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雷电颂读后感 雷电颂读后感400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雷电颂》

雷电颂

1.作者简介

郭沫若 (1892~1978)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 历史剧 《屈原》《棠棣之花》 《虎符》《高渐离》 《南冠草》

2.屈原,我国最早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主要作品:《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等,收在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里。

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混战。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但是此时,种种诬陷也接踵而至,楚王撤销了屈原的官职,流放之。当时秦国势力大,秦攻击楚国。屈原主张联齐抗秦,遭到拒绝,几次被囚 。楚国国势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对抗秦兵的力量。秦国占领了楚国大部分土地,楚国要灭亡了。 满腹的忧愁愤恨,他写成了诗篇《离骚》。他越来越老了,但是复兴楚国的希望,却一天也没有熄灭过。楚国要亡了!他来到了汨罗江边。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见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心里像波浪一样翻腾起来。

3.背景介绍

《雷电颂》选自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发动“皖南事变”,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的高潮。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了“借古讽今”的作用

4.写作意图:

郭沫若借历史上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的作用。

5.剧情简介

全剧分为:

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6.说戏剧常识

1、独白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它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创作中,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雷电颂》的独白就是这样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

2、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内心独白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自然环境,以及动作、外表形象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演员的表演提供造型,也为读者理解下文他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

3.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属于综合艺术。

剧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台词又可分为对白,独白和旁白。

《雷电颂》是人物的内心独白。

7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

第一层次 (1-8)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次(9-13):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8.屈原的独白写了哪些景象?

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土偶木梗”的群像。

9.

象征手法:

风雷电 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 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形象 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 ,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黑暗

有形的长剑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

作用: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为“具体” 形象可感.

10.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11.屈原怒斥神鬼偶像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他怎样的精神?

o 神鬼偶像指的是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的当权者,表达了他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

邪恶的顽强斗争精神,体现了他和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

12.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正义和光明的化身。是战斗不屈的战士的形象。 痛恨黑暗,向往光明,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奸佞们战斗到底。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表现了他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虽桎梏加身,但不屈不挠,浩然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充分表现了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13.“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运用呼告、排比、反复修辞手法,热切地向往和赞美风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这几句是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

14.“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硬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一连串的反复,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

15.“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的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运用了排比、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16.“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深刻的指出了产生黑暗的社会根源,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17.《雷电颂》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①拟人兼呼告:憎表达最直接有力②排比和反复:句式整齐,感情表达更强烈

③多用短句:语气急促,情感激烈

18.总结:1、内心独白想像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19.《雷电颂》的舞台说明: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

20.结束语:《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内心 独白。也是一篇散文诗。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典型。

21.课外知识

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 第一场: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的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场: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场:高潮。写侍女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中毒身亡。表现了她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22.分段分析:

舞台说明 : 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

屈原:外貌:戴有刑具,有长链,穿着囚衣,披散头发

动作:伫立睥睨,目含怒火,两手同举,曲拳于胸

受到迫害坚持真理,满腔愤怒坚贞不屈

23. 时间 地点 环境

24.歌颂风雷电

“风!你咆哮吧!”—“把这包含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

怒斥神鬼

“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篇末

25.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神鬼象征了现实中的种种黑暗势力。诗人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表现了诗人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

26.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1、概念—-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体)。

2、作用—-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极大地增

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7.写作方法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

拟人呼告:“风,你咆哮吧!” “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直接以第二人称呼喊风雷电,把它们当作可以表明心迹的对象。感情热切,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比喻:“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表现了热切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排比、反复、反问:“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

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达到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28.拓展:

1、屈原的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比较阅读

以前学过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与这二首诗相比,本文的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两首诗是在案头供人吟读的小诗,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天上的人和事,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借景抒情,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像贴切新颖,给人美的享受。

29.评价本文:

本文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方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30.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光明啊,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呼告、反复

B、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反问、排比

C、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反复、比喻 31读后感受: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什么特点?

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3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 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 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 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第二篇:《《雷电颂》教案》

《雷电颂》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 一 ) 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 二 ) 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 三 )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 四 ) 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 五 ) 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 六 ) 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 七 ) 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 一 ) 必知点:

1 .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 ( 1892—1978 ) ,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 . 屈原简介:

屈原 ( 约前340—约前278 )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3 . 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写作意图: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 二 ) 重点:

4 . 作者笔下的屈原形象及其它人物形象

屈原: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婵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郑詹尹: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帮凶。

5 . 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3部分是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6 . 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的结构和特点 ( 《雷电颂》 )

( 1 ) 结构层次

《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风 ! 你咆哮吧 ! ”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 ”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 ! ”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 2 ) 艺术特色

①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它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耀夺目。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

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整个独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7 . 一些物象的象征义及蕴含义

( 1 )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 2 )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 3 )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身子自由时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 4 )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 5 ) 土偶木梗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指河伯神像,其二指在《九歌》中抢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雷电颂读后感 雷电颂读后感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