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老年人摔倒 卫生部老年人摔倒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老年人摔倒》

一、前言

跌倒是指突发、不自主的、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上。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跌倒的分类,跌倒包括以下两类:(1)从一个平面至另一个平面的跌落:(2)同一平面的跌倒。

跌倒是我国伤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为首位。老年人跌倒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急剧上升。跌倒除了导致老年人死亡外,还导致大量残疾,并且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跌倒后的恐惧心理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活动能力,使其活动范围受限,生活质量下降。

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并不是一种意外,而是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老年人跌倒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预防老年人跌倒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干预,大大降低了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本指南从公共卫生角度总结了国内外老年人跌倒预防控制的证据和经验,提出了干预措施和方法,以期对从事老年人跌倒预防工作的人员和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有效降低老年人跌倒的发生。

二、老年人跌倒流行状况

老年人跌倒发生率高、后果严重,是老年人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公布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30%的65岁以上老年人出现跌倒。随着美国老龄化的发展,直接死于跌倒的人数从2003年的13700人上升到2006年的15802人。此外,报道还显示:在过去的三个月中,580万65岁以上老人有过不止一次的跌倒经历。一年中,180万65岁以上老人因跌倒导致活动受限或医院就诊。2006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跌倒死亡率男性为49.56/10万,女性为52.80/10万。

老年人跌倒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仅2002年,美国老年人因跌倒致死12800人,每年因跌倒造成的医疗总费用超过200亿美元,估计到2020年因跌倒造成的医疗总费用将超过320亿美元;在澳大利亚,2001年,用于老年人跌倒的医疗支出达到0.86亿澳元,估计2021年将达到1.81亿澳元。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按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将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日常活动及独立生活能力,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三、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

老年人跌倒既有内在的危险因素,也有外在的危险因素,老年人跌倒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 内在危险因素

1.生理因素

(1)步态和平衡功能

步态的稳定性下降和平衡功能受损是引发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原因。步态的步高、步长、连续性、直线性、平稳性等特征与老年人跌倒危险性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老年人为弥补其活动能力的下降,可能会采取更加谨慎地缓慢踱步行走,造成步幅变短、行走不连续、脚不能抬到一个合适的高度,引发跌倒的危险性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中枢控制能力下降,对比感觉降低,驱赶摇摆较大,反应能力下降、反应时间延长,平衡能力、协同运动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跌倒危险性增加。

(2) 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前庭及本体感觉,通过影响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影响机体的平衡功能。老年人常表现为视力、视觉分辨率、视觉的空间/深度感及视敏度下降,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急剧下降,从而增加跌倒的危险性;老年性传导性听力损失、老年性耳聋甚至耳垢堆积也会影响听力,有听力问题的老年人很难听到有关跌倒危险的警告声音,听到声音后的反应时间延长,也增加了跌倒的危险性;老年人触觉下降,前庭功能和本体感觉退行性减退,导致老年人平衡能力降低,以上各类情况均增加跌倒的危险性。

(3)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的退变往往影响智力、肌力、肌张力、感觉、反应能力、反应时间、平衡能力、步态及协同运动能力,使跌倒的危险性增加。例如,随年龄增加,踝关节的躯体震动感和踝反射随拇指的位置感觉一起降低而导致平衡能力下降。

(4)骨骼肌肉系统

老年人骨骼、关节、韧带及肌肉的结构、功能损害和退化是引发跌倒的常见原因。骨骼肌肉系统功能退化会影响老年人的活动能力、步态的敏捷性、力量和耐受性,使老年人举步时抬脚不高、行走缓慢、不稳,导致跌倒危险性增加。老年人股四头肌力量的减弱与跌倒之间的关联具有显著性。老年人骨质疏松会使与跌倒相关的骨折危险性增加,尤其是跌倒导致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增加。

(1)神经系统疾病

卒中、帕金森病、脊椎病、小脑疾病、前庭疾病、外周神经系统病变。

(2)心血管疾病

体位性低血压、脑梗死、小血管缺血性病变等。

(3)影响视力的眼部疾病

白内障、偏盲、青光眼、黄斑变性。

(4)心理及认知因素

痴呆(尤其是Alzheimer型),抑郁症。

(5)其他

昏厥、眩晕、惊厥、偏瘫、足部疾病及足或脚趾的畸形等都会影响机体的平衡功能、稳定性、协调性,导致神经反射时间延长和步态紊乱。感染、肺炎及其他呼吸道疾病、血氧不足、贫血、脱水以及电解质平衡紊乱均会导致机体的代偿能力不足,常使机体的稳定能力暂时受损。老年人泌尿系统疾病或其他因伴随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而匆忙去洗手间、排尿性晕厥等也会增加跌倒的危险性。

