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心理咨询师安慰别人》
心理咨询师告诉您怎么去安慰别人
人际关系说白了就是管理别人情绪的艺术,没有什么比能钻到别人心眼儿里的体己话儿更能俘获人心的了。 不过,关心人,安慰人不只是有爱心、耐心就万事大吉,否则居委会的大姐大妈早就成了顾客盈门的心理医生。不信你就看看下面的测试:
如果朋友向你倾诉,“我真是倒霉透了,谈了两年多的女朋友居然把我给甩了。哎 ,我真想一死了之!”,你会如何安慰他呢?别急,先想想再看下面的选项。
a. 你怎么这么想,一次失恋就成这个样子,也太没出息了。 b. 哎,是挺倒霉的。你再想想有没有什么跟她和好的办法? c. 我比你更倒霉呢,我都被人家甩过两次啦。
d. 不用这么难过,俗话说得好,天涯何处无芳草,改天我帮你介绍一个更好的。
e. 谈了两年的女朋友居然和你分手了,你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所以觉得活着
没意思了?
f. 你会走出来的,不会有事儿的,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 。 h. 其实,你还是挺幸运的,你还有家人和朋友。
j. 唉,我完全了解你的感觉。
k. 其实,杯具过后肯定会有好事情发生的。
只有极少数人会选e,因为它看上去就像一句废话,但是e却是所有选项中最让人舒服的回应。不信的话,你就把自己放在受伤者的角色上,把每一句都念给自己听听,看看到底哪一句让你最感“被关心”呢?关怀他人的内心更像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弄不好是不仅里外不讨好,还会弄巧成拙,伤及无辜。所 幸只要用心,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上两招。
误区:“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感受”
解析:
“我理解”大概是“理解万岁”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谈到内 心感受,我们生怕对方觉得自己情商低,于是一句“我理解”就成了廉 价的口头禅如同选项j,甚至有时它还被作
为一种做作的恩惠。尽管意图很好,这种表达却可能激怒对方,甚至得到回敬,“不,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的痛苦!”。 这是为什么呢? “我理解你的感受”,让讲话者觉得自己的感受不再是独一无二的,或者值得进一 步认真探求和审慎对待的,谈话者自然觉得没有受到重视,更没有了说下去的兴趣和动 力;而且这句话也没有真正回应倾诉者的真正感受,只是笼统的一言以蔽之,让对方觉得枯井投石没有激起想要的关切,也让谈话中心从对方转移到你身上。
提醒:使用情感反射性问句,说出你从对方话语里感受到的情绪并向对方确认,“ 听起来你对他很愤怒是么?”,“好像那一次经历让你感到自己很糟糕,是不是?”。这不仅表达出了讲话者提到的重点,还表示了你对对方进一步的好奇和关心,更避免了先入为主带来的误解。{怎么让他放宽心里安慰人的话}.
误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会没事儿的,时间会医治一切创伤”
解析:
试想如果你遭遇了不幸,别人如此劝慰你,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对方站着说话不腰疼
呢?类似的回应还有选项a和d。我们都热衷给情绪低落中的朋友以希 望,但是一句“这没什么大不了”,不仅让对方感觉自己正在经历的苦难纯属无病呻吟,从而无法接受自 己当下的感受;也会让她怀疑自己是否太过敏感和没出息, 本来就已不幸再加上自我指责,只会从而引发更加让人绝望的乏力感。时间会淡化一切,虽然是客观事实,但是用在安抚人心的时候却显得不那么贴近人性。要知道有些爱恨情仇会跟随我们一辈子,而且在发生的当下,我们更是无法相信它们能随时间而消褪。这不过又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提醒:帮助对方了解和接纳自己的感受本身就可以有效的缓解痛苦,太多的时候,跟痛苦作对是我们痛苦的真正来源。“遇到了这样倒霉的事情,你的愤怒和失望都是正常反应。”,“别再压抑自己了,哭泣、怨恨、想报复都可以,你要说出来。”记住,接纳对方的感受和想法 (比如自伤、报仇)并不等于认同他们的观点和行为,但是疏导、 疏导,一定要先疏再导。当对方发现你比她自己还能接纳自
己,又有什么比这更深刻的关心呢?
