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焦槟榔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槟榔花的功效与作用

话题作文 zuowen 3浏览

【 – 话题作文】

第一篇:《槟榔的功效与作用》

槟榔功效与作用

槟榔的功效:

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槟榔有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的功效,槟榔别名仁频、宾门、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青仔、槟榔玉、榔玉,槟榔缓泻,并易耗气,故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孕妇慎用槟榔。

功效分类:利水药;驱虫药。

别名:仁频、宾门、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青仔、槟榔玉、榔玉。

槟榔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味苦;辛;性温。

归经:胃经;大肠经。

功效: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

主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单用杀虫,可用60-120g;或入丸、散。 来源: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

炮制方法:

1、槟榔:拣去杂质,以清水浸泡,按气温情况换水,至泡透为止,捞起,切片,晾干。或取拣净的槟榔打碎如豆粒大,亦可。

2、焦槟榔: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喷洒清水,取出,放凉。

3、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中,文火炒至微微变色,取出,放凉。 槟榔的作用:

槟榔味苦;辛;性温。归胃;大肠经。能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

小儿虫积腹痛者,槟榔可与鹤虱、苦楝根等同用;寒湿痰饮而致疟疾常发者,槟榔与常山、草果等同用;情志失调,气逆喘急,胸膈满闷,不思饮食者,槟榔可与沉香、乌药、人参磨汁服;虫积腹痛,消化不良者,槟榔可与神曲、麦芽、使君子等配伍;水湿壅盛,症见遍身水肿,呼吸喘急,二便不利者,槟榔可与羌活、泽泻、商陆等配伍。

1、槟榔治寸白虫:槟榔二七枚。治下筛。以水二升半,先煮其皮,取一升半,去滓纳末,频服暖卧,虫出。出不尽,更合服,取瘥止。宿勿食,服之。(《千金方》)

2、槟榔治食积满闷成痰涎呕吐者:槟榔、半夏、砂仁、萝卜子、麦芽、干姜、白术各二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3、槟榔治心脾疼: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4、槟榔治大小便不通,亦治肠胃有湿,大便秘涩:槟榔至大者半枚。用麦门冬煎水磨一钱,重汤烫热服之。(《普济方》槟榔散。《纲目》以本方治血淋作痛)

5、槟榔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黄芩、黄连、木香各一钱半,槟榔一钱。为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素问病机保命集》导气汤)

6、槟榔治脾、肺、肾三脏受伤,水气不化,积为肿满,渐成喘急,不能偃卧者:槟榔三钱,白芍药(炒)、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各二钱,肉桂一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7、槟榔治干霍乱,上气冲急,欲闷绝,大小便不通:槟榔七枚。锉,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童子小便半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槟榔汤)

8、槟榔治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空心服。(《博济方》)

9、槟榔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槟榔二个(一生一煨)。细末。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兼治蛔厥,心腹刺痛。(《伤寒总病论》槟榔散)

10、槟榔治脚气冲心:白槟榔一个(鸡心大者)。为末。用童子小便、生姜汁、温酒共半盏凋,只作一服,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11、槟榔治脾胃两虚,水谷不能以时消化,腹中为胀满痛者:槟榔二两,白术三两,麦芽二两,砂仁一两。俱炒燥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12、槟榔治脚气累发,渐成水肿不消:大腹子。滚汤磨汁半盏,食前服,日

二次。服二月。(《本草汇言》)

13、槟榔治诸虫在脏腑久不瘥者:槟榔半两(炮)为末。每服二钱,以葱蜜煎汤调服一钱。(《圣惠方》)

14、槟榔治痰涎:槟榔为末。白汤点(服)一钱。(《御药院方》)

15、槟榔治阴毛生虱:槟榔煎水洗。(《本草备要》)

16、槟榔治醋心:槟榔四两,橘皮二两。细捣为散。空心,生蜜汤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

17、槟榔治丹毒从脐上起黄肿:槟榔,为末,醋调涂。(《续本事方》)

18、槟榔治乌癞:大腹生者二枚,如无生者,干者亦得,用皮全者,勿令伤动。以酒一升浸,缓火熬令酒尽药干,捣罗为末,炼腊月猪膏,调和如膏敷之。(《圣济总录》大腹子膏)

19、槟榔治口吻生白疮:槟榔二枚。烧灰细研,敷疮上。(《圣惠方》)

