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我的母亲周韬奋读后感 我的母亲邹韬奋ppt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话题作文】

第一篇:《邹韬奋《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篇:《我的母亲 邹韬奋》

我的母亲 邹韬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3、采用圈点批注、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4、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难点:学习文中截取典型经历表现人物的手法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资料

课时 两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的确,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母亲是最慈祥的,母爱是最温馨的。无数文人墨客在他们的文章中都会写到他们的母亲,写到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就是追忆母亲、赞颂母爱的《我的母亲》。(板书课题《我的母亲》)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

邹韬奋(1895~1944),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31年“九o一八”事变后,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同年7月被迫流亡海外,周游欧美,并去苏联参观。1935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44年7月24日病逝。

2、生字词

瞥见piē妹仔zǎi查氏zhā面颊jiá唏嘘xīxū循循善诱xún无缘无故yuán热泪盈眶yíng莫名其妙míng辗转反侧zhǎn人影憧憧chōng睡眼惺忪xīngsōng

三、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试概括:全文共写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事?

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你认为文中写到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事?) 提倡学生用不同的语句来概括内容。

讨论后得出结论

(1) 元宵夜的“巡阅

(2) 涌流的眼泪

(3) 丰富的内心世界

(4) 劳碌的身影

2、.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让学生试着填空 。

读了( ),我看到了一位 ( ) 的母亲。

自由发言

读了母亲背“我”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

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才具被埋没的母亲。

读了“我”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 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

3、抒发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怀念、赞美、热爱。

四、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通过对母亲几个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赞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写了母亲哪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二、品味语言

本文对母亲的描写细腻生动,那些句子更能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爱?

1、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刺心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同情但她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的好”。

2、 我眼巴巴地望着她的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1、讨论母亲的矛盾心态

母亲怀有强烈的爱子之心,母亲疼爱孩子,但有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痛苦的,话语是违心的,都是出于对孩子的期待,进一步体现了母亲的子女的爱。

2、写出了母亲为儿子辛勤的劳碌着,表达了我的感激之情。

三、合作探究

1、 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才”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才”蕴含着对母亲早逝无限的痛惜,与开头 “就’相呼应。{我的母亲周韬奋读后感}.

2、 本文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感情。同时还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被压抑和被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四、学以致用

十一课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形象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而这一课用什么方法写母亲的呢?(怎么构建文章的)

本文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典型片段从各个角度来展现母亲的伟大形象

五、拓展延伸

写一段描写母亲生活的片段,表现你的母亲的性格特点。

六、课堂总结

本文深情的回忆了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了母亲可爱的性格和能干的才具,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被压抑和被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第三篇:《我的母亲》

2、我的母亲

胡适

初二集体备课 主备人:谌翠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运用细

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

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感情“严”背后的“爱”。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厚感情。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我的母亲周韬奋读后感}.

二、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我的母亲周韬奋读后感}.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进行交流介绍)。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小组讨论交流)

1、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熟读课文,完成导学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词语。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划线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我的母亲周韬奋读后感}.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1、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2、师总结明确:

①平淡朴实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②人物形象鲜明。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③感情真挚。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拓展延伸

1、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一篇读后感。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2、欣赏“诗中的母爱”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推荐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完成练习册

3、预习第三课。

板书设计

我 的 母 亲

一(1—4)写自己童年身体和性格,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

二(5—12)母亲对我的管教和自己的为人处世。 教之严,爱之慈 三(13)我对母亲的怀念

六、教学反思

第四篇:《2.我的母亲》

2.我的母亲 (胡适){我的母亲周韬奋读后感}.

【诵读积累】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对母爱尽情的讴歌。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

草,母爱如春天的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的万分之一呢?绝妙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

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概括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神会感情。

2、从母亲的言行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母亲的性格特点。

2、体会母亲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与感激之情。

3、用心感悟生活,用笔抒写母爱。

【教学难点】

从母亲的言行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三分钟: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欣赏一组母子情的图片(视频)

3.集体朗读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今天我们来学习

著名学者胡适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胡适(1891~1962),近代思想家,现代诗人、学者,提倡白话文。原名嗣穈,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

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曾任

教于国立青岛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胡适一生取得35个博士(包括名誉博士)学位。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

年幼时勤快贤惠。16岁嫁到胡家(胡传的前妻已死了十多年,儿女都已长大)婚后第二

年,生下胡适。胡适三岁时,胡传病逝。她23岁守寡,终年46岁,一直守了23年的寡。这

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三子胡洪佩、父冯振爽、妹冯玉英、弟冯成厚、

长女胡大菊、长子胡洪骏、长孙胡思明。

三、预习平台

1、熟读课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理解几个词语的含义。

文绉绉( ) 糜先生( ) 眼翳( ) 佃( )户

锁匙( ) 轻薄( ) 管束( ) 侮辱( )

1{我的母亲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我的母亲周韬奋读后感 我的母亲邹韬奋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