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和谐谁会 和谐促进会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

关键词:和谐社会

摘要:和谐社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有责任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睦,更加完美,我们要懂得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怎样建设和谐社会,怎样才能让和谐社会持续的发展下去。通过我们的努力社会这个大家庭会更加和谐。

一、携手共创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向往的愿望。孔子曾言“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等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谐的社会状态……这些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顾名思义,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使整个社会达到均衡、稳定、有序,广大人民群众达到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平安幸福。

那么如何创建“和谐社会”呢?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创造,要从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做起。不久前,有件看似平凡的事就让我深有感触,使我对“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一个盗车贼像刚出洞的狐狸,贼头贼脑地将一户人家停放在家门口的一辆两轮摩托车的车锁撬开,慌忙牵着摩托车就跑。这时,恰巧被周围的一个邻居老大妈看见,只见她大声呼喊:“快来人啊,有人偷摩托车啦!”周围的其他邻居们老老少少闻声而出,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一起向那个盗车贼扑过去,不出200米大家就把盗车贼追上,将他人车擒获,扭送到当地派出所。事后,那些见义勇为的群众纷纷说:“现在我们最痛恨的就是这种盗车贼,我们要团结起来,见一个抓一个,这样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安宁、和谐!”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奉献出爱心,这个社会就回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富有人情味。如:前段日子,曾有一些渔民在台风期间为了捕鱼而冒险出海。不料,海浪汹涌澎湃,如千条巨蟒挣扎着、盘旋着。一个巨浪咆哮而来,将渔船打翻,使渔船和渔民瞬即消失在大海里。当渔民家属们听到这个噩耗后,无法承受,整日以泪洗面,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县政府有关部门为了点燃这些渔民家属们对生活的信心,立即组织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募捐活动。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纷纷慷慨解囊,把带着颗颗爱心的钱送到这些渔民家属们手中,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和政府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这感人至深的爱,这不可阻挡的团结力量,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地投入到创建“和谐社会”的活动中来,付出我们的爱心和辛勤的工作,那我们的社会必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平安幸福的“和谐社会”。

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

党的十六大,胡锦涛同志在谈到贯彻精神时指出,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

设、改革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并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领导艺术。那么,在新世纪头二十年,什么是对于全国人民“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呢?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他的各个目标,都是服从服务于这个总的奋斗目标的,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强调了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提出了社会和谐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对“社会更加和谐”目标的进一步展开、深化和具体化。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中来把握和谐社会建设,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又要注意“社会更加和谐”同其他五个“更加”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全面推进。

当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后者,和谐社会建设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更长远。但在当前,还是要紧扣总目标,突出总目标,从实现总目标的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新动向,社会关系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经济发展、民主建设、依法治国、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公平正义、增强社会活力、加强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脚踏实地地干社会主义。

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是将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看作是并驾齐驱的两个东西,把二者之间的主从关系改变为并列关系。另一种是以和谐社会建设为总题目,把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内容统统归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名下,也不管是否牵强附会。这些做法的意图,自然都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和谐社会建设的地位。但是,如不注意却可能会淡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的关注。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中把握和谐社会建设,还必须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特点出发来考虑问题。这样说,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要坚持靠改革和发展来解决社会矛盾,警惕和防止往回看的思想苗头。当前,我国社会建设领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后必然产生的。解决这些矛盾,关键还是要靠发展。要发展,就必须激发社会活力。这就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继续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通过改革,进一步确立竞争激励机制,等等。新阶段的新问题不可能用老办法来解决。

三、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胡锦涛同志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我们大家也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民主法治,即人人享有充分的民主和权利,一切都依法行事;公平正义,即社会公平和正义成为人们秉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诚信友爱,即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即每个人的知识、劳动、创造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安定有序,即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富足的生活与优美的环境相得益彰。建设这样的社会,就是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

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不仅有赖于扎实的行动,也需要理性的思考。理性是现代社会成熟的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有的重要素质。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上升为行为理性,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待各种矛盾,从大局出发维护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一个公民应有的作用,也才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在当前很有现实意义。近年来,日本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开倒车,屡屡失信于中国人民,使几十年来恢复和发展起来的中日友好关系受到伤害,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表示强烈不满。我们一定要相信党和政府完全能够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对日关系面临的各种问题,坚决贯彻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让我们把爱国热情转化强国力量,把爱国之心转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工作,扎扎实实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

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负责,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定,快乐,和谐社会需要大家一起去创造,去维护,让世界充满爱,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同心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明天!

