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日记800字 用第一人称写文具盒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作文形式创新及例文 主备人》

作文形式创新及例文 主备人:李小培 2015.11

第一式:镶嵌标题,组接片断

在文章(多为散文和记叙文)中间夹杂几个小标题,能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内容,眉目很清楚。从写作者的角度看,运用小标题可以为你打破时空界限,提供选材方面的便利,可以让你省却很多过渡性的话语。如果小标题拟得好,还可以一展作者的文采。一般而言,拟出3、4个小标题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小标题如果太少,说明本文涉及的片段和场景并不复杂,只用廖廖数语的过渡句就能解决问题,不能表明有选用小标题的必要性;小标题如果太多,由于全文篇幅一般只在650字左右,则每部分字数会太少,不容易把有关内容交代清楚。 拟定小标题,应该简明、准确地概括每部分的内容,小标题之间要有必要的关联:或者结构形式一致,或者内容上属于并举,或者情节上有前后勾联。但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各个小标题下的内容,必须锁定在指定话题之内。否则,就容易出现偏离题旨的问题。

[例文评析] 打造蓝天

起风了

春天还没有过去,不知怎么了,天气忽地变冷了,风赶走了太阳,吹散了花香,吹谢了百花,又回到冬天了吗?

风肆虐地狂刮。“你做错了事,为什么不去道歉?”“我没有错,你不要乱讲!”“你错了……”“我没有……”风吹乱了我的头发……

下雨了

咋夜难眠!

冰凉而硕大的雨滴砸在马路上、玻璃上、房顶上,升起一阵雨雾,“吧嗒吧嗒”作响,透骨的寒气在雨中游荡,侵袭着慌忙奔走的人们。

那天我和他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不欢而散,各自回到寝室。不知道现在他怎么样了,碰上这样的天气,瘦弱的他会不会感冒?有没有人陪他去医务室?他总喜欢在病中逞能,不知道这次怎么样?想着以前的形影不离、不分彼此,吃饭,两只碗总是并排在一起,现在已经两顿饭不在一起吃了,搞得我自己吃的是什么自己也不清楚;想着以前在一起嬉闹,从没有红过脸,而这次却成了这种局面,可是明明是他做错了事啊!唉,我应该对他耐心点,为什么非要吵呢?悔意慢慢的沉重起来,我真害怕看到友谊的破裂后,狼狈的我们再次相遇的情景…… 云散了

雨停了,云慢慢散开,太阳撒下一片温暖,整个世界又都恢复了生机,树叶花蕾上的雨水在晶莹发光,风变得柔和了,空气是那么清新。

这才是春天!

我揉着红红的眼睛,去了他班找他,他不在,病了?我便急忙跑去医务室,却和他撞了个满怀,他两手拎着一些礼物,呆在那里。我们的脸都红了,我握住了他的手,对他微笑,“我不该和你吵。”我说。“不,是我的错。”他也笑了。他终于承认自己错了,让我陪他去道歉,我转过身,按住表,要留住这最快乐的时刻,我悄悄试去眼泪。

此时的阳光多么温暖!

友善,一个多么普通的词,却能拨开乌云,打造蓝天!

友善,友谊的保护伞!……

简评:

这篇文章的小标题十分抢眼:“起风了”、“下雨了”、“云散了”,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昭示

着天气变化的一系列过程,但你进入文章就会发现,它既是自然界的天气变化的写照,更是“我”心理变化的形象表述。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设置小标题,使文章一气贯通:“起风了”一节,表现了朋友之间刚闹矛盾后内心的斗争,这时气未消;“下雨了”一节,表现了分手后对朋友的惦念和冷静反思;“云散了”一节,表现了与友人和解的喜悦。每个部分里,作者都注意环境描写,使之与人物心理活动相照应。心理描写细腻、传神,环境描写生动、形象,文笔生动,布局精巧,层次分明,是一篇十分优秀的美文。

结尾处两提“友善”,是作者从自身经历中感受到的人生哲理,也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外化,相信对读者会有一定的启示的。

