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语文练习 一 20130511》
语文练习 一 20130511
一、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最能体现这首诗感情基调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1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8分)
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与人弈,遍国中莫能胜。国人奇之,献于朝。上诏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靖请以盘贮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 ( )(2)因得其巧( ) ..
(3)国人奇之( ) (4)仙者遁去 (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意思。(2分)
上诏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
3.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谈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分)
三、学贵有恒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
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
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释】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芒芒:疲倦。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A.驽马徐行弗间( ) B.他人莫及也( ) ..
C.其子趋往视之( ) D.自矜功效也(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2)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1 ②①
3.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用自己的语言回答)(2分)
四、手 帕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镍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功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像,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我们这一代,我的思想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1.本文以 为叙事线索。(2分)
2.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2分)
3.请从文中找出一处描写母亲的语句,并结合此句谈谈母亲的性格。(4分)
语句: 分析:
2
4.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5.你对“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
实的爱”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4分)
五、被遗忘的稻草(13分)
①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只浇了冰后丢在堤岸上的桶。收完了谷,那堆在田里的捆捆稻草就被人们拖回家去,垫栏或者喂牛,灶里的湿柴燃不着时,也会抽一把塞进去,然后哄的一声蹿出火苗——但是这一垛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埂上了。或许是一板车拖不下了,那板车上的稻草已经装得像一座山。人们预备着过几日再来将这些稻草挑回去。
②但是那块田已耕好,油菜也栽上了,人们该忙的已经忙完,那一垛稻草却仍然堆在田埂上。 ③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也抹在这一垛稻草上,于是那枯黄的稻草透出一层明黄,像已经熟透了的季节。耕牛从田埂上一路啃食而来,这一垛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她的枯草,似蜻蜓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那耕牛的嘴一路啃来,对着那颤栗的稻草望也不望,因为堤旁地上的黄草比她有汁浆。
④田里的油菜栽上了,又一天天地生长,枯瘦的油菜叶渐渐丰腴而肥硕,田里的草也长了出来。终于盼来人们到田里为油菜除草——说不定人们会发现这一垛被遗忘的稻草。人们歇息时,会从稻草堆上抽一把稻草垫在堤上,坐下来抽一根烟,或者吃着送到田里的午饭,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还有一垛稻草!”稻草便会为人们记起她而高兴,垫在堤上的稻草会咔咔作响,让人们垫坐得更舒适一些。然而人们留下一些烟灰,撒下几粒米饭,散着一团稻草,走了就再也不见踪影。
⑤那一垛稻草已为人所遗忘。风吹,雨淋,金黄的稻草渐渐变得灰白。夜降的霜突然而至,那堆稻草仿佛一夜间白了须眉。
⑥无遮无拦的稻草,就在田埂上腐烂。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一场大雪,欲将大地履如平地。然而那一堆尚未被消磨尽的稻草,却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如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
⑦冰雪消融,堤土长出了如针的新草。春天到了,田野还是一片淡青色,但在那堆着稻草的地方,腐草中已伸出了一朵油菜花,像一只金色的喇叭,高高地昂向天空,报晓这春天的到来。
1、文中的哪些具体内容可以说明稻草被人遗忘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3分)
2、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颤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2分)
3
3、大雪之后,稻草“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说明了什么?(2分)
4、文章第⑥段写道:“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稻草都在盼望些什么。(3分)
5、作者在文章结尾写“腐草中己种出了一朵油菜花”的目的是什么?(3分)
六、作文
请在下面的作文题中任意选做一题。
⑴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不是在自我陶醉,它是在想——我是怎样变得成熟?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丑陋"" 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感谢光照日晒,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提示和要求:请你结合上述内容,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⑵告别纯真的童年,跨入艳丽多彩的花季;告别虚伪的面具,做一回真实的自己;告别亲友,踏上远去的列车;告别家乡,去经历一次陌生的旅行""
告别可以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告别也可以是一段心路历程,一座成长的丰碑。
请将题目《告别 》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讲述你的经历,抒发你的感受。注意,文不得中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
(二)(共16分)
16. 手帕(2分)
17“我”三四岁时,妈妈将手帕别在“我”的外套上,为“我”擦汗;(1分)
“我”十岁生日时,母亲特意为“我”订制了一块印着“我”名字的白色红边手帕。(1分)意思对即可。
18.例:“你还记得这些手帕吗?""真像一只花蝴蝶呢!”这句语言描写体现母亲细腻的爱。
