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第一篇:《诗意》
<游子吟>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说。
2、意恐:担心。
3、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4、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6、归:回来。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春夜喜雨》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咏柳>
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内心深处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二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集中笔墨描写那高高的、亭亭玉立的、婀娜妩媚飘逸的柳树。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从整体上写柳树,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妆扮起来的,用“碧玉”形容柳树的晶莹翠绿,突出了柳树的色彩美。俨然妙龄少女,亭亭玉立,妩媚婀娜,魅力无限。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写柳枝,诗人将垂挂披拂的柳枝比喻为少女盛装垂挂的千万条精美的丝带,巧妙地写出了柳树的轻柔婀娜的盛装之美。
在第三句中,诗人以疑问的形式巧妙地写了柳叶儿。“不知细叶谁裁出”,从形态上突出了柳叶精巧细致匀称的美。这一句同时又与第四句构成一种设问关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诗人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再加上
一句形象化的比喻,将诗作由描写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描写春风。春风是大自然力量的象征,也是大自然创造力的象征。它既然能裁剪出细致匀称碧绿的柳叶,自然也就能裁出嫩绿鲜红的满园春色,裁出繁花似锦的整个春天,这就为读者想象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拂堤杨柳醉春烟”那般万紫千红的烂漫春天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整体上看,诗的前二句诗分别描写了柳树的整体形象和千万条垂挂的枝条,第三句在设问问题提出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写到均匀细致碧绿的柳叶,三个句子分别写了柳树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内容,笔笔有特点。另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咏唱了柳树,赞美了春天,讴歌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
黄鹤楼送孟浩之广陵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第一句的意思是:
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到扬州去.
第二句的意思是:
我速(SU)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春日
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乡春四月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塞下曲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第二篇:《发现诗意》
发现诗意
生活中充满了诗意,生活并不缺乏诗意,缺乏发现诗意的心灵之眼。下雨天,总给人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是发现诗意的最佳时刻。
近日夜雨繁多,每天晚上无不是沐浴着雨声入睡。滴滴答答,天上无端的下起了小雨,朦胧胧的一片。雨水敲在屋檐上,打在树叶上,奏出一场盛大的音乐会,那一个个音符中,都蕴含着一种朦胧的诗意,给人以一种和谐的感觉。那“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是这阵雨更加赋予了诗意,无论是“细声巧作苍蝇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每每这种天籁的响起,我总会宁心静气的倾听着那淅沥的雨声,去享受那朦胧的诗意。
闭目凝神,我想到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优雅景致。清晨,当我再次睁开双眼时,整个世界已经变得焕然一新,也许是因为雨水的洗礼,也许是因为诗意的熏陶,整个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诗意,没有了原来的嘈杂与喧嚣,只有那和谐、静谧、悠远······尤其是当秋雨过后,颇有几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感受。
读诗是一种休闲,品诗是一种享受,诗中满怀情感的诗意总让人神往,既然如此,何不去倾听雨声,品味雨声,去享受雨声中那层朦胧的诗意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雨反射了我们的心灵追求。它消去我们心中的郁闷、烦乱、疲惫和冷漠,找回我的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和童心,给我一份平和的心态,远离世间纷争,让我在感受暮然回首中记忆中的一丝温情的同时发现生活的哲理。
