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活着的记忆 活着 郝云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活着》书评》

苦难中的希望

——读余华《活着》

如果生命中没有经历苦难,你很难想象,

生命的意义会显得怎样苍老和难以言喻。

《活着》带给人一种苦涩,涩到灰蒙,涩到

无望,但涩后却是淡淡的甘甜。也说不上甜,顶

多是甘,似乎给人的心灵期许了些执念,某些温

存,遗留作对这苦难的深沉的记忆。

不像早期的短篇那般的血腥、张狂,《活着》

以温情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里面你不会看

到喷张的鲜血,也不会听见疯子的咆哮,甚至情

欲宣泄的镜头。相反,你的心会被一个叫做“福贵”的人系着,跟着他一起经历他所踟蹰过的挥霍和贫穷,他所感念的生的喜悦和死的悲伤。老人的述说是平静而温婉的,你的心也像大海一样,深沉而舒缓。

我本不是个细腻的人,但《活着》中,有许多的细节,却让我深深地被触动。它让我思考,苦难之于人的意义,生命之轻重,之于一个人,该如何承受。从福贵少时的挥霍,倾家荡产,父亲的气死,母亲的离世,战争的摧残,在稍微安稳点的日子里,岁月让家珍生了病,儿子有庆为救爹朋友的老婆而意外离世,女儿难产而死,妻子耐不过时间而离开,女婿被大石头压死,最后只剩祖孙两个相依为命,竟也拗不过苦难的啮噬,苦根就算吃也无法逃脱命运的魔掌。有时候想,为什么要让这么多的苦难存在?为什么让这些经历一个就能把人推向绝望的哀伤接二连三地倾倒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身上?一个人承受苦难的底线到底有多少?承受着生命之沉痛的人,该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后来我发现,这就是现实的世界,这就是一个作为“人”的代表。或许,活着就是最好的诠释。思念在过去的记忆中活着,记忆在现在的生命中活着。从一个人延伸四代人,最后都化成尘土,只剩下一个人。虽然仍旧是活着,但所经历的却使生命的深度截然不同。战争、生死、别离,人生的苦味具已尝尽,此时的活着,已经不仅仅是生命的姿态,更多的有历史的风尘,深深皱纹里的万千感叹。

苦根的死是总给人特别的心酸。在《活着》里,最大的苦难便是贫穷。“撑死”这看似荒诞滑稽的死法,正在用笑声控诉贫穷对于一个人的摧残。或许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无法抗拒的苦难。在苦难面前没有人可以幸存。人在苦难中,要么选择死去,要么就坚强地活着。人不能靠着自己的善行改变苦难的侵蚀,苦难也不会因为人的品性而选择性地光顾。就如同命运的裁定,你深处其中,所能做的只有坚强地活着,为别人,或者,为自己。

然而,余华并不是消极地看待人对于环境忍耐承受的千姿百态。他作品中的温情便是极好的佐证。《活着》中有庆为了不让母亲劳碌为他做鞋子,离开家后就脱了鞋子拿在手上,赤脚在雪地里奔跑。家珍得了软骨病然却坚持帮助家里干活,最后直到连一根针也拿不起来,坐在床上呜呜地直哭。福贵见到儿子的尸体,歇斯底里地要找那个害了他儿子的人报仇,最后却忍着痛和妻子保平安。这一个个镜头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贫穷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侵蚀的同时,给我们的心里留下了淡淡的温暖。

福贵一家人的善良、朴实让我们看到困境中人性的光辉。苦难虽是穷凶恶极,但人性的真善美在却不会泯灭。相比余华先锋时期的作品《一九八六》,人被文革的苦难摧残殆尽,丧失人性,甚至成了自虐的疯子。在《河边的错误》中,在环境的压迫下,刑警队长最终违背了自己的刚正不阿屈从了威逼的权势。而《活着》给我们带来的是苦难中仍然质朴而打动人心的品质,这种温情的流露,即使在悲剧结局的叹惋中,也给人以温存和零星的希望。

“活着就意味着接受差别,忍受苦难,又在苦难中去寻找一片温馨与寂寥,寻找一份安详与豁达。”人虽无法战胜苦难,但人性的美好是任何环境所无法夺去的。或许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你永远无法知道未来自己将承受多少的负荷和重担,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在你心中的那些美好的品质、人性的光辉将伴随着你在生命的旅程中带你回归最初的活着的意义。这,也正是人类存在并生生不息的永恒的答案吧。

