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辽滨无房证明 无房证明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话题作文】

辽滨无房证明(一)

辽滨古迹考

彭玉久

辽滨古镇历史悠久,留给人们太多的不解之谜,引起人们无限的猜测和遐想,特别是围绕古寺、古塔、古城这三大古迹的历史谜团,使人们长期迷惑不解,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研究,还原真实的历史。这里,笔者根据目前查到的历史资料做以粗浅考证,力图探索辽滨古镇三大古迹的历史真实,解释一些历史性的疑惑。

辽滨古寺存续年代初探

辽滨塔维修时,出土的碣石说明了辽滨塔准确的建塔时间:“乾统十年正月一日初起,天庆四年八月一日了毕”,即从公元1110年正月一日起施工,到公元1114年八月一日竣工,历时四年零七个月。从此辽滨塔修建年代之谜彻底揭开。经沈阳考古队勘探,发现了辽滨古寺的地下遗存。在辽滨古塔北侧,找到了寺院墙基和北侧殿基,大殿的基础坑点都已确定,大门的位置在东,也就是说寺院为向东的朝向。

发现古寺后,人们产生了疑问,是先有古寺还是先有古塔?古寺又是何时所建、何时被毁的呢?我们只能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探寻古寺存续的蛛丝马迹。

首先,我们可以从佛教在中国发展和传播的历史,来考证辽滨古寺存在的时期。第二,从考古探明的辽滨古寺遗址来论证辽滨古寺存在的时期。第三,根据历史典籍记载,推断辽滨古寺存在的时期。笔者根据仅有的依据,对辽滨古寺存续年代做初步探索。

第一,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历史,证明辽滨古寺先于古塔存在。佛教正式传入我国的时间应该是公元64年,汉明帝请来了天竺人摄摩腾至洛阳,安排在鸿胪寺,进行讲经说法,并译经传法。后把鸿胪寺改为白马寺,专门做为僧人译经、写经、传经和修行的专门场所。从此寺不再是官府衙门的名字,而变成僧人活动场所的专用名称。从这时起佛教在中原大地迅速传播,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原地区已达到鼎盛。

梁武帝原来崇尚道教,他继位的第三年,即公元504年四月初八,率僧众二万余人,在重云殿重阁亲自求文,并当众发誓“舍道归佛”,极力提倡《涅磐》等大藏经主张的断禁肉食,于天监十年(公元511年)亲自公布了《断酒肉文》,严令僧徒遵守,改变了汉代以来僧徒食之净肉的习惯,并深深的影响了后世。

北魏时期的各代皇帝都尊崇佛教,孝文帝亲自主持剃度仪式,赐与僧服;宣武帝在宫庭给僧侣朝臣讲经;北魏末期,僧侣达到了200多万人。

隋唐时期,佛教也被皇帝尊崇。隋文帝得天竺沙门送的舍利一包,他即位后即令全国各地造舍利塔安置,前后共三次,建塔110多座。隋炀帝也笃信佛教,亲制愿文,自称是菩萨戒弟子,铸佛像、修寺院,

大力提倡佛教。唐朝各代的帝王都很崇信佛教,玄奘从印度求法回来,在朝廷的支持下大肆宏法。以后皇帝还亲自主持从法门寺往皇宫迎佛骨活动,长安城万人空巷,规模空前。唐朝有几代皇帝,包括武则天,都在全国各地大量的兴建佛寺。

唐朝以前的秦汉两晋隋时期,辽滨城多属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中原的历朝皇帝绝对多数都崇佛佞佛,并有多位皇帝下诏在全国各州县修佛寺建佛塔。辽滨古城是关外重要城邑,绝不能例外,据此可以推断,辽以前辽滨古城就应该有一座比较像样的佛寺。即便辽代以前没建,那么在辽时期也不能不修佛寺。因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前就开始修建寺院,称帝后把寺庙建设做为帝都建设的一项事业,以后各代皇帝对佛教更加保护,大力提倡。在圣宗、兴宗、道宗的时候,佛教臻于极盛,不但增建佛寺,还赐给佛寺土地,并给佛寺拨款。辽滨古城在辽代即是辽州治所,又是辽滨县治所,岂能不建佛寺。特别是辽兴宗继位后,皈依受戒,时常请僧人到宫廷说法,并让僧人到朝廷做官,朝廷里僧人做高官的达二十多位,由此可见当时的崇佛热度之高。上有所好,下有所向,各州县官员岂敢怠慢。隋朝以前,辽滨古城处于中原王朝统治之下的时期,就有多位皇帝曾下令各州县修寺建塔,辽滨这个地方一直是郡县治所,岂能有违圣命。即便那时没修佛寺,那么到了辽代统治时期,像辽滨城这样的军政重地,又岂能不建寺院,特别是到了道宗时期,每年都搞佛事活动,迎佛骨、建浮图,并且在全国各地修建寺院。因此辽滨古寺最迟在辽道宗朝以前肯定存在,古寺远远先于古塔修建,修塔时寺院香火已经十分旺盛。

