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我心目中的岳飞》
我心目中的岳飞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南宋军事家,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后来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建议高宗兴师北伐,被拒绝。
绍兴九年(1119年),南宋向金称臣纳贡。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
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仙镇,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今年是岳飞诞辰九百零九周年,九百多年来,岳飞精神
岳飞——民族英雄
如何评价岳飞,我认为应当站在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层次,把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而又代表正义的各民族杰出人物列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把那些为一己之私损害本国利益导致敌方受益的各民族卑鄙人物列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叛徒。从这个角度来讲,岳飞是整个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之一。评价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应当弄清三个问题,其一是岳飞所代表的英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概念是否冲突?其二是否定岳飞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其三是通过"民族战争"这种历史战争的分类来评价历史人物是否正确?
否定岳飞为民族英雄的一个逻辑是根据民族英雄的定义和中华民族形成的时期导出的。即民族英雄是指在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过程中产生的英雄人物,据此,岳飞要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就必须出现在中华民族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的时候,然而,岳飞是宋朝将领,而有些人认为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即行政、经济文化一体化在元朝才开始,因此,岳飞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该逻辑的错误是用一个不断发展的民族观念来否定以特定人物为载体的民族英雄精神。中华民族是在当前我们所生存的这片土地上,由众多族群通过不断的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概念,因此,无论是就地域还是就族群的多少来说,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向前发展、向后包容的一个族群。中华民族这种发展和包容的特征在民族英雄方面就表现为:肯定历史上作为民族精神和信仰载体的英雄人物的存在。族群和英雄人物都是实体,会随历史而消亡,而积极、优秀、正义的英雄精神则可以千古流传并为所有民族共享。清朝康熙给袁重焕平反和乾隆为史可法立祠,为何?与其说尊敬对方不如说是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子民效法这些英雄人物为国家服务。因此,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人们维护英雄、抨击叛徒的言论和行为,本质都是在维护本民族的精神信仰,这种精神信仰对于维护当前民族的现实利益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上讲,一个不断前进、优秀的中华民族当然需要岳飞所代表的英雄精神。
否定岳飞是中华民族英雄的另一个理由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即有利于当前国内族群的团结。这个观点在一部分人群中非常有市场,其依据主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因此,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是狭隘的民族英雄主义,否定"家里打架"的代表人物岳飞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