3. 药物因素

研究发现,是否服药、药物的剂量,以及复方药都可能引起跌倒。很多药物可以影响人的神智、精神、视觉、步态、平衡等方面而引起跌倒。可能引起跌倒的药物包括:

(1)精神类药物: 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催眠药、抗惊厥药、安定药。

(2)心血管药物: 抗高血压药、利尿剂、血管扩张药。

(3)其他:降糖药、非甾体类抗炎药、镇痛剂、多巴胺类药物、抗帕金森病药。

药物因素与老年人跌倒的关联强度见表1。

表1 药物因素与老年人跌倒的关联强度表

因素

精神类药

抗高血压药

降糖药

使用四种以上的药物

关联强度 强 弱 弱 强

沮丧、抑郁、焦虑、情绪不佳及其导致的与社会的隔离均增加跌倒的危险。沮丧可能会削弱老年人的注意力,潜在的心理状态混乱也和沮丧相关,都会导致老年人对环境危险因素的感知和反应能力下降。另外,害怕跌倒也使行为能力降低,行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步态和平衡能力而增加跌倒的危险。

(二)外在危险因素

{老年人摔倒}.

1. 环境因素

昏暗的灯光,湿滑、不平坦的路面,在步行途中的障碍物,不合适的家具高度和摆放位置,楼梯台阶,卫生间没有扶拦、把手等都可能增加跌倒的危险,不合适的鞋子和行走辅助工具也与跌倒有关。

室外的危险因素包括台阶和人行道缺乏修缮,雨雪天气、拥挤等都可能引起老年人跌倒。

2. 社会因素

老年人的教育和收入水平、卫生保健水平、享受社会服务和卫生服务的途径、室外环境的安全设计,以及老年人是否独居、与社会的交往和联系程度都会影响其跌倒的发生率。

四、老年人跌倒相关信息收集和利用

老年人跌倒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是做好老年人跌倒预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借助准确的数据,可以了解老年人跌倒问题的严重程度和相关危险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干预政策和策略至关重要。

(一) 信息收集内容

根据预防控制的要求,跌倒信息的收集主要包括跌倒者基本信息、跌倒现场信息、跌倒性质与部位、临床诊疗情况、跌倒预后和疾病负担等。每一项信息包括核心资料和补充资料两部分,其中核心资料是必要部分,建议所有研究中均应报告;而补充资料是建议部分,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以跌倒者信息收集为例, 核心资料应包括跌倒者身份、性别、年龄、事故发生日期和时间、突发事件;补充资料包括种族或民族类别、居住地、潜在疾病等。

鉴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选择偏倚和信息偏倚,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一、与当地派出所进行沟通并得到较为准确的人口信息表,将调查摸底中获得的人口学资料与信

息表逐一对比;二、安排工作人员利用电话或上门的方式进行重复调查以完成部分问卷中的缺项,确保所有资料完整详细、准确无误;三、对数据进行二次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整套数据的收集、录入过程中,尽力做到质量控制严格、科学,确保所得数据真实、可信,所做工作规范、合理。

(二) 信息收集途径

老年人跌倒的信息来源有多个途径,主要包括医院住院病历记录、急诊室记录、创伤登记、救护车或急救技师记录、医疗诊所记录、康复中心记录、社区调查、家庭调查及保险公司理赔记录等。

{老年人摔倒}.

(三)信息收集方式

1. 监测

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信息,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和利用。作为连续性的系统的调查,监测数据不但可以反映老年人跌倒的流行状况,而且可以揭示其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趋势。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包含伤害死亡监测内容的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死因监测(DSP)、以医院为基础的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和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系统。

因此,针对老年人跌倒的监测应以现有的监测系统为基础开展,合理利用资源和已有工作基础,为本地区开展老年人跌倒干预和评估提供信息。

2. 调查

调查是指通过观察(测量)系统地收集信息的过程。常用的调查方法有个案调查、现况调查、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个案调查、现况调查和生态学研究均属于描述性研究。

在老年人跌倒干预实践中,不同类型的调查和监测可以灵活采用、相互补充。在监测系统尚未建立或不够完善的地区,可以采用现况调查作为信息的替代来源;对于监测和现况调查中发现的重点事件,可以采用个案调查收集更为详尽的信息。充分利用社区的基层组织(村委会),经过宣传发动、培训、考核后,由各楼栋负责人(如楼栋长)带领专业技术人员上门调查,可简化工作环节,方便与居民的交流和沟通。

通过监测和调查可以掌握老年人跌倒的流行情况,识别行为和环境危险因素,评价疾病负担。

第二篇:《老人摔倒原因》

关于人老为啥易摔倒健康提示{老年人摔倒}.