中本116班 黄 栩 638903

第二篇:《余华《活着》读书笔记》

余华《活着》读书笔记

一位走过历史的普通老人娓娓从容地到来他的一生,《活着》里的故事便在老人平淡的声音里,像是静静的河水般流淌出来,没有哀泣,也没有呜咽。讲述者老人没有刻意煽情,可是波澜无惊的语言里蕴含的故事震动了读者的心,不禁对老人的曲折不幸一生满怀同情。老人在经历了诸多亲人离世,只余孤单的自己凄凉在世后,还能安然平静的向他人讲着自己的亲人如何一个个离开,他最终会做到这样的超然心态,又说明了他经受了人世间极大的痛苦,物极必反,痛苦的不能再痛苦了,只有平平淡淡的活着。

《活着》里讲故事的老人叫福贵,他本是个地主的儿子,有土地,有房产,有身份,有地位,是个堂堂大少爷。可他偏偏是个好赌的败家子,很快就把家里的财产输个精光。他的不争气气死了老子,赔着全家人过起了贫穷老百姓的苦日子。好在万贯家产的消失换来了浪子回头,福贵从此改过自新,勤勤恳恳,本本分分的当起了农民,真好地为这个潦倒的家担起了责任。没过多久,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当兵期间认识了春生,两年后福贵被共产党俘虏,这才有机会重回到家里。福贵不在家的两年里,他的老母过世,妻子含辛茹苦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地讨生活,凤霞有庆都张大了不少,凤霞因为发烧变成了聋哑人。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进行土地革命,实行大跃进,人民公社。熬过了这之后的苦日子后,眼看着好日子是苦尽甘来,命里安排的却是福贵一生厄运的真正开始。钱财散尽方可豁达一笑,因为身边还有亲人的支撑,那么失去了亲人,就是没有了支撑,粉碎了希望。福贵的接下来的后半生,就是在不断地忍受着死神无情的双手将他的至亲从他的身边一个个的夺走,忍受着每次燃起的希望又一次次被掐灭。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都死去了,只留下孤孤单单,凄凉独活的老人……

在我读完《活着》后的第一想法是很不理解为什么徐福贵到最后还要好好地活着?他不止一次地面对着至亲至爱从他身边相继离去,又不止一次的希望遭到破灭,这样的不幸接连不断的砸向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肉身,饶是任何一个平常人陷入这般精神打击的连环套中,都可能扛不住如此巨大的折磨,将会濒临精神崩溃。我曾怀疑是不是生活的压力,亲人离别带给他的痛苦,早已超越了他的心理承受极限;怀疑心灵的抑郁已将他压迫的麻木,冷淡,他的心已被吹向茫茫沙漠,干涸到绝望地苟延残喘余生。

仔细回想考虑之后,我发现福贵最终变成一个孤独的老人,心态淡然的活着,是有其中的理由的。人是情感动物,往往对痛苦的记忆比较敏感,而且痛苦的经历总让人印象深刻,一旦沉溺便不容易自拔。所以在读《活着》时,情感就在无形当中被福贵的悲惨经历所笼罩,

那么痛苦也就越放越大,因而当我们只将关注点放在福贵的痛苦上时,就忽略了福贵人生里更为美好的东西,比如福贵儿女孝顺懂事;妻子善良贤惠,不离不弃;女婿踏实肯干;小小孙儿也似乎理解大人的苦恼,乖巧听话。这些都是福贵一生最朴实最真挚的收获,是他回忆里值得欣慰的地方。福贵能够活着的力量一方面除了对生活的坚忍之外,另一方面还有亲情的心理支撑。

一、活着是对苦难生活的坚忍。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里的徐福贵不正是在忍受着现实给他的幸福与苦难,无聊和平庸吗?处于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没有很高的觉悟,尤其像福贵所处的经济落后的年代,广大农民一生当中都在为生计奔波忙碌着。他们起早贪黑,不计劳累,拼命苦干,只是简单为了养家糊口,养儿育女。活着的最高追求就是过上衣食无忧,家人平安的好日子。像徐福贵一样的农民都把亲人和粮食看做他们生命里最重要的部分,他们追求的很简单,眼光和思想也停留于此处,自我意识很低,因而当他们的粮食受到威胁,亲人遭遇厄难时,他们不会抱怨社会谴责老天,只是逆来顺受,接受现实的打击,去忍受生命赋予他们的责任,等到亲人离世,再没有亲人可以让他负责任时,就剩下他对自己负责任了——活着。

