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话题作文】
第一篇:《《弟子规》出则悌读后感》
《弟子规》出则悌读后感 《弟子规》的“出则悌”部分,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要融洽,对父母的孝心自然就包含其中了。而且这样会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能够更好的与他人相处。
在这一部分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言语忍,忿自泯”,意思是:说话时做到互相忍让,忿恨自然就消失了。兄弟姐妹之间是这样,与其他同龄人交往时不也应该这样吗?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以前曾发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 小学三年级时,有一位同学和我关系很好,我们两人互帮互助。但是有一天,数学老师叫我们判答题纸,而我们平均分配后剩下了一张,我们都想拿走那张纸,都想多帮着老师做点事。“这张归我了!”他说着就要伸出手去拿。“凭什么呀?”我心里想着。我有些生气地说:“这张是我的!”“还是给我吧!”“这张应该给我!”“凭什么给你呀?”“那你又凭什么拿?”我寸步不让地反驳。“说我的就是我的!”“你一定在开玩笑吧!给我。”“我拿我乐意!”“乐不乐意我不管,给我!”""我们就这样吵了起来,我和他互不相让,彼此说对方的坏话,互相拿别人的东西,最后都挨了罚。之后我们互相不予理睬,一个月后,我们都受不住了,互相道了歉,结果重归于好,之前的所有纠葛都消失了。现在想一想,当时我真的是不明事理,缺少智慧。
读了《弟子规》的“出则悌”部分,我懂得了不仅要与兄弟姐妹相处融洽,使父母放心,对待朋友和同学也要这样。要想做到与兄弟姐妹相处融洽,就要做到长幼有序;要想做到与朋友相处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尊重;要想做到与同学相处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忍让。所以说做到悌道,就必须做到忍让和友爱。
第二篇:《弟子规讲义——出则悌(二)》
出则悌
引子
〈出则悌〉原文:
兄道友 弟道恭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
我们在“入则孝”的部分讲完了孩子在家里应该怎么和父母相处,应该遵守哪些规矩礼节。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出则悌”的学习。什么是“悌”呢?“悌”的本意是“敬爱兄长”,泛指“尊敬长辈”。“出则悌”讲的是,家中的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以及我们和长辈在一起应该遵守什么规矩。
“悌道”实际上就是“孝道”的延续,因此古人往往把“孝”“悌”并称,作为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并视之为做人的根本。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悌”呢?在古代,《弟子规 》要求孩子和长辈在一起的时候,遵守哪些规范?注意哪些礼节?而我们今天和长辈交往的时候,又应该遵守哪些礼节呢?我们来看《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是怎么要求的。
传统中国的家族意识非常强,一个家族几百口人住在一起。包括爷爷奶奶、叔叔大爷、表哥表弟都住在一起。“悌道”对于维系传统社会家族和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是在现代社会,像中国古代那样庞大的家族已经很少了。现在我们的家庭一般就是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三口人,我们小朋友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很多人都没有兄弟姐妹,那这是不是就是说“悌道”这种传统美
德,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用了呢?当然不是,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学、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家要好好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解释: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当哥哥姐姐的,年纪大,懂得道理多,应该在生活上多照顾弟妹,学习上多帮助弟妹。而且,在兄弟姐妹吵架的时候,年纪大一点的哥哥和姐姐要谦让弟妹。那么,当弟弟妹妹的,要听从哥哥姐姐的指导,不能因为自己小就任性不听话。
兄弟姐妹是同一个父母所生,在同一个家庭生活。所以,兄弟姐妹是除了父母之外,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一生里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亲人。我们从小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帮助,互相关怀。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大文学家。他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煮粥侍姊》。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生病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他的姐姐在旁边看到了,就说:弟弟,你这是何苦!家里的佣人这么多,你就请他们做就好了,不要自己在那里这么辛苦。结果李绩就回答说:姐姐,你的年纪都这么大了,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能够为你服务。所以,李绩在煮这个粥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感恩的心,时时都记住姐姐陪着他成长过程给予他的关心和爱护。
我们再看下一句“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
现在大多数小朋友都没有兄弟姐妹,也正是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只宠爱你一个人,所以很多人习惯了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非常的霸道自私,凡是都得听自己的,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甚至和爸爸妈妈对着干。那么等他上了幼儿园上了学之后呢,能很好的和同学相处吗?肯定不能,因为他不懂得尊重别人,友爱别人,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和朋友吵架。所以,我们小朋友在幼儿园和学校也应该做到“兄道友 弟道恭”,把同学们当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大家相互谦让、和睦相处,这样才能让父母和老师少操心。那我们的幼儿园和学校才会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解释:别把钱财物品看的太重要,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就会消失了。
隋朝时有一个吏部尚书牛弘,他的弟弟牛弼非常喜欢喝酒,而且喝完酒后就发酒疯。有一次醉酒之后,竟然将牛弘驾车用的牛用箭给射死了。牛弘一进家门,他的妻子就迎上前对他说:“小叔子把咱家的牛给射死了。”牛弘听了之后,并没有说什么责怪的话,只是回答说:“把牛肉拿去作干牛肉吧。”牛弘坐定后,妻子又说:“小叔子平白无故射死了牛,这不能算平常事吧!”牛弘只是说:“我已经知道了。”说完之后神态自若地继续读书。牛弘的行为感动了弟弟和所有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再看当今社会,兄弟之间为了争父母留下的财产,上法庭打官司,反目成仇的例子特别多。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如果父母当时知道留下财产会起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
吵。
家里的人最常沟通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当中要柔软,要和谐,绝对不要讲话很冲。所以,我们《弟子规》才说“言语忍,忿自泯”。
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个父亲,他的孩子脾气很不好,他就跟孩子讲:“你每次发脾气,就到后院那根木柱子上面钉上一个钉子。”这个儿子一发脾气就钉一个钉子,钉了一个星期左右,孩子一看,密密麻麻的钉子在上面,突然才警觉到:“我的脾气原来这么不好!”慢慢就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发脾气的情况慢慢减少了,后来终于不发脾气了。他的父亲又跟他说:“你只要今天不发脾气,就到后面的木柱上拔一个钉子出来。”就这样一天一天把钉子拔掉,拔完的那天他很高兴,就跟父亲说:“钉子我都拔完了。”父亲带着他到后院去看,告诉他:“你虽然已经把钉子都拔完了,但是这根木柱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不可能,已经千疮百孔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伤口。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人,千万别因一句错话,一件错事伤了他们的心。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人与人之间,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能彼此互相地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
