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文人气节 作文素材中国文人气节

话题作文 zuowen 3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浅谈中国文人的气节》

浅谈中国文人的气节

什么是气节?《辞海》的解释是“节操”,我认为不全面,应该是“志气和节操”。“节”是从古代“礼”的含义中衍生而来,《左传》里就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话,即人们道德行为的规范和标准。守“节”之气乃为正气,如浩然之气、阳刚之气、英武之气等,守节越重,品质越高,令人钦佩敬仰,必将流芳千古;失“节”之气乃为邪气,如低靡之气、阿谀之气、奢华之气等,失节越重,人格越低,令人不齿谩骂,必将遗臭万年。

在我国古代,如果说贞操对于妇女来说是最宝贵的,威勇对于武将来说是最必须的,那么气节对于文人来说则是最重要的。关于气节,古人讲得很多。有直接表述的,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可杀而不可辱”、“时穷节乃见,一一垂青史”等;有以物喻之的,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这些名言,现在读来仍是荡气回肠、痛快淋漓,可见古人特别是“士”(古代的读书人)不仅把气节作为崇尚的固有道德标准,也是加强修养的立身处世之道。 说起古代文人的凛然气节,首推明朝的方孝儒。建文帝时,方孝儒任翰林侍讲,是皇帝身边的主要谋士,其诗文也为时人所推崇。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令方孝儒为其起草即位诏书,方坚决不从。朱棣以死相威胁,说你自己的性命不要了,难道还不顾及九族吗?方坦然

自若,朗声回答“虽灭十族,亦不附乱!”朱棣盛怒之下,将其灭门十族。自古以来,最严厉的连坐莫过于诛九族,所谓诛十族,就是在九族之外将朋友和门生也予以诛杀。方孝儒为了保全气节搭上了870多条性命,创造了“历史之最”。晚清的谭嗣同,在“百日维新”失败后,本来可以像梁启超一样在日本使馆的保护下东渡避难,但他却决心用自己的牺牲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并写下了“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著名诗篇,临终就义时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节。还有屈原的“宁赴长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身而浊世之温诟乎”,李白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古代杰出文人的气节耀然纸上。

中国现代的优秀知识分子也继承了先辈的优良传统,身逢乱世而发扬光大了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齐白石老先生在日本侵略者攻入北平时,拒绝日本人的各种利诱,退回了当时美术学院教授的聘书及馈赠,并闭门谢客,坚决不与日本侵略者及汉奸等人来往;梅兰芳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后,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朱自清在贫困交加、重病缠身的情况下,毅然拒绝购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铁骨脊梁。

当然,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也有少数丧失气节、人格低下的败类。古代的,如宋朝的蔡京艺术天赋极高,在书法、诗词、散文等各领域均有不凡建树,他的书法跻身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但他却是北宋最腐败昏庸的宰相之一,被称为“六贼之首”;明代后期的董其昌是著名画家、书法家和书画理论家,当时书法上就有“邢张米董”之称,在画坛也成为“华亭派”的领袖,最终却堕落成一个贪婪成性、为非作歹的恶霸;明末的阮大铖是著名戏曲家,作品众多,但他依附阉官魏忠贤,为人奸诈,人格卑劣,嗜权罔利,在南明政权担任兵部尚书时索贿敛财,镇压异己,后率先剃发降清。现代的,如鲁迅的胞弟周作人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后来却在汪伪政权任职,堕落为可耻的汉奸,走上了和鲁迅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们这些人,虽然才华出众,在一定的文化领域颇有建树,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历史上毕竟留下了千古骂名,他们的名字永远被钉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曾国藩有句名言“大丈夫能屈能伸”,他在这里却给“大丈夫”下错了定义,在有浩然气节的真正大丈夫面前,这样的辩护是多么苍白无力。怪不得清朝的状元秦大士来到杭州岳飞坟前,曾写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奸臣秦桧的阴影还挥之不去。

笔者认为,作为现在的普通人,只要能做到在日益繁忙的工作中坚守岗位,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下不动心志,在狂风暴雨的袭击时坚定信念,就是对世界、对人生抱有了正确、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自己的这种思想和行为贯穿整个的一生,坚持到生命的最终,就是一种高

尚的、可贵的气节。

第二篇:《屈原与文人气节》

{文人气节}.

