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突发事件 突发事故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话题作文】

突发事件(一)

公选笔试资料: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一、迅速控制事态

无论面对的是何种性质、何种类型、何种起因的突发事件,领导者都应积极进行处理,立刻作出正确反应并及时控制局势,以积极的态度去赢得时间,以正确的措施去赢得公众,创造妥善处理危机的良好氛围,而不应一开始就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追究责任,多方埋怨,推诿搪塞,从而耽误处理突发事件的时间,造成处理的被动局面。此时领导者应从容面对,快速反应,果断行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和首战,要达到这一目的,领导者可采用:

1.心理控制法

心理控制的方法是告诫我们在意外和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心理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冲击与压力,使大部分人处于强烈的冲动,焦躁或恐惧之中,所以领导者首先应控制自己情绪,冷静沉着。领导者要以“冷”对“热”,以“静”制“动”,镇定自若,组织成员的心理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并能在领导者的引导下恢复理智,利于意外情况和突发事件的迅速及时解决。要达到心理控制的目的,领导者可以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领导者自身要从容镇定。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一种遵从心理,即受他人活动影响,自己也从事和他人同样的活动。越在心理波动,价值选择目标不定的情况下,越易于产生遵从心理。因此,在突发事件来临时,领导者要冷静,不能自己先乱了方寸。

第二,多做说服教育。现在发生在基层的突发事件,大多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群众要求大部分是合理的或具有合理因素,只是因为急于解决问题而采取了过激的方式,为此,只能采取说服劝解,释疑答惑等方法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安定人心。

2.组织控制法

组织作为重要资源,有其自身的独立价值。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组织的作用无法替代。发生在齐齐哈尔市“8o4”侵华日军遗化武器中毒事件,政府成功的运用了组织控制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3年8月4日,事件发生后,政府成立了由公安、环保、卫生等部门组成的救援领导小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立即启动《危险化学品工作预案》,救援领导小组责成公安局出动150多名警力控制了l0多处现场,对运桶的车辆进行了封锁,并对所有涉及有毒物质的人员进行逐一排查,使事态及时有效得到控制。

二、准确找到突发事件症结

要真正彻底消除因突发事件造成的危机,需要在控制事态后及时准确地找到突发事件原因,对症下药,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一阶段主要是作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1.收集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

突发事件的原因深藏在事物的内部,隐含在各种现象之中,要想把握它,必须掌握大量的材料,并能对此进行分析与综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据此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领导者在收集材料和信息的过程中,一般可采用公开调查和隐蔽调查等方法。公开调查法,即事件发生后立刻深入现场,观察事态的发展,了解破坏程度,特别要关注群众的情绪。可以广泛听取事件参与者、目击者的反映,想法。不漏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思路敏捷,善于从薄弱环节人手,寻找新的突破点。只有实地调查,领导者的感受才会强烈,解决的态度才会更坚决。隐蔽调查是指对有些突发事件不便做公开调查,而采用暗中观察,在不引起对方的警觉和不激化矛盾的情况下,依法收集掌握事件的情况和踪迹。至于采用何种方法去调查,主要还是依据事件本身的性质,要从实际出发。但有一点是要提醒领导者注意,材料必须真实。虚假的材料只能搞乱领导者的思路,使危机的处理走上弯路,给组织造成更大的损失。

2.确定事物的性质 这是危机管理的关键。

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领导者要做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这主要是对突发事件做战略性的分析,包括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是来源于组织内还是

组织外,是来源于国内还是国外,来源于哪些社会阶层或群体?危机所涉及的冲突是以什么方式来破坏社会,最终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些分析,使之对危机认识更深刻,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危机的策略方案,争取控制危机的主动权。林肯说:“我从来不为自己确定永远适用的政策。我只是在每一个具体的时刻争取做最合乎情理的事情。”

3.制定具体解决措施

事件的性质确定以后,必须迅速制定处理问题的总体方案。解决危机的方案,首先要具有可行性,能在现有条件下付诸实施的可能,不求完美,但求实效。其次,要注重效果,标本兼治。突发情况的处理既要着眼于当前事件本身的处理,又要着眼于组织良好形象的塑造。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和视野狭窄、鼠目寸光的短期行为,而应从全面的、整体的、未来的、创新的高度进行。突发事件的处理,要求领导者的决策指向必须针对要害问题,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首先治“标”,为此而采用的决定方式可以是特殊的;在治“标”基础上,谋求治“本”之道。意外事件中常常是危机与机遇并存,处理时应富有创意,如果采取的方法巧妙灵活,恰到好处,有时会出现一个出乎人们预料的美好结局。所以领导者在出台处理意外事件的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因人、因地、因事制宜,达到对公众、组织都有益处的效果,努力取得多重效果和长期效益。最后,要准备备选方案。为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必须做多方面慎重考虑,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胸中有数,从而使突发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三、及时向社会通报事件进展的情况,明确表明政府对事件的态度。