第二,探明的古寺建筑规制证明,辽滨古寺在建塔前早已存在 考古专家对辽滨古寺的位置进行了探掘,找到了古寺的原院墙基础和寺院北侧的殿宇遗址,东西约九十多米,南北约一百三十多米,大殿的基础槽坑也被找到,大门是向东开的。从这一点上推断,这座古寺应在唐代之前就存在,或者在辽代初、中期修建,这个观点可以从我国古代寺院建筑规制风格上得到印证。

汉明帝请来天竺僧招待在鸿胪寺,以后改建,称白马寺,后世相沿以“寺”为佛教庙宇的通称,最早的佛寺依天竺旧状,“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围,可容三千人”。

南北朝时期,改变了以前的形制,在中轴线上建主体建筑,即前有寺门,门内建塔,塔后建殿。

北魏时期,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特别盛行,前厅为佛殿,后厅为讲堂,有的宅院有楼阁、花木,佛寺里也就有了楼阁、花木。佛寺平面布局是以多座建筑围成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构成建筑群,大多数还是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的对称方式,并且改变了印度寺院的旧观,而是中间均衡对称的排列方式。

发展到唐宋以后,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明清时期,佛寺布局才逐渐固定和完善,以南北为纵轴,以东西为辅,主体建在纵轴上,横轴对称,把院落融成几进院落,两侧是配殿配房。

寺院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证明唐宋以后形成了寺院建筑的基本规制,即绝大多数佛寺以南北为纵轴,正门设在南面。辽滨古寺的大门经考古证明是向东开的,这说明此寺应建在辽以前。因为,辽滨古寺

如果依唐以后的佛寺模式,开南大门非常有条件,可是恰恰没依唐宋的格式建,说明古寺不是唐宋时期所建,很可能在唐之前两晋时期所建(因为两晋时期共155年,辽滨古城处于晋王朝统治之下,相对稳定时间较长,而且崇尚佛教。其后的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多处于战乱割据之中,此后的隋朝是短命的王朝,仅存在27年,隋炀帝三次征伐高丽都失败,夺下了辽滨城只是作为边关驻守,和高丽人对峙,基本不可能修建寺院。再后来的唐朝所建寺院不是辽滨古寺这样的规制格局,唐朝建的寺院应该是南北走向,两宋时期辽滨古城不在其统治之下,属于辽金的统治区域,因此两宋时期也不可能建辽滨寺院)。辽滨古寺最迟为辽代初期或中期所建,辽代统治时间较长,相对稳定,而且崇尚佛教(辽国于公元916年建立,到1125年天祚帝为金国所擒辽亡,共210年历史),很可能建寺院。到建辽滨古塔的时候,已经是辽代后期,辽国处于内外交困之中,不可能建寺院,可以肯定古寺远远早于古塔。

第三,历史典籍的记载,可证辽滨古寺的存在早于古塔

《辽海丛书》批注中:“旧辽阳城实指辽滨古城,实为辽州,辽滨县治所。”

《东北地方史》:“通定镇据考其地可能在今辽宁省新民县境内的辽滨塔,在今沈阳市北偏西方向百余里,辽代于其地曾设辽州”。

《辽史》:“辽州,始平军,下、节度""渤海为东平府""”。 《东北地方史》:“916年""又攻下显德、东平二府,改显德为辽阳府,东平为辽州,并修筑辽阳府,徙蓟州民实辽州地,改为东平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辽滨无房证明 无房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