屈原与文人风骨

{文人气节}.

经管院数理金融 2012300070021 丁鼎

在《渔父》中,屈原投江自沉,渔父摇橹而去,这两个形象可以说是中国两种处事方式的缩影。后世文人大抵分为两派,一派圆融处世独善其身,一派执著求索至死不渝。圆融处世者众矣,而纯粹的理想者可谓凤毛麟角。

渔父尚算高风亮节的智者,他审时度势顺应天时,盛世乱世都能独善其身。而后世的许多人却是不折不扣的小人。中国历朝历代不乏隐者名士,可这些隐者名士中又有多少是身在山野心系庙堂?隐逸之于某些人,不过是沽名钓誉的手段,飞黄腾达的捷径。他们嘴上说着鄙薄名利的漂亮话,心中却盘算着蝇营狗苟的勾当。这些人没有自己的思想,更妄谈个性与坚守。讽刺的是,偏偏是他们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甚至权倾天下为害一方。

纯粹的理想者在现实往往失意,嵇康如是,梵高如是,屈原亦如是,他们满腔热血埋头向前,常常碰的头破血流。屈原的精神世界里,是香草美玉,虬龙鸾凤,美与丑有着明确的标准,忠与奸有着清晰的界限。然而在现实中,却多得是朝秦暮楚上下其手,多的是谗言,猜忌与口是心非。屈原以其清明玲珑的诗心对抗着现实中的权谋诈术,其结果可想而知。

现实风刀霜剑刀刀相向,一个个理想者由此被逼上了绝路。屈原估计投江的那一刻依旧在困惑,为何人们把粪土填满了香囊,却硬说申椒没有芳香。为何忠言会遭来猜忌与攻讦,而苟合却反而成为美德?他行吟泽畔,形容枯槁,始终想不明白这世间的美丑颠倒。世道险恶如浊浪浑浑,屈原不愿妥协,便只能殉道。{文人气节}.

屈原的纵身一跃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后世的失意文人每每想起他的际遇,都不免感同身受涕泪满襟。屈原的不朽之处在于,无论世道多么浑浊境况多么苦厄,他都没有质疑或放弃过自己的坚守。他幽愤,他抱怨,可他从未随波逐流。一直到死,他都是那个高贵,敏感又执着的诗人。

他用殉道的方式彰显了诗人的风骨。

自屈原开始,中国文人的被嫉受诬,便成了绵延至今的主题。许多丑恶在其中产生,许多高贵也在其中产生。纵观那些贬谪之作,无非都是两种意向的对垒。一边是恶禽臭物,粪壤萧艾,一边是善鸟香草,幽兰秋菊。文人们被夹在两边中间,在困顿与磨难中挣扎求索着。他们中有些人绝了望,与小人一起装疯卖傻,二有些人始终在挣扎,用倔强的姿态对抗着世间流俗。

后者无疑比前者不朽。

粪土当年万户侯,而楚辞却流传至今。我们缅怀屈原,缅怀嵇康,缅怀徐渭,他们流芳百世,凭借的正是他们作品中的那份在世俗摧折下的执着,不甘和壮美。上天让他们被排挤,被诬陷,被迫害,而他们将苦难化作悲怆的歌吟。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凌驾于政治之上并永远比政治永恒。一个时代或许会因为无知而错过某些天才,但他们总能在后世找到知音。

尽管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可是公道总是自在人心。

自楚辞开始,中国的个性文学才算真正诞生。以往文人模糊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文人的内心挣扎从文化边缘被拉到了文化中心。屈原的歌吟恍若落入深井的石子,千百年来都响彻着它激起的回声。信任和被诬,高贵和失群,神游和无助…..屈原展现了这一系列的矛盾和分裂,并把这些生命的悖论冶炼成无与伦比的美。可以说,屈原的诗歌超越了政治与历史的框架,表达出的是一种千古同一的困惑和忧愤。一代又一代的失意文人都对此感同身受。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小人与流俗总能占了上风,所以高贵与下流的斗争直到今天依旧在上演着。屈原给出了他的选择——洁身自好,绝不苟合,即使举世皆浊,我依旧高贵清明。

屈原随着江水浩荡而去了,不知云天之上是否是他希冀的世界。文人怀念他,百姓怀念他。他们划龙舟,包粽子,不惜把一个本与他无关的节日划归到他的名下。诗人会被永远铭记。中国民众如此慷慨虔诚的对待他,为他诗歌中高绝的壮美,也为他唤起的文人的坚守和风骨。{文人气节}.

