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善于发现 善于发现美

话题作文 zuowen 1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关于善于发现的故事》

焦耳求知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兲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迚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彔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耎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爱迪生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耎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关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迚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

冈察洛夫

1926年,17岁的兰德还是哈佛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天晚上,他走在繁华的百老汇大街上,从他面前驶过的汽车车灯刺得他眼睛都睁不开。他突然灵机一动:有没有办法既让车灯照亮前面的路,又不刺激行人的眼睛呢?他觉得这是很有实用价值的课题。兰德说干就干,第二天便去学校办了休学手续,专心于偏光车灯的创造发明。

1928年,兰德的第一块偏光片终于制成了。他匆匆赶去申请专利,不料已有四个人申

请了此项专利。他辛辛苦苦做出的第一项成果就这样白费了。三年后,经过改迚的偏光片研制成功,专利局终于在1934年把偏光片的专利权给了兰德,这是他获得的第一项专利。 1937年,兰德成立了拍立得公司。有人把他介绍给华尔街的一些大老板,他们对兰德的才能和工作效率十分赏识,向他提供了37.5万美元的信贷资金,希望他把偏光片应用到美国所有汽车的前灯上,以减少车祸,保证乘车人的安全。

1939年,拍立得公司在纽约的世界博览会上推出的立体电影更是轰动一时。观众必须戴上该公司生产的眼镜才能入场,这又为公司赚了一大笔钱。

有一次,兰德给他的女儿照相。小姑娘不耎烦地问:“爸爸,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照片?”这句话触动了兰德,经过多年的研究,他终于发明了瞬时显像照相机,取名为“拍立得相机”。这种相机能在60秒钟洗出照片,所以又称“60秒相机”。

拍立得公司1937年刚成立时,销售额为14.2万美元,1941年就达到100万美元,1947年则达到150万美元,为10年前的10倍。“拍立得相机”投入市场后,使公司销售额从1948年的150万美元猛增至1958年的6750万美元,10年里增长了40倍。

然而兰德并不就此停步,后来他又制造出一种价格便宜,能立即拍出彩色照片的新相机。兰德说:“一个企业,不仅要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改善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方便,而且要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样,企业就不会停滞不前,将永进充满活力。”当人们问兰德有什么成功奥秘时,他只是笑笑说:“我相信人的创造力,它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只要把它挖掘出来,就无事不成。”

魏格纳

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跃大西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采是连在一起的,后采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迚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第二篇:《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这位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为什么会号召弟子向所有人学习呢?因为他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去学习,去借鉴。因此,他成为了一代大师!

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的两个人,每个人都会有优点与缺点,只不过有人优点多,有人优点少罢了。因此,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某方面说,每个人都是人才。但正如一句西方经典所说,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如果你只能发现别人的缺口,而忽略了缺口之后的果实,那你便永远无法提高自己,在嘲笑别人中慢慢堕落。但有些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激励自己,完善自己。最终走向成功。

刘邦在楚汉争霸时,势力较弱。此时在项羽那不里不得志的韩信来投,有很多人都瞧不起他,嘲笑他的胯下之辱。而刘邦,却以欣赏的眼光,发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亲自拜他为大将军。而也正是他那欣赏的眼光,成就了大汉王朝。而只发现他不足的项羽,应不重视人才,最终被韩信逼得走投无路,只得自刎江边。

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还有齐桓公。当初他和兄弟争夺王之时,被管仲暗射一箭。但最终他继承王位后,却放了管仲,并任用他为相。别的大臣十分不解,齐桓公却说:“当初他射我一箭,只不过是各司其主而已,可见其对主忠心,况且他有非凡的治国之才,我为何不用他?”管仲因此十分感激,尽心辅助齐桓公,让其成为春秋一霸,名流千古。

一位作家曾说过:“他写作其实和厨师做菜一样,当一个作家总是找别人缺点,或一个厨师总说别人菜不行时,肯定写不出好作品或烧出好菜。一个伟大的厨师和作家,总能发现别人的优点来提高自己,所以它们伟大。”爱迪生晚年时,便是骄傲自大。在他眼中,别人都不行。所以再没有一件伟大的发明。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便同时成就了自己,总是给别人挑刺的家伙,最终也会长满尖刺。正如一则寓言所说

挑刺的习惯,如同一种慢性毒药,让你不知不觉中陷入其中,慢慢消亡。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别人,便会发现智慧的果实,在不知不觉中成长

2010.5.21

第三篇:《善于发现 勇于实践》

善于发现 勇于实践

摘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通过读书获得,而一个人的能力只有在实践的“历炼”中养成,实践才是培养人的能力和智慧的摇篮。过去,我们的教育观念是封闭型的,只强调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新世纪所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只有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才能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学生的思想具有深刻性、灵活性、变通性、独特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关键词:发现能力 观察能力 审美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现成的教材,课程改革紧紧围绕“教育创新”这个主题,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它是一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创新精神的活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新世纪所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只有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才能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学生的思想具有深刻性、灵活性、变通性、独特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综合实践课中,只有通过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实践为学生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舞台,由于要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因此,它必然会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善于发现}.

