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话题作文】
第一篇:《良好班风是怎样形成的》
第七讲 班风是不同的友伴群较量的结果
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风气,有的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勤奋刻苦;有的班循规蹈矩,老实听话,令行禁止;有的班矛盾重重,弄虚作假,勾心斗角;有的班散散漫漫,乱乱哄哄,糊糊弄弄;有的班师生对立 ,结交团伙,横行霸道;有的班虚荣奢侈,互相攀比,玩物丧志;当然外界环境影响是主要因素,但是往往在相同环境中,学生水平近似的班级,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形成完全不同的班风。一个班的风气是友伴群较量的结果。
友伴群或称非正式小团体,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班级是个群体,学生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团体组成的,一种是按教育管理的要求组织起来的正式团体——小组,小队。另一种是三三两两自发聚集在一起交往频繁的小团体。在心理学理论称之为“非正式团体”或“友伴群”。教师的教育是通过正式的团体渠道进行教育,而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着潜在的非正式团体的相互影响。就是说教师对班级的影响和潜在的非正式团体的影响有可能步调一致,也可能性相互冲突。如果潜在的小团体支持教师的工作,教师就得心应手,可以一路顺风。如果潜在的小团体总是否定教师的意见,教师推动的工作就会步履艰难。 前面讲过,学生按照品德心理可以分成9种类型,这九种类型的学生,有的独往独来,从不结伙。像简单粗暴的学生,没头脑,不懂事,既不会看人,也不会办事。有的虽然也结伙,但十分单纯,没有动机。如散漫学生,在一起不过是瞎打瞎闹,没有目的。老实听话的学生也是如此,凑在一起,不过脾气相投而已。有的是关心他人的善意结交。品德良好学生是真心的想和大家做朋友,希望在新的环境中,真诚友善,团结和睦,互相帮助。 有的学生往一起凑就没有这么单纯了,怀有个人心机。
投机取巧的学生的欲望是做名正言顺的老大,就要拉拢鼓动一部分同学,排挤打击妨碍他的同学。结交的目的是利用他人当枪使。
虚荣奢侈的学生的欲望是做大家心目中的老大,就要拉拢鼓动一部分同学,排挤打击勤奋刻苦的同学。结交的目的是寻找心理支撑。
挑战逆反的学生的欲望是做最有实力的老大,就要拉拢一部分同学打击所有不顺从的同学。结交的目的是壮大自己的实力。
如果一个班级学生仅仅是由品德良好学生和老实听话学生组成的,教师的影响就能占主导地位,可以形成比较良好的班风。目前,即使是重点学校择优录取,也不可能如此清纯,各种类型的学生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更何况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通学校。
班级往那个方向发展,是不同类型学生所聚集的小团体相互竞争较量的结果。从新生入学到风气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观察阶段、聚合阶段、冲突较量阶段,最后形成由某种类型学生为核心,以他们追求见解为主流舆论的稳定发展阶段。
观察阶段。
不论是小学入学,还是中学入学,新生入学,都是面临新的陌生环境。都会暂时约束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所以开学初期的班级纪律表面上都比较稳定。这就是观察期。观察期的长短和班级学生年龄有关,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胆小怕事,会有比较长的观察期。还和组成有关,散漫学生,抗拒逆反学生面对新集体的观察期很短,一两天就恢复常态。而以老实听话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矛盾是缓慢反映出来的,观察期就很长。
聚合阶段。
随着时间推移,每个人都开始用原先形成的处事原则尝试处理自己与周围人需要的矛盾。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开始露馅了。
不同爱好,不同追求,不同见解的学生各找各的朋友,这就形成三三两两的小团体,就是友伴群。如爱好学习的凑在一起沟通知识学习,老实听话的聚在一起玩耍,自由散漫的凑在一起互相打斗,厌恶学习的凑在一起愁眉苦脸,对老师对学校管理有逆反抗拒心理的,凑
在一起发泄不满。