20、槟榔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槟榔水磨,以纸衬,晒干,以生油调涂之。(《圣惠方》)

21、槟榔治盯耳出脓:槟榔研末吹之。(《鲍氏小儿方》)

22、槟榔治金疮:白槟榔、黄连少许,为末敷之。(《经验方》) 槟榔用药禁忌:

槟榔缓泻,并易耗气,故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槟榔;孕妇慎用槟榔。 槟榔常见的副作用为恶心呕吐(20-30%)、腹痛、头昏与心慌,冷服可减少呕吐。极少数会出现消化性溃疡并发呕血。过量服用槟榔碱可引起流涎、呕吐。昏睡与惊厥,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高锰酸钾洗胃,并注射阿托品以解毒。 槟榔图片:

槟榔图片1{焦槟榔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槟榔图片2

槟榔图片3

槟榔图片4

槟榔图片5

槟榔图片6

槟榔图片7

槟榔图片8 槟榔图片9 槟榔图片10 槟榔图片11 槟榔图片12 槟榔图片13 槟榔图片14 槟榔图片15 槟榔图片16 槟榔图片17 槟榔图片18 zuolang

第二篇:《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

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胖大海、枸杞子、金银花等都是人们熟识且常用的中药,由于这些中药药性较为平和,大多 数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服用,其实这些常用中药也有一些服用禁忌,切不可随意服用,并要 掌握好安全用量。 胖大海— 胖大海——清肺利咽 胖大海味甘,性寒;有小毒。有清肺利咽、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致 的喑哑,其他原因引起的喑哑用胖大海无效,特别是老年人突然失音及脾虚者应该慎用。 【安全用量】代茶饮每次不得超过 3 粒,以防中毒。 决明子——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 决明子 决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但决明子可引起腹泻, 女性长期服用轻则引发月经不规律,重则可使子宫内膜不正常;有泄泻、低血压者及怀孕女性也 应慎用。另外,决明子是一种泻药,长期服用对身体不好,会损伤身体的正气。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10~15 克。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 枸杞子 枸杞子味甘,性平,功能为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 服。枸杞子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 人或平时大量摄取肉类食物面 泛红光的人不宜服用。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最适合吃枸杞的是体质 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5~15 克。 甘草——润肺祛痰止咳 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有补益心脾、润肺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但 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还易引起低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湿盛胀满者 不宜服用。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3~10 克。 人参——大补元气,提高免疫力 人参 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补脾益肺,能兴奋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抗衰老。身强体壮者 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人参易口干舌燥,甚至鼻孔出血。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 有些人认为人参是一种补品,吃了对身体总有好处,这是错误的想法。无论是红参还是生晒 参,在服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另 外,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一 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在服用人参后忌吃萝 卜、忌饮茶。人参忌与葡萄同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 吸收而降低药效。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5~10 克。 菊花——平肝明目,解毒 菊花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

