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第一篇:《散文:十里桃花》
散文:十里桃花
散文:十里桃花
何雨珩/文
“墨痕乘醉洒桃花,石上斑纹烂若霞。”文字中显现的桃花,已不仅盛开于春,随季节轮转,它盛开在时间的深处,打败了时间,恒久不谢。
也不知从何时起便爱上了桃花,仅记得古人在不断地重复:桃花源、仙人、红颜。滚滚红尘中凄美婉转的风流,走马章台时轻艳凉薄的邂逅,颠沛流离后心头不愈的血痕""
桃花时而闲静如隐士仙人;时而孤独如深遂青年;时而活泼如艳丽少女;时似神话;时如乡邻。面对同一个它,却又不同的它,就想起了诗中所叹: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自秦汉飘摇,唐之明艳,宋之清丽,明清艳俗,桃花十里在诗词中繁花开谢,绵延不绝。许多情绪似是而非,许多故事似幻似真,看月下桃花灼灼其华,待心中桃枝相蔓成花。
诗人感慨着,许多人漫赞桃花,苦心寻觅桃源,却不知此地若真实存在,可若比臆想的更恬静、悠然。
桃花开而不绝,就像宿命的继承。《桃花源记》的原型也应在常德,那渔人就是在那发现桃花源。现往那处,若是抱着访古踏幽之心,那势必要失望的。桃花源是被无数人用千年时间放大的梦,既是梦,本不真实。
顾况有诗云: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以天地为亲,桃花为友,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扑面而来,仰首见桃花,低头瓣瓣雨。
清歌浅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十里桃花,美到极处,便成苍凉!
第二篇:《桃花散文》
窗外的桃花都开了,满院姹紫嫣红,远远望去,好像朝霞跑到地上来了。桃花散发出的阵阵清香,那么沁人心脾,钻入你的鼻孔,扑进你的心里,馋的你大口大口的吸气 走近桃花林我尽情欣赏着这一朵朵美丽的桃花。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已经全展开了。每一朵桃花都有五六片圆圆的花瓣,花芯中的花蕊像洋娃娃眼睛上的长睫毛。那一朵朵盛开的粉红色的桃花就像一个个的小仙女楚楚动人,让我情不自禁地在她那娇嫩的小脸上亲一口。 桃花的花有早有迟,有的已经全部展开了;有的花很害羞不敢伸出来看,只敢露出点小口,看着外面的世界;还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马上就用裂开似的。一阵风儿吹过,朵朵桃花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扑打着翅膀,偏偏起舞,让人陶醉!
古人以桃花入诗不少,有关桃花的诗句最早源于《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人借灼灼其华的桃花,托起对流浪在外的夫君的思念,读后有一种彻骨的凄凉,感人肺腑。
把桃花与友情联结起来的当是唐代的李白了。“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夸张对比修辞方法,形象而极尽地表达了与朋友真挚的情谊。虽桃花潭而非桃花,但桃花在人们心目中已是美好的象征了。
苏轼是大文豪,同时也是个画家。他从诗人的视野欣赏画作、感悟春天确实非同凡响。“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题惠<崇春江晚景>》)春天是那样美好,人生是那样美丽……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有名的应该算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其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成为脍炙人口流传最广有关桃花的诗句。似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感。 所以说,周末快要到了,闲暇之余,带着老人孩子,逛逛公园,欣赏下春天的风景,用心地感受春天、尽情的享受美好的人生吧!
第三篇:《朱自清散文精选》
朱自清散文精选
一阵和煦的春风徐徐吹来,顿时,一片片粉红色的桃花花瓣洋洋洒洒地从桃树上落了下来,随风飘荡,仿佛桃树林中下起了一阵五彩缤纷的桃花雨。喜得桃树下的小草随风摇头晃脑、唱着欢快歌儿、拍着稚嫩的小手将跳着春天旋律舞蹈的粉红色桃花花瓣拥入自己的怀抱。突然,一片粉红色的桃花花瓣随风飘落到我的书上。它那通体浓郁的芬芳,令人沁人心腑、思绪万千,它那浑身粉红的色彩,令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它那娇嫩多姿的形态,令人爱不释手、浮想联翩……
望着这片粉红色的桃花花瓣,我想起了故乡家中的小果园。我的老家在绵水河边。我家老屋东面有一口的水塘。水塘的南面,是自家的一个果园。果园虽小,但是果园里种植的果树品种却不少,有桃树、李树、桔子树、柚子树、柑子树、梨树、枇杷树,等等。每年春天来临、春风伴随着绵水河风徐徐吹来的时候,果园里就呈现出一派百树争春的景象:桃树、李树一拨,桔子树、柚子树、柑子树一伙,梨树、枇杷树一组,此起披伏、争相出芽、吐绿、开花,红的似火、白的无暇、黄的似锦……整个果园五彩缤纷、香气四溢,引得到蜂飞蝶舞,鸟儿唱、虫儿鸣,好一幅景色秀丽的江南迎春图!