第二式:连缀日记,强化真情

日记是一种常见的私务应用文文种,把自己在一天所见、所感中最有意义的部分记录下来,就是日记。近年来,一些考生尝试着用几篇日记组成一篇文章,也是形式创新的具体体魂。就其中的单篇日记而言,必须遵循日记的格式,即:第一行空两格写记日记的时间和天气情况。下面另一起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必须运用第一人称写法,“我”不仅是日记的作者,也是日记里的主人翁;必须抒发真情实感。就连缀成文的多篇日记而言,材料涉及的时空跨度可以不受限制,每则日记的表达人和表达方式可以不必一致,但要注意内容的关联性:一般是在第一日记里设上疑问、制造矛盾,随后逐步释疑和平息冲突。要善于将若干典型细节点缀在日记中,以增添文章的生动性。同时,各则日记的篇幅最好大体相当,以保持文章形式的匀称美。 留 下

2003年2月10日 晚上22点

“叮—铃——”“你好,我是晓惠,我现在不在家,听到"嘟—"的一声后,请留言!”“嘟—” “喂,晓惠呀!我是妈妈,现在都八点了,你怎么还没回家呢?晚饭又没在家里吃吧?你这孩子,一个人呆在外地,怎么这么不注意呀。你……”“老婆子,有完没完,说正事呀!来,我说。晓惠,我是爸爸,听说你们广州现在正流行什么"非典型性肺炎",板蓝根和白醋都涨到上百元了,你现在怎么样了。也不来个电话报个平安,爸妈都很着急呀!回来后,打个电话到家里,听见了吗?”“——老头子让我来说说嘛!孩子,你要注意,千万别感冒了,多穿点衣服,别在外边吃东西,知道吗?好,就这样吧!记住回电话!”

“咔—”

2003年2月11日 凌晨6点

“叮—铃—”“你好,我是晓惠,我现在不在家,听到"嘟—"的一声后,请留言!”“嘟—” “晓惠,我是郑军。想我吗?哎,作你男朋友真苦呀,别说见你一面了,连听到你的声音都那么难!喂,你不是出事了吧?听说你们广州正流行什么"非典型性肺炎",都死了几个了。你要注意点呀!板蓝根和白醋涨价了吧,别小气,不管涨到几百块,多买点,我为你报销。打电话给你其实也没啥事,就是想你了,想听听你说话。就这样了,Iloveyou!”

2003年2月11日 晚上22点

“叮—铃—”“你好,我是晓惠,我现在不在家,听到"嘟—"的一声后,请留言!”“嘟—” “晓惠,我宋依呀!你这没良心的,十几年老朋友了,也不常打电话来聊一聊,每次都是我主动,还找不到人。喂,我今天打电话来,是专门慰问你的。你没被"非典型性肺炎"迫害吧!你从小抵抗力不太好,我放心不下,特意找了一些抗病秘方,这有一个很可靠的,听清楚啰:用碗装一包板蓝根,再用白醋泡好,放进高压锅蒸几十分钟,拿出来马上喝,每天坚持喝两碗,包你百病不侵。记住回来后回个电话,OK!拜拜了!”

“咔—”

简评:

这是一篇作文吗?似乎不是,仿佛只是电话录音的记录。但阅卷教师给予它满分的事实又说明,这不仅是一篇作文,而且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作文——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些“另类”。 故事发生在非典肆虐的时候,一个女孩由于处在形势严峻的广州,她的父母、她的男朋友、她的老友都很牵挂她。一股浓浓的爱意让人分外感动。作者选取的是打电话这个特殊角度,故意让女孩外出而只记录下电话中的话语,可谓匠心独具:省去了直接的人物动作、外貌、心理活动描写,集中笔力写好人物的语言。由于语言描写的形象化,让我们看得见说话的人,感受得到他们的心。这样的设计,使得本文具有深厚的蕴藉,让人回味无穷。

一棵老槐树的自述

你问我是谁呀?

我姓槐,今年108岁,祖籍大连。我出生在一所学校的大院里,哦,忘了说明了,看我老糊涂了,我年轻那会儿,叫大院,现在呀,改叫操场了。我可是这所学校的“六朝元老”了。不是跟你吹,这所学校发生的点点滴滴我都看在眼里。正好我今天心情好,我就跟你说道说道。想当年这所学校刚建成那会儿,学校校服就是青一色的深蓝色中山装,女生也只能穿裤子,没有裙子穿。那时的桌椅都是老师自己做的,用不了几天就摇摇晃晃了。那些学生有的也来欺负我,那时候学校里没有游乐设施,学生们就把我当单杠、滑梯,成天在我身上爬来爬去,幸好当时年轻力壮,不然非得被他们折腾死。

