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我的母亲》{胡适}教案设计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能整体把握作品。

能从自主学习中获得发现美、表达美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从事件中提炼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如何评价母亲的教育方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感导入

由孟郊的《游子吟》导入课题。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亲切真

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中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学者胡适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板书课题)

二、 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

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胡适,世居安徽绩溪,民国前二十一年出生于上海,二十岁赴美留学,后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民国六年返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曾出任驻美大使,胜利之后为北京大学校长。

旅美期间,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民国四十七年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任院长职。民国五十一年逝世于南港任所,享年七十一岁。

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胡适是最重要的启蒙人。早在民国六年一月,他即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八不主义。

三、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脉络。

认识母亲形象。

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思考: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 的母亲。分别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

1、严厉

对我的管教(教之严):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2、温和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

3、刚强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四、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怀念、感激、敬爱。)

(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我们对母亲表达过我们的爱吗,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呢?(学生思考体会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问题探究

1、作者极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却能够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他的情

感是如何体现的?

2、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齐读最后一段。

3、 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什么?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回答,之后教师明确答案:

1、质朴真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真挚的情感。

童年的视角回忆童年的往事,没有成人的姿态和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敬爱母亲之情溢于言表。

2、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谦虚的种种美德。

3、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作了铺垫,与结尾呼应。

4、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三、语言探究:

完成课后第二题,体会胡适用词的分寸感。。

四、拓展延伸

1、请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篇二】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概内容。

(2)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了解母亲形象。

(3)品读重点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母爱的伟大。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联系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理解父母,孝敬父母。

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2)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筛选消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从生活中的小事发现伟大形象的写法。 教学方法:

激趣法:通过听故事,走近母亲。

诵读引导法:读课文,了解母亲形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上课时间及课时:2015年3月11日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5分钟)

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教师放幻灯片,引导学生体会自己母亲的辛劳:有时劳累了一天,回家后还要马上做饭给孩子吃,作为孩子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15分钟)

1、字词竞赛: (幻灯片展示,检查学生自学成果,并通过造句加深理解) 文绉绉(zhou) 绰号(chuo) 庶祖母(shu)吹笙(sheng) 摹画(mo) 眼翳(yi)舔去(tian) 侮辱(wu)

2、速读抢答:母亲在文中充当了三种身份,哪三种?文中哪些句子有提到? 慈母、严父、恩师

文中句子:第(4)段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第(6)段“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3、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表现母亲的慈母事情

(1)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2)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表现母亲的严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晚上,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

C.我说了轻薄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表现母亲的恩师事情

A.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表现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B.如何与我的两个嫂子相处

——表现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C.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表现母亲的“刚气”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文中哪句话点出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即文章最后一段。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三、课堂品析——品味语言,局部揣摩 (35分钟)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作者当时已是大学者、大名人,却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这合适吗?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体现了作者谦虚、不溢美、不自夸的美德。

4、请学生再选择一些类似的语句并把相关词语标示出来。

四、小结:拓展延伸 体会大爱(20分钟)

父母对我们的爱,不仅仅在这些琐事中。有的时候,他们爱我们甚至胜过他们自己的生命。我们不妨来听听下面真实的故事。

(1)多媒体播放歌曲《天亮了》,教师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 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 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 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 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潘子灏。

潘子灏的爸爸潘天奇和他的妈妈贺燕雯 两个人把孩子举起来了, 我心里觉得这是一个用伟大两个字 都无法去恰当体现的一个壮举。 这个壮举是出于父亲、母亲的一种本能, 也是出于他们对孩子的一种深深的爱。 )

(2)多媒体展示“唐山大地震”的,图片教师讲述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有一位年轻的妈妈,丈夫被砸死了,她和不满一岁的儿子被困在倒塌的楼房里。没有食物,没有水,死神缠绕着她们。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她毅然咬碎了自己的三根手指,忍着剧痛让孩子吸吮指上的鲜血。坚持七天后,母子终于被成功救出。孩子安然无恙,而妈妈却因严重失血而休克,抢救数日才脱险。它一时被传为佳话,人们无不为之感动。我读了感动,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的,这是大震中的母爱。)

(3)听了 催人泪下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用“妈妈我想对你说”的句试,以作者的口吻对文中的母亲说一句话,或者以自己的口吻给妈妈说一句话,也可以给故事中的妈妈或天下所有的妈妈说一句话,以表达

你的真情。

五、作业:(5分钟) 详见习题册

六、板书设计:

(一)、文章的顺序

(二)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文章的语言特色

【篇三】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

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一、导语设计

现在“中国妈妈”这个词在美国高中成了贬义词。华裔家庭的高中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国妈妈”特别爱攀比,永远是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自己心中的目标;而白人家庭的高中生认为“中国母亲”像一只老母鸡,一直用翅膀保护着孩子,在家里什么事都要她说了算。

时至今日,伟大的中国母亲难道就变成了这幅模样,听起来就是一个虚荣心很强、又十分专制的女人。

那么,“中国妈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堂课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去认识一位典型的中国妈妈,来寻找你心目中的答案吧!