其实这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坚忍,对生活的一种坚忍。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福贵的一生多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后,却又变成山重水复又无路。他从心底高兴每次似乎已来的幸福,这种平淡的幸福给乐安知足的福贵带来了令人欣喜的希望,可是命运恰恰就像是逮住了他不放,不断地给他开着玩笑。生活带给他的希望,在他还没来得及憧憬时,便毫不留情地夺走他的至亲,将他希望的小火苗生生浇灭,一次次打入绝望的深渊。对福贵这些平凡人而言,没有伟大的人生追求,他们从来没有逃离过生存的底线,也许在他们的精神深处有着对生命本源的留恋和执着。

但是活着不容易,活人追忆死去的人又是很痛苦的。福贵的亲人大都又是不愿死去的,无论生活多么困苦艰难,一家人每天在一起也是开心的。即便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带给他超越身体伤痛的近乎使人精神崩溃的精神打击和折磨,他依然挺了过来。余华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个人就是福贵”。“活着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再回首,一切化作夕阳下淡然的身影,福贵没有表现出无限痛楚,也没有抱怨苍天或谁,这些普{活着的记忆}.

通世人的品质,与淡然心态未必人人都领悟得到,福贵把活着的意义升华了,没有自暴自弃,没有行尸走肉,没有自怨自艾,没有沉溺失去亲人的痛苦中,也没有消极地放任生活放弃生命。过尽千帆,这是普通农民经历多次常人无法忍受的生死离别,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锤心之痛后的超然,他在好好活着。

二、活着里的浓浓温情是生活里的欣慰与希望。

《活着》中的世间真情处处可见,小说中的真情贯穿始终,忍受苦难却不孤独,这些真情便是他们活着的信念。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这些牵挂才会有想要活下去的坚忍与勇气。

福贵与家珍的夫妻之情:福贵在输光家产后,家珍并没有埋怨,只是跟他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家珍没有嫌贫爱富,跟着福贵吃苦受累无半句怨言。徐家破亡后,家珍被富商父亲强行接回家里,半年后家珍放弃家里优渥的生活条件,毅然地重返徐家跟着福贵过平头百姓的艰苦日子,日子是好是坏,从不说什么。福贵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勤劳顾家,踏实肯干。家珍和福贵在家衰败后仍能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无怨无悔,共同走完坎坷苦难的一生也实在难得。

福贵和有庆父子之情:有庆死了,福贵在抱着他回来的路上走走停停,累了想把有庆放在背上,可心里就发慌。生怕他突然醒来他不知道,生怕儿子不知谁背着他而害怕,所以“不能不看着他”。因为怕妻子受不了打击,决定一个人悄悄把有庆给埋了。他用衣服把有庆包好放在坑里,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因为他怕石子烙疼有庆的身子。这浓浓的父爱,这无微不至的父亲情在此刻显露无疑。

福贵和凤霞的父女之情:凤霞因为家穷,有庆上学没钱而被迫送人。在被领走的的那一刻,眼里充满对这个家的不舍。凤霞连夜跑回家再被父亲背着送回养父母家时,福贵在伸手去摸她的小脸时,她也伸手去摸福贵的脸,仿佛要将父亲那张脸深深记住似的,仿佛在对福贵说:爹,我不怪你。福贵在那一刻便决定:“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凤霞在见福贵背着她往回走一段路后突然紧紧的抱住福贵,因为她知道她可以回家了。那一刻,凤霞是无比幸福的,因为在孩子眼里,没什么可与父母对自己的不舍和关爱相题并论。

此外,福贵与长根的主仆情,与春生的战友情,还有与女婿二喜的半个父子情和对外孙苦根的爷孙情,无不让人感动落泪。命运里的不足用人与人之间淳朴的真情填满,源源无尽的苦难无法枯竭用温暖人情哺育的精神世界。

尽管《活着》给读者展示了福贵悲惨的一生 ,儿子有庆遭遇意外夭折,女儿凤霞难产致死,媳妇家珍悲痛伤亡,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仅在的小外孙苦根又被撑死夺走小命。这一连串的厄遇都降在了福贵头上,感觉他算得上人世间最不幸的人了。可是整篇小说读下

来,给读者的感觉除了对主人公福贵的至亲相继离开他的同情之外,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我想这些人与人之间最为淳朴真诚的感情是《活着》里不幸之人深感欣慰的地方。活着的人命运是悲惨的,但他们的心灵是滋润勃发的,因为在作者给我们描述的故事里,大多数人都是朴实的农民,他们拥有善良的品质,少去了一些作品中世态炎凉,社会黑暗,人类冷漠世故之类的丑陋真相,所以更加突出了作品里人性的温暖,增添了许多人情味,福贵活着不再是痛苦凄凉的事。《活着》不单单是对亲人的怀念,还有对曾经美好人性光辉和亲情温暖的缅怀。

