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散文游记 经典散文游记

话题作文 zuowen 1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游记散文的写法及例文》

游记游记,有“游”有“记”

同学们作文存在问题:

1、 只“记”没“游”(没有游踪线索)。(寇祎玮、韩

佳文、陈盼望等)

2、 把游记散文写成了介绍性的说明文——纯粹的介 绍,没有描写看到的景和物。(张艺鑫)

3、 即使作文有景物描写,但也不抓住特点写,随心

所欲,毫无层次的随便写。(凤玉欣等)

4、 已经概括了看到的景物特点,但具体的内容和特

点不相符甚至毫不相关联。

5、 不记浏览的心情,纯写景没感情——没有融情于

景,读起来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那么,我们如何写好游记散文呢?

一、游记游记,首先是“游”。怎么游?最常用的方法是移步换景法。移步换景,就是游踪的变化和景物的转换为序,从不同的立足点描写景物的写法。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景物,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但写作时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游踪线索首尾要一致,要把立足点的变化交待清楚,前后一致,才能使读者抓住作者的游踪,从而领悟文章的旨趣;二是游踪的变化与景物的转换必须一致,即边走

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记,有条不紊地抒观察到的景物描绘出来。当然,我们也可以先对景点的特点作总的介绍,然后再分别来写,由总到分来写。

二、怎么记呢?

记心情啊,记美景啊,通过写美景来反映好心情来。这里介绍一种写景抒情的好方法——融情于景。

你知道何谓“融情于景”吗?就是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独有的心境。文中的景物是思想感情的载体,是为抒发主观感受服务的,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想知道如何“融情于景”吗?为倾注感情使景物传达真情,可在对自己所热爱的景物进行描绘时,要极言其美,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文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春花”的无限钟爱之情,令人读之心潮澎湃。可运用修辞使景物充满灵性,如朱自清的《绿》中,把“平铺着的、厚积着的绿”比作“少妇拖着的裙幅”,比作“鸡蛋清”,比作“温润的碧玉”,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丰富“绿”这一形象,这些生动的比喻,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增添了游记散文的诗意。可运用生动的词语使景物活泼生动起来,如“鸣蝉在树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长吟”、“伏”、“窜”这些动词栩

栩如生地再现了动物们的情态。

三、例文

太湖山游记

太湖山是国家森林公园,离我们的学校有十多里远。它那秀丽的景色在十来开外也充满了神奇(概括特点),雨后的云朵缀着梦幻,百看不厌。曾大胆想过,独自去登太湖山峰,观竹林美景,涉叮咚泉水,拍下一张张彩色多姿的画面,留下一串串轻松的脚印。今天,梦想变成现实,我如愿以偿了。[精到的语言总写出太湖山的景色特征,为下文蓄势。]

来到山脚,望着巍峨的太湖山,我突然想大叫一声:“我来了!”但我始终没有喊出口,因为我怕打破这山间的宁静。 一步步的攀登,我终于登上半山腰的凉亭里。沿途,我看见许多人在贪婪地拍着照,[贬词褒用,衬托出太湖山景色迷人的特点。]好像要把太湖山美丽的景一个不留的留在脑海中。我环顾四周,这才注意到,青翠的竹子点缀着一片寂静之境,幼小的竹笋跃动着生机与活力。美丽的鸟儿伴随着泉水有节奏的唱着歌,仿佛它们是一队组合,一队完美的组合。[寂静的山林,有了动态的鸟与泉水的加入,妙趣横生,生机勃发。]捧着清澈的泉水,我出了神,好久没有看到过如此清澈的泉水了。泉水香甜可口,喝过后,嘴里好像依然有泉水的清香。 歇了不久,我们继续向山顶挺进。山峰似乎永远走不完,依

然是那么长,但是我坚信我能到达我心中的望江亭。[赏景也是心情愉悦的过程,也是心灵启迪的过程。]来到寺庙的一个许愿池里,只见一些人向池里投掷硬币,也许他们想得到祝福吧。山顶不知不觉的出现在眼前,望江亭也那么真实。从亭上俯视,一切都那么小,那么美丽。“一览众山小”的快感让人忘记了疲惫与烦恼,忽有飘飘欲仙之感。{散文游记}.

