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三重门读后感》
《三重门》读后感
三重门这本书在大概十年前我上小学的时候就闻其名,那时此书才出版没多久,有的人大赞此书反映出了中国目前教育的弊端,而有的人则抨击韩寒只是一个无知的叛逆少年,接受不了游戏规则就转而去批判他。我那时只是一个小学生关于中国教育的弊端神马的我是不懂,我唯一知道的只是韩寒是一个高中辍学去写书的人,这在我看来是一件既崇拜又不敢去做的事。当时我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想看一看这样一个问题少年的书是有多么惊世骇俗,然而这样的想法仅仅只存在了一小段时间就被接踵而来的各种作业、补习、考试、升学等事淹没,直到十年后的今天我才真正好好坐下来将这本已出版了10多年的韩寒处女作体味了一遍。
合上这本书林雨翔那悲剧的身影仍然浮现在脑海中。“手攀住一块凸石,脚下是深渊,明知怕不上去,手又痛的流血……..不知道该放不该放,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林雨翔最终不知何去何从,而这一切的起因不过是因为一次夜不归宿。起初的时候我不禁想他如此的厌恶这样的素质教育,还不如就此解脱出来去做点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去勇敢的追求一次Susan,尽管他与Susan的初恋看起来那么幼稚。但林雨翔没有,他选择了逃避,逃避父亲的责骂,逃避校方的处罚,逃避Susan的质问。很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的是那么高大,他们不怕死,敢作敢当,敢于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是不折不扣的英雄。有的风流倜傥,学富五车,人品无敌,姑娘们的芳心为之倾倒,是万人迷。然而书中的林雨翔是那样的窝囊,面对同学的嘲笑
他只敢在背后暗骂,面对小流氓丢过来的生煎包他只敢小心翼翼的躲避,当面对他最喜欢的Susan时满腹的情话却又憋在口中说不出。面对父母、老师、学校他更是只能不不退让选择妥协。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句话放在林雨翔身上再适合不过了,无论在哪仿佛事事都与他过不去,都在与他作梗。文学社社长没当多久就名存实亡,举报高年级同学倒卖劣质随身听却把自己夜不归宿的事给暴露了,好不容易进了市重点想与Susan会和到头来才知道Susan最后去了县重点。林雨翔就是这么个小人物,总是有那么多麻烦、那么多退缩、那么多妥协。
可惜生活是一堆挫折,生命是必须妥协。林雨翔固然看上去是如此可悲,但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中真实写照的缩影呢。三重门出版了12年,最近一次课改也已过去了将近7年,可是无论是80后、90后甚至00后我们的成长之路有什么本质的变化吗?答案是没有,不经没有变化负担反而越来越重。现如今教育已经产业成熟化,21世纪后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今有些小学生周末的日程安排丝毫不逊色于大企业的CEO,早上英语下午奥术,可能晚上还可能来个什么弹琴、舞蹈什么的美其名曰素质教育。
诚然凭借着家长们不懈的努力如今小孩德智体美方面的发展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自此小学生走上了星光大道的舞台,14岁的初中生踏上了嫩模的追星梦,路都还没走稳的孩子抱起了篮球,背后是家长们四处砸钱买奖项,劳心劳力的扶持着自己的孩子上位。然而angelababy、姚明、阿尔法都只有一个,疯狂的追逐过后剩下的路又该怎么走?为什么进入大学后曾今的好孩子变了,泡吧、熬夜、逃课?