专家们临床观察分析,易导致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原因是:

一、环境生疏老年人离家外出,对临时住处或活动场所不熟悉,如路面不平、潮湿,光线不足,楼梯不规则,地毯松动、破损等,容易跌倒。

二、视力减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多有视力减退,且常易患白内障、青光眼、黄斑退行性病变,视力由于敏感度减弱或夜间视力下降,就更容易被障碍物绊倒。

三、心脑血管病老年人常患的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心律紊乱等,均可导致短暂的脑供血不足,致大脑缺血缺氧,使病人突然发生脑功能失调,出现意识丧失而昏倒。

四、步态失调年事已高的老人常出现蹒跚步态,身体重心前移,使身体处于前倾状态,有的还可因小脑肿瘤、出血或前庭疾患等,也使步态失调,很容易发生跌倒。

五、药物影响部分老人患有某种慢性病,需长期服药治疗,如高血压病人服降压药过量,可以出现降压供血不良综合征;糖尿病人用降糖药不当出现低血糖;失眠老人服安眠药等,均可出现头晕而跌倒。

六、其它原因老人跌倒还可发生于酒后,特别是醉酒之后;另外,热水洗澡时间过长、较长时间卧床、久蹲后突然改变体位等,亦可引

起短暂性脑贫血而发生跌倒。{老年人摔倒}.

老年人发生跌倒,可能是某一种原因,也可能是多种原因所致,如多次出现跌倒,应想到可能患有疾病,要及时去医院查明原因。如非疾病所致,应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防止跌倒,损害健康。

文/摘自健康时报

第三篇:《专家指导老年人如何防摔倒》

专家指导老年人如何防摔倒

一项调查分析数据显示,上海市的意外伤害死亡率排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呼吸道疾病之后,位列第四,其中,老年人摔倒占了一半左右。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吴毅教授,请他指点老年人该如何防摔倒。

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意外摔倒的事件并不少,有一位读者林阿婆就是早上起床梳洗时在卫生间不慎滑倒,右手用力撑地导致骨折,被迫绑上了厚厚的石膏,生活产生了诸多不便。康复后她给《健康财富》写来了信件,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提醒老人们都要注意在生活中防止摔倒这样的意外发生。

上海市住院病情统计分析资料证实,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摔倒而造成伤害或生活不能自理的,在意外伤害事故伤害中占了四成左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吴毅教授告诉记者,像林阿婆这样摔倒的老人生活中并不少见。其实老年人摔倒并非都是因滑倒、绊倒这样的意外,细究起来原因可能多种多样。

老年人摔倒的常见原因

1、平衡功能差。造成老年人摔倒有很多原因,比较常见的一个原因就是老人平衡功能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因退行性变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思维反应迟钝;有的老年人出现大脑认知功能改变、或小脑平衡异常;也有的老年人出现内耳平衡失调等,这些极易造成老年人的摔倒;有时意外发生时,大脑已来不及反应或反应不灵敏导致摔倒。

2、骨关节和肌肉问题。由于骨关节炎疼痛导致摔倒,或者由于肌肉无力而摔倒在老人中也比较常见。

3、脑血管意外。比如脑卒中,因高血压伴脑内小动脉硬化,使其突然梗死或破裂出血,常发生昏迷、偏瘫、失语等,或者因情绪紧张激动造成大脑短暂性缺血发作,也会导致一过性意识丧失而摔倒。

4、其他意外。比如前文提到的林阿婆在卫生间不慎滑倒,有一些晨练老人在锻炼时一不留神就摔倒了,还有一些老人由于天黑视物不清被路上的障碍物绊倒。

老人摔倒后该如何做

老人摔倒后,轻则皮肉伤痛,重则骨折,再严重者脑血管破裂、出血,并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因此摔倒之后的急救工作也很重要。摔倒后该怎么做?吴教授对此建议:

首先,不要急于挪动,应叫旁人帮忙或拨打急救电话120。因为如果发生骨折,越搬动骨折端越易错位,骨折面易刺伤血管、神经,反而更加不好。如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如果盲目搬动或立即扶起,只会加重脑内出血。如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晕厥,患者本应平卧,如果将其扶起,反而加重脑部缺血状况,晕厥加重。