怀着恋恋不舍之情走出太湖山的怀抱,回望着那一抹云彩,那一片青翠,我的心灵仍沉浸在美景之中[化用古诗常用的结尾的方式,余音绕梁。]

简评:

1.移步换景来布局。全文通过“来到山脚”“一步步的攀登”“我们继续向山顶挺进”等词句,使文章结构井然有序。

2.融真情于景物。为了将太湖山的秀美景色描写出来,为了表达对太湖山的热爱之情,作者将近景与远景、动与静相结合,将立体的太湖山展现在世人眼中。同时,作者还将心情投射到景色之中,景色描写之中传达着深情。

水帘洞洞天

一部《西游记》,令花果山水帘洞著称于世,家喻户晓,名闻海内外。[长篇小说《西游记》的问世,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花果山,记住了水帘洞。]长假有幸,直奔花果山。[“直奔花果山”,交代了游踪。]

站在山门前,想起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写的花果山,说山上“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山的“正顶上有一块仙石”。由于我们是从正门进山的,因而无缘见到仙石。[引用《西游记》中描写花果山的内容,增添了花果山的魅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从连云港市的猴嘴镇东南进花果山,就可见一石猴蹲于巨石之上,向西北眺望,似乎正在迎接客人的到来。[石猴迎客,交代了游踪。]

为了保护景区环境,景区内配有专门的环保车辆。如不想步行,可花15元买张车票,乘车盘旋而上,然后到你想玩的景点下车即可。为了赶时间,我们一行人买了车票,直奔水帘洞。[乘环保车,直奔水帘洞。用笔简洁,单刀直入。]

车子依山道盘旋而上,但见彩蝶飞舞,香气扑鼻,山势不算巍峨险峻,却也浓荫蔽日,翠竹、绿树、野花、怪石、潭中清流,尽收眼底。[上山途中的美景,寥寥数语,景色

第二篇:《怎样写好游记散文》

怎样写好游记散文

批改学生游记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按旅游图的介绍,一处不落地一一叙述,既无详略处理,也无自己的真切感受,更谈不上有什么独到的思想。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我以为主要是学生不明确游记这种体裁的特点,游记究竟该写些什么?怎样才能把游记写好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作些努力。

一.写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感受来。

游记散文不能写成流水帐,关键是写出自己独到的感受,要写出游时的“味”来。比如同样是泰山,不同的人去登感受是不一样的。清朝桐城派散文家的姚鼐的《登泰山记》,写的是雪天登山之感,全文行文时带上了许多关于“雪”的描写,无论是上山道路,还是到山上以后的所见,都与“雪”有关,他个人的体验也与“雪”有关。而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则是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全文紧扣“雨”字,描写雨中别具情趣的“水淋淋”的景物和“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两人的文章各有千秋。同一座泰山,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人笔下,所具有的情韵是不一样。如果我们也到泰山去,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想必我们的笔下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就算是两个人在同一个季节,同一天去同一个地方,两人所获得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两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个人爱好都不一样,我们的游记散文就是要把这不一样的体验写出来。

二.选自己感受最深的、心灵受触动最大的点去写。

奥地利作家斯·茨威格,1928年在俄国旅行,拜谒世界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墓,看到的竟然只是野地里一个长方形的小土堆,而且听说这是按托翁生前遗愿安葬的。他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联想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等人的有着奢华装饰的墓地,就写下了散文名篇《世界最美的坟墓》。他认为保护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除了围在四周的稀疏的不关闭的木栅栏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为名篇,之所以震撼人的心灵,主要是因为作者是用“心”在写,真正写出了自己真切感受。我们在游记散文的写作中,一定要试着去捕捉那些撼动我们心灵的东西,捕捉那些刹那间产生的思想的火花,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特色的文章。

三.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要巧妙表达自己的思想

散文讲究借物寓意、托物言志,从而把人们的思想引向一个丰富而深邃的境界。游记散文也应如此。有些游记散文主要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豪情,有些文章则通过一定的事物或游历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某种人生哲理。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主要描绘了轮船穿过三峡时所见的瑰丽奇特的景象,作者把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融合在一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感。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则通过游山的经历来表达“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朴素的生活哲理;苏轼《石钟山记》在字里行间告诉我们不能轻信旧说、有疑必察的重要性。这些文章中作者都能在游山玩水之际,通过一定的物或事来表达一定的

情感,寄寓一定的思想, 这正是我们在游记散文应该做到的一点。{散文游记}.

四.游记类散文要有一个合理的序。

任何文章都要有一个合理的序,游记文章的序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可以是地点的转移,也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如《雨中登泰山》就是以地点的转移为序,从岱宗坊出发,一路写到南天门,各种景物依次展示,有自然景物,有人文景观,井然有序,这样写就使全文条理清晰。而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虽然也以航船行进为序,但更有一句“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统摄全文,全文始终洋溢着作者在母亲河上航行的兴奋、激动的情致。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写的同样是船过长江三峡的情景,但作者却紧紧扣住“第一个”去漫想,思路由第一个过三峡的人展开,想到人类历史上各个领域中的无数“第一个”,从而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行文非常自然,条理非常清晰。

