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泡茶时的描写 泡茶时的茶香的描写

话题作文 zuowen 1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怎么描写茶》

怎么来描述茶品(叶)

一、从不同角度来描述茶品

味道上:馥郁芬芳、醇香、清雅、清香扑鼻

色泽上:澄净、古雅、透明、碧绿、琥珀、墨绿、棕红、透明中泛著淡淡的碧绿

茶杯中浮晃著一抹淡碧,几缕轻烟散著温热。

品后感觉:怡人、清香、沁著茶香、齿颊留香、芝兰之气。

舌尖微甜,一股茶香慢慢从鼻端沁到咽喉,四肢百骸是说不出的轻松快慰。

碧螺春是甜美清纯的。普洱是老辣的。铁观音是闲雅的。

浓烈:滋味强劲,刺激性及收敛性强。

鲜爽:鲜活爽口。

甜爽:具有甜的感觉而爽口。

甘滑:带甘味而滑润。

醇厚:滋味甘醇浓稠。

醇和:滋味甘醇欠浓稠。

平淡(淡薄):滋味正常,但清淡,浓稠感不足。

粗淡:滋味淡薄,粗糙不滑。

粗涩:涩味强,而粗糙不滑。

青涩:涩味强,而带青草味。

苦涩:滋味虽浓,但苦味,涩味强劲。茶汤入口,味觉有麻木感。

水味:茶叶受潮或干燥不足之茶叶,滋味软弱无力。

二、不同的词语去加以描述

1、茶性:专指茶汤入口后口感的刺激性。包括香型和苦涩度,常用“强、弱”来形容。

2、茶质:指茶汤入口后,汤质在口腔中的饱满度。包括滑度、甜度、回甘度、底蕴及耐泡程度,常用“厚薄”、“重淡”来表达。

3、香气:鲜叶在制作工艺中产生,主要由茶叶中游离型儿茶素产生。在口腔中,上颚、舌 面、舌下、两颊、咽喉间感觉明显。

4、苦、涩:苦是一种味道,涩是一种感觉。苦是由茶叶内含物中的茶碱产生,涩是口腔中细嫩组织收敛的表现。

5、回甘:指苦味在口中转化后产生甘甜的过程。

6、生津:指两颊、舌面、舌底、有小气泡不断的涌出。

7、收敛性:品茶后,舌面和口腔四周出现的紧绷感,多为涩感的表现。

8、甘韵、甜质:是甘与甜的表达方式。

9、水性:指茶汤带给口腔的每种不同的感觉,如滑、化、活、砂、厚、薄、利。

10、层次感:层指重叠之象,次指先后顺序。指茶汤香气和滋味在口腔中转变的感觉。

11、喉韵:品茶后,茶汤带给喉咙的感觉,如甘、润、燥。

12、饱满:指茶汤物质丰富而带给口腔的一种充实感。

13、烟熏味:由人工烘焙时产生,并非指不好的气味,有火香味,随时间陈化,会挥发转化而产生其它香味。

14、果酸味:品茶汤时带有鲜味,像新鲜的酸果味。

15、酸味:在揉捻后未晒干,压制时所含水分过高而产生。

16、水味:在储藏中产生,带有植物腐烂的气味。{泡茶时的描写}.

17、青味:杀青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而产生,严重时会有“青腥味”。

18、锁喉:品茶后,咽喉过于干燥,吞咽困难、紧缩发痒等不适感,人会微觉不安、烦躁等。

19、茶气:是由茶叶中有机锗与多糖类结合而溶于水产生。茶气在老茶中易出现,常表现有打嗝、身体发暖、发热、发轻汗等。

20、陈韵:经时间陈化而产生的韵味,常在有一定年份的旧茶中易感到。

21、香气内敛:香气不张扬,其香在水,用心则有,不用心则无{泡茶时的描写}.

22、茶水分离:茶汤入喉,嘴里留的不是茶味,而是水气

23、入口即化:茶汤入口,不用有意识的吞咽,自然入喉

24、爽朗:经岁月的陈化仓储优良的茶汤入喉后,口腔爽朗,牙齿有清晰感

25、舌底鸣泉:生津的最高境界,重点在“鸣”字,接连不断之意

26、药香:百年陈年老茶的共同特征,药香浓郁通常是对老茶香气的最高表达。

三、不同词语的解释

1、甘:通常表现为喉部放松、唾液分泌旺盛。他是一种持续的很舒服的感觉。

2、涩:涩指的是食物中含有的单宁酸对口腔的刺激反应。通常表现在舌头。主要表现为舌头感觉不滑润。

3、水(茶)性:表述是茶叶冲泡时所表现的变化性。茶叶在冲泡过程中如果口味的变化比较明显,味道的变化丰富的话,我们可以说这是一款水性活泼的茶。反之,茶叶的变化较少,味道只是呈现逐渐变淡的感觉,这样的话,我们通常说这茶的水性不活。