生活并不缺乏诗意,缺乏发现诗意的心灵之眼。如果你是在无法打开你的心灵之眼,那么就去倾听雨声吧,去感受雨声中那朦胧而浓郁的诗意,去留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心灵的触动,当你暮然回首时,你将会发现诗意。
诗意是什么?诗意是每一次心灵的触动,是暮然回首时记忆里的一缕温情。留心生活的每一刻、每一次下雨,睁开心灵之眼,在雨声中、在生活中发现诗意、发现生活的哲理、发现最淳朴的美······
第三篇:《诗意清明》
诗意清明
今天我来从诗歌的角度来说说清明节。 一提起清明,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是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永恒的清明的景象。在中国人心中清明永远都离不开蒙蒙春雨,这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浮动杨柳、在烟雨朦胧之中总是少不了几丝或浓或淡的愁怨,野草渐绿景清日明之中更显出一种田园风情,清明就是这样一个时节。我们不禁要问那路上行人为何而断肠呢,其实,春天在繁花似锦、莺歌燕舞之外,更多的留给中国诗人的那份永远无法割舍的浓浓的春愁,“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清明节已是暮春三月,已经是春意正浓春花烂漫了,但春天总是如此短暂,花开花谢之间,不禁给人一种昔时伤春之感,尤其是离乡在外之人,更显漂泊之伤。正像李煜所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我们再看,当断肠人想要借酒消愁之时,在春雨绵绵的山路之上,迎面一位牧童在水牛背上吹着牧笛而来,多么诗意的画面啊,而且还是一首田园诗歌。
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清明可算是非常特殊的,也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感。
首先,清明在暮春三月,那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唐代诗人韩翃写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所以,清明是一个充满春意的节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总能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一种生命的力量,白居易的“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写出了清明之时的一种恬淡生活,多么美好的清明之夜,东风轻抚,好月当空,在刺史家的花园里独自一人在回廊中信步徘徊,隐隐听到远处的丝竹管弦之声,月光之下还可以看清那盛开的春花。在刺史的家没有侍从,只有独自一人的时候,才能体会那清明之夜的美好。“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描绘的也是一个从满春意的清明。“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春天似乎总是和梨花同步,而梨花又为春天带来了一种美丽的诗韵,当梨花随着春风春雨化作春泥之时,
春天也即将离我们而去,在这春意将去的时节,我们为了追寻春天的脚步来到了郊外,在一番作乐之后,那千万杨柳中还有那点点流莺,清明也是可以过得如此豪放的。“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宋朝理学家程颢的《郊行即事》中讲到: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古人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句子,而且根据生活的经验,清明这一天常下雨,诗中所写的清明节是一个晴朗的清明,应该是个难得的好日子,所以诗里感叹“只恐风花一片飞”吧。全诗将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刻画了出来,落花流水虽说不是春天里独有的现象,可是毕竟是会在春日里最先出现的事物,因此诗人将追逐落花这样的游戏也写进了诗里,平添了几许稚趣。累了,于是坐在岸边石头上休憩,临水沉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遂起了劝说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时光的念头。 最近比较走红的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样一个忧心国家,无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的诗圣,在也曾写下这样的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彩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何等的春意绚烂、悠然自得。
然而,清明远没有如此简单,在细细如丝的清明春雨之中,永远都少不了那份淡淡的忧愁。那么,春天到底都多愁呢?“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美好的春光不会等待年少的我们,在这个流华匆匆的季节里,多少怨恨,即使化作一江春水,也流不尽我点点春愁。还是那个南唐后主,在虞美人中说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清明节自古就有祭祀先人的习惯,《朱子家训》中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念;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就是中国古人理想的家庭观念。然而,在春意将去时节,{三月,下雨,泥土,诗意}.
