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第一篇:《红尘炼心》
努力把心保持在波澜不惊的状态不是真修。春夏秋冬旱季雨季更迭,天心即民心,民心即天心,正常人的心情是与天地相交感的,有欢笑有喜悲。勉强把心态维持在宠辱不惊的状态,健康和精神迟早会出问题。圣人无情,说的是无俗情,而非是说没有人类感情,能心如止水心如死灰的,是死水和枯木。
人要直面自己的情绪,要承认自己的情绪,然后适度引导自己的情绪,引导指的是用智慧来思索产生这种情绪的源头。比如有些年轻的男孩玩的很疯,其实是源于内心的自卑加之对未来丧失了美好的预期,最后不敢也不想面对,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本质上还是自己内心胆小懦弱。一部分女孩希望找有车有房物质条件优渥的,是因为自己不自信没有安全感。
了解自己的情绪后,不逃避。用情绪去压制情绪只能起到暂时的效果。心如止水是水到渠成的事,从秘籍上找不到达到此境界的具体方法,用心如止水的意念强加干涉自己的本心,去调息调心,这是邪路。调心要从实际为人处世着手,不是从打坐调心调息着手,这是人间世的学问,红尘炼心,俗事修心,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对于一些事自然就会看的开,就会想的通,一些问题自然就会有答案,心不炼而炼,不修而修,万物随之自化。不修而修,才是真修。
第二篇:《拈花说禅:红尘外的人生智慧_第三篇 顿悟禅——心如明镜》
1.菩提本无树
慧能禅师在默默地干了数年的杂活之后,写出的著名的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时,五祖准备传衣钵于他,但那时的禅家已经比较昌盛,宗师是个很威风的身份。五祖怕慧能会受到伤害,以至于断了禅家的脉,就在晚上悄悄地传了大法给他;当夜就送慧能过了河,向南而去。
在船上,五祖问:“你今后有什么打算呢?”
慧能答道:“迷的时候,师父度我;我悟了之后,自己度自己。”
五祖听了非常高兴,欣慰自己选对了人。五祖又嘱咐了几句后,慧能便匆匆上路,踏上南下弘扬禅家真谛的漫漫征程。但他没有感到苦,而是在山水之间更加洞明师父的教导和禅家的真意。他心中是高兴的。
不久,五祖的行为就被弟子们知道了。他们表现各异,只有一点比较一致:去追慧能。很多人都是要抢回衣钵。其中有一个弟子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要追上六祖求法。他就是慧明,长相凶恶,身材威猛高大。他追赶的速度也特别快,最终追上了慧能。
追上慧能时,慧明虔诚地拜在慧能的脚下,说:“我来这里是向你求法的,希望你能传我正法,引我入门。”
慧能静下心来,然后说:“你若想得到正法真意,首先你要断绝一切思念和对外物的思虑;你要抛开善恶的分别,抛开迷与醒的分别。”
慧明就盘膝坐下来,静静地收摄自己的心神。一会,慧能看到了他那平静、安详的面孔,这时突然问道:“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慧明大惊,似有所悟,只是不甚清楚,就又恳求道:“请师父再告诉我一些真意吧。”
慧能回答道:“你能反照你自己的本性,这秘密的真意就在你的心中呀!”
慧明终于顿悟了,这禅的真意就在各人的心中,那感觉“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禅中智慧{心在红尘外}.
禅是一种智慧,只能用悟而得,不能言传。参禅就是运用你的心智去理解禅理,去领悟禅法。
2.生死就在一念间
玄觉在佛门中修悟多年,一直都不能知道自己的禅悟高低。尽管他也不在乎这些,但有机会见到高僧,他还是很高兴的。他很佩服六祖慧能的参悟和境界,于是就去见慧能禅师。
他来到曹溪,见到了慧能禅师。看着那简朴但庄严的佛堂,安详而精神的慧能,玄觉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他并不参拜,而是绕着慧能走了三圈,然后执锡杖而立。慧能就说:“一个和尚,应该具有三知千威仪,八万细行。你从什么地方来,竟然如此傲慢?”他这是要考考玄觉,想知道这和尚有什么修行。{心在红尘外}.