一个班级可能包含以上所有类型的友伴群,也可能只有某几种。比如择优录取的高分学生班级,品德良好和老实听话学生占主流,没有散漫学生,没有逆反学生,也没有虚荣奢侈学生,但有投机取巧学生;而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就可能包罗万象,哪一种类型的学生都有,还有一些脾气古怪,谁也讨厌的嫌弃儿。
小学和初中的学生类型不尽相同,所聚合的小团体也不很相同。小学学生因为年龄小,有的倾向需要经历发展,像与老师的对立情绪,多是从自由散漫,被反复惩罚发展而来。而投机取巧的学生往往是从聪明乖巧但又想偷懒的学生发展而来。所以,小学一年级的班级,学生类型可能比中学少,小团体的类型也就单纯。
小学的聚合期可能要经历低年级的两年,而初中只需要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 冲突较量阶段。
从开始的宽容到冲突较量,是因为追求见解的冲突和位置欲望的冲突。虚荣奢侈和勤奋刻苦,投机取巧和诚实做人,横行霸道和团结和睦,自由散漫和遵纪守法,都是水火不相容的冲突。
较量就是尽可能的宣传自己的讲解和发展壮大自己的小团体,尽可能的排挤打击瓦解其他见解的小团体。除了炫耀宣传之外,就是拉拢、收买、排挤、中伤、威胁、恐吓,冷漠、孤立等等手段。
如品德良好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善良,真诚,关心帮助每一个同学,团结了大多数同学,得到大家的信任支持,使散漫的,奢侈的,对立的,投机取巧的追求见解处于孤立地位。 如投机取巧的炫耀势力,通过鼓动、拉拢一部分人,挑拨、诽谤、中伤正直善良的学生。 如虚荣奢侈的炫耀财富,宣传奢侈的生活方式,通过鄙视、挖苦排挤打击勤奋刻苦的学生;
如挑战逆反的炫耀武力,宣扬不顺从的要倒霉,恐吓、威胁敢于对抗遵纪守法好好学习的学生。
哪一种类型学生的小团体得到发展,追求见解压倒其他的见解,他们便形成班级的主流力量,他们的见解便形成班级的主导舆论。
如果品德良好学生成为班级主流力量,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勤奋刻苦的道德追求,就成为班级的主导舆论,就会形成良好班风,希望所有的同学都积极进步,就用这个原则评价每一个同学做的对与不对,许多学生就会在热情感动中向这个方向发展;
如果虚荣奢侈的学生成为班级的主流力量,奢侈享乐,追求时尚,虚荣攀比,就会成为班级的主导舆论。就会形成互相爬壁的奢侈享乐班风。勤奋节俭便被蔑视,许多学生为了不被歧视,就会模仿,也向生活奢侈方向发展。
投机钻营的学生一旦被教师器重,成为班级实际核心,就希望所有的同学都附庸在自己身边,就用是否拥护自己为原则评价每一个同学。许多学生就会在拉拢和打击的引导下向依附权势这个方向发展;
如果抗拒逆反的学生成为班级的主导力量,挑战秩序,武力威胁,横行霸道就会成为班级的主导舆论。就希望所有同学臣服在自己脚下,是否顺从就是评价同学的原则。许多学生就会在恐吓中向听从他们指挥方向发展;
自由散漫的学生不会有意识的组织小团体,但散漫的风气蔓延到成为班级的主流,班级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随随便便的风气。
冲突较量阶段在小学表现在中年级,在初中表现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在这一阶段,是班主任最忙的时期,学生冲突不断,问题行为屡屡发生。即使班级向良好方向发展,班主任也是最忙乱的时期。因为必须通过师生共同奋力拼杀,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征服。
当这个班级本确定了发展的趋向,就进入了稳定发展期。所谓稳定发展期,就是已经占
据主导位置的学生稳坐实际的第一把交椅,被排挤到一边的学生,心安理得地被动服从。大家都认可了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位置,这个班的风气向那个方向发展基本确定,也基本认可。再进行纠正就很不容易了。
心理学理论中有个概念叫“关键期”。心理学理论是这样解释的:“指有机体早期生命中某一短暂的阶段内,对来自环境的特定刺激特别容易接受或掌握某一种技能的最佳时期。……如错过这个关键期,与此期相关的能力就会永远丧失。”形成班风的关键期是这个班级组成的最初阶段,一旦错过,再进行纠正就很困难了。
综上所述,只有品德良好学生成为班级主流力量,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勤奋刻苦的道德追求,成为班级的主流舆论,才能够对每一个同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的善良愿望,能够促使所有同学都向好的方向发展,包括学业进步和品德进步。才能够形成激励的学习环境。{班是怎么形成的}.
