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田螺是怎么吃饭 田螺的做法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话题作文】

第一篇:《吃田螺》

吃田螺

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好吃的东西,它叫田螺。

有一次,我们到饭馆吃饭,服务员端上来一盘小石子似的东西,上面放着几片绿绿的香菜和红红的辣椒,像一盘盆景十分好看,我问爸爸:“要一盘石头子干什么呀?”爸爸说:“傻孩子,那是田螺很好吃。”

接着爸爸轻轻剜出一个螺肉,放入我的嘴里。\(^o^)/~“呀!真好吃呀!咯吱咯吱的,O(∩_∩)O~ 像吃鱿鱼一样,

但味道像羊肉串还微微的有些辣”我忙拿起一根牙签学着爸爸的样子,扎住田螺的头按它的螺旋方向一转,一剜,一个个肥肥的肉条出来了。我刚要吃,爸爸说:“后边尖的地方有很多脏东西,要掐掉才能吃”我赶忙掐掉黑乎乎的一段,一口把肉吃进嘴里,比刚才的还要香,肉儿软软的,还有嚼头儿,又香又咸又辣的汁使肉更鲜美了!我不禁吃了一个又一个,一会儿面前就堆起小山似的田螺壳。田螺真是太好吃了,而且吃田螺还有这么多讲究和知识,真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呀!

第二篇:《广西小吃炒田螺》

广西小吃炒田螺怎么煮好吃

1、洗螺

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民间办法。先将田螺石螺放进盛满清水的盆子里,再把菜刀、锅铲等非不锈钢铁器插进螺堆。第二天就可以发现这些铁器上爬满了螺,不仅盆底沉下一层螺吐出来的泥巴,母螺还产下很多螺崽。如果清理干净后再重复处理,螺就继续吐泥下崽。这样,螺的肚子里便干净多了。

2、拑螺尾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土制的斩螺工具,简单非常:用一块260mm×80mm的结实木板,钉上一块1.5mm厚的曲尺形铁板,铁板的一端高度280mm,分别钻上三个18、16、14mm的孔,另一端80mm固定在木板上,那么可根据螺体的大小,把螺尾放进孔内,突出来螺尾尖部位手起刀落。方便、快捷,很快地,数斤螺就“搞掂”。

3、炒螺

A、调料:蒜茸、酸笋、豆豉、紫苏叶、辣椒油、油、盐、料酒(少量)、葱、姜、红辣椒、青辣椒、小个红指天椒。

B、制作方法:猛火烧干锅,下油(约两大勺。油一定要放得大方,上盘时一个个油亮油亮的),待八成热下蒜茸、酸笋、豆豉、葱、姜、红辣椒、青辣椒、小个红指天椒一起爆香,然后下洗好沥干的田螺爆炒5分钟(其间要不停翻搅),再放辣椒油、紫苏叶、盐、料酒继续爆炒5分钟即可上碟。

这里是以酸笋来炒螺。将螺与酸笋一起炒了,再放入自制的辣椒油,最惹味。

吃螺的方法:要有一点技巧,并一点也不文雅,用食指和姆指把螺的尾部放进嘴边,先吸出其汁,顺带一吮,把螺尾肉用力一拉,这叫“欲擒故纵”,再把螺体转过来,把头部放入唇里用力一吸,整个螺肉便丢进口里,细细品味,味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那鲜美,那甘香,令人总有品不足、尝不够似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各人发出“滋滋”的响声,俗称“亲嘴”。如同奏起一首独特的交响曲,那种美妙的乐趣,令人回味无穷。

紫苏(一种紫色植物的叶子,有特殊的香味。我们那里以前在菜地里都种,作香料。我认为它有很好的去腥效果)

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好火候。火候不到,螺肉不熟不进味;火候太过,螺肉又很难吸出来

炒田螺

发表:2010年11月06日 | 来源:转载 | 作者:网友供稿 | 人气:1582 中国吃网()是中国餐饮行业第一门户网。

[摘要] 炒田螺是广州的特色小吃之一。炒田螺最初是从顺德传入广州的,但当时人们并未懂得使用紫苏叶炒田螺。虽然他们尝试过使用辣椒、蒜头、豆豉为炒田螺的佐料,但始终却未能除去田螺的泥腥味,实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田螺是怎么吃饭}.