儿时顽皮的我,常常喜欢和姐姐、弟弟、小伙伴们到桃树下去玩耍,望着那十分好看的粉红色桃花,手就就有些痒痒的,想乘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爬到桃树上去采一朵桃花来玩一玩。有时,河边刮来一阵风,我们头上就下起一阵桃花雨。有时,没有风,我们几个小伙伴们就商量着一起合力去摇一摇桃树,让桃花落下来。我们在桃花雨中叫啊、跳啊,争相在桃树下检那粉红色的桃花花瓣,比一比,看谁检的粉红色的桃花花瓣更多、看谁检的粉红色的桃花花瓣更好看,看谁检的粉红色的桃花花瓣更香,……叽叽喳喳,甚是快乐!
第四篇:《散文桃花瓣儿中班》
散文:桃花瓣儿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 欣赏、感受散文中浓浓的春意,及桃花瓣儿和小动物之间友好、
和谐的氛围。
2、 理解散文中桃花瓣儿洒落后的各种不同妙用,并尝试仿编。 活动准备:
1.课件一套、背景音乐;
2.幼儿观察过桃花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忆春天美丽的景色。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美吗?你发现春天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2.咦,一阵春风吹过,谁飘落下来?桃花瓣儿是怎么飘落下来的?(请个别幼儿用动作模仿)
二、分段欣赏散文,感受散文的意境及桃花瓣儿洒落后的各种不同妙用。
1.欣赏散文第一段。(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朗诵)
(1)桃树妈妈开了花,真美丽。风儿轻轻吹过,桃树妈妈让粉红色的花瓣儿,飘呀飘呀,飘落下来啦。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桃花瓣儿飘落的样子吧!(幼儿用动作模仿桃花瓣儿飘落的样子)
2,欣赏散文第二段。(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朗诵)
(1)小蚂蚁拣了一片桃花瓣,做了什么?你觉得桃花瓣儿做的房子怎么样?谁能用好听的话来说一说。
3.欣赏散文第三段。(教师播放课件不朗诵)(1)小甲虫拣了桃花瓣可能会当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我们一起学一学小甲虫把花瓣儿当小船,摇呀摇!
4. 欣赏散文第四段。(教师播放课件不朗诵)
(1)这次谁又拣到了桃花瓣儿,做了什么?做了几个花环?用来干什么?
(2)先请个别幼儿来讲述,教师再带领幼儿集体朗诵。
5.猜测结果。
(1)桃树妈妈没有了花瓣怎么办?我们一起来问问它。老师扮演桃树妈妈回答。
(2)桃树妈妈为什么会这么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变化?
(3)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朗诵,幼儿欣赏散文最后一段。
三、完整欣赏散文,进一步感受散文的优美意境。(幼儿轻轻跟随着朗诵)刚刚我们把散文《桃花瓣儿》欣赏了一遍,你们觉得好听吗?想不想再来听一听?
四、尝试仿编。
1.桃树妈妈把桃花瓣儿给了小蚂蚁、小甲虫、小兔,当成了房子、小船、花环,森林里还有许多小动物也拣到了桃花瓣,它们会把它变成什么呢?
2.小朋友们想得真多,我们回到教室,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好吗?
附:散文:桃花瓣儿
桃树妈妈开了花,真美丽。风儿轻轻吹过,桃树妈妈让粉红色的花瓣儿,飘呀飘呀,飘落下来啦。
小蚂蚁拣了一片花瓣儿,在洞口搭了一间房子。粉红色的房子真美丽!
小甲虫拣了一片花瓣儿当小船,摇呀摇,粉红色的小船真美丽! 小兔拣了许许多多花瓣儿,做了三个花环,粉红色的花环真美丽!小兔送了一个花环给刺猬,送一个花环给小松鼠。
“桃树妈妈,你没花瓣了怎么办呢?”桃树妈妈说:“不要紧,不要紧。”
咦,桃树妈妈没了花瓣儿,结了许多许多的桃子。红红的桃子咬一口,真甜呀!
第五篇:《现代散文精选》
一、入选理由:
梁启超“新文体”的典范,充沛酣畅的爱国情怀和强国期盼,观点鲜明,论述深刻。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年02月23——1929年01月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曾为民族的振兴四处奔走。
二、入选理由:
一篇谈论时间问题的经典美文,寓意深邃,文情并茂,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 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 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桃花精选散文}.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 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 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 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 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 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 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关于作者: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品《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三、入选理由: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比喻和层进句式,共同演绎出火烧云上来、变化直至下去的整个过程。全文直接从色彩变化入题,通过对地面上人和动物的外观变化反衬出火烧云的颜色,进而突出火烧云的绚丽多变,自然引入对于火烧云形状的描写,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故事性的突出了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态美。
火烧云(萧红)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爷爷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哪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代表作小说有《生死场》、《呼兰河传》,散文有《孤独的生活》、《火烧云》、《回忆鲁迅先生》。
四、入选理由:
《海上的日出》是巴金的散文名篇,描写景物的高超手法,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好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
海上的日出 (巴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象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关于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代表作:中篇小说《灭亡》。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五、入选理由:
杨朔的优秀散文《香山红叶》,是一篇玲珑剔透、清新隽美的佳作,一直吸引着读者。这篇标志着杨朔散文创作已经进入成熟期的作品。
香山红叶(杨朔)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刘四大爷做向导。刘四大爷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向导,于今已经七十七岁,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刘四大爷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刘四大爷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刘四大爷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刘四大爷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账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找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已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这当儿刘四大爷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刘四大爷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听着这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
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象一盆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我们都忘了看红叶。红叶就在高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可惜叶子伤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