现在,我要隆重请出这位“中国妈妈”,她就是冯顺弟。冯顺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家的女儿,与许多旧时代的女子一样,从没有机会接受正式的学堂教育。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妈妈,却能够培养出一个一生拥有30多个荣誉博士学位的儿子,那个人就是胡适。那么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中国伟大的学者胡适。

【胡适简介】(观看胡适简介的视频)

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胡适的确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那么,那个毫不起眼的中国妈妈冯顺弟是如何教育出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教学内容

1、昨天我要求大家阅读课文,并找出胡适对她母亲的评价。(提示: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明确】恩师、慈母、严父、严师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2、在这些评语中,胡适称母亲“母”、“父”、“师”。“母”这个称呼无须解释,但为什么又称母亲是“父”,是“师”呢?

【明确】称母亲是“父”,是因为“我”很小的时候(三岁零八个月)就没了老子,母亲就得即当妈,又当爸。

称母亲是“师”,是因为母亲督促“我”学习,又训练我“做人”。

3、母亲是如何督促我学习的?

【明确】天大明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印证】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过渡】可见母亲非常重视“我”的学业,这在《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还有些相关的例证,在此我再为大家引一例:

【资料】

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

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了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胡适自传·四十自述》,第24页

【过渡】由此可见,母亲对胡适的学业是非常重视的,可说不惜“重金”在栽培胡适。母亲这颗望子成龙的心,古今都是一样的。想必同学们的妈妈也一定天天唠叨着:好好读书啊!看到你不理想的成绩,就千方百计地让你去参加各种补习班,甚至花大笔的钱,请家教给你进行一对一的补习。你是如何看待你母亲的这些言行的呢?

【过渡】我很能理解同学们的心情,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我也觉得母亲关心我的学习成绩胜过关心我。我感到她的关心让我非常苦恼。当然,现在我已经不这么看待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同一件事情的认识可能就会发生改变。这点胡适也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来看看,后来胡适是如何看待母亲对他学习上的重视的?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中年胡适写在《四十自述》中的一段话:

【资料】

有一天,一件小事使我突然明白我母亲增加学金的大恩惠。一个同学的母亲来请禹臣先生代写家信给她的丈夫;信写成了,先生交她的儿子晚上带回家去。一会儿,先生出门去了,这位同学把家信抽出来偷看。他突然过来问我道:“糜,这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他比我只小一岁,也念过《四书》,却不懂“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这时候,我才明白我是一个受到特别待遇的人,因为别人每年出两块钱,我去年却送十块钱。 ——《胡适自传·四十自述》,第24—25页

可以说,由这件事胡适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那么现在你再好好回忆母亲的言行,是不是又多了一份对她的理解了呢?(留白)

4、母亲除了督促“我”学习外,还训练“我”做人。那么她是如何做的呢?

【明确】a.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 b.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重点)

5、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我”做人上的训导。是极其严格的,胡适对母亲的评价中有两个词语也都出现了“严”字。那么,你能理解母亲的“严”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母亲对“我”要求严格,也是一种爱的表现,希望我上进,养成良好的品性。

【过渡】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确实是一种爱的表现,严中透出的是爱,那么母亲对我的爱还有没有别的的表达方式?

【明确】慈中透出的爱。

【事例】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 ▲ 从这句话可见母亲早早就醒来了,但是她不会吵醒我,想让我多睡一会而儿。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 说明母亲一直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悔:母亲只想教育我,但看到我因此害了眼翳病,非常的懊恼。

急:我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内心焦急、发愁。

真用:有点出乎意料的味道,“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这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科学的依据,母亲为了医我的眼翳病,已经到了什么都愿意尝试的地步了,她肯用自己的舌头添我的病眼,

这其中饱含了多少的爱啊!

【总结】由此可见,母亲真的如文中所说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6、胡适的母亲是这样教育他“做人”,你的母亲又是如何教育你“做人”?你从中感受到她对你爱了吗?

【过渡】我们刚才所谈到的这些的管教,都可称之为“言传”,通过言语来教育我们。那么除了“言传”这种方式外,文中的母亲还有没有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教育“我”呢?

