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第一篇:《描写春天的诗(单纯国学班)》
教材:(国学班)
春天的诗
1、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草的清香。
河滩上冰雪融化,子上还偎依着一双双的鸳鸯。
2、咏柳
唐 贺知章
译文:
垂下来的万缕垂丝好
3、春夜
宋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
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4、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5、莺梭
南宋 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译文:
乎对林间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一般。
6
译文:
7、春雪
唐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8、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9、立春偶成
南宋 张栻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译文:
草木也都知道。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
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11、早梅
唐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12、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唐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译文:
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
13
唐
译文:
14、城东早春
唐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最美的景致是在初春,嫩绿的柳树才开始抽丝,颜色尚未均匀,这时就应以诗家的慧眼,赞美杨柳,歌唱春天,以唤起人们的热爱。
如果等到春深花茂,就像皇家庭园上林苑那样锦绣满地,那时,人人都会懂得去看花爱花,就不需要你来多事了。
15、月夜
唐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16、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连成一片。
巢。
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迷人的白沙堤。
17、江畔独步寻花(1)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描述单纯的人的诗}.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述单纯的人的诗}.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
舍不得离开嬉戏着的不停飞舞的彩蝶,自由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和谐,动听。
18、乡村四月
南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二篇:《描写母爱的诗歌》
描写母爱的诗歌: 1.纸船——寄母亲 冰心这首诗就是以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的口吻写成,通过“叠纸船”这充满童趣的行动,寄托对母亲的思念。儿童的心灵最单纯,儿童的期冀最单一,然而,这单纯的心灵、单一的希冀所包容的孩子对母亲的情感,却是最为深厚的。多少年来,千千万万儿童、千千万万母亲为这首小诗所感动,正因为诗中“载着"那无尽的深情。
2.呵,母亲 本诗是怀念母亲的佳作。诗人借梦幻,通过“慈母泪,珍藏的红围巾,童年幼稚的哭喊,成年后的不敢呻吟”等,表达失去母爱的孤苦无依。诗人以“枯井”形容“怀念”,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读后让人感到情浓、意切,难以忘怀。
描写母爱的散文:
1. 《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它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本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冰心。
2. 《金色花》是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泰戈尔的作品。本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和美丽安详的母亲。一朵“金色花”把母与子联系起来,一个游戏刻划出两个人的形象,这便是构思的妙处。
描写母爱的小说:
1.我的母亲 文章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无限敬爱和无以报答母亲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着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岸的母亲形象。首先,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刻画人物的写法,使母亲的形象活灵活现。此文章能感动我,是因为文中列举了老舍母亲的生前往事。没有普希金的波澜壮阔,也没有闻一多的特殊见解。有的,只是对母亲一颗真切的心。
新闻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件:
1. 55岁的患有,然而为了割肝拯救患有先天性肝脏功能不全疾病的儿子,她从2009年2月18日开始,风雨无阻,每天暴走10公里。7个月下来,陈玉蓉的体重由66公斤减至60公斤,脂肪肝消失,医生连称“简直是个奇迹”。2009年11月3日,陈玉蓉接受了肝脏割离手术,随后儿子叶海斌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
描写动物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1.藏羚羊的跪拜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感情叫亲情,这是最普通的,却是最珍贵的。透过那眼里哀求的泪水我们除了为藏羚羊感到难过,有没有一点自惭呢?还有什么能够比得上慈母的爱珍贵?还有什么比得上慈母的爱更值得我们珍惜呢?藏羚羊是有感情的,虽然它无法用语言描述,但是它却用了下跪的方式向人祈求放它一条生路,可是母藏羚羊终究没有逃过一死。是的,“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动物尚且如此,可是人呢?记住那藏羚羊的跪拜,记两行无助的泪水。珍惜那份世间最普通却最珍贵的感情。
展现母亲形象的电影:
1. 我的父亲母亲 有一种爱情,始于心动, 恋于时光, 长于风雨,止于枯骨。
展现母亲形象的歌曲:
1. 世上只有妈妈好
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
1.世界上有一种最,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2.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3.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4.世界上有一种最,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5.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6.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7.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第三篇:《诗歌写作中的传统意识》
诗歌写作中的传统意识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论李少君诗歌写作中的传统意识
雷武铃
1
作为杂志主持人和诗歌选编、评论家,李少君给人的印象是积极有为,勇于开拓,而且个性鲜明,风格独特。他主编的杂志,深深地介入了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观念的论争,呈现了激烈变动中的当今社会的精神面貌。他的诗歌选编和评论,也积极介入当今诗歌混乱而充满活力的现实,试图影响、推动、并塑造对当今诗歌形态的认识。他宣称古代中国是诗教文化,极力推崇诗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他宣称现在是新诗发展最好的时期,称赞当今新诗取得的成就。他还以一种浑然无畏的精神,提出了广受非议的“草根写作”和“新红颜写作”的概念。他的这些命名,似乎并非来源于学理深思的周全,而是来源于直觉的敏感与敏锐,内心热情的勇敢与奔放。而思想,就其惊醒人心的根本立意来说,不正是对时代精神的敏感直觉吗?就像有些动物出于本能的敏感,嗅出暴风雨来临之前空气中微妙的气息变化,而预先发出警示声?以直觉与热情的启示来论断,而不是以知识的汇聚与推论来思考,是诗人的天性。诗人的理论自有其非理性或非史实之处,却也有惊人、准确的洞察力量。因此,李少君就其天性来说,更是一个诗人而非评论家。因此,他的主张总是因其强烈、鲜明又留有漏洞而惹人注目、广受争议,完全不像很多评论家,写了很多四平八稳的文章,却没给人留下任何印象。那么,作为诗人的李少君,他当行的诗歌又是怎样的呢?
