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佛家佛教经典哲理语句》
佛家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5.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6.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7.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8.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9.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0.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11.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2.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第二篇:《佛教哲理》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华严经云: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斌宗法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华严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华严经》‘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佛教哲理}.
《十善业道经》‘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无量寿经》‘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 清净无染'。
《梵网经序》‘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涅盘经》‘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五苦章句经》‘人身难得,六情难具,口辩难中,才聪难致,寿命难获,明人难遭,直言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值。'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二、还要我放下什么
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 赵州禅师答:‘放下吧。'
严阳尊者说,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
赵州禅师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来!'
严阳尊者听到这里,忽然有所领悟。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四、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佛教哲理}.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五、磨砖作镜
道一十二岁时到南岳衡山,拜怀让禅师为师,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怀让禅师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道一说:‘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在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道一被这种噪音吵得不能入静,就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 怀让禅师:‘我磨砖作镜子啊。'
第三篇:《佛教哲理》
第一章
过分在意外界评
价,生气的总是自己
人生在世,如果活在别人的评价中,那将是非常痛苦的,这种痛苦能使人手足无措,能让人心烦意乱。其时,这就是你生气的原因:
你在拿别人的错误来
惩罚自己。
01 执着于外在形
象,最后得不偿失的只能是自己
天然禅师又一次路
经洛阳的惠林寺,正值严冬时节,天寒地冻。
于是他就将寺里的木
头佛像扛了下来,烧火取暖。
寺里的主持见了,大发雷霆:“你怎么可以为了取暖而烧了佛像
呢?”天然禅师头也不
抬,问道:“我在佛经上看到说,舍利子是有道高僧在火化后留下的
一种晶莹剔透的东西。
在佛教中,它被看作是戒律功德的结晶。在许多佛家著作中,只有少数高僧才能在死后留
下舍利子。那是不是
说,只有在佛教中成佛的人才能有舍利子留
下来?”
主持回答:“那当
然!”
天然禅师泰然自若
的说:“噢,我想看看能不能烧出舍利子来啊!” 慧林主持主持巨额
的这是个疯和尚,惊愕地问:“胡说,佛像是木头做的,怎么可能烧出舍利子来。”天然禅师哈哈一笑,道:“既然烧不出舍利子来,那就是木头,不是佛了,留着它
第四篇:《佛法哲理》
1、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圆满。
2、因贪嗔痴而发生的一言一行,包括每一个起心动念,一切都是恶。在不贪、不嗔恨、不愚痴的状态下,一言一行,包括每一个起心动念,一切都是善。
3、多看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多看别人的优点,才能学到别人的功德。
4、你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在最低处;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在最高处。
5、我们学佛修行的过程就是忏悔的过程,直至我们圆满、成佛那天才不要忏悔,之前一直都要忏悔。
6、我们都不愿意感受痛苦,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痛苦的因;我们都想得到快乐,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快乐的因。我们所想与所作所为都是背道而驰的,这就叫颠倒。
7、观想不是着相。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相,这才叫不着相。相不是障碍,执着才是障碍。
8、念佛一定能管用,一定能往生,但是我们嘴里念的是佛,心里念的是魔,都是私心杂念。这样“念佛”实际上就是念魔,表面上修行,实际上在造业。
9、让众生高兴,这就是善事;让父母高兴,这{佛教哲理}.
就是孝顺。
10、精进不是一种刻意、一种勉强,而是内心里的一种欢喜、一种迫切,渴望能学、能修、能得到,每时每刻都不会忘掉。
11、没有希求正法的心,就没有意乐圆满;没有意乐圆满,我们就不能修持正法;不能修持正法,就不能解脱,不能成佛。
12、我们是修大乘佛法的,要饶益众生,但是首先要饶益自己身边的,与自己最有缘分的众生。
13、很多人学佛精进不起来,根本的原因就是出离心没有修好。四外加行是修出离心的方法,把四外加行修好了,相续中才能产生真正的出离心。
14、我们现在所遭受到的所有的痛苦与烦恼,都来自于对轮回的贪念,对世间琐事的贪着。{佛教哲理}.