第三篇:《从《活着》看余华的苦难哲学》

从《活着》看余华的苦难哲学

摘要:本文通过余华的代表作《活着》里主人公福贵一次次的经受亲人、朋友的死亡的打击,最后一个人无依无靠、孤独而平静的活着,来展示人在极端的苦难状态下的生命承受力,并由此浅析余华的苦难哲学和苦难带给人的反思。 关键词:活着;余华;死亡;苦难哲学

中西方文化中,都有很多关于苦难与生命的经典事迹。无论是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福祉而崇高的牺牲, 耶稣基督为了坚持信仰忍受酷刑,还是睿智的俄底修斯返回故里途中的艰难险阻, 无论是屈原为黎民百姓九死不悔的求索, 越王勾践为复国而卧薪尝胆,倍受凌辱的痛楚,还是年迈的杜甫拖着病体绝望的在孤舟上吟哦, 无不体现出人在艰难困苦中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自觉追求。而这些伟人最终或是使命还未完成就驾鹤西去,或是惨死他乡,或是孤独终老。苦难与死亡就像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随时伴在人的左右。

2000多年前,西方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哲学家柏拉图通过不断的思考,提出了“人死后到哪里去”的问题。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很多人哑口无言,一时间问倒了很多人。在柏拉图看来,死亡并不可怕,它并非是一件苦事反而是一件乐事,因为死亡正是代表灵魂可以从肉体的枷锁之中释放出来,虽然灵魂的可朽部分会跟肉体一同死亡,但是不朽的、纯洁的部份却会重获自由。正如柏拉图在《斐多篇》(Phaedo)中说:“死亡只不过是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对吗?死亡无非就是肉体本身与灵魂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是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以后所处的分离状态,对吗?除此之外,死亡还能是别的什么吗?” 1

中国人虽然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生必然的归宿。但是向来对死亡充满了不安感,认为死亡是一种令人恐惧、给人威胁的力量,故而在日常生活中极1 [古希腊]柏拉图:《斐多篇》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力避免谈论与死亡相关的事。死亡主题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禁忌,甚少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但是,余华生活在医生家庭,年幼时父母工作繁忙,他便经常在医院的各个角落游荡,看到过各种鲜血淋漓的场面。在小学阶段全家搬至医院居住,家对面的太平间给了他更多见识死亡的机会。所以,他用稚嫩的双眼目睹了很多幕死亡的场景,耳中也听到了各种凄惨的哭声,对于死亡他已熟悉到淡漠的地步。弗洛伊德曾指出:“现实的强烈经验唤起了作家早年的经验( 通常是童年时代的经验记忆) , 现在, 从这个记忆中产生了一个愿望, 这个愿望又在作品中得到实现。” 2 所以,童年的特殊记忆使余华对待死亡、苦难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独特视角和冷静的态度。童年生活环境的影响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就是死亡和苦难。他的代表作《活着》就探讨了以死亡为载体的人生苦难。 小说《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年轻时不务正业,整日花天酒地又懒惰嗜赌,终将巨额家产全部被人一点点骗光。父亲得悉这一晴天霹雳一气之下从茅坑下意外摔死。接着,妻子被接回娘家,母亲重病,自己去县城给母亲找医生治病时被抓去参战。他在残酷的战场上目睹了友人老全和无数战士的死亡。幸运回到家中,母亲早已病死。女儿也因病无钱医治也成了哑巴。一家人好不容易省吃俭用供儿子有庆上了学,在医院给人献血时被医生活活抽干血而惨死。女儿终于觅得如意郎君并有了孩子,婚后一年却因难产死在产房。与福贵在战场上同甘共苦的友人春生幸运逃离战场又当上了县长,谁知在文化大革命中忍受不了迫害和折磨,无奈自杀。接着,任劳任怨的妻子家珍患软骨病多年,受不了儿女双亡的打击含泪而死。人世间仅剩的亲人,女婿和外孙与福贵相依为命。刚过上几年安稳日子,勤劳踏实的女婿二喜在工地意外的活生生的被砸死。唯一的外孙苦根大病后,福贵好心为他煮平时舍不得吃的豆子,却导致他被活活撑死。最后,周围的亲朋好友全都永远的离他而去,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在福贵漫长的人生路上处处充满未知的苦难和纷至沓来的变故,在面对这些苦难和打击时他没有选择以死来逃避,而是在最终孑然一身时依然孤独而又坚强的活了下来。

