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来日并不方长散文 来日并不方长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 写给我的闺蜜L

平平淡淡

懂得珍惜,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在长大的过程中,总有些猝不及防的变故让人扼腕喟叹:有时候,没有赶紧完成的心愿,一转眼就来不及了。 ——于丹

2015年小年那天,你住院的噩耗传来,我不禁泪湿了枕巾。第二天上午匆匆赶去探望。坐在病床上的你谈笑风生、风采依旧。中午你始终笑着走在我们前面,没有我想象中的虚弱。只是在你一再坚持要来的自助餐厅里,拉开外衣拉链的你额头上尽是细密的汗珠,嘴里也直嚷嚷着热。望着你兴奋的脸,已瘦成竹竿的腿,我却像掉进了冰窟窿""

记得98年初春,迎着料峭的寒风,我去了那个人地生疏的“边境”小镇。不久,而立之年的大姐被庸医所误,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每次回老家路上,恍惚中总觉得前面那个人就是大姐,等呼喊着追上去,才发觉认错了人。

几个月后,你也来到这里,而且就在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卫生院,成了我的“邻居”。我的“后遗症”经你妙手调理终于消失。跟你下棋,陪你练字,看你手术,笑你"",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至今还历历在目,青春飞扬、积极进取的你的鲜活的形象还在我的记忆里。我们相伴度过了那段异乡谋生的日子。

记忆深刻的是那次去找你,你正在给病人做检查,一脚门里一脚

门外的我立刻红了脸,退了出去。当时暗自为你叫屈:你也有拒绝的权利啊。现在想来,这种勇气和胆量岂是一直顺风顺水长大的温室小花所能理解的?!

然后我进了“围城”,不久你也离开这里,回了老家,很快也走进了“围城”。公路边那漂亮整洁的院落就是你的诊所。我们相聚的机会不多。你总说要考医师证,买了电脑,上了网线,忙。让我觉得你是充实而又快乐得。

2006年选择退出“围城”的我,几经辗转,也回到老家。一切归于平静。本以为分分钟我们就会相聚。后来听说你去镇医院上班了。要了一个女儿,几年后又有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小日子过的是有滋有味。没想到的是,我们还是聚少离多,尤其是2012年我来到五中后,我们几乎一年见不到一次面。更让我揪心的是你接下来的遭遇。我以为最疼爱我的母亲去世对身心俱疲的我来说是最大的打击,那么对一直珍视家庭的你来说,背叛又意味着什么呢?!让古稀之年的老人再次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境况,而且是他们视若珍宝的唯一的女儿,对你何尝不是一种锥心的痛?

但愿我疼惜的神情没有伤害到敏感的你,如果不小心刺痛了你,也请你原谅。我只是希望你卸下伪装痛痛快快的哭一场。

还记得我跟你提过的好朋友Z吗?围城中身经百战的她有了一儿一女,终于圆了老人的梦,捍卫了自己的城池。只是忽然有一天, 当她打电话平静的告诉我那个字,见面时笑着摘下头套,让我看她的光头时,我忍不住湿了眼眶。为什么,为什么啊?!她说后悔那年没

去北戴河,后悔跟小人置气,后悔为生老二而东躲西藏""

你说:“一直想聚聚,聚聚,没想到今天我们才又聚到了一起!”你说希望给女儿洗衣服,扎小辫,哪怕只是看着她静静地长大;坚强如她,我无语""

我知道你是个勤快的人,可现在你不该好好休养吗?为什么刚才打电话告诉我你从不闲着,不是洗衣服就是拖地?再次拜读于丹的文章,我知道不该埋怨你!于丹老师说: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一念既起,拼尽心力当下完成,那一刻,才算是真正实在的拥有。

第二篇:《现代散文精选》

一、入选理由:

梁启超“新文体”的典范,充沛酣畅的爱国情怀和强国期盼,观点鲜明,论述深刻。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年02月23——1929年01月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曾为民族的振兴四处奔走。