4、茶气:茶气是最多茶友使用的词语,不过理解就有点差异。气,这里指的不是香气。如果单一说气味的话,我们直接用茶香来表达更直观。气用中医的话指的是一种生命的能量,同时也指胜利机能。茶气就是指我们喝茶以后身体机能作出的一种反应。气的表现因人而异,有的人会放屁,有的人为发热冒汗,有的人会觉得胃部感觉暖和(暖胃)。而这些感觉又不同于我们喝热水直接吸取热量的感觉。为啥我们在大冷天会喝点酒或喝点姜汤温暖一下呢?我们好好理解一下这个无形的气吧。茶气越厉害,人的身体感受越强烈。

5、厚:茶的可溶性物质丰富,茶味留在口腔的时间长,这感觉使我们感觉很满足,是充满口腔的好滋味。我们通常说这茶厚。

6、薄:薄跟厚相反,茶喝完后停留的在口腔的感觉时间很短像喝水一样。跟人一种很淡薄的感觉。

7、陈:陈是专门用于形容老茶的词语。陈韵、陈香等。他比旧的感觉更甚。我们通常能用陈来形容的茶实在太少了,他们基本是干仓陈放超过25年的好茶。就像走进一间很有历史感的老宅,陈包涵有很多历史的感觉。

8、韵味:韵味是茶给我们回味的感觉,包括味道、身体感觉、历史感觉等。他们包括茶韵、喉韵、陈韵等。

9、爽:爽是茶叶中少量单宁和茶碱刺激口腔后的感觉。使我们感觉清爽,触觉灵敏清晰。我们吃葡萄或柚子,无论多甜,我们都用一种清爽的感觉。这是因为水果中很有单宁和酸味物质。我们吃白糖,如果甜度过高或油脂,我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腻的感觉。所以师弟觉得,少量的涩对于茶是不可或缺的。

10、滑:滑的茶一般是单宁含量较少,舌头感觉柔润。茶叶通过发酵,使单宁转化,熟茶(自然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1、挡口:挡口是指茶水里苦、涩太重,令口腔有种不愉悦的感觉,并且这种感觉只表现在口腔不变现在喉咙。通常这些感觉不会在短时间里消失。如果一个茶由于浓度高,口腔感觉不适,但喉咙会感觉强烈的回甘,苦涩感会在短时间内消失,那我们就不能用挡口这词

来形容。适当减少茶叶分量或减少冲泡时间就能解决。

12、锁喉:这个词大家需要好好理解。因为锁喉通常是不好的茶给我们的感觉。湿仓的茶就有这种表现。他是毒素对喉咙的一种刺激感,我们会感觉喉部干涩不舒服。通常我们喝到锁喉的茶就要特别注意,这是茶叶变质的重要表现。

四、写茶的词语

沁人心脾 茶韵幽香

陈香、沉香、焦香、荷香、木香、持久、

栗香、隽永、烟香、高长、纯正、迟钝、

酸馊、香醇、平和、霉味、高火、青气、

浓烈、生涩、淡薄、顺口、甘润、短钝、

和醇、甘滑、浑浊、霸气、均亮、红褐、

滋味、回甘、香纯、口感、醇和、醇厚、

苦涩、甘滑、甘醇、青涩、甘爽、浓醇、

厚实、浓厚、生津、平淡、辛辣、醇正、

醇爽、滑润、滑口、柔和、厚重、舌感、

舌干、底气、沉闷、陈闷、仓味、日晒、

潮气、枣香、淡甜、温和、青苦、刺喉、

喉感、喉干、喉甘、轻柔、苦涩、顺喉。

五、具体事例

常常会遇到一些进店就问:“你这有没普洱七子饼茶?”

{泡茶时的描写}.

往往这时候,会看此人投缘与否,感觉一般的就答曰:“七子饼是普洱茶的统称,制作时压制成圆形饼状,出厂时用竹笋叶包装成一扎,一扎七饼,每饼常规七两,所以称之为七子饼茶

如果感觉投缘,会借此宣扬一下普洱茶的常识,顺便让自己的虚荣心小小的满足一哈子。 所谓“七子”可谓将普洱茶之全部内涵予以概括—形、质、气、韵、色、香、味! 普洱茶,我个人觉得只有《活茶&死茶》2种。

所谓“死茶”,简单的理解即是在制作过程中已经将茶性给做坏了的,这种茶喝了感觉就是普洱茶不该有的它都有,该有的它都没了。

说说:“活茶”:既然称之为“活”的茶,那我们可以理解为她是有生命的;既然是有生命力的,那么我们当然可以将茶拟人化;或者说我们可以类比与人相处之道来去品茶。 所以,普洱茶的七子—形、质、气、韵、色、香、味!,在此就很容易诠释了。

以上这七子,先不一一去解释如何理解,先让朋友们直观的将普洱茶当成一个初见的陌生人来照着字面意思理解,哪怕重来没喝过普洱茶的人,恐怕都能有个大概的理解了。 接下来,就以个人角度来诠释七子的构成。

普洱七子直观其“形”

上文说到既然普洱茶可谓之“活”;可将之与人沟通。那么,我们理解普洱茶的“形”当然也可以如此认为:

初见一个茶饼,首先不去看什么厂家什么牌子什么年份,直观的看茶饼的外包装纸,如果商家告诉你这茶是多长多长年份的,想卖你个天价的话,那么首先外包装纸一定应该是很好的棉质纸张,而且外包装上的商标或者图案设计肯定不能像很多近年生产的产品那样,很时尚很花哨,一定是很厚重甚至可以用“土”来形容她的古朴厚重。

再看其二:打开茶饼包装纸,映入视线的茶饼给你的第一感觉好与坏,其实无需对茶是否专业了解,诸君不妨用对人之初见审评方法,就是凭第一直觉,例如此人是否清秀、端庄、干净、肥瘦适中、皮肤是否健康等等等等。对茶亦如此,八九不离十,感觉此茶合了眼缘,再去进一步剖析此茶之内涵。

再而三:若是第一眼缘不错,责可细观茶饼表面,例如看茶青原料是否均匀干净,饼面颜色是否黑黄搭配相间成视觉美观,其中一点辨别要点:“饼面上呈金黄色的较黑色茶梗细小之物乃茶尖,若是茶尖布满茶饼两面,责可暂时作为此茶可以继续探究之饼。

继续往下看,一个人往往你第一眼看过去,着装似乎都是名牌,但是你细看其名牌服装的做工之后发现原来是老鼠街买的水货或者是外贸货,普洱茶也有如此之“饼”:观看茶饼正面,内扉纸片所标注的例如厂家、生产日期、批号等,如果和外包装纸或者商家所说不符的话,此“饼”一定也是水货了。

第二篇:《关于茶道》

茶道解忧,解思,解渴。

三茶六礼 低唱浅斟 沁人心脾 高山云雾出好茶

传承历史,源远流长 清香淡雅 奇香异韵,美誉中外 高贵典雅,载誉中外 醉心于权贵的人,不会懂茶。谄媚钻营的人,是要喝酒的;小资矫情的人,是要喝咖啡的;甜腻娇气的人,是要喝果汁的;浅薄媚外的人,是要喝可乐的。这个世界看起来就像雨夜里的霓虹,朦胧而诱惑;听起来又像舞台上的摇滚,嘈杂得精疲力竭。而茶,好似心灵的瑜伽,带我远离浮华的闹市,去那清新的桃源。爱茶,爱的是民族的文化;爱茶,爱的就是传统中这一份善良、平和、典雅与淡泊。

人,其实有时也是这样,踏进社会,在社会的渲染下,人往往不能把持心灵的防线,原来的特色被社会同化了,原来的棱角被岁月磨平了,此时,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的气质,没有了追求,没有了想法,在一阵随波逐流之后,失去了原有属于自己的特性,与周围趋于一致,看不出任何差异。这样,人从一个原始的模型又走进了另一个新的模型。没有差异性的人类社会,是社会的悲哀,因为人的多样性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同时那也是人自身的悲哀,因为人已经失去自我,不知道为何而活。更可悲的是,此时,人往往还在自我寻找借口,寻找安慰,嘴边常常挂这样一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人与茶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可以自我控制,自我选择。上帝给我们一个模型,我们得将其打碎。在社会的浪潮中,人应该要保持自己原有的那份本色,原有的那种特性。这样,当你置身于熙熙人群中,上帝即使闭上眼睛,仍可用心分辨出,手一指,微笑说:“那,就是你!”曾在一茶馆读过一条幅,文曰:“一茶一世界”。品味间,仿佛禅意在心,感觉喝茶品茗是一件出神入化的事情,氤氲的茶香中,给人以空灵的感觉。“茶”一字,意为“人在草木中”,说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意境。

茶叶放进杯里,倒入开水,绿叶翻转浮沉,宛如人的一生;童真的无暇、少年的执着,中年的探索,老年的沉淀。茶沁入身心,感觉身心宁静、自在安详。久而久之,业障减轻、智慧萌发,对待生活也渐渐豁然了。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推茶是尚。叉子,形进于茶,声进于(木贾),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又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么?”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在泡茶时突然想到:人这一生岂非正如茶叶,而生活则是一杯白开水,泡茶时,茶叶在水中翻腾上下,岂不正如人这一生浮浮沉沉,刚开始时茶色淡,味亦淡,浸泡一会儿,色渐浓,味亦浓,茶叶在上、在下、忽上、忽下,到后来,色越来越淡,味亦越来越淡,直到无色无味,茶叶也沉于杯底,人生不也如此吗?在生活的开水浸泡下,忽上忽下,总是沉的时候多,浮的时候少,即使忽上忽下,也{泡茶时的描写}.

是在随着生活之水起舞而已,但也总是短暂,也总会归于沉寂,再如何有色有味,总会归于平淡!

据秦汉时人托名神农所作《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唐代陆羽在《茶经》里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直到今天,江南茶区还流传着神农氏为解除人民病痛,亲尝各种植物中毒,又吃了茶而解毒的故事。这一神话传说是中国自古即饮茶的历史的反映。

晋代王蒙的“茶汤敬客”、陆纳的“茶果待客”、桓温的“茶果宴客”,至今仍传为佳话。

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概述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法则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形式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①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泡茶时的描写}.

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历史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泡茶时的描写 泡茶时的茶香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