15、无论什么时候都敢面对、敢承担,这叫出离心,是一种勇敢的心。会面对、会承担,这叫菩提心,是一种智慧。
16、修行的过程就是修正自己的过程,并不是修正别人的过程。
17、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可能不抓紧。你不抓紧时间,学佛修行的事情一拖再拖,这就说明了你没有希求正法的心,你没有意乐圆满。
18、福报是修来的,不是求来的。想修福报,要具足布施、持戒、忍辱三个条件,如果做不到,不可能得到福报,相反只能减少原有的。
19、仪轨是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才能发心、发愿。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方法,如果方法不正确,做什么也不会成功。
20、心清净了,一切都清净;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
21、心一动就造业了。不管善业恶业都是造业,造业了就要感受果报,就有因果了。有因果就有戏论,有戏论就有轮回。
22、受戒是为了让你增加功德,不是佛要求你什么,不是让你受苦受累。受戒了就有功德,有功德了就有福报,有福报了就有智慧。
23、要认真,但是不能执着;要放下,但是不能放弃。不认真是罪过,不执着是解脱。
24、什么是真空妙有?要认真,这是妙有;不执着,这是真空。要放下,这是真空;不放弃,这是妙有。
25、我执也是一种贪,贪着于自己。
26、真正的佛法就是把握住自己的心,别让心那么散乱。心散乱了活得就辛苦。
27、一切功德的来源是信心和慈悲心,一切修法的基础也是信心和慈悲心。念念不忘上师三宝,才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念念不忘父母众生,才有真正的慈悲心。
28、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戏,但是演戏的时候你要认真,不能糊涂,不能当真。
29、能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不放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
30、学佛就是学做人;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
31、福报、智慧是每个众生本来具足的,修福报、修智慧就是让它显现出来。你去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承认自己是佛,这叫显现。
32、你仅仅放生了,这不叫行善。从内心里做一个决定,从今以后全力以赴地爱护一切众生的生命,这个决心才是行善。
33、不是将不清净的东西观为清净,将不圆满的东西观为圆满,而是本来就是那么清净,本来就是那么圆满。你认识到了这个道理,并且证得了这个道理,这叫开悟、证悟。
34、阿弥陀佛是真心想接我们的,关键是我们是不是真心想去?如果真心想去,你肯定时时刻刻都发这个愿,到临终的时候也不会忘。{佛教哲理}.
35、回向的对境是无量的,回向的功德也是无量的,这是使功德得以圆满的一种善巧方便。为自己、为某某众生回向,你得到的功德就小,因为你的对境小、心量小。
36、你能解脱,这是上师三宝的一种期望;你能利益众生,这是上师三宝更大的期望。你为了这些去爱护身体和生命,这实际上是爱护诸佛菩萨的事业,爱护父母众生的利益,并不是为自己。
37、看见佛菩萨了、看见光了,有各种好的征相和梦境,这也是好事,但是这不等于解脱,也不等于成就。任何时候都不起烦恼、没有痛苦的时候才是解脱、才是成就。
38、火点燃了,灰自然就有。你只要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世间的福报自然而然就来。
39、有智慧的人,为自己的时候去为众生,却使自己得到解脱;没有智慧的人,为自己的时候就是为自己,却什么也得不到。
40、有善知识的指点,依照他的要求去做,这叫会学;有正确的方法,按照正确的方法去修,这叫会修。
41、你最执着的东西对你的伤害最大。你对哪件事、哪个人、哪句话执着心最强,它对你的伤害就最
第五篇:《佛家佛教经典哲理语句》
佛家
一、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五、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六、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七、 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八、 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九、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十、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十一、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十二、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第六篇:《佛教的哲学》
浅评佛教哲学中的“方便”说(转)
摘要:方便在佛学中的概念是指引众生入真实法而设的灵活法门,是佛学重要的度化设施。方便思想还构成联结佛学体系的筋脉,可以平息经典之间的分歧。久而久之,方便更成为佛门中一种独特的行为文化,正,可以行中正之道,广利众生;反,可以排斥异己,文过饰非。总之,方便是属于佛学核心层的重要指导思想,支撑起佛学的浩大体系。
关键词:方便 因人施教 权巧 反面作用
“方便”是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之相对应,方便的原则也是僧人(居士或教众)处理日常事务的重要原则。佛教用语“方便”的原意应是指以灵活方式因人施教,使觉悟佛法真义,《维摩经·法供养品》:“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坛经·般若品》:“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五灯会元·章敬晖禅师法嗣·荐福弘辩禅师》:“方便者,隐实覆相,权巧之门也。被接中下,曲施诱迪,谓之方便。”这种方便又可称为“权假方便”、“善巧方便”,系指善于引诱众生入真实法而设的法门(当然,佛学喜细微的思辨,如慧远、窥基等对于方便概念的甲乙丙丁类之罗列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此处再换用佛学外语言来表述,;方便”在佛学中的第一要义是指一种点播、教化手段,也是一种传法的高水平功夫和师徒之间密切呼应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佛教哲理 佛教哲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