真的之归咎于学生自甘堕落和当今的学生没有理想而已?我觉得不全然或许真的是他们压抑了太久,太需要释放。
我们的父母从小就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条明路,不考这个没前途、不学那样没有出路。12年寒窗苦读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花在了教室里,最快乐的时间却在回家的路上。我怀念小学放学后和同学一起在理工大学的后山上打野战,怀念初中时为了多打20分钟一盘的魔兽争霸遭遇战而放学前发疯似地抄写政治问答题,亦怀念高中时在晚自习结束后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尽管那时很穷零用钱是那么的少但我们依然欢笑、快乐。尽管当今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仇富是一种酸溜溜的心态,但我还是想说有钱真不一定能得来曾今的快乐,尽管那是穷开心,是苦中作乐,但那样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同时也是回味无穷的,哪怕是12年的学生生涯换来的仅仅是现在的忆苦思甜我觉得也是值得的。
我不清楚现在孩子还有没有以前那种足质足量的童年,亦或他们依然快乐只不过我们想法落伍了。可喜的是我没有像林雨翔那么悲催,没有什么知心的朋友,生活也显得郁郁寡欢。可悲的是我也并不比他强多少,在大部分时间里我还是选择了妥协,妥协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好,至少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不选择妥协的往往难以善终。就像游戏有规则,生存有法则一样,在这个社会中这个体制下如果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妥协都遵守了正确的游戏规则,而你却离经叛道拒绝妥协那么最终的结果是要么你出局没得玩,要么去自己玩一个人的游戏。
尽管看完《三重门》后我感慨万千,心潮澎湃只恨自己不能摆脱
命运的束缚,但可惜命运就是必须妥协,生活依然还是要正常继续。只是我希望能在妥协的这条路上不至于走的太远、太深,偶尔有的时候也能为自己挣扎一下。
第二篇:《三重门读后感1》
《三重门》读后感
10-15 高怡捷
在愉快的心情下读完了韩寒的作品《三重门》,再一次感受到韩寒的幽默。这种幽默的力量真的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把我带回到情窦初开的花季雨季。
说到主人公林雨翔不得不从他的童年说起。快乐的童年人似乎都差不多,痛苦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同。林雨翔的童年直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痛苦的噩梦。当村里的同伴都在铁路边玩耍的时候他被文绉绉的父亲关在黑暗的阁楼中,在孤独与痛苦中一遍遍地背诵着诸如《史记》《大学》等古文。他必须始终听父亲的教导——现在背得滚瓜烂熟,以后就出口成章了。也因为这样,在小学时代,他是出了名的神童。
随着林父的升迁,雨翔的中学年代是在城镇中渡过的。因课业繁重他感到学习很吃力,他已没有了资本让同龄人称他为神童,他失落极了;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因林母整天整夜的玩麻将,一无心思料理家务,二无心思管教小孩,最后闹得鸡犬不宁,在这种吵闹中,雨翔从小孤寂的心更加寂寞无助;花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然而又伴随着无限的烦恼。就在升高中的那一年他被Susan深深地吸引了,然而他只能把那种爱慕之情暗暗地放在心底,一遍一遍地思念。就因为这样那样的种种原因他中考失败,没能考上高中。最后无耐被父亲用钱送到市重点高中。{三重门读后感}.
在市重高中他显得更加彷徨。他基础太差而且无心学习,他逐渐堕落。好似在他的生命中什么都不顺,什么都不好。面对着生活的坎坷他该如何抉择,他该怎样冲破层层关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韩寒描写的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当代中学生的代表,很多中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缩影,或从小就被父母逼着读书写字,没有闲暇的时间;或父母感情不合闹离婚;或父母恋上赌博,对这个家不管不问;或学校根本就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给孩子因压增负;或在情窦初开的时期被感情困扰着……总之,《三重门》就好像在描写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与林雨翔一样是故事的主人公。
那么,主人公林雨翔的命运将会怎样呢?也许作者想留一个广阔的空间让我们去想像,也让我们反省省,他并没有在故事的结尾道出林雨翔的抉择。
林雨翔何去何从?当代的中学生像林雨翔一样叛逆的中学生该何去何从?有这样一则故事引发了我的思考,香港著名歌星邝美云,曾参加香港小姐竞选,获得第三名。在竞选期间,记者提了一个叼钻的问题,“你读书时成绩不好,你是否很笨?”这个问题的确棘手,可是邝美云的回答却发人深思。她是这样回答的:“你们注意到没有,读书时成绩一流的毕业后干什么?可能当工程师、律师、医生;而成绩二流的毕业后干什么呢?他们中很多人却当了那些工程师、律师、医生的老板。”
的确,我们无需烘烘烈烈,在保持一颗纯真的心下我行我素就是最时智的选择!