标准:共4分,在文中找到有关母亲语言或神态描写的具体语句2分;并结合所找语句分析母亲性格(细腻、爱女儿、温柔、慈爱、善良"")2分。
19.运用对比的手法;(2分)表现了母亲对“我”儿时的往事记忆犹新,体现了细腻的母爱,表达了对母
爱的感激与赞美。(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0.这句话提醒当代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是好事,但更应该懂得体味,懂得珍惜身边平
凡而真实的爱,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4分)意思对即可。
19、①人们预备将它挑回去,但忙完后,仍堆在田埂上。(1分)
②人们歇息时突然记起它,但走了再不见踪影。(1分)
③任凭它由黄变白,腐烂消亡。(1分)
20、因兴奋而颤动(2分)
21、说明稻草不肯屈服于恶劣环境(1分)不甘被遗忘(1分)
22、盼望被发现(1分);盼望被利用(1分);盼望实现自身价值(1分)
23、表明那垛稻草虽已腐烂,却滋养了新生命(2分);它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自身价值(1分)
5
第二篇:《语文一论复习 文学类文本的探究》
文学类文本的探究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黑 羊
[意]卡尔维诺
①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②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③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家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该国政府也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④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国定居。到了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出门去偷,而是待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⑤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有进去。
⑥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该国的人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干地过日子,可他没有理由妨碍别人干事。他天天晚上待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⑦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
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⑧不到一个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有任何东西可吃。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总之是他的行为使其他的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家的一切却不从别人家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
⑨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别的人家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糟糕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⑩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相互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
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个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那个诚实的人,但他不久便死了,是饿死的。
1.卡尔维诺的小说用现代眼光表达现代寓意。请从某一角度说说小说《黑羊》的深刻寓意。 答: 参考答案:(1)文明的进程从来都是以牺牲那些不应该牺牲的人的生命和利益为代价的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牺牲是公众共谋的结果。(2)在不正常的社会里,正常的反而不正常,不正常的反而正常。任何不正常都带有潜规则,谁要是触犯了这些规则,就要受到惩罚。
(3)从人性的角度看,自私、占有、不劳而获是人的本能。社会规则能约束这种本能,也能激发这种本能。(4)呼吁社会维护正义,倡导诚信,让美好的人性复归。(答出任何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田埂上的精神
张佐香
麦子把田野的纽扣一粒一粒扣齐。但是,有一粒麦子被人们遗忘了,落在了田埂上,像一只浇了水后丢在堤上的桶。
秋天继续深入。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上,也抹在这一粒麦子上。它穿透土壤的黑暗,长出如针的小苗。来地里除草施肥的人们,自远方踏步而来,这一株麦苗兴奋地在微风中晃动着绿色的身子,似蝴蝶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没有人在走近它时停下来,人们甚至没有闲暇望它一眼。因为田野里有大片的麦子在等待着他们。
本来它也应该生长在平整的麦地里呀!那儿有它许许多多的兄妹,它们被调理得丰腴而肥硕。远远望去,它们宏大而又壮观。它们手挽手一起生长,一起成熟,与那些农民一起体验丰收的喜悦。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错了地方的麦子。它很无奈。
尽管这株麦子非常纤弱,但它长得非常卖力。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它甚至还想用它那一片特别的绿,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它大声地对每一位从它身边经过的人呐喊:“你们睁大眼睛瞧瞧!我不是一棵小草,我是麦子,我是一株麦子啊!”但是,没有人理会它。例外的一天,有个人歇
息时坐在它身边的田埂上,抽了一根烟,扔下烟蒂时瞅了它一眼,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这儿还有株麦子!”麦子为有人记起它而高兴,它显得异常兴奋,甚至还有意地直了下它的身子,以便能让人看到它健康向上的样子。它不愿意让人笑话它,或者可怜它。那人只留下了些烟灰,拍了拍沾在裤子上的泥土,走了,后来就不再有踪影。
这一株麦子已彻底为人们所遗忘,偶尔有小鸟落在它的身边,望着这深秋的大地一动不动。风吹,雨淋,日晒,它在孤独寂寞和无望中艰难地生长。它必须要生长,因为它是一粒落进泥土获得生命的麦子。它的存在属于大地,还有白云和高空飞翔的鸟儿,以及美好的黎明和黄昏。太阳格外地偏爱它,总是用暖暖的光芒映照着它的身子。
尽管它是一株长在田埂上的麦子,被人们忽略,但它依然挚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它能体会到他们泥一脚水一脚劳作于齐膝深的泥淖中的滋味;它能感受到他们担着百余斤的担子走上三四里地的分量。抢收抢种的季节,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顶着最毒的太阳,干着最繁重的活。他们受苦受累似乎是注定的,谁也没觉得不应该。想到此,它的身子一沉,似乎想把自己的根系伸进更深的土壤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使自己长得更健壮一些。
冬去春来,它终于开始抽穗,并且呈现出金黄的颜色。一位农人收割了无数麦子后,发现了它,欢喜得不得了,小心翼翼地割下这株麦子,把它捧在手心,喃喃地自言自语:“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
一颗明亮而智慧的种子,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正如这田埂上的一株麦子,它体现出的是田埂上的精神。
(选自《人民代表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