炒田螺

炒田螺是广州的特色小吃之一。炒田螺最初是从顺德传入广州的,但当时人们并未懂得使用紫苏叶炒田螺。虽然他们尝试过使用辣椒、蒜头、豆豉为炒田螺的佐料,但始终却未能除去田螺的泥腥味,实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后来,泮塘一个叫李细苏农夫无意中发现了用紫苏叶炒田螺可以除去田螺本身的泥腥味,于是这个方法就很快流传开来了。不久,人们再加以改进:在田螺下锅前先用油捞一下,然后再下紫苏叶炒,这样更能带出田螺的鲜味。于是乎,和味炒田螺逐渐成为了广州人所喜爱的一道特色美食。

田螺与石螺不同,它的特点是壳薄肉厚。与一种叫紫苏的芳香草同炒一镬,便会产生一种香中有辣,辣中带甜的怪味。这一怪味,不但南方人喜欢,连北方人、港澳同胞以及外国朋友都十分喜欢,常常在街头小食档(也可在高级宾馆酒楼里),围着小木桌津津有味地品尝紫苏炒田螺。炒时,还可放上辣椒、葱或蒜、豆豉、盐等调味料品,使其味道更佳。

第三篇:《怎么养殖田螺》

怎么养殖田螺??{田螺是怎么吃饭}.

最佳答案

农户利用小水面或稻田养殖田螺,可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将田螺养殖技术介绍如下:{田螺是怎么吃饭}.

{田螺是怎么吃饭}.

一、田螺养殖场地选择

田螺养殖场地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腐殖质土壤及交通方便的地方。最好有流水。

养殖池建造。螺池规格一般宽1.5-1.6米,长度10-15米,也可以地形为准。池子四周作埂,埂高50厘米左右。池水两头开设进出水口,并安装好拦网,以防田螺逃逸。同时,在养殖池中间稀栽种茭白等水生植物,这不仅可提高土地产出率,而且又为田螺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放养量与饲养管理

1、田螺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00-120个,同时,每平方米套养夏花鲢鳙鱼种5尾左右进行主体养殖。田螺放养时间一般都在3月份。

2、施肥投饵。养殖池先投施些粪便,以培养游浮生物为田螺提供饵料。施肥量视螺池底质肥瘦而定。田螺放入池后,投喂青菜、米糠、鱼内脏或菜饼、豆饼等。青角、鱼内脏要切碎与米糠等饲料拌匀投喂。菜饼、豆饼等要浸泡变软,以便于田螺摄食。投喂量视田螺摄食情况而定,一般按田螺总量的1%-3%计算,每2-3天投喂一次。投喂时间每天上午,投饵的位置不必固定,饲料隔天投放。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不需投饵。

3、水质调节。一是螺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以调节水质,特别是繁殖季节,最好保持池水流动,尤其是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在春秋季节以微流水养殖为好。螺池水深度需常保持30厘米左右。二是调节水的酸碱度。当池水pH值偏低时,每平方米施生石灰0.15-0.18公斤,每隔10-15天撒一次,使池水pH值保持7-8。

4、田螺越冬管理。当水温下降到8-9℃时,田螺开始冬眠时,冬眠时,田螺用壳顶钻土,只在土面留个圆形小孔,不时冒出气泡呼吸。田螺在越冬期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厘米。一般每3-4天交换一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田螺是怎么吃饭}.

