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话题作文】
第一篇:《赏玩鸟的种类及其饲养方法》
羽人网微信:wei-yureen 每天都会发布赏玩鸟方面的许多知识,在这里一定会有你想要找的答案的。只要大家动动手指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赏玩鸟有哪些及其饲养方法
赏玩鸟的品种很多,按照鸟的吃食可分为硬食鸟和软食鸟两类。其中:
硬食鸟主要以植物的种子为食,其中也有一部分在繁殖期间取食昆虫。这类鸟饲养比较容易。常见的品种有:1、百灵 2、凤头百灵 3、沙百录 4、云雀 5、画眉 6、黑喉噪鹛 7、白颊噪鹛 8、金丝雀 9、金翅雀 10、黑头蜡嘴雀 11、黑尾蜡嘴雀12、锡嘴雀 13、燕雀 14、北朱雀 15、朱雀 16、朱顶雀 17、红交嘴雀 18、黄胸 19、三道眉草 20、灰头 21、黄喉 22、栗巫 23、小巫 24、黄雀 25、灰文鸟 26、白腰文鸟 27、斑文鸟28、栗腹文鸟 29、金山珍珠 30、梅花雀 31、王彩文鸟 32、黑喉草雀 33、环喉雀 34、黄胸织布鸟 35、虎皮鹦鹉 36、绯胸鹦鹉 37、大绯胸鹦鹉 38、牡丹鹦鹉 39、玄凤 40、小五彩鹦鹉 41、金刚鹦鹉 42、琉璃金刚鹦鹉等
软食鸟以昆虫或浆果为主食,有时也吃少量植物种子,饲养比较困难。常见的品种有:1、文须雀 2、棕头鸦雀 3、红嘴相思鸟 4、银耳相思鸟 5、白腹蓝(姬)6、寿带鸟 7、戴菊 8、柳莺 9、灰顶红尾鸲 10、红肋蓝尾鸲 11、红点颏 12、蓝点颏 13、蓝歌 14、鹊鸲 15、乌鸫 16、白喉矶鸫 17、蓝矶鸫 18、黄鹂 19、八色鸫 21、啄花鸟 22、黑卷尾 23、沼泽山雀 24、大山雀 25、红耳鹎 26、白头鹎 27、橙腹叶鹎 28、叉尾太阳鸟 29、八哥 30、鹩哥 31、灰椋鸟 32、丝光椋鸟 33、黑领椋鸟 34、暗绿绣眼鸟 35、红肋绣眼鸟 36、灰喜鹊 37、松鸦 38、红嘴蓝鹊 39、红尾伯劳 40、太平鸟 41、三宝鸟 42、戴胜等
赏玩鸟的饲养管理
(一)饲喂
鸟类的消化能力强,但其体内不能贮存大量饲料来慢慢消化,所以鸟类的取食方式与一般动物不一样,不能一天只进一次或二三次食,而是不断的取食,以满足身体需要。
1、粒料的饲喂
对于一些硬食鸟,应供给粒料,它们能将饲料壳剥去,吞食籽粒,但剥下来的壳常与饲料混合在一起,有时甚至会造成食缸中有食的假象,其实食缸中剩下一些鸟弃之不食的壳。所在在饲喂时,应注意食缸中食量的多少,不能造成断食少粮。应该每天将壳吹去或筛除,再添加些新饲料。
对于无壳粒料——蒸蛋米和炒蛋米,因为它们易变质发霉,在饲喂时一定要密切注意,发霉变质的蛋米不能饲喂。一般情况下,炒蛋米可2天更换一次,蒸蛋米夏、秋高温炎热季节应每天更换。
有的鸟在取食时,喜欢挑取其中的菜子、苏子、麻子等富含脂肪的食物,而把其他谷物如粟、黍、稗、稻谷等留于食缸。饲养者在添加饲料时,不能只加鸟喜食的食物,以免鸟摄取脂肪过多而发胖。而应该减少饲料脂肪的比例,或适当减少食缸中饲料添加量,采取少量多次的添加方法,迫使鸟取食混合饲料。
