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胡适道德与规则原文 胡适作品道德与规则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胡适 规则道德》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胡适:一个民族和族群,总是在提倡道德而不注重规则的话,这个民族是会道德沦丧的。

嬉笑怒骂即生活,花开花落是人生。

第二篇:《道德与规则的内在联系》

浅谈道德与规则的关系

【摘要】从胡适先生的话里,不难解读出他对空谈道德而忽略规则运作现象的批判。在现实生活中,规则和道德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个概念,并且,在某些方面,这两个词似乎是有共通之处的,譬如都会对人有约束作用。可是,我们也许忽略了一些关于这两者的问题,譬如道德与规则之间有什么联系,诸如此类,而这些问题便是本文要谈的主要内容。

一.道德与规则,何者为本原?

说起这个话题,那我们必定先要了解一下道德与规则的涵义。字典是这样解释道德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这个解释中提到了两个词:准则与规范。对,准则与规范,而这两个词浓缩一起岂不就是规则?难道说,道德其实也是一种规则?不妨先做这样的猜想吧。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字典对规则这个词的解释: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规律,法则。原来规则是被“规定”出来的,还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称之为规则。可是这很容易引起矛盾,比如对一个游戏而言,必然有它自身的规则,而游戏的玩家自然也是需要遵守的,可要是偏偏就出现了一个没遵守规则的玩家呢?我想实际生活中肯定不乏其例,那是不是原来的规则就不叫规则了?这样的答案显然与现实相背,哪有规则说无即无的道理?可别忘了,上述的推理是建立在对“大家共同遵守”这个词的理

解上的,看来这个词的含义并不能一般性的理解,我们需要重新来审视这个词。我是这样理解“大家共同遵守”的:对已被规定的规则,即在游戏开始之前,这个规则的制定大家是没有非议的,大家理应都遵守这个规则,若是有少数人出于某种原因违犯,那些人将会被强制遵守。这样的解释,看来是能符合其含义的,这样即便出现那没遵守规则的“少部分人”,也跳不出规则的制约而必将受到惩罚,即所谓的“强制遵守”。

这样一来,所提出的猜想怕是成立的,准则与规范,既是准则,便不容侵犯,既是规范,便不可违背,那么道德看来是规则,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则,它是规则的一种,它强制的手段便是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作用。

就现实看来,是这样的。

二.道德之名

根据上面的推断,道德是规则的一种,可是貌似又不是这样,起码我们听起来可能不是这样。道德,这是多么高贵而富有内涵的词语,而规则,更多带给人们的感受是强制性,被迫性,不管怎么说,恐怕都不会赋予它高贵的身份。这样,问题便又出现了,简言之便是:高贵也是不高贵的一种?听来却也是可笑,然而这在现实中却并不矛盾。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例子:正方形也是矩形的一种。只要有几何学基础的人肯定是不会否认这一说法的,正方形并不等于矩形,可正方形是能由矩形变来的。再如一个更贴近的例子:优秀的学生是学生的一种。不难类比。道德确是规则的一种,只不过道德是规则中“优

秀”的那一部分而已,为了更好的区分,或者说大一点是弘扬正能量,我们冠之以“道德”之名,正如我们提出诸如“尖子生”,“三好生”这样的口号一样。

道德既然是“优秀”的规则,总需要有不普通的地方,需要有大家一致赞赏的地方,需要比其他规则更为出色的地方,事实证明道德确实具有这些属性。而这些属性是从哪儿来的?就好比你说一个学生是优秀的学生一样,你凭什么说他是优秀的学生?答案怕是只有一个:比较。诚然,只有通过比较,属性才有了意义。优秀的学生之所以具有优秀的属性,必然是存在很多不算优秀的学生。道德之所以成为优秀的规则,也必定存在不算优秀的规则。道德是什么,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则,并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然而现实中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则却有不少,大到国家的宪法法律,小到一大学寝室室友共定的规则等等,而将道德与这些规则相比,优秀之处并不难发现,即体现在“强制遵守”的程度上。譬如你犯了法,怕是无论如何都逃不了法律的制裁,终将受到审判;再譬如你违背了寝室规定,总会招来室友对你的不满与批评,然而道德呢?若你在骑自行车时闯了红灯,这肯定不符合道德标准,然而如何被强制执行呢,恐怕至多是你的良心受到了些许谴责,别无其他。而你的内心会受到谴责,即是说明你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这样的效果无疑是比任何外物告知你的问题要好得多。道德总是能以最无声的方式起到最佳的效果,这是道德的优势,更是道德的力量,道德独具的魅力。

三.没有规则,道德将何去何从?

