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项羽对后世的印象 后世对项羽的评价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话题作文】

第一篇:《语文选修 项羽之死 课后题答案》

项羽之死

整体感知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层现他的性格。

第一段写垓下被围的困境。垓下之战,项羽首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完全陷于被动地位,被汉军两面夹击,死伤惨重,粮草断绝,在汉军的重重围困下只好闭城坚守。这一段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的设计,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项羽听到楚歌之声,“大惊”,他显然受到震动,在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了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帐中夜饮,“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地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垓下之围”刻画出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写项羽的逃亡过程。项羽带领八百壮士夜间突围成功,出了垓下,一路逃亡,过了淮河之后只剩下一百多人,在阴陵受农夫欺骗误入沼泽,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又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这部分描写简明扼要,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这一段的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在军事上由优势变为劣势,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战争的成败并不单纯取决于主将作战是否勇武,还需要知人善任、深谋远虑、处事果断,项羽一味强调自己先前的战功,反映了他的寡谋。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明知必死,项羽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同时,他这样做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又暴露出他的“匹夫之勇”。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这一段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行动在突围中斩了一员汉将,第二次行动吓跑了追上来的汉军骑兵将领赤泉侯,第三次行动再次突围,并斩了汉军都尉,杀了数十百人。这三次行动都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自刎乌江。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曾经想过东渡乌江,但是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

格。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难以忘怀。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语言品味

一、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广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一段是著名的“霸王别姬”,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刻画项羽的形象。首先正面描写项羽的悲歌和泪水。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慨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然后还写到了“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随从的将士都哭了,一个“能”字写尽了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这几句话描写项羽的慷慨悲歌的场面是成功的,刻画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也是成功的。

二、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段话主要通过语言刻画项羽的形象。项羽首先回顾了自己未曾失败的战斗经历,并说“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表现出项羽的极端自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知道自己必死无疑,还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快战”表现出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地、尽情地层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项羽最后说“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出项羽的“快战”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又暴露出他的“匹夫之勇”。这一段语言成功地刻画出项羽的性格。

三、“泣”“叱”“笑”。

文中对项羽神态的刻画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项羽唱《垓下歌》时“泣数行下”,面对汉将赤泉侯“嗔目而叱之”,拒渡乌江时“笑”答亭长。他对美人宝马流泪,对敌兵敌将怒目,对劝他渡江的亭长微笑,一泣、一怒、一笑,把这位末路英雄的复杂情怀刻画得有血有肉。“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宋陈郁《藏一话腴》)司马迁刻画项羽这个人物做到了通过写形以传神、写心。

关于练习

一 根据下面提示的三个场面描写,分析项羽的形象。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2.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设题意图

本题意在培养学生从场面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的能,),体会写活人物的方法。 参考答案

1.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荚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2.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 “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填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J王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 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项羽对后世的印象}.

二 熟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设题意图

帮助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区分它们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参考答案

{项羽对后世的印象}.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期山东为三处(动词,约会,约定)

(2)辟易数里(动词,退避) :

(3)与其骑会为三处(动词,聚集)

(4)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动词,遭受)

2.体会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 ,遂斩汉一将(连词,于是) ·{项羽对后世的印象}.

一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连词,于是)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连词,于是)

一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动词,是)

r汉军至,无以渡(没有用来……的方法)

一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没有用来……的方法) ·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连词,况且)

一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三 联系必修课中学过的《鸿门宴》,思考下列问题。

1.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的哪些方面已经显现?还有哪些没有写到的方面在本篇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2.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设题意图

《鸿门宴》和《项羽之死》皆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把前后两个部分联系起来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项羽这个形象有一个整体认识,并可以通过前后比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中的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已经显现出来了,项羽的多情善感、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在《鸿门宴》中没有写到,在《项羽之死》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2.《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刘邦的能屈能伸和狡诈,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脆弱,樊哙的智谋果敢和粗犷忠勇,张良的多谋善断,项伯的简单糊涂,范增的机谋善变,都通过一场宴会塑造出来了。《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自刎乌江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

形象,垓下之围表现项羽的多情善感,东城决战表现项羽的勇猛自负,乌江自刎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

四 司马迁非常善于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表现情境和人物的性格与心理,请细读下面几处,并进行分析。 ·

L《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2.项羽面临败亡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表现了项羽怎样复杂的心理?

3.“愿为诸君快战”。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理,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

设题意图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细节处揣摩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2.“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

3.项羽带领的楚军已经面临绝境,项羽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 “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将荡然无存。

五厶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题意图

设计本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了解史实、背景的前提下,对历{项羽对后世的印象}.