鸟食料如粟、黍、稗、稻、苏子、麻子、菜子等,一定要晒干和精选,有利于贮存,在给鸟饲喂之前,还应检查是否发生霉变,已变坏的食料不能用于饲喂。
2、粉料的饲喂
粉料含蛋白质丰富,与粒料相比更易发霉变质。所以在粉料饲喂方法上,除了同粒料一样注意不缺食断粮外,应防止食物发霉变质,在配制粉料时,可少配一些。一般掌握气温在12℃以下时,一天的粉料可一次调配,12-24℃时一天的粉料分二次调配,24℃以上时,一天的粉料分三次调配。
添加饲料时应注意,必须让食缸已有的粉料吃完之后才加,如果食缸中已有的粉料将要变质,在添加新粉料之前,必须把食缸中剩余的粉料清除干净,否则,新加的粉料易变质。
3、青料的饲喂
青饲料包括各种菜叶、胡罗卜、水果等。青饲料应保持新鲜,对于那些食用青饲料不多的鸟类,可将少量青饲料切碎放入菜缸中饲喂,当碎菜叶变色或变蔫时应更换。而对于那些需要食用大量青菜的鸟类,如芙蓉鸟、娇凤、金山珍珠鸟等,可将大棵青菜劈成两半或四片,再插于竹扦上供鸟啄食;也可将青菜插入菜缸中,菜缸事先放入少量水,以利保持青菜新鲜。水果片、胡萝卜片等,可插于竹扦上供鸟啄食。
(二)饮水
应供给笼鸟清洁干净的饮水,以凉白开水或自来水为好,矿泉水因为太硬最好煮成开水晾冷后使用,河水因为太脏一般不用。在供给饮水时,既要防止水缸中缺水,水又不能加得太多,以防鸟在水缸中水浴,因此可采用曲颈饮水器或在水缸中放入一块丝瓜络或海绵,使鸟仅能饮水而不能淘水。夏天、秋天高温季节,应随时检查水缸中是否还有水,缺水时应添加干净饮水。为了防止水质变劣,可在水缸中加入一块木炭。一般每天换水一次。
(三)沙浴
有些鸟类,如百灵、云雀等喜欢沙浴。在野生状况下,它们用沙浴的方法清洁羽毛和降低体温。因此在笼养时也应提供其沙浴条件。可在笼底铺垫一层0.5cm 厚的细沙。一般用细河沙,经水洗后过筛晒干,晾干或烘干后使用。笼中的细沙必须定期更换,一般2-3天换一次,当发现鸟整天不进行沙浴时应立即更换细沙。如果细沙不易获得,换下的细沙可过筛,水洗晒干或烘干后重复使用。
(四)水浴
鸟是很爱清洁的动物,大多数玩赏鸟喜欢水浴。水浴可将鸟放入洗浴笼内,然后将鸟笼放在盛有水的浅盘中,让鸟沐浴。也可在笼中放入盛有水的浅盘供鸟沐浴。如果鸟暂时还不习惯于在笼中沐浴,可将水滴从笼顶滴洒到鸟体上。鸟水浴时不能时间过长,应控制在鸟的羽毛不湿透为标准。不同的季节不浴的次数不同,一般情况下,1-2天水浴一次,冬季和早春气温低,4-5天水浴一次,换羽期的鸟应减少水浴次数。如果因为气温太低,鸟水浴时发生受冻时,可将鸟的羽毛擦干,置于避风向阳的温暖处,也可直接将鸟笼移近暖气片,让羽毛尽快干燥。
(五)修爪
笼鸟在笼中活动较少,其爪不能象在野外生活时有沙石、树木、土壤等磨损,因而生长过长,影响鸟的站立、行走,甚至会爪插入缝中而引起折断等事故,所以应对过长的爪进行修理。一般情况下,当爪长度超过趾长的2/3 时或爪已向后弯曲时需要修理。修爪的工具有锋利的剪力和锉。修爪时在爪内血管外端1-2 mm处向内斜剪一刀,剪后用锉稍锉几下即可(如图1-16)。
(六)修喙
由于笼鸟食物供应充足,其喙在找食、啄食过程中得不到磨损而生长过长或弯曲,严重时影响取食,此时可用锉将过长的部分锉去。对于有些鸟,还可采用另一种方法,是在食物中加入部分沙粒,鸟在啄食时其喙会得到磨损,不致生长过长。