前面是讲对钱财,还有言语,如何与自己的兄弟姊妹相处。一个人能与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你将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的相处。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解释:不管是吃东西还是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就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要请长辈先走。
而这样的长幼有序的情况,传统是非常讲究的。只要孩子已经到了入学年龄,
自己懂得照顾自己了,就要长者走在前面,小辈走在后面。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吗?我们经常看到公共汽车上,老人站在车的中间,摇摇晃晃。年轻人就坐在老人的身旁,无动于衷,不肯为老人让座位。还有在公共场所的进门处,大家争先恐后、你拥我挤,根本就没有老幼之分。在家里呢,有好吃的都是小朋友先吃,有没有人记得要让年纪大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先吃呢?当吃饭的时候,有没有请爷爷奶奶先坐好,吃饭时是让长辈先动筷子吗?有没有把好吃的菜夹给爷爷奶奶呢?这也不能全怪小朋友,因为现在的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都想把最好的先留给孩子。但你们不能因此就觉得这是理所应当,反过来你们应该更加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且学会去照顾身边的长辈。当然,我们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吃,他们一般都不会吃,但是他们心里是高兴的,觉得自己的孩子这么懂事有礼貌。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家吃饭的时候,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坐好,小辈的才可以去坐。坐的时候,要坐偏位子上,把正位让给长者坐。当和长辈一起走路的时候,就要请长辈先走,小辈走在后边。但是长辈要进门的时候,我们要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等长辈进去了,然后再跟在长辈后面进门。长辈要离开的时候,我们要先替长辈开门,然后再跟着长辈后面出去。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礼貌和修养。吃饭的时候,要想到老人爱吃的东西,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不能自己喜欢吃什么就一下把盘子端过来,不管别人吃不吃?自己先吃个够!也不可以到桌子的对面去取菜,以免使袖子沾到菜汤,不讲究卫生。吃饭要有吃相,不要狼吞虎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解释: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在古代因为他们是大家庭,当客人到家里来,可能他要找爷爷,或者要找伯伯。客人不可能直接到房间里面去找人,就不合乎礼仪了。所以,当我们是晚辈,遇到长辈、遇到客人来了,要主动问:请问你找谁?假如是找伯伯,这位小朋友
第三篇:《读《弟子规》之出则悌有感》
读《弟子规》之出则悌有感
在学习这一段的时候,我们部长说出则悌,不只是在兄弟亲戚之间,在公司里,我们相互之间也要表现出一种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与团结;就是走在大街上,面对一个陌生人,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礼貌和谦让。我很有感触,为往日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每天早晚上下班要做厂车往返于宿舍与公司之间,车上的座位并不能总是满足人人有位。于是,我们就要在车子停下来时往车门前挤,或者是在车子没来的时候就要先往前跨几步,以便能早些上车,占到一个位置。我们是一个公司的员工,就像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在相互挤攘的过程中,我们漠视了这种感情。
有一次我搭公交车的时候,车上上来一个老奶奶,一个小姑娘要站起来让位,却被她的妈妈拦阻了。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教育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家长对孩子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父母良好的指引会让孩子的身心更加美好,有时候要示范给他们看,而不是阻止他做正确的事。
当今教育倡导的是对孩子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是家长的主要任务,而做人的教育首先是道德教育,人品是第一位的,才学是其次的。孔子说过:“骥不称其力、而称其德”,被称为骐骥的马,不是因为它日行千里,而是因为它有忠义的美德。没有优良的好品质,即使才华盖世也不为人们所齿。现实生活、中损人利己的苟且之徒,其中不乏知识高深之士。作为家长应给予孩子正面引导,千万不可只重知识,忽视基本品德教育。一个人若能拥有一个优良的品质,自然会赢得人们的尊重,他的生活、事业、爱情也会因优良品质的滋养和支持,得到幸福、成功和美满。对于子女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小做起,而弟子规这种书籍恰是一种很好的指导;如果你有孩子,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也应该教教你的孩子。
我感觉我说的有些多了,有时候该则么做,每个人心里都很明白,我们都是成年人,是非黑白应该能分得清楚,别人对你说教反而会引起你的反感,我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第四篇:《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规范了人的行为,每句话都有一个道理,每句话都发扬着一种思想,《弟子规》用最简短的文字,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形象全面。通俗易懂的文字里揭示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对此,我反省了自己,并总结出三点做人最重要的品格: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以上是于自身的规范,但是于父母,与家人的规范我认为可以很好的用“入则孝,出则弟”来解释。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 《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第五篇:《我的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我的读后心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的李毓秀先生,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
教诲,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领,并综合朱熹编著的《小学》中的文义,的重点为
基础,编写出《训蒙文》。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
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
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
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
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
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
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
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
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弟子规出则弟读后感}.
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
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
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
的“道德” 。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
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
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
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
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
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