误区:“想开点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解析:
这句话有多种变化形式,比如选项h和k。“想开点儿”,这句中国人最常用来劝慰 别人的开场白,却最是招人讨厌,“想开点儿,废话,我也想呢,换你是我你试试啊? ”而之后关于你还是如何如何幸运的补充更是属于严重找抽。因为这基本上没有把对方 的苦难当回事儿,明明是企图让对方感觉自己实在是“身在 福中不知福”。 帮助别人往好处想是对的,但首先不能着急,因为在痛苦中或巨大的压力下我们的注意力会变得狭窄,这时我们需要别人给于我们的最好关怀是耐心和陪伴,尊重对方的节奏也是彼此关心的表现。等对方情绪稍缓再一起回顾生命中的那些留恋与亮色也不迟啊。
提醒:“看见你这么痛苦却还在坚持,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发现周围的人都特
别想帮你,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帮助别人想开也得有想开的理由和证据,所以挖掘她生命这中的留恋与在意,远比动辄数小时以“想开点儿”为主题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效的多。每个 人的生命中都有问题也有资源,引导她探索远比给与答案更加重要, 这个过程就会让对方感到自己的力量。
误区:“我认为你应该”
解析:{怎么让他放宽心里安慰人的话}.
我们对别人的关心,经常演变为对别人人生的指手画脚,好像越是亲近,这个趋势就越明显,无论是父母与孩子,还是朋友和爱人。因为好像不把自己智 慧贡献给对方,不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塞到对方怀里,我们就对别人不够好似地。不过倒过来想一想,对方岂不就已经被我们认为是准弱智或者缺乏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呢?
没有人喜欢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所以当太多的“你应该”出现在关心中,可能会 被理解为控制而遭到抗拒。比如选项b和d,在不明就里之前就提出建议,你都还没有机会了解朋友是如何分手的,又如何谈得上让他坚持还是放弃呢?
提醒:关心要关心到点儿上,帮助对方发现生命中更多的可能,
生活中看不到的盲点才是我们的任务;即使对方失 败我们仍然愿意陪伴他们寻找失败中的经验才是接纳的真正含义。 “关于分手这件事情,你现在是什么想法?”,“你觉得除了辞职还有什么其它的选择?”,提问,提问还是提问,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专家,没有人比他们本人 更了解自己的生活,你的好奇和倾听就是帮帮助他最好的梳理。 看完了上面的这些文字,你会发现只有选项e绕过了雷区;不过如果你还是对关心别人不着头脑,也不用担心,还有最后的一招,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一招:“请你告诉我 ,我该说(做)些什么会让你感觉好些?”,关心别人的唯一原则就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别人的需要,否则就是一厢情 愿的自说自话,弄不好还会以油 扑火,成就一对儿功夫熊猫。
那一年上海流行“甲肝”,如果你去探望一个甲肝患者。临走的时候,应该对病人说,“你的危险时期已经过去了,好了以后你将不会再害肝炎病了,你比我多了一重保障”我想这话一定会在病人的心里闪出光亮的。
如果你的朋友生病住院,你去医院探望.并说:“安心地休养一段时间吧?你不久就会康复的!从实际效果看这算不上安慰,除了医生,病人不会从任何人那里听到这话而感到宽心。
安慰一个死者的家属,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提及死者,让其家属忘记那些不可挽回的不幸,何必为表示你的怜惜而重又提起别人的悲痛呢?减轻他们痛苦的比较好的方法,便真诚恭听以及问问对方今后生活打算怎么办?