(七)清洗
有时鸟得病以后,尤其得胃肠病而引起拉稀时,其趾或羽毛受到污染,仅靠水浴和沙浴是难以清洁的,此时需要进行人工清洗。清洗时左手握鸟,将欲清洗的部位浸入水中,然后右手持打湿的软布或棉花在有积垢部位轻轻搓擦,如图1-18所示。洗毕后将鸟的羽毛擦干放回笼中。清洗时注意水不要太热或太凉,40-50 ℃是比较适宜的。
第二篇:《观赏鸟养殖论文》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候鸟的迁徙
课程名称
专业年级 11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观赏鸟类养殖 级水电6班
候鸟的迁徙
姓名: 学号:
摘要:由于季节变化,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栖息地,鸟类会发生迁徙,但是路途有长短之分。本文通过对候鸟迁移的概述,了解候鸟迁徙的起源、时间、地点和路途等。
关键词: 候鸟,迁徙的起源,迁徙时间,迁徙途径,迁徙的结群,影响因素
很多鸟类具有沿纬度季节迁移的特性,夏季的时候这些鸟在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繁殖,冬天的时候则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地区过冬。夏末秋初的时候这些鸟类由繁殖地往南迁移到渡冬地,而在春天的时候有渡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这些随着季节变化而南北迁移的鸟类称之为候鸟。
1、迁徙的起源
引起鸟类迁徙的原因很复杂,一般都认为这是鸟类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不仅有遗传和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是对外界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与气候、食物等生活条件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候鸟对于气候的变化感觉很灵敏,只要气候一发生变化,它们就纷纷开始迁飞。这样,可以避免北方冬季的严寒,以及南方夏季的酷暑。气候的变化,还直接影响到鸟类的食物条件。例如,入秋以后,我国北方大多数植物纷纷落叶、枯萎,昆虫活动减少,陆续钻入地下入蜇或产卵后死亡,数量锐减。食物的匮乏促使以昆虫为食的小型鸟类不能维持生活,只有迁徙到食物丰盛的南方,才能很好地渡过冬天,而以昆虫和小型食虫鸟为猎捕对象的鸟类也随之南迁。
鸟类的迁徙是一种季节性的行为,指的是鸟类在每年一定的季节由分布区的某个区域到另一区域的迁移现象,最引人注意的是春季由南向北迁徙的现象。鸟类和其他生物迁徙行为的起源至今没有定论,较多学者认为,地球上交替出现的冰川期与鸟类迁徙行为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冰川活动期生活在纬度较高区域的鸟类被冰川逼迫南移,冰川北退后出于本能鸟类又迁回高纬度的繁殖地,从而形成迁徙的行为;也有学者认为迁徙行为源自自然选择的压力,由于迁徙行为是鸟类生命周期中最为艰苦和死亡率最高的阶段,因而有着迁徙行为的鸟类在迁徙过程中都经历了严苛的自然选择,有着这一行为的鸟类种群会在生存竞争中占据有理地位,正式这种原则压力造就了鸟类迁徙的行为[1]。