,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的作用。但阳虚体质者不适合服 用;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应慎服;阴阳两虚型、痰湿型、血淤型高 血压病患者也不宜服用菊花。 菊花的服用方法:以苏杭一带所长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 3 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 3 次。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6~10 克。 金银花——清热解毒 金银花 金银花味甘、性寒,既能清里热,又能散表热。因金银花药性偏寒,不适宜长期饮用,尤其 是脾胃虚寒、阴证疮疡或气虚体弱的人以及月经期女性不能服用。金银花的服用方法:一茶匙干 燥的金银花茶,用一杯滚烫开水冲泡,焖约 10 分钟后即可饮用,可酌加冰糖或蜂蜜。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9~30 克。中药功效小结一、解表药 1.兼利水消肿者:麻黄、香薷。 2.兼治咳喘者:麻黄、细辛、紫苏。 3.兼能行气者:紫苏。 4.兼能止呕者:生姜、紫苏。 5.兼能治疗痹证者: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6.兼祛风止痉者:蝉蜕、防风。7.兼通鼻窍止痛者:白芷、细辛。 8.兼利咽止痛者:薄荷、牛蒡子、蝉蜕。 9.兼透疹者: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 10.兼明目者:菊花、桑叶。 11.兼疏肝解郁者:柴胡、薄荷。 12.兼升阳者:柴胡、升麻、葛根。 13.兼止血者:荆芥、桑叶。 二、清热药 1.清心火:竹叶、淡竹叶、栀子、黄连。 2.清肺热:石膏、知母、芦根、黄芩、穿心莲、地骨皮。 3.清胃火:石膏、黄连。 4.泻肝火:夏枯草、决明子、秦皮、龙胆草、野菊花。 5.泻肾火:知母、黄柏。 6.清肠胃湿热及血分热毒:黄芩、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马齿苋。 7.解毒消痈: 乳痈--蒲公英、漏芦; 疔毒--紫花地丁; 肺痈--鱼腥草、金荞麦; 肠痈--大血藤、败酱草。 三、泻下药 (1)兼活血的药物有:大黄 千金子 (2)兼消肿散结的有:芒硝 甘遂 大戟 商陆 (3)能通利二便的有:牵牛子 郁李仁 商陆 (4)兼清热泻火的有:大黄 芒硝 芦荟 四、祛风湿药 1.善治上肢痹痛的:羌活 桑枝 2.善治下肢痹痛的:独活 海桐皮 3.善治行痹的:威灵仙 4.善治痛痹的:川乌 独活 5.善治着痹的:独活 木瓜 6.有安胎作用的:紫苏 黄芩 桑寄生 7.兼活血作用的:雷公藤 穿山龙等 8.有良好止痛作用的:威灵仙 川乌 独活 9.有和胃化湿作用的:木瓜 蚕沙 10.兼通乳作用的:路路通 丝瓜络 11.风药中之润剂:秦艽 防风 12.兼利水作用的:防己 桑枝 五加皮 13.兼降血压的:豨莶草 臭梧桐 桑寄生 五、化湿药 1.兼有解表作用的:藿香、苍术。 2.兼有止呕作用的:藿香、砂仁、豆蔻。 3.消除胀满之要药:厚朴。 4.具有安胎

功效的药物:砂仁。 5.入汤剂需后下的药物:砂仁、豆蔻。 常配药物 1.健脾药――湿阻中焦,影响脾胃; 2.行气药――湿性粘滞,阻遏气机; 3.温里药――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4.渗湿药――湿性下趋,邪有去路。 六、利水渗湿药 1. 既能利水又能健脾的药物有:茯苓、薏苡仁。 2. 有毒的利水渗湿药有:香加皮、泽漆、木通。 3. 善治石淋的药物有:滑石、海金沙、金钱草、蝼蛄。4. 善治膏淋的药物:萆薢。 5. 既能治阳黄,又能治阴黄的药物有:玉米须、茵陈。 6. 须布包入煎的药物有:车前子、滑石、海金沙。 7. 孕妇忌用或慎用的药物有:木通、瞿麦、虎杖,冬葵子。 七、温里药 1.具回阳功效,用于亡阳证的:附子、干姜; 2.主入肾经,能补火助阳的:附子、肉桂; 3.主入脾胃经,能温中散寒的:干姜、吴茱萸、丁香、高良姜、花椒; 4.主入肝经,治疗寒凝肝脉的:吴茱萸、小茴香; 5.具有温肺化饮功效的:细辛、干姜; 6. 能驱蛔杀虫的:花椒; 7.具有引火归原作用的:肉桂、附子。 八、理气药 1.善行脾胃之气的药物有: 陈皮 枳实 木香 沉香; 2.善疏肝解郁的药物有:青皮 川楝 荔枝核 香附; 3.既能疏肝又能理脾的药物有:香附 佛手 香橼 玫瑰花; 4.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香附; 5.治疗胸痹的要药是:薤白; 6. 善治寒疝疼痛的药物有:橘核 荔枝核 乌药; 九、消食药 1.善消油腻肉食积滞,行气止痛,活血祛瘀:山楂 2.善消面食积滞,健脾和胃:神曲 3.善消淀粉类食物,回乳消胀,疏肝解郁:麦芽 十、驱虫药 1.主驱蛔虫的药物有:使君子、苦楝皮 2.主驱绦虫的药物有:槟榔、南瓜子、鹤牙草、雷丸 3. 广谱驱虫药物有:贯众、槟榔 4.既能驱虫,又兼泻下的药物有:槟榔 十一、 十一、止血药 1.善治尿血、血淋的:小蓟 白茅根 蒲黄; 2.善治便血、崩漏的:地榆 槐花 炮姜 灶心土; 3.善治肺胃出血的:白及 紫珠 藕节; 4.善治外伤出血的:三七 白及 降香; 5.既能止血,又能安胎的:苎麻根 黄芩 艾叶 (阿胶) 。 十二、 十二、活血化瘀药 1. 既能活血,又能行气的: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莪术,三棱; 2. 既能活血,又能消肿生肌的:乳香,没药; 3. 既能活血,又能利水消肿的:益母草,泽兰; 4. 既能活血,又能补血的:鸡血藤,当归; 5. 既能活血,又能下乳的: 穿山甲,王不留; 6. 既能活血,又能续筋接骨的:土鳖虫,自然铜,骨碎补; 7. 既能活血,又能止血的:五灵脂,刘寄奴,血竭,儿茶; 8. 既能活血,又能清热凉血的:郁金,丹参; 十三、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1.既化痰又能止痉的:天南星、白附子、天竺黄、竹沥. 2.既化痰又软坚散结的: 海藻、昆布、