这种风骨与政治无关,与家国无关,它是一种来自生命内核的矢志不渝。

第三篇:《文人的气节》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那些鄙俗的的人看法。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有一些酸腐的无用的读书人,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那些有气节的铁骨铮铮的读书人。这些人,在沧海横流的各个时代,尽显了自己的英雄本色。

文人,爱国忠君、忧国忧民 ,理所当然。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那些爱国的志士,不见得都是铁马金戈的将军,也有柔弱的书生。但是他们所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逸仙“天下为公”,哪一个不是忧国忧民的文人书生?文人也一样注重家国情结。难能可贵的是,文人是以家国为先,个人为后。范仲淹难得的不是他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有自已的思想境界,而是身处逆境,在人生的大不如意时,还能说出这样的话,真丈夫也。屈原老夫子,更是如此,身为皇胄,心系苍生。在自己所有的政治抱负都抱灭的时候,不忍看到国破家亡,投汨罗而去,何等气节!何等悲壮!中国人是不怕死的,中国的文人更是不怕死的,太史公敢为李陵辩护,不惜生命,当死的意义重如泰山的时候,宁赴黄泉路。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是有风骨气节的,有牵牛不饮洗耳水的许由,有留胡节不辱的苏武,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五柳,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文天祥,掀开《明史》你会找到数不胜数的铿锵文人,袁崇焕只是其中的著名的一个,但不是最优秀的一个。他们就如同盛开在严冬的梅花,铮铮铁骨耐岁寒,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不屈的脊梁。 当今社会的文人风骨是什么?哈哈,我不说,你能明白。 (*请支持小崔

的原创*)

第四篇:《话剧知己 文人的情义 士人的气节》

话剧知己 文人的情义 士人的气节

2010年8月14日{文人气节}.

带着期待,带有担心,想看看这样一部长达2小时40分钟的严肃历史剧,将有怎样哦演绎,如何去避免冗长而抓住观众的心,最后我发现,所有起立鼓掌的观众肯定像我一样,满足了期待,消除了担心。

知己讲诉了历史上一个极其普通甚至让我们忽略的故事,因为这里面没有家国天下、风流韵事,这个故事没有金戈铁马的气魄,没有花前月下的缠绵,它不过是一个朋友对自己知己的付出和努力,然后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故事,却给我们演绎了文人的情义,士人的气节,让我不禁感慨,历史不仅仅是大人物的天地,大多时候,普通人所包含的精神和灵魂,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情义和气节

顾贞观是典型的江南才子,饱含才气而又傲气十足,但是为了营救吴兆骞,以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原则,任凭岁月的流逝,年月的老去,依然不离不弃,这种文人的情义,在这个道德缺失、信任流逝的物质主义盛行年月,这种中国人传统的情义,显得多么可贵。

而当顾贞观发现从宁古塔回来的吴兆骞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才华横溢、一身傲骨的江南才子,他愤怒、激动、悲凉,他不仅仅是伤心自己所营救的知己已经不在,更是愤慨吴兆骞身上的奴性,当一个人被彻彻底底改造之后,一个人为了活下来可以放弃基本的道德尊严乃至社会底线,仅仅是为了活下来,多么的可怕。这个时候的顾贞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好兄弟,他身上有着士大夫的那种气节,这是宁死不屈的气节,是不畏强权和压迫的力量,而这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的精神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灵魂,遗憾的是,这传统的气节,在当代却愈发的缺乏,学者也好、知识分子也好,大多选择不是向权力投降、就是向金钱臣服,丧失了公信力,这个古老的民族正变得日益的空洞而没有灵魂,这就是当代中国物质日益发展而社会道德日益堕落的具体表现。情义和气节,这是五千年历史中历来被称颂和传承的东西,我们就这样轻易的丢掉了。