2、迁徙的时间
不同的鸟类迁徙的时间也各自不同,大型鸟类以及猛禽由于体形较大或由于性情凶猛天敌很少,因而常常在白昼迁徙,夜间休息,以便利用白天由于日照引起的上升气流节省体力;但是更多的候鸟,包括体形较小的食谷鸟类、涉禽、雁鸭类等,则
多选择夜间迁徙,白昼蛰伏、觅食的方式,选择夜间迁徙的鸟类会在凌晨异常活跃,在一些鸟道,迁徙季节时候凌晨鸟类的喧闹声甚至能够吵醒熟睡的人。研究显示,白昼迁徙的鸟类多利用太阳或者地面景观导航定位,夜间迁徙的鸟类则利用月光和星座导航。部分鸟类在穿越沙漠和大洋时由于没有落脚点会采取昼夜兼程的迁徙方式。
北方的候鸟和南方的候鸟迁徙时间不同,北方的候鸟,春季是从每年3月下旬开始的,由于带岭地区处于小兴安岭的高寒山林,气温回升较慢,候鸟的迁徙高峰稍晚于南部地区。到4月下旬才逐渐进入高峰期,5月上旬达到高峰期。4月上旬至5月中旬迁来的候鸟有80余种。5月下旬迁来的种类明显减少,最早迁经本地区的是7月下旬就能见到的毛脚燕, 同时即有燕隼尾随其南迁。9月中旬迁经本区的有燕雀、栗鸡、灰沙燕等多数夏候鸟和旅鸟在9月末以前迁离[2]。但在有的年份,11月上旬仍能见到黄雀和斑鸫。每种旅鸟在本地区初次迁来到迁徙结束, 或在当地停留时间, 髓旅鸟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在春季, 燕雀和红喉鹨在本地历时仅3—5天; 栗鸡历时l0天左右,白鹊鸽灰背艰纹亚种历时20天,田鹦在整个4月份均能见到, 历时30天。毛脚燕南迁时历时最长, 自7月24日初次见到至9月21日最后见到为止,历时近两个月。冬候鸟在带岭地区的种类不多, 一般在10月份开始见到少量朱顶雀,11月份其数量达到高峰。11月初灰伯劳在本地区出现。11月中旬开始见到灰雀、下旬北朱雀和白翅交嘴雀也相继迁到。
南方的候鸟春季迁徙北上过境的时间大致从春分到立夏,二清明到谷雨的半个月为迁徙的高峰时期。秋季南迁过境的时间约从白露到霜降,之后仅见零星过境。鹆形目的鹬类和鹄类是沿海主要的候鸟或旅鸟[3]。春季候鸟过境时间是4月中旬至6月初,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高峰期。秋冬季候鸟南迁时间为9月上旬至12月初,9月中旬到11月上、中旬为高峰期。
3、迁徙的途径
鸟类迁徙的途径是鸟类往返于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经过的区域,决定鸟类迁徙途径的因素包括地表的地形、植被类型、天气、鸟类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等。传统认为,迁徙途径一定是南北走向的,但是环志研究显示,一些大型鸟类的迁徙途径是东西走向的。{朱顶雀的饲养}.