不劝之感:在日常生活里,需要安慰别人的机会很多,一个女孩受不了苦恼的折磨哭起来了,你不要立即去劝她不要哭,这是不能解除她的痛苦的。让她好好地哭一会儿,使她的感情得到了渲泄的出路以后,你的几句勉励就胜过几百句劝她不要哭的活了。
但是最佳的安慰方法,还是在安慰中寓以鼓励,一位记者家里住房紧张,三代四人同居一室,房里只胳摆一张小书桌,一次他用朋友诉苦,说他干了几十年的笔墨生涯,至今家里都放不下一张宽大的书桌,这位朋友听了却安慰说了句比较简单的同情更为深挚的话。他说“世界上伟大的杰作都是从小书桌上产生的,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巴
尔扎克也曾豪迈地说:“我即使居住在火柴盒里,心灵也能主宰整个天空。”这不是阿Q 精神,也不是狂妄自大,而是理想的远大、不为居室小而烦恼,从事着理想的事业,目光高远!—
第二篇:《安慰人也要讲心理技巧》
安慰人也要讲心理技巧
当朋友伤心难过时,很多人要么好言相劝“别哭了,坚强点儿”。要么帮助分析问题,告诉他“你应该怎么做”,还有人会批评对方:“我早就给你说过……”其实,这些做法不仅不能使人得到安慰,还会使对方更加伤心。因此,安慰人也要讲心理技巧,要根据对方的心理活动,给予最贴心的抚慰。
其一、要倾听对方的苦恼
由于生活体验、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等不同,形成了每个人对于苦恼的不同理解。因此,当试图去安慰一个人时,首先要理解他的苦恼。
安慰人,听比说重要。一颗沮丧的心需要的是温柔聆听的耳朵,而非逻辑敏锐、条理分明的脑袋。聆听是用我们的耳朵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不要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要急于做判定,要给对方空间,让他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聆听时,要感同身受,对方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假如我们对他的遭遇能够“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对被安慰者而言,这就是给予他的最好的帮助。
其二、要接纳对方的世界
安慰人最大的障碍,经常在于安慰者无法理解、体会、认同当事人所认为的苦恼。人们轻易将苦恼的定义局限在自我所能理解的范围中,一旦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是“苦”得没有道理了。由于对他人所讲的“苦”不以为然,因此,安慰者轻易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抗拒,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安慰者需要放弃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承认自己的偏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他所面临的问题。
心理专家说的“放下自己的世界,去接受别人的世界”,就是这个道理。最好的安慰者,是暂时放下自己,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看他的遭遇,而不妄加评断。{怎么让他放宽心里安慰人的话}.
其三、要探索对方走过的路
安慰者经常会感,到自己有义务为对方提出解决办法。殊不知,每个被苦恼折磨的人,在寻求安慰之前,几乎都有过一连串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探寻经历。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探索对方走过的路,了解其抗争的经历,让他被听、
被懂、被认可,并告诉他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这就是一种安慰。
心理专家提醒安慰者一个重要的观念:“安慰并不等同于治疗。治疗是要使人改变,借改变来断绝苦恼;而安慰则是肯定其苦,不试图做出断其苦恼的尝试。”实际上,在安慰人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任何解决方法都很可能会失灵或不适用,令对方再失望一次,故而不加干预、不给见解,倾听、了解并认同其苦恼,是安慰的最高原则。
其四、陪对方走一程
陪对方走一程也是一种安慰。对方会在你的陪伴下,觉得安全、暖和,于是倾诉痛苦,诉说他的愤恨、自责、后悔,说出所有想说的话,当他经历完暴风雨之后,内心逐渐平静下来,坦然面对自己的遭遇时,他会真心感谢你的陪伴,也觉得是靠自己的力量走过来的。
第三篇:《心理学安慰别人的10大原则》
心理学安慰别人的10大原则
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世的变迁,我们经常会碰到欲言又止、不知道该说什么的窘境。朋友打电话告诉你,他失业了;同事的检查报告出炉,确定他罹患癌症;大学同学正经历婚变,准备离婚;好朋友的妈妈得了老年失智症;岳父突然死亡,而老婆为来不及见最后一面而抱憾……。
面对这些伤痛或难堪,能帮什么忙?应该帮忙吗?怎样帮忙才有效?要帮到什么样的程度?而当朋友痛哭无语时,该如何按捺内心的不安与疑问,倾心聆听并安抚他的苦痛与焦虑?而当自己遭遇困难、濒临绝境时,该如何适时求援?我们具备坦然接受别人帮忙的能力吗?……….
我发现这10大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其它场合,尤其是作为咨询人员。
对许多人而言,目击别人的伤痛与不安,是件很痛苦的事,我们经常会想快速解决它、采取某些行动,或设法提供立即的解脱。有些人则为了避免说错话,宁愿选择什么都不说,而错失表达关心的时机。我们每天都与不同的人,进行许多不同的「对话」。我们可能事先在脑海中做练习,或只是顺口说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当别人需要支持,或是自己需要求援时,却往往言不由衷,或不着边际、拐弯抹角,绕一大圈而终究无法切入重点。该如何开启「发自内心」的深层对话?而不是仅止于「绞尽脑汁」的表面对话?该如何整合身、心、灵,以自然之姿来做最有效的对谈?