人工田螺养殖技术

田螺是我国生长的一种淡水螺,属上等保健食品。近几年,随着田螺天然产量日渐减少,田螺市场不断看好。田螺应该如何进行人工养殖?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水产系教授张玉贵作了以下详细介绍。

目前我省部分地区已开始人工养殖,特别在自贡等地已进入规模化养殖。不少农户把养殖田螺作为一项创业门路,甚至作为增收而大力发展的一个产业。总体来看,我省的自然条件比较适宜养殖田螺。

生活习性

田螺为腹足类软体动物,常见的有中国圆田螺、方形环棱螺等。田螺喜生活在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鲜的水域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田螺喜欢栖息在底泥富含腐殖质的水域环境中,如水草繁茂的湖泊、池沼、田洼或缓流的河沟等水体中。田螺食性杂,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细菌和有机碎屑等,并且田螺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田螺在水温15摄氏度左右开始活动与摄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7摄氏度,30摄氏度以上时,田螺会将肉体缩入螺壳内停止摄食,群集于荫凉处或潜入泥土中避暑。水温超过40摄氏度时田螺会死亡,水温低于8摄氏度时田螺便潜入泥穴中冬眠,来年开春水温回升到15摄氏度左右时,田螺才重新出穴活动和摄食。

繁殖习性

田螺雌雄异体。区别田螺雌、雄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其右触角形态。雄田螺的右触角向右内弯曲(弯曲部分即雄性生殖器),此外,雌螺个体大而圆,雄螺小而长。

田螺是一种卵胎生动物,其生殖方式独特,田螺的胚胎发育和仔螺发育均在母体内完成。从受精卵到仔螺的产生,大约需要在母体内孕育一年时间。田螺分批产卵,每年3月-4月开始繁殖,在产出仔螺的同时,雌、雄亲螺交配受精,同时又在母体内孕育次年要生产的仔螺。一只母螺全年约产出100-150只仔螺。 种螺放养

一般3月下旬开始可陆续投放种螺。田螺投放前10天,按每亩50公斤-100公斤的用量全池泼洒生石灰清除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4天后在水体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种螺可从集市选购也可自行采捕。每平方米放种螺100-120个,池中也可搭养4尾夏花鳙鱼。放种螺前先在池中投施适量的粪肥,培育饵料生物。种螺放养最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种螺应选择色泽淡褐、壳薄

{田螺是怎么吃饭}.

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田螺、泥鳅混养方式。

养殖水体

田螺适应能力强,疾病少,只要避开大量农药、化肥毒害,农村许多平坦的河渠、溪滩、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体都可放养。如开挖专池饲养则选择水源方便、为腐殖质土壤的地点修建池塘(如土壤不适宜,则最好先施放混合堆肥加以改良)。保持底泥厚度10厘米-15厘米,面积大小不限。若是开阔的水体,水面可培植少量红萍和水莲等,池塘四周种植一些长藤瓜菜搭棚遮荫,水中布置竹尾、树枝或石块、草地等供田螺隐蔽栖息。

水质调节{田螺是怎么吃饭}.

养殖池中的水质好坏是养殖田螺成败的关键之一。首先要保证水质优良,凡含有大量铁质和硫质的水,绝对不能使用。因为含铁量过高的水,放养种苗后死亡率很高,能成活的螺壳上也附着红锈,甚至螺肉也呈现红棕色。硫磺水质同样使用螺具有硫磺臭味,不堪食用。养殖用水以稍混浊的河川或池塘天然水体最佳,不要过于清澄透明,水体应含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和充足的氧气。由于田螺对水中溶氧量非常敏感,当溶氧量在3.5毫克/升时,就不太摄食,降至1.5毫克/升时,就会死亡,所以养殖用水必须清新,能用半流水式养殖较为理想。螺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以调节水质,特别是繁殖季节,最好保持池水流动。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在春秋季节以微流水养殖为好。螺池水深度需保持30厘米左右。

饲养管理

最初的三至四个月成长最快,以后逐渐缓慢,以至二年后则不再成长。因此,田螺在人工养殖期间要抓住时机,充分投饵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长成,这样螺肉大且柔软味美,为天然者所不及,产量也较高。