按照鸟类迁徙途径覆盖的面积可以将鸟类的迁徙途径分为宽面迁徙和窄面迁徙两类。
所谓宽面迁徙是那些本身分布范围很广泛的鸟类,在迁徙过程中,朝着基本一致的方向向目的地迁徙,不同个体之间迁徙的途径相距很远,整个迁徙途径覆盖的面积很大;窄面迁徙是指那些栖息于广阔范围的鸟类在迁徙过程中沿着基本相同的路线迁徙,整个迁徙途径所覆盖的面积很小[4]。窄面迁徙的鸟类大多对生境有一定的要求,如濒海涉禽只能沿着海岸线的走向迁徙,以便获得途中的补给站点。宽面迁徙的鸟类,由于地表特征的变化会在某些地点转变为窄面迁徙,这样的地点常被称作鸟道。鸟道在鸟类保护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中国河北的北戴河,处于燕山山脉与渤海湾的交汇点,海与山脉将鸟类的迁徙途径在这一区域急剧收缩,使得北戴河成为东亚非常重要的一条鸟道。
4、迁徙的结群
迁徙中的鸟一般会结成群体,在迁飞时有固定的队形。一般有人字形(西文称为“V”字形队)、一字形和封闭群。一字形队又分为纵一字和横一字形两类。这种方式的结群中鸟类之间是有相互关系的,有的群体具有一定的社会结构[5]。迁飞中,保
持一定的队形可以有效的利用气流,减少迁徙中的体力消耗。一般雁形目的鸟、鹭、鹳、鹤等体形较大的鸟通常采用人字或者一字的队形;雀形目等体形较小的的鸟在迁徙中常采用封闭群,封闭群的个体数量大小不一,多者如虎皮鹦鹉、灭绝前的旅鸽等,结群达上万只,迁徙时扑天盖地,经日不绝。
猛禽在白天迁飞,通常不结群迁徙,也会相对比较集中,但个体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6]。某些种的猛禽还会组成数量不等的混合群体进行迁徙。
5、迁徙的影响因素
影响鸟类迁徙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即有外在的因素(包括气候、日照时间、温度、食物等),也有鸟类内在的生理因素。
1)气候:在纬度较低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候鸟较少而留鸟较多,而在中高纬度地区候鸟较多而留鸟较少[7]。其主要原因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化较小,每年间各项气候指数相对稳定;而中高纬度地区季节鲜明气候变化较大。
2)温度:温度不仅仅影响了鸟类本身的感受同时也会影响鸟类的食物来源,当高纬度地区温度降低时,鸟类便会随之迁徙[8],而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中高纬度地区也会有一些区域会保持相对较高的温度,生活在这里的候鸟就有可能转变为留鸟。
3)日照时间:有相当一部分候鸟,每年开始迁徙时间非常稳定,据室内实验的验证,这与日照时间有关,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以上或以下之后,会触发鸟类体内的某种反应机制,诱发其迁徙行为[9]。
4)食物:食物状况是影响鸟类迁徙一个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由于鸟类是恒温动物,本身对环境温度的变化较不敏感,因而温度因素对鸟类迁徙的影响主要就是通过食物来实现的,温度降低不仅食物本身的活动停止,而且鸟类的觅食活动也受到很大限制,正是这一因素迫使鸟类开始迁徙。
5)鸟类生理因素:根据对笼养鸟类的观察,每到繁殖季节鸟类会出现所谓“迁徙不安”的行为,部分物种会终日朝向迁徙方向站立[10];或不断试图起飞,一些夜间迁徙的物种会颠倒昼夜节律,在夜间显示出异常的活跃,由于在笼养条件下,气候、温度、光照、食物的条件终年不变,因而笼养鸟在迁徙季节的“迁徙不安”行为说明至少对部分物种而言,迁徙是其生命本能的一部分,受到其内在生理因素的调节。
6、人类活动对迁徙的影响
鸟类在迁徙活动中其实是很脆弱,易受到伤害的。鸟类在迁徙过程中会遭受到猎人的捕杀以及人类设施的影响。许多鸟类在夜间迁徙,有时会把灯光当成黎明的光线。这种趋光性造成许多尼奥在夜间撞上亮着的灯光建筑物或车辆[11],例如多伦多一个秋
第三篇:《黑尾蜡嘴雀的饲养与技艺训练》
蜡嘴鸟
蜡嘴鸟
亦译 梅花雀, 旧大陆 数种热带鸟的统称,一般指雀形目(Passeriformes)梅花雀科 (Estrildidae)鸟类,狭义一点指该科梅花雀族(Estrildini)鸟类,尤指梅花雀属(Estrilda) 的28种鸟,其中包括数种人们喜爱的笼鸟。以种子为食,成小群活动,营巢於高草中。 多数种类褐或淡灰色,带红、黄或黑色;大多有细横斑。喙圆锥形,色似封蜡,故又 称蜡嘴鸟。横斑梅花雀(E. astrild)体长10公分(4吋),上面褐色,下面粉红色,习见於 非洲(该属多数种的发源地),已引入巴西。淡紫梅花雀(E. coerulescens)的喙和尾紫 红色。另有一些梅花雀俗称蓝饰雀(cordon bleu)。 描述:体小(10厘米)的腰呈
红色的雀。体多白色点斑。雄鸟:绯红,两翼及尾近黑,两胁、两翼及腰有均匀的白 色小点斑。雌鸟:下体灰皮黄色,上背褐,腰红,
蜡嘴鸟
两 翼及尾偏黑,翼上有白色点斑。亚种 flavidiventris 的红色多具橙色调,腹部较淡。 虹膜-褐色;嘴-红色;脚-肉色。 及颤鸣。鸣声为微弱颤鸣及唧唧叫声。 叫声:甚微弱而尖细的 psheep 或 teei 声 分布范围:巴基斯坦至中国西南、东南 分
亚、 爪哇、 巴厘岛及小巽他群岛。 引种至马来半岛、 苏门答腊、 婆罗洲及菲律宾。{朱顶雀的饲养}.