海蛤壳、海浮石、黄药子. 3.既化痰又利咽的:桔梗、胖大海. 4.兼润肠通便的:瓜蒌、苦杏仁、紫苏子. 5.兼降逆止呕的:半夏、竹茹、旋覆花、枇杷叶. 止咳平喘的机理归纳 1.宣肺止咳平喘:桔梗、前胡、麻黄. 2.降肺止咳平喘:苏子、苦杏仁、旋覆花、白前、前胡.3.润肺止咳平喘:百部、紫菀、款冬花、川贝母. 4.清肺止咳平喘:马兜铃、枇杷叶、黄芩. 5.泻肺止咳平喘:桑白皮、葶苈子. 6.化痰止咳平喘:苏子、紫菀. 7.敛肺止咳平喘:白果、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 8.补肺气止咳平喘:人参、党参、黄芪. 9.补肺益肾,纳气平喘:蛤蚧、冬虫夏草、核桃仁、补骨脂、紫河车. 十四、 十四、安神药 1.兼能解郁的药物:合欢皮 2.兼能化痰的药物:远志 3.兼能活血的药物:合欢皮、琥珀. 4.兼能敛汗的药物:酸枣仁 5.兼能利尿的药物:琥珀 6.兼能平肝的药物:龙骨、磁石 7.兼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柏子仁 十五、 十五、平肝息风药 1.平肝兼能清肝明目的药物:石决明、珍珠母、刺蒺藜、羚羊角. 2.既能平肝又能息风的药物: 钩藤、天麻、羚羊角. 3.兼能凉血止血的药:代赭石. 4.兼能攻毒散结:全蝎、蜈蚣. 5.兼能通络的药物:天麻、地龙、全蝎、蜈蚣. 6.兼能软坚散结的药物:牡蛎、白僵蚕. 7.兼治头痛的药物:天麻、全蝎、蜈蚣. 十六、 十六、开窍药 1. 兼活血止痛的药物:麝香、苏合香. 2. 兼能化湿的药物:石菖蒲. 3. 兼能清热、解毒的药物:冰片. 4. 兼能催产的药物:麝香. 十七、 十七、补虚药 1.补气药 补气药 (1)补脾肺之气的: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山药. (2)健脾燥湿或化湿的:白术、白扁豆. (3)补心气的:人参、西洋参、炙甘草. (4)补肾气的:人参、西洋参、山药. (5)补中缓急的:甘草、大枣、蜂蜜、饴糖. (6)兼能养阴或生津的:人参、西洋参、山药. 2.补阳药 补阳药 (1)兼祛风湿的: 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胡芦巴. (2)兼强筋骨的:鹿茸、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 (3)兼安胎的:杜仲、续断、菟丝子. (4)补益肺肾,纳气平喘的:补骨脂、蛤蚧、胡桃仁、冬虫夏草、紫河车. (5)阴阳并补的:菟丝子、沙苑子、紫河车. (6)兼养肝明目的:菟丝子、沙苑子. (7)兼益精血的:鹿茸、紫河车、蛤蚧、肉苁蓉、锁阳. (8)兼润肠通便的:肉苁蓉、锁阳、胡桃仁. (9)兼温脾止泻的: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 3.补血药 补血药 (1)兼补阴的:熟地、白芍、阿胶. (2)兼润肠通便的:当归、何首乌. (3)兼有活血作用的:当归(鸡血藤). (4)兼有调经作用的:当归、白芍. 4.补阴药 补阴药(1)偏补心阴的:麦门冬、玉竹、百合、生地黄、阿胶. (2)偏养胃阴的: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玉竹. (3)偏补肺阴的:沙参、麦冬、百合、天冬、阿胶. (