玄觉答道:“世间的生命只是一瞬间而已,呼吸之间就匆匆而逝了;万物在世界上迅速地变化着,转瞬间就不再是自身了。我哪顾得了那么多?”
慧能听后,就说:“既然你担心生死,体察了万物的变化,何不证取不生不死的大道呢?看世间不还有悠悠千古的云烟和山河吗?”
玄觉有点佩服六祖了,就说:“大道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我参悟了大道,何来生死的担心呢?万物本来也没有迟速可言,也没必要执著不放了。”
那一瞬间,在慧能和玄觉得心中,世间的万物和生死的烦恼统统不再有意义了,时间好像停顿了一样,永恒的只有两颗智慧的心灵和禅家的真谛。那一瞬间玄觉多年的奔波和参证化为氤氲的云烟,化为佛堂上陈香那淡淡的香气,在大厅、在寺院、在世间飘荡着。
玄觉顿悟之后,就要执礼向六祖告辞。慧能就说:“你为什么要急着离去?”
“我本来就没有动过,怎么谈得上匆忙呢?”
慧能问:“谁知道你没有动过?”
“我自己知道。迟速是你自己产生的分别观念啊!我动的只是尘土躯壳。”
慧能很高兴,说“你已经完全懂得无生的意思了。”
“既然是无生,哪里还有意思可言呢?”
“如果无生没有意思,叫人如何能分别它呢?”慧能再问。
“分别本身也没有意思。”
慧能方知玄觉确实悟道了,很是珍惜和他的见面,坚留他住了一宿。这后来成了一段佳话:曹溪一觉,了知生死不相干。
禅中智慧
禅的超脱要脱离生死之轮回,超脱大千世界的东西,了悟生死,把整个世界都忘记。无分别心,人就逍遥自在了。
3.佛性如是
在慧忠的禅堂里,经常坐满了前来求佛问道的人,有朝廷的大臣和官员,但大多数是四方云游的僧人。他们大都慕名前来,他们之中也有很多真正有见地的人。见到这样的人,慧忠就
第三篇:《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你的工作环境也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要尽你的责任和义务,要尽心尽力地做好你所承担的一切,要制心一处,用心去做每一项工作。
把你的服务对象看成为父母众生,一切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以真诚心对待每一个众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体谅他们,做众生的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当你不求任何回报地去给予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你的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事业、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会顺利。
不要怕遇到违缘障碍,他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
你的家庭就是净土,就是你的寂静处。要把你的净土打扫的干干净净,布置的清净庄严,要任劳任怨的尽你的责任和义务,擦掉灰尘就是擦掉你的业障,扫除垃圾就是扫除你的烦恼。你的家人都是你的亲人,都是你的父母众生、儿女众生,都是你的金刚道友,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尊重他们,不要伤害他们,怨恨他们。
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你执着什么,什么就会伤害你,你执着谁,谁就会让你伤心,一切都要看成如梦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弃,该做的还要去做,还要做好。人生就如同一场戏,戏已经开场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戏,哪里有真的夫妻?哪里有真的儿女?既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戏当真,其实人间并不是我们的老家,众生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有什么可执着的,有什么可计较的,少说一句又能怎样?退一步又能怎样?
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要多为对方考虑。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爱,你才能够自在。当你真正有了慈悲心、菩提心,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诚意地去做, 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不要总是挑别人的毛病,看别人不顺眼,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会随心转。
当你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一切,包容一切的时候,你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你如果能经常查找自己的缺点,能不断地去掉我执,这就是修行,否则修什么呢?{心在红尘外}.
其实,修行和生活,工作并不矛盾,佛性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然而人们陷入了繁忙的事务,到处奔走寻求,忘记、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宝贵的东西应该从自心中寻找。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我们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认真学,坚持修,好好学,好{心在红尘外}.
好修,今生一定能够解脱,今生一定能够成佛。
生病的人,要找回健康;失业的人,要找份工作;伤心的人,要找到快乐;失望的人,要找到希望。我们一生几乎都在为找事业、找朋友、找财富、找功名而忙碌,甚至一生一世都在找寻,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其实找来找去,找自己的心最重要。怎样找到自己的心?