布状况:不常见,高可至海拔1500米。亚种 flavidiventris 见于云南南部的热带地区; punicea 为海南岛的留鸟。小群从笼中逃逸之鸟已在广东安家。 习性:社群性
的鸟,结小群生活。常光顾灌丛、草地、耕作区、稻田及芦苇地。飞行快,好动,绯 红色 腰块 使其 明显 易见 。 名称 : 黑尾 蜡嘴 雀 学名 :Eophona migratoria
又名:蜡嘴、小桑嘴、皂儿(雄性) 、灰儿
蜡嘴鸟
(雌性) 。 属
英文名:Yellow-billed Grosbeak
分类:雀形目、燕雀科、蜡嘴
生态环境:
黑尾蜡嘴雀性喜结群活动,他们常与同属近似种黑头蜡嘴雀
混群活动于平原或浅山缓坡的高大乔木间。他常结成数十乃至上百只的大群在树枝间 移动,在城市公园的高大乔木间和行道树上常可以看到本物种活动。 分布地域:
黑 尾蜡嘴雀分布于亚洲东部地区,见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黑龙江流域、朝鲜半岛、日 本、印度支那半岛北部也有本物种分布;在中国,本物种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北、华 北各省均可见,长江流域中下游各省区东南沿海各省直到华南沿海均有本物种,其分 布西限可达中国西南部的云贵川等省区, 另外, 黑尾蜡嘴雀在台湾岛内可见为冬候鸟,
蜡嘴鸟
而在海南岛则无本物种分布。
特征:
黑尾蜡嘴雀体形中等大小,体长约在
19 厘米左右。本物种雄雌异形异色,雄性头部、颊部、颌部、头顶为饱满的黑色;自 枕部开始,体羽颜色变为褐灰色;自枕部开始向上背和肩部方向羽色逐渐加深,在背 部,羽色过渡为比较深的褐色;从腰部开始,羽色又转趋灰色,尾上覆羽的颜色则为 灰色;尾羽为纯正的黑色,两枚中央尾羽和最外侧的两枚尾羽在黑色中带有闪亮的光 泽;双翅的小覆羽为与上背相同的灰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飞羽则为紫黑色并具有 宽阔的白色端斑;下体自喉部以后均为浅浅的灰褐色,两胁沾栗褐色;下腹部和尾下 覆羽白色虹膜为褐色;喙为粗壮的圆锥形呈蜡黄色,有些个体端部黑色;足粉褐色。 雌性头部没有雄性那样的黑色头罩,整个头部和上
蜡嘴鸟
体 颜色均一变化平缓,头顶、眼先、颊部均为灰褐色;颈侧、喉部、耳羽则为灰色; 肩部背部沾黄褐色;腰部和尾上覆羽近灰色;中央四枚尾羽灰褐色;外侧尾羽黑褐色; 飞羽和翅上覆羽均为黑褐色,端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朱顶雀的饲养 白腰朱顶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