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反思
新泉学校 周明
5月2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举办的“小学数学教学能手评选——课堂教学展示”。欣赏了同行智慧、高效的课堂教学,聆听了名师、专家精彩独特的点评,感触多多、收获多多!自己课讲完了,有一些轻松,但也有深深的遗憾!
我所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17页内容,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形成猜想——化繁为简——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梳理方法——应用规律”的教学流程,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这一过程。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重情境创设,让学生亲近数学
讲授新知时,利用猜谜语“手”导入,孩子很感兴趣。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引入“间隔”“、间隔数”;感知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并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间隔,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数学本质,从而提炼出“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洋溢数学信息。
二、重自主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就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根拐杖。在突破本课重点部分,我用课件演示“一棵一棵的种树”,使学生认识到:一棵一棵的种,一直要种到100米,太麻烦、太浪费时间"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程,动手画线段图、完成表格,寻找规律。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的全过程,很快地找到了“间隔数”与“全长和间距”之间的关系、“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实践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三、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植树问题的模型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我出示了生活中的一些植树问题。如:“路灯的安装”,让学生自主完成巳知总长和间距,
求路灯的座数。又如:“跨栏”,出示图片,学生从中找到间隔数,并用间隔数乘以间距求出全长。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孩子们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更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这节课虽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一、练习设计缺乏趣味性
题型设置太过单一(应用题),可挑选些填空题、选择题,让孩子们进行智力闯关,从而体验作业也是一种快乐。
第二题可改为“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这样会和主题“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更为贴近。
二、细节的处理不够到位
1.要善于鼓励。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更离不开老师由衷的鼓励。课堂中,我惦记着教学任务,也放不开自己,没能经常鼓励、赞美学生,好孩子可是夸出来的呀!
2.要懂得微笑。上课时,我应多一些微笑,让四(1)班的孩子都感到我是喜欢他们的,这样有助于拉近我们师生间的距离,让他们更具安全感,营造一个更为和谐的课堂氛围!
3.要前呼后应。教学例1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需要多少棵树,之后动手画图验证猜想,但忽略了反馈:“谁的猜想正确呢?” 、“为什么?”这样的话既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要面向全体。课堂中,要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不能扶得太牢。如:“巩固练习”部分,可采取学生介绍解题思路、批改同伴作业、生生互评等形式,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增强自信心、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平庸的老师传递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理解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学习知识。”我明确肩上的重任,定将掌握课标、更新观念,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在课堂教学中减少缺点,慢慢地增多优点与亮点,让自己的数学教学充满学问!充满魅力!
篇二:《《植树问—两端都栽》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反思
杨红梅
《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是新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而且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在课的设计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亲自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议一议,从中悟出其数学思想。
一、比较好的几方面:
1、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课的开始时,我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引出手,并以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使学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是相差1的。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植树问题的本质。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大胆地猜测需要几棵树苗?有的学生说需要4棵,有的说需要5棵,从而引发矛盾。再通过让学生亲自模拟栽树栽一栽,老师再演示,答案自然而然的揭晓了。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间隔数+1=棵数。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3、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直接
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公共汽车的车站事件,学生做操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二、不足之处:
1、这节课需要掌握的概念多,而且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但我引导得不是太到位,没有让学生真正的从本质去理解,流于形式。
2、本节课在“动手验证规律”这一环节耽误时间较长,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加强!
