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及同步练习》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2)培养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评价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精读细研文本,感受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美;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激发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从而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
【学情分析】
学生对落日很熟悉,但是对“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却只能通过文体去理解体会,没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因此,学习理解“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美可能会有些困难。因此,搜索一些“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图片,用电脑多媒体显示,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两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
2、对“世间有大美”的解读;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对联想内容的深层思考和解读。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学方法:点拨启发及用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学习方法:
1、运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研习文本、探讨问题。
2、用心感知领悟,让鉴赏文体与表达概括相统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电脑搜集关于“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图片,讲课时给学生直观感受。 学生的准备:预习课文,标划并掌握生字词,初步感受“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大西北,我总会想起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会想起唐代散文家李华所描写的“平沙无垠,敻不见人” 的蛮荒、“黯兮惨悴,风悲日曛”的凄凉;会想起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为了核武器试验置身大西北,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悲壮。而今天,也有一位西部的“淘金者”——高建群,他每年都会去一次新疆,不只是去体验生活,更是在体验生命,
他几乎以生命为代价,去感受神话般的西部。确实,西部“有大美”: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关阙,有搅云长幡,有羌笛之怨;有久远的丝绸之路、伟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大西北特有的神秘,对人充满了诱惑。今天我们跟着当代作家高建群去体验一下大西北的落日,感受那里的雄伟风景。(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题诠释
“西部”点明了位置,即中国的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区。“地平线”指明了方位,表明本文所记的是太阳即将西沉时的景象。“落日”是本文所描述的对象。这篇文章就写了作者站在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的大西北的背景之下,为我们描述太阳即将西沉时的壮美的景象。
三、作者介绍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等5部,散文《西地平线上》、《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四、检查预习情况
诳(kuáng)语 垭(yā)口 勒勒(l^a)车 攫(ju~a)来 模(mó)糊 雾霭(ai) 罗布淖(nào)尔 混沌(hùn dùn) 蓦( mò)地 酝酿(yùn niàng ) 胭脂(yān zhi)
五、理清思路
1、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落日印象,引出写作的主体。
2、第二部分(2—18节);分写两次落日。
第一层:第2—6段是写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看日落;
第二层:第7—18段是写在罗布泊荒原上看日落。
六、研习课文
1、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段是如何总写落日的?
作者采用了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方法,层层推进,先写令我惊骇的中亚细亚的“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世间有大美”是作者对西部风光的总评价,由此引出在这“所有雄伟的风景中”,最令我震撼的落日。“震撼”是作者看落日时的感情,也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2、“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机会多、欣赏两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
(2)去的次数多,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与其它地区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3、作者是如何来具体描写落日的哪?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应的句子或段落。
第2段: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
静地停驻地那里。
第3段、第6段、第9段、第11段、第12段:“不经意一回头,突然看见一平如抹的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驻在那里。”第13段:“它是那样鲜艳、温柔,就像早年间,我家里的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第18段:“胭脂色”
4、写景要抓住特征。本文写日落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颜色、形态。
5、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两次落日在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比较有什么区别。{描写夕阳的生动语句}.
(1)多媒体展示落日“春联”红的色彩,并让学生体会用“春联”来写红的效果。 用“春联”红来写落日,体现出一种净化心灵的“静”(年冬的效果);更体现一种历史文化氛围。
(2)朗读第一次描写落日的段落:第2、3、6段,体会这些描写有什么不同。思考讨论。
第2、3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颜色和形态来描写了落日的柔和、美丽、安谧,体现的是落日的静态美;第6段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落日的整个过程,展现的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跳跃着,颤抖着”是动,“纹丝不动”是静。动是美的,“跳跃”“颤抖”“跃”。静也是美的,它“依恋”“贪恋”“不愿离去”。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直到完全消失。作者抓住了落日即将消逝的瞬间,真实而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落日在消逝过程中呈现出的梦幻般的美。
(3)朗读第二次描写落日的段落及句子:第9、11、12、13、18段,体会这些描写有什么不同。
第9段从色彩和形状描写落日“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一样不显明,又用“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来侧面烘插太阳的不显明,“甚至被我们遗忘了”,此时的落日不美;第11段落日的“不死不活”甚至让人生出厌恶之感了。这与第12、13、18段描写落日的辉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更突出的辉煌与壮美。
(4)体会用“勒勒车的轮子”、“硬币”写形的修辞效果。
用“勒勒车的轮子”作比,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
用“硬币”作比,一是体现出了落日的圆,二是写出一种苍白的感觉。与气氛相对应。
(5)文章在写第二次落日时,为什么两次提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
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悲剧的东西往往是美的,它能打动人心。爱情本身是美的,再加上悲剧式的爱情,自然听到这种音乐让人荡气回肠,弥久难忘。但《泰坦尼克号》所反映出来的,让世人推崇备至的,不止是悲剧式的爱情,而
是对生命的伟大赞颂。
因此,第一次提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是为表现苍白的气氛,用到歌曲里死亡的气息与“死亡之海罗布泊”照应。第二次日落出现前的苍白加上萨克斯曲子的渲染,气氛由悲凉转为悲壮,突出了落日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6)除了以上对落日的直接描写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来表现的?学生默读课文,讨论探究。
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历史典故的渲染。
a.侧面烘托:第一次,“面对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第二次,“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这种景象令我惊骇。”对火烧云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落日的辉煌。
两次落日,都有侧面烘托,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变化,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由“旁观”到“向红光走去”的变化,这是落日对人的感染。两次落日,一次比一次热烈,一次比一次壮阔,由静态美到动态美,由“恍若梦境”的一瞬到“挥舞魔杖”让人倍感平庸的“惊世骇俗”,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奇幻的画面。
b.历史典故的渲染:让我们感觉西地平线上两次落日伟大动人之处的原因,还在于作者对历史、文化典故的回顾上。第一次:左公柳(左宗棠征西);第二次:萨克斯曲《我心永恒》,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
关于“左公柳”的故事,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走在异地他乡、陌生的环境,将眼前之景与自己熟悉的传说故事进行时空上的联系,是人之常情。同时,这些联想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体现作者的文化涵养。
罗曼·罗兰是因为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约翰·克利斯朵夫产生于日出,却已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由此可知,人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自然那里发掘力量,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启示。
教师小结:席勒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落日固然美丽,但如果离开了我们美丽的眼睛,它便失去了光辉,如果没有了人类的文化,它便不再让人感动。作者在文中两次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目的还原。
(7)文章两次描写落日之美是否相同?