发生事件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迅速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组织人员深入调查核实情况。通过政府积极行动依法维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适当时候让农民以亲身经历说明事件处理情况,让法官、律师等专业人士发表对依法处理事件的意见,并及时透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事件的真实情况,以政府公开的良好形象争取社会支持和认可;二是

四、果断解决问题

实施决策方案,采取具体措施处理事件,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决战时期。这时领导者的指挥能力、运筹、决断、魄力都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1.领导班子内要达成认识和行动的统一 在危机时刻,能在情绪不稳的公众面前展现一个思想高度统一,强有力的群体形象,可以增强公众的信任感,也可以加强领导者的权威。同时也要明确责任,防止某些方面的疏漏。在领导群体中还必须确立领袖人物的核心地位,以其提出的思想、目标作为团结的基础和行动的指南。作为中心人物的领导者,必须是具有统御全局的能力,心理素质好,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作风民主的人。

2.领导者亲临现场 在突发事件中,领导者魅力的最好展现是亲临第一线指挥,稳定人心,也充分体现领导者胆略、勇气。“非典”期问,总书记胡锦涛南下视察疫情最严重的广东,温家宝总理视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亲临北京佑安医院,给医务人员打气;走进校园看望学生、老师。领导干部亲临事件现场,不仅给大家带来心理上的稳定作用,更能随时掌握事件发展的进程及变化了的情况,从而使领导者的指挥决策减少失误,保证危机事件的有效解决。

3.用好人 危机时刻是急需人才的时候,也是人才发展的最佳时机。这时的用人要突破传统框子,不拘一格。古人讲得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鼓励人才的脱颖而出,要运用灵活的激励手段。危机中要纪律严明,不容许有破坏组织团结、扰乱民心的言论与主张,维护组织的利益。

4.执行要有力 处理突发事件,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阻力,如果忍让、退却,就会带来无穷的后患。近几年屡禁不止的私自开采,乱挖乱建小煤窑爆炸伤人事件,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对违法行为处理不力而造成,一有机会便出现反复。所以,只要是正确的措施,一经公布,就要坚决贯彻,丝毫不能妥协。

五、总结经验教训

突发性事件被平息后,组织获得了相对的平静与稳定,这并不意味着危机过程已完结。这时的领导者的主要工作是致力于危机的恢复和危机的根本解决。因为危机公开的冲突被制止了,但引起危机的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果不从根源上控制,还会以其他方式再发生。所以此时的领导者,一方面在恢复正常的社会活动外,更要从系统的角度查找问题出现的深层次诱因,教育广大群众提高认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并有效地制定危机后管理工作的重点,使群众看到领导者的远见与对组织负责的精神。

(1)认真查找工作中的缺点。突发事件出现,说明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少,例如发生在个别农村的假酒中毒事件,如果基层干部工作主动些,对农民生产、生活多关心些,事发地的工商、卫生、法制宣传、食品监管、技术监督部门的同志们能工作深入一点,对个体户生产与人民的饮食卫生相关联的小企业严格管理,惨剧是可以避免的。

(2)制定整改措施。事件处理后,对发现的问题,要制定出严格的整改措施。举一反三,排查隐患,见微知著,超前防范,以确保不再发生类似问题。

(3)改进工作作风。处理突发事件,虽然有方法和艺术,但方法和艺术不是万能的,关键还在于平时扎扎实实工作,要防止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突发事件上,而忽视日常工作的倾向,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将危机消灭在萌芽阶段。

突发事件(二)

论文摘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重大事件的发生,对媒体的报道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虽然我国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在传播规模和业务方法上基本做到了报道及时、客观,体现出新时期我国媒体时效性和报道水平的进步,但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等相关问题进行阐述,介绍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理论基础,分析重大突发事件的历史与现状,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重大突发事件中媒体应该采取的报道策略。

我国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在传播规模和业务方法上基本做到了报道及时、客观,体现出新时期我国媒体时效性和报道水平的进步。但现有的突发事件报道方式还不够完善,对事件报道的整体把握尚不够成熟。因此,研究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

1.1 突发事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灾害性突发事件。灾害性突发事件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即由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沙尘暴、火山爆发等。二是社会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突发事件是由各种社会矛盾或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矿难、交通事故、桥塌、楼倒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

1.2 重大突发事件的特征

一般认为,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异常性、紧迫性、爆发性、偶然性、严重性、破坏性、继发性、关联性、多变性和影响广泛性等众多特点或特征。笔者将突发事件的特点概括为突发性,破坏性及关联性三种。