自然水域中粗放的养殖方式,只需保持水体肥度,每隔一段时间施放适量的厩肥、鸡粪、牛粪、猪粪或稻草等有机肥料即可满足田螺生长需要。放螺后投喂菜叶、米糠、豆饼、菜饼及动物内脏等下脚料。饼类浸泡变软后投喂,其它饲料切碎拌匀投喂。投饲量一般按田螺总重的1%-3%计算,二、三天投喂1次,并根据田螺的生长和摄食情况调整投饲量。投饲不必定位,并要多设投饲点。水温低于1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时不需投饲。田螺对营养要求不高,简单地用米糠、麦麸、豆粉以60%、25%和15%的比例配合即成田螺的上等饲料。根据田螺吃食情况和气候情况,在生长适宜温度内(即20-28摄氏度),田螺食欲旺盛,可每二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体重的2%-3%。当水温在15-20摄氏度、28-30摄氏度时,每周投喂二次,每次投给1%左右。当温度低于1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则少投或不投。田螺在天然状态下,当年能长至6-8克的个体,而人工养殖的个体重可达12-15克。

日常管理

严禁流入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源;防止鸭、蛇、鼠、鸟等敌害侵入;及时清除水中杂草和草根。平时采取微流水形式,保持水位在30厘米左右。高温季节加大水流量,以控制水温升高和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寒冷天气田螺进入泥土冬眠,此时,每周换水1-2次,并向水体撒一些切碎的稻草以利田螺越冬。 越冬管理

当水温下降到8-9摄氏度时,田螺开始冬眠。冬眠的田螺用壳顶黏土,只在土面留个圆形小孔,不时冒出气泡。田螺在越冬期间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厘米。一般每3-4天换1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

收获与运输

经过一年的精心饲养,投放的幼螺可达10-20克,当年孵出的仔螺也可达到5克以上规格。{田螺是怎么吃饭}.

收获田螺时,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办法,有选择地摄取成螺,留养幼螺和注意选留部分母螺,以做到自然补种,以后无需再投放种苗。根据其生活习性,在夏、秋高温季节,选择清晨、夜间于岸边或水体中旋转的竹枝、草把上拣拾;冬、春季则选择晴天的中午拣拾。另外,也可采用下池摸捉或排水干池拣拾等办法采收田螺。

田螺的运输很简便,可用普通竹篓、木桶等盛装,也可用编织袋包装,运输途中只要保持田螺湿润,防止曝晒即可。

第四篇:《怎么养殖田螺》

怎么养殖田螺??

最佳答案

农户利用小水面或稻田养殖田螺,可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将田螺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田螺养殖场地选择

田螺养殖场地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腐殖质土壤及交通方便的地方。最好有流水。

养殖池建造。螺池规格一般宽1.5-1.6米,长度10-15米,也可以地形为准。池子四周作埂,埂高50厘米左右。池水两头开设进出水口,并安装好拦网,以防田螺逃逸。同时,在养殖池中间稀栽种茭白等水生植物,这不仅可提高土地产出率,而且又为田螺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放养量与饲养管理

1、田螺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00-120个,同时,每平方米套养夏花鲢鳙鱼种5尾左右进行主体养殖。田螺放养时间一般都在3月份。

2、施肥投饵。养殖池先投施些粪便,以培养游浮生物为田螺提供饵料。施肥量视螺池底质肥瘦而定。田螺放入池后,投喂青菜、米糠、鱼内脏或菜饼、豆饼等。青角、鱼内脏要切碎与米糠等饲料拌匀投喂。菜饼、豆饼等要浸泡变软,以便于田螺摄食。投喂量视田螺摄食情况而定,一般按田螺总量的1%-3%计算,每2-3天投喂一次。投喂时间每天上午,投饵的位置不必固定,饲料隔天投放。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不需投饵。

3、水质调节。一是螺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以调节水质,特别是繁殖季节,最好保持池水流动,尤其是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在春秋季节以微流水养殖为好。螺池水深度需常保持30厘米左右。二是调节水的酸碱度。当池水pH值偏低时,每平方米施生石灰0.15-0.18公斤,每隔10-15天撒一次,使池水pH值保持7-8。

4、田螺越冬管理。当水温下降到8-9℃时,田螺开始冬眠时,冬眠时,田螺用壳顶钻土,只在土面留个圆形小孔,不时冒出气泡呼吸。田螺在越冬期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厘米。一般每3-4天交换一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

人工田螺养殖技术

田螺是我国生长的一种淡水螺,属上等保健食品。近几年,随着田螺天然产量日渐减少,田螺市场不断看好。田螺应该如何进行人工养殖?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水产系教授张玉贵作了以下详细介绍。