如果教师不负责任,放任自流,班级风气向不良方向发展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的老师,也把握不住班级发展的方向?辛辛苦苦做了许多的工作,也形不成良好风气。什么原因?
请听第八讲:教师为什么把握不住班级风气的发展的趋向。
第八讲为什么把握不住班风的发展的方向
如果教师不负责任,放任自流,班级风气向不良方向发展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的老师,也把握不住班级发展的方向?辛辛苦苦做了许多的工作,也形不成良好风气。这就很值得研究了。
前面讲了,一个需要树立品德良好学生为核心的学生主流力量,逐步形成以他们的道德处事原则为主流的班级舆论,才能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当然左右班级发展趋势的有外部的环境影响因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妨碍着班级向良好方向的发展。 第一就是传统的学生分类将品德良好学生埋没在传统的好学生之中。
至今,不同专家主编的《教育心理学》都没有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全面心理分析的阐述。我们对学生是按照传统的学习成绩和遵守纪律来分类的。于是将学生分成:
学习成绩好,又遵守纪律的。
学习成绩好,纪律不大好的。
学习成绩稍差,但遵守纪律的。
学习成绩不好,纪律也不好的。
按照这种分类,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当然就是第一种类型:学习成绩好,又遵守纪律的。理所当然的是学生的榜样,理所当然的是班级学生的核心。在选拔学生骨干过程中,老师一定引导学生向这个标准倾斜。在社会认同的大环境中,学生和家长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按照品德心理分类分析,学习成绩好遵守纪律的学生要包括三种类型:品德良好的、老实听话的、投机取巧的都有可能学习成绩良好。就是说这三种类型的学生只要学习成绩良好,都可能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学生核心。
前面已经分析过,老实听话的学生最没有影响力。如果做了班干部多是个摆设,胆小,没有主见。当老师对学生控制能力强的时候,听从老师教导。当品德良好学生成为班级世纪学生核心的时候,跟在品德良好的学生后面学习,也是好学生的主流力量。一旦散漫学生、逆反抗拒心理的学生,善于投机的学生成了气候,则有一部反便会分化,有的明哲保身地观望,有的随波逐流跟着跑。这一种类型学生不能独当一面。
而品德良好的学生不见得被老师看好。原因是他们有时敢于坚持自己的主见,师道尊严
强烈的老师不能容忍。
再有,竞争不过投机取巧的学生,他们过于真诚善良,不会作秀,还总是把人往好处想,往往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对有心计的学生的小动作缺乏防备。而投机取巧的学生十分善于揣摸老师的心理,时时迎合老师,使老师自然而然地从心里喜欢,就占据了主动地位。 我第一次做班主任时的落选班干部,对我说,“最爱听您讲话,您就像大哥哥一样。”一句话让我感动不已。自然而然的就把他当成自己的知己了。第二次做班主任,那个十分有心计不断进行较量的学生,刚开学十分热情,主动提出给我做密探。他们做工作抢前抢后,不让他们做班干部那是天理不容。
当然一个班的学生干部不会是一个人,要好几个学生组成。即使是三种类型的学生都进入班委会,也不会平静。老实听话的还是听喝,让干什么干什么,投机取巧的学生也不会老老实实地做工作,他要做实际的老大,还要将其他的干部压下去,让他自己出风头,必然不断的兴风作浪。最后形成无心学习,无心帮助同学,不断地排挤倾轧勾心斗角的风气。
第二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忽视学生在教师中参与的作用,教师将自己置于不易成功的地位。
目前的传统的教育模式是管理模式。反映在教育论坛上的栏目就是“学生管理”或者“班级管理”。有本二十五万字的长篇理论巨著,书名就是《班级管理论》。
由谁来管?当然是老师管学生。当然有的实验学生自治的管理方式,也仅仅是局部的实验。老师的工作能力就是管得了管不了学生,管得住管不住学生。