去凭吊逝去先人,怎能不平添一份惆怅?白居易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在这春日正浓之时,在诗人眼中是如此伤情,暮春雨后,黄昏时节,断肠之人之人哭声阵阵,祭奠着失去的先人,在这断肠的时节里又遇断肠之黄昏雨,断肠之人作着断肠之事。在诗中人眼里,那海棠梨花盛开、杨柳吐绿之处都成了“死生别离处”,悲情之意可见一斑。明代高启在《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中说“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经历了战事,正逢清明,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战争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创伤,然而清明却成了这种哀伤的载体。《顺治皇帝出家谒》中说“禹开九州周伐纣,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黄土。”可见,南山北山自古多坟墓,宋代的高菊涧在《清明》一诗中说“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说到这,中国的文化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吃,在中国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几乎无一例外的都离不开吃,中国的餐桌承载了太多太多,既是像清明这样的节日也离不开他,一家的兄弟姐们们在清明一给逝去的父母上坟为名聚到一起,上午在目的大放悲声,感天动地,回到家来,兄弟们还是一样推杯换盏。这样,不论是那个世界的人在清明节这天都过得很有意义。
除此之外,清明节还不乏忠义高洁之气。我们都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叫寒食节,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堆而禁火三天,介子堆在临死之前写
下那首“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可见清明二字不仅仅是景清日明之意,更是一种勤于政事、清廉自律、明察秋毫之意。
清明是一个蕴意深刻的节日,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意,在今天,我们在如此发达的世界里忙绿着,拼搏着,似乎已经渐渐淡忘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去觉得在清明节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去忘却都市的繁华、抛开所谓的烦恼,认认真真的去感受一次清明的诗意韵味。
第四篇:《诗意文章④》
满树芳香,等待满院苍凉
独爱那片梧桐林,满树的芬芳,远望一团团,紫色的嫣然,那一点宁静,在屋后
静静绽放。突然间发现,满树的花朵挂满枝头,浅紫,粉白,鹅黄的花蕊,一簇簇,不禁满心欢喜,为那一点点浅浅的紫,淡淡的香,溢满整个院子,空气里那淡淡的幽香,不仔细闻,却嗅不到别样的空气的味道。如此,却使得烦乱的心拥有了一时的安宁。
静静的看着满树拥挤的热闹的花朵,远看,像是天边的五彩的云朵,舒展,静默。花儿的形状也是独有,虽不似名贵的花种,结出娇艳缤纷的鲜花,她是一串串挂满枝头的风铃。远远地从林旁路过,都会被这层林般的美景所吸引。小时候,不认得这树的名字,就问妈妈:“那开着紫色花儿的是什么树?”妈妈告诉我:“那是梧桐树。”心里便悄悄的记下,每次从那路过,总会忍不住盯着她,发一回神,那是我们乡村的树,在繁华喧闹的城市如何找得到如此安静的树。她的香不会让人沉醉,却会让人铭记,也许更是记住家乡的味道。院子后面有几棵梧桐树,春天结着小花,夏天枝繁叶茂,总会给人别样的心动。却是春天里最具特色。不似夏季到处绿色盎然,生机一片。
有风的日子里,不禁有丝担忧,那挂满枝头的芬芳会不会经不住风的吹拂,轻轻飘落,洒满庭院,铺成一条紫色的路,慢慢的衰败,枯萎,最终静静的躺在墙角,等待被风干,被泥土腐化,想起曾经的一树芬芳,想起那一片片盛开的梧桐林,心中花落的声音一点一点放大。晚上一夜的春风,仿佛可以看到屋后的梧桐树在随风摇摆,那仿似风铃般的小花是怎的模样飘落。早起,看着满园被风从屋后吹来的梧桐花,在院子里静静的躺着,拾起一朵,拂去尘土,她的香早已殆尽,但是花儿仍是饱满的花瓣,想不起随风融化的模样,让整个院子显得如此苍凉,风还在继续,梧桐花还在飘落,这隔着墙带来的满园芬芳,不忍看着逐渐走向苍凉。
却仍是喜爱这一片一片的梧桐林,少了叶儿的陪伴,梧桐花显得格外寂寞,只是朵挨着朵,彼此分享彼此的寂寞,于是便不再显得那么寂寞,她们是友情之花,在同一个枝头绽放,却不会竞争芳华,似乎是血脉相连,汲取同一点血液精华。她的花与叶却在很短的时间里重逢,她的叶似芭蕉叶之宽广,小时候,逢到下雨,遇到低低的梧桐叶,就会躲到下面去,虽然还是不断与雨儿亲吻,心中却也是满心欢喜了,现在想起梧桐树伴着我度过了多少个季节,心中倍感温馨,真是那片我爱着的梧桐树啊!那是儿时的记忆,却被满园的梧桐花勾起,又多了一点怜悯之情。
本不是很喜爱春天,却因的那片梧桐林也产生了一点渴望之感,像是等待秋季的到来的渴望,想要这朵朵梧桐花更久的停留在枝头,不忍看到满园苍凉,那不是她等待春天的希望,喜欢不被吹落的风的吹拂,可以在枝头轻轻摇摆,像风铃般,虽发不出悦耳动听的音响,却是梧桐的告白,向这个季节,向蔚蓝的天空,在我看来,她离天空如此近,仿佛就在天空的怀抱里,那是她在轻轻诉说,哪怕等待她的是满园苍凉。 描绘梧桐树的词汇是如此的贫乏,古代诗人的缱绻柔情也不曾为她驻足,在千万篇的诗章中没有她的身影,她却给我留下来深刻的记忆,也许是少了华丽辞藻的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