目前我省部分地区已开始人工养殖,特别在自贡等地已进入规模化养殖。不少农户把养殖田螺作为一项创业门路,甚至作为增收而大力发展的一个产业。总体来看,我省的自然条件比较适宜养殖田螺。

生活习性

田螺为腹足类软体动物,常见的有中国圆田螺、方形环棱螺等。田螺喜生活在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鲜的水域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田螺喜欢栖息在底泥富含腐殖质的水域环境中,如水草繁茂的湖泊、池沼、田洼或缓流的河沟等水体中。田螺食性杂,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细菌和有机碎屑等,并且田螺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田螺在水温15摄氏度左右开始活动与摄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7摄氏度,30摄氏度以上时,田螺会将肉体缩入螺壳内停止摄食,群集于荫凉处或潜入泥土中避暑。水温超过40摄氏度时田螺会死亡,水温低于8摄氏度时田螺便潜入泥穴中冬眠,来年开春水温回升到15摄氏度左右时,田螺才重新出穴活动和摄食。

繁殖习性

田螺雌雄异体。区别田螺雌、雄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其右触角形态。雄田螺的右触角向右内弯曲(弯曲部分即雄性生殖器),此外,雌螺个体大而圆,雄螺小而长。

田螺是一种卵胎生动物,其生殖方式独特,田螺的胚胎发育和仔螺发育均在母体内完成。从受精卵到仔螺的产生,大约需要在母体内孕育一年时间。田螺分批产卵,每年3月-4月开始繁殖,在产出仔螺的同时,雌、雄亲螺交配受精,同时又在母体内孕育次年要生产的仔螺。一只母螺全年约产出100-150只仔螺。 种螺放养

一般3月下旬开始可陆续投放种螺。田螺投放前10天,按每亩50公斤-100公斤的用量全池泼洒生石灰清除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4天后在水体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种螺可从集市选购也可自行采捕。每平方米放种螺100-120个,池中也可搭养4尾夏花鳙鱼。放种螺前先在池中投施适量的粪肥,培育饵料生物。种螺放养最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种螺应选择色泽淡褐、壳薄

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田螺、泥鳅混养方式。

养殖水体{田螺是怎么吃饭}.

田螺适应能力强,疾病少,只要避开大量农药、化肥毒害,农村许多平坦的河渠、溪滩、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体都可放养。如开挖专池饲养则选择水源方便、为腐殖质土壤的地点修建池塘(如土壤不适宜,则最好先施放混合堆肥加以改良)。保持底泥厚度10厘米-15厘米,面积大小不限。若是开阔的水体,水面可培植少量红萍和水莲等,池塘四周种植一些长藤瓜菜搭棚遮荫,水中布置竹尾、树枝或石块、草地等供田螺隐蔽栖息。

水质调节

养殖池中的水质好坏是养殖田螺成败的关键之一。首先要保证水质优良,凡含有大量铁质和硫质的水,绝对不能使用。因为含铁量过高的水,放养种苗后死亡率很高,能成活的螺壳上也附着红锈,甚至螺肉也呈现红棕色。硫磺水质同样使用螺具有硫磺臭味,不堪食用。养殖用水以稍混浊的河川或池塘天然水体最佳,不要过于清澄透明,水体应含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和充足的氧气。由于田螺对水中溶氧量非常敏感,当溶氧量在3.5毫克/升时,就不太摄食,降至1.5毫克/升时,就会死亡,所以养殖用水必须清新,能用半流水式养殖较为理想。螺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以调节水质,特别是繁殖季节,最好保持池水流动。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在春秋季节以微流水养殖为好。螺池水深度需保持30厘米左右。

饲养管理

最初的三至四个月成长最快,以后逐渐缓慢,以至二年后则不再成长。因此,田螺在人工养殖期间要抓住时机,充分投饵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长成,这样螺肉大且柔软味美,为天然者所不及,产量也较高。

自然水域中粗放的养殖方式,只需保持水体肥度,每隔一段时间施放适量的厩肥、鸡粪、牛粪、猪粪或稻草等有机肥料即可满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田螺是怎么吃饭 田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