其错误有三个:一是用否定一个族群的历史人物取代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石–平等,二是岳飞仅仅是汉人的英雄,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则是狭隘的、有害于团结的,三是将现实需要置于历史事实之上。坚持族群平等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石,而且也是我国政府的职责。政府应当是超越族群之上的,从我国的汉、唐、宋、明到大清帝国,无不是多族群国家并坚持族群和睦的政策。坚持族群平等就不应该通过政府行为去损害其所辖包括汉人在内的所有族群的英雄信仰,否则必将引起纷争,而这恰恰是既有害于国家又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损害少数族群的利益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损害汉人的利益更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这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判断。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原文化远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非常成熟,纵观我国历史上所有少数族群建立政权时,还停留在奴隶社会,而中原政权早已是高度发达的封建政权,所以开明的少数族群国君无不是学习和吸收中原文化。另外,通过几千年的国家分裂与统一、屯边政策和族群迁徙,当今汉人已不是历史上的"秦人"或"汉人",而是封建政权坚持和亲、和睦政策下的多族群血缘和文化融合为一体的结果,这也是汉人和汉文化为什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因。汉人在人数上和汉文化上居主导地位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不是哪个人可以强制的。再则,占主导地位同时意味着负有更多的义务,明朝打击倭寇、清朝反击俄罗斯和抗日卫国战争,汉人贡献巨大、牺牲巨大,并不因谁占有政权而退缩。所以说,汉人是个开放的、包容的、胸怀宽广的族群,把汉人景仰岳飞的行为定位成狭隘的英雄主义,实在是对这个族群的诋毁。如前所述,岳飞代表积极、正义的精神,汉人景仰岳飞并不等于接受岳飞的愚忠思想,汉人景仰成吉思汗并不等于认同其攻城掠池中的屠城行为。今天否定了岳飞一个人,明天就会否定象岳飞这样的所有族群的英雄,岳飞等人所代表的英雄精神将无所依存,中华民族的英雄观也将灰飞烟灭,那么一旦敌国入侵,国家、民族危亡,谁去抗敌?谁去做英雄?怎么维护民族团结?所以,辩证吸收各族群英雄的可贵之处,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实现复兴的精神动力。所以,学习向岳飞这样的英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如果说教材给孩子们以"金人都是大坏蛋"的看法,那是教育方法有待改善,而不是历史的错,不能因此否定我们的民族英雄。
"民族战争"这种战争分类方法也很令人费解。古今中外的战争不计其数,在国家出现以前的战争都是部落(族)之间的战争,其大多以获取其它部族的食物和女人为目的;国家出现以后的所有国家之间的战争,大多以占有对方的子民和资源为目的。因此,古今中外的战争,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正义或非正义,战争的目的都是维护自己或扩大自己的现实利益。在我国历史上,所有封建国家均为帝王一人之私,其利用所辖族群与他国进行战争的目的非常明确,如果将这些战争用"民族战争分类",那么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再到宋辽西夏,所有这些国家的国君都应该是"民族战争"的首领,其首先代表的应是民族利益,那么这些国君都代表的是那些具体的民族呢?这些民族今天何在呢?为什么大多数国君都不是民族英雄呢?又为什么会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君权神授,降伏万民"的宣扬呢?
所以,我个人认为"民族战争"的分类方法首先颠倒了战争的目的,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其次,这种分类方法不适合定义民族英雄的概念。从我国的岳飞到法国的贞德,这些英雄概念的隐含义非常明显,那就是他们都是当时国家的英雄,这时候的"民族"其实是国家一词的代名词,是一个地域概念,他们并不为某一个族群所专有,而是为当时国家内所有族群景仰。由于国家的可继承性,所以政权更迭、朝代更换只能让我们站在国家的高度去思考英雄,而不是因为他们是哪个族群的人就完全否定他们。
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用功利性的眼光去篡改历史,那样的镜子将是一面哈哈镜;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过去,是先祖活动的事实,只有首先尊重事实,我们才可能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据资料显示,岳飞是南宋著名的将领,传说其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这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的信条。岳飞数次北伐抗金,曾得到宋高宗赐的"精忠岳飞"锦旗。1142年,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成为南宋绥靖政策的牺牲品。因此,岳飞首先是为国家所任命的抗金将领,从岳飞抗击金国的目的和最大受益者来看,显然是为了南宋的国家利益。另外,说岳飞代表正义,是因为一个国家政权腐败并不能成为另一个国家侵略的借口,一个国家的命运应当由它自己的人民说了算。岳飞所代表的是置个人安危于脑后,不屈不挠,救国家和百姓于危亡的精神和气节,从这个意义上将岳飞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没有什么不妥。