第二篇:《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或者说,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充分体现这六个方面的特征。

由于单纯强调经济增长,造成了社会公平的严重缺失,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也造成了能源短缺、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政治改革滞后,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官员腐败成风、公民道德滑坡等诸多政治和社会问题。所有这些问题产生的终端后果是,人民的幸福感没有因社会财富的增加而成比例增长,相反,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却日趋增多、激化。构建和谐社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在200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正式向外界全面阐述了“构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理论。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

我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是在一个个体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肯定他人、他物的存在价值,我与社会应和平共处,彼此尊重、彼此融洽。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而不同”不是“苟同”,要懂得圆融变通。圆融的本质是高度的和谐与融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支持和谐社会,我认为诚信友爱对社会和谐发展最有价值。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因为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人们只有彼此信任,相互帮助,才能够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从而保全个体的利益,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开放、多元的社会,要求社会成员要以诚相待、相互包容、尊重个性。 当然,要构建和谐社会不是只有诚信友爱就可以,还需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深刻体会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才能构建好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人人做起,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众音齐谐,才能奏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壮美乐章。然而,从我做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是需要一番“修炼”的。结合自身实际,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点:首先,从我做起,应当树立诚信法治意识。其次,从我做起,应当讲究修养。把自身修养的提高放到第一位。不做伤天害理的坏事,多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善事、好事,带头实践,坚决与恶势力作斗争,以此影响、感染、带动大家共创和谐。和谐社会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也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要学会包容,对己严对人宽,对他人要宽宏大量,要理解人、尊重人、赞美人,只有这样才能共创和谐。再次,从我做起,坚决与学术、教育腐败作斗争。作为一名学生主要的职责就是学习,专心学术。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责无旁贷。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

第三篇:《十八大报告之和谐社会篇》

“毛概”课程论文{和谐谁会}.

年级专业:10级楚才计划文科班

姓 名:章鑫

学 号:2010221101110008

中国发展新谋划之和谐社会

10楚文 章鑫 学号:2010221101110008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再次被提上议程,十八大报告首先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成果进行了回顾,而且总结了和谐社会建设的经验,丰富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并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展望。本文正是基于对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的理解,并结合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发展实践,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提一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十八大,和谐社会,构建,发展

引言

在党的十八大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再次被作为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被提上会议议程,“和谐”这一光辉而令人期盼的字眼在十八大的报告里也屡次三番的出现,并呈现出形式多样和内涵丰富的特点。虽然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举措的提出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如今其面临的问题和阻碍更是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艰巨,而如何应对和处理这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面临的问题,决定着整个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成败,甚至关系着整个中国社会改良的进程和中华民族是否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因此,重新思考和审视关于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建设历程,并对和谐社会的发展做一些必要的展望就显得很有意义。

一、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首先,让我们重新理解一下关于“和谐”一词的内涵以及和谐社会的提出背景和我党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的具体实践。

(一)和谐的内涵、发展及意义

(1)“和谐”一词在汉语词典里的释意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如:音调和谐,和谐的气氛等。

(2)在古义中,“和谐”被认为有以下几种意思:①和睦协调。汉·郑玄 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 唐·李商隐 《杂纂》:“诸妇和谐,不嫌麤辣。” 明·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敢天教我夫妇再和谐,都因这佛会。” ②作动词,指使和睦协调。 宋 司马光 《瞽叟杀人》:“所贵於舜者,为其能以孝和谐其亲。”③谓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清·赵翼 《瓯北诗话·黄山谷诗》:“自中 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④和解;和好相处。《魏书·萧赜传》:“ 赜,初为太子时,特奢侈。 道成 每欲废之,赖 王敬则 和谐。”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一折:“此剑原是 吴国之宝,他既来索取,不如做个人情,送还了他,两国和谐,可不好那!”

(3)“和谐”在现代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做动词。指不合规格,违反规则,而被处理掉了。例如:你今天在论坛上发言被和谐了吧。意思就是因为不文明,有碍于论坛和谐气氛而被处理掉了。

(4)西方的“和谐”理念

1.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2.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3.文艺复兴后许多思想家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4.马克思真正把握了“和

谐”理念,提倡社会和谐。

(5)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

从以上这些关于“和谐”的内涵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认识上深化理解、准确把握、正确运用和谐的内涵,才能在实践上有效地去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二)和谐社会的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又一个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之一是“社会更加和谐”。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

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改革发展战略,内在地包含着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涵义,是迈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范畴,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要求全党“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专列单章加以部署。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和谐写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这是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探索重大成果的集中体现。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促进社会和谐确定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把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项要求之一,并且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列专章阐述社会建设,部署和谐社会建设要着重抓好的各方面工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提出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

回顾和总结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基础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成就

(1)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10年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日益成熟,宏观调控能力日益增强,有效避免了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党和国家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推出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和谐谁会}.

值得一提的是,结束了中国农民2600年来种田交税的历史,大大减轻了负担,促进了城乡社会公平。

(3)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是民生之本。1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颁布实施《就业促进法》,以立法形式保障就业。积极完善和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千万,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维持在4%左右的较低水平。

(4)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最低工资标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国家扶贫标准普遍较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回升。协调劳动关系,缓解劳资矛盾,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5)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及非农就业职工五大险种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其他各项社会救助、救济制度。增加保障投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

(6)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全面实现全国范围的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多适龄儿童,26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益的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实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和谐谁会 和谐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