史事件和历

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参考答案

关于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通过诗文进行评论的主要有以下三首诗:

1. [唐)杜牧《题乌江亭》{项羽对后世的印象}.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 C北宋)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

3. (南宋)李清照《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三首诗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兵家胜败本来就难以预料,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在江东子弟的扶持下,卷土重来都是有可能的,那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样子。这种观点背后的英雄观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

李清照认为项羽不应该过江东。这位经历宋室南迁的女词人,非常痛恨宋王朝一味软弱退让,为了求和丧失气节的行为。所以思及千年以前的项羽,尤其推崇其不肯过江、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王安石认为项羽没有必要过江东。项羽中原一败,已经丧失了元气,东山再起已经很难了,这是客观事实;即使过了江东,江东子弟还会不会再追随他,这也很难说。正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杜牧《题乌江亭》时所云: “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作出判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站在不同的立足点上就会有不同的结论。不要急于提出古人的观点,让学生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许会有不同的解释,古人的观点只是提供一个参考而已。{项羽对后世的印象}.

一、参考谭又

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粮食耗尽。汉军以及各个诸侯的军队把他们重重围困起来。项王夜晚听到汉军在四面都唱起了楚歌,大吃一惊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那么多呀!”项王于是起来,在帐中饮酒。有一位美人名字叫虞,常常受到(项王)宠幸而跟随(他);有一匹骏马名字为骓,(项王)常常骑着它。在这种情形下,项王就慷慨地唱起了悲歌,自己做了一首诗为:“我的力量可以撼动山河啊我的气势举世无匹,天时不利啊我的名骓也失去了奔驰的雄姿。名骓不能奔驰啊我无可奈何,虞姬啊虞姬,我们即将永离,我又将如何!”(项王)连唱数遍,虞美人(也)应和他(一起唱)。项王的眼泪一行行落下,左右的军士都哭了,没有人能够(忍心)仰视(他)。

在这种情形下,项王于是上马独骑,部下的八百多名壮士骑马随从,当夜从南面突围杀出,疾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觉察到这种情况,派骑兵将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赶他们。项王渡过淮河以后,能够跟上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县,迷失了道路,询问一个农夫,农夫欺骗(他们)说:“往左走。”/项王的军队)往左走了,就陷人大片沼泽之中。因此之故,汉军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兵向东跑,到了东城县,(此时)只剩下二十八骑了。而汉军的骑兵追上来的有数千人。项

第二篇:《评项羽》

观历史,评项羽

凡看过《楚汉相争》的人大多数会记住刘邦、项羽以及“约法三章”、“鸿门宴”等重要人物和情节,还会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对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深感痛心和遗憾。然而仔细品味这段历史,也发现历史固然可叹,但作为楚霸王的项羽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起码说他在用人之道,听取谏言这一方面有很大的失误和欠缺,甚至犯了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的错误!

西楚霸王项羽,出身名门贵族,从观看秦始皇出巡时的豪言“彼可取而代之”到若干年后的无奈之语“力拔山兮气盖世,气盖世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从举兵时的万丈豪情,到最后的四面楚歌、自刎乌江,“英雄末路”也不过如此。终于,一个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犹如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中划出一道最完美的弧线之后,转瞬消失,只留下孤独离去的背影。

然而,项羽真的可以算得上是“英雄”吗?在我看来,项羽有勇无谋、假仁假义、刚愎自用。

我们不否认项羽在反抗暴秦过程中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从一开始,项羽就给我们的是一个对个人权力竭力追逐的印象。书剑达不到“万人敌”的目的,便失去了学书剑的动力,转而学兵法,“略知其义,又不肯竟学”;秦始皇浩浩荡荡的巡游,一代天子的威仪使他羡慕不已,不由自主地吐出了“彼可去而代之”的心声;刘邦“欲王关中”深深触动了他诸侯领袖的威严,他变企图翦除刘邦。与陈胜、吴广抗秦不同,他从一开始就染上了对个人权力追求的色彩,而巨鹿之战,又使他登上了个人权力的巅峰。

项羽的勇,这众人皆知。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习“万人敌”之功,力能扛鼎。后来的“破釜沉舟”,也恰恰能说明这一点。然而项羽无谋大大的承载了这悲惨的命运。他若有足够的政治头脑,就应该在贪财好色的刘邦入咸阳城却不住雄伟奢华的秦王宫,并且与百姓“约法三章”之时,认识到刘邦虎视天下的“狼子野心”,并将其作为今后主要的政治对手潜心研究(尽管那时他们的兵力相差悬殊),从此礼贤下士,广纳忠言,以一统天下为己任。 再看项羽的假仁假义。在刘邦撤出咸阳之后,项羽却在这里烧杀掠夺,百姓无不怨声载道。项羽残暴如此,却在鸿门宴上优柔寡断,在突然之间迸发出了妇人之仁,下属再三示意应除掉刘邦以绝后患之时“不为所动”,最终放虎归山,酿成大祸。

项羽刚愎自用。他若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就绝对不会在最后时刻武断地将一切责任归咎于天,更不会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这一牵强的理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项羽对后世的印象 后世对项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