宁古塔的镜像含义

宁古塔作为本剧中一个镜像,有着特殊的含义,在这里,吴兆骞被彻底改造,而最后,顾贞观也坦言,我们都没有去过宁古塔,没有办法从道德上去责怪吴兆骞,因为那里是宁古塔。

宁古塔,作为满清流放人员的接受地,是塞外荒凉的地方,在本剧中,宁古塔担任了特殊的角色,在这里,暗含着人性的反思,对专制的反思。在宁古塔,吴兆骞为了活下来,不惜陷害别人,更毋宁说是变成奴才,而吴兆骞后来的表现,活脱脱一个从监狱中走出来的囚徒。宁古塔,是专制的机器代表,是对人性摧残的具体表现,我们没有去过宁古塔,在满清那个年代,我们无法阻止宁古塔悲剧的一次次上演。或许,本剧不仅仅是探讨一个简单而感动的情义故事,更是在探讨作为弱小的个人和强大的体制之间的关系,更是探讨在非常环境下人性的可悲和脆弱,无疑升华了主题。

舞台华美演员出色

知己舞台的设计可谓华美,确实堪称大制作,从一些细节和服装的设计上,可以看出做足了功夫。虽然介绍上说对白略显晦涩,但是对于诗词歌赋的向往和那种意境的钟情,可以消除这些影响,相比起现在过于速成和浅显的话剧,有些历史情怀和文化背景的话剧,更值得我们去欣赏,这体现了时间和心境的沉淀,在这里,不浮躁,你可以静下心来慢慢的欣赏,对于习惯了速度的当代人,是个不错的选择。演员来说,虽然有些配角表现的有些楞和青涩,但是主演都相当的出彩,冯远征更是很丰富的表现了顾贞观内心,而吴兆骞的前后反差,也属上乘。在时间上,剧情还是显得不够紧凑,尤其前半部分,进展有些缓慢,缺乏足够能够打动人内心的东西,当然,后半部分的升华显得很精彩,一下子提高了整部话剧的境界。

在话剧的宣传资料上,编剧郭宏启有句话:人间世远远超越故纸堆。用现实关照历史,用历史鉴别现实,史剧之创作当如是乎?我想说的是,在这个生活精彩和光怪都远远超于戏剧的年代,以史为鉴,找些属于我们内心的东西,何乐而不为之。

评分:90分。

奔驰的蜗牛

第五篇:《千秋气节》

千秋气节

《菜根谭》中说,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吟风弄月之辞,偷机钻营之业,画栋珠帘之享,佩玉鸣鸾之乐都不过世间浮尘,唯有那顶天立地之气节方可存立于千秋。

关于气节,亚圣有言曰“浩然之气”者,“至大至刚”;宋儒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气;历代文人更以四君子之竹为寄托,谓之“外有节理,中直空虚”,从而由“竹节”引出“气节”之意。可见,气节是深植于中华文化之中的。遍览古今有气节者,无外乎践行三个“不”字:不屈,不私,不改。

不屈者,坚持正义,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压力,绝不低头。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臣子崔杼弑君,太史依春秋书法记其事,崔杼杀之;太史之弟再书,崔杼复杀之;太史之少弟不因二兄之死而屈,再书之,崔杼乃知杀人之不尽也,遂舍之。齐太史不屈于权威,实乃有骨有气之人。自此史家多以其为范,尽力直叙史实,纵使触犯权臣,抑或披龙鳞,不敢以畏死而模棱两可。千秋气节,由此可窥一斑。 古有史臣不畏于强权,近亦有军人不屈于外寇。1943年的石牌是长江湖北西部的重要江防要塞,被认为是“中国的斯大林格勒”。胡琏将军临危受命,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守卫石牌,不让日寇有窥伺西南之机。5月27日,大战在即,他带领全师将士祭拜天地,“汉贼

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辩,春秋存义;生为军人,死为军魂…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高家岭上,一场二战中规模最大的白刃战爆发,我军以血肉之躯与敌军相博。苍天黯然,日月失色,三个小时血洗过后,1500名士兵静静地躺在夕阳下最美的江山中,安静而腼腆。在那个时代,这些十六七岁的少年唯一的信念就是胡琏写给老父的诀别信中所说“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他们唯愿“将敌人的枯骨埋葬于此,将英名与血肉涂写在石牌的岩石上”。这等不屈于外寇之气,是民族的脊梁,这般不为瓦全之节,必当留存于千秋。