因此,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否定岳飞为中华民族英雄的做法都不可取。那么,究竟应怎样看待象岳飞这样的历史人物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尊重史实,其次应当从国家利益和是否代表正义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人物。毕竟学术创新并不等于定论,带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帽子去分析所谓的"民族战争"更不等于是真理。历史是政府和大众的一
摘要:岳飞精神是多方面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其根本精神,勇于开拓精神、热爱专业精神、廉洁奉公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精神和刻苦学习精神等也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
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英雄,他的精神,光彩照人,彪炳千秋。关于岳飞精神,前辈学者多有论述,但大都着眼于爱国主义方面,主张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应该说,爱国主义精神是岳飞的根本精神,是核心和基础,但是,由此而辐射出来的开拓精神、热爱专业精神、
廉洁奉公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精神、刻苦学习精神等,也很值得我们重视。笔者不揣冒昧,对岳飞的精神作些研究和概括,以期更好地、全面地弘扬岳飞精神,进而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岳飞具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岳飞的一生与尽忠报国相伴始终,具在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矢志抗金,生死以之。
岳飞生活在北宋覆灭、南宋初建,女真军队铁蹄蹂躏中原大地,宋朝国家、华夏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秋。岳飞亲眼看到家乡人民遭受金军践踏,流离失所,陷于水深火热的境地。自幼受到其父岳和“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的爱国教育;从军时其母又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肌肤,激励岳飞以身许国。
岳飞20 岁从军,一上战场,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每战必身先士卒,亲冒矢石,义无反顾。如靖康元年(1126 年)6月,岳飞所在部队团练,以岳飞作战勇敢,便叫他领百余骑去作武装侦探,途中突遇金兵袭击。有的骑兵畏怯规避,而岳飞勇猛异常,单骑冲入敌阵,往来反复冲杀,劈死敌骑兵数人,金兵四散逃奔。同年12 月,岳飞随刘浩向澶渊进军至滑州(今河南滑县) ,金兵突然到来,岳飞策马举刀向前迎敌。金军中一勇将舞刀直奔岳飞,双方拼命厮杀。岳飞猛力挥刀,
第二篇:《我眼中的岳飞 【原创】》
我眼中的岳飞 【原创】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岳飞
这四句话深得兵法之要,以正合,以奇胜,自然可以纵横天下矣! 岳飞荡平杨幺起义,可以说是闲庭信步,手到擒来,真是太酷了。
看过《射雕英雄传》和《倚天屠龙记》的朋友都知道有本《武穆遗书》,出神入化,用兵如神。不过,正史里也有过记载,但只是岳飞写的岳家拳谱而已,并非兵书!这可能是金庸大师出于敬佩岳飞的缘故而特意写成那样神乎其神的吧:)但岳飞的诗词的确很有功力哦!
除了用兵如神,岳飞还有一身好武功,他天生神力,用的兵器是丈八长矛,冲锋陷阵,英勇无敌,哎,就是把赵云和张飞变成一个人,也不过如此吧:) 岳飞屈死风波亭,享年三十九岁。至南宋淳熙六年,追谥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宋高宗本来就是胸无大志,没甚气节的君主。但这种胸无大志,说穿了,并不一定是一种不懂事的昏庸,而是自有其深意的。试想,倘若岳飞当年一直打到黄龙府,将宋钦宗(也是一个无能的皇帝)迎回国来,宋高宗又将如何自处呢?所以他在岳飞大胜长驱直入之际,一连串地发出金牌,火速召回岳飞,这难道仅仅是一种昏庸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宋高宗信任的权臣们没几个是好的。从古未有权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岳飞想直捣黄龙,不能不让人心生同情… …
却说兀朮败回汴京,再议整军迎敌,偏诸将垂头丧气,莫敢言战。兀朮复传檄河北,调集诸路兵士,亦没人到来。兀朮自知危急,便长叹道:“我自带兵以来,从未有这等败衄,今已至此,还有何言!”随即带领亲卒,乘马欲奔;方拟出城,忽有一书生,叩马谏道:“太子毋走!岳少保且退!”兀朮在马上答道:“岳少保只用五百骑,能破我兵十万,汴京人士,日夕望他到来,我难道坐待俘囚,不管生死么?”书生笑道:“太子说错了。从古未有权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岳少保尚且不免,怎得成功哩?”这书生不知谁氏,可惜姓名不传。这数语,提醒兀朮,便返辔回入,仍留汴京。{我心中的岳飞}.