第三篇:《三重门读书笔记》
三重门读书笔记
《三重门》是韩寒17岁的作品,也是韩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文虽出自少年之手,但笔法深老道,嬉笑怒骂,极具讽刺意味。该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它质问着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批判了这种机械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伤害和摧残。
文中的主人翁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学生。如鲁迅一样,林雨翔正是韩寒本人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只不过稍加改变其性格罢了。小说开头介绍雨翔的“出处”,是一位小镇中学的初中生。他在他父亲的熏陶下,对古文略有了解,文科长于理科,于是参加了校文学社,在志同道合的马老师指导下,他以一篇急急忙忙赶出来的作文竟然意外地获得了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可见其功底深厚。中考前夕,他的父母为了他能考上市重点高中,花尽了心思,找人为他恶补了一段时间,补课费就达五千多元,还不包括这样那样的补品。他的心思不全在学习上,除了学习,还在为了一个叫Susan的女孩“劳心劳力”。虽说如此,她也鼓励雨翔努力学习,并说三年之后在清华园见。
雨翔的心愿是和她考上同一所高中,而他在父母的“努力”下——搞了个体育特长生,打了几万块钱的红包,跌跌撞撞地进入了市南三中。但阴差阳错的是Susan以三分之差,无缘市南三中的门槛,与雨翔擦肩而过,雨翔后悔不已。挤进了高中后,但他的学习是每况愈下,几门功课高高挂起了“红灯笼”,照亮了前面黑暗的道路。可他哪知,Susan是特意为了他才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录取通知书,甘愿放弃十分的题目。雨翔也只好无奈。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应试教育阶段老师们的虚伪做作,家长几乎疯狂的举动以及学生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心灵的扭曲。当时的韩寒以一个中学生的视角去看待这种漏洞百出,弊病无穷的教育,最终他自己也以七门功课亮红灯去反抗这种不公的制度。诚然,这种教育方式{三重门读后感}.
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一个17岁的少年为什么会对其产生那么大的仇恨,这和这种教育方式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显然不是,韩寒亦是这种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也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于是他的“离经叛道”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一个走过应试教育道路的人,我对此感触颇深,韩寒没有读过大学,我想如果他“有幸”进了大学的话,他又会怎么去看待自己的大学生活,怎样去审视这种教育?最后我想说:《三重门》亦拷问着大学生活!
第四篇:《《三重门》读后感》
《三重门》读后感
《三重门》之作出自一位十七岁的高中生韩寒之手。对于一个十七岁便能领悟出人生和各种尖锐的见解,心中不禁佩服起来。韩寒用一种少年独有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感情取向来看世间。有狂傲的才子韩寒曾引起一时争论,也难怪,这样一个才子功课竟然七门红灯。所谓怪才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会引来争论。
作为一个学生读者,这本书确实让我震撼了一翻。让我从头到底的感觉就是:“对呀,写的不就是我们现在高中生的生活吗?” 书中的幽默,黑色幽默、苦涩幽默、压抑的调侃、刻意的潇洒、知性的比喻、品读之间往往为其新颖别致的幽默感揭出一些笑声。一些比喻也果真幽默俏皮得可以,一般来说,比喻是把两类似或相关的事物连在一起,而韩寒的比喻则许多一反常规,硬是把基本毫不相干的东西连接起来,所引用的幽默比喻处处一针见血的披露了许多社会现象。 《三重门》所用之语妙趣横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带着种淋漓尽致、潇洒酣畅的审视。韩寒偏爱中国古代文字,所以文章中也用了不少古文,皆创造出了幽默加古文的领域。可谓不乏充满睿智的幽默感的神来之笔,象征性的,寓言式的传达出了当今时代和社会本质上的真实。
首先,我肯定的是如今的教育制度的确有问题。正如韩寒所说,高考取材制度让许多学习不行但能力出众或有其他天赋的同学淹没在人海之中。打个比方,如果我是菲尔普斯,甭说八枚金牌,就是游泳池也不会去几次,我只会把去游泳池的时间贡献给补课。如此看来,高考制度问题很大,但能否找出别的更好的教育制度吗?我觉得不可能。我从韩寒的后记中感受到,韩寒是想让大家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去发展,而不是去全面发展从而全面平庸。 看完韩寒的《三重门》我想了很多,也许以后还会有更多的韩寒出现,而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给于他们更多的包容,毕竟人无完人嘛!
——11级机制(1)班 070811117 钱彬
第五篇:《观韩寒《三重门》有感》
读《三重门》有感{三重门读后感}.