【明确】身教

这种“身教”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

【明确】母亲处理家庭事务来体现的。

5、母亲在家中是什么什么身份?

【明确】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过渡】文中介绍比较简单,大家可以结合以下资料来进一步了解母亲在家中的身份。

【资料】

(母亲)十七岁嫁到胡家,是父亲的第三个妻子。父亲前妻有六个儿女,那时我的大哥大姐都已长大,大姐比母亲大七岁,大哥也比母亲大两岁。父母结婚后第二年,生下我。我才三岁零八个月时,不幸父亲就病逝了。母亲二十三岁开始守寡,独自撑持家道中落、经济困窘的门户,忍辱负重,倍费辛劳,终年四十六岁,一直守了二十三年的寡。

6、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这个家肯定不好当,不仅因为母亲是个寡妇,而且还是个年亲的后母。那么,她曾面临过哪些家庭状况呢?(提示:用较简洁的语言概括。)

(如果时间有限,就采用直接出示的方式)

【明确】

情况一:“家中经济本不宽裕”,大哥还“吸鸦片烟、赌博”“到处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时,母亲不仅要“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而且最为烦难的是还要打发大哥招致的一大群债主。

情况二:大嫂和二嫂“常常闹意见”,也对母亲“闹气”,这时她们“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

情况三:无正业的浪人五叔,“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

7、在面对家中这些情况时,母亲是如何处理的?由此“我”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情况一:母亲是如何对待大哥这个败家子的?

【引】面对这样的败家子,你会以什么态度对待他?

【引】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

【明确】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总结】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情况二:母亲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

我母亲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我母亲只忍耐着,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床,

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 事事:说明在每一件事上,母亲都很留心、很容忍,没有例外。

格外:程度副词,表示这种容忍已经超出了一般程度。

总是:说明母亲在对待我和大哥的女儿时,待遇上从来是一视同仁,而发生争执后,永远更加偏袒她。

从不、不:说明母亲非常大度,即使嫂子让她受了气,她也不会怪任何人。

只:副词,表示限制,说明母亲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唯一做的就是容忍。

【总结】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情况三:面对五叔的侮辱,母亲是怎么做的?

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补充:母亲之所以非常生气,是因为对于一名年轻的寡妇,在当时来说捍卫名节是很有必要。)

这些文字都说明母亲在这件事情上态度认真严肃,绝不允许别人侮辱自己的名节。

【总结】表现了母亲的“刚气”,说明母亲的性格中有“柔中带刚”的一面。(“刚气”,刚强的脾气,这里就是指不愿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过渡】母亲嫁入胡家30年,23年是在守寡。她做后母、后婆、后奶奶,她生活的艰辛确实如同胡适所说“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但是正是在这痛苦的生活中,胡适看到了母亲身上的优秀品质——宽容、善良、容忍、温和而又“刚气”。在潜移默化中,母亲教会了胡适该怎么做人。那么,胡适是如何评价母亲对自己的影响的呢?

【明确】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总结】母亲让胡适养成了宽容、善良、体谅的品性。

【过渡】胡适的这些品性在他的言行中都得以体现,我们来看以下几则资料:

胡适与鲁迅

胡适与鲁迅相识北大,先是朋友,后来因为思想与政见的不同,导致他们最后分道扬镳。鲁迅当年骂胡适,是尽人皆知的,但是,胡适则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不反击,不回应。鲁迅去世之后,胡适不仅没有说过一句恶话,相反还说了不少公道话。胡适曾在书信中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胡适有一句名言:“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胡适还说过:“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

【总结】由胡适的上述言行,我们可以看到胡适身上宽容、善良、体谅的良好品性,也进一步看到母亲对于胡适的确有非常深的影响。

8、胡适的母亲对胡适而言既是慈母,也是恩师,他“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那么你在为人处事当面有没有受到你母亲的影响?

三、结语设计

这堂课,我们谈了胡适的母亲,也谈了我们自己的母亲。尽管我们的母亲与胡适的母亲已经相隔将近一个世纪。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母亲对子女的要求、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爱总有着相似的地方。

当我们谈了这么多“中国妈妈”后,你对“中国妈妈”的理解与华裔家庭的高中生、白人家庭的高中生还一样吗?你心目中的“中国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下,请同学们把你对“中国妈妈”这一词语的思考写在练习簿上吧!