3、针对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也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的链接,我要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说说“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X 间隔长”等等知识的扩散。
三、今后改进方面:
1、由于这节课充分展示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所以容量比较大, 有个别学生吃不透,对教材的梳理上还要学会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2、教师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
3、对学生的评价这块还显得能力不足。
4、普通话也有待提高。
评语:
反思内容紧扣教学内容,对教学收获总结全面,对失误之处分析准确,认真有效的整理改进措施。经数学组全体教师评议,推荐该反思为优秀反思。
篇三:《《植树问题(两端都种)》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教学反思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下“数学广角”的内容。新教材的“数学广角”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典型的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植树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所以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通过“植树”这一问题的思考,掌握此类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其数学模型,并使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现象类似于植树问题,能采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进行分析思考,并解决类似的简单实际问题。而在教学中也并非只是让学生去熟练解决植树问题,而是以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思想的一个学习支点,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采用开放的学习方式
我们总是在课上给学生的学习画圆圈,担心学生思考过泛,不利于后续教学,从而限定他们学习的内容和思维。本次教学,我创设开发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自由的思考,效果很好。课上,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种树,合作探究种树间距、全长和间隔数的关系,然后通过观察数据发现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这些活动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去得出什么结论?我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学会思考解题的策略,条理清晰,思路完整,顺着这个方向往往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采用开发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提倡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引导者、协助者。我谨奉这一教学理念。课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合作,教学中的知识点,均是学生通过思考,出于学生之口,而非教师讲出。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多发言,尤其是平时比较不喜欢发言的和害怕发言出错的学生,学生在课上发言特别积极。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是否认真参与课堂,也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
四、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教学
数学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是它的生命力。课上,通过本班学生的排队引入,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头脑中打了个问号:老师这节课究竟讲什么内容?怎么把班上同学的排队请到了屏幕上?有了思考,兴趣也随之而来。学生对于植树并不陌生,通过植树解决问题,体会多做绿化,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习题的设计突出体现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第一题安装路灯问题,学生通过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分析得到路灯数等于间隔数+1,来解决安装路灯的问题。后面,厦门地铁站站点问题、闹钟闹铃问题、楼层高度问题都极为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篇四:《《植树问题(两端都种)》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教学反思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下“数学广角”的内容。新教材的“数学广角”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典型的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植树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所以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通过“植树”这一问题的思考,掌握此类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其数学模型,并使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现象类似于植树问题,能采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进行分析思考,并解决类似的简单实际问题。而在教学中也并非只是让学生去熟练解决植树问题,而是以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思想的一个学习支点,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采用开放的学习方式
我们总是在课上给学生的学习画圆圈,担心学生思考过泛,不利于后续教学,从而限定他们学习的内容和思维。本次教学,我创设开发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自由的思考,效果很好。课上,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种树,合作探究种树间距、全长和间隔数的关系,然后通过观察数据发现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这些活动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去得出什么结论?我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学会思考解题的策略,条理清晰,思路完整,顺着这个方向往往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采用开发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提倡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引导者、协助者。我谨奉这一教学理念。课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合作,教学中的知识点,均是学生通过思考,出于学生之口,而非教师讲出。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多发言,尤其是平时比较不喜欢发言的和害怕发言出错的学生,学生在课上发言特别积极。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是否认真参与课堂,也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两端不栽树教学反思}.
四、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教学
数学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是它的生命力。课上,通过本班学生的排队引入,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头脑中打了个问号:老师这节课究竟讲什么内容?怎么把班上同学的排队请到了屏幕上?有了思考,兴趣也随之而来。学生对于植树并不陌生,通过植树解决问题,体会多做绿化,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习题的设计突出体现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第一题安装路灯问题,学生通过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分析得到路灯数等于间隔数+1,来解决安装路灯的问题。后面,厦门地铁站站点问题、闹钟闹铃问题、楼层高度问题都极为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篇五:《2.《植树问题(两端不栽)》教案设计》
2.《植树问题(两端不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重视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知识迁移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端栽树时的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掌握了两端栽树的解题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栽树”的规律,这时老师提出如果两端都不栽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通过动手操作,形成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让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重视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都不栽树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课前准备{两端不栽树教学反思}.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对比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复习题:在一条60 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名汇报)
(2)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棵数=间隔数+1)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在一条60 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两端不栽”的。(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看一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环境。
⊙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两端不栽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线段、摆图形、摆小棒等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内研究,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2)填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的?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自由汇报:两端不栽,棵数比间隔数少1或间隔数比棵数多1)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计丰富的探究活动,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恰当地向学生渗透“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这一数学思想。
2.自主学习,应用规律解决教材107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107页例2: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 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①认真读题,分析题意,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②独立思考,怎么解决。 ③组内交流,确定方法。 (2)交流汇报。
师:请各小组把自己的解决方法介绍给大家,看哪个小组的最合理? ①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算法。
方法一 60÷3=20(棵) 20+1=21(棵) 方法二 60÷3=20(棵) 20+1=21(棵) 21×2=42(棵) 方法三 60÷3=20(棵) 20-1=19(棵) 19×2=38(棵)
②讨论哪种方法最合理。(学生讨论后汇报,重点说明“两旁”要乘2) 3.总结规律。
师:从前面的分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棵数=间隔数-1或间隔数=棵数+1) 师总结:在生活中,有这种规律的数学问题叫做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本环节将“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结合起来,通过不完全归纳法验证自己找到的规律,渗透了代数思想。
⊙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教材109页5题。(结合生活实际去分析题意,独立解答) 2.教材109页6题。(应用规律进行解答) ⊙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布置作业 教材110页8题。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不栽)
棵数=间隔数-1或间隔数=棵数+1
60÷3=20(个) 20-1=19(棵) 19×2=38(棵)
篇六:《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7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招聘会吗?
生:没有。
师:想不想拥有这样一次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