第一、成就内心的真佛。有句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本来佛、自性佛,却在耳娱声色里追逐迷失,找遍外在一切,忽略自家珍宝,空在世上几十年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很是可惜。因此,我们要作一个有智能的人,向心内觅佛,成就内心的真佛。
第二、点亮内心的灯光。现代人强调净化环保、净化社会,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要先从净化自己、净化心灵做起。因为我们的心,经常被愚痴、黑暗、无明、烦恼所遮蔽。我们每个人的自性里,都有一盏心灯,点亮这{心在红尘外}.
盏智能的灯、般若的灯,就能赶走无明、烦恼。有谓美容、美颜、美姿,不如美心,点亮内心的灯光就是美心。
第三、治疗内心的病患。身体生病了要看医生,心理生病了该怎么办?有人求神问卜,有人看心理医生,不过最究竟的,还是自己要做自己的医生,因为自己内心的病,自己最了解。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陀说法,就是要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病。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用戒来治贪,用定来治瞋,用慧来治痴,身心才会解脱清凉。{心在红尘外}.
第四、发掘内心的财富。外在的财富,随时可能因为水、火、盗贼、贪官及不肖子孙等而消失。然而我们心内的财富,是偷不去,也失不了的。如:信仰、般若、慈悲、道德、精进、喜舍、惭愧等等,都是心中的财富,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想拥有多少财富,就得看自我发掘多少了。
生活在世间,有人专找门路,有人爱找碴儿,找来找去,只有自找苦吃,自找罪受。
第四篇:《红尘之外》
红尘之外
——与自然相融
世间的清风朗月本身是一种美一种清明生动的美,一种丰盈端庄的美.美到足以让我们,这些 忙碌于现代文明中的凡夫俗子,感到无福消受.
然而徐志摩,作客山中,顶一头蓬草,踏一双旧鞋,无须约伴也不必带书.他深情款款地奔入自 然的怀抱,那一瞬间,翡冷翠山上荡漾着他飘逸的诗情,没有人比他更懂得灵魂的愉悦.还有梭罗, 自筑木屋,一把斧头用来劳作维生,一支笔用来书写领悟.他全心全意地爱着他的碧水白沙,那些岁 月,瓦尔登湖畔映射出他高悬的哲思,没有人比他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确有这样一些智者——他们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懂得如何去领受这天赐的福祉.他们如此 干脆,抛开一切杂念,不被生活琐事缠身,不为功名利禄所累,满心地投入自然之中,这是多么幸福的回归!
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无法抽身去亲眼看看春暖花开,细水长流——我们不得不窝在逼仄的空间 里埋头苦干,为了考试,为了分数.其实,我以为,还有另一种方式可以使我们享用到这造物者之无 尽宝藏.而且,这种方式似乎能够使我们更洒脱,更长久地与自然共舞.
身处达官显位,见空山新雨,石上清泉,竟能如此自如地写出"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家 居繁华地带,却没有因车马喧闹而烦神,问他何能这般超凡洒脱,他说: "心远地自偏" .既然我们每 天的生活范畴,见闻来源都包括在以我们自己为中心,某种距离为半径的一个圆内,我们何不试着把 心灵的边缘拓宽 也许再多一丈,或只需再多一尺,就有澄澈秋水,柳暗花明被容纳进我们的心灵, 我们就可以领会到从前不曾涉及的境界.即使听不到风过檐铃,看不到雨落空林,但就静静地在内心 寻找,一定也能收获自然的宁静,就如史铁生所说: "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
形体只能处于闹市,但灵魂仍可亲近自然——这便是处境与心境的差别,而后者更为自由.让自 身融于自然之内,寻求一种清洁的精神诚然可贵,而让自然融于自身之中,获得内心的释然便是一种 更为高尚而超脱的情怀.
在大多数人还在对骄奢淫逸的生活趋之若骛的今天,懂得返璞归真的人们稀少而珍贵,他们是上 天对世间的恩惠. 若有一天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又何愁自然之美会令自己无所适从, 无福消受呢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心在红尘外 红尘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