如果说,不屈者如松柏,捍卫内心;那不私者便若清风,大义面前,舍生忘我。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三万多从各地撤下来准备入川的各界精英,九万吨以上的工业器材拥塞在宜昌,亟待通过长江水道运往大后方。实业家卢作孚受命前往指挥运输,他要求民生公司全体员工无条件投入保家卫国的“战斗”,紧密配合,一分一秒也不放过。码头上,装卸货物的员工们众志成城,唱歌鼓气,和着来往汽笛的尖声鸣叫,起重机牙齿的不断呼号,还有日军的低空轰炸,组成一支极为悲壮的交响曲,航道上,滩多浪急,暗礁林立,大船搁浅,员工们齐作纤夫,只为抢运军需物资。最终,卢作孚在40天内完成了一年的航运任务,挽救了抗战工业的命脉。而他的公司却蒙受重创,损失16艘船只,116名员工牺牲,61人受伤致残。为了救国,他所收的运费只是外国船只的十分之一。

国难当头,民营资本家们挂在心头的,不是个人私利,而是投身

于国家需要的地方,为抗战,竭尽全力作贡献。他们身上,继承的是中华儿女不私的气节。千秋青史,不会将他们忘记。

有气节者,不屈不私,然而也许更不易做到的,是不改。明末王夫之不为利诱,不为权压,矢志不渝,不事清廷。抗清失败,他隐居著述,纵使生活贫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仍不接受清廷所济。71岁的他写下一副对联,以示忠贞:“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作为明朝遗臣,他借对子表现了晚节的大忠。王夫之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气节,真正做到不改,从一而终。

近代中国风起云涌,不乏优秀知识分子为救国愿舍生取义。想当年,汪精卫刺杀载沣失败,狱中挥笔“引颈图一快,不负少年头”,何尝不是壮志凌云。谁料将日,他会委身侍于日本人,成为遗臭万年的头号汉奸。他年轻许是“不屈不私”,却没能践行“不改”,将气节掷若粪土。这正像宋韩琦所说,“保初节易,保晚节难”。能够不改的人,方是真正有气节之人。

危难之时,个人气节的凝聚便化作民族气节的精髓。70年过去,我们忘不掉八年浴血的历史。祖先的遗训“不做亡国奴”,指引中国人放下内战的刀戈,团结一心,共抗外侮,这是何等的深明大义!民族气节,正是放下个人恩怨,以民族利益为重的胸怀和气度。

试看今日之域中,硝烟已散,气节似也要被淡忘。贪官不以爱民为先,只以己利为重。“表叔”“房姐”层出不穷;企业担不起信誉,假冒伪劣只为愚惑百姓;开发者不惜环境,为了私利,占用耕地,破坏林地……试问苍苍者天,我们民族的气节何在?那些爱国志士胡琏、

卢作孚果真要成为千秋绝唱?

《左传》言: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在命运的颠沛中,我们要守节;在风和日丽的顺途上,我们更要达节。何况,今日之中国,仍有强邻窥伺;物欲横流,精神文明的欠缺,需要有气节者,作时代之标。{文人气节}.

功名一时,富贵难久,精神不死,气节千秋。暗夜里,传出历史的呼唤,千秋灯塔,谁堪为哉?

高2017届A1班 李若溪

第六篇:《文人气质》

文人气质{文人气节}.

读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看到的是气势;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看到的是气节;读关汉卿的"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福贵又寿延",我们看到的是气愤;读白居易的'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看到的是气韵.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成就了文人的才华,让他们将文字组合的如此幻秒?那便是感之于心,现之于文的气质.

一花自飘零水自流

李清照,作为文坛少有的女词人,她卓越的成就足以让七尺男儿汗颜.她流露的点滴情感,无不使天下人为之动容.她开心过,无忧无虑的生活曾让她"沉醉不知归路";她忧愁过,与丈夫的离别曾让她"人比黄花瘦".她是女儿,自有多愁善感的细腻情思,所以才会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她虽是女儿,却也忧国忧民胜似男子,所以才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慨叹.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才有后主遗风.这样的女子,恰如飘零的花,自流的水,无声无息,暗香永驻.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文人气节 作文素材中国文人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