①突发性。突发性是突发事件最大的特点。其爆发的时间、地点、方式、种类及影响的程度往往都是超出人们的常规思维之外的。例如2004年11月21日发生的包头空难,早上8:20,东方航空公司一架小型客机从包头机场起飞,仅飞行1分多钟就坠入离机场不远的南海公园,机上47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另外造成地面2人遇难。事发后,由于政府部门处理及时,安排得当,得到了遇难者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使得这一事件很快平息下去。②破坏性。绝大多数情况下,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破坏性是以爆发的激烈形式出现的,如车祸、空难等,一旦发生,在瞬间即可造成家破人亡的人间悲剧。有时,这种破坏性带有连续性,如地震、强震发生后,往往还伴有持续的余震;疫情则有一个逐步扩散的过程。譬如非典型性肺炎的传播。从2002年底广东发现发病者开始,疫情迅速蔓延到全国多个省市,虽然期间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防控,但还是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几大的损害,也破坏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③关联性。突发事件的爆发是往往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呈现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的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状态。例如松花江水污染时间,因松花江遭到严重的污染,以松花江为饮用水源的哈尔滨市全市停水四天。这不仅影响到市民的正常生活,还打乱了市场、交通以及政府办公等的正常秩序。 2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价值

2.1 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价值从新闻学的角度讲,重大突发事件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在所有的新闻传播实务中,突发事件报道因本身的突发性和巨大性,信息量巨大,报道难度高,显得错综复杂,己成为大众媒体追逐的一个新的热点,并且愈演愈烈。按照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的总结,新闻价值主要包括:影响力、接近性、及时性、显要性、异常性、冲突性等要素。这和我国新闻先驱者徐宝瑛、邵飘萍引进的关于新闻价值的要素,差别不大。

2.2 重大突发事件的社会价值重大突发事件,情况复杂,影响深远,在报道的时候,媒体不能只考虑它的新闻价值,还要重视它的社会价值。将两者有机结合进行报道,更能凸显重大突发事件的价值。

2003年的全国范围爆发非典型肺炎这一突发事件,在发生初期由于一些原因,政府没有把真实情况告诉人们,媒体也没能发挥出监测环境的功能,谣言四起,造成了人们对当时情况的错误认识,使人们做出了许多错误判断,致使疫情迅速蔓延。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有关部门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改变做法,将正确信息逐渐公开化,媒体也开始恢复它的这项功能,人们了解了真实环境,媒介此时才起到了较好的监测环境的作用。 3 媒体要强化责任意识

3.1 新闻责任意识以汶川地震为例,事件发生时“我在现场”,这是媒体人最本能的职业反应。重大突发事件由于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而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可以说,全社会救援行动始于人性的大爱思想,抗震救灾报道实践发于传媒的新闻责任理念。从下面几点就可以看出:

① 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整合资源,调整节目编排。5月12日大地震发生后,国家广

电总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立即行动,七次发出紧急通知、通报、电报,周密部署广播电视开展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要求所有电台、电视台立即对所有节目做出调整,明确要求停播所有娱乐性节目和喜庆类影视剧,将重点立即转到抗震救灾宣传上来。国内各省级广电媒体在得知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辨明形势,积极启动应急报道机制,纷纷形成了高密度、大容量的宣传报道态势。②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彰显优势,实现联动效应。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各省级广电媒体都把坚持正面报道,宣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作为报道的主基调。本着最快、最全、最真实的报道宗旨,各省级电台、电视台纷纷开设了直播节目,高密度地播出抗震救灾方面的新闻。电视直播节目采用了演播室主持、专家访谈、现场报道、新闻滚动、电话连线、视频连线等一系列节目形式,成为国内外新闻媒体获取震区新闻的主要信息来源,有效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扩大了观众覆盖面。

3.2 宣传责任意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新闻来进行宣传,这在我国的各种媒体报道中运用得尤为普遍,新闻和宣传往往出现一定的特殊的复合现象。但新闻和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媒体新闻报道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而媒体宣传则侧重传播包括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在内的一定的观念。 在汶川大地震中,一个比较乐观的变化是,我们的媒体在宣传党政机关、民间机构、海外华人、国际友人的捐赠、救助活动时,也不忘将问责的目光投向了政府。比如,有媒体质疑我国的地震自救教育为何长期缺位、地震信息发布制度为何长期不透明、部分党政领导救灾期间指挥无措等等,从另一个方面叩问这场天灾中的“人祸”。在都江堰重灾区,一幢幢沦为废墟的校舍触目惊心:厚厚的混凝土中包裹着的,竟然不是本该存在的钢筋,只是被偷梁换柱的八号铁丝!这样的建筑质量绝对当之无愧“豆腐渣”的称谓,为什么当地党政机关的办公大楼在八级地震之后依然能