其次,对于仅是皮肉伤者,建议在红肿部位进行冷敷。禁止用热敷或局部按摩,这样易加重局部的肿胀。可以用保鲜袋装些冰块冷敷损伤部位,每次冷敷10-20分钟。然后绑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将患侧肢体抬高,超过心脏水平面。建议损伤者近段时间少下地走路,多休息。 接着,如果怀疑骨折,应该及时送医院进一步治疗。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必须要考虑到相关情况。临床有几类骨折比较常见。一是股骨颈骨折,对老人的威胁最大,60岁以上发生率很高,90%以上是因摔倒引起的。一般表现为摔倒后髋部疼痛,活动受限,行走困难。骨折严重者,可见患肢缩短,外旋畸形,容易被发现。少数病人为嵌顿骨折,虽有痛感但仍可行走,常会漏诊。凡有股骨颈骨折可能,必须进行X线摄片,甚至做CT检查。二是脊椎压缩性骨折,老人跌跤时臀部着地或从高处坠落,常可造成胸腰段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腰背部剧痛,甚至脊柱后突畸形,诊断较容易。三是桡骨远端骨折。由于摔倒时手掌撑地,腕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甚至出现畸形。四是肱骨近端骨折。摔倒时手掌撑地或肩部直接打击造成骨折,患者表现为肩部疼痛,肿胀,上臂抬举困难,此时要想到肱骨近端骨

折可能,应去医院摄片检查。

最后,如果摔倒的老人已发生昏迷、呕吐,应将其头部侧向一边,以防呕吐物返回,流入呼吸道引起窒息。搬动病人时,要一个托头、胸部,一个托腰、臀部,一个托腿、脚,动作宜缓慢平稳;最好是120救护车上的担架进行搬运最安全。

老年人如何预防摔倒

吴教授指出,因为老年人摔倒的原因多样,所以预防摔倒要从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出发,因人而异选择最适宜的预防手段及训练方式。

1、经常用脑 用进废退

老年人应该加强大脑训练如认知训练,防止大脑萎缩,鼓励老年人多参加社会活动,勤读书、看报,参加老年大学学习新的技能。大脑不用就会退化,经常用脑就能保持一定的反应度和灵敏度。

2、常打拳操 锻炼肌肉

老年人要加强肌肉功能训练,因为肌肉无力就容易摔倒。比如太极拳,有研究证实经过太极拳训练后,脑部和肢体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女性可参加交谊舞、木兰拳等活动,可以大大增强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因此,拳操是十分有益的锻炼方式。

3、清晨起床别太急

脑卒中的发生是老年人摔倒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而清晨起床时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高峰。有一些老人起床后突然跌倒在地,也有的老人被家人发现时已经摔倒在洗手间。为了预防这样的意外,吴教授建议,清晨醒来后千万别急着起床,应该先平躺半分钟,再坐起上半身半分钟,接着双下肢靠床沿垂地半分钟,然后再站起来。这三个半分钟对于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和老人清晨摔倒很有帮助。

4、晚上出门要留心

老年人由于视力退化或白内障等眼部疾患,同时反应力不及年轻人,天黑后再出门时,视物不清,遇到障碍物时就容易被绊倒。有一位老教授就是晚上下台阶时,没有看清台阶的深度,不慎跌倒,导致股骨颈骨折骨折,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因此吴教授建议,老人尽量少在天黑以后出门。如果一定要出门,也要注意行路安全,防止被小沟、台阶、障碍物绊倒,最好随身带手杖。

5、时常摔倒 带根手杖

吴教授说,平时容易摔倒的人,出门可以用根手杖,多一个支撑点,对于预防摔倒意外发生很有用。有些老年人觉得用手杖是“人老了”的标志,觉得很丢脸,所以坚决不肯用拐杖,对此,家人应该耐心劝说老人,不要小看一根手杖,有时能防止大意外。{老年人摔倒}.

6、随身携带联系卡

老年人出门有必要随身携带一张联系卡,写上名字,相关病史,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联系电话等资料。万一发生摔倒意外,旁人可以及时帮助老人联系到家人。

7、常做平衡操

老年人平衡能力减退是摔倒的重要原因,怎么测试平衡能力呢?有个很简单的方法:两手扶于腰间,紧闭双目,选择您认为站立较为容易的一条腿单腿站立;抬起的那只脚可以抬高或者放低,但不能与支撑脚接触;记录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结束标志是支撑脚移位或者抬起的那只脚接触到地面;进行两次测试,把较长的一次时间记录下来,这期间可以变换支撑脚。测试出的时间与平衡能力的关系可参考下面的表。

男性 女性

非常好 110秒以上 110秒以上

较好 38-109秒 36-109秒

标准 13-37秒 12-35秒

较低 5-12秒 4-11秒

非常不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老年人摔倒 卫生部老年人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