福贵在讲述自己承受的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时,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哭到不能自已。但他绝不是麻木不仁,也不是贪生怕死之徒。他用淡淡的、平静的语调诉说着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可正是这种轻描淡写2 [美] S. 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M] ,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

让人感受到他心中满满的无奈和苦楚,不禁让人动容。这种淡然和超脱是历经世事的摧残之后的顿悟。正如黑格尔所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环境的互相冲突愈多,愈艰巨,也就愈现出主体性格深厚和坚强。” 3

在面对死亡与生存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主人公福贵身上表现得不是西方古典主义带有英雄色彩的悲壮之美,恰恰是具有中国农民特色的坚韧之美。如果说前者是在挑战命运之神中宣扬人的能动性,那么福贵则是在安然接受命运的安排的基础上忍辱负重的执着抗争。福贵并没有放弃与命运的抗争,只是在他身上这种抵抗表现得更加隐秘。他虽然不得不承认命运和死亡都早已注定,不可改变,所有的抵抗都可能只是徒劳,但是这也没有让他消极颓废。相反,他用顽强的“活着”的方式来反抗死亡和命运。这种抗争不是在力量上与死亡搏斗,而是在时间上与之抗衡,而且他所面对的除了未知的死亡还有那浓重的孤独感和绵绵不绝的悔恨:年轻时自己对家人的漠不关心,甚至大不敬,丝毫没有承担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对于忠心耿耿的仆人的侮辱和不尊重;对于丈人的一次次无情的讽刺这些足够福贵用一生的时间来悔恨!这种抗衡这是对生命存在和延续的认可,是一种生命内在韧性的展现。正是这种生命的韧性,福贵才能安然挺过一次次无情的打击和命运反反复复的摧残。余华曾这样阐述过他眼中的苦难:“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写《活着》 ,就是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4 福贵就是这样一个单纯为活着而活着的人。他尊重生命本来的面目,并不因自己亲人好友的死去而怀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理解的生命注定是要承受苦难,是要经历打击,是要体会苦涩。

但是福贵这样默默的活下去绝不是苟且偷生,而是包含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所以他才会有信念冲破重重阻碍从战场上回来。他心中深深的爱着这个被他一手破坏又一点点凝聚起来的家庭,这个处于风雨飘摇中、破败的的家也需要他继续支撑下去;包含了一种坚定的力量,所以他才会送走一位位挚爱的亲人、朋友之后仍然有毅力顽强的活下去。我们为之钦佩的不仅仅是他身上表现出的那种3 金路杰:《余华〈活着〉死亡悲剧的崇高美》,《九州文坛》,2011年

{活着的记忆}.

4 叶立文:《访谈: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小说评论》,2002年第2期

对家人、对朋友的爱的力量,更是那股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的力量,那种顽强活下去的力量。在送走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之后,他也可以用死亡来解脱。可是福贵已经看清苦难在他的生命中的价值,他对生命仍存在期许。于是,他不顾别人的冷嘲热讽买了一头老牛,与牛为伴使他的心里美滋滋的,像是又找到了家人在侧的感觉。对于福贵这样一个在与命运的抗衡中处于极端劣势的人,为活着而活着所经历的痛苦远比死亡的解脱来得更为沉重和辛苦,但是他却顽强的活了下来,这需要一种超人的意志,更是一种奇迹。当生命变得不能承受之重时,活着绝不是一件容易之事。福贵的人生经历不正验证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5 吗?

福贵人生的苦难历程不是特例,他代表的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这部小说社会背景十分宽广,;做了手脚” 、;挖了个坑让人往里跳”6 的赌场;枪林弹雨, 死尸满地, 随时会丧命的战场;荒谬至极的大跃进炼钢时代;饿殍满地的三年饥荒时期;黑白不分,人性扭曲的文革日子。在各种社会重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余华通过福贵之口轻描淡写的描绘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要承受的无尽的苦难。福贵的战友老全在战争中的死和春生战乱之后当上县长又在文革中被迫害至自杀身亡都是时代演进的消极后果。福贵的苦难也是那个动荡混乱的时代的苦难,是那个时代人的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同时,这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苦难。 漫漫人生路上处处充满未知的苦难,在面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活着的记忆 活着 郝云