【推荐阅读】

《胡适自传》

【板书】

我的母亲

胡适

恩师慈母严父严师

督促“我”学习训练“我”做人

(严中有爱柔中有刚)

养成宽容、善良、体谅的品性

《我的母亲》教案

省扬高中 刘平

学习目标:

1. 掌握如何阅读写人散文。

2. 把握母亲的人物形象,感受母亲对胡适成长的深远影响。

3. 形成紧扣文本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 习胡适 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同学们都预习了吗?那我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预习的?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的:1、字词。(直接讲,不上黑板。)2.人物形象。3.分几个部分。(本文的文眼。)4.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本文都做了很好的预习。那同学们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思考,并形成自己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两种情况:1.有,那就请学生提问,仅限3位。2.没有,要求同学们以后阅读一定要带着思考、带着问题阅读,这样才更有阅读价值。)

二、教师总结:从同学们预习反馈来看,如何阅读、预习写人散文的方法也就能得出:其实,总的归纳起来就是写了什么(1、2、3)?为什么写(4)?怎样写的(5、6)?其实这是读任何文章我们都需要思考的,只是不同的文章我们思考的具体问题不同罢了。当然,最根本的前提便是我们要思考。

1 字词等基础知识。

2 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3人物的形象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4写此人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是如何安排结构和详略的?如此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6赏析文中的优美语句,或理解文中的疑难语句。

三、老师问几个问题,看看能不能借此来解决同学们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夹杂了老师自己的理解,借此与大家共享。

1.分别请学生读胡适的简介与最后一段:“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一胡适14岁就一个人在外闯荡,却成为近现代史举足轻重的大家,她的母亲功不可没,母亲究竟是如何影响他的?请大家阅读文章,分条列出。注意在文中划出你的依据。(注意文中的修饰性词语:从不、轻轻地哭(效果)、请宗族本家)

(1)谆谆教诲,不断反省自己。

(2)严格督学。

【篇四】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我的母亲完整教案

我的母亲

胡适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品味语句,能通过典型事例概括母亲的优秀品格

2、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3、感受母子之间的深情,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对母爱的正确认识。 重点难点

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重点:分析母亲形象,理解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难点:通过文本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悟母爱,形成对母爱的正确认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文章的生字生词,准确的概括文章事件。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母子情深,结合实际,感悟母爱。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高尔基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怀念他的母亲时曾说“我从私塾到小学,到初中,起码经历过上百位老师吧,可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老舍先生的高尚品质中就渗透这母亲对他的影响,那么一代大师胡适先生的性格品质和待人接物中又受到了母亲什么样的影响呢?今天咱们就跟随胡适先生一起,走进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再次感受母亲那深沉真挚的爱子之情。

二、资料助读,介绍人物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详细内容见附件)

胡适母亲冯顺弟(1873—1918),绩溪县中屯人。(详细内容见附件)

三、初读课文,分析人物

1、读一读,写一写

文绉绉 绰号 庶祖母 吹笙 摹画 眼翳 舔去 气量

2、朗读课文,思考问题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第一个问题: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回忆童年,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追念和惋惜。 第二部分(5~12)回忆母亲,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第三部分(13)深刻影响,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二个问题:母亲在我生命中扮演什么角色?把重点字词圈出来。

(严父、慈母、恩师)

第三个问题:母亲是一个 的人,她的为人处世对我有何影响? (答案较为宽泛,只要符合课文内容即可)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正是这一部分交代了母亲在我生命中扮演的几种角色,现在大家就来仔细阅读这一部分,概括出主要事件、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品质。

①母亲对我严格管教,催我上学。表现了母亲对我管教严厉,重视教育。(介绍胡适母亲重视教育的资料,详情见附件)

②母亲用独特的方式教育儿子。表现了母亲教子有方。

③罚跪和舔病眼,表现了母亲教之严爱之慈。

④母亲对待败子大哥不露怒色。表现了母亲的仁慈隐忍。

⑤母亲用“忍、躲、哭”化解家庭矛盾,表现了母亲在尴尬处中的温和宽容。(介绍胡适母亲的后母后婆身份和尴尬的家庭关系,资料见附件)

⑥对待浪人五叔的人格侮辱,不失刚气。表现了母亲的正直刚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这样的写法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这一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么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同时,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3、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三个“如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析该段语言特点。 连用三个如果是谦虚的说法。“如果”表示假设关系;用“如果”做关联词的复句叫假设复句。“如果”说明后面的“好脾气”之类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品德,体现了作者谦虚、不溢美、不自夸的美德。“一丝一毫”“一点点”也体现作者的谦虚美德。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和气”“宽恕人”“体谅人”有口皆碑。同样,前文中的“混”字也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美德。

4、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话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都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读书写字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不仅为写我的母亲做了铺垫,同时也照应了文末。另一个原因,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所以开头写了较多的童年经历。