习环境中,它不仅改变了学习的地点、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学习中培养了一种开放性思维和开放性的心态,同时,学生也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探究,在实践中,学生学会了发现,当学生真正发现的时候,他们才能获得自信心的满足,才更乐于去实践,只有在这种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所以,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乐于并敢于表现自我,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怎样保护水源》这一课题时,为了使学生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三个杯子,分别装上相同的种子,其中两个杯子中放上不等量的水,一个杯子中不放水。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作好观察记录。等到上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然后指名汇报,有的学生发现,水放得太多与没有水,种子不能够发芽,只有适量的水,种子才能够发芽。又有的学生发现,发芽的种子停止浇水时,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枯死,如果继续给发芽的种子浇水,那叶子就会长得绿油油的,非常好。不论哪一种结果,学生们的结论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没有水,种子就不能发芽、长叶,就没有植物,也就没有生命。在这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也学会了发现。

{善于发现}.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综合实践课离不开观察,观察离不开对生活的了解,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可以直接感知,获取知识,只有热爱生活,亲近生活,才能感受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生活之中,见微知著,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积累情愫。因为生活积累越丰富,越能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浅

{善于发现}.

入深。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水的作用,我让学生去观察了解水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水能洗衣、煮饭、浇花、发电、给机器散热,人们口渴了必须喝水,不喝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水占人体体重的4/5,一切植物、水生生物的生长必须有水,如果没有水,就没有一切生命。这样,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迈上了一个台阶,观察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加强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丑的能力,知道什么行为是美的,什么行为是丑的,从而达到自我约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培养。在讲到水就是生命的重要性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水既然就是生命,人们是怎样对待水的呢?有的学生介绍了这样的情况,他们亲眼目睹了很多人往河里扔垃圾、扔饮料瓶的事,还有做生意的将一袋一袋的垃圾往河里扔,有的学生亲眼目睹了扔后水面呈现的油圬,小鱼惨死漂浮的场面,有的目睹了工厂排放的工业用水污染水源的场景,有个学生介绍说:“他外公家住的地方原来没有水和电,后来政府免费为他们那里的人们供水供电,有的人家不知道节约水,整天让管子里的水哗哗地往外流,看了真让人心疼。”接着我让学生加以想象,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水,将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如果贵阳的南明河没有受到污染,一条清澈的河流穿过城市中心,有很多水生动物与植物,那我们这个城市将会是什么景象?学生们的想象是,如果没有水,地球就没有了生命,就像失水的种子一样干枯,没有任何生气。如果南明河不受到污染,会给这个城市增添一分难得的秀美,会吸引很多的外商与游客,同时也会对贵阳市民的素质有更高的评价。通过这些问题,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善于发现}.

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之后,教师便可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知道水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后,我让他们回去以小组的形式写一份保护水源的倡议书,其中的一份倡议书是这样写的:“1、从我做起,节约用水。2、珍惜水吧,水就是生命。3、请别往河里扔垃圾,鱼儿们渴望清新的环境。4、请不要往河里排污水,否则,我们的家园将会失去秀丽。”我希望孩子们内心发出的迫切呼声不仅能够引起人们对水源的关注,同时,也希望孩子们的呼声敲响人们保护资源的钟声。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综合实践科目的教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因地制宜,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勇于去实践,我相信,综合实践课程会开办得越来越好,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会节节升高。

第四篇:《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如何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卢龙县潘庄中学 王玉凤

世界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学会认识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能看到初升太阳的美,盛开的鲜花是美的,开屏的孔雀是美的""五岳之尊的泰山是美的,湛蓝的大海是美的,奔腾的黄河是美的""春天的细雨是美的,夏季的月夜是美的,冬日的银雪是美的""但是要发现枯黄的秋草是美的,古朴的老屋是美的,扫马路的工人是美的,满脸皱纹的老人是美的, 就太不容易了。对于前者,我们自然地就能感受到美;而对后者,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美的存在,无法发现美。

所以培养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作画的突破口,更是学生作画的源泉。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能敞开心胸地感受美、灵动地创造美。

怎样使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呢?人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进行联想的。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美的能力,要从他们思维的特点出发,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入手,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引导。{善于发现}.