岿然不动,稳如泰山,而孕育祖国花朵和民族未来的温室——学校,其建筑质量却令人胆战心惊?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工程监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法人都干什么去了?……以往,这些都是所谓的“ice eye”,是不能见光的“黑镜头”,但幸亏这次大灾,我们的媒体终于有了敢于向政府“叫板”的底气和勇气。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政府执政理念正在逐渐现代和开放,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媒体素质正在向国际化、民生化的方向发展,敢于为民众利益“鼓”与“呼”,不再单纯的作为自上而下的“传声筒”,不再自诩为“党和国家(政府)的喉舌”。

汶川大地震的余波和阴影都已离我们远去,但它留给我们传媒事业和传媒人的种种思考还远未止息。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中国传媒业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因此更须谨慎,要博学通用,切忌固步自封,一言以蔽之:我们的心胸要更开阔,我们的视野要更开阔,我们的思考要更深邃,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希望。

4 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表明,现时期我国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较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报道都要客观和公正,但也有一些媒体急于发稿,对很多重要的事件及其复杂背景,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核实。因此,本文认为,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必须专业、客观,强化宣传责任意识,在报道中凸显人文关怀,积极的参与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合作宣传,通过严谨的表述来报道,正确的引导舆论。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而恰恰是这样的突然发生的事件,通常会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所以,这类事件也被各新闻媒体作为报道的重点。作为三大主流媒体之一的广播,除了具备运行成本低等资源优势外,还以播出信息短小精悍、以声见长、语句通俗流畅,适应不同层次听众,在最快的时间内传递最新信息等特点在主流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此,对于广播新闻记者来说,能否及时、准确、生动地做好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也是检验和衡量其业务水平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那么,广播新闻记者具备哪些综合素质才能做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呢?

一.要具有强烈的时效意识。较强的现场观察和描述能力,可以为听众呈现生动的现场氛围。突发事件往往发生在短时间甚至瞬间,是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事物、环境和人发生的急剧变化。因此,广播新闻记者要抓住转瞬即逝的变化,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摸清楚,记录下来,并选择事件现场的最佳观察点,为描绘事件现场提供有利保障。尤其在做现场连线报道时,要快速组织语言,生动、形象地将现场的情况传达给受众。语言要准确、简炼、清晰,描述事件现场要层次分明、表达流畅,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唤起听众的联想思维,以及强烈的现场感,以满足听众既获知信息、又获得某种真切的现场感受。

二.要具备把握报道尺度的能力。突发事件有可能出现悲惨的场景,这就要求广播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明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控制自我的情绪,保证采访的正常进行,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此外,还有一些突发事件有新闻价值,但价值不大,就可不必做现场报道,有的突发事件新闻价值非常重大,但受政策、法规等影响,也不宜做现场报道。其实,突发事件能否报道、怎样报道,报道到什么程度、选择什么样的角度,这都来自于记者平时的日积月累,对方针政策、路线思想、纪律规定的掌握程度,也体现着记者的政治意

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要有整合新闻资源,充分挖掘事件新闻价值的能力。任何一个突发事件,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是否都具有典型意义、是否能提炼出主题、是否有启示作用,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现场要把事件的来龙去脉采访清楚,把该突发事件中的联系人、事物和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拿到第一手素材,通过资料的整合,深究其事件背后的原因,使事件的新闻价值一点点浮出水面,这样,使突发事件更深层次的新闻价值被挖掘出来,给予听众以警示、启示的作用。

四.要有大局意识,注重社会效果。采访事件现场的记者头脑要清醒,要明确采访目的。对突发事件报道,一定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原则,充分考虑事件的敏感性、复杂性和报道后的社会影响,能否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好突发事件,不仅直接影响事件本身的解决,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新闻记者要冷静处理,帮忙不添乱、热点不增温,有利于大局、有利于改革、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稳定。

此外,由于突发事件突如其来、难以预料,这也对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一个挑战。首先,广播新闻记者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突发事件因其特殊的时效性,一旦公布于众,可能会引起很大的反响,因此,广播新闻记者要恪守职业道德,坚决抵制“人情新闻”、“有偿新闻”。同时,记者要用真诚的人道精神关注灾难,而不应恶意炒作,随意捏造新闻。要全面真实报道真相,谴责肇事者,同情关爱弱者。

在现实生活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尤其是党报记者,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如何去把握,才能使报道的效果更佳,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是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不仅考验了党和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考验着新闻媒体的应变能力,也考验着身处新闻报道第一线记者的社会责任。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是信息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同时新闻媒体通过选择信息时;把关人”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对世界的认知。新闻媒体肩负着话语权力,而在一个文明健全的社会中,权力和责任是彼此相伴而生的,没有责任的权力是不存在的,因此新闻媒体更肩负着巨大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突发事件 突发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