前面提到道德在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则中独具魅力,优势显而易见,是花园中最吸引人,最获口碑的那一朵。可是,即便是如此迷人的花朵,也必定是由最初的花籽发育而来,并加以精心的浇灌,培育。所以花籽才是花朵最初的形态,是花朵的本质。道德作为一朵如此美丽迷人的花儿,它的花籽是什么?没错,是规则。说到底,道德也是规则的一种,只不过是比较“优秀”的规则而已,但它仍源于规则,没有规则,没有长时间的酝酿,发育,是不会形成道德的。现在看来,闯红灯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在我们的意识里,怕是早已清楚闯红灯是种错误的行为。正是由于这样的规定,我们在长时间的遵守中,将其内化成了道德。若是忽视规则,整天只空谈道德,这样的道德还会有意义吗?

四.道德的多解释性

谈及这个性质,想必将能更好的说明只有道德的社会并不可行的道理。多解释性,顾名思义,就是对同一个问题,道德解释往往多样的属性。而道德是具有这样的属性的,因为不是每个人的心灵思想都趋向一致,譬如,不是每个人都会认为骑车闯红灯不道德一样。道德能对人的现实行为起到约束作用,舆论压力并非主导力量,更多的其实是人们的思想,品格以及行为的动机,而这些难以趋同。我们前面提到道德并没有明文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方式具有优势,然而其劣势却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道德。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在不同人的眼里往往不同。譬如公交车让座问题,为老弱病

残让座是共识,可要是某人让出一个座位,而车上老弱病残都有,这种情况下该给谁让座呢,怕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吧。更为可怕的是,如果道德被曲解呢?毕竟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社会怕是也不乏其人,那样带来的后果注定是不利的。一旦道德的作用被无限夸大,其规则的本质将被扭曲,那么它的约束作用将会严重弱化甚至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

道德是我们需要的,而规则更是我们需要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只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非最长的木板。如果把社会比作一只木桶的话,规则就是最短的那块木板,道德则是最长的那块木板。一个社会的稳定程度往往取决于规则是否建立和完善,而与最高道德标准没有太大关系。

魏政

2015.12.7

第三篇:《道德与规范》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胡适先生说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

第四篇:《浅谈规则与道德》

循规蹈矩的生活

【林前14:40】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

崔太红

一个欧洲人去中国工商银行办理业务,他发现紧跟其后有一女孩,距离很近,立即轻推了女孩一下,说“站一米之外。”那位女孩当即红着眼睛就走了。女孩走后,一位戴眼镜的先生又立即替代了女孩的位置。这位“老外”发现后面又紧跟了一个人,于是又说:“站一米之外。”这位戴眼镜的文化人让开了一些,对“老外”说:“我们中国人是讲道德的。”外国人说:“但你们最不讲规矩了”。

记者来到这家银行调查,发现众人排队秩序井然,但就是没有人站在一米线之外等待,到前面的人输入密码时,后面的人一般会主动地将自己的头转向旁边。显然我们的同胞是讲道德的,但也确实不太讲规则。一米线表示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各个国家的人都在默默地遵守着这个规定,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就会毫不留神地越过这条线呢?这位欧洲人办理完业务后走了,在此办理业务的中国人却感觉心里实在堵得慌。这个老外的举动和言语值得我们深思: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失去规则,道德还能高尚吗?

一、守规矩的原因与原则。

1.上帝设立规则。

上帝创造有次序:从无序变有序,分明暗、陆海,造植物、动物,最后造人。

上帝设立规则:伊甸园有分别善恶树;以色列有摩西律法。

生活中到处都是规则:有成文的法律,还有许多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等等。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规矩?没有规矩会如何?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离开规矩,必然混乱。

2.规矩是对自由的必要约束,使个人自由在正轨上运行,而不致成为混乱。

真理就是我们道德生活的轨道,在轨道上健康发展,在真理中享受真正的自由(约8:32)。(婚姻中)逾轨是不道德,“出轨”更是后果严重“家破人亡。”

神给人自由意志是用来发展一个人的个性——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规律,你就将成为怎样的人。你建立有规律的灵修习惯,就可以成为一个敬虔的榜样,叫人学习;没有规律、杂乱无章的生活是无法叫人学习的。