读写简介:《三重门》这本书已经出版多年了,我才有机会读它,可见韩寒所说不假。韩寒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刚一问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中学生中更是捧客如云。读了这部小说之后,我为韩寒丰富的学识与超时代的文学素养深深折服,更为他勇于批判中国的应试教育的的勇气而折服。
作品简介:小说主人公叫林雨翔, 初中就读于小镇上唯一一所重理轻文的中学,他自小就在他父亲层层设防百密多疏的古文灌输下,,在小镇上享才子之誉。年少轻狂加性之所近, 他终于在作家兼语文老师马德保的惺惺相惜下进入校文学社, 并进而在文学社组织的周庄旅游中, 意外有了两大收获: 一是以一篇七拼八凑的游记文章获得了某个可疑的全国作文大赛的一等奖, 这也成了他以后在现行好学生标准下唯一可以炫耀的资本; 二是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为之魂牵梦绕的同校女生Susan,,生活顿时有了寄托有了色彩。无奈中考临近,多门课程需要恶补,Susan 也激励他好好努力,并说三年后清华园相见。经过林父林母几万块钱红包的努力,林雨翔最终竟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跌跌撞撞进入重点中学市南三中,但Susan,阴差阳错地却以三分之差与市南三中无缘。挤进高中后,林雨翔诸方面都遭遇困难,学习每况愈下,周边缺少朋友,体育本非特长,社团活动也游离边缘。就在这时Susan告诉他,她是特意为了他才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录取通知书,却没想到他如今竟是这个状态,遂提出分手。百般交困下, 林雨翔触犯校规,面临处分,又怕家人责问,遂萌发出走的想法,可这就像是小说最后打的比方,手攀住一块凸石, 脚下是深渊,,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该放不该放, 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读后感想:我认为小说的故事和情节,就正如韩寒在后记中说:“得很坦率,内容空洞, 主人公基本上没干什么事, 就这么浑浑沌沌过着。”但这就是生活。尽管情节不曲折, 但小说里的人生存着, 活着, 这就是生活。林雨翔是文本中浑沌生活的行动者角色, 是感性具体的, 而韩寒的讲述则是在此之后的反思和重新组织, 是理性普泛的, 两者之间正具有相互交叠相互层深的效果。且看小说中的两个妙喻, 如说到镇上中学大兴重理轻文之举时, “语文课立马像闪电战时的波兰城市, 守也守不住,一个礼拜只剩四节”;说林雨翔上了高中突然接到一封信, 想到“原本初中里交的朋友全然没有消息, 似曾有一位诗人或哲人打比方说距离如水, 那么朋友就是速溶的粉末, 一沉到距离这摊水里就无影无踪,今天竟有一块粉末没溶化完, 还惦着他, 怎么不令人感动! ” 这些妙喻要说到有类钱钟书,语气格调相类,,不过语言的来源和组织则有别: 钱锺书是学者式的,韩寒则属于青春时期特有的才高气傲。像不少人所认为的,林雨翔身上带有韩寒的影子,甚至干脆就是韩寒的自传,这又不免是把艺术的虚构世界和现实的真实世界相混同了。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林雨翔身上有没有韩寒的影子是一回事, 而以他来构筑特定的艺术世界则是另一回事。林雨翔的所见、所历、所思、所感固然是主要的结构和线索,在此之外则还有一个高高在上君临一切的观察者兼讲述者的声音,洞悉着故事里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左右着作品的基调和色彩。这个声音操持着类钱钟书式的语言,冷静深邃,机智巧妙,甚至不乏种种有意为之而来的尖锐刻薄,从而使浑沌的生活时时处处变得更加意味深长,既使之清晰分明,又使之呈现出属于青春自我的调侃和诙谐。所以,即使说到韩寒和林雨翔之间有某种联系的话,这种联系也同样体现了不同的层次,林雨翔是文本中浑沌生活的行动者角色,是感性具体的,而韩寒的讲述则是在此之后的反思和重新组织,是理性普泛的,两者之间正具有相互交叠相互层深的效果。且我们看到的诸多人物在这种机智语言的调侃下多多少少都被类型化被距离化了,如家长的不学而有术,对于孩子的爱心只在考试的关头才充分萌发,颇有批评家的风范;如老师无论有没有学有没有术,只要教导学生得分有方,俨然也是专家,所谓名校呢,只有规章制度、各种勾心斗角的争夺却不在少数;还有几个好学生,唯老师之言是从,眼中除了课本还是课本,这个世界倒也变得简单
而纯粹了。于是,语言的机智乃至刻薄强化了种种的张力关系,消解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诸种观念和判断。小说结尾林雨翔那个落寞的身影也便让我们回味不已。其实,我觉得《三重门》这本书适合大人去看,尤其是那些教育部门的权威,那些有免费好车的人,希望他们从中能得到一点毒害。学生呢,最好不要看《三重门》,看了你们会更叛逆,会被遗毒,当然,如果非要看的话,还是先看看我这篇伪书评,得到免疫保护后,再去看《三重门》。 总结: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最受人们关注的莫过于教育制度批判 的话题,说是独立、反思也好,说是叛逆、偏激也罢,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构成了“80”后的一种形象和一种思考的方式。相对于张悦然已经回归主流文学之路。相对于郭敬明在商业化的轨道上飞扬乃至幻化某种青春的激情和想象,《三重门》用它的冷静和机智,讲述了自身的生活,并使这种生活成为了和现实常规相对待的不容回避的层面,这就像韩寒在《三重门》扉页中所写到的, 他“注定要扮演不安分且引人注目的角色” 这个角色无论精彩还是无奈,毕竟我们更为坦率直接地面对了青春的话题, 进入到这个青春的世界之中。
第六篇:《三重门读后感》
三重门读后感
说起来也着实汗颜,在《三重门》出版这么久后才第一次拜读。你我的认知或许以前一样,认为韩寒是一个狂人。可是在读完后,内心酸得想哭,韩寒并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坚强,他的那份无奈又有谁知!