五.游记类散文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去写景状物。

在游记散文中,有时为了逼真地表现事物,也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去写景。如朱自清的《绿》中,把“平铺着的、厚积着的绿”比作“少妇拖着的裙幅”,比作“鸡蛋清”,比作“温润的碧玉”,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丰富“绿”这一形象,这些生动的比喻,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增添了散文的诗意。散文中的这个“联想”还可指调动大脑中已有的信息,跟眼前的事物形成对照,通过比较来加深对当前事物的认识。在《绿》中作者以丰富而美妙的语句细腻地描绘了“绿”之后,觉得还不够,就进一步调动自己的“库存”展开横向联系。把“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拈来与眼前的“绿”比较,以突出眼前这“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恰到好处。是联想使得散文更具有魅力,没有联想就不可能有好的散文。

六.游记散文可以插入一些有文化底蕴的东西,如神话传说,前人诗文,名人轶事等。 游记散文写时总要涉及某一个地方,而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定的历史。游记散文不能纯粹是写这个地方有哪些事物,还可能牵涉到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英雄人物、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东西,这就需了解这个地方的一些人文知识,风俗习惯等,然后巧妙地根据文章中心表达的需要选择插入的内容。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一文中有巫山神女峰的传说、屈原的传说,有杜甫的诗句,有古时的歌谣、颜语。这些东西的插入为文章增添了无穷的诗情画意,为三峡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创造出神奇美妙的意境。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文化”味很浓,主要就是作者在历史与现实中注入了许多这样的有底蕴的东西。我们平时每到一处,既要留心观察,收集一些文字材料,也要注意倾听导游或当地人的介绍,以更多地了解某一个地方的底蕴,为写文章提供尽可能多的素材。

总之,游记散文有写法多种多样,但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特色,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真切感受。

邮址:浙江省平湖中学语文组 柳岸 邮编:314200

第三篇:《游记散文》

游记散文阅读指导

小桥流水,明月松间;落日长河,巍巍群山。大自然的清荣峻茂,自古备受文人青睐。古人徜徉其间,感悟人生情趣,并写下大量情文并茂的游记散文。

这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的情感和志趣。

一、游记散文的特征

第一,以记游为基础;第二,有叙有议,一般先叙后议,如《游褒禅山记》;第三,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

二、游记散文的类型

第一类是“赋”,苏轼《赤壁赋》; 第二类是“书”,吴均《与朱元思书》;第三类是“序”,王羲之《兰亭集序》;第四类是“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记”是游记散文中篇目最多。

三、游记散文的要素

1游者;2游时;3游地;4游踪;5景观;6情理。

四、阅读方法

1、立足读懂。

古代游记散文,它的根本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根”还是在文

言文阅读能力上。

2、分解层次

分清层次,要“目无全牛”。不防用“——”勾出,或用“//”分出。

(1)、游者

一般在文首,如《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或文尾《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游时

一般在文首,如《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或文尾,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3)游地

一般出现在标题中,如《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4)游踪、景观

一般是文章前部分。{散文游记}.

(5)情理

一般是文章后部分{散文游记}.

3、勾画游踪

游记散文阅读的第一个难点是记游部分。而要突破这一难点,最重要的是找出作者记游的线索,即游踪。游踪一明,景观自然清晰。在次,我们要求同学们在读文时必须进行勾画。如《游褒禅山记》记

游部分的阅读,需勾画体现游踪的关键字词:

“慧空禅院”——“华山洞”—— “距洞百余步”,见“仆碑”——“前洞”——“由山以上五六里”,“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遂与之俱出”——“既其出”。

由游踪串联景观。这样,我们对《游褒禅山记》的第一、第二段就能有了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在考试时、无论是对我们读懂文章,还是寻找答题局域都是巨大帮助。

4、细读情理

游记散文阅读的第二个难点是情理部分。

(1)细读这一部分。不懂的勾画出来,不能遇难即放弃,读懂能读懂的,猜读不能读懂的。

(2)勾画中心句,尤其关注首尾句,尽量弄懂作者说表达的观点。如《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是情理部分,很长也很难。但是末句“此余之所得也”,“次”乃近指,即是上句内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明白这一句就知道作者核心的观点是“尽吾志”。

(3)结合记游部分。

游记散文的任何情理抒发都是以游记为基础的,否则,情理就成了空谈。结合记叙内容,仔细分析情理部分,是能够明确作者观点的。如《游褒禅山记》: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射洪中学 王强

2013年4月11日

第四篇:《游记散文》

一、写景状物 栩栩如生

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 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融情与景,用景物来抒写心绪,也算是游记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散文游记}.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有人说,中外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象外国文人习惯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相反的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

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从而在中国的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这样的文章举不胜举,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介绍了山得名的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游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必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散文游记 经典散文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