个人生活需要规则,社会生活更加如此。士师时代是以色列的黑暗时代,那个时代的特征是“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17:6,21:25),是(文革)无政府的混乱状态:拜偶像、同性恋、国家内战。社会需要法治,属天的国民也需要遵守地上的法律。

教会纪律问题:【帖前5:14】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帖后3:11】【帖后3:6-7】方言虽好,但只能造就自己,不能造就教会。所以14:27只好两个人,至多三个人,且要轮流着说,也要一个翻出来。因为“神不是叫人混乱,乃是叫人安静。”同样领受圣餐要分辨是主的身体,要“按理”、不可混乱。基督徒首先应当遵守上帝的诫命,遵守信条、教会规章制度。

3.可以与人和睦相处。规矩就是约束自己的自由,使个人的自由不至侵犯到别人的自由(抽烟、睡觉、脱鞋)。当人与人之间凡事先考虑有否侵犯别人:例如不可在集体宿舍引亢高歌。而互相尊重时,共同生活就容易和睦而不至摩擦了。

二、守规矩的困难与出路。

1、内在骄傲不顺服的劣根性。

始祖犯罪的本质在于内心的骄傲,想要如神一般分辨善恶。人的骄傲是从过分的自尊心来的,有人认为如果我顺服某人或某个规定,那有损我的自尊心;而不守规矩似乎能带来一种“享

受特权”的优越感。

骄傲的人一方面喜欢(用制度)约束别人,却不约束自己(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明规则是给人看的,潜规则是真正用的。);另一方面是喜欢批评这规矩不行,不好,或在背后耸动别人不顺服;这都是骄傲的表现。

基督徒要透过守人间规矩、甚至是不合理的规矩来表达对上帝的顺服,因为【罗13:1】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彼前2:13】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罚恶赏善的臣宰。这不仅是说顺服政府的权柄;更当敬重和顺服教会的牧者和教会的制度,因为教会的权柄更是神设立的【弗4:11】。如果连教会中的权柄都不能尊重与顺服,何来尊重与顺服政府的权柄呢?如果有所谓尊重,恐怕也是“出于对刀剑的惧怕” ,是吧?!

2.看重眼前小利益,轻视规则的重要。

以交通规则为例:德国人似乎死板,不懂变通,红灯即停;

中国人则不管有车没车、红灯绿灯随便横过马路,遇堵时各显神通见缝插针,似乎聪明;但最后得到利益最大化的是死守规矩的德国人。

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本是褒义,但现常被理解为墨守成规、不思创新。事实上,循规蹈矩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我相信德国人的创新发明不比中国人差。

我相信大家都会承认耶稣和保罗都是很有创新精神的人。但他们绝不是不守规则,投机取巧的人。创新或投机取巧都是不守成规,变着法子用一种先进高效的方法去达到目的。但区别是,创新是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大前提下,投机却是钻法律规则的空子,有违法之嫌,那正是魔鬼对耶稣的试探:何必上十字架呢?只要魔鬼低头,万国都必归顺。

3.高举道德,藐视规则。

在公交车上有一行大字:司机接触票款视为贪污!这不是对司机的污辱吗?但这是规则,确保公款不受损失。财务制度要求报销必须持正规发票、注明事由,经办人亲笔签名,是为了防止贪污,但是我们坚持规则常被人认为是人格污辱,正如银行里的那位中国人对老外要求他站在一米线外时候的理解。

{胡适道德与规则原文}.

教会里常高举爱心,忽视规则,对习惯犯罪的人无原则的讲爱心,姑息养奸。【帖前5:14】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帖后3:11】【帖后3:6-7】

还有会议制度。一言堂有很多弊端:不能集思广益,易走极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农村版罗伯特议事规则:“有口难言、主持中立;举手发言、一事一议;面向主持、免得生气;现时限次、公平合理;立马打断,不许跑题;主持叫停,得要服气;正反轮流,皆大欢喜;首先表态、再说道理;以事论事、不许攻击;先后正反,弃权没戏;萝卜白菜,开会顺利;动议动议、行动的建议。”

胡适老先生讲过耐人寻味的一句话:“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放眼当今社会“假大空”无处不在,铺天盖地,就是离老百姓太远,缺少真话和实话。建立规则重在政府,只有政府约束自身权利,按规则办事,诚信和规则才能慢慢建立起来。照样,在教会里,建立规则的责任重在领袖和工人,只有我们照规则治理教会,信徒才会规规矩矩。

当然,凡事都有一个过程,从人治到法治,从混乱到规矩有一个过程。人不是一天就长大的,心理的成熟也不是一天就完成的,但只要逐步学习,按部就班不断进步,(最要紧的是不{胡适道德与规则原文}.