《HealingConversation》作者南丝.格尔马丁,针对如何弥补人际沟通的鸿沟、适时适度表达关心,提供了「疗效对话」的10项原则。所谓「疗效对话」,是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对谈,让求援者获得适度纾解,进而自然地达到「治疗的效果」。当你不确定「说什么?」和「如何说?」的时候,本书可以提供许多实用的参考。
疗效对话的10大原则:
1.聆听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涵意。聆听也不是指说话或发问;通常我们会急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询问对方问题,以为这样就是聆听该有的姿态。然而,所谓的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同时不急着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必须愿意把自己的「内在对话」暂抛一边。所谓的「内在对话」,是指聆听的同时,在脑海中不自觉进行的对话,包括动脑筋想着该说什么、如何响应对方的话,或盘算着接下来的话题。{怎么让他放宽心里安慰人的话}.
2. 停顿
在对话之间,有时说,有时听;当听到自己心里响起「我不懂……」的声音时,就是该暂时停顿一下问对方:「我是否错过了什么情节?」我们还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因而没有正面思考问题,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
从容不迫地停顿与思考,可让我们停止下判断、停止反应,并且产生好奇心。如此,有助于在重要的剎那间,发挥同理心,如果没有做这样的停顿,我们可能会在剎那间,说出稍后会
反悔的话。停顿就像开车时,变换排挡时所需使用的离合器:先减速到某种程度,扣上齿轮之后,才能进行加速。
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以及「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
3. 当朋友不当英雄
帮助别人度过艰难岁月,不等同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人们有权利和责任,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和其所带来的困境。我们应该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我们仅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
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支持他们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面对哭泣的人,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即是希望对方停止哭泣,并跟他说:「别哭了,事情一定可以安然解决的!」其实这并不是最适当的反应。当对方啜泣或掉泪时,我们通常会对自己的无助而感到坐立难安。然而,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是疗伤的一种过程。所以,请别急着拿面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4. 给予安慰
给予安慰并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是「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觉。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心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做自己、并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或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
5. 感同身受
当我们忙着试图帮助他人时,可能会忘记人们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和感觉。尽管人们无法确知我们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觉到我们是否惊慌、对他们下判断,或是为他们感到难过。面对面安慰别人,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身与安慰,即是给予对方的一项礼物。
6. 长期守候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迅速整顿那样的混乱。人们需要时间去调适、检讨、改变和询问:「假如……,会怎样?」的问题。在「疗效对话」中,我们学着接受以下事实:我们的家庭成员、同事或邻居,有时候仅需要我们当他们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7. 勇敢挺身而出
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是无妨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无妨的。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怎么让他放宽心里安慰人的话}.
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知道,你不急着「现在」和他交谈。你或许可以选择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感觉和想法。除了言语的表达之外,「疗效对话」尚有许多不同的形式。
8. 提供实用资源
不需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来帮忙他们找到答案。可以为对方打几通电话,连结人脉;也可以找相关的书籍给他们阅读;也可以让他到“愚人吧” 来看看寻找幽默和乐趣;或是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平静地寻找自己的答案。{怎么让他放宽心里安慰人的话}.
9. 设身处地、主动帮忙
当我们问:「有没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有时候有答案,有时候他们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帮忙。然而,人们有时会对自己真正的需要开不了口。设身处地去考量人们可能需要的协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10. 善用同理心
即使我们遭遇过类似的经验,也无法百分之百了解别人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善用同理心去关怀对方。切记需先耐心听完别人的故事,再考虑有没有必要分享自已的故事?而分享的结果是否对对方有益?
第四篇:《最适合安慰人的话有哪些?》
1、不与别人盲目攀比,自己就会悠然自得;不把人生目标定得太高,自己就会欢乐常在;不刻意追求完美,自己就会远离痛苦;不是时时苛求自己,自己就会活在自在;不每每吹毛求疵,自己就会轻轻松松。
2、东西虽然丢了,就算它再珍贵又有何防,毕竟咱人是好好的,懂吗?这叫;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希望这件事情不会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