4)偏补肝阴的:枸杞、白芍、山茱萸、制首乌、熟地黄. (5)偏补肾阴的:熟地黄、制首乌、天冬、龟甲、鳖甲. (6)偏补肺胃之阴的: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等. (7)偏补肝肾之阴的:山茱萸、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补虚药 十八、 十八、收涩药 1.收涩作用广泛的:五味子、乌梅、五倍子. 2.能敛汗,治疗自汗盗汗的:麻黄根、浮小麦. 3.涩肠止泻,治疗久泻久痢的:五味子、乌梅、罂粟壳、肉豆蔻、莲子、芡实. 4.补肾止遗,治疗遗精遗尿的:山茱萸、桑螵蛸、莲子、芡实、海螵蛸等. 5.功能补肾健脾的:莲子、芡实. 6.功能补肾养心的:莲子、五味子. 7.功能敛肺止咳的:五味子、乌梅、罂粟壳、白果. 8.功能收涩止痛的:罂粟壳、海螵蛸. 9.功能固崩止带的:山茱萸、桑螵蛸、海螵蛸、莲子、芡实等. 十九、 十九、涌吐药 二十、攻毒杀虫止痒药 1.只供外用,不可内服的:土荆皮. 2.兼祛痰、截疟的:雄黄. 3.兼补肾助阳的:硫黄、蛇床子. 4.兼能止泻的:白矾、大蒜. 5.主要用于疥癣、湿疹等皮肤病的:硫黄、土荆皮、白矾、蛇床子等; 6.主要用于痈疽疔疮等外科疾患的:雄黄、蜂房、蟾酥、木鳖子等. 二十一、 二十一、拔毒化腐止痒药 1.只供外用,不可内服的:升药、炉甘石. 2.兼祛痰平喘、截疟的: 砒石、铅丹. 3.主治痈疽疮疥等外科疾患的:升药、砒石、铅丹. 4.主要用于五官科的:炉甘石(眼科) 、硼砂.

第三篇:《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

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概述】

高良姜(又名:风姜)为姜科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茎。辛、热。归脾、胃经。

1.用于寒凝气滞的胃脘冷痛等,如(良方集腋<良附丸>)、<高良姜汤>。

2.用于胃寒气逆、呕吐清水或嗳气吞酸等证。可与半夏,生姜,吴茱萸等同用;若胃气亦虚者,可配伍人参,白术等。

【药效鉴别】

高良姜偏治胃寒,干姜偏治脾寒,相配可增强散寒止痛作用。

【药理作用】

水煎服对炭疽杆菌、溶血型链球菌、白喉及类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檬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含按油精、桂皮酸甲酯、辛辣油质高良姜酚等。

【用量用法】

3——10g,水煎服,或研末服。

【使用注意】

肝胃火郁之胃痛、呕吐忌。

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1、霍乱吐泻。用高良姜(炙令焦香)五两,加酒一升,煮三、四沸,一次服完。 2、脚气欲吐(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3、心脾冷痛(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

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此方名“高良姜丸”。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4、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妊妇忌服。 5、脾虚寒疟(寒多热少,不思饮食)。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又方: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方: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四三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 6、双目突然红痛。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使打喷嚏,红痛即消。 7、风牙痛肿。用高良姜二寸、全蝎(焙)一枚,共研为末,擦痛处,吐出涎水,以盐汤漱口。 附方:红豆蔻,是高良姜的种子,辛、温、无毒辣。功能温中散寒、醒脾解酒,但脾、肺素有伏火的人,不宜用本品。又红豆蔻最能动火伤目,使人流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经。

【用法用量】 3~6g 。

【各家论述】 1. 杨士瀛: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中风邪也。 2.《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一切沉寒痼冷,功与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叶正华曰: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寒者,与木香肉桂、砂仁同用至三钱。热者,与黑山?川黄连、白

芍药同用五六分,于清火药中,取其辛温下气、止痛。若治脾胃虚寒之证,须与参、耆、半、术同行尤善,单用多用,辛热走散,必耗冲和之气也。 3.《本草新编》:良姜,止心中之痛,然亦必与苍术同用为妙,否则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湿故耳。 4.《本经逢原》:良姜。寒疝小腹掣痛,须同茴香用之:产后下焦虚寒,瘀血不行,小腹结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焦槟榔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槟榔花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