可降低标准腓3:12-16)我们终将看到一个凡事都规规矩矩照着次序而行的荣耀教会。

第五篇:《道德和规则我们更需要什么》

道德和规则我们更需要什么

赵迎辉

2013-4-1 5:10:42 来源:2013-4-1 学习时报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道德和规则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整手段,对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秩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则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其不至滑出底线;道德填补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这两种手段的侧重有所不同。总的来看,西方国家更加青睐规则,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和对公民的约束。而东方国家尤其是我们中国则更偏爱道德,习惯通过道德教化来维持社会整合和社会和谐。

不可否认,中华传统道德浩瀚博大、影响深远,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都极具影响力,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中国社会稳定有序的内在支撑。尤其是在规则尚未涉及的诸多领域,道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加强道德建设,提升每个公民的道德水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道德的作用不是无限的。过分夸大道德,过于依赖道德不仅无益于社会关系的整合和社会秩序的重建,甚至还会适得其反。胡适曾经说过:“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此话并非危言耸听。一方面,道德调整的对象不仅仅是人们现实的行为,而且还包括人们的思想、品格和行为的动机。而思想、品格、动机等都是内在的东西,是短时间内难以察觉甚至根本无法察觉的。另一方面,道德具有很浓厚的相对性特征,很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标准和范围都不好确定,这就使得实践当中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一旦道德的标准被任意曲解,道德的价值被无限夸大,就会导致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道德谴责和道德审判就会失去合理性和正当性,甚至挑战道德的底线,演变成为一种暴力、一种私刑。实践当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最为典

型的就是各地时有发生的公交让座纠纷。

公交车上谁有权利坐着?这本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根据民法上的先占理论,先到者先得。但是,一直以来,老弱病残以及孕妇优先是我国公交车上的一条基本道德准则。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我们应当遵守和提倡。可是问题在于:哪些人应该让座?应该给哪些人让座?老弱病残如何判定?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实践当中遇上了不小的麻烦。有的人为了能够坐着假装孕妇结果露馅导致颜面扫地,有的人因为别人没给让座出口不逊甚至暴力相向,有的人为了争抢座位大打出手毫无为老之尊,还有的人由于没有让座遭到围观者的拳打脚踢。面对以道德之名实施的暴力,我们不能无动于衷。

不让座的人未必都不道德,之所以不让座可能有着特殊原因,比如身体不适、随身携带物品过多或者没有注意等等。前段时间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中,高圆圆扮演的女主角因未给老人让座,经媒体并被网友人肉搜索后,被指责道德低下,但没有人知道她在公交车上正因自己身患绝症而不知所措。在没有弄清别人不让座的真正原因之前,可以进行提醒和劝告,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不分青红皂白滥施惩戒。退一步讲,即便不让座者真的是道德缺失、素质低下,他人也无权私自“定罪量刑”。不让座只是道德瑕疵,并非不可饶恕的违法犯罪行为,只需进行批评教育和舆论谴责,绝不允许动用暴力和私刑。相比于不让座者的道德瑕疵,施暴者的行为早已突破道德的底线,属于赤裸裸的违法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

道德是比法律更高的维度,在法纪不彰、秩序不固的时候,如果每个人都一厢情愿地想用道德和善良制服邪恶,想靠辱骂与恐吓唤起良知,无异于叶公好龙。它不仅不能拯救道德,相反还会践踏道德。当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道德卫士,理直气壮地对有道德瑕疵的人大加挞伐而成为施暴者的时候,每个人也随时随地可能因为自身的道德瑕疵受到他人的攻击谩骂而成为受暴者。这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法律的失守、道德的沦陷。

道德是我们需要的,规则更是我们需要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只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非最长的木板。如果把社会比作一只木桶的话,规则就是最短的那块木板,道德则是最长的那块木板。一个社会的稳定程度往往取决于规则是否建立和完善,而与最高道德标准没有太大关系。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见义勇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团结互助是我们每个公民应有的道德担当,也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我们理应躬身实践,让道德的血液流淌。但是我们更需谨记:规则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高标准的规则。遵守规则,守住道德的底线,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

第六篇:《胡适》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胡适道德与规则原文 胡适作品道德与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