上的规范化可以带来行为上的规范。另外小记事本尽量漂亮一些,引起其他孩子的羡慕,也想当组长,好,那就努力吧。
间或实施组际对抗赛,提高小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发作业本的时候,也要利用好这一时机。作业按组收,按组发,老师念一个成员的名字,不是组长来拿,而是同小组都听,是哪一组的成员,就让离老师最近的,或最先听到的那个人来拿本子。
通过最初的合作训练,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小组中是有分工的,有任务的,不是多余的,也不是看热闹的,这是日后每个人都参与讨论的基础。
综上所述,可能能够感受到,小组训练的同时,是小组长的培养。组长培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培养的进程。没有得力的组长,小组合作就会感觉松松垮垮。有的时候,一个能力很强的小组长能够辐射到小组的每一个成员,这个小组成员的能力也相应很强,这时候,老师可以从这些成员之中挑选比较优秀的到其他弱一些的小组担任组长,或将原来的小组长任命到其他较弱的组,将辐射面扩大。
2、讨论的开始阶段:
真正的讨论问题,不同于上面所说的单纯合作,他需要每个人的智慧。我给这个阶段定的最终目标是:能让每个人都参与。
要点是:从简单的问题入手,但此时,是要学生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单纯的检查作业等了。
第一,是要教会学生说话。收集简单的适合每个人发言的问题,比如: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为什么。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就是将讨论的环节分解,让学生一步步完成。(1)请每一位同学都独立思考,尽可能多的找出与众不同的数。(2)请每位同学整理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汇报,把自己要说的话现说给自己听。(3)小组交流:小组成员一个一个轮流说,听不懂的可以问,前面说过的后面就不要重复。(4)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全班汇报。(5)小组间进行补充。还是请讨论的比较好的小组来演示给其他组看,有时候老师也要充当组长的角色,来演示组织环节。其他组再来模仿。
我们找的每一个问题,都不要太难,要保证基础最差的孩子也能想出至少一种答案,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小组讨论的基本环节,并逐步熟悉这一环节。先保证人人参与,再言其他。
第二,就是教会学生分工,
选择非分工不可的任务,让他们强烈的感觉分工的必要性。最常见的例子,统计。马路上各种汽车都在跑,要记录每一种车的数量,靠一个人是不行的,这时候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到分工,每人负责数一种,再将大家的整理到一起。
第三,教会孩子会优化自己小组的资源。
听上去挺大的一个题目,其实很简单。比如,在学习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时候,老师在练习课上让每个孩子都自己编一道比多少的题,并画出来,并会结合自己画的讲给别人听。每个小组选一个作品来展示,并请说得最好的当讲解员。看哪个小组的水平高。这样,同一个小组中,有画的好的,有说的好的,将每个人的力量结合成为小组的力量。孩子们会很认真的去完成这项工作。没被选上作品的可以当听众,在小组代表发言中找不足,提建议。交流的效果比较好。
上面的三点,要注意一个问题,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否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
第四,教给学生汇报。
学生的发言要与日常的发言训练结合起来,这里不多说,但是平时要养成习惯,即,把自己要说的话变得最简练、最明白以后再说。在表达自己观点或讲解题意的时候,会结合画图或手势来说明。
小组发言最基本的要求,把发言中的“我”改成“我们”。 学生常常以“我”而不是“我们”进行表达,表明喜欢以自己为中心。这点要求看上去只是形式,但是日积月累,形式就会改变本质。
最初,可以每组找一个代表来发言,接下来,可以多几个人来发言,发言之前要在小组中分好工,有负责说的,有负责画图的,有负责打下手的。开始可以都找好孩子来表演给大家,慢慢发展到组内。中年级再进行。
3、利用好评价:
注意一个误区,就是在小组活动中,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这一问题比较普遍。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又是不现实的。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可以评价完小组之后,小组内部要再商榷每个人是否在这次讨论中为小组出谋划策,是否出力,组长进行奖励。 。
4、值得注意的问题:
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
1、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很明显,合作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短短几分钟,显然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便被时间熄灭了。应当注重每一次都让学生确确实实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要不,干脆不要讨论。
在一次课堂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的话刚出口,只听“叭”的一声,前排的同学立即转向后排,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师缺乏必要的计划,若无其事地在教室里踱来走去"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际上这是一种合作“自由化”的现象,你看,有的小
组里你说他也在说,听不清谁在发言,同学们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是谁的思维严密、谁的思维缺乏条理性,教室里嘈杂声一堆;有的小组里张三怎样说,李四就怎样说,人云亦云;有的小组里只有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评说,学习较困难者根本沾不上边,或者自己玩自己的,似乎讨论与己无关。
这种自由化现象也表现在教师方面,教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若无其事的东瞧西看,或忙于在各小组之间巡视、赶场,但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与引导,悬浮于表,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任务,目标,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合作之前要有分工或初步设想的时间,合作中不仅要参与合作与学生共同探讨,对于合作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及时发现和及时补漏。有的放矢。在合作之后学生汇报时老师要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避免虎头蛇尾的现象。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