《三重门》的文笔中,你几乎看不见孩子的影子,若不是早已知晓,我或许会误认为是出自成人之手。他的老练、成熟,令人惊叹。理一理思路,林雨翔实际上就是韩寒,这个迷茫而倔强的少年。唯一的不同,就是那份抗争意识。林雨翔的求学和韩寒的休学,一个尖锐的对比,事实上也是韩寒的无奈。他选择了一条极为坎坷的人生道路,执着前进。虽不知前方道路如何,光芒还能闪亮多久。但我坚信,在无数应试学子心中,韩寒是最洒脱和值得羡慕的。
首先,我肯定的是如今的教育制度的确有问题。正如韩寒所说,高考取材制度让许多学习不行但能力出众或有其他天赋的同学淹没在人海之中。打个比方,如果我是菲尔普斯,甭说八枚金牌,就是游泳池也不会去几次,我只会把去游泳池的时间贡献给补课。如此看来,高考制度问题很大,但能否找出别的更好的教育制度吗?我觉得不可能。我从韩寒的后记中感受到,韩寒是想让大家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去发展,而不是去全面发展从而全面平庸。可是,社会选择人才需要标准,需要比较,如何才能让这些在某一方面有建树同学去得到社会的认可呢?很难。打个比方,
你说你业务能力强,想有一个业务能力大赛让你脱颖而出,可这很明显不现实。
其一,让还未走向社会的同学去比拼业务能力,不妥,其二,人和人的业务能力又能差多少,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还不是要像考高考那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而,高考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之所以高考有那么多的弊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太多,人人都想过好日子,住洋房,开宝马,怎么办?于是,高考这样的竞争机制就诞生了,高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只要你去努力,就会成功。唯一不好的是那些像韩寒一样的金子大部分都不能像韩寒一样发光。可这赖不到高考身上,这些人不发光的最大原因是没有找到“文化课学习”和“潜能开发”的平衡点,也就是说,这些人没有像韩寒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成功道路”。说到底,尽管高考制度有太多的弊端,但从中国的国情看,这个制度是这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制度。
思想的敏锐,是小说的第一个特征。韩寒用了第一人称,用少年林雨翔的眼光看待社会、人生以及周围的一切,发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见解。韩寒看待世界的眼光极为挑剔,对于社会不良风气和应试教育的批判辛辣却又叫人心服口服。但思想却不能弥补韩寒对社会认知的浅薄。像小说中一些打架的场面,或许是韩寒没有经历过,文字写得苍白无力,有时干脆一笔带过,这也使许多人对此做出批评。的确,阅历是人生的经验,是永远无法代替
的。但是请你记住,韩寒在那时只是个孩子,一个敢于表达自己心声的孩子。成熟的文笔也掩不住年龄的事实,我们凭什么对他要求这么多?
但是,好归好,缺点还是不少。正如韩寒在《三重门》中所抱怨的那样,如今的教育过于僵化。举个例子,曹禺的《雷雨》,这篇话剧其实怎么看都行,但老师和教参就是要让你死板的理解为社会的黑暗什么的,我就认为雷雨反应的是命运不可阻挡,不可战胜这一主题,但考试时如果这样答,肯定就错了。所以我觉得这样僵化的教育其实是禁锢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陷入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对我们思想的成熟是极为不利的。还有,如今的教育官僚化,市场化,花钱进重点就像过去的男子进妓院一样稀松平常。最后再报怨一句,政府能不能像给官员配好车一样在教育的投入再多一点?
小说的结局颇为耐人寻味,殊不知无言的结局亦是最好的结局。未来的世界谁也猜不透,不如给自己留一个幻想的空间。韩寒做的真是绝。其实,我觉得《三重门》这本书适合大人去看,尤其是那些教育部门的权威,那些有免费好车的人,希望他们从中能得到一点毒害。学生呢,最好不要看《三重门》,看了你们会更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