这个“管”的主导思想,就把学生都推向被管的位置,包括形成良好班风的骨干学生品德良好的学生被晾到一边。
管就是整治纪律不好的学生,不断地把一个个学生推到自己的对立面。
散漫学生是老师整治的首要对象,不断的惩罚,必然造成这部分学生的老师的逆反心理,形成与老师对立的小团体,即反集体的友伴群。
老实听话的学生也会分化。他们的老实听话仅仅是惧怕权威惩罚。一旦看到管不了散漫学生,其中一部分学生就会跃跃欲试,想散漫靠拢,教师又多了几个惩罚的对象。和老师对立的小集团就这样壮大起来,培育他们的是老师自己。
管理将大部分学生推向了对立面,品德良好的学生在教师丧失威信,反集体友伴群不断发展壮大的环境下,他们遵纪守法的道德行为被鄙弃、讥讽,陷入十分孤立无援的困境。无法起到团结更多同学,发展亲集体友伴群的凝聚作用,无法在班里形成好学生的主流群体,他们的追求见解也就被淹没在师生对立情绪之中。教师越是公开表扬,越使他们更加尴尬。在这个班级只能做明哲保身的旁观者。
班级中有名正言顺选举出来的学生骨干,这时的学生骨干就成了摆设,丧失了对同学的影响能力。实际上影响班级风气的是反集体小团体的首领。
老师虽然早来晚走,勤勤恳恳,死盯死守,最大的失误就是把应该成为自己主力军的好学生晾到一边,孤家寡人和几十个学生鏖战,摁下葫芦起了瓢,最后神疲力竭。心是往好的方向想,手却往不良方向推,实际发展的方向与希望的方向背道而驰。用句成语说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就是“缘木求鱼”或“南辕北辙”。
管理的思维模式,在重点择优录取的学校可能还管用,在普通学校,学生类型复杂的环境下,“管”是管不出良好的班级风气的。我认为出路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从班级管理向班级建设转变。
请听第九讲:教育的新思路
第九讲教育的新思路
新的教育思路必须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什么形成教育的管理模式?
我认为是借鉴了社会管理的方式,就是把社会管理的方式运用到学校的教育中来。 社会是靠两个手段维持稳定的。就是一方面进行理论宣传舆论引导,通过政府和媒体宣传告诉大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一方面制定法律法规约束人们行为,违反某一条,应该受到什么惩罚,用法律规范约束破坏稳定的行为,这就是“社会管理”。
在网上有的老师提出应该仿照法律条文制定对学生惩罚的条例,比如打架了,怎样惩罚,不完成作业了,怎样惩罚,和老师顶嘴了,怎样惩罚。让老师对学生的惩罚有依据。 反映的就是这种思想。
还有的老师借鉴的是军事管理。就是孙武子的杀一儆百。老师接新班,先找一个典型杀鸡给猴看,让大家知道老师厉害,不敢造次。以达到班级的稳定。
不论是借鉴社会管理还是军事管理,老师不外乎希望得到对学生的惩罚权,只剩下说服宣传,没有惩罚权,认为是不完整的教育。好像一个人只剩下了一条腿。在原先,教师有惩罚权,有名正言顺的体罚权,可以公开打学生的手板子,就是打了学生嘴巴子,只要他犯的错该打,就没什么事。现在据说新加坡还有对学生的鞭笞权,让好多的老师羡慕不已。 问题是自解放之后,老师打学生手板子的权力就被废除了,讲究说服教育。就是只许动口,不许动手。但稍微温和的体罚还被默许,比如推推搡搡,没有用巴掌打。变相的体罚也被默许,比如站教室,站办公室,中午不让回家,站操场等等。虽然用语言恶语相加,伤害学生自尊心,让学生心里难受,没有动手,也不算体罚,家长和社会也能默许。但是,民主社会的发展,人人学会了维权,就是维护自己的权力,不但维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权,还包括维护自己尊严权力,原先还能默许的做法,开始被否定了,因为从人权的角度分析,这些都是侵犯学生的人权,家长找学校的有,找教育局的有,找媒体闹得沸沸扬扬的有。 在论坛上说,有个老师打了学生嘴巴,家长找到上级领导,老师被处分了。老师们都愤愤不平:“这书今后还怎么教?学生到底该怎么教?学生在家已是小皇帝、小公主,到学校如果也只能让他们为所欲为,不能打,不能骂,不能站,不能罚,久而久之,一个影响五个、十个。。。。。。不敢想象呀!!!这必将部分学生养成骄奢淫逸的恶习,长大了干什么???为什么国家就不想想我们老师的权益在哪里?我们的尊严在哪里?没有师道尊严,教育还有希望吗?国家还有希望吗?”