什么,你问我为什么现在身体倍儿棒?别急,听我慢慢跟你说。

在我80岁那年,大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教学楼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所崭新的大楼,大理石地面,铝合金门窗,美丽的花坛,还有完备的游乐设施,现代化的教室。设计美丽的校服,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青春活力。还有,就是学生们的素质也提高了,就说昨天吧,不知哪刮来一张旧报纸,贴在我的腰上,把我给难受的呀,这时候过来一群学生,其中一个赶忙跑过来,帮我解了围,把旧报纸扔进了垃圾箱。同学们还经常给我喝水,剪头发,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现在啊,别提有多幸福了,你说说这新时代的大连是不是让人欣慰?

你问我活到多少岁?我想活个200岁不成问题,到时候,你再来找我,我老槐树再把新变化、新社会的趣闻讲给你听。

简评:这是一篇自问自答式的优秀作文。为了增强现场感,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作者心目中有一个未出场、但又在与“我”交谈的“你”。或许是为了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确保行文的顺畅,作者有意将“你”的提问转换成“我”的问题。这完全符合一个老者(即文中的老槐树)与人交谈时的习惯,同时又让作者依照主题需要,自如地筛选出恰当的问题。这真是作者走出的一着妙棋。{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日记800字}.

借助校内老槐树的口说出了校服、桌椅、教学设施等的巨大变化,道出了学生们的思想素质的变化,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表现了大连的发展和变化。这就不只是简单地符合题干要求,还赋予作文以一定的思想内涵,真是不易。

第四式:回环反复,强化文旨

选用一个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句子或一小段话,在文章的若干处地方不断重复,并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写法叫作回环反复法。由于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强化特定语言,并且注意文章内容和思想深度、广度的逐步拓展,因此能以紧密的结构、强烈的表达而得到好评。

回环反复式结构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段首或段尾运用相似的句型或短语,形成段首排比或段尾排比的修辞效果;一种是同一中心句散见于不同的段落。至于放在段首、段中或段尾,比较随意;一种是将某一线索句或中心句单独成段,均匀分布在文章中,以展现事物的层次性和文章的条理性,抒发强烈的感情。

招招手儿,豆角般的月儿

——为了母亲,更为了大山

出了家门便是山,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山;出了家门便是河,一眼望不到边的河。这就是我的故乡——养育了我16载的故乡。

月儿缺了,豆角般,黄灿灿、亮晃晃的。母亲揽着我坐在家门口的河边上,静静地。 “儿啊,你要走出大山,你要做娘的眼睛去看山外的世界;儿啊,你不要离开大山,大山是我们永远的母亲……”母亲嘴里念叨着。抬头看母亲,眼睛里充满了期待与不确定。我不懂,真的不懂,因为那年我才五岁。

……

月儿缺了,豆角般,黄灿灿、亮晃晃的。我和母亲并排坐在家门口的河边上,这一次仍是静静的,只是多了丝喜悦与盼望。

“儿啊,你要走出大山了,你要出息,你得成材,你要做娘的耳朵,去听山外的东西;儿啊,记住,你得回来,为了咱们的大山,学好知识,报答咱大山的养育之恩;儿啊……”母亲嘴里仍念叨着。侧面看母亲,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期望,只是少了些不确定,多了份坚定。我懂了,真的懂了;因为那年我12岁,因为第二天我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大山,独自一人到大山外的世界去了。

……

在求学的道路上,我没有华丽的辞藻与人交际,没有艳丽的衣服向人炫耀,而我只有一份恬淡的心情,一份母亲与大山的期待。母亲的话我从不曾忘记:我是大山的孩子,我要回到大山中,报答大山!凭着这份信念与力量,我苦苦求学,不曾浪费点滴时间,不曾虚度年华。 ……

月儿又缺了,豆角般,黄灿灿、亮晃晃的,而我站在山外的豆角般的月儿下,许下心愿:娘,我不曾忘记我是大山的儿子,我会好好学习,我会有出息,我更会回去报答大山!娘,明天我就要参加中考,作出我人生的第一个选择;娘,您放心,我不会让您、让大山失望。 苦涩的求学路还很长,但我不会寂寞;因为我满怀母亲与大山的期望,因为我的心中有个永不会落下的太阳——母亲,大山!