岳飞奉诏班师,而中原无恢复之期,人皆惜之,至有以不能达权病飞者,是实不然。飞若孤军深入,内外乏援,亦安能长保必胜?知难而退,实飞之不得已耳。惟飞既明知秦桧专政,势无可为,何不效韩蕲王之乘时谢职,口不谈兵,免致奸党侧目?且年甫强壮,来日方长,或者天意祚宋,炀蔽无人,再出而图恢复,亦未为晚。乃见机不早,坐堕奸谋,忠有余而智未足,此则不能不为岳武穆惜也。若夫凶狡如秦桧,党恶如张俊、万俟卨等,皆不足诛,而高宗构固识飞忠,固不欲妄加追证者,胡飞死而并未闻诘及贼臣,为飞诛贼也?王之不明,岂足福哉?观此回而不禁长太息矣。
岳飞在诸将中,年龄最少,三十岁即统领一军,独当方面,且累立战功,诸将多积不能平。张俊初时,颇盛称飞勇,及飞与并肩,也阴怀猜忌,淮西一役,即上文庐、濠二州战事。张俊曾逐步缓进,每战愆期,回朝后,反诬
飞逗留中道,托词乏饷,有观望意。飞虽闻知,也不与计较。及既入枢密,俊与飞奉诏至楚州阅军,乘便抚韩世忠旧部。俊欲分韩背嵬军,飞顾友谊,不肯从俊,俊尤失望。
岳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善以少击众,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飞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若一书生。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阿,卒以此得祸云。
———《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宋史演义》
赴宴戏秦桧
自幼从军未学诗,今朝赴宴强为之。 削发搓缰系战马,拆衣抽线补征旗。 江南美酒君须记,北国风霜我独知。 百万金兵临城下,再请诸公去赋诗。
注:一次,秦桧邀请岳飞赴宴,宴会上,秦提出来人一一作诗。秦桧此举不怀好意,他认为飞只不过是一介武夫,不懂吟诗作赋,想借此发难于飞,出飞的洋相,殊不知飞是文武双全的大将军,当最后轮到飞时随即挥笔写下了此诗。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岳飞的一心为国、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敢于和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的花天酒地、不思朝政、堕落腐朽生活作风作斗争的英雄气概。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路!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第三篇:《浅谈岳飞的传奇一生》
浅谈岳飞的传奇一生
每一个伟人都有一个属于他的背景,每一个伟人都有一个属于他的故事;每一个传奇都有一个的原因,每一个传奇同样都有一个他自己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岳飞的传奇一生吧。
成就岳飞传奇一生的原因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在那样的时代下,岳飞的父亲岳和却自幼十分支持其习武,并且勉励儿子将来要做个为国尽忠、为国捐躯的忠臣良将。而岳飞的母亲姚氏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贤母之一的女性典范。在国家危亡之秋,励子从戎,教子精忠报国。而这一切都逐渐将岳飞带向一个不同凡响、一个超越当代伟人的境界。而这也是成就以后岳飞的传奇的重要前提。 宋金时代,金灭辽、灭北宋占据中原,又频繁发动南侵战争,所到之处烧杀掠掳,许多城市重镇经金军洗劫,几成为空城。给国家、民族带来巨大灾难。因此,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不受破坏损失,是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而这也是岳飞成为绝世良将,而被人们千古传颂的一个原因。 岳飞的义举和自强不息的精忠报国情怀。已经化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可贵精神。这种精神集中表现为爱国主义。岳飞廉洁奉公、行若明镜、事母至孝、严以律子、厚以待人、令出如山、赏罚分明、身先士卒、骁勇善战等优良品质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 “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高尚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历代的人民群众所敬仰、爱戴,这大概也是岳飞成为传奇的原因吧。
岳飞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杀害,在宋孝宗时被平冤昭雪,正如孝宗所说“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这种站在弱者的立场易被人们所接受,且会受到人们的同情。同时岳飞在死前仍然想着精忠报国,这种思想符合历代帝王的要求,也符合儒家的君臣思想,所以被后世千百代的帝王所宣扬,从而达到人所共知的效果。
少年岳飞的传奇
岳飞生于河北西路相州(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一个农民家庭,相传其出生时,屋上有大鸟飞过,其形大如鹏,所以起名为飞,字鹏举。沉默寡言却很有志气,他勤于读书,且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之书,常手不释卷。还勤练书法,以行、草为主,畅快
淋漓,龙腾虎跃,气韵生动,章法严谨,意态精密,纤浓符中,刚劲不柔,自有一种淳正之气,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所说;纯正不曲,书如其人”颇含文臣气质。拜周侗为师,学习骑射,而且在不超过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全数学会,能左右射。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