愤愤不平啊!甚至是义愤填膺。原因就是把老师赖以存身的武器缴了械,就像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被夺了去,两手空空,干不了了。
于是有的老师就撒手不管了,领导也没有新招,只能穷于应付。我的学生就反映,在小学,有的班里乱极了,老师就不管。
对学生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换句话说,老师还怎样教?
我的见解是突破目前的传统思维模式,从班级管理模式向班级建设模式转变。
既然只有以品德良好学生组成的小团体成为主导班级的学生核心,才能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我们就应该在班级发展的聚合初期,其他的小团体尚未成型的时候,有意识的培养树立他们,发展壮大他们,帮助他们团结多数同学,让他们道德的集体生活原则成为班级舆论的主流。对已经开始聚合的不良小团体,尽可能的分化瓦解他们,将附庸在他们身边的学生团结争取过来。不让他们结伙成团。不是把多数学生用惩罚推到对立面,而是将多数学生吸引凝聚到老师和品德良好学生身边。用这股力量在班里形成道德的良好舆论,在尚无转变个别学生的能力的初期,尽量消弱他们对多数学生的影响,当品德良好学生形成气候,力量对比占据优势时,再师生共同促使他们转变。
用教育指挥权调控学生的小团体的兴衰。惩罚不是不能用,而是降到了次要地位。 这仅仅是新的教育思路,就是面对学生教育的问题总的战略部署。具体怎样具体操作?
第二篇:《良好班风是怎样形成的》
良好班风是怎样形成的 ](k12班主任论坛)2006-07-06 16:47
搬山不止
班风是不同的友伴群较量的结果
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风气,有的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勤奋刻苦;有的班循规蹈矩,老实听话,令行禁止;有的班矛盾重重,弄虚作假,勾心斗角;有的班散散漫漫,乱乱哄哄,糊糊弄弄;有的班师生对立 ,结交团伙,横行霸道;有的班虚荣奢侈,互相攀比,玩物丧志;当然外界环境影响是主要因素,但是往往在相同环境中,学生水平近似的班级,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形成完全不同的班风。一个班的风气是友伴群较量的结果。
友伴群或称非正式小团体,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班级是个群体,学生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团体组成的,一种是按教育管理的要求组织起来的正式团体——小组,小队。另一种是三三两两自发聚集在一起交往频繁的小团体。在心理学理论称之为“非正式团体”或“友伴群”。教师的教育是通过正式的团体渠道进行教育,而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着潜在的非正式团体的相互影响。就是说教师对班级的影响和潜在的非正式团体的影响有可能步调一致,也可能性相互冲突。如果潜在的小团体支持教师的工作,教师就得心应手,可以一路顺风。如果潜在的小团体总是否定教师的意见,教师推动的工作就会步履艰难。
前面讲过,学生按照品德心理可以分成9种类型,这九种类型的学生,有的独往独来,从不结伙。像简单粗暴的学生,没头脑,不懂事,既不会看人,也不会办事。有的虽然也结伙,但十分单纯,没有动机。如散漫学生,在一起不过是瞎打瞎闹,没有目的。老实听话的学生也是如此,凑在一起,不过脾气相投而已。有的是关心他人的善意结交。品德良好学生是真心的想和大家做朋友,希望在新的环境中,真诚友善,团结和睦,互相帮助。
有的学生往一起凑就没有这么单纯了,怀有个人心机。
投机取巧的学生的欲望是做名正言顺的老大,就要拉拢鼓动一部分同学,排挤打击妨碍他的同学。结交的目的是利用他人当枪使。
虚荣奢侈的学生的欲望是做大家心目中的老大,就要拉拢鼓动一部分同学,排挤打击勤奋刻苦的同学。结交的目的是寻找心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