招招手儿,豆角般的月儿……

简评: “月儿缺了,豆角般,黄灿灿、亮晃晃的”,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它在文章中先后三次出现,每次都迅速将读者带进一个月罩山村下的特定情景之中。经作者轻轻一点染,我们就有如临其境的感觉。而这句话每次都出现在段的开头,既有标示写作内容转换的作用,又形成一种段首排比的修辞效果。

如果说“月儿缺了”一句重在写景的话,那么,随后出现的母亲的语言、母亲的眼神,“我”的内心独白,等等,无不渗透着强烈的感情。也就是说,情景交融也是本文的一大妙点。 作者的写作实践告诉我们,用好一句,全文皆活。

第五式:展示矛盾,编撰剧本

通过六七百字的小剧本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看法,这样的表现形式是很有创意的。剧本是{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日记800字}.

用来演出的,因此它要求作者一定要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内容交代清楚,从方便演出的角度看,时间、地点、人物相对集中更为适宜。要注意以对话(或唱词)为主,对人物行为、动作、表情等的交代点到为止。“言为心声”,在进行对话描写时,要体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戏剧是讲究矛盾冲突的,最好是通过紧凑而集中的矛盾冲突表现生活,即围绕一件事展开情节。也可以选取几个镜头分述出来,使矛盾冲突的层次更清晰一些。

动笔写剧本之前,你一定要掌握一定的剧本文体知识,否则,当心写出不伦不类的文章来。

[例文评析] 妈妈的爱

(在家里,妈妈正在做饭)

我妈妈,我要到同学家找一下复习资料,呆会儿回来。

妈妈你稍等我一下,我陪你去。

我不用了,我已经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没问题的。

妈妈不行,在我的眼里你就是个孩子,乖,再去看会儿书,等我忙完,我陪你去。 我我都这么大了,您就让我独立一次吧。

妈妈孩子,要听话,这种机会以后多的是,现在不行,去看书,我就要忙完了,等一下陪你去。

(我欲言又止,这样的对话已不止一遍了,感觉自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春游前)

我妈妈,学校组织春游,去上海玩两天,我好激动哦!

妈妈你们老师说一定要去吗?

我好像可以不去。

妈妈那你就别去了。

我为什么?为什么不让我去?

妈妈去两天,时间太长了,马上要考试了,好好在家复习。{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日记800字}.

我可是,这种机会很难得,初中三年最后一次和同学去玩。

妈妈等你考试考好了,暑假玩的时间很多,我和你爸爸也会带你出去玩。到时候,你也可以约同学出来玩。

我我不要,我想参加这次春游。

{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日记800字}.

妈妈不行,别再说了,这件事我已决定,我是不会同意你去春游的,在家里好好复习。 (没办法,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去春游,坐在书桌前,我流下了眼泪。) 何时的我才可以自由自在?何时才可以不受妈妈的限制?我想高声地喊出埋藏已久的话:“我要一片自由自在的天空。”

简评:

文章题目是“妈妈的爱”,“爱”是一个情感化的词,但文章的立意却浸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勿宁说是“爱”,不如说是孩子自由成长的枷锁。曾听到“有一种爱叫伤害”的话,本文不正是它的写照么?

作者以“我”要外出、妈妈以爱的名义阻止“我”外出构思剧情,“我”和妈妈的对话个性鲜明,“我”的呼喊声情并茂,对时间、场景的交代清晰,具有表演的诸多要素。新颖独特的形式,使读者在感受矛盾冲撞中,深刻领会还给孩子们“一片自由自在的天空”的主旨。这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

第二篇:《人称和写作手法》

20160312人称和写作手法

写作人称的好处:

1、第一人称:写来亲切自然、增强文章的真实信和感染力、便于抒情、利于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情感交流,显得亲切感人。

3、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叙述发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事情。 常见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1、象征: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1把抽象的事物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2使文章更含蓄、更深刻,即“寓理于物”。

2、衬托:以次要的人和事从正面或反面来陪衬主要的人和事。作用:突出主体的××特征、思想、性格感情等。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含蓄深刻、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使情节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更好地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对某一事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或者通过描写它在周围事物中所产生的反响,以从侧面间接地表现它的情态和特征。作用:含蓄蕴藉,可激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丰富作品所描写的事物。(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散文:反复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与之有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1、设置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00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日记800字 用第一人称写文具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