二、入选理由:

一篇谈论时间问题的经典美文,寓意深邃,文情并茂,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 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 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 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 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 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 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 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 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关于作者: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品《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三、入选理由: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比喻和层进句式,共同演绎出火烧云上来、变化直至下去的整个过程。全文直接从色彩变化入题,通过对地面上人和动物的外观变化反衬出火烧云的颜色,进而突出火烧云的绚丽多变,自然引入对于火烧云形状的描写,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故事性的突出了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态美。

火烧云(萧红)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爷爷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哪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代表作小说有《生死场》、《呼兰河传》,散文有《孤独的生活》、《火烧云》、《回忆鲁迅先生》。

四、入选理由:

《海上的日出》是巴金的散文名篇,描写景物的高超手法,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好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

海上的日出 (巴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象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关于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代表作:中篇小说《灭亡》。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五、入选理由:

杨朔的优秀散文《香山红叶》,是一篇玲珑剔透、清新隽美的佳作,一直吸引着读者。这篇标志着杨朔散文创作已经进入成熟期的作品。

香山红叶(杨朔)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刘四大爷做向导。刘四大爷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向导,于今已经七十七岁,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刘四大爷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刘四大爷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刘四大爷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刘四大爷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账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找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已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这当儿刘四大爷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刘四大爷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听着这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

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象一盆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我们都忘了看红叶。红叶就在高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象枫叶?”

刘四大爷说:“本来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

刘四大爷也慢慢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

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象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

刘四大爷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睛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

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刘四大爷。

关于作者:杨朔(1913——1968)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 ,山东蓬莱县人。青年时期曾在东北哈尔滨学习外国文学,并从事翻译工作,研究古典文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开始写散文和小说。1939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华北抗日革命根据地。1942年春,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这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随军转战。1949年转入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任文艺部长,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回国后转到中国作协。1956年后,担任中国保怀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亚非人民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常驻开罗),中国亚非作家常没事联络委员会秘书长和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三届委员。

他的散文,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诗的意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用词精炼,有独特的风格,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散文代表作《荔枝蜜》、《泰山极顶》、《香山红叶》、《蓬莱仙境》、《茶花赋》、《铁骑兵》。

第三篇:《【散文随笔】新手必读》

做为新人,发文章时请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如果你没有中文呢称,请到个人注册栏目里给自己改一个,以后固定以此呢称发文章或者跟贴。

因版主工作是给论坛回贴,请勿故意模范版主呢称发贴,会影响论坛正常的活动交流,导致不必要误解。谢谢理解。

为便於其他人仔细阅读,请勿每天发贴太多,请勿一口气将你在外面论坛的文章一股脑发过来。慢慢来,我们来日方长。

发文章时,段与段之间空一行,这样便於大家阅读,文章格局也显得干净整洁。

请不要靠超色情字眼来吸引观众。因版面所限,题目也不要太长,太长会显得凌乱,影响论坛整个版面的对外形像。论坛文章以原创为主,因此不用特意加注“原创”了。

转贴文章请注明,尊重原创版权。

如果发文章时你配了图片,请控制图片尺寸。太大的图片影响下载速度,而且并不美观。{来日并不方长散文}.

请设定个性化签名,行走江湖方便。

连载长文请收在一个帖子里,可以用“修改”将新内容加进去,

也可以用自我跟贴形式将后续段落加上。

你发了帖子希望别人读,那么也请你多读读别人的帖子,有感想,可以适当评论。

这样也有助于别人尽快知道你的存在。

论坛是每个人的论坛,希望论坛有活动时,各位写手水手积极参加。

相逢是缘,网友间要互相尊敬。版主工作很辛苦,希望网友配合我们的工作,给我们以基本的礼貌尊敬。反过来,我们也尊敬网友的劳动与贡献。

第四篇:《第一讲 散文阅读》

第一讲 散文阅读(一)

——叙事

阅读导航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来日并不方长散文 来日并不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