李少君的诗面目清晰,很容易就能看出其风格与取向。与他的思想评论文章的风格相反(他的评论文章总是立论很高,然后乘势而下,滔滔不绝,锋芒毕露),他的诗歌非常沉静,主题单纯,所写几乎都是自然之美或内心(之爱)的微妙,音调和谐,气息徐缓。他诗歌的整个风格可谓温婉柔曼,幽静闲适。在具体写法上,他的诗语言干净,篇幅简洁;没有细密的描写与铺陈,只是用简洁的笔墨把主客融合的基本感受描画出来,留出大量空白,留下意义回荡的空间,使余味悠长;这是一种空灵之诗。总的来讲,他的诗是一种风格鲜明,成熟稳健的诗。它有自己的伦理基础,美学追求,有自己从属的传统谱系。这是一种高度自觉,根植于文化与教养的极为文雅的风格;是一个心智全面成熟的诗人,认识、经历、修养各方面都成熟之后的诗人高度自觉的选择(这些诗是他青年诗人生涯中断十年后再次执笔所写)。这种风格尽管有着自己独立的整体面貌,让人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来,但并不特别引人注目。它不激烈、不炫目、不突兀、不喧闹、不极端,它显得温和幽静,偏于保守,是一种单纯的诗。
事实上,这种单纯的诗,在其表面欺骗性的简单之下,隐含着种种复杂的动机与意图。当今时代最风行最喧腾的诗潮,一是那种诉求解放与进步(先锋),追求平民化、本地化与反文化,语言质野粗放(包括粗口)而现实感强烈的宣泄愤怒的诗歌。一是那种相伴于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而来的现代诗歌观念(均自西方来)影响下的诗歌,充满智性的反讽,复杂的隐喻,互文映射和语言游戏的诗。李少君选择写一种极为风雅闲适、山水农业、传统文人色彩很重的诗,显然有别于时代氛围,有点固执,有点危险,有点一意孤行。这种选择事实上也是一种富有批判性和挑战性的表态,因此,在李少君单纯的诗风之下,他的诗和他的评论其实一样激进,一样单刀直入,只不过这是一种特殊的、可称之为“保守的激进”。正如他自己说的:“创新有时要从‘复古’开始”[ 李少君,《草根集》,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10年7月。本文所引李少君诗均出自该书。](《诗歌的草根时代》)。当然,在现代诗歌史上,复古是一条始终相伴的路线。比如被视为英美现代诗代表的T·S·艾略特宣称:“政治上,我是个保皇党;宗教上,我是英国教徒;文学上,我是个古典主义者”[ 托·艾
略特,裘小龙译《四个四重奏》,漓江出版社,桂林,1991年7月,p4]。还有帕斯捷尔纳克晚年也一再强调自己的“古典主义”态度。但同样,简单的“复古”旗帜之下,仍掩盖着很多复杂的问题。在李少君的“复古”诗风之下,依然有为什么复古?复什么“古”?如何“复”古?等等问题。我想结合李少君具体的诗歌文本,来分析他诗歌中的复古取向,肯定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能给我们启发的事。
2
当代诗歌中,可以说一直隐现着一条不太为人注目的“复古路线”。很多诗人在言谈中流露过对中国古诗传统(或文化传统)的追慕、向往与回归的消息。我仅举俩人:萧开愚和柏桦。萧开愚在2002年的《大江南北》发刊词中说:“新诗凝滞,概不通古”。对新诗的写作主张:“一,当代诗;二,通古”。原因是:“百年来,诗家始于学舌,专攻他人语言的局面日趋自然”。目的是:通古可以“维来历中之今日,维群中之我”,可以“重见文章精神”,可以“与其他语文交相惠悦”[ 萧开愚,《此时此地》,河南大学出版社,开封,2008年1月,p435]。他的文字很古奥,意思很简单:新诗一开始就学外国诗(实际是欧美西方诗),一直学外国诗,未能继承本国古典诗传统,导致成就不高。接续古典(诗)传统才能为当今(的诗)定位,为世界(诗)中的中国(诗)(人群中的我)定位,才能恢复中国诗的精神,与外国诗进行双向互惠交流。柏桦在《水绘仙侣》和解说中,要接续古代中国诗的“逸乐”传统,一种理想的江南风物世界,一种才子佳人神仙眷属的文人生活:有钱,又有闲,又有才华风雅,又有漂亮、温婉、善解人意的女人,又在气候温和、有秀美的人工造就和控制的园林风景。他强调这是一种和“革命美学”,和刻画残酷的社会现实的斗争美学相对立的个人逸乐美学,是大时代之中更真实的个人情怀,个人小日子的美学。柏桦的传统,可谓文人才子“美梦文学”传统,一种个人的自我满足与享乐臆想。而在萧开愚的写作中(从《向杜甫致敬》到《破烂的田野》)体现的是一种儒家精神: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承担(清理外来思想),对国家政治伦理,群体与个人命运的关注。我们可以看出,同是对传统的回望与致敬,柏桦和萧开愚所针对的现实,所表达的内容却完全不一样。还要特别点出的,萧开愚用的词是“通古”,而不是“复古”,通,意味接续,而非完全恢复,重现。那么,李少君的传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传统呢?我们来看他的一首诗《玉蟾宫前》:
一道水槽横在半空
清水自然分流到每一亩水田
牛在山坡吃草,鸡在田间啄食
蝴蝶在杜鹃花前流连翩跹
桃花刚刚开过,花瓣已落
枝头结出一个又一个小果
山下零散的几间房子
大门都敞开着,干干净净
春风穿越着每一家每一户
家家门口贴着“福”字
在这里我没有看到人
却看到了道德,蕴涵在万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