不相同。第一次:表现了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是一种悲剧美。
教师总结:
1.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
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板书展示】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总写 世间有大美 雄伟的风景
颜色 形态 侧面烘托 历史文化
第一次:春联的红 勒勒车轮 惊呆 左公柳 分写硬币 遗忘 《我心永恒》
第二次:灰白→血红一轮 脸上的红光 罗曼罗兰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⑴""“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dàn( )语。
⑵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ju~a( )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
⑶四周瘴( )气雾ǎi( )弥漫,我们感到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
⑷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混沌( )一片,灰蒙蒙的。 ..
2.补充完整下列四字词语。
一平如___ 回光___返照 适___其时 焦___不安 喷___而出
3.从后面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⑴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 (奇异 奇丽 奇特)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
⑵太阳 (停驻 停留 停滞)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B.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
C.它是那样鲜艳、温柔,就像我早年间,家里的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
D.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
5.文学常识填空。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一文的作者是
代作家 ,本文写了二次观日
第二篇:《20.《落日的幻觉》》
20.《落日的幻觉》教案
教学目标:
1、说清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体会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
4、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导入。我们不能太过于相信我们自己的眼睛,因为眼睛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
看下面的视觉小游戏:展示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
学生思考:【幻灯片】 图一中黄色线与蓝色线哪一个更长?(实际一样长) 图二中位于中心的绿色球和蓝色球哪一个更大?(实际一样大) 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黑点?(没有,一个也没有) 图中共有多少个转动的大飞轮? (没有,一个也没有)
【明确】 看来大家还真的说不准了,看着哪个,哪个就不动了,而不看的就在动,其实,它们哪个也没动,分明没有,却看到了有;分明不是,却看到了是,此种现象只是我们眼睛的一种幻觉罢了。
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落日就是。科学家黄天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把他的探究写在了《落日的幻觉》中。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他的步伐,一同走近落日,来看一看落日的幻觉吧。(板书课题,作者)
【出示幻灯片】 请先欣赏几幅落日的画面。(播放幻灯片,配乐展示落日的画面) 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落日?(用修饰词)(美丽的 神奇的 壮丽的) 的确,这落日美得让人着迷。作者黄天祥又是怎样看待落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说明对象,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认真默读,标出难以认读的字词, 找出有关描写落日景象的语句,并思考:作者觉得落日的景象如何?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落日景象的?【出示幻灯片】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绮丽(qǐ) 殷红(yān) 绚丽(xuàn)衰减(shuāi)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①幻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②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③殷红:带黑的红色。
④变化多端: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多种多样新的情况。多端,多种多样。 ⑤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 ⑥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这句话表达了古人怎样的感情?(让学生自己体会。) 忧伤、衰败、没落、悲伤、具有死亡气息等皆可。
⑦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这句话中包含了无限叹惋之情。
三、学习新课。
1、明确说明文的学习内容。
(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2、赏幻觉。
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落日的景象?
(1)作者觉得落日的景象如何?【出示幻灯片】
明确:第二段中的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作者眼中的日落)。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落日景象的?
【出示幻灯片】 景象一:太阳好像变大了。
景象二:颜色深黄,殷红。
景象三: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景象四: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景象五: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欣赏这五幅图景。【出示幻灯片】 我们欣赏了这些绚丽多姿的落日,但作者在第三段
中说道:“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的幻觉,再阐释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说明顺序就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的结构。
明确:全文可分成两个部分: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总分关系。前三段主要写日落的壮观、绮丽的景象,并说明这些景象只是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已;后四段具体分析产生每种幻觉景象的原理。
(4)本文的结构安排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文章先从日常生活写起,并引用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然后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