五、拓展延伸,母爱无疆

胡适的母亲有三重角色,你的妈妈是否也同时兼任着严父或严师的角色?(学生在回答时,要举出恰当的事例来说明)

六、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1、复习本节课的生字生词。

2、阅读老舍先生和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体会这三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和相通之处。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2、学会用对比的手法描写刻画人物。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位慈祥而又严厉,教子有方,待人善良宽容,忍辱负重又不乏刚气的母亲。文章通过写母亲对我的管教、和家人相处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现在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回顾概括文章围绕母亲所写的主要事件,以及所表现出的母亲的优秀品质) 上节课我们被作者母亲的优秀品质所感动,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感激爱戴之情感动。这节课呢咱们就来感受一下,他是如何表达他的感情,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二、合作探究,解答疑难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每人至少找到一处饱含感情的句子,勾画出来,谈谈你的体会。

(只要分析合理即可)根据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咱们都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敬爱之情,但是这些句子并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那么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感情的呢?

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

和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听说眼翳病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句话就表现了母亲的爱之心切。“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苦痛,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表现作者最母亲的敬爱和同情。

第二,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姿态,亦无学者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全文自然而然的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的时候注重选择典型事例,这就使得人物性格特点鲜明。作者又通过对比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同学们相互讨论,找对文中的对比之处,大家一起交流.

①对我要求极严,对其他人又及其宽容

②对我的体罚极严,但生病后有极为关照

(这里用一件具体的事例来写母亲对我的体罚极严。因为我说了轻薄的话“凉(娘)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母亲为什么听到这句话后重罚我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我的父亲都管不了我了你和我说母亲有什么用呢?)

③对大哥嫂子极为隐忍,但对五叔的侮辱又表现的极为刚气。

(这里母亲的两次哭也形成对比,为什么前面是轻轻地哭,这里却被气的大哭? 因为哥哥嫂子们虽然不懂事,但她们毕竟是晚辈,母亲作为长辈,自然不能跟他们吵闹打架,而两个嫂子的性格特点与母亲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受到浪人五叔的人格侮辱时她气的大哭,因为在那个社会,一个女人的名节是非常重要的,更何况她是一个年轻的敬爱逝去的丈夫的寡妇,她能忍受别人给她的生活带来麻烦和痛苦,但她 不能忍受别人玷污她的名节和人格)

④母亲和两位嫂子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目的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本文刻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通过 (事)表现了母亲 的性格特点,通过母亲的言传身教,给我留下了深远持久的影响。请你就母亲的教育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四、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1、复习课文内容,做本课的优+学案

2、写作:学习本文利用对比手法和选择典型事例的写作技巧,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小作文。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附件

胡适资料: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和李大钊陈独秀主办《新青年》,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影响极大。

1917年发表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论文《文学改良刍议》; 1918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胡适母亲: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绩溪县中屯人。家中长女,她上待父母,下扶弟妹,手脚勤快,为人也贤惠,最得父母钟爱。顺弟16岁时经媒人介绍嫁给了48岁的“三先生”胡传。婚后的第二年,胡传便把冯顺弟接到上海同住。第三年冬天,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小胡适。他是胡传最小的儿子,顺弟惟一的骨血。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适母子离开台湾回到绩溪故乡不久,就传来了他父亲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这家庭的巨变和不幸,在胡适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最初的记忆。也使得顺弟青年守寡,独自支撑一家重担。六年三个月的婚姻生活成为她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重金求学: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

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我母亲大概是受了我父亲的叮嘱,她嘱托四叔和禹臣先生为我“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我先已认得了近千个“方字”,每个字都经过父母的讲解,故进学堂之后,不觉得很苦。 选自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

后母后婆的尴尬地位:我父娶冯氏,结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国之乱,同治二年(1863)死在兵乱里。次娶曹氏,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死于光绪四年(1878)。我父亲因家贫又有志远游,故久不续娶。到光绪十五年(1889),他在江苏候补,生活稍稍安定,才续娶我的母亲。我母亲结婚后三天,我的大哥嗣稼也娶亲了,那时我的大姊已出嫁生了儿子。大姊比我母亲大七岁。大哥比他大两岁。二姊是从小抱给人家的。三姊比我母亲小三岁,二哥三哥(孪生的)比她小四岁。这样一个家庭里忽然来了一个十七岁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难,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

【篇五】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 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学;

B.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 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 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 回忆我的母亲

三. 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三. 合作探究

1.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

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 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 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 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篇六】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1.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二.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回忆我的母亲

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三.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

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我的母亲,胡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