第一步让学生认识自然界外部的特征美,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红玫瑰、黄菊花、粉杜鹃、白水仙、争奇斗妍,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自己,金龟子金光闪烁,红蜻蜓通透鲜红,大熊猫黑白分明,孔雀开屏更是灿烂夺目。春日带学生到附近的桃林口、刘家口、马鞍山、尖山槐去写生,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给学生讲解颜色的种类特点,相互的关系,以及各种颜色构成的自然画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提高学生感受自然美的能力。自然界形态美也极其丰富: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使学生在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中吸取美的营养。

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因为观察是创造美的前提。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曾举过一个例子:对于园里那一棵古松,在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眼里,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在木材商看来,它不过是一棵做某事价值多少钱的木料;在植物学家眼里,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然而画家却认为它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接下来三个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木材商在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马上就会想到要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而画家却只是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我赞同三者眼中对古松的不同状态和不同定位,我更推画家去感受松树的个性、体味松树的品格和趣味、挖掘松树不被他人察觉的美学价值。

要使学生真正学会欣赏自然、提高审美能力,在身临其境获得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还要给予必要的知识,使他们的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阶段。

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可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对建筑美的欣赏,建筑艺术历来被称做“凝固的音乐”。那些造型精巧、风格多样的古今中外建筑,以其巧夺天工而被世人赞叹,我国是建筑艺术驰名世界的国家,在辽阔的国土上,有数不胜数宫殿、寺院、石碑、桥、塔、亭、台、楼、阁、轩、廊,像明珠一样灿烂夺目。在观赏时,先让学生看到建筑物的全貌,讲解建筑物的布局、功能、结构、色彩、造型上的特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建筑宏伟、气势的美。有的古代建筑和风景胜地还有动人的神话传说,让学生了解这些故事和传说,既可增长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审美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用知识启迪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全面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首先要抓住整体性。学生的观察一般都不细致,常常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这样怎么能发现美呢?为了培养学生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上室外写生课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通过教师的耐心引道,学生都能把自己眼睛看到的景物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还会涌现出许多构思巧妙,内容丰富的绘画作品。

美感是指人们直接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美的事物的完整印象和总体感知。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艺术形象不是杂乱无章的线条、色彩、形体的拼凑,而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课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感知能力。

例如欣赏拉菲尔的《雅典学院》时,除了从视觉上感受画面的色彩和谐统一,更要从构图、构思上去感受作者对人类住求科学、追求智慧真理的赞美。欣赏潘鹤的《艰苦岁月》时,引导学生对一老一少两个游击队员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心的真实、生动形象的欣赏,体会他们吹笛子的专注、听笛子的投入,感受革命先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时,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画家运用蓝、红、黄三种主色调统一调配的色彩美。再欣赏此画人物、背景的构图形式美,画作中构图时将毛泽东主席右前方的一根红立柱略去以增加主席身高,这样就更好地解决了绘画形式与绘画主题的统一问题。最后体会该画和谐、成功地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与中国画中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融为一体,具有鲜明民族性的绘画风格,以此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还要培养学生发现审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特性格。美感需要从整体上去感知美的事物,但并不等于将客观事物巨细无遗地复印在头脑中。罗丹还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只有有了独特的感受和发现,才可以算是真正把握了美。

印象派绘画的创始人莫奈曾到伦敦游历,他花了著名的维斯敏斯特大教堂,画面上教堂的哥特式尖顶上空笼罩着紫红色的雾气,时隐时现,色彩丰富,诗意浓郁,非常精美。该画展出时,观众非常惊讶:原本灰蒙蒙的天空在画家的笔下却变成了紫红色,这一定是画家搞错了!可是,当人们走出展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天空的雾的确是紫红色的。从此,莫奈被人们誉为“伦敦雾的发现者”。只有具有特别敏锐的感官,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现美,并深入的感受美,才能开拓出美的天地。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种发现审美事物独特性格的能力。

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人们审美感受力的高低强弱,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只有通过耳濡目染,亲身领受,才会是视听感官变得灵通起来。教学中教师要系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领会各学段内容标准,有计划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美感。

在明暗造型的教学中,如果仅仅安排学生积极对照课本临摹,那样学生兴趣就不会浓厚,就不能体会出黑白灰调子的对比和谐美。教师要安排从易到难的实物写生,让学生亲自面对写生物体,引导他们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比较、体会写生物体各个部分的形状、明暗、调子等变化的视觉印象。在工艺美术内容教学中,通过对基础图案、装饰色彩、平面构成、模型、服装、居室美化、建筑装饰等系列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强化学生的美感,发展他们个性表现能力,体会创造美的乐趣,学会传递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善于发现 善于发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